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提纲第十一部分

合集下载

小学国学经典教材第十一册

小学国学经典教材第十一册

●日积月累
秉笔直书
齐国权臣崔杼(zhù)借故杀死了国君庄公,太史伯便在竹简上写 下‚崔 杼弑庄公‛。崔杼看到了这样的记载,便把太史伯杀死了。 太史伯死后,他的三个弟弟仲、叔、季继任史官。太史仲、太史 叔照实书写,都被崔杼杀了,只剩下太史季一人。崔杼对太史季说: ‚你的兄长都死了,难道你也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吗?只要你改写,我 就不杀你。‛太史季说:‚秉笔直书,是我们史官的天职。即使我不 这样写,天下总会有人这样写的。‛崔杼不敢再杀,放他回去了。太 史季在回家的路上,碰见了匆匆赶来的南史氏。南史氏说:“我以为你 也会被杀,我来是准备接替你的。‛南史氏看了看写好的竹简,就放心 地回去了。 史官是古代专门记载朝廷大事、记录君王言行的官员。古人认为 历史具有记录功过、彰显善恶、明辨是非、劝诫君主的作用,所以要 秉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古代史籍,除了《史记》我还知道……
●古诗撷英
焚书坑
(唐)章碣
竹帛烟销帝业虚, 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
●经典诵读
第2课
破釜沉舟
章邯(hán)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 河击赵,大破之。当此时,赵歇为王,陈馀为将,张耳为 相,皆走入钜(jǜ)鹿城。章邯令王离、涉间(jiàn)围钜 鹿。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fǔ)甑(zèng), 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 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 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 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 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 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 诸侯皆属焉。(《史记· 项羽本纪》)

第十一周传统文化

第十一周传统文化

27、玉器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玉的特点和玉器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对传统文化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

2、了解关于玉的传说,感受玉的珍贵,简要认识玉的文化内涵。

3、感悟玉所代表的精神意蕴,培养学生对玉器的兴趣。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玉的知识,通过了解玉的特点、玉的传说和玉的意蕴,让学生初步感受玉在中国人心目中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教学难点:我国古代有?君子比德于玉?的说法,理解玉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初步体会玉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引入新课:在中国早期的工艺美术中,除了陶器和青铜器工艺外,还有玉器,它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中最具魅力的一种。

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史的玉文化,形成了中国人民特殊的崇玉、爱玉、赏玉、藏玉、盘玉、佩玉的文化心理,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俗等领域。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和了解一下这些各具特色玉石工艺。

(出示课题、播放课件图片)三、教学内容:1.了解玉文化:以硬玉、软玉、碧玉、水晶等为原料而制作的工具、装饰品、祭器、陈设品等通称为玉器。

根据现有资料证明,中国最早的玉器出现于距今7000 年的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大家知道,我们的祖先那时就是以石头作为生活、生产工具的材料,其中比较美丽的、有光泽、有色彩花纹的石头,就被用来作为装饰品,后来人们知道了打磨、穿孔、镂雕等加工手段。

到了新石器时代后期,玉就从石头中分离出来成为工艺品。

了解我国玉文化:关于玉的名言、句子、故事等,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化干戈为玉帛、玉洁冰清、金玉良言、怀瑾握瑜、珠联璧合、瑕不掩瑜、玉不琢不成器、君子比德于玉、完璧归赵……2、了解和田玉介绍相关资料,欣赏美丽图片,增加学生对玉的直观审美。

3、关于?玉?字部的汉字?玉?字始于我国最古的文字商代甲骨文和钟鼎文中。

汉字曾选出从玉的字近500个,而用玉组词更是无计其数,汉字中的珍宝等都与玉有关。

你能写出多少相关的汉字呢?鼓励学生写一写、交流交流。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第十一讲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第十一讲

新麻裁出锦衣妆, 跪向西南黯神伤。 故人泉城且莫待, 满把纸钱寄冥乡
《七绝· 寒衣节》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 称“祭祖节”。为送寒衣节。 亦称冥阴 节,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 之送寒衣。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 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为 免先人们在阴曹地府挨冷受冻,这一天, 人们要焚烧五色纸,为其送去御寒的衣物, 并连带着给孤魂野鬼送温暖。十月一,烧 寒衣,寄托着今人对故人的怀念,承载着 生者对逝者的悲悯。 同时,这一天也标 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父母爱人等为 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寒衣节:吃兔肉, 吃羊肉,吃柿子。
道场普渡妥幽魂, 原有盂兰古意存。 却怪红笺贴门首, 肉山酒海庆中元。
《中元节有感》清 王凯泰
佛教传入后,佛教徒根据印度一种 佛教仪式追荐祖先,佛教也在这一 天,举行超渡法会, 就是“盂兰 盆”。盂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 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 悬挂著、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 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 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中国的 鬼月祭拜不谋而合,又是同一天, 所以鬼节又称盂兰盆节。
中和节 俗称“二月二”Fra bibliotek“二月二,龙抬头”食俗 吃太阳糕 、吃猪头、春 饼、驴打滚。习俗祭龙 祭祀土地神、撒灰、熏虫、 击房梁、理发。
岭外春过半, 途中火又新。 殷勤清远峡, 留恋北归人。
清明日清远峡作
清明节食俗:吃清明螺、蒸 大馍、 清明果(形状像饺 子)、乌稔饭、吃馓子、欢 喜团子。
元 日 王安石(宋)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除夕
《上元夜》(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 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 何处闻灯不看来。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讲授提纲汇编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讲授提纲汇编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讲授提纲汇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哲学和传统价值。

