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ppt课件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归纳ppt课件
❖ 1 .介词
9、为wèi
❖ (1)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 1.代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其qí
❖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 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 臣。
❖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 中的小主语(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 “它”,不能加“的”。例①:秦王恐其破璧。(“其破璧”作宾语。) 例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作主语。)例③:此皆言其可 目者也。(“其可目”作宾语。)
乎。——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 4、 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 勉速行乎!无重而罪!——
《左传》 ❖ 5、 表示推测语气: 宋其亡乎?幸而后败。——《左传》 愿见之乎。——《三
国志·诸葛亮传》 ❖ 6、 表示呼唤人的语气。相当于“啊”、“呀”: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论语》 ❖ 7、 表示商榷语气: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 宰予。——《韩非
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 (二)用作疑问副词。 ❖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
文言虚词“之”、“以”、“于”的用法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一、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1、结构助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
其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
例如: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沈复《幼时记趣》)译: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②于厅事之东北角。
(林嗣环《口技》)译:在客厅的东北角。
③水陆草木之花。
(周敦颐《陋室金铭》)——各种草木的花。
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译:(他们)观赏自然景物后的感情⑤忘路之远近。
(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忘记了路的远近。
⑥明有奇巧人……能以径寸之木。
(魏学伊《核舟记》)译:直径一寸的木头。
⑦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对于菊花的爱好。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不必译出。
其格式为:主语+之+谓语。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刘禹锡《爱莲说》)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刘禹锡《陋室铭》)③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刘禹锡《陋室铭》)④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礼记)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
不必译出。
例如:①公将鼓之。
(左秋明《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蒲松龄《狼》)4、宾语前置标志。
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
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
例如:①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②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译:宋国有什么罪呢动词“有”,宾语“陋”、“何罪”,借“之”帮助,把宾语“陋”“何罪”从动词“有”后面提到动词前面。
这个“之”只是提宾标志,无实在意义。
按现代汉语的说法,“何陋之有”即为“有何陋”“宋何罪之有”即为“宋有何罪”。
5、定语后置标志。
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例如:马之千里者。
(韩愈《马说》)译: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二、作代词用: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之”课件(25张PPT)
代词
1、代指人、物、事 例: (1)问所从来,具答之。(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桃花源记》
(2)操蛇之神闻之。(代事,指愚公移山,译作“这件事”)《愚公移山》
(3)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代物,指狼,相当于“它”。)《狼》
动词
1、“到”、“去”、“往”、“到……去”,后面跟表示地点的名词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 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 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 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应用练习
下面句中“之”字用法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
A.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B.妾之美我也,畏我也
C.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D.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答案: A、C、D三项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 B项“之”字做主调间结构助词,取消 句子独立性,可不译。故答案B
应用练习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1、代词,代指书具
2、代词,代指仲永
3、代词,代指仲永所作的四句诗
4、结构助词“的”
5、代词,代“仲永之通悟”
6、助词,调整音节
仲永出生五年,还没有见过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 到惊奇,就向邻居借书写工具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他的诗以赡 养父母,团结族人为主旨,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就能立刻完成,并且 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助词
初中文言虚词“之”字常见用法
3、宾语前置的标志, 不译。 如:宋何罪之有?《公输》
4、定语后置的标志, 放在中心语和后置的 定语之间,不译。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 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 学》
5、音节助词,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后面,凑 足音节,无实义 ,不译。 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三、用作动词Hale Waihona Puke 初中文言虚词“之”字 常见用法
一、用作代词
1、可指代人,多数是代第三人称,他、她(们) ,也可 代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代词。 如:友人惭,下车引之。出自《陈太丘与友期》其 中“之”字就指代“陈元方”,可译为“他”。
2、可指代物。 如: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狼》 其中“之”字指代“狼”。
3、可指代事理。 如:但微颔之。出自《卖油翁》其中“之” 译为“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4、指示代词 ,可译为 “ 这 ” 。 如: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 其中“之”译为“这”。
二、用作助词
1、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 译 为“的” 。 如:君子之行。《诫子书》
2、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 性, 不译。 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可译为“到……去、往” 。 如: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之
用作代词
”
的 用
用作助词
法
小 结
用作动词
四、结合《短文两篇》练习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孔子云:何陋之有?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莲,花之君子者也。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谢谢大家
之在文言文中的意义与用法ppt课件
知识梳理
(一)课文回顾
上次学习的课文《过秦论》中,“之”字出现的频率:
过秦论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 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 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 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 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 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 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 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 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 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 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 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 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 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 国家无事。
2.用在人名之间。无实义,可不译。
•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①烛之武言曰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四)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可不译。 格式:“中心词(名词)+之+定语+者”(“者”有时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文言虚词“之”用法
(8)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9)则芥为之舟。 (10)而莫之夭阏者。 (1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12)之二虫又何知 ? (1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14)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 人匹之,不亦悲乎 ?
