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第1讲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建议2课时完成)[考试目标]1.了解化学的特点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认识物质,了解化学可以识别、改变和制造分子2.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的含义、原子团的定义。
3.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4.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5.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要点精析]一、化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特征1、化学的研究对象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的自然科学。
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化学的特征是认识分子、制造分子。
化学是具有创造性的、实用的科学,它帮助我们发现、认识、提取、制造自然界已有的物质,根据我们的需要,设计、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功能各异的大量的物质基础。
通过化学家们的努力,现在发现和创造的化合物已经超过3500万种。
化学还为充分有效地利用能源、资源、保护环境,为解决人类饥饿、贫穷、疾病,为改善和丰富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化学已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这样说,没有化学,就没有现代人类生活。
2、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反应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导电、导热、溶解性等。
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中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稳定性等。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前者没有新物质生成,后者生成了新的物质。
从微观的角度看,前者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距离发生了改变,后者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生成了新的分子,但原子和元素的种类并不发生变化。
两者的关系是: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但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
二、物质的分类为了认识自然和科学研究的方便,我们通常按一定的规则给物质分类,如:按组成元素分类有机物(由碳、氢为主要元素组成):烃、醇、醛、酸、酯、卤代烃、油脂等。
物质的分类与性质知识点总结
物质的分类与性质知识点总结一、物质的分类1.按照物质的组成部分分类物质可以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纯物质是由同一种元素或者化合物组成的物质,它们具有固定的化学组成和一定的化学性质。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它们的化学组成和性质可以变化。
2.按照物质的形态分类物质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固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间相对稳定,有一定的结构和规则排列方式。
液体具有固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在容器中自由流动。
气体具有没有固定形状和体积的特点,可以自由扩散。
3.按照物质的电导性分类物质可以分为导电物质和非导电物质。
导电物质能够传导电流,如金属、溶解了电解质的水。
非导电物质不能传导电流,如纯水、木材等。
4.按照物质的溶解性分类物质可以分为可溶性物质和不溶性物质。
可溶性物质可以在溶剂中充分溶解,如食盐、糖等。
不溶性物质不能在溶剂中溶解,如石油、石蜡等。
二、物质的性质1.物理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物质所特有的、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性质。
例如,颜色、形状、密度、熔点、沸点、导电性等。
通过物质的物理性质可以进行物质的鉴定和分类。
2.化学性质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所表现出的性质。
例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物质的化学性质决定了它在化学反应中的行为和变化。
3.燃烧性质物质的燃烧性质是指物质与氧气或其他氧化剂接触时能够发生燃烧反应的性质。
例如,可燃物质如木材、纸张等在适当的条件下能够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燃烧反应。
4.酸碱性质物质的酸碱性质是指物质在水溶液中的酸碱程度。
酸性物质具有酸性,如柠檬汁、硫酸等;碱性物质具有碱性,如氢氧化钠、氨水等;中性物质的酸碱程度接近于中性,如纯水。
5.氧化还原性质物质的氧化还原性质是指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所表现出的性质。
氧化反应是指物质失去电子或增加氧化态,还原反应是指物质获得电子或减少氧化态。
三、物质分类与性质的应用1.环境保护了解不同物质的分类与性质,有助于我们正确处理和利用各种物质,避免产生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污染。
【创新设计】2014届高三化学一轮(梳理+通解+集训)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下 列 几 种 盐 : Na2SO4 、 Na2CO3 、
NaCl、K2SO4、K2CO3、KCl,应该怎样进行分类?
