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世界观佛教的世界观
对佛教世界观的几点思考
对佛教世界观的几点思考摘要:佛陀说法的目的,是令有情转迷成悟,着重从现实中启发众生。
在原始佛教的世界观里,佛陀只采用了当时流行的世界观,或加以修改,或以譬喻的形式说出。
佛陀利用原始佛教世界观,只是为了说法上的便利,而非佛陀说法的最终目的,亦不能视为佛陀的创建。
原始佛教的特色,是采取当时的种种思想,加以改造,使其合乎佛教的精神及世间的正里。
关键词:佛教;世界观;佛教伦理作为世界三大主流宗教之一的佛教,已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存在,并且流变了两千年之久,其世界观的博大与其世界观的深邃性,吸引着各代学者从各个角度对它进行广泛地探讨。
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更新改变,佛教也在随之世界不停的调整,与时俱进。
唯独这不变的,便是建立在这不变核心的基础之上,它的本质、以及优秀的核心思想即佛教世界观。
“世界”顾名思义又名“世间”。
“世”的意义所谓迁流,而“界”则是指代着方位,结合两者“世界”的意义是指有情且凭借情感,依存生活的地方。
佛教世界观这五个字可谓最为概括的表达,从“一人一世界”的观点出发,佛教认为每个人有一个自己的世界,并以此为起点,来唤醒生命主体的自觉,为自身和外境中的整个世界全面负责。
在佛教世界观的基础上,笔者将以诠释学的角度简要论述佛教人生观和佛教价值观,引导人们从世俗伦理和日常行为的选择中,逐步与大道相应。
这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人的思维被定义固化,追求功名利禄,物质需求冲昏头脑,同时也是一个竞争、追逐的时代。
每一个人的精力和命光,都在不断被各种形形色色的新媒体和信息源所引夺、席卷、耗散。
作为沉浮于时代洪流中的当代佛弟子,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见地”在被不断偷换,意识到自己的“三观”在被反复颠覆。
面对物化而强势的西方文明,如何待见,如何做到不忘本。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佛教的世界观来纠正内心的遵从轨迹,如何深刻的理解佛教的世界观,得从源头入手,即从定义上深刻理解佛教的世界观。
谈起佛教,这个宗教信仰从古至今是不承认“最初因”、“第一因”的说法,所以更不接受是由造物主创造世界的理论,这一点不同于其它世界主流一神教。
宗教比较讲义之--佛教篇
色蕴-即有形之物质──身体
受蕴-即感受苦乐等之心的作用
想蕴-即思想辨道明是非者
行蕴-即有意志而发于行为者
识蕴-即指第六意识-心
这五蕴因缘和合而成人,不过是无常变化。
须弥山说
释迦继承婆罗门教的信仰,认为宇宙间有一座须弥山(Semura),由七山和七海围绕,由风轮、火轮和金轮托住。须弥山住有四大天主,越过须弥山到空中,经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最后到达无色界四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这二十八天,又称“三界”,即“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一千个须弥山世界成为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构成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则成为一个“大千世界”。
佛教教义的背景
释迦牟尼那次“觉悟”的经验之后,释迦吸取婆罗门教一些教义,创立了佛教,设立了僧侣制度。
此后45年中,他在印度恒河流域一带传道,在最后四、五年中,便有信徒一、两千人。佛陀80岁高龄去世时,已有成千上万人接受了他的宗教理论。
释迦病逝于公元前486年。遗体火化后被分成八份,由八个地区、国家分别建塔纪念。火化后骨头的剩余物,梵文叫saria(意即“死人的骨头”),中译为“舍利子”。
人死后并非完全了结,乃是有三世因果相续,三世即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前后相续,不断流转。欲明佛教人生看法,必须知三世十二因缘:
无明(过去世无治之烦恼迷惑)
行(因烦恼而作之善恶行业). 过去世
识(就是去投胎的灵魂)
名色(在胎中身心渐渐生长)
六入(六根俱全将近出胎之时)
释迦牟尼之后的弟子把佛教继续发扬光大。现在佛教的教义十分复杂,但大体可分为原始佛教、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三大类。
佛教的世界观佛教的世界观
佛教得世界观佛教得世界观一、学习佛教世界观得重要性今天得讲题,就是佛教得世界观。
为什么要讲这个题目呢?因为,虽然佛教得世界观就是一门普通得常识,但对佛教徒或研究佛教得人来说,却就是相当重要得。
有些人认为,因为佛教讲空性,所以就没有什么世界观或人生观等概念;也有人认为,佛教只不过就就是烧香磕头,劝人向善而已。
这两种观点都就是片面得,其实佛教并非如此简单。
虽然佛教就是讲空性,但并不就是说万物皆不存在;烧香磕头也不能代表佛教,更不能阐明佛教教义;还有,虽然劝人向善得确就是佛教所宣扬得,但却并不就是佛教独一无二得特点,例如:传统儒家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教导,也同样就是在劝人向善。
由此可见,上述这些观点,都就是因为对佛教得一知半解所造成得。
为了让更多得人弄清这一点,所以有必要就此问题进行一些研讨。
要讨论这个题目得另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佛教经典对宇宙构成得描述,与现代自然科学所发现得结果,从表面上瞧似乎有部分冲突。
一些不懂佛教教义得人,就因此而认为佛教不科学,并连带地将佛教得一些修法与见解,也认定为就是不准确、不合理得。
