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多雨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研究_以湖南省宁乡县为例
基于雨洪资源综合利用的海绵城市建设探讨
基于雨洪资源综合利用的海绵城市建设探讨摘要:当前城市内涝灾害和地下水资源被污染的情况屡见不鲜,给城市的正常运行和居民的生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而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土地的开发利用程度越来越高,道路建设和城市铺装导致城市内部的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城市的排水和泄洪能力大大降低。
而当前水资源的的日益近期和水体污染情况大大增加,为了保证城市的发展需要我们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
在此背景下海绵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海绵城市满足当前的绿色发展观对于城市的生态环境和绿色发展有着极大的助益。
关键词:雨洪资源;海绵城市;城市建设一、海绵城市特点海绵城市的建设能够极大程度的解决城市内涝和雨水利用问题,建设项目包含了解决水资源紧张和内涝问题。
以 2020 年为例,在 6 月期间湖北地区因为强降雨的原因导致很多城市出现内涝的情况,而如果进行海绵城市的改造怎能够大大解决当前内涝问题,为城市的正常运行和生态环境提供良好的保障。
关于海绵城市主要是将城市看作一个具有良好储水性能的海绵进行雨水开发系统的建设。
通过建设海绵城市,可以收集雨水,并通过净化处理对雨水资源进行再利用,从而解决城市用水紧张的问题。
而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通过参考海绵的物理特性来进行雨水系统的建设,从而试下吸水,蓄水,排水,净水等功能。
对于海绵城市而言在建设过程中要保证实现雨水的利用最大化,同时以生态建设为主,实现雨水利用和环境保护统一的原则。
通过建设海绵城市,提升城市的抗灾能力,对城市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助益。
2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和发展趋势当前在很多发达国家都进行了海绵城市的建设,举例来说:美国进行了在景观控制为基础的LID 低影响开发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澳大利亚建设的水敏感城市设计;英国进行了可持续排水系统建设;新西兰进行了低影响城市开发建设。
这些先进的国外建设经验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建设思路和技术参考。
对于我们当前而言,城镇化转型日益加快,而绿色发展观对于我国而言是当前进行城市建设的核心知道观念,而对于我国而言进行环境生态建设成为了当前主要的建设目标。
城乡社会治理问题研究——从湖南宁乡百年不遇水灾谈起
第33卷 第2期 天中学刊 Vol. 33 No. 22018年4月 Journal of Tianzhong Apr. 2018收稿日期:2017-10-05作者简介:黄庆林(1977―),女,湖南宁乡人,副教授,博士。
城乡社会治理问题研究——从湖南宁乡百年不遇水灾谈起黄庆林(广东工业大学 政法学院,广东 广州 510090)摘 要:2017年7月1日,宁乡发生百年不遇水灾,民众受损惨重,县政府及基层政府立即投入抢险救灾工作之中,然而事后民众却不认同。
总结此次宁乡水灾中的政府和群众行为可知,提升城乡社会治理水平,需要完善灾害预警机制,提升民众自救意识和自救能力,同时要确保信息公开透明。
关键词:宁乡县;水灾;社会治理;自救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5261(2018)02–0045–042017年6月,湖南连续多日降雨,宁乡县雨水不断,特别是6月22日至7月1日,连续强降雨,导致多处发生水淹、滑坡、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
据统计,受灾人口81.5万,占全县人口的56%,因灾死亡或落水溺亡、失联人员共44人。
洪灾来临后,宁乡县各级政府在灾害救济和灾后重建中做出了很大努力,然而却得不到民众理解和认同,灾后商户堵路者有之,游行者有之,向政府索赔者有之。
为什么会这样?本文拟对其梳理,以探讨如何提升城乡社会治理水平。
一、灾害预警机制的完善:社会治理的基本保障灾害预警机制是指灾害发生前应急网络的建立和灾害信息的发布。
自然灾害来临,损失不可避免,但能否建立一套有效的灾害预警系统,在灾害来临前能及时通告民众并组织人们防范,最大可能地减少灾害损失和人员伤亡?按规定,为减轻和防御气象灾害,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各级气象主管部门所属气象台应向社会公众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纵观宁乡此次灾害,相关预警信息却非常匮乏,机制不健全问题凸显。
宁乡,名为“安宁之乡”,也素来较为安宁,自然灾害、气象灾害并不多见。
海绵城市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运用探讨
海绵城市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运用探讨摘要: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兴的城市雨水洪水的管理理念,海绵城市的名称,来自于对海绵特性的理解,即环境改变和雨水自然灾害对城市进行影响时,城市有一种类似于海绵的弹性。
本文主要介绍海绵城市的概况,同时对国内外建设“海绵城市”的几个典型案例进行探讨,针对海绵城市的建设特点,提出几点建设意见。
关键词:海绵城市;自然灾害;城市建设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兴的城市雨水洪水管理理念,有些城市因为在适应雨水影响和气候自然灾害的过程中体现出一种类似于海绵的“弹性”,就被形象的称之为“海绵城市”[1]。
学术上将这种海绵城市的建设称之为基于低影响开发下的雨水体系的建设和构造。
当下雨时,城市可以将雨水进行储存,当城市需要用水的时候,就可以将雨水进行释放和利用。
一、海绵城市的发展特点本文以湖南省株洲市为例,介绍株洲市海绵城市的特点。
(一)地势地貌湖南省株洲市位于湖南省中南部,罗霄山脉的西面,江汉平原到南岭山脉的过渡地带上,市区呈现出东高北地的态势,城市山谷和盆地相互交错,盆地为带状,东南部为连绵不断的山脉,山脉地势宏大,岗地较多,平原散布于湘江两岸。
(二)水文情况湖南省株洲市的城市用水属于湘江水系,湘江在株洲城内蜿蜒穿过,市区其他地方也拥有许多水资源,如洣水、铁水和湘江其他支流等。
株洲市全年的降水量很高,春季和夏季非常湿润。
株洲市包括四个主要水系,分辨是建宁港、白石港、霞湾水系和枫溪港等,由此可见,株洲市我国南方防汛重点城市,然而,市区防汛设施的建设还比较薄弱,除了湘江主流河道进行了防洪的改造建设以外,其他河道尚未进行防汛改造建设。
二、海绵城市的概念海绵城市的命名非常形象,就是形容城市在受到雨水洪涝灾害时表现出的一种弹性,当下雨洪涝时,水资源就会被城市吸收,当天气变好转晴,人们需要使用水资源时,这些水又可以被释放出来加以利用。
这样的特性就和海绵一样,所以被称为海绵城市。
就像上文所述湖南省株洲市,因为其城市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水资源情况等非常适合海绵城市建设,所以株洲市应该加强海绵城市建设力度。
某地区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某地区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研究方案:某地区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1. 研究背景和目的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旨在提高城市生态环境稳定性、抵御气候变化影响并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战略。
本研究的目的是调查某地区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的情况,包括城市规划、水资源管理、绿化建设等方面的实践和成效,并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以解决实际问题。
