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社会性别理论发展与本土化
中国本土女权主义的异化与建构
中国本土女权主义的异化与建构女权主义作为一股全球性的社会运动,始终致力于追求女性的平等与权益。
在中国,本土女权主义也逐渐崛起,但其发展过程却呈现出异化与建构的双重特征。
本文将对中国本土女权主义的异化与建构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这一领域的人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思考。
中国本土女权主义是指在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致力于维护女性权益、推动性别平等的社会运动和实践。
随着全球女权主义的不断发展,中国本土女权主义也逐步兴起,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现象。
虽然中国法律中有关女性的规定逐渐增多,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例如,女性在就业、教育和晋升等方面的平等权利常常受到歧视和侵犯,体现出法律制度的异化。
受传统社会文化影响,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并不平等。
家庭角色和社会期待的异化导致女性在承担更多家庭责任的同时,难以充分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从而限制了女性权益的保障和实现。
为保障女性权益,中国政府逐步完善了有关女性的法律制度。
例如,反家庭暴力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的出台,以及严格惩处侵害女性案件等司法实践的加强,都是法律制度方面的建构。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性别平等的认识逐渐加深。
媒体、教育和民间组织等领域的力量也开始女性权益,推动女性参政议政、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实现了社会文化方面的建构。
中国本土女权主义的异化与建构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
一方面,异化现象的存在激发了女权主义建构的需求。
对于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中的性别歧视问题,女权主义者提出了质疑和挑战,进而推动了相关制度的完善和观念的转变。
另一方面,建构的实践又有助于消解异化现象。
随着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的进步,女性在各方面的权益得到了更好的保障和支持,进而减少了异化现象的发生。
中国本土女权主义的发展是一个充满挑战与希望的进程。
异化与建构并存的现象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本土女权主义的发展,我们需要更加异化现象,充分认识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加强女权主义建构的努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女性人类学发展及其中国本土化尝试(一)
女性人类学发展及其中国本土化尝试(一)关键词:社会性别;女性人类学;中国人类学;本土化摘要:女性人类学就是将女性主义研究理论与人类学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弥补传统人类学研究和女性主义研究理论的不足和偏颇。
同时,女性人类学不局限于对女性的研究,其研究范围是也包括男性在内的社会性别研究、性别关系研究,力图建立一种由女性视角和男性视角交错共视的人文视野。
本文简明介绍了女性人类学的发展及学科特点、研究方法,对女性人类学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
女性人类学(FeminismAnthropology)就是将女性主义研究理论与人类学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弥补传统人类学研究和女性主义研究理论的不足和偏颇。
同时,女性人类学不局限于对女性的研究,其研究范围是也包括男性在内的社会性别研究、性别关系研究。
女性人类学在西方已渐趋成熟。
然而在国内人类学界,这方面的研究还刚刚起步。
本人拟简明介绍女性人类学的发展及学科特点、研究方法,对女性人类学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进行探讨。
