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的核心概念

合集下载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稳态与环境是生物学中的重要概念,表示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本文将从碳水化合物代谢、氮代谢、生态位和生态平衡等方面对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进行知识点总结。

1.碳水化合物代谢(1)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从而合成有机物质(如葡萄糖)并释放氧气。

(2)呼吸作用:生物体将有机物质(如葡萄糖)在细胞内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

呼吸作用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3)发酵:在无氧条件下,生物体通过发酵产生能量。

常见的发酵有乳酸发酵和酒精发酵。

2.氮代谢(1)氮的吸收和固定: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无机氮,如硝酸盐和铵盐。

一些细菌还能将氮气转化为氨,这个过程称为固氮。

(2)氨的转化:植物将吸收到的无机氮转化为有机氮化合物,如氨基酸和蛋白质。

此过程需要一系列的酶参与,如氨基酸合成酶和蛋白质合成酶。

(3)蛋白质代谢:蛋白质是生物体内重要的有机物质,它们不仅参与构建细胞和组织,还参与酶的合成和免疫系统的功能等。

蛋白质代谢包括合成、降解和修复等过程。

3.生态位(1)生态位的定义: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其所生活的生物群落中的地位或者角色。

它包括了物种的生活方式、食物链位置、生活空间等因素。

(2)生态位的种类:生态位可以分为基础生态位和潜在生态位。

基础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没有竞争者存在时,其能够利用的资源范围。

潜在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有竞争者存在时,其能够适应利用的资源范围。

(3)生态位的竞争:当两个或多个物种有着相似的生态位时,它们之间就会发生竞争。

竞争通过资源的争夺和相互作用来进行。

4.生态平衡(1)群落的结构与功能:群落是由许多不同物种组成的生态系统。

群落的结构包括物种的数量、种类和分布等。

群落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生物多样性维持等。

(2)群落的稳定性:群落的稳定性是指群落在外界环境变化下维持自己的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模块的核心概念1. 体液:细胞内液(2/3)、细胞外液1/3(血浆、组织液、淋巴)2.由细胞外液(主要是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3.细胞外液的成分:血浆中约90%为水;其余10%分别是:无机盐,蛋白质,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

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还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血浆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4.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缓冲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5.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6.稳态:正常机体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作用,合使各个器官系统(如皮肤、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7.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8.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

9. 兴奋传导○1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静息时外正内负,受刺激时变为动作电位,外负内正。

10. 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结构,单向传导11.传导的结果是兴奋或抑制12. 突触前膜由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膜构成,突触后膜由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构成突触小泡中递质的释放和合成必须要有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的参与。

13. 下丘脑:体温调节、水平衡调节、生物的节律行为的中枢脑干:呼吸中枢,心跳中枢等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14.兴奋: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15. 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

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转化成脂肪和氨基酸等。

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稳态和环境是生态学中的重要概念。

下面是稳态和环境的一些知识点总结:1.稳态(Steady State):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一个系统的特性保持相对稳定,不随时间变化。

在生态学中,稳态通常用来描述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保持相对平衡的状态。

稳态可以是动态的,但相对稳定。

2.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生态单元,包括生物群落和它们所处的环境。

生态系统中生物和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和物质循环相互作用。

3.环境(Environment):环境是指一个生物体所处的、包括其周围的、能够影响该生物体生存、繁殖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环境因素包括气候、水分、土壤、光照、盐度、pH值等。

4.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特定位置和角色,包括其所处的空间、所需的资源和适应的条件等。

每个物种的生态位不同,通过不同的生态位来避免资源的竞争。

5.生态位分化(Ecological Niche Differentiation):生态位分化指不同物种之间为了避免资源竞争,通过适应环境的不同方面,选择不同的生境或资源利用方式。

6.生态位重叠(Ecological Niche Overlap):生态位重叠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态位的部分或完全重叠,导致它们在资源利用上发生竞争。

生态位重叠可能会导致物种的竞争、适应和演化。

7.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生物多样性是指一个地区或生态系统中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的多样性、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8.生态位宽度(Ecological Niche Breadth):生态位宽度指一个物种对于资源和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的范围。