一、代词
(一)作第三人称代词,一般用在动词后作宾语,可代人、代事、 代物、代处所。这时,所指代的对象大都出现在上下文中。可译 为“他(它)、他(它)们”等,或将所代的对象直接译出。有 时也可不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亲戚畔之。 (二)指示代词:这,此。 (1)之二虫又何知? (2)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三)第一人称代词:我、我们。 (1)君将哀而生之乎? (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二、助词
(一)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 其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 例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 (二)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句成为句子成分或复句的成分。不 必译出。 其格式为:主语+之+谓语。 例如: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三)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不必译出。 例如:①公将鼓之。(左秋明《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蒲松龄《狼》) (四)宾语前置标志。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 其格式为:疑问代词+之+谓语。 例如: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五)定语后置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其格式为:中心词+之+定语+者(“者”有时省略)的格式。这时,它的定语是“动词 和以动词为中心的词组;或是“形容词” 例如: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②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 学》)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18个+课件29张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译为“被”。 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例: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例: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 4.对,向。 例: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例: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
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例: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
且:(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例: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3.让步关系,尚且,还。 例: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例: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语气词。 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例: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及含义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及含义文言虚词之作为动词的用法及含义到,往例:①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西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②行不知所之。
--《庄子》③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④纵一苇之所如。
--《赤壁赋》文言虚词之作为代词的用法及含义1.指示代词,这例: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④闻之,欣然规往。
--《桃花源记》2.活用为第一人称,我。
例:①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史记·魏公子列传》3.可用于宾语前置句复代指宾语,用于动词之后。
①野语有之曰。
--《庄子·秋水》②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指南录后序》③珍宝尽有之。
--《史记·项羽本纪》文言虚词之作为助词的用法及含义1.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例:①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
--《塞翁失马》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③若能以吴、蜀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贾谊《过秦论》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①宋何罪之有?--《公输》②何陋之有? --《陋室铭》③句读之不知。
--《师说》④菊之爱。
--《爱莲说》3.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同【现代汉语解释】助词2。
例: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②无丝竹之乱耳。
--《陋室铭》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④其伊谁之赐?公袁可立宜祠。
--明·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4.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①凌万顷之茫然。
--《赤壁赋》②蚓无爪牙之利。
初中语文微点教学课件:文言文“之”字的用法 (2)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组( ) A.印度之人 马之千里者(《马说》) B.随地称国 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北乃山阜隐轸 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D.西方土地硗确 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
2017文言文中考第7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知音而不知乐者
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B.唯君子能知乐