一、妇女人类学(AnthropologyofWomen)与女性人类学传统的人类学从一开始就有对妇女的研究,只是散见于对亲属关系、婚姻、礼仪的研究之中及各民族的民族志中,女性作为非主流文化群体,只是研究者用以说明其他问题的构件与材料。
自20世纪60年代起,在女性主义影响下人类学对自身进行反思。
人类学家对以往民族志反思,开始了以女性作为研究主体和本体的研究。
首先引起部分人类学家注意的是民族志中所表现出来的男性意识偏见。
大多数西方人类学家在遥远的民族中做田野调查时,仍然本民族中男性文化带着主导的意念,认为他文化中也是男性掌握最主要的知识。
因此,男性调查对象提供的情况便代表了全社区、全文化,而妇女的存在以及她们的观点和经历常常被置之不顾,其结果是所谓“真实地”再现文化的民族志每每只表述男性的活动和世界观。
因此,第一件事就是开展以女性为调查对象的田野工作。
男女平等原则在近代中国本土化的历程与检视
期标志着中国性别平等意识的初步觉醒。
03
男女平等原则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与推 广Βιβλιοθήκη 西方传教士与男女平等原则的传播
传教士的推动
西方传教士在近代中国积极宣 传男女平等原则,通过创办教 育、医疗等机构,传播西方男
女平等思想。
教会学校的影响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女性解放运动的兴起
02
新文化运动后期,女性解放运动蓬勃发展,女性开始争取选举
权、财产权等权益。
教育领域的变革
03
新文化运动期间,现代教育体系逐渐建立,女性获得更多受教
育的机会。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理论与实践中的男女平等原则
革命根据地的实践
抗日战争中的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强调男女平等原则,鼓 励女性参与抗战,发挥重要作用。
传统婚姻制度与女性地位
传统中国婚姻制度中,女性往往处于被动地位,缺乏自主权 和选择权,这反映了当时女性地位的低下。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思想启蒙
西方文化传入与性别观念 的碰撞
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开放和西方文化的传入 ,西方男女平等观念开始对中国社会产生影 响,与传统观念产生碰撞。
新文化运动与性别平等意 识的觉醒
调适
中国在本土化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男女平 等不仅仅是表面的权利和机会的平等,更 涉及到深层次的观念和制度变革。因此, 开始借鉴西方经验,加强女性教育、职业 等方面的机会平等,同时推动社会观念的 转变。
中国男女平等原则的特色与创新
要点一
特色
要点二
创新
中国男女平等原则在实践中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强调 男女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共同使命和责任;注重男女在 家庭、社会中的和谐关系;重视女性的特殊权益和福利 保障。
社会性别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一
‘ 注并迅 速地得 到广 泛 的传播 和 发展 。
一
、
社会性别理论在 中国的传播
中国对 于社 会 性 别 理 论 的了解 , 于 19 始 9 3年 在 天津举 办 的“ 女 与 发展 ” 妇 研讨 班 。 天津 师 范 大
20 04年 中国一 欧盟便捷 小项 目基金 “ 社会性 别意识教 育与推 广” S F 4 0 6 (P 0/4 )
1 61
维普资讯
充外 来理 论 。
别范 畴 , 妇从 从 国古 代性 别制 度 建 构 及 其 对 妇 女 产 生 的影 响。这 不仅 从社 会性 别 角 度 建 立 了研 究 中 国妇 女 史 的理 论框 架 , 同时 开启 了中 国大陆 系统 化社 会 性别 研究 的思路 , 中 国 的女 性研 究 具 有 了较 深 的 根 基 , 使 女 性 研究 者逐 渐关 注社 会 性 别 与 发 展 中 的现 实 问题 并参 与 了各种 干预方 案 的实 践 , 中 国的女 性研 究 使 形成 了 自己的特点 , 即与 现 实 问题 的 紧密结 合 。近
于 上世纪 9 O年代 也 逐渐 被 中 国的妇 女研 究 者所 关
作品, 如安 ・ 欧克利 的《 、 性 性别与社会》 卡罗琳 、 摩塞的《 女性与住房政策: 向性别意识》 性 走 和《
・
别计划与发展——理论、 实践与培训》 琼 ・ 、 斯科特 的《 社会性别 : 一个有助于历史分 析的范畴》 等被 翻译到中国, 中国妇女报》 《 等许多报刊杂志对 “ 社 会性别意识” 了充分 的宣传 ,97年南京 “ 作 19 妇女 与发 展 ” 讨 会 、 央党 校 “ 性 别 意 识 纳 入 决 策 研 中 将 主 流” 讨会 等 各个 级 别 的女性 理论 研 讨 会 、 研 研讨