2. 方案实施(1)研究范围、对象和方法确定研究范围为某地区城市,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城市作为调研对象。
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和访谈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研究。
(2)问卷调查制定针对城市规划、水资源管理、绿化建设等方面的问卷,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向城市规划部门、环保部门、水利部门、建设单位等相关人员进行调查。
收集有关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信息。
(3)实地观察选择调研对象城市的不同地区,进行实地观察。
重点关注城市内涝、水文循环、绿色建筑和生态修复等方面的情况。
详细调查城市的硬质化率、绿地覆盖率、雨水收集利用设施、人工湿地等海绵城市建设设施的情况。
(4)访谈与城市规划部门、建设单位和水利部门的相关官员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的认识、实施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3. 数据采集和分析(1)数据采集根据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和访谈的结果,对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情况进行数据采集。
收集相关的统计数据,如城市面积、人口密度、降雨量等。
(2)数据整理和分析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对城市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量化和比较,找出各城市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的优势和不足。
4. 研究成果和创新点(1)总结研究成果根据研究数据的分析结果,总结某地区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践情况,包括城市规划、水资源管理、绿化建设等方面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2)创新和发展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针对某地区城市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和创新措施。
例如,根据研究结果,针对城市内涝问题,提出改进城市排水系统和建设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的建议。
南方地区城市建设中“海绵城市”的实际应用研究
南方地区城市建设中“海绵城市”的实际应用研究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各地区经常出现气候异常的情况。
近年来我国南方地区洪涝灾害也时常发生。
这对于我国的城市化建设造成了严重阻碍,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人们提出了“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
本文将针对南方城市中建设“海绵城市”提出一些建议,对海绵城市的概念进行详细的描述,并结合具体城市的案例对建设“海绵城市”进行分析。
关键词城市建设;海绵城市;排水系统;生态前言最近几年来我国经常发生洪涝灾害,尤其是我国南方地区。
在南方的雨季中许多老旧的城市排水系统并不能快速、有效的排除多余的水量。
导致一度出现城市排水系统瘫痪的场面。
针对此情况中央政府提出了创建“海绵城市”的解决方针。
但是由于我国对于建设“海绵城市”的经验不足,导致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1 海绵城市的概念海绵城市就如字面意思一样,是提高城市吸收多余水量的能力,就犹如海绵一样。
这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建设理念,它区别于传统的城市排水系统。
而海绵城市的低影响排水系统与传统排水系统不同,它是利用广场、公园、水系等多种公共基础设施。
以它们的相互结合作为载体,在满足城市水安全和基础设施建设安全的前提条件下,对水文条件和城市用水规划指标进行全面分析。
根据分析总结出的数据推断二者的不同之处以及每个具体项目的可操作性。
在遇到强降雨天气的时候,将雨水留在城市中进行回收再利用,运用全新的生态化技术对地下水进行补充,形成水循环。
在降雨天气中利用湿地、湖泊、树林等场所对雨水进行回收再利用,通过上述的场地形成城市对雨水的贮存[1]。
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大面积降水导致发生的洪涝灾害。
而这种“海绵体”可以实现对雨水的回收再利用,不仅有效地改善了南方城市排水系统压力大的问题,还可以节约城市用水实现一水多用。
2 建设海绵城市的原则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要时刻遵守五大主要原则,它们分别是规划引领、安全第一、因地制宜、生态为主以及统筹规划。
通过科学、权威的調查后得知,若想在城市中建立一个低影响的雨水系统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绿色与灰色结合、源头减排、末端调蓄结合。
宁乡县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为案例
宁乡县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为案例研究表明: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宁乡县总体规划前后,实施道路本体透水化与道路选线分级化相结合的规划措施,显著提高生态水网完整性,城市自然排水系统得到大幅改善;硬质地面的海绵化综合处理方式,增强了城区地表水循环过程,增大了降雨下渗,削弱了降雨径流峰量,降低城市雨水排水系统压力。
1.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文中以《宁乡县县城总体规划修改(2010—2020年)》中345.97km2的实施范围为研究区域,总体规划修改前后城市形态、道路网络、生态结构为研究对象,分析宁乡县借鉴国际上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相关政策法规的要求和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工程实践,利用自然排水系统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图1),所产生的经济、生态、社会等方面的效益变化。
宁乡县基础道路、高程矢量、水系网络数据利用ArcGIS 软件,经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CNIC)下载数据,通过配准、矢量化获得(图2)。
城市不透水区光谱信息通过LANDSAT8卫星OLI 陆地成像仪影像,对NIR、Red、Green波段RGB三色合成,得到标准假彩色图像。
图1 宁乡县海绵城市规划实施策略图2 宁乡县水文基础图2.设计分析2.1道路与自然排水系统。
原有水系形成的自然排水系统,是海绵城市生态雨水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宁乡县处于丘陵地区,地形复杂多变,规划区内各等级水线纵横交错。
针对现有情况,实施道路本体透水化与道路选线分级化(图3)相结合的规划措施,通过规范规划建成区内道路网设计及建设方式,改造实际建成区道路的不透水结构形式,控制和减少道路干扰体对生态水系格局的潜在和累积性影响。
城市道路网的调整(图4)主要集中在:①城市主干道的优化。
将原本12种宽度的主干道调整为7种宽度,实施改变道路线型、增加生态水系雨水口等优化措施,标准化、合理化、生态化主干道建设模式。
②城市次干道的简化,降低道路与水系的冲突点。
将次干道的部分交通量转移到高等级道路,并对高等级道路的道路宽度、路板结构进行梳理。