提示 按阳离子分为两类:钠盐和钾盐。 按阴离子分为三类:硫酸盐、碳酸盐、氯化物。 按酸根是否含氧可分为两类:无氧酸盐、含氧酸盐。
三、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联系:化学变化中 一定 有 物 理 变 化,而物理变化中 不一定 有化学变化。
些过程都属于物理变化。
四、胶体、分散系 1.分散系
(1)概念:把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所得到的体系。 (分散剂)中
(2)分类: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
2.氧化物的类别判断 (1)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 ;非金
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
(2)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 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 是酸性氧化物,Al2O3 是两性氧 化物。 (3)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形成对应的酸、碱时,元素
化、钝化、硬化、氢化、水化、皂化、炭化、催化、酯
化、同素异形体的相互转化;②脱水;③干馏、爆炸;④ 电解、电镀、电化学腐蚀、电解质溶液导电。
我的感悟 ①元素论种类,不论数量;
②元素的存在形式有游离态,也有化合态;
③一种元素可有多种同位素; ④某些元素可形成多种不同的单质——同素异形体; ⑤化学变化中只改变电子层结构,原子核无变化,元素种 类不变;
⑥原子晶体、金属、稀有气体均由原子直接构成。
问题征解 胶体是比较稳定的分散系的原因是什么?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第一讲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和原子团等概念的含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4.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5.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溶液和胶体的区别。
2016,卷甲13T(A);2015,卷Ⅰ7T ;2015,卷Ⅱ7T ;2014,卷Ⅱ7T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学生用书P27][知识梳理]一、元素、微粒及物质间的关系1.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2.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元素A――→组成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4.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态(1)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
(2)化合态: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状态。
5.混合物和纯净物(1)纯净物:由同种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2)混合物:由几种不同的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6.同素异形体(1)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叫同素异形体。
同素异形体的形成有两种方式:①原子个数不同,如O2和O3;②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
(2)同素异形体之间的性质差异主要体现在物理性质上,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但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7.元素、微粒及物质间的关系图二、物质的分类1.交叉分类法——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如图为氧化物的分类)2.树状分类法——按不同层次对物质进行逐级分类,各层之间属于包含关系。
[自我检测]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说出理由。
(1)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有原子、分子或离子。
(2)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离子和原子不可以再分。
(3)同一种元素可能有多种不同原子,同一种原子也可能形成不同的离子。
(4)由不同原子构成的分子一定是化合物。
(5)只含同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第一讲.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高考要求:
(1)了解的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等概 念的涵义;初步了解原子团的定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 与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 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4) 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 及其相互联系。
一.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
原子 概念 特点
分子
离子
实例
一.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
根 概念 特点
基
原子团
实例
一.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
元素 概念 特点
同位素 同素异形体
实例
一.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
分子晶体 离子晶体 原子晶体 金属晶体
概念 特点
实例
二.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物理变化 概念 特点
⑵纯净物有固定的溶沸点.
氧化物
不成盐氧化物
成盐氧化物
过氧化物 超氧化物
金属氧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
酸 性 氧 化 物
两 性 氧 化 物
碱 性 氧 化 物
1. 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如: CrO3 、
Mn2O7;但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2. 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CO、NO、 如:Mn2O7、CrO3
化学变化
实例
二.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物理性质 概念 特点
化学性质
实例
三.物质的分类:
单质
纯净物
化合物 物质 空气 混合物
有机化合物
氧化物 无机化合物 酸 碱 盐 溶液
分散系: 悬、乳浊液、胶体 高分子 化合物
第二章 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第一讲
2012年 8.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医用酒精的浓度通常为95% B.单质硅是将太阳能转变为电能的常用材料 C.淀粉、纤维素和油脂都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D.合成纤维和光导纤维都是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7、下列过程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2014年 A、用活性炭去除冰箱中的异味 B、用热碱水清除炊具上残留的油污 C、用浸泡过高锰酸钾溶液的硅藻土保鲜水果 D、用含硅胶、铁粉的透气小袋与食品一起密 封包装 7.食品干燥剂应无毒、无味、无腐蚀性及 环境友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2015年 A.硅胶可用作食品干操剂 B.P2O5不可用作食品干操剂 C.六水氯化钙可用作食品干燥剂 C.加工后具有吸水性的植物纤维可用作食 品干燥剂