女性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演变
088当代思潮女性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演变女性主义既是社会理论,又是历史实践,还是政治动员的身份符号。
其多重含义注定围绕她的纷争、对她的各种抵制和挑战,自她诞生之日起便一直不绝如缕。
女性主义理论纷繁庞杂,女性主义运动波澜壮阔,女性主义渗透的理想之光与人类社会发展休戚相关。
女性主义思潮从20世纪初传入中国,迄今已有百年多。
在这波谲云诡、地覆天翻的一百多年里,中国的女性主义先驱者,身体力行、奔走呼号,或译介典籍,或著书立说,或策划运动,或主导话语,在泱泱华夏大地掀起了女性苏醒之波澜,吹响了女权崛起之号角,也使男女平等思想在国人的观念里扎根发芽。
女性主义的理论概况女性主义发端于19世纪中叶的欧美,又称女权主义。
女性主义与女权主义是同一个英语单词“feminism”在中文的两种译法,两者本质上没有区别,但国内学者对它的定义还未形成普遍接受、完全一致的观点。
《中国女性大百科全书》将“女权主义”和“女性主义”分做了两个辞条,分别界定:女性主义是西方19世纪到20世纪60年代前流行的女性运动理论和基本女性观;女权主义则被称为“男女平权主义”,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为基础,要求结束女性的从属地位,主张男女两性平等,是资产阶级女性运动的主要理论基础。
这是国内对西方女性主义最权威也是最早的解释。
有学者认为,“女性主义”对“女权主义”的小心替换,是希望试图消解“权”(特别是“权力”)所蕴含的女性与男性之间的对抗性;“女性主义”的自我命名,不仅失去了对宏观社会制度的批判力,而且把女权主义定位于“女性”个人利益和个性的张扬。
也有学者提出,西方女权主义理论传入中国后发生了变异,主要体现在“女权主义”向“女性主义”这一词汇的转变上,代表着这一思潮不再只是简单的女性向男性争取权利或权力,而是对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文化和社会秩序发出挑战,改变在传统积淀如此深厚的中国的女性命运;词语的选用深刻体现了学者们对女性主义思想在观念上发生的变化。
女性主义(社会性别)理论
女性主义(社会性别)理论女性主义理论吸收了女性主义哲学的思想,强调尊重女性独特的感受和经验,并希望借助与女性合作的方式,推进性别平等的实现。
女性主义社会工作不仅为妇女发声,更成为为所有相对弱势群体一方争取权利的价值理念与实践方式,它承认服务对象群体作为主体的多样性、差异性、能动性,将个人问题认定为公共议题的一部分,通过团体互助,寻求个人问题的集体解决之道。
社会性别是从女性主义理论中发展出来的一个核心概念、一个分析问题的视角。
其主要观点有:(1)制度因素和文化因素是造成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及行为差异的原因,两性差异不等于女性次于男性。
(2)人们现有的社会性别观念是社会化的产物。
(3)社会对妇女角色和行为的预期,往往是对妇女生物角色的延伸。
(4)社会性别的角色不是生物性别决定的,而是后天学习来的,它是可以改变的。
(5)社会结构有利于男性,女性是受歧视和排斥的群体。
(6)性别既存在于私人生活领域,也存在于公共生活领域。
(7)社会性别概念是对传统社会性别关系不平等的不认可和挑战。
(8)社会性别是一种社会身份,它与其他社会身份(如阶层、民族等)交织在一起。
(9)个人的问题,也是政治的问题。
社会工作者需要从社会结构分析的视角理解人的问题,把女性放在社会分工、地位等级这样的社会处境中理解她们的遭遇,而不能仅从个人或者家庭这样的私人生活处境出发分析女性所面临的困境。
女性主义理论是当今社会重要的思想理论,对现代女性的社会地位有着深刻的影响作用。
女性主义社会工作承认并支持女性的力量,认为进行服务时应当深入了解女性案主所处的生活背景。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社会服务旨在让更多的人尊重女性,消除重男轻女的不平等现象,促进我国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发展。
两性的共谋与冲突——社会性别视角下20世纪初中国女性解放运动的本土化阐释
女 平 等、 女性 独 立等女 性解放 运 动在 中 国的迅速推 进 。另 一方 面 , 男性 正是借 助 于 民族 国 家话 语 的优 势 , 压制 并在 一定程 度上 消 解 了女 性追 求性 别平等权 利 的努 力 , 而形 成 从 了基 于权 力资 源争权 的 两性 冲 突。这 是 有 别 于 西 方近 代 女 权运 动 的 女 性 解放 运动 实 践, 需要 在 中国情境 中进行 本土 化的 阐释 与反 思。 关 键 词 : 社 会 性别 ; 0世 纪初 ;中国女性 解放 ; 谋 ;冲 突 ; 土 阐释 2 共 本
中 图分类号 : 4 2 9 文 献标识 码 : 文章 编 号 :0 4— 1 2 2 1 ) 5— 1 0— 4 D 4 . A 1 0 9 4 (0 1 0 0 0 0
