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会”的由来和发展
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https://img.taocdn.com/s3/m/ef5376a0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c4.png)
5、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 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 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 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 居环境明显改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新要求的鲜明特点
一是体现了目标的连续性 二是体现了目标的针对性 三是体现了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地位 四是体现了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 五是体现了民生优先、惠民富民的政策取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的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1979年到2002年,建设小康社会; 第二个阶段2002年到2012年,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 第三个阶段2012年到2020年底,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
“小康社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
平正芳时,第一次提出“小康”概念。 1984年,他又进一步补充说:“所谓小康,
(二) 、五个加快的具体目标要求
一是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 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 持续发展。 二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 法治化。
2、人民民主不断扩大
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 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依 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 ,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 保障。
3、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 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 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 设基础更加坚实。
什么是小康社会的概念
![什么是小康社会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792762ab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17.png)
什么是小康社会的概念小康社会是指物质文化生活适度富裕,人民生活水平比较稳定的社会状态。
它是中国共产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它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还包含了人民生活质量、社会公平与公正、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等多个方面。
在中国,小康社会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78年改革开放的初期。
当时,中国开始逐渐放弃计划经济模式,转向市场经济模式,并开始实施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这些改革措施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人民的富裕,而小康社会就是这一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小康社会的实现要求是各个方面都达到一定的基本水平。
首先是经济方面,要求全国各地的经济都达到一定水平,人均收入明显提高,户均可支配收入得到稳定增长。
其次是教育方面,要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提高人民的受教育水平。
再次是医疗卫生方面,要求普及基本的医疗服务和保健知识,提高人民的身体健康水平。
同时,还要建设全民参保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待遇。
最后,还有环境保护和社会安全等方面的要求。
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的共同努力。
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不断增长,人民的收入水平明显提高。
同时,一系列的社会政策也得到了推广和实施,如新农村建设、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等。
这些政策和举措的落实,有效地推动了小康社会的实现。
然而,实现小康社会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依然存在,一些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仍然面临较大的困难。
另一方面,社会问题也逐渐凸显,如老龄化问题、失业问题、教育和医疗资源分配不平衡等。
这些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才能真正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
综上所述,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它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状态。
小康社会的实现需要从经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着手,需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的共同努力。
虽然还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但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中国一定能够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话说小康_第一章 小康的由来
![话说小康_第一章 小康的由来](https://img.taocdn.com/s3/m/fb1d43273169a4517723a34a.png)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奋斗目标响彻中华大地,家喻户晓,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老百姓的一个实实在在的行动了。
那么,究竟什么是小康?小康一词是什么时候产生的?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这是我们话说小康首先要搞清楚的。
古人心目中的小康小康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它源于中国传统文化。
流传于人民的日常生活语言当中。
虽然我们今天是在现代的意义上使用它,但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它却是源远流长。
从历史渊源来说,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
《诗·大雅·民劳》中说:“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意思是说,人民劳苦够了,渴望稍微得到安康。
小康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最早在《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
《礼记·礼运》假托是孔子说的,其实是孔门后学所述,描绘了儒家理想的社会模式。
《礼运》说,夏代以前是一个“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在其中,人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用现代话来说,这段话的意思是:“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有的。
选举有贤德和有才能的人来办公事,讲话信实不欺,行动亲爱和睦。
所以人们不只是亲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爱抚自己的子女,并且让老年的人都有很好的奉养,安安乐乐地寿终而死,壮年的人都能贡献出能力。