以水为师,浅谈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以水为师,浅谈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发布时间:2021-08-27T10:26:08.397Z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第4卷10期作者:王杰[导读] 现阶段,随着城市建设进程加快,城市中排水问题、内涝现象矛盾更加突出,亟待研究解决。
王杰中铁上海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长沙设计院长沙市 410007引言现阶段,随着城市建设进程加快,城市中排水问题、内涝现象矛盾更加突出,亟待研究解决。
一、需求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的面积越来越大,但是城市化导致的土地面积也越来越大,从而引发雨水吸收和渗透的能力都下降。
城市化建设导致出现严重的水利问题,雨期洪峰水量激增,植被、湖泊、湿地等生态绿地遭受到严重的毁坏,湖泊面积缩小,自然湿地消失。
出现水泥森林,这都说明城市泄洪、排洪能力降低。
城市化建设占用了大量湿地、林地、湖泊用地,导致城市的吸水能力严重下降,自然环境和循环系统受到破坏。
特别近几年来,基本上所有的城市都面临地下水被过度开采的状况,一旦降雨必将内涝,长期无降雨则又出现干旱,无法留住雨水,在用水上长期依靠外部资源调配。
低影响开发是需要对场地开发前后的水文特征有效保持一致,使峰值流量、径流总量等方面指标基本相同。
从水文循环的视角看,若要保持径流总量的不变,应使用储存、渗透等多种方式,从而实现开发后径流量不再往外排放。
对于城市而言,其地区不透水的比例持续增加,对原有的水文状况产生严重影响,这也导致出现一系列的城市内涝问题。
同时,传统的管网工程通常是以排水为主,在此种理念机制下,单纯依赖硬排水的模式对于出现暴雨短时间内达到峰值后难以有效应对,极大的加剧了城市发生内涝的概率。
因此,建设海绵城市有着一定的必要性,其对于城市内涝的缓解、加强水资源节约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能够削减城市径流遭受污染的晨程度。
此外,还将促进现代化城市建设,提供自然渗透、自然净化、自然积存等功能。
二、低影响开发(LID )设施方案低影响开发所使用的主要技术有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渗井、人工土壤渗滤等。
南方多雨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研究_以湖南省宁乡县为例
收稿时间:2015-03-01;修回时间:2015-06-28作者简介:邹宇(1990—),男,湖南衡阳人,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丘陵地区城市规划理论与设计。
E-mail :317169641@ 。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一方面推动着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影响[1]。
城市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在城市内涝与缺水并存现象中得到显著的体现,位于中国北方半湿润—半干旱区如北京、洛阳、鄂尔多斯等多个城市内涝频发,威胁城市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也影响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
大自然保护协会(TNC )和C40世界大都市气候先导集团共同发布的《城市水蓝图》(Urban Water Blue⁃print ),在水量风险研究中指出中国深圳、西安、青南方多雨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研究——以湖南省宁乡县为例邹宇1,许乙青1,2,邱灿红1(1.湖南大学建筑学院,中国湖南长沙410082;2.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乡规划设计二所,中国湖南长沙410082)摘要:快速城市化和暴雨造成许多城市内涝渍害等问题,迫使我国一些城市探索海绵城市建设。
文章回顾了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以宁乡县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为案例,实证分析了南方多雨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规划等问题。
研究表明: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宁乡县总体规划前后,实施道路本体透水化与道路选线分级化相结合的规划措施,显著提高生态水网完整性,城市自然排水系统得到大幅改善;硬质地面的海绵化综合处理方式,增强了城区地表水循环过程,增大了降雨下渗,削弱了降雨径流峰量,降低城市雨水排水系统压力。
在案例分析基础上,提出前期规划、经济调节、制度完善、公众参与的建设海绵城市建议,以期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减弱对现有治水途径“工程性措施”的依赖,提供具有前瞻性的“规划性措施”新思路。
关键词:海绵城市;生态水网连接度;城市不透水率中图分类号:TU984.1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462(2015)09-0065-07DOI :10.15957/ki.jjdl.2015.09.009The Research on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in Southern Hilly Area—A Case Study of Ningxiang County in Hunan ProvinceZOU Yu 1,XU Yi -qing 1,2,QIU Can -hong 1(1.School of Architecture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2,Hunan ,China ;2.The Second City Planning GraduateSchool ,Design Institute Co.Ltd.of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2,Hunan ,China )Abstract:Rapid urbanization and rainstorm lead to problems such as waterlogging in many cities,which forces them toexplore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This paper reviewed the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the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at home and abroad,and by taking Ningxiang County ’s sponge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as the case,empirically analyzed the ideas and plans of the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in southern rainy areas.The research shows that according to Sponge City Theory,Ningxiang has changed a lot after the project.Via features of road permeable characteristic and road chosen by level discrepancy,the county itself has improved a lot in the aspect of ecological water network.Also,the city ’s natural drainage system has been prehensive dealing method of making the hard ground more like the sponge strengthens the water circulation on