之所以有这样得瞧法,主要就是由于没有系统地学过佛教,因此也就无法透彻地了解佛教得真正见解。
在西方历史上,曾出现过多次宗教与科学之间得争论。
每当此时,自然科学往往能提出强有力得、具说服力得证据,来驳斥宗教得部分理论;然而,不但现代科学无法推翻或证明西方宗教所阐述得造物主,就连这些宗教本身,也不能令人信服地说明这一点。
如此一来,有些人就以点代面,想当然地以依此类推,对所有宗教、所有教派,以及所有得修法与见解,都抱持同样得观感,认为它们都就是迷信、愚昧、消极、落后得代名词,佛教当然也难逃此劫。
为了澄清这些误会,为了消除这些成见,就理当以研学佛教世界观作为切入点。
因此,虽然佛教特有得教义包括缘起性空、大空性、大光明、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一系列得见解与修法,但今天暂时不讲这些,而只就佛教得世界观进行一些必要得讨论。
佛教基本观点
佛教基本观点一、教主佛教教主释迦牟尼,2500年前出生于现今尼泊尔,与中国孔子同时期人。
他诞生时,天地震动、百鸟朝鸣、九龙吐水、彩霞纷飞,一从母体落地便独自行走七步,步步脚底莲花,且指天划地地宣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成语唯我独尊就来自这里。
在佛教里,唯我独尊并非贬意,而是一种自信的象征。
他当太子时,有享不尽安乐富贵,但这些他都不留恋,而是喜欢追求精神上的超脱。
一次在他出城时,看到步履艰难的老人,痛苦万状的病人,僵硬可怕的死人,以及烈日炎炎下干活的农夫,颈上勒着粗绳不断受鞭打的耕牛以及小鸟吃虫等境象后,感到人生无常、凄凉,动物界苦痛、残酷,为此,他想出家,他想寻找这些缺陷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既为了拯救自己,也为了拯救他人,拯救世界。
释迦牟尼25岁时(一说是19岁时),入山求道,少吃少穿少睡,做了六年的苦行修炼者,以致瘦骨如柴,但没有获得成就。
他体会到,靠苦行和折磨身体是不能解脱的。
明白到,修道贵在修心,克服心理的缺陷,才是解脱的上策。
于是,他接受了一个牧羊女的牛奶供养。
身体复原后,于一个星光灿烂、圆月当空的夜晚,即十五月圆日,禅坐于一棵菩提树下,并发下誓愿说:不证悟解脱,不起此座。
经过一段强有力的禅定观照,于黎明时分,石破天惊、天地浮沉,终于证道开悟,获得解脱,成为一个圆满的觉悟者即佛陀。
以后,他在印度大陆等地走南闯北,宣扬他的主张,共49年,80岁时去世。
释迦牟尼在世的时候并无经典,他去世以后,弟子们集结他说过的教法,这便是现存的佛经。
二、基本教义(1)因缘法则:佛教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皆遵循因缘法则而生灭。
佛陀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什么是因,即事物的内部原因,什么是缘,即事物的外部条件。
佛陀认为,内因和外缘的和合,便产生了万事万物,如氢气与氧气在某一条件下一合和,便成了水。
而内因和外缘,一旦离散,万事万物便消灭,如水在某种条件下一分离便又成了氢和氧。
(2)无常法则:这世界,既然因缘而成,佛陀又推理出无常法则,即世间事物无法恒常。
世界三大宗教的世界观
世界三大宗教的世界观
世界三大宗教指的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
这三大宗教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世界观,以下是对它们的简要介绍:
基督教世界观:基督教认为上帝是创造者,他创造了宇宙和人类。
人类由于亚当和夏娃的堕落而有罪,需要通过信仰耶稣基督来获得救赎。
基督教相信天堂和地狱的存在,认为行善者可以进入天堂,作恶者将被打入地狱。
伊斯兰教世界观:伊斯兰教认为真主是宇宙的创造者和主宰,他通过派遣先知来传达他的启示。
伊斯兰教相信天堂和地狱的存在,认为行善者可以进入天堂,作恶者将被打入地狱。
佛教世界观:佛教认为一切现象都是由无数因缘和合而成,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存在。
佛教强调通过修行来消除痛苦和烦恼,达到涅槃的境界。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对三大宗教世界观的简要介绍,每个宗教都有其复杂的教义和信仰体系。
同时,不同的宗教和教派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和多样性。
如果你想更深入地了解这些宗教的世界观,建议你查阅相关资料或与专业人士进行探讨。
佛教世界观
谢
谢
!
• 一小劫相当于1590.8万年
• 二十小劫为一中劫,相当于3亿1996万年 • 四中劫为一大劫,相当于12亿7584万年。 世界的形成与毁灭 • 在印度人的宇宙观之中,世界是反覆地依循着成立、存续、 坏灭、空无等四个阶段在演化的。这四个阶段是:成劫、 住劫、坏劫、空劫。
1、成劫──世界形成时期
• 最初一小劫形成器世间。
4、空劫──世界复归虚空
• 世界的空虚期。指器世间全部坏灭,至成劫微风吹起的
二十中劫。此一时期,有情一部分上生色界二禅天、三
禅天、四禅天,一部分生于其他世界,而三灾顶诸天以
下的有情、器界则完全空虚。
• 此成、住、坏、空四劫合为一大劫,而四劫各由二十中
劫所成。故八十中劫相当于一大劫。
五、有情世间与器世间关系
三、有情世间
(二)有情的延续与生存条件 • 三界六道展示了生命的存在层阶,在这些存在层阶中,有情的出生 状态有胎、卵、湿、化四种。 • 上述次第,以化生为最低,但诸天和地狱都是化生,且遍于六道, 而且初人亦为化生。
维持生命的有四种条件(四食)
• 粗搏食(段食)──分段进食的日常饮食; • 触食──从根、境、识三者和合而引生喜、乐、受的可意触,
3、坏劫──世界坏灭时期