生态位宽度越宽,物种的适应能力越强,对不同环境条件变化的适应能力也越强。

9.生态位模型(Ecological Niche Model):生态位模型是通过对物种分布和环境因子的建模,预测物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分布范围和适应能力。

高中生物必修3核心概念_

高中生物必修3核心概念_

高中生物必修3核心概念_内环境:指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的细胞外液。

内环境的稳态: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控下,通过人体自身的调节,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调整,使内环境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生理意义:稳态是人体是多变的外界环境的适应,是人体细胞正常代谢必需的,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下丘脑:既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又是内分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能分泌激素。

下丘脑可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和抗利尿激素,是体温调节、水平衡调节、血糖调节的中枢。

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

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

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兴奋以膜电位变化(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传导的方向是双向的。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通过突触实现的。

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体液调节:指体内的一些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除激素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二氧化碳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血液中激素的含量可保持相对稳定。

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

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稳态与环境是生物学中的重要概念。

稳态表示生物体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维持自身内部稳定的状态,而环境则是指生物体所处的外部条件。

下面将从生态位、生态灾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总结。

一、生态位1.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其所生活的生境中所扮演的角色。

2.生态位分为基础性、机会性和适应性生态位。

3.生态位互补原理指不同物种之间通过占据不同的生态位来减少竞争。

4.资源分割是不同物种通过选择性地利用资源来降低竞争强度的一种方式。

二、生态灾变1.环境中一些因素发生剧烈的变化,从而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的现象称为生态灾变。

2.生态灾变会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和物种的绝灭。

3.生态灾变常见的原因包括自然灾害、人类活动的干扰等。

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以通过种群数量的波动、种群多样性以及物种组成的稳定性来评估。

2.种群数量的波动越小,说明生态系统越稳定。

3.种群多样性越高,生态系统越稳定。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生物多样性、资源充足度、环境变化速度等因素的影响。

四、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1.过度开垦和过度利用土地会导致土地资源的流失和破坏。

2.大量排放的工业废气和废水会造成空气和水体的污染。

3.大规模砍伐森林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和失衡。

4.气候变化是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最严重的问题之一,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全球气温升高等问题。

总结:稳态与环境是生物学中的重要概念,了解并掌握稳态与环境的知识对于理解生物体的适应能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稳态与环境的知识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领域,需要通过学习相关的科学知识以及实践经验来全面理解和应用。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核心知识归纳大全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核心知识归纳大全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第一章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1、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2、细胞外液间的关系 3、不同细胞所处的内环境4、血浆成分:水、血浆蛋白、无机盐,抗体,激素等。

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7、稳态: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及皮肤)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传导形式:电信号(又叫神经冲动);(2)传导方向:双向;(3)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动作电位(外负内正)(4)电流方向: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1)突触: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2)突触类型:轴突-树突型,轴突-胞体型(3)信号类型: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4)传递方向:单向(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4、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位于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可以调节脊髓的低级中枢活动。

5、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促胰液素 7、血糖平衡的调节6、各种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及作用(1)血糖来源和去路(2)参与血糖平衡调节的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拮抗作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协同作用: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8、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既存在分级调节,也存在反馈调节。