西方 近代 的女 权 主义思潮 与运 动是 由女性 发 起 和推进 , 过反抗 男权 压制 , 通 争取 与男 性 的平 等 权 益 。而在 近代 中 国 , 性解 放 不 单 纯 或 主要 不 女 是 为女性 争 取权 益 , 是 伴 随 近代 救 亡 图存 及 民 而 族 解放 运动 同时 兴 起 的 , 属 于摆 脱 西 方列 强 的 附 宰 制 , 构现 代 民族 国家 的社 会 实践 。 由此 , 建 中国 的女性 解放 运动从 一 开始就 形成 了与西 方女 性解 放 不 同的背 景 与 发 展路 径 。即 由男 性 主 导 , 立 建 在 两性 共谋 而不 是 性 别 对抗 基 础 上 , 女 性解 放 把 纳入 到建构 现代 民族 国家 的社会 运动 。这 一方 面
1 O 0
张文灿
两 性 的共 谋 与 冲突 — — 社 会 性 别 视 角 下 2 O世 纪初 中 国 女 性 解 放 运 动 的本 土 化 阐 释
女性主义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的本土化发展
女性主义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的本土化发展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传统文化的国家,这样的传统文化造就了独特的社会价值观和性别观念。
然而,在这个传统背景下,女性主义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仍然充满挑战。
本文将探讨女性主义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的本土化发展,并认为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转变,女性主义可以实现更大的发展和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女性的地位一直存在着偏见和歧视。
受制于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社会将男性视为家庭和社会的核心,而女性则主要被视为家庭的附庸。
这种观念使得女性面临着许多限制和不公平待遇,如早婚、晚育、职业歧视等。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女性地位的改善,中国女性开始逐渐意识到自身权益的重要性,女性主义在中国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女性主义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需要根据中国社会的特点进行调整和转变。
首先,女性主义者需要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女性地位的价值评估。
传统文化中存在许多尊重和重视女性的价值观,如孝道和尊老爱幼的理念。
女性主义者可以通过强调这些传统价值观的重要性,来争取和提升女性权益。
同时,女性主义者还需要推动中国社会对于女性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使女性在知识和技能方面得到更多的机会和平等的待遇。
其次,女性主义者需要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女性自主性的理解。
传统文化对于女性的期望主要是以婚姻和生育为中心,这些期望限制了女性的自由和平等。
女性主义者可以通过呼吁女性对婚姻的自主选择权和生育权的认知,来推动中国社会对于女性自主权益的思考和改变。
此外,女性主义者还需要倡导和争取对于婚姻和家庭责任的平等分担,使女性能够同时追求事业和家庭。
最后,在女性主义的本土化发展中,重要的一点是要建立更加包容和多元的女性主义理论。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无论是个人的性别、种族、年龄或社会地位,都会对女性主义的定义和实践产生影响。
女性主义应该鼓励不同女性群体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共同面对并解决性别不平等问题。
这需要女性主义者更加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同女性群体的需求和问题,以便为她们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支持与解决方案。
试析中国女性主义本土化的可能及限度
在 经 济全 球 化 的 大 背景 下 , 化 的 全 球 化 趋 团实现其 更 为 宏 大 的政 治 目标 的策 略 , 一 旦 这 文 而
势 日益 凸显 , 方 文 化 不 断 与 中 国 的传 统 文 化 碰 宏 大历史 使命 被完 成 , 女 问题 本 身 也 就被 搁 置 、 西 妇 甚 3 J 撞、 摩擦 , 至在 消解 着 中 国的传 统 文 化 。基 于 文 被淡 漠 , 至 被 盲 目乐 观 地 认 为不 存 在 了L 。 中 甚