the surface of urban areas,increases the amount of rainwater which would permeate into the ground,decreases the rainfall runoff peak amount and reduces the pressure of urban drainage system.Based on the case study,the suggestion is put forward on pre-planning,economic regulation,system improvement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with the expectation of reducing dependence on the current way of engineering measures and providing a new idea of planning measures which is forward-looking as well.Key words:sponge city;ecological water network connectivity;urban impervious rate第35卷第9期经济地理Vol.35,No.92015年9月ECONOMIC GEOGRAPHY Sep.,2015岛和长春等6个主要城市正面临严重缺水压力和风险。
海绵城市案例分析
海绵城市案例分析海绵城市是指一种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收、储存和利用雨水的城市。
它通过各种手段,如建设绿色屋顶、雨水花园、湿地公园等,来实现雨水的自然渗透和净化,从而有效地缓解城市内涝问题,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下面,我们将以国内某海绵城市为例,进行分析。
该城市位于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润,降雨量较大,城市内涝问题一直困扰着市民。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该城市政府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和实施方案。
首先,他们对城市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和设计,确定了各个功能区域的位置和规模,合理布局雨水花园、湿地公园等海绵设施。
其次,他们大力推广绿色屋顶和透水铺装,大面积铺设透水砖、透水混凝土,增加了城市地面的透水性,减少了雨水径流,提高了雨水的自然渗透能力。
同时,他们还加强了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建设,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冲洗马路、浇灌绿化等,实现了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在实施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该城市政府积极引导和鼓励市民参与,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市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他们还成立了专门的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加强了各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形成了政府主导、市民参与、专家支持的良好局面。
经过几年的努力,该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城市内涝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市民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同时,城市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恢复和保护,各种植被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利用,城市的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的修复和重建。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建设是一种有效的城市防洪排涝和生态环境改善的方式。
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科学施工和管理,可以有效地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的抗洪排涝能力,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希望更多的城市能够借鉴该城市的经验,加快海绵城市建设的步伐,为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城市做出更大的贡献。
城市极端降水事件及海绵城市建设运用分析
城市极端降水事件及海绵城市建设运用分析作者:张捷来源:《科技创新与应用》2020年第31期摘 ;要:基于提高城市极端降水事件应对能力水平的目的,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围绕海绵城市建设,做简单的论述,提出建设策略和方法,共享给相关人员参考。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实践分析运用效果分析,因地制宜建设城市“海绵体”,发挥基础设施的作用,能够提高降水处理能力,减少易涝问题,具有推广建设的价值。
关键词:城市极端降水事件;海绵城市;海绵体;城市内涝问题中图分类号:TU992 ;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5-2945(2020)31-0168-02Abstract: For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the ability to deal with urban extreme precipitation events and solve the problem of urban waterlogging, this paper makes a simple 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ponge city and puts forward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and methods, which can be shared for reference by relevant personnel.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al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effect analysis of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sponge"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and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infrastructure can improve the handling capacity of precipitation and reduce the problem of prone to waterlogging, which has the value of popularization and construction.Keywords: urban extreme precipitation events; sponge city; sponge; urban waterlogging从2015年开始,国家先后推进30个国家级海绵城市试点,提出通过修复城市水生态和涵养水资源能力,促使防涝能力得到增强。
生物炭作为海绵城市雨水滞留池填料的效果初探