发挥应有的作用,幼年的人都得到抚育成长,鳏寡孤独以及有残疾不能做事的人都得到赡养。
男人都有职业,女子都有好的夫家。
对于财货,哪怕它抛弃在地上不用,却不一定要归自己藏起来;对于能力,哪怕它没法贡献出来,却不一定是为了自己。
因此。
阴谋诡计的心思断了门路,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不会发生;所以人家外面的大门也用不着关上了。
这就叫做大同。
”《礼运》所描述的“大同”社会,经济上是财产公有,“天下为公”;政治上“选贤与能”,实行民主政治;讲求社会文明,“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社会保障健全,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孤独残疾有所养;社会秩序稳定,夜不闭户,等等。
“小康社会”的由来和发展
![“小康社会”的由来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02cb532a03d8ce2f0066236f.png)
“小康社会”的由来和发展作者:来源:《实践·思想理论版》2013年第09期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那么“小康社会”这一概念是如何提出的呢?邓小平提出“小康社会”概念1979年12月6日,在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邓小平第一次用“小康”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
邓小平的设想反映了对我国几十年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估量,他首次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加以定量化、形象化,提出具体设想。
从此,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在20世纪末的发展目标定位于“小康”。
1984年10月,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详细勾画了到本世纪末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时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图景。
同时,他还设想了到下个世纪中叶中国小康社会发展的前景。
这两次讲话可以看出,小康社会在邓小平的眼中,不单单是一个经济指标,而是一个综合概念,其发展目标包括人民生活目标、经济发展目标、政治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等方面的内容,体现了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包涵了丰富的经济、政治、文化内涵。
邓小平不仅描绘了小康社会的发展蓝图,而且构想了奔小康和建设小康社会的跨世纪发展战略。
他首先提出了把到20世纪末的20年分为两个十年,分两步走、奔小康的战略设想,即“十年翻一番,两个十年翻两番”,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千美元或八百、九百美元。
根据他的设想,1982年,党的十二大正式确立了到本世纪末翻两番、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在构想到20世纪末的发展战略时,邓小平就把目光投向下个世纪,开始酝酿中国跨世纪发展的战略构想。
十三大政治报告正式阐述了到下个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跨世纪战略部署。
邓小平还放眼全球,着眼于人类发展,多次指出,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还具有重大的国际影响,它不仅可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可以使中国对世界、对人类作出更大贡献,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再度复兴。
什么是小康社会
![什么是小康社会](https://img.taocdn.com/s3/m/306475b069dc5022aaea009b.png)
小康小康"一词最早出自《礼记·礼运》."小康"相对于"大同",后者指的是高度和平,极其富裕,显然,前者不及后者.现在有人按生活改善程度,分四个阶段:饥寒——温饱——小康——富裕.我国解放前是饥寒,目前是温饱,本世纪末实现实现小康."小康社会"的说法是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到的.通常指20世纪末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至1000美元.但对"小康水平",不能仅仅理解为单纯的经济指标.相反,它是社会综合指标体系的具体体现,既有经济含义,也有社会含义;它既包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丰富;还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后,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将有明显提高,衣食住行尤其居住条件将有较多改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体育,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人民健康水平继续提高.什么是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十六大明确的全党、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究竟全面的小康社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它跟小康有什么不同?十六大代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和清华大学经济学教授胡鞍钢阐述如下观点。
小康社会跟小康有何不同?小康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的,20世纪末全国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也就是初步达到小康水平。
这种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
所谓低水平就是现在仅仅是进入小康社会的门槛;不全面,因为现在还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
根据国家统计局研究的成果,2000年末,全国初步达到小康水平的人口是75%左右,现在全国还有3000万人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城镇还有近2000万人生活在最低社会保障水平线以下,农村还有几千万人口是低水平的不巩固的温饱。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没有解决温饱的要尽快地解决温饱,并且要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达到小康;温饱不巩固要巩固温饱,温饱解决了要向小康前进,变成一种全面的小康。
第六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六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https://img.taocdn.com/s3/m/3f81de2f5901020207409c55.png)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十六大提出的奋斗 目标。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 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 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 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 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这既是符合中国实际的,又是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1.总体小康水平
(1)总体小康成就的微观表现:
城乡居民得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2)总体小康成就的宏观表现:
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微观上看
华 西 村 一 瞥
南京市的变化(宏观看)
河西奥体中心
南地铁
2.低水平的、不全面的、 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山 区 落 后 的 教 育
“三步走”战略