可能路 径 。
一
上 的女性 主义 理论 。 ( ) 富的 文化传 统 为 中国妇女 处境 的 复杂 性提 二 丰 供 多方位 考察依 据
中国 的女性 主义 有 自身的独 特性 和复 杂性
( ) 一 中国女 性缺 少独 立的主 体 意识
不 同 于西方 女权 运动 激 进 地 在男 女 的二 元 对
化全球 化 可 能 导 致 的文 化 侵 蚀 的焦 虑 , 国 的文 国妇女解 放从 一 开始 就不 是 一 种 自发 的 以性别 觉 中
化界 、 学术 界不得 不 开 始 反 思 18 9 0年代 对 于西 方 醒 为前提 的运 动 , 没 有 出 现 任 何 意 义 上 的社 会 并
文化 和理 论 的片 面 引 进 和 生 搬 硬 套 , 及 随 之 而 性 的妇 女解 放 “ 动 ”4。另 外 , 以 运 J 中国 的妇 女 解 放 来 的中 国学 术 界 笼 罩 在 浓 重 的西 方 话 语 下 , 土 运 动几乎 都 不 是 由女 性 来 发 起 或 主 导 , 本 向来 都 是 经验处 于近 乎 “ 语 ” 失 的境地 。荒林 曾表示 : 就 由具 有先 进 思 想 的男 性 开 先 河 。可 以 说 , 国 的 “ 中 女性文 学批 评来 说 ,如 何 处 理话 语 资 源 和 本 土 经 女性 没有 自发 觉 醒 的 意识 , 她们 仍 将 自身 的解 放 验关 系 , 疑 就成 为 它 在 全球 化 处 境 中身 份 焦 虑 依 附于男 性 。所 以 , 无 女性 并 未 真 正 觉 醒 , 主体 意 识 和 困境 反思 的落 足点 。 中 国女性 主义 的本 土 化 并未 真 正萌 生 , 国 的 妇 女 问 题从 来 没 有 作 为 重 ” 中 问题被 提 上 日程 , 要 重 新 思 考 女 性 主 义 在 中 国 大 的问题 从政 治运 动 或社 会 思 潮 中独 立 出来 。所 需
浅谈社会性别理论与我国社会妇女发展问题
法律。然而 ,法律上的平等并 不意味事实上 的平 等 ,在现实 生活 中,仍 然存 在着男女权利 、机会和规则不平等的问题 。
( 一 )公 共 政 策 方 面
有些政策看上去是针对妇女需要 , 促进妇 女发展 而制定 , 但是并没有真正起到维护妇女权益的作用。现行 的公 共政 策 大多是在传统的性别观念下制定出来 ,缺乏对性 别意识 的认 识; 其次 ,多数公共政策并非是南两性 共同制定 ,而是以男 性为 主导完成 ; 第 j,政 策制定者大 多缺乏社会性 别认识 。 这样制定 的公共政策往往忽视 了政策的 台对男女两性产生 什么不 同影响 ,忽略 了性别对人的意识和生活方面所带来的 影响 ,加剧 了妇女与社会之 间的分离 。
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社 会 性 别理 论 的 引进
“ 社 会性别 ”概念产 生于 2 O世纪 7 0年代 ,南女 性主 义 者提 出,随之成 为女性 主义 的核心概念 。《 第二性 》的作者 西蒙 ・ 波伏娃 曾指 出 : “ 女性不是天生的 ,而是逐 渐形成 的” 。 1 9 7 2年 , 英 国女性主义者安 ・ 奥克利对 “ 性别”与 “ 社会性别” 作 出了区分 : 生物 学上 的性别 ( s e x)通常指 男女 与生俱来 在生理结构上的差异 ,这 是普遍存 在一般不 可改 变的 ,不会 随着人们地域 、国籍 、种 族 、民族 等不 同而有所 差异 ,是 生 物性的 。而社会性 别 ( g e n d e  ̄是伴 随社会 文化 、社会认 识 , 在社会文化 形态中形成属 于女性或 男性 的气质 、行 为方式 、 群体特征等 ,具有社会文化性 。 社会性 别视角有别 于其他视角 ,它的研究 主体 是女性 , 在男女两性共同塑造 的社 会结 构中 ,用 变化发展 的眼光研 究 社会问题 ,绝不孤立的研 究女性 问题 。社会性别理论 自提 出 以来 ,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认 可与支持 ,纷纷加人推 动 “ 社 会性 别主 流化 ” 。 《 中 国妇女发 展纲 要 ( 2 0 1 1 - 2 0 2 0 年) 》的 总体 目标 : 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法律体 系和公共 政策 ,促 进 妇女全面发展 ,促进 两性 和谐 发展 ,促进妇女与经济社会 同
由批判到并蓄:社会性别理论的发展脉络
的议题逐渐扩展 , 发展出完整的理论议题和研究对 象, 成为一种更具建设性 的社会理论范式。
一
判: 女性主义 日益成为一个独立 王国 , 而且其中存 在 的女性话语 霸权堪称与其所着力批判 的男权 主 义一样 。 如果认为仅仅经由女性 主义的批判就能完 成对于男女不平等的解构 , 那么除 了性别因素的影
端贫困的条件下如何提高地区整体的生活发展水平。 西方的研究者早就注意到“ 抽象 的” 女性是不