氢化物的分类
1.定义:元素与氢化合生成的化合物。有且只有两种元素 组成 金属氧化物: NaH CaH2 LiH KH 非金属氧化物: CH4 NH3 H2O HF
酸的分类
1.定义: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H+)的化合物叫做酸
氧化性酸: 浓H2SO4、HNO3 、HClO、HClO3、HClO4 含氧酸:H2SO4、 HNO3 、H3PO4 、 H2CO3 按是否 含氧: 无氧酸: HCl、HBr、HI、HF、H2S 一元酸: HCl、HBr、HNO3、CH3COOH 按提供氢 二元酸: H2SO4、H2CO3、H2C2O4 酸 离子数目: 多元酸:H3PO4 挥发性酸: HNO3、HCl、HF、HBr、HI、H2S 按挥发性: 难挥发性酸: H2SO4、H3PO4
5.锌钡白是一种白色颜料,其主要成分是难溶于水 的锌盐 和钡盐,它们是 [ ]. (A)ZnCO3和BaCl2 (B)ZnCl2和BaCO3 (C)ZnS和BaSO4 (D)ZnCO3和Ba(NO3)2
物质的性质与分类
物质的性质与分类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它们根据其性质可以被分为不同的分类。
这种分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物质的特点和行为。
本文将探讨物质的性质,并根据这些性质分析其分类。
一、物质的性质1.物质的物态性质:物质可以处于固态、液态或气态。
固态的物质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分子之间相对稳定,通常不易流动;液态物质具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弱,可以流动;气态物质具有较小的密度,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之间相对较远,能够迅速扩散和流动。
2.物质的化学性质:物质在不同条件下会发生化学反应。
化学性质可以包括物质的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例如,氧气具有促进燃烧的性质,可以与其他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3.物质的物理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包括密度、颜色、热导率等。
这些性质通常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确定,而不涉及物质的化学变化。
二、物质的分类1.纯物质与混合物:根据组成的复杂程度,物质可以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纯物质是由同一种元素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具有一定的化学性质和固定的化学组成。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可以通过物理手段进行分离。
2.元素: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物质,它们无法通过化学反应进一步分解为其他物质。
元素根据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可以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3.化合物:化合物由不同种类的元素按照一定的化学比例组成的物质。
化合物可以通过化学反应进行分解,生成不同的元素或其他化合物。
4.溶液:溶液是由溶剂中溶解了溶质的混合物。
溶剂是溶液中的主要成分,溶质则是被溶解于溶剂中的物质。
根据溶剂的性质,溶液可以分为固溶液、液溶液和气溶液。
5.悬浮液:悬浮液是由微粒悬浮在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
悬浮液中的微粒会在液体中沉积,因此需要通过搅拌或加热等手段来保持悬浮状态。
6.胶体:胶体是微粒悬浮在另一种物质中而形成的混合物。
胶体的微粒比一般悬浮液中的微粒要小,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更强,因此胶体具有较好的分散性和稳定性。
高考化学大一轮复习 专题1 第1讲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性质的分散系
第1讲物质的组成与分类性质的分散系考纲要求 1.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含义。
2.掌握物质分类的常用方法,理解常见不同类型物质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关系。
3.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4.知道胶体是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与溶液的简单鉴别方法和胶体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胶体的渗析、凝聚、布朗运动和电泳等性质不作要求)。
考点一物质的组成与分类1.原子、分子、离子概念比较(1)原子、分子、离子的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一般分子由原子通过共价键构成,但稀有气体是单原子分子。
离子是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2)原子是怎样构成物质的?2.元素与物质的关系(1)元素: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有游离态和化合态。
①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
②化合态: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状态。
(2)元素组成物质元素――→组成⎩⎪⎨⎪⎧单质: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3)纯净物与混合物①纯净物:由同种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②混合物:由几种不同的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3.同素异形体(1)概念: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叫同素异形体。
(2)形成方式①原子个数不同,如O 2和O 3;②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
(3)性质差异:物理性质差别较大,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
4.简单分类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1)交叉分类法的应用示例(2)明确分类标准是对物质正确树状分类的关键(3)树状分类法在无机化合物分类中的应用 无机化合物⎩⎪⎪⎪⎪⎪⎪⎪⎪⎪⎨⎪⎪⎪⎪⎪⎪⎪⎪⎪⎧氢化物:HCl 、H 2S 、H 2O 、NH 3等氧化物⎩⎪⎨⎪⎧不成盐氧化物:CO 、NO 等成盐氧化物⎩⎪⎨⎪⎧碱性氧化物:Na 2O 、CaO 等酸性氧化物:CO 2、P 2O 5等两性氧化物:Al 2O 3等过氧化物:Na 2O 2、H 2O 2等酸⎩⎪⎪⎨⎪⎪⎧按电离出的H +数⎩⎪⎨⎪⎧一元酸:HCl 、HNO 3等二元酸:H 2SO 4、H 2S 等三元酸:H 3PO 4等按酸根是否含氧⎩⎪⎨⎪⎧ 无氧酸:HCl 、H 2S 等含氧酸:HClO 4、H 2SO 4等按酸性强弱⎩⎪⎨⎪⎧ 强酸:HCl 、H 2SO 4、HNO 3等弱酸:CH 3COOH 、HF 等按有无挥发性⎩⎪⎨⎪⎧ 挥发性酸:HNO 3、HCl 等难挥发性酸:H 2SO 4、H 3PO 4等碱⎩⎨⎧按水溶性⎩⎪⎨⎪⎧ 可溶性碱:NaOH 、KOH 、Ba (OH )2等难溶性碱:Mg (OH )2、Cu (OH )2等按碱性强弱⎩⎪⎨⎪⎧ 强碱:NaOH 、Ba (OH )2、KOH 等弱碱:NH 3·H 2O 等盐⎩⎪⎨⎪⎧正盐:BaSO 4、KNO 3、NaCl 等酸式盐:NaHCO 3、KHSO 4等碱式盐:Cu 2(OH )2CO 3等复盐:KAl (SO 4)2·12H 2O 等1.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及物质组成成分的判断(1)现在人们借助扫描隧道显微镜,应用STM 技术可以“看”到越来越细微的结构,并实现对原子或分子的操纵( )(2)Na 、NaCl 、SiO 2、H 2SO 4都称为分子式( )(3)含有金属元素的离子不一定是阳离子()(4)氢氧两种元素只能组成水()(5)人们可以利用先进的化学技术,选择适宜的条件,利用化学反应制造新的原子() 答案(1)√(2)×(3)√(4)×(5)×解析(3)MnO-4、AlO-2均为阴离子。
第一讲物质的组成、分类、性质、变化及规律
答案: (A、D)
综合练习 5.