在当代社会,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变得尤为重要。

为此,本文将就《中国传统文化》的讲授提纲进行汇编,旨在系统性地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以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述1. 定义: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文化遗产,包括思想、价值观念、民俗风情等方面的内容。

2. 特点:包括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文化独特等特点,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1. 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仁、义、礼、智、信等五德,强调以德治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儒家经典:《论语》、《孟子》、《大学》等经典著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弘扬传统美德,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建设和谐社会。

三、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1. 道家思想的基本原则:强调虚静无为、顺应自然、追求自我修养,主张无为而治。

2. 道家经典:《道德经》是代表作,强调“道”是世间万物的根源。

3. 道家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提倡平和安逸的生活态度,追求物我合一的境界。

四、佛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1. 佛家思想的基本信仰:主张超脱世俗,追求解脱苦难,强调因果报应、轮回转世。

2. 佛教经典:《般若心经》、《金刚经》等,对人们的修身养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佛家思想对社会的影响:倡导慈悲为怀、舍己救人的精神,弘扬宽恕、博爱的道德观念。

五、传统文化中的节日与习俗1. 春节: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拜年、放鞭炮、吃团圆饭等习俗。

2. 中秋节:传统的农历八月十五日,家人团聚共赏月、吃月饼的重要节日。

3. 传统婚礼:娶亲三朝、迎新娘等一系列环节,体现了尊重传统、尊重仪式的价值观。

六、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1. 文化传承: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珍爱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第十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第十一章

斗拱的作用是满足建筑梁柱承托功能的需要,即将屋顶大面积荷 载经斗拱传递到柱子上,使屋架在承受水平外力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 适应能力,在一定的程度上能抵御地震和台风等灾害。
12
(八)彩画纹饰
彩画纹饰是施于建筑物上的绘画。明清彩画分为三种: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 画。其中,和玺彩画为最高等级,用于皇宫主殿;旋子彩画一般用于官衙、庙宇主殿和宫殿, 坛庙次要殿堂;苏式彩画多用于宅第园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如意踏跺
垂带踏跺
带御道的踏跺
10
(六)面阔开间
开间是指由4根柱子围成的空间, 面阔指横向的间数,一般为单数。 开间的面积或相等或从中间向两边递减。 “九五”为皇帝专用,即皇帝的大殿为九开间,五进深(进深为纵向长度)。
11
(七)斗拱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 中特有的一种结构。在立 柱和横梁的交接处,从柱顶 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 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 的方形木块叫斗,两者合称 斗拱。
封土成为圆顶,并略略高出城墙。 古代帝王陵园的面积一般都很大,陵园内除冢 外,还有祭殿等地面建筑以及石碑、石阙、石
人、石兽等石刻群。
(二)帝王陵寝 17
宗教祭礼建筑的种类主要有寺、观、祠、庙、塔,其中除清真寺风格受较多外来影响外, 其余都是中国宫殿和居住建筑的翻版。
佛寺建筑塔是一种独具风格的建筑物,它起源于印度,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后, 逐渐吸收中国建筑的风格,出现了各种造型的塔。
3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一)建筑规模
(1)殿式 即宫殿样式的建筑,通常为帝王后妃起居之处。其特点是宏伟华丽,瓦饰、建筑色彩和绘画有
专门意义。 (2)大式
即规模较大的建筑,通常为各级官员和富商缙绅的宅第。其多不用琉璃瓦,斗拱、彩饰也有严 格规定。 (3)小式

《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提纲

《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提纲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计划一、学生情况简析:高二年级政治课开设的是《文化生活》,为什么开设这门课程?第一,设置专门模块讲授文化建设,是课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与时俱进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观点教育的必要举措。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要提高针对性、更有效地贯彻“三贴近〞原如此,以学科课程为载体、较为系统地讲授有关文化生活的容,势在必行。

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课程英文名:Special Subjec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课程代码: 04413013一、课程根本情况1.学分:2分学时: 32 〔理论学时:32 实验学时: 0 〕2.课程性质:专业限定选修课3.适用专业:历史学〔文物保护方向〕4.适用对象:本科5.先修课程:中国古代史6.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田广林高等教育参考书目: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师大学。