生物炭作为海绵城市雨水滞留池填料的效果初探汤逸帆;陈圆;范弟武;韩建刚【摘要】Biochar has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ponge city because of its strong ability of absorption and antioxidation. A simulation test on water penetration was conducted to examine the effectiveness of water absorption and puriifcation respectively by soil, biochar and the mixture of both. Results showed that iflling biochar in the rainwater collection pool resulted in a larger water-storage capacity up to 0.45 mL/mL. It can be used to buffer the pH value of acidic run-off water, increasing pH value of the simulated rain water from 6.34 to 7.82, and to remove TN, TP and NH4+ from the rain water by 34.4%, 48.0% and 35.0% respectively. Therefore, biochar can be used as a new type iflling material for rainwater collection pool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ponge city.%生物炭吸附性强、抗氧化,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调研报告:关于南方城市探索“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的报告
调研报告:关于南方城市探索“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的报告城市规划建设的每个细节都要考虑对自然的影响,更不要打破自然系统。
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南宁市委、市政府把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作为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部署,促进全市经济转型升级、社会和谐、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具体工作内容,充分利用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城市和窗口城市的区位、政策优势和创建“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方面的经验,成功申报成为首批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一、海绵城市建设是基于多功能、多目标的雨水系统构建近几年,由于内涝频发、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排水防涝、黑臭河道治理成为城市建设的重点,国家密集出台了以排水防涝为核心的多部重要政策法规,低影响开发的理念与方法也相继被相关法规及标准所采纳,2014年10月,国家住建部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多目标城市雨水系统是通过自然和人工措施方式进行“渗、滞、蓄、净、用、排”等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组合的雨水控制利用与管理系统,从传统单一排放目标向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径流雨水资源化等多目标转变,使城市开发过程中水文影响最小,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指南》将国外低影响开发理念,拓展为广义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符合低影响开发理念的各种尺度和类型设施的整体。
广义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是城市内涝防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
二、海绵城市建设与原有城市建设的有机融合(一)南宁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基础条件优越一是具有总体良好的生态环境。
长期以来,南宁市大力推进“中国绿城”、“中国水城”建设,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极佳的生态底蕴和实践平台。
宁乡县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为案例剖析
宁乡县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为案例研究表明: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宁乡县总体规划前后,实施道路本体透水化与道路选线分级化相结合的规划措施,显著提高生态水网完整性,城市自然排水系统得到大幅改善;硬质地面的海绵化综合处理方式,增强了城区地表水循环过程,增大了降雨下渗,削弱了降雨径流峰量,降低城市雨水排水系统压力。
1. 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文中以《宁乡县县城总体规划修改(2010—2020年)》中345.97km2的实施范围为研究区域,总体规划修改前后城市形态、道路网络、生态结构为研究对象,分析宁乡县借鉴国际上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相关政策法规的要求和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工程实践,利用自然排水系统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图1),所产生的经济、生态、社会等方面的效益变化。
宁乡县基础道路、高程矢量、水系网络数据利用ArcGIS软件,经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CNIC)下载数据,通过配准、矢量化获得(图2)。
城市不透水区光谱信息通过LANDSAT8卫星OLI 陆地成像仪影像,对NIR、Red、Green波段RGB三色合成,得到标准假彩色图像。
图1 宁乡县海绵城市规划实施策略图2 宁乡县水文基础图2.设计分析2.1道路与自然排水系统。
原有水系形成的自然排水系统,是海绵城市生态雨水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宁乡县处于丘陵地区,地形复杂多变,规划区内各等级水线纵横交错。
针对现有情况,实施道路本体透水化与道路选线分级化(图3)相结合的规划措施,通过规范规划建成区内道路网设计及建设方式,改造实际建成区道路的不透水结构形式,控制和减少道路干扰体对生态水系格局的潜在和累积性影响。
城市道路网的调整(图4)主要集中在:①城市主干道的优化。
将原本12种宽度的主干道调整为7种宽度,实施改变道路线型、增加生态水系雨水口等优化措施,标准化、合理化、生态化主干道建设模式。
②城市次干道的简化,降低道路与水系的冲突点。
将次干道的部分交通量转移到高等级道路,并对高等级道路的道路宽度、路板结构进行梳理。
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争论、定位与实证分析
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争论、定位与实证分析唐明;许文斌;谢千辰;王立风;曾燕林【期刊名称】《中国防汛抗旱》【年(卷),期】2024(34)4【摘要】全球气候变化和快速城市化改变了自然水循环过程,城市水问题越来越突出。
21世纪以来,不少城市遭受了严重内涝,推动了我国海绵城市建设。
但是,城市内涝问题复杂,相关政策、标准一直处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对海绵城市的建设效益存在诸多争论。