Murad等三位教授最早提出NO分子在人体内有 独特功能,近年来此领域研究有很大的进展,因此这 三位教授荣获了1998年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奖。下列关 于NO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NO可以是某些含低价N的物质氧化的产物 (B)NO不是亚硝酸酐 (C)NO可以是某些含高价N的物质还原的产物 (D)NO是红棕色气体
四“同”的比较
相同点
同位素
质子数
同素异形体
元素
同系物
结构相似
同分异构体
分子式
不同点 对象
物理性质
中子数 原子
组成和结构 单质
分子组成 有机物
分子结构 有机物
不同
不同
不同
不同
化学性质 近相同
相似
相似
相似/不同
实例
H、D、T 红磷、白磷
烷烃
C2H4O2
专项练习——四“同”辨析
当今化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的C-60,它 可以看成是金刚石的 (A)同素异形体 (B)同位素 (C)同分异构体 (D)同系物
金属
有色金属 (其它金属)
密度分类
轻金属 Na、Mg、Al 重金属 Cu、Hg、Pb
单
含量分类 常见金属 Fe、Al、Cu
质
稀有金属 Zr 、Nb 、Mo
非金属 由 由分原子子构直成接:构成H2:、金Cl刚2、石P4、、晶O3体硅
稀有气体单质 均为单原子分子
无机物的分类
无机物
氧化物 氢化物
专题2.1 物质的组成、分类与性质(优质课件)-2021年高考化学大一轮复习紧跟教材
第一讲 物质的组成、分类与性质
2021年高三大一轮复习——物质的组成、分类与性质
【考纲要求】
1.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2.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3.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4.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溶液和胶体的区别。
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 (分散剂)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混合物)。
2021年高三大一轮复习——物质的组成、分类与性质 要点三 分散系 胶体 1.分散系的概念及分类
2021年高三大一轮复习——物质的组成、分类与性质
要点三 分散系 胶体
2.三种常见分散系的对比
溶液
➢请对常见的酸进行分类。
类别(按性质)
挥发性酸 高沸点酸
强酸 弱酸
物质
H2SO4 HCl HNO3 H2CO3
类别(按组成)
含氧酸 无氧酸 一元酸 二元酸
➢请对常见的碱进行分类。
类别(按性质)
易溶 微溶 难溶 强碱 弱碱
物质
KOH NaOH Ba(OH)2 Ca(OH)2 NH3·H2O
类别(按组成)
➢ 胶体的净水原理
1.常见的净水剂:KAl(SO4)2·12H2O、FeCl3·6H2O 等,其净水原理是 Al3+、Fe3+ 水解分别生成 Al(OH)3 胶体、Fe(OH)3 胶体而起到净化水的目的。 2.胶体粒子的直径一般在 1~100 nm 之间,它决定了胶体粒子具有较大的表面积, 吸附力很强,能在水中吸附悬浮固体或毒素形成沉淀,从而达到净化水的目的,这 就是胶体净水的原理。
胶体
浊液
第1讲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按酸根:含氧酸、无氧酸 按电离出H+数目:一元酸、二元酸、三元酸
按电离程度:强酸、中强酸、弱酸
酸 按酸有无氧化性:氧化性酸、还原性酸
按稳定性强弱:稳定性酸、不稳定性酸
按沸点高低:挥发性酸、难挥发性酸
按性质:强碱、弱碱、两性氢氧化物
碱
按溶解性:可溶性碱、微溶性碱、难溶性碱
按OH-数目:一元碱、二元碱、多元碱
分散系
离子化合物 金属氧化物
混合物
化合物 氧化物
三、分散系的分类
(1)根据分散质和分散剂的状态分 分散质 气 液 固 气 液 固 气 液 固 分散剂 气 气 气 液 液 液 固 固 固 举例 空气 云、雾 烟、灰尘 泡沫 酒精的水溶液 糖水、油漆 泡沫塑料 珍珠 合金、有色玻璃
(2)按分散质粒子大小分类
Hale Waihona Puke 按组成:正盐、酸式盐、碱式盐、复盐、络盐
按酸根:含氧酸盐、无氧酸盐 盐 按形成:强酸强碱盐、强酸弱碱盐、 强碱弱酸盐、弱酸弱碱盐
其它:无机盐、有机盐、类盐
2. 下表的一些物质或概念间的从属关系中不正确的是(C)
X Y Z
例
A
氧化物
苯的同系物
化合物
芳香烃
纯净物
芳香族化合物
B
C D
胶体
电解质 碱性氧化物
3. 胶体粒子带电荷的规律 (1) 带正电的胶粒 一般金属的氧化物胶粒和金属氢氧化物的胶粒,吸附阳 离子而带正电; (2) 带负电的胶粒 非金属氧化物,金属和某些金属性较强的非金属硫化物 胶粒,一般吸附阴离子而带负电。常见的有二氧化硅、 硅酸、硫化砷胶体、土壤等
4. 胶体聚沉的措施 加热 加入电解质 加入胶粒呈相反电荷的胶体 5. 胶体的制备方法 聚集法:通过化学反应使许多分子聚集成胶体分散粒子; 分散法:高分子物质直接分散(物理变化)
高中化学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讲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考点1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一、元素、微粒及物质间的关系1.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2.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元素A――→组成⎩⎪⎨⎪⎧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4.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态(1)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
(2)化合态: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状态。
5.混合物和纯净物(1)纯净物:由同种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2)混合物:由几种不同的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6.同素异形体(1)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叫同素异形体。
同素异形体的形成有两种方式:①原子个数不同 ,如O 2和O 3;②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