• 住劫之后世界坏灭的期间。从大地狱有情不生开始,至 外器都尽为止。分为两种,一是前十九小劫的有情世间 坏灭,一是最后一小劫的器世间坏灭。有情世间是初生 者最后坏,器世间因水、火、风三大灾之一而坏。依 《大毗婆沙论》,住劫终了,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安稳 丰乐,人多修十善业道,此后大地狱中有情命终,不复 生彼处,坏劫开始。如此地狱中之有情渐减,无一有情 残留,名地狱有情界坏。其次傍生、饿鬼人趣、忉利天 等欲界相继坏灭。直至一切世界俱坏。 • 器世间坏灭是因历经火、水、风三灾之故。火灾时,初 禅天以下坏灭;水灾时,二禅天以下坏灭;风灾时,三 禅天以下坏灭。
对五大宗教世界观之我的理解
对五大宗教世界观之我的理解1、道家认为世界起源于混沌,又将复归于混沌。
混沌后演太极,分阴阳,树五行,而解析世界用易解八卦,可用于知前后事。
道家修行目标是合道,与道合即能演(或知,观)宇宙从诞生到复归再继续演化。
2、儒家认为神可说也不可说,可说神为圣贤,不可说神为天。
天生万物,要以儒学明理,方能管理人为核心的现实世界。
儒学不关心世界起源或终结,只关心为人应该如何去做一个更有用的人。
3、佛教认为世界宇宙本为空,世界尽头也是空,空既寂灭。
宇宙从空到诞生,后有人,人中出佛,佛所带来的是建立佛,人,畜生……等六道,人及一切生灵在六道中轮回,轮回的依据在为人的善恶,行为的积功德得果报。
4、基督教认为神创世,神引领人的发展,人从何来并没有说明,没有轮回之说,人善美进天国,人恶丑进地狱。
5、伊斯兰教认为神创世也将灭世,信众死后将入神国,地狱是为异教或者异见者的归宿。
我的理解中,东方的三大宗教都认为世界有其来源,神、人、鬼是世界发展的产物,道释儒都追求修行,道释修行的目的在于超脱(超凡脱俗),儒的修行目的在于追求家、国、人三者的平衡,秩序的井然和为人处世的理,并将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
因此,在我的理解上,东方的哲学思想更贴近于目前科学的研究猜想,而其行为目的比西方、中东的基督和伊斯兰有先天的优势(理论底层)。
所以,无论怎么发展,根植于东方人血液里面的儒道释宗教传承,在整个世界发展历史上,必将重新焕发它们的姿彩,而文化的先进也将促使我们终将再次站上世界之林的巅峰!我的理解只代表了读过几本书的我,枉谈五大宗教也仅是作为井底蛙的一种呱鸣,每个宗教的发展演化,都有一代代先贤前哲不断的努力、思考、融合和发展,五大宗教其实在很多地方也在逐渐走向同化的道路,互相吸收和互相弥补,并且在新的时代也会有很多智者赋予经义新的解读,因此每个宗教其实都有发展出不同的教派,不同的学说和不同的对人的要求,上面那样一概而论是绝对不准确的,因此它仅代表我自己的总结与看法,是我自己以我知唯心的去定义五大宗教,以便我自己能分辨他们的异同。
佛教、道教世界观之对比
演讲完毕
制作:于文魁
2013年4月15日
二者对比总结:
道教重现实、重经验、重方法、重世俗生活; 轻理论思维、轻对彼岸世界的构想。 佛教则反之,重心性之学,重思想理论,贬视 人生。 佛教唯心哲理丰富、精致,道教义理则较朴素; 在宗教修炼方法上则道教丰富多彩,佛教则较 贫弱。 佛教认为一切并非真实,都是假合、暂合的偶 然现象,因此宇宙一切都是空的。 道教则认为宇宙是由「道」演化而成。
什么是道教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 长的宗教,它的理 论广泛容纳了中国 古代社会的宗教意 识和学术思想,是 古代宗教、民间巫 术、神仙方术、阴 阳五行及道家思想 等汇聚、融合的产 物,带着鲜明的中 国特色。
道教的起源
道教,起源于春秋时期诸 子百家中的道家和阴阳家。 以其思想为宗,倡导在治 国方面“无为而治”,即 尊重事物客观规律;在做 人方面倡导“上善若水”, 即跟随自己的本性;在为 人处事方面倡导“老死不 相往来”,即自给自足。
释迦摩尼佛像
佛教的起源
释迦摩尼约生于公元前六世纪中 叶,逝于公元前五世纪,享年八 十岁左右,与中国的孔子同时。 他是当时古印度北部一个小国迦 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当时, 印度实行种姓制度,将人划分为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四个等级。释迦摩尼属于刹帝利 种姓。
释迦摩尼佛像(唐卡)
佛教的起源
佛教的世界观
佛家还有一个概念,就是真如本性,即元神的 最初始形态。佛教认为,元神的初始状态是最 好的,而随着元神不断接受宇宙中的不良信息, 元神也就不断被污染、蒙蔽,直至到了人的状 态。所谓修佛的过程,就是人重新找回或回到 真如本性的过程。一旦找回真如本性,人即获 得解脱,达到了佛的状态,不生不灭,无垢无 净,无增无减。
佛教看生命世界的构成
佛教看生命世界的构成佛教的世界观是非常广大的。
“世界”梵语为Loka(路迦),世为迁流主义,指时间,过去现在未来的迁变流动。
界为方位,指空间,东西南北等四面/访加上下,共十方。
世界总指有情识的生命依止的国土,又称世间,间为间隔之义,与界异名同义。
佛教中的世界是无量无边的,华严思想更讲重重无尽的世界,一切众生随业发现,形成各自视域内的世界诸法。
众生因各自业力的不同形成三界六道的存在时空和生命状态。
三界是众生生死往来的时空向度和存在性状,自下而上有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有淫欲与食欲生命的住所,故名欲界,范围上至六欲天,下至无间地狱,人类是欲界生命的一类。
色界在欲界之上,是离淫食二欲的生命居所。
色界没有粗重的物质,天人的身体和宫殿非常精妙,以光的形式存在,因仍有形质,故名色界。
欲界的色相当然比色界更粗重,但以食色眠等欲望区别于其他两界,故以欲命名。
色界之上是无色界,这里没有任何有色物质形式,天人既无身体,也无宫殿,唯以心识住于深妙禅定之中。
在三界之中居住着六道众生,六道又称六趣,是众生因业感差别而趣向的六种生命形式,包括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
一,天道。
天有光明、自然、清净、自在、最胜等含义,天入一切欲乐之物随念即至,幸福快乐,寿命很长。
天道包括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