剖析了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的文件精神与规程规范,对海绵城市功能定位进行了解读;并结合南昌市凤凰洲片区的洪涝情景模拟,分别对低影响开发(LowImpactDevelopment,LID)设施与调蓄的径流峰值控制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
主要结论有:海绵城市建设由最初的“通过落实LID措施,助力城市内涝防治能力的提升”逐渐转变到“基于‘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理念,系统构建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对于南方丰水地区,城市内涝防治的重点在于“排”与“蓄”,城市雨水管渠系统的达标建设与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的布局依然重要。
【总页数】7页(P55-61)【作者】唐明;许文斌;谢千辰;王立风;曾燕林【作者单位】南昌工程学院水利与生态工程学院;江西省水文水资源与水环境重点实验室;南昌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92.1【相关文献】1.城镇化大背景下的海绵城市建设与资源协调发展——以上海市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为例2.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公众降低洪涝风险支付意愿研究——以江苏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为例3.既有居住小区海绵化改造主要技术措施分析——以首批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居住小区海绵化改造为例4.基于城市精细化管理背景下海绵城市实现路径初探——以忻州城区海绵城市建设为例5.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城市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方多雨城市建筑小区海绵化建设后跟踪研究
南方多雨城市建筑小区海绵化建设后跟踪研究导言“十四五”期间,国家相关部门决定开展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工作,建筑小区是城市基本单元,也是城市居民生活的聚集地,其海绵化建设成效直接影响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美好城市环境的向往。
在此背景下,总结“十三五”期间海绵化建设的经验教训,对已完成海绵化建设的建筑小区进行跟踪研究,识别问题并进行优化尤为重要。
本文以南方某多雨城市为例,通过对已完成的建筑小区海绵项目建成后的效果进行调研及分析,总结归纳通性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建议,以期为后续海绵城市全域示范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城市建筑小区海绵建设情况1.降雨和土壤特征根据年降雨量分布及趋势图,该城市降雨量年际变化较大,1980-2014年降雨量呈略微下降的趋势。
35年平均降雨量为1302.5mm,其中最大降雨量为1987.5mm,最小降雨量为827.9mm。
冬季少雨,夏季雨量较大。
雨季(4~10月)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064.1mm,占多年年平均降雨量的81.7%,旱季(11~3月)多年平均降雨量238.4mm,占多年年平均降雨量的18.3%。
现状地表土壤以人工填土为主,整体渗透性尚可。
其中人工填土、含砾(砂卵石、碎石)粘土和砂砾石土类属中等透水性。
2.建设情况该区域共实施建筑小区海绵建设项目223项,项目建设期3年。
其中,既有小区低影响开发措施初始成本估算为76833.38万元,公共建筑类低影响开发措施初始成本估算为73621.80万元。
建筑小区海绵项目主要以透水铺装消除小雨地表径流,以生物滞留带、雨水花园蓄存雨水;通过雨水下渗补充区域地下水,以维持区域水文小循环;通过铺设互锁砖及草皮稳定边坡泥土;定期清理草皮上的杂草,保留部分长势较好且不影响其他植被生长的自然生长植物,在维持生态美观的同时逐渐减少人工干预。
经模型模拟,区域整体径流总量控制率达75.18%,年径流污染物去除率达56.86%,取得了良好的建设效果。
多雨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研究——以某个地区为例
多雨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研究——以某个地区为例马美玲;王觅;周蓉【摘要】本文以海绵城市的概念为切入点,分析海绵城市建设的具体措施,并以多雨城市为例进行系统分析,仅供参考.【期刊名称】《建材与装饰》【年(卷),期】2016(000)042【总页数】2页(P89-90)【关键词】城市发展;海绵城市建设;多雨;工程措施【作者】马美玲;王觅;周蓉【作者单位】西安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西安 710071;西安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71;西安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西安 710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92海绵城市指的是在建立健全各项管控制度的基础之上,在城市海绵体中严格贯彻落实六大降低排水强度的技术措施,分别是“排、蓄、净、渗、滞、用”,现如今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的深入发展,海绵城市建设既是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的需要,而且也是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1.1 海绵城市的概念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指的是通过对排水强度的降低及各种理念的转变,将城市的各项性能逐渐恢复到其开发前的状态,这种更加凸显生态修复的重要性。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在海绵城市建设中依然还遵循一定的原则,其中就包括统筹建设、安全为重、生态优先、因地制宜、规划引领等原则,这些原则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落实,为海绵城市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海绵城市建设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对径流可以进行有效的控制,尤其是城市的排涝设施和排水管网不必在暴雨天气承担较大的压力;②有效的控制源头,尽可能的降低初期雨水污染的可能性,为减排奠定基础;③净化雨水,资源利用,是我国节能减排战略的必然要求。
1.2 海绵城市建设的措施1.2.1 工程措施以《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技术指南》中的相关要求,其工程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渗:可以通过诸多的形式来有效的控制源头,使初期雨水得到净化,如透水停车场、屋顶绿化、透水地面等等;(2)滞:通过对下凹式绿地、滞留塘等形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峰现时间;(3)蓄:为了创造便于雨水利用的有利条件,对峰值流量进行合理控制,可以充分利用河塘、调蓄池等等;(4)净:为了使城市水环境得到较大的改善,尽可能的降低面源污染的程度,可以合理利用人工湿地、合流污水净化设施、河岸生态滤池等等;(5)用:为了缓解小区水资源紧张,并贯彻落实节水减排的措施,雨天可用蓄水池进行蓄水,并应用在其浇灌绿化、洗车等方面;(6)排:对城市雨水管网的收集系统进行不断地完善,其目的是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的将多余的雨水排出去。
以海绵城市理念指导湖南城市绿化建设