改革开放之初: 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 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这个任务基本实现。 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 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 平。 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 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 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 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经济更加发展
民主更加健全
科教更加进步
社会更加和谐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二、经济建设的目标
1.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 值到2020年翻两翻,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 显增强。
算一算:到2020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应该是多少? 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大约36万亿元人民币,基 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我国的经济总量将从目前的 世界第6位,提高到 第 3 位,仅次于美、日两国。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全面小康标准及由来
![全面小康标准及由来](https://img.taocdn.com/s3/m/eb6ac2f0ba0d4a7302763a89.png)
全面小康的十项基本标准有关部门参照国际上常用的衡量现代化的指标体系,考虑我国国情,认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包括以下十个方面: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
这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
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2000年不变价)。
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
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
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
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
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
八是大学入学率20%。
目前,我国大学入学率为11%到2020隼有可能达到25%。
九是每千人医生数28人。
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达到95%以上。
小康基本标准(此系基本标准,非全面标准,目前全国除第3、6、16条外,其余均已达到)(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0元(按1980年的价格和汇率计算,2500元相当于900美元);(2)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3)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4)城镇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2平方米;(5)农村钢木结构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5平方米;(6)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75克;(7)城市每人拥有铺路面积8平方米;(8)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9)恩格尔系数50%;(10)成人识字率85%;(11)人均预期寿命70岁;(12)婴儿死亡率3.1%;(13)教育娱乐支出比重11%;(14)电视机普及率100%;(15)森林覆盖率15%;(16)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100%。
总体小康"离"全面小康"有多远2000年,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十六大报告又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
那么,总体上的小康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还有多远?1991年国家统计局等12个部门提出全国人民生活小康水平标准,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恩格尔系数、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16项指标。
据国家统计局介绍,到2000年,这16项指标中,除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蛋白质摄入量、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三项指标外,其他13项指标均完成或者超额完成。
小康社会的概念最早是由谁提出来的
![小康社会的概念最早是由谁提出来的](https://img.taocdn.com/s3/m/4e2d4fc9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74.png)
小康社会的概念最早是由谁提出来的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提出了“小康”概念以及在20世纪末我国达到“小康社会”的构想。
邓小平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
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在这之后,邓小平又多次提出了这一构想。
党的十二大正式引用了“小康”概念,并把它作为二十世纪末的战略目标。
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
提出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续奋斗,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
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
![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920bf71a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6d.png)
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一、小康社会的概念小康社会是指国民经济总体上达到中等发达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社会状态。
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目标之一。
二、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1.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78)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济处于极度落后的状态。
为了实现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土地改革、三年困难时期等。
这些措施为小康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改革开放时期(1978-200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政府推行了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进入中国。
同时,农村改革、城市化进程也在加速进行中。
这些措施为小康社会的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撑。
3.新世纪以来(2000-至今)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政府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并制定相应计划,如“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等。
同时,政府加大了对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等领域的投入,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到2020年,中国成功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三、小康社会的主要特征1.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中等发达水平;2.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3.基本实现现代化;4.社会保障体系完善;5.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良好。