二,人道。
人具有意想思维之义,犹如一般说的理性,也有忍的含义。
人的思维强、疑虑多,又能忍受种种苦难,甚至以苦为乐。
人类居所有四大洲,即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四大洲人有不同的身形和福报,没有由禅定等而来的神通力不能相见。
我们居住的南赡部洲苦难最多,佛教又称之为娑婆世界。
娑婆为堪忍主义,此界众生堪于忍受自身的贪欲、恨、愚痴等种种烦恼以及由烦恼带来的苦难。
北俱卢洲人最幸福。
北俱卢洲人寿命干岁,衣食自然,不需劳作,一天到晚吃喝玩乐,但因无佛法,被佛教列为/\z隹之一。
南赡部洲人因为勇猛强记,有三事胜过其他洲,甚至胜过天人,一是能造业行;二是能修梵行;三是佛出其土。
佛教的世界观读后感
佛教的世界观读后感读完佛教的世界观,那感觉就像是脑袋被一阵清风吹过,有点懵,但又好像开窍了点啥。
佛教的世界观里,那三千大千世界的概念可真是够宏大的。
就好比咱们平常觉得地球就已经大得没边儿了,结果人家说这只是宇宙里的一粒小小尘埃。
这让我一下子觉得自己以前的眼界就像那井底之蛙一样窄。
这就像是一个小蚂蚁天天在自己的小土堆周围晃悠,以为那就是全世界,突然被告知还有漫山遍野无数个这样的小土堆,外面还有高楼大厦啥的,简直惊掉下巴。
还有业力因果这一套说法,感觉特别像一个超级严密的账本。
你做的每件事儿,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都一笔一笔记着呢。
这就好像生活是一场游戏,你的每个选择、每个行动都在给自己加分或者减分。
做好事就像是在游戏里找到了宝藏,加经验值;做坏事就像是遇到了陷阱,掉血还可能被降级。
不过这也让我觉得,人还是得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不能随便乱来。
不然就像欠了一屁股债,迟早是要还的。
说到轮回,刚开始我觉得这有点像科幻片里的时间循环一样。
人不停地在生死之间打转,不同的生命形态就像不同的游戏角色,这一世你是个人,下一世可能就变成个小动物了。
这可让我对那些小动物都多了几分敬畏,说不定人家前世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呢。
而且这轮回也像是一种机会,如果你这一世过得不好,别灰心,还有下一世可以努力改变命运。
但同时也有压力,要是一直做坏事,下一世可就不知道会变成啥倒霉模样了。
佛教的世界观虽然很有深度,但也不是那么容易完全理解的。
有时候我就像在雾里看花,模模糊糊的。
比如说那些关于空性的概念,感觉特别玄乎。
就像你想抓住一团空气,怎么抓也抓不住。
但是呢,这种玄乎的东西又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你不断去思考,去琢磨。
总体来说,佛教的世界观就像一把特殊的钥匙,打开了一扇我以前从没注意过的门。
它让我看到了世界的更多可能性,也让我对自己和周围的一切有了一些新的思考角度。
虽然我可能还没有完全参透其中的奥秘,但这就像一场充满惊喜的探险旅程,每往前走一点,都能发现一些新奇的东西。
佛教的世界观
如果这样都得不到幸福,那又何苦呢?来源:李喬木的日志在这里,我准备与一些未入佛门的非佛教徒分享一些佛教知识,做一次轻松愉快的文化交流。
我相信佛陀的智慧会给每一个人带来光明,佛陀的慈悲也会给每一个人带来幸福、开心与欢喜。
一、为何宣讲佛教的世界观首先,我们不能把佛教当作普通的宗教,更不能把佛教当作迷信来看待,本来佛教是一种文化。
用现代人的语言来说,它的很多观点与理念都非常科学。
我们的现实生活不能缺少这些理念,一旦没有这些理念,不了解世界的真相,就会犯一系列的错误,我们的生活也将出现形形色色的痛苦与烦恼,所以此处有必要介绍一下佛教的世界观。
二、佛教的世界观绝大多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是凡夫,也即普通人。
在所有普通人心中,都有着类似的三种烦恼——贪图心、嗔恨心与无明。
用佛教的语言来讲,这叫“三毒”。
有了三毒烦恼以后,我们的心会变得失去自由、毫无自在,当烦恼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大动肝火、怒不可遏,从而伤害自己与周边的亲朋好友,甚至还会给社会造成危害。
怎么样去控制、断除这些烦恼呢?佛教有很多方法,其中的一部分,来源于佛教的世界观。
佛教有很多观点,其中有些观点已经超越了普通人所能想象的范围,但总体而言,也可以归纳为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比如说:因为不了解金钱、感情、婚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真相或实质,就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痛苦、烦恼与负面的影响。
若能对世界有一个客观、公正、科学的认识,用正确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看待人生,就能减少烦恼,活得也不会这么辛苦、这么累、这么没有意义。
1、二谛佛教的世界观,首先要从二谛讲起。
什么叫做“二谛”呢?首先讲一个例子。
比如说,用肉眼与显微镜去看同一个鹅卵石,结果是不一样的。
用肉眼去看鹅卵石,无论再专注、再认真,也只能看到一个静止的、一动不动的物体;但如果用显微镜去看同一个鹅卵石,鹅卵石就会随着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而逐渐变成分子、原子、原子核、电子、质子、中子,最后到夸克等一系列的微尘。
佛教世界观
二、唯心论:唯心谕亦称观念论。此派学者,以精神为宇宙的根本,宇宙任何事物莫不自精神而来。此种精神作用,在人以观念表现之;在物以力表现之。人之有观念亦如物之有力。人类之能了解宇宙,亦因持其最实在的观念。精神既有如此的意义,所以宇宙根本是合理的发展的。有物就有精神,此精神为物体得以存在的原因,其自身各具有条理性。我们宇
舍利弗一再要求说:‘请慈悲方便,略说一点概要。’