梁漱溟《东西文化与其哲学》,商务印书馆。

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

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大学。

汤一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中国和平。

小枫《中国文化特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长林《中国系统思维》,中国社会科学。

〔英〕罗素(Bertrand Russell)《中国问题》,学林。

〔美〕许烺光《宗族、种姓、俱乐部》,薛刚译,华夏。

胡道静、戚文《周易十讲》,人民。

锦全、达文《中国哲学初步》人民。

文初、述卓等《中国山水文化》,人民。

天喻等《中华文化史》,人民。

二﹑课程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涉与围十分宽广,材料极为丰富。

我们作为高等学校教材,中国传统文化讲座,旨在使在校大学生对历史悠久、成就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有一个宏观的、明确的把握,从而引发他们关心和思考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开展问题以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学会做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11课 修已以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11课 修已以敬

【解析】把心成王会贪图享乐,荒废政事,周公同成主提出了恳切的 告诫。史官记录了周公的诰词,是为《无逸》。无逸,即不要负图安 逸。周公提出:“君子所其无逸。”必须“先知稼穑之艰难”, 知 小人之依”。这种关心民生疾苦的“民本”思想,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文本大意: 周公说:“啊!君子居其位,不要贪图安逸。先知道农业的艰辛,
四 周公曰:“呜呼!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 之依 。 相 小人,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既诞, 否则 侮厥父母,曰:“昔之人无闻知。”
-《周书·无逸》
【注释】①君子:有官位的人。①所:所居之官。③其:语气词,表示祈使语气。④逸:逸乐。⑤ 乃:才。⑥小人:指民众。⑦依:疾苦。⑧相:看。⑨质:开,他们的。⑩乃:就。①请:通 “哼”, 粗鲁,粗俗。(12)诞;放肆。(13)否则:于是,乃至于。④昔之人:上了年纪的人。
文本大意: 帝舜说:“来,禹!洪水为患,是警告我们,实现治水的信诺,完
成治水的工作,只有你贤;能勤劳治国,能节俭自持,不自满自大,只 有你贤。你不自以为贤,所以天下没有人与你争能;你不夸功,所以天 下没有人与你争功。我赞美你的德行,嘉许你的大功。上天的帝王大任 落到你的身上了,你终当升为大君。人心危险,道心精微,要精研要专 一,诚实保持着中和之道。”
文本大意: 五事:一是容貌,二是言论,三是观察,四是听闻,五是思考。容貌 要恭敬,言论要正当合理,观察要明白,听闻要聪敏,思考要通达。 容貌恭敬,臣民就严肃;言论正当,天下就大治;观察明白,就不会 受蒙蔽;听闻广远、能判断正确;思考通达,就能成为圣明的人。
(二) 皋陶曰:“都!亦行有九德。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载采采。” 禹日:“何?” 皋陶曰:“宽而栗, 柔而立,愿而恭, 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 简而廉, 刚而塞, 强而义。彰厥有常吉哉!”

国学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提纲第十一部分

国学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提纲第十一部分

国学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提纲第十一部分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将能够了解和掌握:1.道家名称的来源以及“道德”的概念。

2.先秦时期道家的主要思想以及代表人物。

3.魏晋时期玄学对道家思想的发展贡献。

4.汉末道教的发展及其与道家的关系。

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主要是讲道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

道家思想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应该有很深的影响,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是,以往我们对这个问题注意的还不够。

虽然我们经常讲儒、释、道,但通常我们的脑子里面,特别是现代人的脑子里面,更多的是“儒”和“佛”,“道”相对来说看得比较轻一些。

这其中原因很多,道家思想本身也确实比较复杂。

这里我们先谈谈道家名称的来源。

在先秦,道家的名称即道家学派的名称还没有形成,因为道不像儒那样是一个职业,它就是一种思想理论或者一个概念。

到了汉代,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总结先秦各种学术流派的时候提到先秦有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个主要的学术流派,其中“道德”家又简称为道家,从此以后才有了“道家”这样一个名称。

为什么道家被称为“道德”呢?《史记》中《老子韩非列传》里面提到老子,说老子是楚国苦县人,姓李名耳,字聃,修道德,学问以自隐无名为务。

孔子还曾经去拜访过他。

后来老子看到周已经衰亡了,就想往西边去,经过函谷关的时候,碰到当时守门的官吏叫尹喜的,他跟老子说,你现在就要归隐了,能不能给我留下一点文字啊?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后人就称之为《道德经》。

老子这一派也就被称为道德家,简称道家。

首先我们对“道德”这个概念稍微作一点说明。

这个“道德”跟我们现代人理解的“道德”的概念有很大的差异,甚至是完全相反的。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我们现代人讲的“道德”,就是指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或伦理。