虽有千里之能(《马说》)
C.而治道备矣
右备容臭(《送东阳马生序》)
D.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 客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1.翻译成助词“的”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不翻译 宾语前置的标志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定语后置的标志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第三人称代词“他”“他们”“它”“它们” 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4.指示代词,“这个”“这里”“这样” 闻之,欣然规往。《桃花源记》 5.动词,“到”“往”“去” 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015年文言文中考第7题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组( ) A.印度之人 马之千里者(《马说》) B.随地称国 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北乃山阜隐轸 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D.西方土地硗确 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
2017文言文中考第7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知音而不知乐者
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B.唯君子能知乐
虽有千里之能(《马说》)
C.而治道备矣
右备容臭(《送东阳马生序》)
D.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 客之美我
古汉语文言虚词《之的意义和用法》
常用文言文虚词之十八:之.《说文》:“之,出也。
”本义为动词,义为“出”“往”“到”。
“之”的虚词用法是其假借义,可作代词、连词和助词。
代词“之”用法灵活,可代人、事物、处所等,现代汉语仍保留了部分用法;连词“之”多见于先秦典籍中;助词“之”主要用于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
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也保留了结构助词“之”的一些用法。
代词“之”既可作人称代词,亦可作指示代词。
一、人称代词。
“之”指代第三人称,不仅可指代人,而且可以指代事、物、时、地等。
既可指单数,也可指复数。
在句中主要用作宾语,少数充当定语。
(一)“之”作动词宾语。
1.“之”所指代的对象或事物出现在上文中。
可译为“他(们)”“她(们)”“它(们)”,或根据文义灵活译出。
例: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勾践灭吴》)2.“之”所指代的对象、事物出现在下文中,内容多为引述前人的名言或古书的记载。
动词主要以“闻”“有”“识”“歌”等为常见。
“之”可根据文义灵活译出。
例: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勾践灭吴》)3.“之”字指人,形式上是指第三人称,实际上是指说话者自己,即指第一人称。
可译为“我”。
例: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捕蛇者说》)4.“之”字指人,形式上是指第三人称,实际上是指听话人,即指第二人称。
可译为“我”。
例: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
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左传·宣公二年》)按:“之”指代听话人(赵盾),可译为“您”。
关于文言虚词“之”“而”、 “以”、“ 其”的用法
关于文言虚词“之”“而”、“以”、“其”的用法一、【之】(一)用作代词,在句中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我”“我们”。
如:“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之:代“我”。
2.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他们)”“她(她们)”。
如:“遂使之行成于吴。
”(《勾践灭吴》)之:代大夫文种。
3.近指代词,可译为“这”。
如:“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之:这样的。
4.代事。
如:“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烛之武退秦师》)之:代“阙秦以利晋”这件事。
5.代物。
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劝学》)之:代木。
6.代军队。
如:“子犯请击之。
”(《烛之武退秦师》)之:代秦军。
(二)、结构助词,分以下几种情况。
1.宾语的标志。
用于宾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有时不译。
如:“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之:可译为“的”。
2.宾语前置的标志。
为了强调宾语,有时借助“之”把宾语从动词后提到动词的前面。
如:“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之”把动词“有”的宾语“何厌”提前到了动词前。
3.定语后置的标志。
通常情况下,古代汉语中定语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中的一样,用在中心语之前,但为了强调定语有时将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有时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用“之”连接。
翻译时应将后置了的定语调整到中心语之前。
与“之”有联系的定语后置格式有两种。
①“中心语+之+定语”的格式。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利”“强”分别作中心语“爪牙”“筋骨”的定语。
②“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的格式。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千里”作“马”的定语。
4.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第二个“之”,是“得”的意思。
文言虚词详解——之+++课件(共14张ppt)
(2)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不)及 (3)即以其言应诏( 回答 )
(1)撒盐空中差可拟。 撒把盐到空中大体可以相比
(2)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为什么不说日食后剩下的太阳,就像初升的月亮呢? 3.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D )
久而音节久助之词,,由不译爱生痴,因爱生恨,竟代恨词,之代入小骨红。
故曰:男子之结嘴构,助词骗“人的之”鬼,勿信勿信!切勿早
恋!
