解读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知识突破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事件、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分析方法:一定时期的思想,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所以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内部的联系及其本质规律,求就是研究。如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分析。
2、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进行评价:运用辩证思维,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事物辩证发展过程进行准确判断。基本特点是将对象作为一个整体,从其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及各方面的相互联系中进行考察,以便从本质上系统的、完整的认识对象。辩证思维要求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时,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比如,对唐玄宗的评价,从前期到后期动态分析!
5、内因外因结合分析法:在客观历史发展过程中,一切社会历史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源是在于其种种复杂的内外部矛盾,内外因结合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必须既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主要包括一果多因、一因多果、同音异果、同过异因、互为因果等五种类型。
6、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根据事情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不能一概而论。
二、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考查主要沿袭全国。高考历史试题是如何实施对时空观念核心素养考察的,包括考察的特点,考察发展趋势等,以及在高三备考中应如何应对等。
2、课程目标要求: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3、唯物史观能力水平划分
水平
素养要求
水平一
能够知道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知道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知道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了解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能够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
2、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1)哲学层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
(2)社会结构层面:(社会的基本结构和矛盾运动规律)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三个层次的因素组成,三者之间存在辩证关系。人类社会的发展包括两对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对基本矛盾可以作为历史研究的出发点。
(一)唯物史观素养的概念与能力水平划分
1、唯物史观定义: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通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 客观的认识。
③历史上统治者调整统治的核心是调整生产关系。从内容上看,调整生产关系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
A调整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主要是改革土地政策。
B调整产品分配形式,即改革赋税制度。
C调整人与人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整顿吏治,调整对人民的统治,加强军队建设等。
④生产关系包括两种基本类型:一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一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第Hale Waihona Puke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①生产力是指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能力,生产力是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其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学技术。
②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他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主要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
②上层建筑: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由建立在该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两个部分构成。观念上层建筑主要是指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文学艺术、哲学等意识形态等;政治上层建筑主要是指法律制度和设施,包括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机构和政党、社会集团等,其中国家政权是核心。
③二者关系: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根源,是第一性的;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表现,是第二性的、派生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3、历史的、客观科学的分析方法:历史的分析方法就是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之下分析和评价,在当时起的作用,如对重农抑商政策的分析;客观科学的分析是指既要全面,又要一分为二,全面就是既要看到功也要看到过,一分为二看待历史,就要看主流也要看到不足,如对秦始皇的评价.
4、主观目的与客观作用相结合的方法:动机(主观愿望)与效果(客观成效)统一的方法。好的动机:只要顺利历史发展潮流,符合客观实际的,一般说来应该有好的结果。反之,违背了历史发展规律,一般不会有好的结果。如王莽改制的评价。
解读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知识突破
一、唯物史观核心素养
历史核心素养之唯物史观主要研习全国高考历史试题是如何实施对唯物史观核心素养考察的,包括考察的特点、考察发展趋势等,以及我们在高三备考中如何应对等。鉴于本专题体现的是学科素养与学科能力的培养,故突出选用在各类高考题或重要诊断考试中的具有典型意义的试题,旨在通过这类试题训练,引导考生掌握唯物史观核心素养的能力与方法。
⑤生产关系变革的两条途径改革和革命。
⑥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即人们进行生产活动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其中,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活方式的社会形式。
⑦二者的关系:生产力所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①经济基础: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有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这一时期的经济基础。其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
水平二
能够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来理解历史上的发展变化,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能够史论结合、实事求是的论述历史与现实问题。
(二)唯物史观基本观点解析
1、基本概念:
唯物史观,通常指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与历史唯心主义相对。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分析方法:一定时期的思想,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所以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内部的联系及其本质规律,求就是研究。如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分析。
2、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进行评价:运用辩证思维,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事物辩证发展过程进行准确判断。基本特点是将对象作为一个整体,从其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及各方面的相互联系中进行考察,以便从本质上系统的、完整的认识对象。辩证思维要求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时,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比如,对唐玄宗的评价,从前期到后期动态分析!
5、内因外因结合分析法:在客观历史发展过程中,一切社会历史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源是在于其种种复杂的内外部矛盾,内外因结合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必须既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主要包括一果多因、一因多果、同音异果、同过异因、互为因果等五种类型。
6、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根据事情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不能一概而论。
二、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考查主要沿袭全国。高考历史试题是如何实施对时空观念核心素养考察的,包括考察的特点,考察发展趋势等,以及在高三备考中应如何应对等。
2、课程目标要求: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3、唯物史观能力水平划分
水平
素养要求
水平一
能够知道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知道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知道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了解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能够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
2、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1)哲学层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
(2)社会结构层面:(社会的基本结构和矛盾运动规律)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三个层次的因素组成,三者之间存在辩证关系。人类社会的发展包括两对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对基本矛盾可以作为历史研究的出发点。
(一)唯物史观素养的概念与能力水平划分
1、唯物史观定义: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通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 客观的认识。
③历史上统治者调整统治的核心是调整生产关系。从内容上看,调整生产关系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
A调整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主要是改革土地政策。
B调整产品分配形式,即改革赋税制度。
C调整人与人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整顿吏治,调整对人民的统治,加强军队建设等。
④生产关系包括两种基本类型:一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一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第Hale Waihona Puke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①生产力是指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能力,生产力是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其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学技术。
②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他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主要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
②上层建筑: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由建立在该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两个部分构成。观念上层建筑主要是指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文学艺术、哲学等意识形态等;政治上层建筑主要是指法律制度和设施,包括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机构和政党、社会集团等,其中国家政权是核心。
③二者关系: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根源,是第一性的;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表现,是第二性的、派生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3、历史的、客观科学的分析方法:历史的分析方法就是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之下分析和评价,在当时起的作用,如对重农抑商政策的分析;客观科学的分析是指既要全面,又要一分为二,全面就是既要看到功也要看到过,一分为二看待历史,就要看主流也要看到不足,如对秦始皇的评价.
4、主观目的与客观作用相结合的方法:动机(主观愿望)与效果(客观成效)统一的方法。好的动机:只要顺利历史发展潮流,符合客观实际的,一般说来应该有好的结果。反之,违背了历史发展规律,一般不会有好的结果。如王莽改制的评价。
解读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知识突破
一、唯物史观核心素养
历史核心素养之唯物史观主要研习全国高考历史试题是如何实施对唯物史观核心素养考察的,包括考察的特点、考察发展趋势等,以及我们在高三备考中如何应对等。鉴于本专题体现的是学科素养与学科能力的培养,故突出选用在各类高考题或重要诊断考试中的具有典型意义的试题,旨在通过这类试题训练,引导考生掌握唯物史观核心素养的能力与方法。
⑤生产关系变革的两条途径改革和革命。
⑥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即人们进行生产活动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其中,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活方式的社会形式。
⑦二者的关系:生产力所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①经济基础: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有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这一时期的经济基础。其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
水平二
能够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来理解历史上的发展变化,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能够史论结合、实事求是的论述历史与现实问题。
(二)唯物史观基本观点解析
1、基本概念:
唯物史观,通常指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与历史唯心主义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