(2)同素异形体之间的性质差异主要体现在物理性质上,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但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7.元素、微粒及物质间的关系图二、物质的分类1.交叉分类法——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如图为氧化物的分类)2.树状分类法——按不同层次对物质进行逐级分类,各层之间属于包含关系。
考点2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一、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二、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转化关系1.理解物质转化关系图2.形成转化关系一条线:(氢化物→)单质→氧化物→酸或碱→盐。
三、化学反应的分类化学反应⎩⎪⎪⎪⎨⎪⎪⎪⎧按反应物、生成物种类及数目多少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按反应中有无离子参与分为⎩⎪⎨⎪⎧离子反应非离子反应按反应中有无电子转移分为⎩⎪⎨⎪⎧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按反应进行的程度和方向分为⎩⎪⎨⎪⎧可逆反应不可逆反应按反应的能量变化分为⎩⎪⎨⎪⎧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四、物质变化中的“三馏”“四色”“五解”和“十八化”归类考点3分散系与胶体一、分散系1.概念: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剂)中所得到的体系。
物质的性质和分类
生态平衡
破坏生态系统 影响生物多样性
物质的研究意义
对物质的研究不仅有 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 律,还可以推动科学 技术的不断发展。科 学研究中的每一次突 破都离不开对物质特 性的深入研究。
物质的未来展望
新材料
发展更加环保的 材料
绿色生产
倡导节能减排的 生产方式
可再生资源
利用可再生能源 替代传统能源
感谢观看
THANKS
反应物 → 生成 物
反应速率与 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可描 述反应速率与反 应物质的浓度关
系
平衡化学方 程式
反应物的种类和 数量必须与生成
物相同
化学反应的能量 变化
化学反应过程中会伴 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 放。放热反应是指在 反应过程中释放能量, 而吸热反应则是从周 围吸收能量。能量变 化可以影响化学反应 的速率和方向。
物质在生产领域扮演 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 加工,物质的应用无 处不在。通过科学合 理的利用,提高生产 效率,推动经济发展。
物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医药
物质用于制药、 医疗器械等
建筑
物质用于建筑材 料的生产
食品
物质用于食品加 工、保存等
物质对环境的影响
污染
废气排放 废水排放
资源消耗
● 02
第二章 元素的性质和分类
元素的定义
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纯净物质,不能进一步 分解为其他物质。每个元素都有其独特的原子结 构和化学性质,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位。
元素的分类
金属
具有良好导电性 化态
非金属
大多数为气体或 者脆性固体
元素周期表
第一讲 物质的组成、分类与性质
规律启示——善于总结 养成习惯 善于总结
物质的性质包括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质的性质包括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是在物理变化中 表现出来的,如液化、升华、粉碎等变化;化学性质包括热稳定性 物 表现出来的,如液化、升华、粉碎等变化;化学性质包括热稳定性(物 质受热分解难易的一种性质)、氧化性、酸碱性等, 质受热分解难易的一种性质 、氧化性、酸碱性等,化学变化伴随着物 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考点2 考点2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的含义是: 【例 2】 洁净煤技术 】 洁净煤技术(Clean Coal Technology,简称 CCT)的含义是:旨在减少 , 的含义是 污染和提高效率的煤炭加工、燃烧、转化和污染控制等新技术的总称。下 污染和提高效率的煤炭加工、燃烧、转化和污染控制等新技术的总称。 ( ) 列措施不属于洁净煤技术的是 A.溶剂萃取脱硫法 . B.煤的气化(产物主要为 CO 和 H2) .煤的气化 产物主要为 C.借助高温和催化剂的作用,使煤在氢压下裂解成小分子的烃类液体燃 .借助高温和催化剂的作用, 料 D.煤的直接燃烧 . 解析:洁净煤技术涉及四个领域:煤炭加工、煤炭高效洁净燃烧、 解析:洁净煤技术涉及四个领域:煤炭加工、煤炭高效洁净燃烧、煤炭转 污染排放控制与废弃物处理。 化、污染排放控制与废弃物处理。煤的直接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硫等污染气 体。 答案: 答案:D
1-3 - 下列物质属于共价化合物的是 A.C60 . B.CaCl2 . C.KF D.C6H6 . . ( )
解析: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形成的纯净物质, 解析: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形成的纯净物质,共价化合物 是靠共价键形成的一类化合物, 是靠共价键形成的一类化合物,大多数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非金属元 素组成, 项符合题意。 素组成,可见只有 D 项符合题意。 答案: 答案:D
第一讲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4、元素、微粒及物质间的关系图 P28
元 素: 只 讲 种 类 不 讲 个 数
分子、 原子、 离子:既 讲种类 又讲个 数