作者简介 : 焦若水 (9 7 ) 男, 1 7 一 , 甘肃陇西人,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讲 师, 社会 学博 士, 主要从事社 区与城 市社 会学研 究。
一
l 7一
存在的。 女性 劳 工 的抗争 既 出于女 性 的也 出于劳工
性 主义 批 评 由拒 斥 理论 、 判 男 性 理论 , 为将 男 批 转
具 体 问题 具体 分 析 ; 如果 她 来 自乡村 , 将处 于更 她 为不利 的地位 ; 如果 她碰 巧是 在新 教 为主 国家 的天
主教徒 , 那么宗教因素可能更具有显著影响。” 中 [ 3 ]
国 的研 究 者更 是 以 少数 民族 女 性 研 究 者 的角 度 出 发 , 此做 过 精辟 的分 析 ,相对 于汉 族 , 是 少 数 对 “ 她
单一 的女性 主义源头 扩展 , 进入 主流 的知识领域 。
关键词 :女性主义 ; 性别平衡 ; 社会 性别 ; 反思
中 图 分 类 号 :C 1 . 4 2 1 )6 0 1 — 5 0 7- 4 ( 0 0 0 — 0 7 0 4
的 , 果 她碰 巧 是一 个 黑人 , 么就 需 要 进 一步 的 如 那
进 。同
福柯 看 到 了任 何 理 论体 系都 存 在着 一 个 理论 矛盾 , 即要 建构 一种 理论 , 就要设 立 界 限 , 而设 立界 线就 意味着 自我 封 闭的开 始 。因此 , 只有 当理论 被 置于 各种 特 殊文 化 事件 中 , 论 才 能存 在 , 理 才是 可 以理解 的 。 于此 , 基 女性 主 义 的第 二 次浪潮 之后 , 女
当代中国女性的发展与社会性别意识
当代中国女性的发展与社会性别意识【摘要】:文章从社会性别意识的角度来分析当代中国女性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国当代女性虽然已从古代的”三从四德”、”男尊女卑”中挣脱出来,但在思想观念上仍然没有彻底摆脱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始终没有得到全面和自由的发展。
所以,要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的主流,增强全社会的性别意识,促进女性全面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女性; 社会性别; 社会性别意识一、当代中国女性的发展存在的问题在当代中国,可以说女性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有了提高,但问题在于人们往往注重女性经济、教育、政治参与等社会政策方面的改善,而忽略了人们对男女两性平等观念认知上的提升。
虽然几千年来封建传统思想表面上被摧毁,但其残余依然存在,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出现了以下几种偏差:(一)对男女两性的认识存在着思维定势。
伴随着中国漫长的父权封建制社会形态与文化形态的形成,形成了一种可谓根深蒂固的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认为男女两性气质是不同的。
男性气质是理性的、逻辑的、阳刚的、独立的、主动的、富于攻击性的等等;而女性是感性的、非逻辑的、阴柔的、依附的、被动的、敏感的、爱好和平的、优雅的等等。
基于气质的不同,男性的个性应该是:坚毅、独立、自信、慷慨、大方、有责任感……而女性的个性应该是:温柔、顺从、体贴、耐心、依赖甚至是软弱和自私……并且他们认为这些都是天生形成的。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都突出了女性柔美、吃苦耐脑、善解人意等传统”美德”。
这种传统的女性形象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接受,无形中成为女性地位发展的一种导向。
(二)女性缺乏自尊自立意识,依赖心理严重。
当今社会中,尽管女性和男性一样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平等权利,成为社会的”半边天”,但是仍有相当一部份女性缺乏自尊自立意识,依赖心理颇为严重。
一是表现在对婚姻或丈夫的依赖上。
这种女性往往视结婚为生活的唯一出路。
一旦结婚,她们便放弃对自身事业的追求转而享受”夫贵妻荣”的待遇。
社会性别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作者简介 :付红梅 (9 8 16一
)女 , , 湖南 邵东 人 , 湖南女子大学基础部副教授 , 主要研究方 向为女性学和家庭伦理学 。
基金项 目:2O 年 中国一欧盟便捷小项 目基金“ O4 社会性别 意识 教育与推 广” 课题 ( 目编号 :P 0/4 ) 项 S F406 。
一
会》卡罗琳 ・ 、 摩塞的《 女性与住房政策 : 向性别意 走 识》 性别计划与发展——理论 、 和《 实践与培训》 琼 、 斯 科特 的 《 会 性 别 : 个 有 助 于 历 史 分 析 的 范 社 一
・
、