巩固精练
一僧欲之南海,询于唐僧,久之,唐僧不之应。其独
动词,“去”
音节助词 代词,指“僧”
往,其待也与?均之二策,此僧以箪食瓢饮至南海,
代词,“这”
夸之于唐僧:“此何难之有?”唐僧曰:“汝之百折不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分析以下句子成分
1、牛吃草。
~~~
主语+谓语+宾语。
2 、(肥 胖 的)牛(快 乐 地 )吃(嫩 嫩 的)草 。 ~~~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
3、路灯亮了。 主语+谓语
“之”字的用法
1、作动词,译作“去”“到”“往”,一般在句中做谓语;
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之+地点】
1.之字可代人事物 2.用作动词“去到往” 3.定名之间译作“的” 4.其他助词可不译
例句故事
结构助词“的”
结构助词“的”
小明,吾班之富贾也;小红,吾班之班花也。小
明心倾之代,词,求代之小不红得,寤寐思服,辗转反侧,传
书言:红红吾爱,予独爱结卿构之助不词“卑的不”亢、清丽脱
俗。红见代信词回,之代小:明吾何善宾之语有前?置的汝标言志之,吾必 改。明九牛二结构虎助之词力“费的”尽,红不代词为,所代动好,的地遂方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松江区 仓桥学校 吴丽琴
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以我酌油知之。 徐以杓酌油覆之 康肃笑而遣之
在初中阶段,文言虚词“之”主要有 以下几种用法:
一、“之”作代词 二、“之”作助词 三、“之”作动词
一、“之”作代词
“之”常用于代指人或事或物,相当于“他(她、它) 们”、“它”、“这” 等。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 语。
A.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B.盖追先帝之殊遇 C.孔子云:何陋之有? D.荆之地方五千里
课堂练习
解释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
1.辍耕之陇上 (
) (《陈涉世家》)
2.二世杀之 (
) (《陈涉世家》)
3属予作文以记之 (
) (《岳阳楼记》)
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 (《岳阳楼记》)
5.怅恨久之 (
) (《陈涉世家》)
① .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 《陋室铭》) 正常语序:有何陋?
②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宋濂《送东阳 马生序》)
正常语序:弗怠之。
二、“之”作助词
5、定语后置的标志
在初中“之”作定语后置标志的常见用法有三种: ①.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 正常语序:居高之庙堂,出远之江湖。 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韩愈《马说》) 正常语序:千里之马,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中心词+数量词 例:尝贻余(之)核舟一。 (魏学洢《核舟记》) 正常语序:尝贻余(之)一核舟。
A. 吾妻之美我者 B. 公将鼓之 C. 仲永之通悟 D. 送孟浩然之广陵
崭露头角
1.下列句子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 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山川之美 B.醉翁之意不在酒 C. 夫晋,何厌之有? 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大展身手
1.下例句子中“之” 的 用法相同的一
组是( )
A. 愿陛下亲之信之 属予作文以记之
译文:他们观赏景物而出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②.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蒲松龄 《狼》)
译文:禽兽的花招能有多少呢?
二、“之”作助词
2、“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 独立性,不译。
如: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 《陋室铭》 )
译文:没有乐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公文拖累身心。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
1 睨之
代词 指陈尧咨射箭
2 但微颔之 代词 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
3以我酌油知之 代词 指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
4 以杓酌油沥之 代词 指葫芦 5 康肃笑而遣之 代词 指卖油翁
小结
以上讲的都是我们初中阶段关于“之”字 一些常见的用法。同学们,只要你们在平时的 学习中多思考、多总结,就一定能有所收获。
三、“之”作动词
“之”用作动词 译作“到”、“往”、“去”等,后 面一般跟地点名词。如:
①.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 译文:停止耕作走到田埂上
②.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译文:送孟浩然到广陵
小试牛刀
1.“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又间令吴广之次 所旁 ”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
①愿陛下亲之信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出师表》) (代人,指他们)
②太医以王命聚之……谨食之(《捕蛇者说》) (代物,指蛇)
③操蛇之神闻之(《愚公移山》) (代事,这件事)
二、“之”作助词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 大致有以下三种:
1.“之”作结构助词“的” 。
如: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范仲淹《岳阳楼记》)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忽啼求之
D.花之隐逸者
宋何罪之有?
驾轻就熟
1.“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天子之怒” 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
A.邻有短褐而欲窃之 B.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C.兵革之利 D.渔人甚异之
融会贯通
1.下列句子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 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6.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愚公移山》)
【答案】1.动词,去,到 2.代词,代扶苏
3.代词,这
件事 4.助词,的 5.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6.结构助词,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以我酌油知之。 徐以杓酌油覆之 康肃笑而遣之
解释下列之字,并说出用法
译文:我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
二、“之”作助词
3、“之”作音节助词,无实意。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
①.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司马迁 《陈涉 世家》)
译文:他停止耕作走到田埂上,因失望叹息了很久。
②.公将鼓之。(《<左传>曹刿论战》)
译文:鲁庄公就要击鼓进攻。
二、“之”作助词 4、宾语前置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