P28 [自我检测]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 (1)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有游离态和化合态。( ) × (2)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离子和原子不可以再分。( )
B ( )
A.混合物:空气、福尔马林、水玻璃、熟石灰 B.化合物:烧碱、氯化氢、干冰、胆矾 C.电解质:二氧化硫、胆矾、铁、生石灰、盐酸 D.单质:液态氧、白磷、氮气、碘酒
氢化物 无机 氧化物 化合物 酸
碱
盐
2、物质的分类
3、熟氢化记物常:见氢无元机素化和合另一物种的元分素类所形成的化合物
氧化氢物化:物氧H元C素l016·高考四川卷)化学与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过程中没
B 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氯气作水的杀菌消毒剂 B.硅胶作袋装食品的干燥剂 C.二氧化硫作纸浆的漂白剂 D.肥皂水作蚊虫叮咬处的清洗剂
考点2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知识回顾
1、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比较
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特征
有新物质生成
怎样区别溶液与胶体? 丁达尔效应
P32【自我检测】
2.“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几纳米至几十纳米的材料,纳米 碳就是其中一种。若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所形成
③SiO2是酸性氧化物,硅酸是它与水反应形成的水化物。 ④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⑤Na2O和Na2O2均能与H2O反应生成NaOH,故二者都是 碱性氧化物。
⑥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⑦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化学知识点归纳 物质的性质与分类
化学知识点归纳物质的性质与分类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科学,旨在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以及变化规律。
在化学中,物质的性质与分类是最基础的内容之一。
本文将对常见的物质性质和分类进行归纳总结。
一、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是指反映物质本质和特征的属性,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个方面。
1. 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无需改变其组成和化学性质的条件下可以观察到的性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颜色和形态:包括物质的外观、颜色、形状等特征。
(2)密度: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反映了物质的紧密程度。
(3)熔点和沸点:物质在固态和液态之间转化所需要的温度。
(4)电导率:物质导电的能力。
(5)溶解性:物质在溶液中的溶解程度。
2.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的性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可燃性:物质在氧气存在下燃烧的性质。
(2)反应性: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能力。
(3)氧化性:物质与氧气发生反应的能力。
(4)还原性: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能够还原其他物质的能力。
二、物质的分类物质的分类主要根据其组成和性质进行划分,包括纯物质和混合物两个大类。
1. 纯物质纯物质指只包含一种化学元素或化合物的物质,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1)元素: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无法通过化学手段进一步分解,如氢、氧、铁等。
(2)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以一定的比例结合而成的纯物质,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分解,如水(H2O)、二氧化碳(CO2)等。
2. 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以上的物质以任意比例混合而成的物质,可以分为均匀混合物和非均匀混合物两种。
(1)均匀混合物:均匀混合物又称溶液,是由两种或以上的物质在溶剂中均匀分布而得到的物质,不易分离,如盐水、酒精溶液等。
(2)非均匀混合物:非均匀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以上的物质以不均匀的方式混合而成的物质,可以通过物理手段进行分离,如沙和水的混合物、砂浆等。
三、总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科学,物质的性质与分类是化学的基础内容之一。
化学高一第一讲知识点归纳总结
化学高一第一讲知识点归纳总结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它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
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第一讲通常是对化学基础知识进行总结和复习。
本文将对高一化学第一讲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助于学生们更好地复习和理解。
一、物质的分类1. 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是指由同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可以进一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两类。