但是先秦的时候老子讲“道德”,恰恰是为了否定这些东西。

日常生活中,按照伦理关系所做出的道德行为,在老子看来只是“仁义”、“孝慈”。

那老子的“道德”又是什么意思呢?它强调的恰恰是事物本然的状态,因为“仁义”、“孝慈”都是我们人为提倡的,人为地根据社会关系建立起来的。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中国文化概论》是江西师范大学通识教育、人文社会科学的一系列课程。

本课程以学习和研究中华民族数千年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为目的,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提高人文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从而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和联系本课程内容非常丰富,涉及中国历史、地理、经济、政治、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教育、宗教、哲学等诸多领域,因为“文化”的内涵涵盖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各个方面。

因此,本课程是对中国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语言学等课程的总结,特别强调对中国文化特点的分析和总结。

3、基本教学要求本课程的教学,主要应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地和科学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准确而深刻地认识中华民族、认识中国的国情,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新的先进文化。

四、课程的教学媒体构成与主要内容1.教材:《中国文化概论》,国家教委推荐,张岱年、方克礼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音像教材:与本课程相关的录音带或录像带,如“中国文学”、“中国古代史”等课程的录音、录像,经典作品录像等。

3、辅助教材:文、史、哲各类相关著作。

五、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及教法建议1、教学重点(*)与难点(△)“文化”的内涵,△ 中国文化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结构,*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的转变。

2.教学方法建议由于本课程的内容博大精深,要求学生的知识面宽,所以必须强调要大量阅读文史哲等方面的书籍;在教学时尽量采用讨论,分析与总结的方法,采取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方法,将典型事例与理论紧密结合起来,将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结合起来。

六、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1.由于课时有限,课程内容较多(包括近20章导论),我们必须掌握并突出重点。

2.注意与已学课程的衔接,如哲学、历史、文学等课程,力求精通。

中国文化精粹课程提纲

中国文化精粹课程提纲

中国文化精粹课程提纲
第一讲传统文化精神(2课时)
第二讲中国汉字文化(2课时)
第三讲诸子百家文化(8课时)
第四讲中国宗教文化(8课时)
第五讲传统礼仪文化(2课时)
第六讲中国武侠文化(4课时)
第七讲传统美术书法(4课时)
第八讲传统建筑文化(4课时)
第九讲中国姓氏文化(2课时)
第十讲中国民俗文化(4课时)
第十一讲中国服饰文化(2课时)
第十二讲中国节庆文化(2课时)
第十三讲中国茶道文化(2课时)
第十四讲中国饮食文化(4课时)
说明:中国文化精粹课程按50课时安排14讲,各讲之间既有逻辑与时间上的关联,又各自独立。

授课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备课情况,从中选取30课时的主讲主题。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doc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doc

《中西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624026情况说明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英文名称: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学时2学分:2课程类型:(必修)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旅游管理先修课程:开课学期:2003——2004第一学期开课院系:管理学院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本课程地位: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目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讲授,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激发学生对于祖国的荣誉感和归属感,进一步陶冶身心, 同时为今后从事旅游工作积累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

本课程任务:1.使学生通过本大纲所规定的全部教学内容的学习,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论,达到在生活中用传统文化的视角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民俗学概论》等联系密切三、教学内容及要求(教学内容按章节写)第一单元历史的天空: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要求了解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基本精神和产生条件;能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会从文化的视野观察、分析现实问题。

重点:中国文化特质难点:理解文化教学内容:(一)走近历史(二)守望星空(三)文化创新(四)透视背景等第二单元生命的律动:中国古代哲学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中国古代哲学价值取向重点:哲学流派难点:价值取向第三单元心灵的家园:中国传统宗教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儒释道三家文化重点:儒释道二家文化的内容难点:儒释道三家文化影响第四单元诗意的栖居: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内容:古代诗歌、散文、小说重点:中国古代文学特点难点:中国古代文学审美价值第五单元璀璨的星空:中国传统艺术教学内容:中国书法、绘画重点:天人合一境界理解难点:天人合一境界理解第六单元艺苑的奇葩:中国传统戏曲教学内容:中国传统戏曲重点:中国传统戏曲表现形式难点:中国传统戏曲表现形式题材第七单元至善的境界:中国古代教育与科举制度教学内容:中国古代教育与科举制度重点:古代教育家难点:科举制度第八单元先民的创造:中国古代科技教学内容:中国古代科技重点:古代医学难点:古代天文学第九单元岁月的烙印:中国传统节日教学内容:中国传统节日重点:中国传统节日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难点:中国传统节日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第十单元大国的风范:中国传统礼仪教学内容:中国传统礼仪重点:礼仪的含义难点:礼仪的运用第十一单元多彩的生活: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教学内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重点:食文化难点:茶文化、酒文化四、教学安排及方式总学时:3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时数24学时,实验(上机)教学时数为8学时。