社会 性 别理论 在 中国 的传 播
中 国对 于社 会性 别理论 的 了解 西方女性 主义研究 《
维普资讯
2006 年
8 月
中 华 女 子 学 院 学 报
Jour l ofChi om e SU ni r i y na na W n’ ve s t
Aug. 0 6 2 0
Vo1 1 N O. . 8. 4
第 1 卷 第 4 划 8
天津 举办 的 “ 女 与 发展 ” 讨班 。天 津师 范 大 学 评价》 女性主义社会学介绍》 妇 研 《 等被翻译到中国 ,中 《 妇女研 究 中心 第 一 次 与海 外 中华 妇 女学 会 合 作 共 国妇女报》 等许多报纸杂志对“ 社会性别意识” 作了 同举办 了为期两 周 的“ 一届 中 国妇女与 发 展研 讨 充分 的宣传 ,97年 南 京 “ 女 与 发 展 ” 讨 会 、 第 19 妇 研 中 会” 。在 会上 , 以社 会 性别 一 词 来介 绍 “ edr时 , 央党校 “ 性 别 意识 纳 入 决 策 主 流 ” 讨 会 等 各个 G ne” 将 研 引起 与会 者 的震 动 和兴趣 。可 以说 , 以这次 理论 研 级别 的女 性理论 研 讨会 、 研讨 班也 对社 会性 别 理论 讨会 为 契机 , 国的女性 研究 者 开始积 极地 学 习 和 作 了研究 和探 讨 , 中 特别是 社 会性 别意 识 的分析方 式
女性主义:本土化及其维度
Feminism: Indigenization and its Degree 作者: 董丽敏[1]
作者机构: [1]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200436
出版物刊名: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7-12页
主题词: 女性主义;本土化;参照系;差异;资源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在中国本土化进程中出现了诸多误区与盲点,使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受到质疑,主要表现为:将本土女性的特殊生存经验误读为西方女性主义的前身,将本土理论提炼简化为西方女性主义的单向传播,将女性生存的丰富内蕴缩减为单一的女性/男性对峙结构.要使女性主义实现真正的本土化,至少须在三方面努力:在参照系的定位上,从制造镜像转向观照自身;在中西女性主义的差异理解上,从价值判断回到学理判断;在资源的确定上,从碎片拼贴转向内外整合.。
浅谈社会性别理论与我国社会妇女发展问题
浅谈社会性别理论与我国社会妇女发展问题
郑丽萍
【期刊名称】《青年与社会:下》
【年(卷),期】2014(000)002
【摘要】社会性别理论作为女性主义的核心概念,在推动妇女参与公共社会劳动、消除性别歧视、追求自立自强等发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文章通过对我国社会妇女发展中出现的男女不平等问题进行分析,强调引入社会性别意识能够促进更加公平的法律和公共政策,推动妇女的全面解放与发展。
【总页数】1页(P318-318)
【作者】郑丽萍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湖南湘潭411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3.68
【相关文献】
1.论社会性别视阈下的我国妇女人权保障--以社会性别法律重构为视角
2.从社会性别视角看我国农村妇女的发展问题
3.社会性别理论与中国古代妇女史研究--以著名美国汉学家的妇女史著作为例
4.通过实用性社会性别需要实现战略性社会性别需要——论中国妇女发展实践中的理论与策略
5.社会性别与中国少数民族妇女发展
问题探讨——以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性 主义 社会 性 别 理论 发展 与本 土 化
束 佳
( 徽 建 筑工 业 学 院 , 安徽 合肥 ,2 0 0 ) 安 36 1
摘
要: 社会性 别概念是伴 随着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 而提 出和演进 的,它是 女性主义核心 内容之一。社会性别概念 的形
成 与发展对 于妇女 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 意义 尤其是它在 中国的本土化运 用与发展 , 也为中国妇女研 究指 明发展方向和提供
直接体现为男子的统治和支配地位 , 妇女的被统 治和被支配 地位; 男子的主体地位 , 妇女 的客体地 位。 [P 5 ”3 1 通俗一点 , ]4 因此, 女权主义学者认为 , 父权制社会 中不平等的权 利关系 , 使得两性分化逐渐在父权 制文化中形成。 类是在这一社会 人
文 化 适 应 中 形成 了男 女 角色 、性 格 、地 位 、行为 特 征 等 方面
定历史 阶段的必 然产物 , 同时它也是女性主义学说的核心内 容之一 。 社会性别概念 的提出具有一个过程 。 作为女性主义运动