马胜比丘说偈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舍利弗听了,大有感悟,遂和目犍连一同皈依世尊。
何以舍利弗听了‘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二语,就舍己所学而皈依世尊呢?实因为这两句话是宇宙的真理,舍利弗在佛弟子中号称智慧第一,未皈依世尊前已修道多年,所以听闻之下,立即开悟,而皈依世尊。
说到宇宙人生的奥秘,就有许多使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比如说,宇宙由何而生,依何而立?它在时间上究竟有多久,在空间上究竟有多大?宇宙间繁杂万端的事事物物,究竟有没有一个规律,或是一个主宰?再比如说,人生由何而来,往何而去?生命的价值何在,意义又何在?千古以来,多少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都在探索,但都没有找到圆满的答案。千古以来,能够把这些问题圆满解决的,只有佛教。这里在未谈及佛教的世界观以前,我们先看哲学上对宇宙人生作何解释。
但不论是异时的因果关系,或同时的主从关系,其根本条件,皆不出前节所述的五蕴。由五蕴因缘和合,而构成山河大地和有情众生的器世间与有情世间。
第三讲 中国佛教
北朝时期佛教重视造像和坐禅,留下了云冈、龙门、麦积 山、天龙山、响堂山等大批石窟文物。由于战乱等原因, 北朝僧尼队伍膨胀,北齐僧尼近300万,为中国历史上僧 尼数的巅峰。民间也非常盛行佛教活动。佛教的过度膨胀 激化了社会矛盾,尤其引起佛道教之争,最终导致北魏太 武帝、北周武帝两次灭佛事件。这一时期印度流行的佛经 基本都被翻译出来,中国僧尼对佛法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 开始形成讲习某类佛典的宗派,为后世佛教宗派的形成奠 定了基础。
梁 武 帝 萧 衍
隋唐至宋代中期
佛教兴盛和发展时期。此阶段佛教进一步 得到统治者的扶持,发展迅速,中外佛教交 流广泛而频繁。许多高僧对佛教义理多有发 展,先后出现天台宗、三论宗、华严宗、禅 宗、净土宗、法相宗、律宗、密宗、三阶教 九大宗派。
隋唐佛教主要宗派
(1)天台宗由陈隋时期高僧智顗发扬光大,以浙江天台山为传 播中心,主要宗奉《法华经》,因此也称为法华宗。该宗以诸 法实相义理为核心。
(2)三论宗,源于南北朝时期三论师法郎,由僧人吉藏创立于 隋朝。该宗以破邪和显正为主旨。该派在天台宗盛行后逐渐衰 绝,但在日本朝鲜较兴盛。 (3)华严宗由法顺创立于唐初,宗奉《华严经》,将该经宗旨 归纳为法界总摄、六相等学说。
(4)禅宗又称佛心宗,创立者达摩,该宗注重参禅,不立文字, 用棒喝、拳打脚踢等方式使人顿悟。 (5)净土宗又称莲宗,源于东晋慧远、法旷等人,认为只要坚 持戒律,常常口念阿弥陀佛号,就可以被阿弥陀佛接引,往生 西方极乐净土,永脱轮回。
禅宗初祖
初祖达摩(?~535)又称菩提
达摩,中国禅宗初祖,西天第28祖。 南天竺香至国国王之第三子,从般 若多罗学道,40年之后受衣钵。公 元520年达摩至广州番禺,梁武帝 遣使迎至建业。梁武帝问达摩︰ ‘我做了这些事有多少功德?’达 摩却说︰‘无功德。’武帝又问︰ ‘何以无功德?’达摩说︰‘此是有 为之事,不是实在的功德。’武帝 不乐。遂渡江至嵩山少林寺,面壁 坐禅。收弟子慧可。梁武帝尊称师 为“圣胄大师”;唐代宗赐“圆觉 大师”谥号。
佛教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识论、方法论
佛教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识论、方法论佛教的认识论就是十二因缘: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这十二因缘概括起来就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及其关系,也就是认识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不断。
佛教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是佛教的四圣谛:1,人生本有一些无法避免的苦事。
2,不正确的思想观念招致更多的苦。
3,正确的思想观念能减少不必要的苦。
4,离苦得乐的方法就是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这八正道概括起来就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
1,人生观就是自己对人生的目标,实现目标的方法,及人的自然使命的认定或观点。
正确的人生观是这样的:人生目标就是富裕与安全,这和一切有生命的动植物的追求与希望是完全等同的,当然人还应负责家人及社会的富裕与安全。
佛教的人生目标就是离苦得乐。
人的自然使命就是在实现富安的过程中所做的工作及劳动,它是实现富安的方法及过程。
2,世界观就是个人对自己周围的人事物及互相作用的看法观点,自己周围的人事物包括家人、同事、邻居、所认识的人及各种事情,也包括衣食住用及山河大地。
正确的世界观是这样的:周围的人事物和自己是一个整体,是不可分隔的,具体就是任何人事物都属于我个人的,或我家庭的,或我社区的,或我地方的,或我国家的,或我天下的一部分;无论他们是好是坏,都是自己的一部分;当然自己也是他人或它物的一部分。
周围的人事物是构成自己与他人的整体世界的一部分,也是宇宙的一部分,而且是客观存在的,是不断变化的,不会静止的,不会随意地按任何人的意愿喜恨而改变的。
但其变化是有规律的,对其善,其对我就善,我就会富安乐;对其恶,其就对我恶,我就会贫困苦。
善等同于良心好心;恶等同于坏心害心。
3,价值观就是事情、兴趣、念头、观点等等对于自己的好坏益害的自我认定。
能最终增加自己的富安乐,减少自己的贫困苦的事情与观念兴趣就是好益之事;能最终增加自己的贫困苦,减少自己的富安乐的事与观念兴趣就是坏害之事。
佛教的世界观读后感