《中国传统文化教程》-教学大纲.doc

《中国传统文化教程》-教学大纲.doc

中国传统文化一、课程信息课程编号:A000053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课程类别:必修先修课程:无学分:2学时:32(28理论+4实训)适用专业(方向):所有专业开课学院:所有学院二、课程简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拓展课程,本课程包括:中国传统文化概述、中国传统哲学、中国古代教育、中国传统文学,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中国传统艺术、中国传统生活方式七大专题。

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中国文化的来源、历史文脉、思想精髓和辉煌成就,学生还会了解到作为一个中国人,将传承怎样的传统文化,并将如何发扬下去。

并且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崇高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以及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本课程是专科学生的人文公共选修课课程,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初步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特征,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培养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能力、审美水平,并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通识必修课,在教学中旨在落实四项根本教育任务:一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讲授,让学生畅游于优秀文化海洋,提高学生对优秀文化的了解和把握。

二是培养提高学生的处世社交能力。

在课程中通过儒家哲学和道家哲学的讲解,为今后的工作生活和处世社交提供方便。

三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在课程中通过传统生活风俗、礼仪的讲解,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是拓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全面的和深远的,通过课程学习,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目标《中国传统文化》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专题内容、主题人物、欣赏经典传统文化、评析中国传统文化主题等环节,促进学生掌握中国传统文化读解的方法:分别从传统文化影响力的视角、文化的研究等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此增强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和水平,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

国学

国学

国学——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提纲第一部分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将了解和掌握以下内容:1.中国文化的核心内涵;2.面对世界文化的冲击中国文化将何去何从;3.中国近代的反思;4.西化思维的冲击和传统的反抗;5.传统文化跟现代文化、外来文化纠缠不清的关系。

什么叫文化?从一般意义上来讲,文化就是人类创造性的实践和理论的结晶,它包含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法、生活样式和信仰习俗等,跟一个国家的历史和传统密切相关。

中国文化的核心,强调人在天地万物中的核心地位,突出了人本主义精神,这一特征又是通过人文教育形成的。

中国文化虽然突出人的地位,但也非常尊重人生存的环境,尊重万物。

因此,中国文化讲究“重天道”和“法自然”,又崇尚“人道”,重视礼乐教化。

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特征和品格。

中国的品格蕴含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而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由儒、释、道三教组成的,三者都提倡人要反省自我、提升自我。

儒家讲求天时地利人和,提倡自己创造,而不是坐等。

儒家最核心的一个理念就是:只有自己做好了,所有的外力才会辅助你,即所谓的“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强调自己品德的提升才是根本。

儒家认为“尽己之心”就能“尽物之心”,然后“参天地之化育”,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使人自身和各种关系都得以和谐发展。

佛教讲人的一切烦恼、痛苦都是人自身造成的。

从根本上讲,佛教是用来治心的,除去贪、嗔、痴之心,还自我以本来的面貌,尊重人的心性。

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国生根,很好地融入中国的本土文化,就是因为它提倡内省,反求诸已,这和中国文化的向内精神正好契合。

道家认为,要遵循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不能以个人的意愿去随意改造,强调自然无为。

不单是对自然,对他人也应该尊重,使其按本性去发展。

只有按本性发展,才能达到最充分、最完美的状态。

道教也强调反省自己,不干涉他物,因势利导。

中国文化提倡认识自我,主要是认识人的本性。

它强调人在天地万物中,既和万物一样,又和万物不同。

11、13、14课提纲

11、13、14课提纲

2、《孙子兵法》:春秋时杰出的军事家孙武所著,孙膑是孙武的后代。

3.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儒家思想的中心是“仁”,“仁”是指的是个人的人格和人际关系。

4.相传,孔子整理了《诗经》]》,还根据鲁国史籍编订了《春秋》,孔子的弟子根据他的言行,编成了《论语》一书。

5、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你认为这句话对吗?体现孔子“仁”的思想,这句话是对的,因为当时有统治者对百姓施暴的一面,所以提出这一观点。

6、儒家反对苛政----法家主张严刑峻法,儒家和法家是对立的,道家和墨家都倾向被统治者。

13:六王毕四海一1、秦朝统一时间: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2、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建立中央集权;(2)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文化、经济)(3)焚书坑儒,控制思想。

(思想)3、秦朝的疆域: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南到南海,北到长城一带。

4、秦朝统一的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局面。

秦朝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5、秦朝统一货币的名称:圆形方孔钱。

6、统一文字的名称:小篆7、度量衡是以秦国的度量衡为标准器颁行天下。

8、焚书坑儒的后果?(李斯建议秦始皇)给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造成了巨大损失。