以海绵城市理念指导湖南城市绿化建设何莎;曾婷;易洪;吴铁明【摘要】为了更好地推进城市发展,国家相继推出关于建设海绵城市的建议与要求.在现阶段,作为园林人更应该加强对海绵城市的认识与理解,结合本地特色,其中,最重要的是对本土植物的运用,通过植物造景打造既节约建设成本又具有本地特色的景观.同时,利用先进的技术,解决现在城市存在的一系列突出问题,如下雨看海、地下水枯竭及水体污染严重等,最终实现城市的健康发展.【期刊名称】《天津农业科学》【年(卷),期】2016(022)004【总页数】5页(P146-150)【关键词】本地特色;海绵城市;植物造景【作者】何莎;曾婷;易洪;吴铁明【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湖南长沙4101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5.1近几年,国家领导人多次提到“海绵城市”,其实,“海绵”只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海绵城市”这个理念意味着:(1)增加地表水含蓄量,以减少地表空洞塌陷等灾害;(2)减缓市政暴雨排水压力,通过地表河湖、湿地分流,绿地吸储、缓存和蓄积,可以缓解瞬间雨水增量给市政排水管网造成的压力,减少城市道路积水;(3)通过地被植物过滤消减初期雨水的污染物质;(4)应用生态学原理和技术手段,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集雨花园、小微湿地、生物滞留区,使绿地参与面源污染的自然生态化处理;(5)因地制宜地采用水敏城市技术、低影响开发技术、生态修复技术等实现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植物造景是以园林植物为主体,运用艺术手法创造出一个表达某种意境或具有某种用途的空间。
它根据园林布局的要求,按照植物的生态习性,合理地配置各种植物。
从两者的概念可以看出,植物造景是海绵城市实施的具体措施之一,合理有效的植物造景可以推动海绵城市的实现。
传统城市中,人们秉持人定胜天的思想,大肆掠夺资源,改造自然,造成严重的城市病与生态问题;而海绵城市遵循的是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湖南省宁乡市高新区海绵城市建设研究
湖南省宁乡市高新区海绵城市建设研究
文昊;李劲夫
【期刊名称】《工程建设与设计》
【年(卷),期】2024()5
【摘要】针对宁乡高新区的用地建设现状和规划目标,以问题为导向,从实际出发,利用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探讨宁乡高新区新的建设理念,结合宁乡高新区的特点,研究采取塘湖保留改造“、绿、灰”排水设施联通、地块退让带下凹绿地改造及生态湿地构建等方式,提高宁乡高新区海绵城市建设水平,实现有效利用流入城市路面体系中的降雨能量,缓解降雨对路面体系正常通过能力的冲击。
【总页数】3页(P142-144)
【作者】文昊;李劲夫
【作者单位】宁乡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92
【相关文献】
1.海绵城市建设的系统架构与创新路径——以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为例
2.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融入\r黑臭水体整治工作\r——湖南省常德市的成功经验对广东的启示
3.海绵城市建设对土壤污染物的削减效应研究——以四川省遂宁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区为例
4.《广州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出台,将海绵城市建设纳入河长制湖长制考核
5.公园海绵化改造对海绵城市建设排水分区指标的贡献研究——以平凉市东湖公园海绵化改造工程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时间:2015-03-01;修回时间:2015-06-28作者简介:邹宇(1990—),男,湖南衡阳人,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丘陵地区城市规划理论与设计。
E-mail :317169641@ 。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一方面推动着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影响[1]。
城市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在城市内涝与缺水并存现象中得到显著的体现,位于中国北方半湿润—半干旱区如北京、洛阳、鄂尔多斯等多个城市内涝频发,威胁城市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也影响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
大自然保护协会(TNC )和C40世界大都市气候先导集团共同发布的《城市水蓝图》(Urban Water Blue⁃print ),在水量风险研究中指出中国深圳、西安、青南方多雨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研究——以湖南省宁乡县为例邹宇1,许乙青1,2,邱灿红1(1.湖南大学建筑学院,中国湖南长沙410082;2.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乡规划设计二所,中国湖南长沙410082)摘要:快速城市化和暴雨造成许多城市内涝渍害等问题,迫使我国一些城市探索海绵城市建设。
文章回顾了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以宁乡县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为案例,实证分析了南方多雨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规划等问题。
研究表明: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宁乡县总体规划前后,实施道路本体透水化与道路选线分级化相结合的规划措施,显著提高生态水网完整性,城市自然排水系统得到大幅改善;硬质地面的海绵化综合处理方式,增强了城区地表水循环过程,增大了降雨下渗,削弱了降雨径流峰量,降低城市雨水排水系统压力。
在案例分析基础上,提出前期规划、经济调节、制度完善、公众参与的建设海绵城市建议,以期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减弱对现有治水途径“工程性措施”的依赖,提供具有前瞻性的“规划性措施”新思路。
关键词:海绵城市;生态水网连接度;城市不透水率中图分类号:TU984.1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462(2015)09-0065-07DOI :10.15957/ki.jjdl.2015.09.009The Research on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in Southern Hilly Area—A Case Study of Ningxiang County in Hunan ProvinceZOU Yu 1,XU Yi -qing 1,2,QIU Can -hong 1(1.School of Architecture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2,Hunan ,China ;2.The Second City Planning GraduateSchool ,Design Institute Co.Ltd.of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2,Hunan ,China )Abstract:Rapid urbanization and rainstorm lead to problems such as waterlogging in many cities,which forces them toexplore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This paper reviewed the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the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at home and abroad,and by taking