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主体,让思想品德课活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学生为主体,让思想品德课活起来
杨程
(广东省平远县仁居中学广东·梅州514621)
中图分类号:G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3)03-0148-02
摘要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最佳途径,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更新观念,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让思想品德课活起来。
关键词教学情境主体意识自主合作探究
Making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Course Vivid by Taking 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Yang Cheng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course is the best ap-proach of students'ideological education.In teaching,we must update ideas,and give priority to students'role,so as to guide students to actively take part in class activities and make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course vivid.
Key words teaching situation;consciousness of the main body; independent;cooperation;inquiry
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主渠道。
新课改理念认为教学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教师的激励、唤醒和鼓舞。
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多姿多彩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创新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空间,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让思品课活起来。
1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学生学习保持最佳状态的关键,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1.1创设情景导入,引学生积极进入师生互动
情景的创设是学生情感的催化剂。
精彩的导入,能为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讲《对不良诱惑说“不”》这一内容时,一上课,我拿出手机对同学们说,我收到的一个短信,说我的手机号码中了一万元的幸运奖,并请我去领奖。
然后问同学们:你怎么看待这个短信?我能去领奖吗?你怎样认识这种诱惑?你如何拒绝这样的诱惑?这种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驱使学生积极去探究问题,使他们在上课的一开始就集中注意力,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
1.2借助时事热点问题,激情引趣,引发学生思考
在教学中我们要联系时政热点,使学生关注时事,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解决学生在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在钓鱼岛事件白热化的时候,我让学生搜集钓鱼岛自古是中国领土的资料,在课堂上讨论,学生群情激愤,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因为是学生关注的话题,所以课堂上是思想的碰撞、心灵的交融、彼此的理解,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就多起来,课堂当然精彩了。
2改进课堂教学,引导主体参与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
怎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学习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呢?
2.1教学形式多样化
(1)观看。
思想品德课上如能结合课文,运用一些图片、录像等,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学生一定会被感染,从而学得主动。
比如学习“孝敬父母”这一内容时,就给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台公益广告《妈妈,洗脚》:小时候妈妈给儿子洗脚,当儿子看到妈妈还帮奶奶洗脚时,就去端了一盆洗脚水给妈妈。
学生一看便明白“孝心接力”,会受到深刻的教育。
(2)表演。
表演历来为学生所喜欢。
中学生具有较强的表现欲,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组织能力和表演能力,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
如教学《注意公共安全》时,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表演自编小品《上学路上》,在表演过程中,深化了所学知识,学生有了亲身体验,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3)辩论。
理愈辩愈明,课堂辩论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应变能力。
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通过辩论,也让学生初步掌握辩论的方法和技巧,尤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竞争意识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辩论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增长了同学们的才智,还锻炼他们的口才,更重要的是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2.2教学内容生活化,课堂活动经常化
课程标准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尽力做到把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故事、小品、歌曲、漫画、案例、表演、辩论、演讲、模拟法庭等多种形式,使教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化的教学,用思想品德的有关内容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作者简介:杨程(1965-),中学政治一级教师,现就职于广东省平远县仁居中学,研究方向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下转第152页)
3营造以生为本的课堂氛围,强化主体意识“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课改的精髓。
只有让学生在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课堂上充满笑声和争议,学生积极参与,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课堂上要创设民主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畅所欲言。
一段师生精彩的对话、一句富有哲理的比喻、一个风趣幽默的插曲、一个看似平常的手势或教师的一个眼神、一次真诚的表扬和中肯的批评,甚至一个会心的微笑,都可以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
比如,上课有学生讲话,你不妨给他一个警示的眼神或一个会心的微笑,这样既可以使其明白自己违反纪律,又让学生感到教师有颗宽容心,正常的教学也不会中断,气氛又和谐,可谓是一举多得。
4思想品德课堂应该是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课堂新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条件,营造氛围,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变被动发展为主动发展。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
”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的根本。
在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放弃自己操控的时间,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深入地思考,他们的认识就会更成熟,更有个性,一旦参与讨论,便会层浪迭起,会碰撞出思维火花,课堂上的气氛就会更加活跃。
在上“营造美好的文化环境”这一活动课时,我就让大家讨论:“目前,在中学生中出现了‘上网热’,请大家对这个现象进行评说。
”因为充分发扬民主,课堂气氛热烈,有同学认为:网上学习可以避免学生胆怯心理,许多在学校中难以启齿的问题在网上可以得到满意的答案。
有的认为:上网容易喜欢上游戏,容易受一些不良诱惑的影响……我在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总结——
—要把握好“上网”的度,要兴利除弊。
这样,这堂课的效果就很好。
5用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快乐学习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可以不闻不问。
在学生发言后,教师要及时地予以评价,评价应该更重视过程而不是只重视结果,重视创造而不是重视答案。
对学生在发言中冒出的奇思妙想,要及时给予表扬;对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环节,则采取适时引导,婉转处理的方式,及时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帮其树立自信心。
在课堂上,一个满意的眼神,一个奖励的微笑,一段鼓励性的话语,都能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
这样的评价增强了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和学习主动性,课堂的气氛自然也就“活”了。
总之,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张扬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人格,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体验。
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只有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毕田增.新课程教学设计[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严育洪.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3]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研究[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9(5).
[4]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6.
3结果和过程相统一的课堂
《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数学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可以看出,《标准》除了尊重知识的系统性之外,也强调了数学课程的过程性、直观性、生活化和情境化,更加重视和强调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参与度。
然而,从现实的数学课堂可以瞥见,数学课确实比以往热闹了许多,课堂上教师会经常组织学生探究、体验、操作等,但最终还是归结为对某个概念、法则的引出。
从这个层面说,这样的过程参与只片面强调“亲历”过程,而忽视了过程参与的本质。
学生的过程参与不应只成为获得“结果知识”,达成教学效果的例行手段,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感悟甚至经历的失败探索都是体验过程中的宝贵财富。
好的课堂应是结果和过程相统一的,过程参与不仅仅是达成教学效果的例行手段,教师不仅要看到过程参与的工具价值,更要充分关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习得的过程知识,并且应意识到这些过程知识对于结果知识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4师生交往和对话的课堂
《标准》提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而且更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同行者和引路人,是学生学习生活中对话、交往、诉说的对象。
叶澜教授曾提出:
“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师生之间要建立良好的交往和对话关系,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做好一个“倾听者”和“引导者”——
—关注学生的思维、态度、情感。
正如德国教育之父洪堡所言:“教育必须培养人的自我决定能力,而是要培养人去适应传统世界,不是首先要去传授知识和技能,而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和理解力,以便能使他们在目前无法预料的种种未来局势中自己作出有意义的选择。
”同时,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和“参与者”,师生形成学习的共同体,在共同经历知识的获得、内化的过程中彼此交流、互相探讨、双向互动,实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
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弗赖登塔尔.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5.
[3]郑毓信.数学教育:动态与省思[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上接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