佛教的世界观读后感读完佛教的世界观,就像脑袋被一阵清风吹过,又像是闯进了一个超级神秘又超级宏大的思想迷宫。
首先呢,佛教里说世界是由无数个小世界组成的,就像一套超级复杂的俄罗斯套娃。
咱们平常觉得地球就老大了,可在佛教的世界观里,地球不过是其中一个小不点。
这就好比我一直以为我家的小院子就是整个世界,结果突然有人告诉我,这院子外面还有无数个比它大得多得多的天地呢。
这种感觉又震撼又有点让我这个小脑袋瓜转不过弯来。
而且佛教提到的业力和因果轮回,就像是一个超级严密的账本。
你做了好事坏事,都一笔笔记着呢,到时候就会按照这个账本给你安排下一世的命运。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每次偷偷吃了糖又不承认,心里就老害怕被发现,感觉在佛教的世界里,就像有个全知全能的“大人”在那盯着你的一举一动,一点儿坏心思都藏不住。
不过呢,从好的方面想,这也督促着大家要多做好事,就像为自己的未来存下好多好多的好运积分。
再说说众生平等这个概念。
这可太酷了,在佛教眼里,不管是小蚂蚁还是大老虎,都和人一样有它存在的价值,没有谁比谁更高贵。
我就想到有时候自己看到小虫子还会大惊小怪地想赶走它,这在佛教的世界观里,就有点不尊重“小伙伴”了。
这也让我反思,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上,每个生命都在努力地活着,大家都应该互相尊重、和谐共处。
不过呢,佛教的世界观也有一些部分让我觉得有点像天上的星星,看着美,但摸不着头脑。
比如说一些比较高深的哲学性的解释,像空性之类的,我就感觉像是在雾里看花,怎么看都觉得迷迷糊糊的。
但也许这就是它的神秘之处吧,就像宇宙中的暗物质,虽然我们还不太能搞清楚,但知道它就在那儿,也足够让人感到敬畏了。
总体来说,佛教的世界观就像一面特殊的镜子,让我看到了一种看待世界和生命的全新角度。
它既有让我觉得很有道理,能立刻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的部分,也有一些像超级加密文件一样,需要我慢慢去探索和解读的部分。
不管怎么说,它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也让我对这个世界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比较详细的图说佛门世界观
比较详细的图说佛门世界观百度首页| 登录新闻网页贴吧知道MP3 图片百科吧内搜索 | 帮助进入贴吧贴子搜索按作者搜索百度贴吧 > 骑着骆驼的马吧 > 浏览贴子吧主:骑着骆驼的马添加到搜藏快速回复贴吧投诉共有贴子数60篇 1 [2] 下一页尾页比较详细的图说佛门世界观1爱因斯坦在1905年完成了狭义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在本质上改变了牛顿力学的空时观,揭示了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空间和时间统一成一个四维空时,揭露了力学运动和电磁运动在运动学上的统一性。
爱因斯坦提出的“四维空时”,认为时间空间不可分割。
而“世界”这一概念在诸佛经中屡次被提到,“世”代表了时间: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界”代表了空间:东西南北上下十方,佛经中的“世界”概念表明了时间空间本不可分。
并且佛陀所证入的境界远非四维,而是无量维度。
据赵朴初《俗语佛源》,“世界”这个词是从佛经中来的。
在佛教中,世界的范围远远大于我们现在所了解的地球范围。
世:时间的迁流,过去、现在、未来,三世。
界:空间的划分,东西南北上下,十方。
一小世界:日月围绕着须弥山运转,日月照临的范围,即以须弥山为中心的四大洲,名为一小世界(包括地狱、天等领域),黄念祖居士认为一个小世界相当于一个银河系。
我们地球处于四大洲的南瞻部洲。
如下一小世界图(来自或整理自香港版《大方广佛华严经》):贴子相关图片:作者:琢月镂光2007-3-29 15:07 回复此发言回复:比较详细的图说佛门世界观2小千世界:1000个小世界。
贴子相关图片:作者:琢月镂光2007-3-29 15:07 回复此发言回复:比较详细的图说佛门世界观3中千世界:1000个小千世界。
贴子相关图片:作者:琢月镂光2007-3-29 15:07 回复此发言回复:比较详细的图说佛门世界观4大千世界:1000个中千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即大千世界,因为三个千连乘,所以叫三千大千世界。
西方极乐世界的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威神光明,最尊第一,普照三千大千世界一佛刹:一尊佛教化的国土。
学佛人的世界观
学佛人的世界观
“世界”这个概念,“世”指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界”指空间,东南西北、四维上下、十方。
我们学过哲学,世间的哲学认为,物质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永远存在的,是客观的。
而佛教告诉我们,时间和空间都是无常的,是不真实的,是没有客观性的。
时间和空间是“心不相应行法”,它是缘起的,是会变化、坏灭的。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揭示了这一点:时间和空间只是人们认知外部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它是没有客观性的,是会变化的。
而物质也不是永恒的,物质和能量是能够相互转换的。
佛经告诉我们,在一大劫当中,分为四个中劫,成劫、住劫、坏劫、空劫。
现在我们是生活在住劫,在住劫当中才有生命。
坏劫到来的时候会有水灾、风灾、火灾,世间一切全都会败坏。
当所有的一切都没有了以后就到了空劫。
空劫以后就是成劫,然后又会形成这个地球。
现在我们是处在住劫的第九小劫,是减劫。