9、秦始皇抗击匈奴的功劳?(1)让蒙恬率大军出击收复被匈奴占领的河套地区。

(2)修筑了西起临洮。

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10:秦朝开凿了灵渠:沟通湘水和离水,连接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11、怎么看待秦始皇?是一个既有功劳又有过错的人,功劳:统一全国、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过错:焚书坑儒、修筑大量的建筑劳民伤财,实行残暴的统治。

12、秦朝的中央集权制是怎么回事?(1)、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2)地方实行郡县制13、秦统一天下是嬴政一个人的功劳吗?不是,(1)人民渴望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2)春秋战国兼并诸侯国数量减少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3)商鞅变法是秦国强大起来,具有统一的实力,14、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造成哪些损失?(1)摧残了自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所形成的文化繁荣的局面,(2)毁灭了许多古代文化典籍,打击了儒家及广大知识分子,控制了人民人们的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讲授提纲汇编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讲授提纲汇编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提纲目录第一部分(张显成教授讲授部分):中国古代的文献专题之一:古文献的载体与古书形制专题之二:古文献的分类专题之三:简帛文献及其价值第二部分(王化平副教授讲授部分):略说中国古代思想一、孔孟之道二、老庄之道三、法家之道四、黄老思想五、谶纬思想六、《周易》的内容及其思想七、略说朱熹、王阳明的思想第三部分(李发副教授讲授部分):中国古代的文字※此部分由李发老师在11月28日的课堂上拷贝给学生。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的文献专题之一:古文献的载体与古书形制中国的古文献极其丰富,据不完全统计,计有古书10万余种。

在几千年的漫长时间中,其文献载体形式也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和多种形式的嬗变。

一、文献载体文献载体主要有:甲骨:迄今所知,这主要是流行于商、周时代的文献载体,甲是龟甲,骨是兽骨(主要是牛肩胛骨)。

商周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并将占卜之内容用当时书体契刻在甲骨之卜兆旁,称“卜辞”;另外,还有少部分是为记事而契刻的,即内容与占卜无关,称“记事刻辞”。

甲骨文除契刻外,还有少部分是书写的。

青铜器:青铜器,多称“金”。

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称金文,又称钟鼎文。

我国的青铜器分布非常广,青铜器造型丰富、品种繁多,包括礼器、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农具与工具、车马器、生活用具、货币、印玺等等。

中国青铜器与世界上其它国家的青铜器最明显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许多青铜器铸刻有文字。

金文的主体是商周金文,通常专指殷、周、秦、汉铜器上的文字。

竹、木、丝帛:简帛是简牍与帛书的合称。

简,指简牍,即竹片木片;帛,指帛书,即丝帛。

这是在纸张发明和广泛运用以前我国的主要书写材料,主要运用于殷商至汉魏西晋时期。

石:即石料、石头。

将文字刻于石上(极少部分是用墨写出的),多见于刻于碑上。

将文字刻在石上的文献,称石刻文献。

我国的石刻文献极其丰富。

这些石刻文献大部分是从地下出土的,另有一部分是地面上保存下来的。

石刻文献主要有以下类型: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提纲第十一部分国学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提纲第十一部分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将能够了解和掌握:1.道家名称的来源以及“道德”的概念。

2.先秦时期道家的主要思想以及代表人物。

3.魏晋时期玄学对道家思想的发展贡献。

4.汉末道教的发展及其与道家的关系。

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主要是讲道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

道家思想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应该有很深的影响,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是,以往我们对这个问题注意的还不够。

虽然我们经常讲儒、释、道,但通常我们的脑子里面,特别是现代人的脑子里面,更多的是“儒”和“佛”,“道”相对来说看得比较轻一些。

这其中原因很多,道家思想本身也确实比较复杂。

这里我们先谈谈道家名称的来源。

在先秦,道家的名称即道家学派的名称还没有形成,因为道不像儒那样是一个职业,它就是一种思想理论或者一个概念。

到了汉代,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总结先秦各种学术流派的时候提到先秦有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个主要的学术流派,其中“道德”家又简称为道家,从此以后才有了“道家”这样一个名称。

为什么道家被称为“道德”呢?《史记》中《老子韩非列传》里面提到老子,说老子是楚国苦县人,姓李名耳,字聃,修道德,学问以自隐无名为务。

孔子还曾经去拜访过他。

后来老子看到周已经衰亡了,就想往西边去,经过函谷关的时候,碰到当时守门的官吏叫尹喜的,他跟老子说,你现在就要归隐了,能不能给我留下一点文字啊?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后人就称之为《道德经》。

老子这一派也就被称为道德家,简称道家。

首先我们对“道德”这个概念稍微作一点说明。

这个“道德”跟我们现代人理解的“道德”的概念有很大的差异,甚至是完全相反的。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我们现代人讲的“道德”,就是指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或伦理。