四、小康社会的意义1.代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2.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保障;3.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五、小康社会建设面临的挑战和问题1.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如何保持稳定增长;2.城乡差距问题突出,如何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3.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如何解决环境问题;4.收入分配不均衡,如何促进公平分配。
六、小康社会建设的发展思路和措施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2.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3.加强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4.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公平分配。
七、结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小康的发展概念
![小康的发展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3500975e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c4.png)
小康的发展概念小康的发展概念自古以来都与中国的历史与文化息息相关。
小康社会是指人民群众在经济富足、文化进步、社会和谐的基础上,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满足的社会状态。
小康社会的概念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年左右的春秋战国时期。
在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中,分封制度得到推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较大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提高。
在《礼记·杂记》中,已经明确有了“人民足食足用,谓之小康”的概念。
这一概念可以理解为当时的经济相对发达,人民生活较为富裕。
自公元前256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小康社会概念逐渐被用来衡量国家的繁荣程度。
这一概念的定义主要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程度。
比如在秦朝,小康社会的定义是人民衣食无忧,各地经济繁荣,国家稳定;而在唐朝,小康社会的定义升华为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有机构保障;在明清两代,小康社会的定义则与乡村经济发展有关,人民九岁读书,十六岁成家,四十岁中年,六十岁老年,即人的一生四个阶段都能够得到相应的保障。
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改革开放的推进,小康社会概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毛泽东提出的“小康路线”于20世纪50年代被中国人民认同,并将其作为国家建设的目标。
毛泽东定义的小康社会是指国民收入平均增长7%以上,使全国人民过上“四个包”的生活,即食品有保人人有,衣着无虑人人有,住房有保人人有,医疗服务有保人人有。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一目标在这一时期并未实现。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小康社会概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的十五大提出的决策中,小康社会被重新定义为保持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使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从而对小康社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保证人民享有基本的社会福利和权益。
在的十八大后,小康社会的定义进一步升华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目标。
在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请简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
![请简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03242756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05.png)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一、小康社会概述小康社会是指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人民生活富裕的社会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奋斗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
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起步和奋斗历程2.1 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开启1978年,中国启动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
通过引进外资和技术,开设沿海经济特区等政策措施,中国的经济开始腾飞。
2.2 经济稳步发展和脱贫攻坚战中国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从传统农业国家转变为现代工业化大国。
特别是在脱贫攻坚战中,中国连续多年削减贫困人口数量,成功摆脱绝对贫困。
2.3 政治制度的稳定和社会安定中国实现了政治制度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加强法制建设和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路径探索3.1 经济发展与绿色发展并行中国在快速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注重绿色发展。
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环境保护等措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3.2 收入分配的合理调整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国注重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缩小贫富差距。
增加农民工工资、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加强社会保障等措施,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3.3 社会事业的发展和改革中国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医疗卫生事业、社会保障事业和文化事业。
通过加大投入和改革创新,提高人民的教育水平、医疗保障水平,提供全民共享的优质公共文化服务。
3.4 农村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和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中国注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
通过农业科技进步、农业技能培训等措施,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四、小康社会的现状和展望4.1 小康社会的现状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
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4.2 小康社会的展望中国将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时代背景
![时代背景](https://img.taocdn.com/s3/m/1d84034ccf84b9d528ea7aa1.png)
现阶段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大背景