混合物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可以分为均质混合物和非均质混合物。
二、元素与化合物1. 元素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学反应无法再分解的基本物质单位。
元素根据其在化合物中的性质又可分为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元素。
2. 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经化学反应组合而成的纯净物,具有特定的化学结构和化学性质。
化合物根据组成元素比例不同可分为分子化合物和离子化合物。
三、物质的性质1. 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形状、密度等。
物理性质可通过实验直接观察和测量得到。
2.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燃烧、腐蚀等。
化学性质需要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和验证。
四、物质的变化1. 物理变化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前提下,仅改变了其物理性质的变化,如融化、沸腾等。
物理变化是可逆的,可以通过逆过程恢复原状。
2. 化学变化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后,产生了新的物质,其化学组成发生了改变。
化学变化是不可逆的,无法通过逆过程恢复原状。
五、气体的性质与气体反应1. 气体的性质气体具有可压缩性、可扩散性和容易受温度和压力的影响等特点。
气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小,自由度较高。
2. 气体反应气体反应包括气体的生成、分解、燃烧等。
在气体反应中,需要注意平衡态下气体分子的相对数量。
六、溶液与饱和溶解度1. 溶液溶液是由溶质溶解在溶剂中而形成的稳定的体系。
根据溶解度,溶液可分为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2. 饱和溶解度饱和溶解度是指溶质在一定温度下在溶剂中达到平衡时的最大溶解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离子反应(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合题意)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氯化钠水溶液在电流的作用下电离出Na+和Cl-B.硫酸钡难溶于水,但硫酸钡属于强电解质C.二氧化碳溶于水能部分电离,故二氧化碳属于弱电解质D.硫酸钠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可表示为Na2SO4===2Na++S6++4O2-解析氯化钠在溶解于水时即能电离出Na+和Cl-,电解质的电离无需外加电流的作用,选项A说法错误;硫酸钡虽难溶于水,但硫酸钡溶于水的部分是完全电离的,因此硫酸钡属于强电解质,选项B说法正确;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的碳酸能部分电离,碳酸是弱电解质,而二氧化碳是非电解质,选项C说法错误;硫酸钠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应为Na2SO4===2Na++SO2-4,选项D错误。
答案 B2.有些离子方程式能表示一类反应,有些离子方程式却只能表示一个反应。
下列离子方程式中,只能表示一个化学反应的是()。
①Fe+Cu2+===Fe2++Cu②Ba2++2OH-+2H++SO2-4===BaSO4↓+2H2O③Cl2+H2O===H++Cl-+HClO④CO2-3+2H+===CO2↑+H2O⑤Ag++Cl-===AgCl↓A.只有③B.②③C.③⑤D.①④解析离子方程式可表示一类反应,如①可表示金属铁与可溶性铜盐反应,②可表示硫酸或硫酸氢盐与氢氧化钡反应,④可表示可溶性碳酸盐与强酸反应,⑤可表示可溶性银盐与盐酸或盐酸盐反应。
答案 A3.(2012·海南化学,改编)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A.碳酸氢钠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钙溶液:HCO-3+OH-===CO2-3+H2OB.二氧化硫通入次氯酸钠溶液:SO2+ClO-+OH-===SO2-4+Cl-+H2O C.硫化钡加入稀硫酸:BaS+2H+===H2S↑+Ba2+D.新制的氧化铝可溶于氢氧化钠溶液:Al2O3+2OH-+H2O=== 2[Al(OH)4]-解析A中忽略了碳酸钙的生成;B中没配平离子方程式;C中忽略了硫酸钡的生成。
答案 D4.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A.NH+4、Ag+、PO3-4、Cl-B.Fe3+、H+、I-、HCO-3C.K+、Na+、NO-3、MnO-4D.Al3+、Mg2+、SO2-4、CO2-3解析离子能否大量共存,关键看离子之间能否发生反应。
A项中Ag+与Cl-、PO3-4能分别生成AgCl和Ag3PO4沉淀,故不能大量共存;B项中Fe3+可与I-发生氧化还原反应,H+与HCO-3可发生反应H++HCO-3===H2O+CO2↑,Fe3+可与HCO-3发生水解相互促进反应Fe3++3HCO-3===Fe(OH)3↓+3CO2↑,故不能大量共存;C项中四种离子均不反应,可大量共存;D 项中发生反应Mg2++CO2-3===MgCO3↓和2Al3++3CO2-3+3H2O===2Al(OH)3↓+3CO2↑,故不能大量共存。
答案 C5.在下列给定条件的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无色溶液:Ca2+、H+、Cl-、HSO-3B.能使pH试纸呈红色的溶液:Na+、NH+4、I-、NO-3 C.FeCl2溶液:K+、Na+、SO2-4、AlO-2D.K wc(H+)=0.1 mol·L-1的溶液:Na+、K+、SiO2-3、NO-3解析H+与HSO-3不能大量共存,A项错误;能使pH试纸变红色的溶液呈酸性,酸性溶液中NO-3能氧化I-,B项错误;Fe2+与AlO-2水解相互促进生成Fe(OH)2和Al(OH)3,C项不正确;常温下,K W=1.0×10-14 mol2·L-2,K Wc(H+)=0.1 mol·L-1,c(H+)=1.0×10-13 mol·L-1,则c(OH-)=1.0×10-1 mol·L-1,溶液呈碱性,碱性溶液中Na+、K+、SiO2-3、NO-3可以大量共存,D项正确。
答案 D6.(2013·马鞍山模考)下列涉及离子方程式书写的评价合理的是()。