北师大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稳态的概念

北师大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稳态的概念

生物圈的稳态
生物圈的稳态是指生物圈具有 多层次 的自我调节 能力,使生物圈的结构 和 功能 长期维持在 相对稳定 的状 态。
三 、稳态的意义
1.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 Conten⑴t为细胞代谢提供所需的物质和条件。例如,机体的新陈代谢
是由细胞内很多复杂的酶促反应组成的,而酶促反应的进行需要适 宜的温度和pH。
群体的稳态
群体的稳态是指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不是以 单一个体存在的,而 是与其他个体 生活在一起 ,构成一个 相互依赖、 相互制约 的群体。受 各种因素的影响,生物 数量 经常会发生变动,但其变动不是无限度 的,而是表 现出一种 动态平衡 或 相对稳定 ,每一个物种不会 突然消灭,也不会无限增多。
• Conten3.t指导生活及生产实践活动,机体的病理状态归根到底是机体
正常稳态被破坏的结果,因此消除破坏稳态的致病因素,从而使机体 恢复健康。
根据种群动态变化规律,对合理利用野生生物及防治害虫,提 高经济效益有指导作用。如对牧场的划区轮牧,对森林的合理砍伐、 渔业上制定休渔期等都是提高生态群体稳态的有效措施。
一、稳态的概念
1.在各种调节机制的作用下,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水平 和 状态 ,生 物群落的 结构 乃至 整个生物圈的组成 ,都处于一种 相对稳定的状态 , 称为稳态。
正确理解稳态的含义
• Conte1n.稳t 态的含义
稳态不是绝对的,而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如人体内环境的 各种变化都有一定的范围,如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变化范围为 36.5~37.5 ℃;血浆的pH变化范围为7.35~7.45;血浆渗透压一般 为770 kPa(37 ℃时);血糖正常水平为80~120 mg/dL等,而不是某 一恒定值。

高三生物内环境与稳态知识点

高三生物内环境与稳态知识点

高三生物内环境与稳态知识点高三生物课程的一大重点是学习生物体内环境与稳态的知识。

生物体内环境的稳态是指生物体内各种物质浓度、酸碱度和温度等参数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

这种相对稳定的环境有助于维持生物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动。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高三生物内环境与稳态的知识点,包括水分平衡、酸碱平衡和体温调节等内容。

一、水分平衡水分平衡是生物体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方面。

水是生命的源泉,对于所有的生物体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

在高三生物学习中,我们了解到生物体水分的平衡是通过体液内外浓度的调节来实现的。

生物体通过细胞膜的选择性通透性,控制水分的进出。

当环境中的渗透浓度高于细胞内液时,进水分子的速度超过出水分子的速度,水分进入细胞,细胞膨胀,实现水分平衡。

反之亦然。

这种调节方式称为渗透调节。

二、酸碱平衡酸碱平衡是人体内部环境维持稳态的重要指标之一。

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产生了大量的代谢废物,如二氧化碳和酸性物质。

这些废物需要及时排除,否则会对细胞产生不良影响。

高三生物学习中,我们了解到,人体通过酸碱平衡调节系统,维持血液和组织液的酸碱度稳定。

在这个调节系统中,碳酸盐-氢盐-碳酸氢根离子三者之间的浓度平衡是至关重要的。

在血液循环中,呼吸作用使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产生酸性溶液,使pH值下降。

与此同时,肾脏还能排除多余的氢离子,通过调节氢离子和碳酸盐的浓度比例,维持血液酸碱平衡。

这种调节方式称为酸碱平衡。

三、体温调节体温调节是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高三生物学习中,我们了解到体温是生物体内部环境恒定性的关键指标之一。

在人体内部环境稳定的情况下,细胞代谢反应才能正常进行。

因此,体温调节对于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人体的体温是由体温调节中枢——脑下垂体调节的。

当环境温度升高时,脑下垂体会通过刺激汗腺分泌汗液引起出汗,使人体散发热量,以降低体温。

反之,当环境温度较低时,脑下垂体会刺激肌肉收缩产生热量,以增加体温。

高中生物 必修3 稳态与环境教材

高中生物 必修3 稳态与环境教材

高中生物必修3 稳态与环境教材引言稳态与环境是高中生物必修3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稳态是指生物体在一定时间内,其内部环境的各种物质和能量指标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而环境则是指周围生物体生活的外部条件。

本教材将带领学生深入了解稳态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生物体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生物体的稳态生物体的稳态是指生物体在内部环境中各种物质和能量指标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这种稳定状态是通过生物体的各类调节机制来实现的。

教材将介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水盐平衡水分和盐分是生物体正常生活所必需的物质,它们在细胞内外之间需要保持一个相对平衡。

教材将详细介绍生物体的水盐平衡调节机制,包括肾脏的作用以及尿液的形成过程。

2. 酸碱平衡细胞内外的酸碱平衡对生物体的正常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材将讲解生物体如何通过呼吸、排泄等途径调节酸碱平衡,维持内部环境的稳态。