党的十七大报告根据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发生的重大 变化,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在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 求,勾画出我国到2020年的宏伟发展蓝图,为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指明了前进方向。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 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 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 领,在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 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从总体上看,党的十七大 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主要有以下5 个方面的大背景:Fra bibliotek 丰富内涵
小康社会是一个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实力 将会显著增强的社会发展阶段。 小康社会是一个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实现社会主义本 质、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社会发展阶段。 小康社会是一个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国家宏观调控也不 断完善的过程。 小康社会在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上将不断完善、定型。 小康社会还是一个科学和教育投入有较多增加,精神文明 建设有大变化的发展阶段,还是一个在继续发展沿海地区 的同时,突出地提出和解决好内地的发展问题的阶段。
时代背景
基本概念及由来
小康社会的历史由来小康社会,是古代思想家所描绘的诱人的社会理 想,也表现了普通百姓对宽裕、殷实的理想生活的追求。 所谓全面 的小康社会,不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而是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 各方面满足城乡发展需要,比如:社会主义的民主要更加完善,社会 主义法制要更加完备,人与环境更加和谐,每个人都能得到良好的教 育,得到更好的发展。 小康,最早源出《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而作为一种社 会模式,小康最早在西汉《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仅次 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它相对于“大道行也,天下为公”的大 同社会,是“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理想社会的初级阶段。尽管由 于封建社会的历史局限,这种社会理想从未得到过实现,但小康思想 在中国民间却影响深远,盛行千年而不衰,成为普通百姓对富裕生活 追求的目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立足于中国国情,放 眼发展大势,提出了"小康社会"这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概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课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b75adad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2b.png)
区域发展不平衡
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 然较大,需要加强扶贫 工作,促进区域协调发
展。
创新能力不足
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需 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
培养。
资源环境约束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面临 瓶颈,需要加强生态文 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
。
未来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与规划
经济发展目标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 要引领和支撑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中国梦的重要基础。
0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成果
经济发展
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 ,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居民收入持续增长,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人民生活水平 迈上新台阶。
民主政治建设
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依法行使 民主权利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小康社会建设的国内经验
东部地区经验
东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在小康社会建设方面取得 了显著成就,其经验包括创新驱动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加 强环境保护等,这些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中西部地区经验
中西部地区在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探 索出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扶贫开 发、促进民族团结等,这些经验同样值得其他地区借鉴。
城市小康社会建设案例
总结词
城市地区的小康社会建设案例 展示了在城市规划、公共服务 、居民生活品质提升方面取得
的显著成果。
城市规划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强城市 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综合 承载能力。
公共服务
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提高 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的服 务质量和覆盖范围。
请简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
![请简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b9948632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97.png)
请简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阶段,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阶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建设,其发展历程如下:第一阶段:近代以前,中国是以农业为主导经济的封建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水平相对落后。
直到近代以后,中国才开始面对现代化进程中的诸多挑战。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战争、动乱等负面事件,生产力受到限制,导致经济发展受阻。
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始走上了和平发展道路。
随着国民经济规模和国土面积的不断扩大,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1978年,中国启动改革开放进程,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的改革。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长足发展,产品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程度明显提高。
经济总量位于世界前列,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解决了当下的农村贫困问题,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