到了住劫的第二十劫的时候,小三灾、大三灾次第出现,欲界天、色界天,慢慢地全都败坏,什么都没有了。
所以说,通过观察世间的无常、国土的危脆,我们就不会被假相所诱惑和欺骗。
用佛法的真理和智慧作为我们的世界观,发愿离开这个无常的生灭法的世间,而后通过修行契入到不生不灭之法。
极乐国土是法性土,无有四季的变更,无衰无变、永恒常住。
真信切愿,持佛名号,往生到了阿弥陀佛的极乐国土后,我们的寿命就会跟阿弥陀佛的寿命一样,是无量无边阿僧祗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的世界观佛教的世界观一、学习佛教世界观的重要性今天的讲题,是佛教的世界观。
为什么要讲这个题目呢?因为,虽然佛教的世界观是一门普通的常识,但对佛教徒或研究佛教的人来说,却是相当重要的。
有些人认为,因为佛教讲空性,所以就没有什么世界观或人生观等概念;也有人认为,佛教只不过就是烧香磕头,劝人向善而已。
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其实佛教并非如此简单。
虽然佛教是讲空性,但并不是说万物皆不存在;烧香磕头也不能代表佛教,更不能阐明佛教教义;还有,虽然劝人向善的确是佛教所宣扬的,但却并不是佛教独一无二的特点,例如:传统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教导,也同样是在劝人向善。
由此可见,上述这些观点,都是因为对佛教的一知半解所造成的。
为了让更多的人弄清这一点,所以有必要就此问题进行一些研讨。
要讨论这个题目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佛教经典对宇宙构成的描述,与现代自然科学所发现的结果,从表面上看似乎有部分冲突。
一些不懂佛教教义的人,就因此而认为佛教不科学,并连带地将佛教的一些修法与见解,也认定为是不准确、不合理的。
之所以有这样的看法,主要是由于没有系统地学过佛教,因此也就无法透彻地了解佛教的真正见解。
在西方历史上,曾出现过多次宗教与科学之间的争论。
每当此时,自然科学往往能提出强有力的、具说服力的证据,来驳斥宗教的部分理论;然而,不但现代科学无法推翻或证明西方宗教所阐述的造物主,就连这些宗教本身,也不能令人信服地说明这一点。
如此一来,有些人就以点代面,想当然地以依此类推,对所有宗教、所有教派,以及所有的修法和见解,都抱持同样的观感,认为它们都是迷信、愚昧、消极、落后的代名词,佛教当然也难逃此劫。
为了澄清这些误会,为了消除这些成见,就理当以研学佛教世界观作为切入点。
因此,虽然佛教特有的教义包括缘起性空、大空性、大光明、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一系列的见解和修法,但今天暂时不讲这些,而只就佛教的世界观进行一些必要的讨论。
这个题目如果深入地讲,就必须要对宇宙形成理论作广泛的研究,其复杂性可想而知,所以今天只是浅谈而已,希望能以此提供给诸位一些思维的线索。
二、佛教的微观世界观要完整地叙述佛教的世界观,就要从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两个层面来讲。
首先讲微观世界:佛教的很多基本教派在对微观世界的观点上,都存在着许多分歧,其缘由可上溯到近三千年以前,佛在转法轮时,曾有意地宣讲了不同的教言,人们根据各自所听到的法语,从而创立了不同的教派。
基本教派有四:一切有部、经部、唯识宗与中观派。
(如果将密宗单独分开,则就是第五派了,但今天暂时不讲密宗的见解。
)如从大小乘的角度来分,则一切有部和经部属于小乘,唯识宗和中观派属于大乘。
四大基本教派的见解像楼梯一样,分成四种不同层次,一层高过一层。
之所以有这样不同的层次,是因为佛考虑到众生的承受能力不同。
如果一开始传法就讲中观或密宗,闻法者会难以接受,并因此退失信心,从而不能进入解脱道。
如果这一世不能走解脱的路,下一世能否再有这样的机会就很难说了。
为了给众生培植相应的善根,为了适应不同众生的根基,佛才会以不同教言的方便来因材施教。
也可以说,是因为众生需要不同的引导,才会有这些教派的创立。
这一切,都是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而并不是佛教论师或高僧大德们彼此之间的观点存在着分歧或者矛盾所导致的。
下面分别就四大基本教派的观点一一进行介绍:(一)一切有部的观点一切有部认为:外界的山河大地、房舍以及肉身等所有的粗大物质,都是由微尘所组成的。
佛经中所谓的微尘,就如同科学目前所发现的基本粒子——质子、中子、光子、介子、超子等等一样,是构成物质的极小单位。
他们认为,所有粗大的物质,都是由细小的微尘所组成的。
虽然《俱舍论》中对非常细微的、最小的物质结构体,安立了许多不同的名词:极微、微尘、铁尘、水尘、兔毛尘、羊毛尘、象毛尘、日光尘等等,但我们暂时知道是“微尘”就足够了。
微尘又是由最细小的极微尘组成,这个极微尘已经细小到不能再被分割,或说已经分到不能再分的地步,所以叫做无方分极微尘。
这种极微尘是实有的,它是物质构成的基本元素,所有粗大的物质,则只不过是极微尘的产物而已。
也就是说,山河大地、人体、房舍等粗大的物质,都是由许多极微尘堆积而成的,除了极微尘以外,这些物质实际上都不存在。
众多极微尘的累积,就会使人形成幻觉。
所谓的幻觉,就是以为物质确有形状、颜色等等。
然而,这些错觉中的山河大地、人体、房舍等却并不存在,只不过是一些没有形状、颜色的极微尘而已。
极微尘与极微尘之间,有空间相隔。
这种极微尘之间的空隙,虽然从宏观世界的角度来看是很渺小的,但在微观世界里,它还是有相当大的距离。
一切有部同时认为:精神也可以被分割,但无法像物质那样由方向来分,而是经由时间来分。
譬如一个人心中冒起了一刹那的念头,虽然这一刹那的念头在宏观世界里是非常短暂的,但从微观世界的角度来看,这一瞬间的念头也可以再分成许多前后的阶段,直至最后分到实有的无分刹那。
另外,一切有部还将时间、空间、速度、方向等法都抉择为实有。
由时间将精神分割到不能再分的无分刹那,与物质的最小单位极微尘相结合,这两个元素就构成了人,除此之外,我与众生都不成立。
一切有部就是经由极微尘以及无分刹那来抉择人无我,再以此为理论基础,从而证达阿罗汉的果位。