3. 温度调节温度是生物体内部环境的一个重要指标。

教材将介绍生物体如何通过神经系统和生理反应来调节体温,以适应不同的环境温度。

生物体对环境的适应与响应生物体在持续变化的环境中需要适应和响应,以保持内部环境的稳态。

教材将分析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温度的适应生物体对温度的适应是通过进化和适应机制来实现的。

教材将讲解生物体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适应策略,包括冷血动物和温血动物的区别以及植物的温度适应机制。

2. 湿度的适应湿度是环境中的水分含量的指标,对生物体的生活和生长起着重要作用。

教材将介绍生物体在湿度变化下的适应机制,包括植物的开放式气孔和关闭式气孔等。

3. 光照的适应光照是生物体进行光合作用的能源来源,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有着直接影响。

教材将解释生物体对光照的适应机制,包括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物的光感应等。

环境污染与生物体的影响环境污染是当代社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教材将介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水污染对生物体的影响水污染对生物体的生活和生长发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教版 高中生物 必修三 稳态与环境 知识框架

人教版 高中生物 必修三 稳态与环境 知识框架

稳态与环境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2.细胞外液的成分3.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4.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化物质交换的媒介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内环境的动态变化2.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3.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4.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5.人脑的高级功能第二节通过激素的调节1.激素调节的发现2.激素调节的实例3.激素调节的特点第三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1.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第四节免疫调节1.免疫系统的组成2.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3.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4.免疫学的应用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2.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第二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2.尝试运用生长素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第三节其他植物激素1.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2.植物生长试剂的应用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一节种群的特征1.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2.出生率和死亡率3.迁入率和迁出率4.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1.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2.种群增长的“J”型增长曲线3.种群增长的“S”型增长曲线4.种群数量的波动与下降第三节群落的结构1.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2.群落的物种组成3.种间关系4.群落的空间结构第四节群落的演替1.演替的类型2.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3.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1.生态系统的范围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能量流动的实例2.能量流动的特点3.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碳循环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第四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3.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第五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3.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第一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二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1.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2.保护生物多样性3.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然选择。

高中生物必修三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高中生物必修三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高中生物必修三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标题: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生物必修三的核心概念探索生物学的世界充满着神奇与奥秘,其中的核心概念与我们的健康和生活密切相关。

特别是在高中生物必修三的学习中,我们聚焦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这将为我们揭示人体自我调节的神奇之处。

内环境,顾名思义,是生物体内部的环境。

在人体中,这个环境包括我们的血液、细胞外液和脑脊液等。

这个环境对于人体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就像一个媒介,连接着人体的各个部分,维持着我们的生命活动。

稳态是人体内环境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它指的是一种动态平衡,是人体内部各个系统、器官之间相互调节、协调统一的状态。

稳态的维持需要人体各个器官、系统之间的高度配合,以及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快速反应和适应。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我们以体温为例。

我们的体温始终保持在37摄氏度左右,这是因为我们的身体有一套完善的机制来维持这个温度。

当外部温度降低时,我们的身体会通过颤抖增加产热,同时收缩毛孔减少散热,从而保持体温。

相反,当外部温度升高时,我们的身体则会通过出汗来降低体温。

这就是人体内环境稳态的一个具体例子。

又比如pH值,我们的血液始终保持着略微碱性的状态(pH值约7.4),这是为了保持酶的活性,保证身体各项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

当血液pH值偏离这个范围时,我们的身体会通过调节呼吸和尿液的排放来纠正pH值,从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通过高中生物必修三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重要性。

这个概念不仅揭示了人体自身的调节机制,也让我们认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更让我们理解了生物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在未来的学习生涯中,我们应该深化对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理解,以便更好地理解人体的生理过程,并利用这些知识维护我们的身体健康。

我们也需要关注环境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为我们的健康和未来做好准备。

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稳态:
定义: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得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是生物体自由生存的条件。

意义:对人和高等动物而言,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乃至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内环境的组成: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又称细胞间隙液)和淋巴。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主要包括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网络。

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包括温度、pH、渗透压、化学组成等。

环境:
定义:环境是指人类生存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

分类:通常按环境的属性,将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未经过人的加工改造而天然存在的环境,人文环境是人类创造的物质的、非物质的成果的总和。