2012年,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四阶段:自2012年以来,中国政府和人民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在此期间,中国不断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深化改革开放、构建现代社会治理体系、构建绿色生态体系、加强防控疫情等方面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到2020年,中国已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总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当中的重要阶段,有了过去的历史积累、当前的先进科技和人力资源,中国社会主义的未来规划和发展将更加光明和广阔。
解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解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https://img.taocdn.com/s3/m/d6e2684cf7ec4afe04a1df22.png)
解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大报告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为题,点明了报告的核心内容,也给全党全国人民指明了新时期的奋斗目标。
所以,要解读十六大报告,领会十六大报告精神,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落实十六大报告精神,就必须对什么是“小康”,什么是“总体小康”,什么是“中国特色的全面小康”以及中国特色小康与现代化的关系、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回避的种种困难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认真探讨清楚。
一、中国特色小康社会勾画“小康”一词是个纯中国式的词汇,这个词中国人喜欢,因为在中国人看来它充满韵味且亲切自然温馨踏实。
虽然我们今天是在现代意义上运用这个词汇,但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它却有着悠长的历史。
1.“小康”一词的由来据有关资料考证,“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
《诗·大雅·民劳》篇有这样的字句:“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以中国,以绥四方……。
”显然,小康一词的含义在这里显得肤浅而又模糊。
至西汉时期,一个叫戴圣的儒家学者在他编纂的《礼记·礼运》一书中,对小康社会作了较为系统地描述:“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
……是为‘小康’”也。
在这里,“小康”是与“大同”相比的一种社会状态或理想。
大同,是指财产公有、政治民主、社会文明、保障健全、秩序稳定的理想社会状态,而小康则是指以家庭血缘私有制为基础,以礼仪为纲纪,财产私有、生活宽裕、上下有序、兄弟和睦、夫妻和美、邻里团结讲究礼仪的另一种社会理想状态。
可见,古人所说的小康社会,只不过是一种建立在落后生产力和封建私有制基础上的小农社会,但它反映了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的普通百姓对于衣食无忧安定踏实生活的向往。
所以,从古到今上千年来,“小康”、“小康之家”、“小康生活”等词在民间广泛流传,其含义已大不像儒家典籍描述的那样规范,而是逐步被解释为:“略有资财,衣食无忧,自给自足”的生活状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改善民生.ppt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改善民生.ppt](https://img.taocdn.com/s3/m/6c3752c5aeaad1f347933f0a.png)
谢谢观赏
21
(二)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居民收入要倍增,更要缩短差距。
调高、扩中,提低
实现居民人均收入翻番,意味着到 2020年将有7亿中国人步入中等收入阶层, 人均年收入最高可达2.3万美元
从全球视角来看,“橄榄型”社会具 有较强的稳定性。中间阶层的壮大有助于 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由这种差距引致的对 立情绪和社会矛盾。
党的十七大提出,实现“人均国内生 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2019-8-29
谢谢观赏
7
大“三步走”战略
温饱 小康
新三步走战略
(2)全面小康
十七大提
出2020
年人均比
(1)
2000年
2010年比 翻两番
2000年翻
一番,小
康生活更 18大提出
加宽裕 全面“建
成”小康
社会
(3) 基本实现 现代化
2019-8-29
谢谢观赏
13
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扣除价格 因素,2010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均比 2000年翻了一番多,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为1910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为5919元,其年均增速分别为约9%和8%。
2019-8-29
谢谢观赏
14
按照统计学规则,十八大报告提出的 倍增目标应是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倍增目 标,虽然还很难确定届时的绝对数额,但 它的实际购买力可以获得保证。
2019-8-29
谢谢观赏
18
(3)我国实现收入倍增的有利条件
第一,我国实现收入倍增有坚实物质基 础。从1979年到2011年,城乡居民收入年 平均增长7.4%,超过了十年收入翻番所需 要的7.2%-7.3%的速度。2010年的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是2000年的2.73倍。尤其是近 两年城乡居民收入的较快增长已经为实现 十年收入倍增计划开了一个好头。
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来龙去脉和重要意义
![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来龙去脉和重要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8436f1c0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9b.png)
谈全⾯建成⼩康社会的来龙去脉和重要意义2019-10-03【摘要】全⾯建成⼩康社会的时间是2012年。
⼩康社会对中国⼈来说是千百年来浓缩在每⼀个中国⼈⼼中的梦想。
⼩康是⼀个动态概念,从总体⼩康到全⾯⼩康,再到⼗⼋⼤提出全⾯建成⼩康,体现了我们党对什么是⼩康社会、如何建设⼩康社会认识的深化。
由“建设”到”建成”,⼀字之变,意义重⼤。
【关键词】⼩康社会;重要意义⼀、全⾯建成⼩康社会的来龙去脉(⼀)全⾯建成⼩康社会的时间同志在⼗⼋⼤报告中提出,“综观国际国内⼤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建成⼩康社会宏伟⽬标”依据⼗⼋⼤报告,全⾯建成⼩康社会的时间具体说来就是从2012年到2020年,中国共产党要领导全国⼈民在中国全⾯建成⼩康社会,时间是8年。
党的⼗⼋⼤报告提出两个百年奋⽃⽬标,第⼀个就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百年时全⾯建成⼩康社会,⼀个是在新中国成⽴⼀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两个百年奋⽃⽬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复兴描绘了美好前景和战略步骤,强调,我们现在⽐任何时期都有信⼼、有能⼒实现这个⽬标。
两个百年的奋⽃⽬标全⾯反映了中国梦的深刻内涵,极⼤的激发了全⾯⼈民的奋⽃热情。
⽬前我们党、我们的国家正朝着两个百年的奋⽃⽬标前进。
(⼆)回顾中国的⼩康路⼩康这个概念是⼀个传统的中国概念,不是舶来品,“⼩康”⼀词最早见于《诗经·⼤雅》民劳篇:“民亦劳⽌,汔可⼩康”,意思就是轻徭薄赋,予民休息,让⽼百姓过上⼩康安乐的⽇⼦。
1979年邓⼩平在会见⽇本⾸相⼤平正芳时第⼀次借⽤了⼩康的概念,当时⼩平同志讲到本世纪末,我们要实现⼀个⼩康⽬标,这个⼩康⽬标就是在温饱基础上⽐较富裕的⽬标。
1984年,⼩平同志进⼀步补充说,所谓⼩康就是国民⽣产总值⼈均800美元。
请简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
![请简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6465f3ef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18.png)
请简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重要目标,旨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国家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1991年)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中国社会主义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这一时期,中国开始推行改革开放政策,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