224+2Cl-+4H++SO2-4;B中的化学方程式正确;C中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Fe3++3NH3·H2O===Fe(OH)3↓+3NH+4,C中评价正确;铝不能直接溶解在碳酸中,D评价错误。
答案 C7.(2013·安庆联考)在一定条件下,按下列物质的量关系进行反应,其对应的离子方程式或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
A .n (Cl 2)∶n (Fe)=5∶4 5Cl 2+4Fe=====点燃2FeCl 2+2FeCl 3 B .n (Cl 2)∶n (FeBr 2)=1∶1Fe 2++2Br -+Cl 2===Fe 3++Br 2+2Cl - C .n (MnO -4)∶n (H 2O 2)=2∶32MnO -4+3H 2O 2+6H +===2Mn 2++4O 2↑+6H 2OD .n (Fe)∶n [HNO 3(稀)]=1∶34Fe +12H ++3NO -3===3Fe 2++Fe 3++3NO ↑+6H 2O解析 Fe 在Cl 2中燃烧无FeCl 2生成,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3Cl 2+2Fe=====点燃2FeCl 3,A 错;选项B 中离子方程式不符合电荷守恒,B 错;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2Fe 2++2Br -+2Cl 2===2Fe 3++Br 2+4Cl -;选项C 中H 2O 2的氧化产物为O 2,且有n (H 2O 2)=n (O 2),C 错;选项D 中反应符合电荷守恒和得失电子守恒,正确。
答案 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个小题,共58分)8.(14分)今有10种物质:①Cu ②稀硫酸 ③HCl ④NH 3 ⑤空气 ⑥CO 2 ⑦Hg ⑧NaCl ⑨CaCO 3 ⑩Cl 2按照表中提示的信息,把符合左栏条件的物质的化学式或名称填入右栏相应的位置。
-,能导电是电解质,但熔融状态下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不导电,CaCO3是难溶性的电解质。
NH3、CO2的水溶液虽然能导电,但不是它们本身发生了电离,而是它们分别与水发生了反应,生成了能导电的物质NH3·H2O和H2CO3,故它们属于非电解质。
Cu和Hg属于单质,不是化合物,故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但能导电。
答案(1)②稀硫酸、⑤空气(2)③HCl(3)⑨CaCO3(4)④NH3、⑥CO2(5)①Cu、⑦Hg9.(15分)(2012·黑龙江质检)在Na+浓度为0.5 mol·L-1的某澄清溶液中,还可能含有下表中的若干种离子。
(1)实验Ⅰ能确定一定不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
(2)实验Ⅰ中生成沉淀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实验Ⅰ、Ⅱ、Ⅲ和必要计算,填写下表中阴离子的浓度(能计算出的,填写计算结果,一定不存在的离子填“0”,不能确定是否存在的离子填“?”)。
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由题知溶液为透明澄清溶液,因此溶液中的离子必能大量共存。
由实验Ⅰ可知,加入稀盐酸产生气体,必有CO2-3,其浓度为0.56 L÷22.4 L·mol -1÷0.1 L=0.25 mol·L-1,则溶液中一定无Ag+、Mg2+、Ba2+;且能生成白色沉淀,因此有SiO2-3,发生的反应为SiO2-3+2H+===H2SiO3↓,且SiO2-3的浓度为 2.4 g÷60 g·mol-1÷0.1 L=0.4 mol·L-1;由实验Ⅲ可知溶液中不含SO2-4;根据电荷守恒知2c(CO2-3)+2c(SiO2-3)=2×0.25 mol·L-1+2×0.4 mol·L-1=1.3 mol·L-1>0.5 mol·L-1,因此必有K+,至少为0.8 mol·L-1,不能确定有无NO-3。
答案(1)Ag+、Mg2+、Ba2+(2)SiO2-3+2H+===H2SiO3↓(3)如表10.(14分)(2013·唐山统考)常见的五种盐A、B、C、D、E,它们的阳离子可能是Na+、NH+4、Cu2+、Ba2+、Al3+、Ag+、Fe3+,阴离子可能是Cl-、NO-3、SO2-4、CO2-3,已知:①五种盐均溶于水,水溶液均为无色。
②D的焰色反应呈黄色。
③A的溶液呈中性,B、C、E的溶液呈酸性,D的溶液呈碱性。
④若在这五种盐的溶液中分别加入Ba(NO3)2溶液,只有A、C的溶液不产生沉淀。
⑤若在这五种盐的溶液中,分别加入氨水,E和C的溶液中生成沉淀,继续加氨水,C中沉淀消失。
⑥把A的溶液分别加入到B、C、E的溶液中,均能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沉淀。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五种盐中,一定没有的阳离子是________;所含阴离子相同的两种盐的化学式是________。
(2)D的化学式为________,D溶液显碱性的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和C的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E和氨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要检验B中所含的阳离子,正确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由于盐溶液没有颜色,所以没有Cu2+和Fe3+;根据实验现象可知,A、B、C、D、E分别为BaCl2、(NH4)2SO4、AgNO3、Na2CO3、Al2(SO4)3;检验NH+4,常用的方法是将铵盐与浓NaOH溶液共热,看是否能够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答案(1)Cu2+、Fe3+(NH4)2SO4、Al2(SO4)3(2)Na2CO3CO2-3+H2O HCO-3+OH-(3)Ag++Cl-===AgCl↓Al3++3NH3·H2O===Al(OH)3↓+3NH+4(4)取少量B于试管中,加入浓NaOH溶液并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观察是否变蓝色11.(15分)(2013·杭州调研)某无色溶液中含有K+、Cl-、OH-、SO2-3、SO2-4,为检验溶液中所含的各种阴离子,限用的试剂有:盐酸、硝酸、硝酸银溶液、硝酸钡溶液和溴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