环境对稳态的影响:环境的变化可以影响稳态的维持,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变化、资源利用等。

稳态与环境的关系:
稳态与环境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稳态能够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调节气候系统的稳定性,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从而对环境产生影响。

同时,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稳态的维持,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变化、资源利用等都会对稳态产生影响。

以上是对稳态与环境知识点的总结,它们都是生物学和生态学中的重要概念,对于理解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和生态系统的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稳态是指一个系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后,其各项性质不随时间变化,保持在某一固定数值附近的状态。

在环境科学中,稳态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涉及到生态系统、大气环境、水环境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对稳态与环境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

首先,我们来谈谈生态系统中的稳态。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素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

在生态系统中,稳态是指生物群落和环境因素之间达到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

例如,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中,植被、动物、土壤、水分等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状态可以维持一段时间而不发生明显的变化。

生态系统的稳态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大气环境中的稳态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

大气环境中的稳态通常指的是大气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例如,大气中的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成分的浓度,大气压力、温度等物理性质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但整体上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这种稳态对于地球的气候和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另外,水环境中的稳态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

水是生命之源,水环境的稳态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资源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水环境的稳态包括水质稳定、水量稳定等多个方面。

例如,河流、湖泊中的水质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稳定,水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而不至于出现枯水期或洪水期等。

维持水环境的稳态需要我们采取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减少污染、合理利用水资源等。

总的来说,稳态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稳态是环境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目标之一。

通过对稳态与环境的知识点进行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环境的脆弱性和重要性,从而更好地保护和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希望本文的内容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稳态与环境的关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共同建设美丽的地球家园。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而不懈奋斗!。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知识点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体液: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分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内环境:为了区别于个体生活的外界环境;人们把这个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3、细胞外液的成分a 水;无机盐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b 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气体:O2、CO2等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c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注意:1内环境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以及植物没有所谓的内环境..2人的消化道、呼吸道、尿道等属于人体与外界相通的环境;故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内环境;而是外界液体..3血浆蛋白≠血红蛋白;血浆蛋白是血浆中蛋白质的总称;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而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4血液中的物质不一定是内环境成分;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浆属于内环境成分;但血液中的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5不同体细胞所处内环境4、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1渗透压:分为离子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3温度: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间接参与的系统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内分沁系统-免疫❖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5、组织水肿形成原因:1)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2)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①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②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过少③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6、尿液的形成过程尿的形成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当尿液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就形成了尿液..二、稳态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 占优势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 等离子有关;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5、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及皮肤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小练习1 如图表示淋巴和另外三种体液之间相互关系的示意图;相关判断错误的是A.甲、乙、丙分别是细胞内液、组织液和血浆B.细胞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是生物体的内环境C.甲、乙、丙和淋巴构成了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D.维持丙的渗透压的物质主要是无机盐和蛋白质2 如图为动物的某组织示意图..其中①是毛细血管壁;②是红细胞;③是血浆;④是细胞内液;⑤是组织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①的直接生活环境是③B.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部位是⑤C.葡萄糖由③进入②的过程是主动运输D.③⑤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Cl-3 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内环境的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B.内环境是一个主要由H2PO4-/HPO42-构成的缓冲体系C.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4 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A.寒冷时出现寒颤B.从平原到高原;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C.接受抗原刺激后;B细胞增殖和分化D.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5 高等动物和人的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稳态没有直接关系的是A.通过尿和汗排泄废物B.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C.血液运输氧和废物D.血液中的CO2增加;会使呼吸速率加快6 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④激素、突触小泡和氨基酸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7.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B.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D.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8.毛细血管壁细胞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细胞外液分别是①血液和组织液②血浆和组织液③淋巴和血浆④淋巴和组织液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9.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葡萄糖以自由扩散方式从消化道腔中进入内环境B.H2CO3/NaHCO3对血浆pH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C.内环境的温度随气温变化而变化D.人体的内环境即指体液10如图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1a表示____系统;b表示_____系统;c表示_____系统;参与内环境稳态维持的还有图中的_____系统..2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3病人因呼吸受阻;肌细胞会因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pH_____;但乳酸可以与血液中的_____发生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4内环境的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____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的调节下进行..5外界中的O2进入红细胞内至少需穿过______层生物膜..1C 2D 3 D 4 B 5B 6A 7C 8C 9 B101呼吸消化泌尿循环2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3降低NaHCO3 4神经—体液—免疫55。