但是先秦的时候老子讲“道德”,恰恰是为了否定这些东西。

日常生活中,按照伦理关系所做出的道德行为,在老子看来只是“仁义”、“孝慈”。

那老子的“道德”又是什么意思呢?它强调的恰恰是事物本然的状态,因为“仁义”、“孝慈”都是我们人为提倡的,人为地根据社会关系建立起来的。

例如,要求作为父亲应该慈,作为子女就应该孝,所谓父慈子孝;君要仁,君仁臣才可以讲忠。

这些东西在道家看来都是人为的,所以他们称之为仁义礼智,也就是对人本性的改造。

用儒家荀子的话来讲,就叫做“化性起伪”,即改变本来的性,用人为规定的礼仪来规范,“仁义”这些东西都是属于这一类的。

而道家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强调顺从人的本性才是最重要的。

“道”就是属于整个天地万物的共同的自然本性。

那么“德”呢?就是指每个个体从道那里得到的天然本性。

道德的“德”也就是得到的“得”,德者得也。

得之于哪儿呢?得之于天道。

老子强调要尊重天地万物,包括人在内的一切事物自然的、天然的本性,实际上就是以此来批评,或批判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教的规范。

在先秦时期,道德和仁义可以说是两个相对立的概念,可是后来道德仁义融合成了一个概念。

现在人们讲道德就是讲仁义这一套,这一点我们要了解。

下面我们再讲道家的道德这个概念时就心中有数了。

先秦的道家我们可以称之为原始道家。

原始道家到战国时已经有很大的发展。

从战国中期开始,实际上就进入了一个中国学术大发展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各家学术都有一个分裂同时又互相整合的过程,形成了一个非常繁荣的学术氛围。

我们看韩非子,他是战国末年的人,曾给秦始皇统一天下出过很多主意,但是最后被李斯--他的同门师兄给杀掉了。

韩非写过《显学篇》,他认为先秦时的显学主要指两家,一个是儒家,一个是墨家。

而儒家又分为八个不同的学派,这从荀子的书里也可以看到,有君子儒,有小人儒,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等等。

韩非子《显学篇》里没有提到道家。

但是,我们可以从另外一部文献--收录在《庄子》里的《天下篇》中了解许多当时道家的情况。

《天下篇》叙述了先秦各种不同思想和学术发展的情况,提到道家时已经把它分成三个派别,哪三个派别呢?一派就是彭蒙、田骈和慎到,他们都是先秦非常重要的思想家。

以前有人把他们归到道家学派里,有的则把他们放到名家学派里。

《天下篇》里讲这一派的主张是“齐万物以为首”,“弃知去己”,“莫之是,莫之非”。

这确实是道家的一个特色。

《庄子》里面就讲了国之难治,就是因为老百姓的智慧太开放了,所以一定要去其智才可以治理好国家。

老子也有“绝圣弃智”这样的说法,意思与“弃知去己”差不多。

而“莫之是,莫之非”也是道家相对主义的一种说法。

《庄子》里有一篇文章叫《齐物论》,就专门探讨了这个问题,强调是非很难定论。

什么叫是?什么叫非?站在我的立场上看这个是是,那个是非,而站在你的立场上看,可能恰巧相反,这无论找谁来评判都是没有办法解决的。

如果你找一个同意你意见的人来评判,那么这个人的是非观不就是你的是非观吗?如果你找一个同意他的意见的人来评判,那这个人所持的又是他的是非观了。

如果你找一个既不同意你也不认可他的观点的人来评判,那这个人又该怎么判断呢?对他而言,你们两个都不对,所以根本没法判断。

《天下篇》里提到的道家第二派就是关尹、老聃。

老聃就是刚才讲的,司马迁提到的李耳。

他出函谷关的时候,就是关尹要求他留下文字的,所以就把这两人算做一派了。

《天下篇》称这一派的主张是“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

老子非常强调谦卑,让人们学习水的品格,因为水都是从高处往下流的。

还让人们学习无为、无名,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的事物,去改变它们的本性。

这跟我们现在看到的《老子》里面的观点是相吻合的,所以《天下篇》这样说是有根据的。

第三派就提到庄周了,庄周就是庄子。

《天下篇》说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这个说法跟前面的“莫之是,莫之非”有相通的地方。

“莫之是,莫之非”,就是没法定论是非。

“不谴是非”就是根本不谈论是非的问题。

这在庄子的思想里是很突出的。

庄子曾讲到,有些东西你讨论它干什么呢?所谓“六合之内,论而不议”。

六合就是天地东南西北,对于六合之内的事情论而不议,就是说你知道它是这样的或那样的就完了,而不要议论为什么它是这个样子,又怎么会变成那个样子。

六合之外呢?就是存而不论,你不要论它,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也无需议论,所以也可以说是“不谴是非”这种精神的表现。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就是庄子逍遥的思想。