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改革成为关键的一步,农村的土地私有化使得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释放,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加快发展速度(1992年-2012年)在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后,中国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步伐。
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快速发展的经济实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支撑。
此时期,中国政府大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条件。
中国还致力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推动社会发展和技术创新。
第三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3年-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定于2010年中共中央提出。
这一阶段,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结构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社会民生领域得到进一步改善,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
中国还加大了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摸索到加快发展,再到全面推进的阶段。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努力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结果,也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和潜力。
作为一名写手,我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追求发展、改革创新的过程,既要在经济发展上取得成绩,也要关注社会民生,注重可持续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综合性的目标,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和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那么“小康社会”这一概念是如何提出的呢?
邓小平“小康社会”概念
1979年12月6日,在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邓小平第一次用“小康”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
邓小平的设想反映了对我国几十年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估量,他首次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加以定量化、形象化,提出具体设想。
从此,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在20世纪末的发展目标定位于“小康”。
1984年10月,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详细勾画了到本世纪末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时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图景。
同时,他还设想了到下个世纪中叶中国小康社会发展的前景。
这两次讲话可以看出,小康社会在邓小平的眼中,不单单是一个经济指标,而是一个综合概念,其发展目标包括人民生活目标、经济发展目标、政治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等方面的内容,体现了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包涵了丰富的经济、政治、文化内涵。
邓小平不仅描绘了小康社会的发展蓝图,而且构想了奔小康和建设小康社会的跨世纪发展战略。
他首先提出了把20世纪末的20年分为两个十年,分两步走、奔小康的战略设想,即“十年翻一番,两个十年翻两番”,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千美元或八百、九百美元。
根据他的设想,1982年,党的十二大正式确立了到本世纪末翻两番、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在构想到20世纪末的发展战略时,邓小平就把目光投向下个世纪,开始酝酿中国跨世纪发展的战略构想。
十三大政治报告正式阐述了到下个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跨世纪战部署。
邓小平还放眼全球,着眼于人类发展,多次指出,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还具有重大的国际影响,它不仅可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可以使中国对世界、对人类作出更大贡献,从
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再度复兴。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
邓小平关于建立小康社会的思想提出来以后,一直是指导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
中共十二大、“六五”计划、“七五”计划和中共十三大都对小康问题做了具体设计。
到1990年,在全中国绝大多数地区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历史背景下,中共十三届七中全会又正式作出了奔小康的战略决策。
这样,奔小康就成为90年代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体曲,使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迅速向小康社会历史阶段推进。
1997年,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前实现翻两番,中国现代化建设有望在20世纪结束时进入小康社会。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又根据这种新的情况,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
这一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指出:“现在完全有把握地说,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本世纪末达到小康的目标,能够如期实现,这是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正式提出“建设小康社会”这一伟大的历史新任务。
2000年是世纪之交的一年,建立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已成定局。
在这种情况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又郑重地第一次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
这一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
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新的里程碑。
”
中共十六大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定为21世纪前20年的奋斗目标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认为:“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
“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大会报告指出:
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须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在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
这次大会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意义十分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