高考生物必修3《稳态和环境》知识梳理

高考生物必修3《稳态和环境》知识梳理

必修3《稳态与环境》复习知识梳理第一节 人体的稳态一、稳态的生理意义 1、内环境:(1)单细胞生物一般生活在水中,通过细胞膜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

(2)体液的组成:(3)内环境:①概念:相对于人体生活的外界环境,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练习:写出下列细胞所处的内环境。

(1)组织细胞:组织液 (2)血细胞:血浆(3)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 (4)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组织液(5)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血浆。

②主要组成之间的关系:(如上图)③功能: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稳态(1)概念: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节下,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2)调节机制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目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3)调节途径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正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同的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增强的调节。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的作用,使输出信息减弱的调节。

(4)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组织液血浆淋巴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 体液 (内环境)【特别提示】①稳态不是绝对稳定,而是相对稳定。

②稳态主要通过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起辅助作用,另外,免疫调节也起作用。

③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二、体温调节1、体温的概念:指人身体内部的平均温度。

2、体温的测量部位:直肠、口腔、腋窝。

3、体温的来源:体内有机物氧化分解过程中释放出来的热量。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稳态与环境是高中生物必修三的重要知识点,有哪些知识需要学生了解?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一)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的液体环境。

2.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是: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4.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主要调节机制。

6. (多细胞)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7.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8.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兴奋部位的电位:外负内正。

9.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10.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二)1.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2.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3.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作反馈调节。

分为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4.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

5.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6.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

高中生物必修三核心概念

高中生物必修三核心概念

必修三核心概念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区分体液、细胞外液、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的界限和关系2、稳态相关:渗透压、酸碱度、温度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神经调节:反射、反射弧、兴奋(神经冲动)、神经纤维、突触2、激素调节:血糖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反馈调节、协同作用、拮抗作用3、体液调节:体温调节、水盐平衡的调节4、免疫调节: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免疫系统(细胞)、体液免疫、细胞免疫、过敏反应第3章植物素调节1、胚芽鞘弯曲原理、植物激素2、生长素:两重性、顶端优势、向光性、向重力性3、其他激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第4章种群和群落1、种群、群落的概念及其情境中的区分2、种群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3、种群的数量:J型曲线、S型曲线、环境容纳量4、群落的结构:竞争、捕食、寄生、护理共生5、群落的演替: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1、结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营养级、消费级、食物链、食物网2、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3、物质:反复利用、循环流动、生态农业4、信息:物理、化学、行为5、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自我调节能力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1、价值:直接、间接、潜在使用价值2、保护:就地保护、迁地保护、自然保护区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内环境。

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4.??????体液调节?:激素或其它化学物质(如CO2),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三核心概念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区分体液、细胞外液、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的界限和关系
2、稳态相关: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反射、反射弧、兴奋(神经冲动)、神经纤维、突触
2、激素调节:血糖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反馈调节、协同作用、拮抗作用
3、体液调节:体温调节、水盐平衡的调节
4、免疫调节: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免疫系统(细胞)、体液免疫、细胞免疫、过敏反应
第3章植物素调节
1、胚芽鞘弯曲原理、植物激素
2、生长素:两重性、顶端优势、向光性、向重力性
3、其他激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
第4章种群和群落
1、种群、群落的概念及其情境中的区分
2、种群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3、种群的数量:J型曲线、S型曲线、环境容纳量
4、群落的结构: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
5、群落的演替:初生演替、次生演替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1、结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营养级、消费级、食物链、食物网
2、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物质:反复利用、循环流动、生态农业
4、信息:物理、化学、行为
5、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自我调节能力
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1、价值:直接、间接、潜在使用价值
2、保护:就地保护、迁地保护、自然保护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