无所待,因为任何东西都是有待的,《逍遥游》一开始就讲到大鸟看起来飞在天上很逍遥,但其实它飞翔是靠翅膀挥动引起的空气振动而来的,不是真的逍遥。

只有精神可以四处翱翔,能够真正逍遥。

“与俗世处”就是做普通人。

《庄子》里面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庄子喜欢独来独往,自由逍遥。

有一次楚王要请他出来做官,他就坚决不去,说,你让我做官,不是让我当一个祭祀品吗?表面上很好地供养在那儿,可实际上一点自由都没有。

所以庄子宁愿做闲云野鹤,也不愿意去做官。

从《天下篇》的描述里,我们可以看到先秦道家的情况已经变得很复杂了,不是统一的,还可以看到老庄的思想也不是完全一样的。

我们以前常常讲道家其实就是老庄思想,但是老庄思想虽然同为道家,但还是有很大差异的。

这是道家早期的三个派别。

到了战国中期,已经酝酿出道家的另外一种发展趋势,就是把道家的思想跟传说中的黄帝的思想结合起来。

黄帝是个中国传说中的人物——在整个中国文化的发展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所以后世造了黄帝陵纪念他。

黄帝的思想先是跟墨家的思想结合在一起,后来又跟道家的思想结合在一起,然后又跟中医的思想结合在一起,产生了中国最重要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

黄帝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跟道家结合是最重要、最有特色的。

这个结合从战国中期就已经开始萌芽了,其结果是使道家的思想里面有了一个黄老之学。

这个时候出现了一批以黄帝的名义撰写的作品。

一开始我们并不知道这些作品具体写的是什么,但随着考古的发现,这些文献开始慢慢为人所知。

1973年,湖南马王堆出土了一批帛书,在帛书里面有两个版本的《老子》,我们称之为甲本、乙本。

后面又附有一些文献,经过学者们考证,虽然称呼不太相同,但都是以黄帝的口气来谈论的,所以有人称它们为《黄帝四经》,或者《十大经》。

马王堆出土的这批文献经过考证,大概就是战国初期一直到汉代出现的道家思想的总汇。

到了汉代,黄老之学可以说是非常明确的一个学派的名称了,司马谈就是讲黄老之学的,汉初都讲黄老之学。

我们知道汉初有一个吕后,她也信奉黄老之学。

可见,黄老之学是汉初最主流的一个学派,有人说它就是道家的政治学。

实际上,对于道家的思想,它是有所发展的,它把无为和有为的思想结合起来,使无为变成一种非常积极的、向上的、进取的思想;另外,它把道家许多养生的思想跟治国的思想也结合了起来。

这个时期的黄老之学的主要代表作品有这样一些:首先是河上公的《老子注》。

传说河上公是一个得道的高人,他的这本书在汉代是非常流行的,可以说是流传到现在的最经典的《老子》注本之一。

河上公认为,要用清静的方法来养生,同时他也强调,养生跟治国的方法是完全相通的。

如果你用这个方法使自己的身体健康了,那么,你也可以用这个方法来治国,使国家健康,也就是说治身的道理完全可以运用到治国当中去。

这种思想实际上跟这一时期出现的《黄帝内经》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在中国一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治国的人实际上是一个医生,与给普通人治病的医生所扮演的角色是一样的,正所谓“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

除了《老子注》之外,还有一本值得注意的书就是《淮南子》。

《淮南子》成书于汉武帝时。

汉武帝有一个兄弟叫刘安,被封为淮南王。

淮南王网罗了大量的人才,门客如云。

这些门客写了很多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集合起来就变成了这部《淮南子》。

《准南子》是一部很混杂的书,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但是,它的主流还是黄老之学。

它也对道家的自然无为的思想进行了诠释,使之成为一种积极有为的思想,而不只是消极等待的思想。

另外,那时有一个叫严尊的人写了一部书叫做《道德指归》,或者叫《道德经指归》,更多地从政治思想的角度来阐发老子的思想。

可惜这部书只留下了一半,《道德经》有上下两篇,它只留下了德经这部分,没有道经。

还有王充,王充是东汉时的一个思想家。

在他所处的那个历史时期,儒家思想应该说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

从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汉代基本上是按照儒家的理念在治国。

但王充却非常强调自然的思想,反对儒家老讲天命。

因为那个时候儒家的天命思想已经开始走向绝对化,有一种向必然论、顺命论变化的趋势,王充就想用道家自然的思想来冲淡儒家必然的思想。

当时很多人表示不同意,批判他不遵守儒家的教导。

于是王充在他的《论衡》里明确声明,认为自己的这些说法虽然不符合儒家的说法,但是是符合道家自然之说的。

王充发展了道家自然的思想,强调天地万物是一种气的结合,所以他说“天地合气,物偶自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