Ningxiang County ’s sponge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as the case,empirically analyzed the ideas and plans of the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in southern rainy areas.The research shows that according to Sponge City Theory,Ningxiang has changed a lot after the project.Via features of road permeable characteristic and road chosen by level discrepancy,the county itself has improved a lot in the aspect of ecological water network.Also,the city ’s natural drainage system has been prehensive dealing method of making the hard ground more like the sponge strengthens the water circulation on the surface of urban areas,increases the amount of rainwater which would permeate into the ground,decreases the rainfall runoff peak amount and reduces the pressure of urban drainage system.Based on the case study,the suggestion is put forward on pre-planning,economic regulation,system improvement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with the expectation of reducing dependence on the current way of engineering measures and providing a new idea of planning measures which is forward-looking as well.Key words:sponge city;ecological water network connectivity;urban impervious rate第35卷第9期经济地理Vol.35,No.92015年9月ECONOMIC GEOGRAPHY Sep.,2015岛和长春等6个主要城市正面临严重缺水压力和风险。
更多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忽略环境承载能力,延续多年的生态平衡逐渐被打破,形成了更为复杂的生态型内涝与缺水问题[2]。
为实现城市发展和环境资源协调,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成为今后我国城市建设的主要方向。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首次出现在2014年10月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出台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提出海绵城市建设——即构建低影响开发的雨水系统基本原则,将进入的雨水短暂地存储起来,缓慢下渗或汇集到生态水系系统,在减轻城市排水负担的同时,有效提高原有市政排水设施抵御暴雨的能力,补充涵养地下水、复活泉水和恢复河川基流,恢复城市地表的天然水系环境[3]。
“绿色海绵”的构建,与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相结合,分散蓄留和初步净化,摆脱了城市雨水管理单一工程化的视角。
在我国城镇化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4],如何缓解和解决水资源浪费、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形态的新城市问题[5]。
笔者在参与宁乡县城市规划设计实践中,尝试引入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科学规范城市开发行为,将保护自然排水系统与地面设施、城市道路等基础建设结合,在规划建成区内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对实际建成区中已经受到破坏的水体和其他自然环境,运用生态手段进行恢复,用绿地、水系等自然要素构建城市“绿色海绵”,以期探索适应我国南方多雨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提供参考与借鉴。
1国内外海绵城市研究1.1国外研究综述自1970年代以来,由于全球范围内水资源紧缺和暴雨洪水灾害频繁,城市对待雨水管理的态度从原本的“快速、高效的工程排水”变为了“雨水蓄渗、缓排、利用”[6]。
瑞典、加拿大、丹麦、德国等多个国家学者在城市和农村开展了不同规模的雨水水利用研究,制定了众多指导性的建设方针,为城市雨水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理论保障。
德国相关机构进行了基于工商业区不同汇水面的径流水质分类研究[7],将受城市地理位置、汇水面条件、大气质量、情况等因素影响的雨水径流水质大致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类污染径流,在实施雨水管理的过程中,利用GIS技术对雨水处置方案进行规划设计[8],结合城市各地区水质条件和处置目的,选择最终落实的处置设施。
这种针对性的雨水管理解决方案虽然高效、简洁,但其实施的前置条件在于德国本身经历了1989年《雨水利用设施标准》出台后的“第一代”雨水利用技术城市改革,同时伴随1992年自控技术的提升,目前雨水利用技术正处于设备集成化的“第三代”发展阶段[9],德国的城市功能分区和雨水管理已形成了较完备的管理框架,这与国内多数城市还未从快速扩张脚步中慢下来的基本现状不适应。
北美学者所侧重的“场地层面”[10]雨水微观管理研究,既包括在城市规划建成区以现有自然系统为基础集成整合规划构架,保留重要水文特征和功能,确定流域、小流域和邻里尺度下雨水管理的有利条件和约束,也包括对城市实际建成区的水文功能恢复,减轻靠近水源地带的土地利用活动水文影响,将自然水文功能,如洼地储存、渗透等,均匀分布在整个场地。
在微观上控制径流的雨水管理技术效益是巨大的,能够与国内城市复杂的建设条件相协调,逐步实现雨水管理革新。
在瑞典和丹麦推行的“雨水最佳管理实践”研究[11-12],融合水文考察、环境整合、公共景观设计、公众参与、管理制度改革。
研究倡导尽可能在源头处理雨水,并通过蒸腾、截留的生物方式,减少径流量、洪峰高度及污染度,结合城市阶段控制城市不透水地面面积,日常管理中街道清扫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普及民众雨水回收利用教育等,综合管理雨水及洪水防治等。
雨水最佳管理实践研究的推行模式因其处理成本低,处理效果好而被广泛接受,其亦可以在国内中小城市进行前期实践,作为探索现阶段适应我国城市雨水管理的方向之一。
1.2国内研究综述仇保兴认为海绵城市建设应区别于“快排式”的传统雨水模式,考虑水的循环利用,引入弹性城市垂直园林建筑的精细化设计、海绵城市(社区)结合水景观再造、碳排放测算等设计和技术手段,把雨水渗透、滞留、集蓄、净化、循环使用和排水密切结合,统筹内涝防治、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和水生态修复等多个目标[13];胡灿伟在城市水资源紧缺以及城市雨水利用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多层次要求:首先通过低影响开发、雨水利用等源头减控措施,将较小重现期的降雨进行资源利用或者渗透地下;其次通过排水管渠的改进和完善,使中等重现期的降雨能够得以排66经济地理第35卷除和利用,满足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防洪减灾;最后通过地表漫流通道、调蓄池、城市河湖等设施应对超过雨水管网排水设计标准的较大降雨径流,满足防洪减灾要求,兼顾资源化利用和生态保护[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