的 鼻祖 玛 丽 ・ 斯通 克 拉 夫 特 ( r ltn ca )在 女 沃 May Wolo er t s f
社会性别理论随着实践与历史 的发展 , 对它的诠 释也是
教 育使得女性处于一种 “ 无知和奴隶式依 附”状态,是造成 女性卑下的社会地位的罪魁祸首 ; 她主张女性 的权利 同男性 的权利应该是平等的 ,呼吁给予女性 同男性一样的教育权 、 工作权和政治权。法 国作家西蒙 ・ 波伏娃(i n eu o ) Smoe av k B 出版的 第 二性 ) ) ,被誉 为西方女权主义的“ 圣经” 。她认 为
的差异 ,并使其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在社会 中发展与延续。 19 9 5年 ,世界妇女打回在北京召开之后 ,“ 社会性别”
概 念 在 我 国不 仅 成为 女性 研 究 、性 别 研究 的主 年人才基金项 目
( 目编 号 2 1 S R 0 8 成 果 。 项 00 Q W 6)
作者简介:束佳 (9 1 ,女 ,安徽合肥人 ,讲师, 18 一)
硕 士 ,研 究 方 向 为科 技 进 步 与社 会 发 展 。
而且逐渐进入社会各 个领域。 随着中国妇女活动及女性研究 的深入 ,越来越多的妇女活动者、女性学研究者在项 目书、
第 3 卷 第 1 期 1 0
21 0 0年 1 O月
湖 南科 技 学院 学报
J u n lo n n Un v ri ce c n gn e i g o r a f Hu a i e st o S in ea dEn i e r yf n
Vb . 1 .O 1 3 NO 1
西方社会是 由男性控制的家族式社会 , 女性是社会中的第二
性 ,处于附属地位 ,妇女受压迫的主要原 因不是 生物 因素 ,
而是社会制度造成的 。正像 波伏娃所说 :女人不是天生的 ,
而是后天被造成 的。自 2 0世纪 6 0年代以来 , 随着女权主 伴
收 稿 日期 :2 1 —0 — 1 00 r O 7 基 金项 目 :2 0 年 度 安徽 建 筑 工业 学 院 青 年 科 研 基金 08
义运动高潮的到来 , 一些女性主义学者在 现实经验与理 论的 基础上提出了社会性别概念 , 这一概 念主 张男女两性各 自承 担的性别 角色是在文化 制约中形成的,例如男 女两 性 在社 会 中的 角色 和 地位 、社 会 对 性 别角 色 的期 待 和评 价( 如
男 高 女 低 、 男 优 女 劣 ) 关 于 性 别 的 成 见 和 对 性 别 差 异 、
理 论 依据 。
关键 词 :社 会 性 别; 生 理性 别 ;女 性 主 义 ; 本 土化 中 图 分类 号 :C 1. 9 26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 17-29 (0O 00 4 " 3 632 1 2 1)1- 0 10 -
社会性 ̄( e dr J r n e) G 理论表述于 2 O世纪 6 0年代 ,是在女 权主义运动的实践中涌现与发展的, 并成为这一运动的核 心 观念体系 ,现 已逐渐发展成为西 方女性主义学术 的中心内 容。9 0年代 中期 ,“ 社会性 别”这一概念传入中国 ,对 中国 的学术界和社会产生 了一定 的影响 。 如今 , 已经成为世界 它 各地妇女争取解放、追求平等和发展的重要理论武器。
社会性别在现实中像是一回事 , I常生活中也密不可分地 在: t 纠结在一起。这项研究的 目的之一就是要确认下列的事实 ,
即这 两个领域生理 性别与社会性别并不一定像一对一 的关 系那样紧密相连 ,而是各 自有其独立 的内容。 ”…18 9 8年 ,
美 国后现代 女权主义 史家理论家琼 ・ 斯科特 (o S o ) Ja n cw 把社会性别定义为 “ 是代表权力关系的主要方式” “ , 社会性 别是权 力形成的源头和主要途径 。 2 1-0 这种权力关系 ”[P 87 “ ]61
的社 会 认 识 等等 。社 会 性 别 已经 作为一种强大的意识形 态 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模式以及个体的生活选择 。 至此 , 社会
一
社 会性别 概念 的提 出与理 论铺 垫
性别作为揭示社会性别关系的一个概念 , 成为女权主义学术
和女权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 。
任何理论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社会基础 , 都是特定时代 的产物 。社会性另 概念 的提 出就是女权主义运动发展到一 U
多角度、多思维、多方式 的。美国心理分析学家罗伯特 ・ 斯
托勒 ( o etSo e)在 17 R br tl r l 9 8年出版 的 生理性别与社会 性别》中说 :“ 人可以谈论男性 或女性 ,也可以谈论男性气 质和女性气质 , 而与解剖学或生理学无关 ; 虽然生理性别和
权辩护>中对 当时的教育制度进行 了无情 的批判, ) 认为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