(二)经部的观点经部关于微观世界的观点,基本上与一切有部相似。
二者之间的差别,在于经部进一步将时间、空间、速度、方向等判定为非实有。
何谓空间?所谓空间,就是在一个范围内没有被任何物体所占据的位置,这种没有被占的位置,就是空间,除此以外,并没有空间的存在。
如果有东西占据了某个位置,这个位置就没有空间了;当物体被移走后,腾出来的位置就是空间。
由此可见,所谓的空间,实际上是假立的、不实在的。
再说时间,不论是一分钟或一小时,一个月或一年,都只不过是物质变化的过程而已,除此之外,并不存在所谓的时间。
我们只能通过世上万物的变化来判定时间,譬如根据气候的变化过程,而建立起春夏秋冬的时间概念等等。
这种物质变化的过程,我们称之为时间。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太空中没有任何星球的话,我们能算定时间吗?不能。
由此可知,时间只不过是以物质变化为基础,由人的意识而增上安立的法。
虽然现代物理学对时间也有不同说法,到底时间存不存在,它的本体究竟为何,都是学术界激烈讨论的课题之一,但经部的论师们却认为,时间只是人的一种概念而已,除了物质的变化以外,实际上并不存在独立的时间本质。
那么速度又是什么呢?只是物质运动的过程而已。
除了物质以外,并没有速度可言。
譬如,当某个物体在静止状态下,它是处于零的位置;在第一刹那,它进入第一个位置;在第二刹那,进入第二个位置……这样就形成了所谓的“速度”。
由上可知,无论物体是在零的位置,还是正进入第一、第二、第三等位置时,都是除了物质自身的本性以外,不存在任何实质上的速度。
虽然从宏观而言,用我们的肉眼可以看到一个物体迁移的速度;但从微观的角度而言,它却不存在任何真正意义上的迁移。
因为一个极微尘才刚产生,在还来不及迁移之际,就当即消失了。
这个观点,与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比较接近。
方向也是如此。
譬如,我们如果以一个基点为中心,来指出东南西北的方向,这些所谓的方向也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因为如果向东移动一段距离,重设一个基点的话,原来的东方就变成现在的西方了……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故不一一陈述。
以上内容,为经部与一切有部的差异。
二者的共同点是,经部也同样认为粗大的物质并不独立存在,所谓的存在只是由许多的极微尘占据了空间而已。
但极微尘为什么会聚集在某个空间而不分散呢?他们对此解释道,这是由于每一个微尘都可分成地、水、火、风四大的缘故。
请大家注意,这里所说的地、水、火、风,并非我们平时所看到的地、水、火、风,而是指某种能力。
所谓“水”,是指将微尘聚集在一起,而不让它们分散的能力。
由于每个微尘中都有水的成分,即彼此之间的吸引力,所以不会散开,但在经部的一些论著中,却将其归为风的力量。
而在物理学中,则称其为“粒子之间的引力”;所谓“地”,不是指宏观世界里的地,而是指所有坚硬的物质,如骨头、金属等物质中的坚硬成分都属于地;除了四大之外,还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就是众生的共业,这是现代科学所无法证明的。
以上内容,是经部关于微观世界的观点。
早在公元前四世纪,西方的科学家们就提出过原子学说。
他们认为,世界最基本的成分,是物质的最小碎片,这种碎片希腊文称为atomos,即不可再分割的意思。
原子的英文写法atom,即来源于此。
几千年来,人类一直认为原子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小单位,但事实证明,原子根本不是坚实而不可分的物质,而是极为微小的能源贮藏室。
直至二十世纪初期,科学家们才对原子的结构有了新的了解,并开始探讨潜藏于原子中的巨大能量。
在每一个原子的中心,是由质子(proton)和中子(neutron)组成的原子核,原子核周围有电子(electron)围绕旋转。
而夸克学说的提出,更使世人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尺度分别缩小到原来的十亿分之一(相对于原子)和万分之一(相对于原子核)。
但即使是夸克、轻子和传播子(即传递力的粒子)这些现代科学目前所发现的更为基本的粒子,其细微程度仍远远不及经部与一切有部所说的极微尘。
更重要的差别是,经部和一切有部通过对微尘的发现,从而抉择出人无我,并由此走向解脱;而物理学对基本粒子的研究结果,却不幸被用于现代武器的推陈出新方面。
双方所走路线的不同,是显而易见的。
(三)唯识宗的观点唯识宗认为,如果不详细观察的话,外界的物质在表面上是存在的;要是深入地进行观察,则外界物质的实有性就无法成立。
为何无法成立呢?因为,如果用最简单的分解方法来观察物质,就根本找不到物质终极的实有性,也就是说,根本就不存在任何基本粒子,表面上的存在只不过是一种幻觉而已。
这也是佛教独有的论点之一,其他学说都还没有到达这个境界。
在唯识宗的微观世界里,没有真正的物质存在,所有的物质经过观察后,都是内心的现象。
这种观点的某些部分,有点像贝克莱的“经验论”,但二者的差异之处也很多。
然而,我们不能因为它们有一点像,便认定唯识宗就是唯心论。
这好比牛羊头上都有角,却不能因此而认为牛就是羊,羊就是牛一样。
既然所有的教派都是人创立的,其间必定会有某些共同点,但细微的共同点不足以认定此即彼,彼即此。
总之,唯识宗的微观世界,是一个非常内在的精神世界,外在的物质世界对他们而言并不存在。
(四)中观派的观点中观派有两种观点,其中最究竟的见解就是空性。
从空性的角度来说,已经不存在所谓的微观或宏观世界,一切都是空性。
但中观也讲世俗谛,所谓世俗谛,就是从眼耳鼻舌等感官所得出的结论。
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说,中观也有两种:一种是与唯识宗类似,即认为不存在物质的微观世界;但大部分的中观世俗谛见解,也可以称之为世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