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五阅五使..._《黄帝内经》_原文_内容
《黄帝内经·灵枢篇》·原文+译文(卷七)
《黄帝内经·灵枢篇》·原文+译文(卷七)动输、第六十二【原文】黄帝曰: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何也?歧伯曰:是明胃脉也。
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已,故动而不止。
黄帝曰:气之过于寸口也,上十焉息,下八焉伏,何道从还?不知其极。
歧伯曰:气之离脏也,卒然如弓弩之发,如水之下岸,上于鱼以反衰,其余气衰散以逆上,故其行微。
黄帝曰:足之阳明,何因而动?歧伯曰:胃气上注于肺,其悍气上冲头者,循咽,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出顑,下客主人,循牙车,合阳明,并下人迎,此胃气别走于阳明者也。
故阴阳上下,其动也若一。
故阳病而阳脉小者,为逆;阴病而阴脉大者,为逆。
故阴阳俱静俱动,若引绳相倾者病。
黄帝曰:足少阴何因而动?歧伯曰: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邪入腘中,循胫骨内廉,并少阴之经,下入内踝之后。
入足下,其别者,邪入踝,出属附上,入大指之间,注诸络,以温足胫,此脉之常动者也。
黄帝曰:营卫之行也,上下相贯,如环之无端,今有其卒然遇邪气,及逄大寒,手足懈惰,其脉阴阳之道,相输之会,行相失也,气何由还?歧伯曰: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四街者,气之径路也。
故络绝则径通,四末解则气从合,相输如环。
黄帝曰:善。
此所谓如环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此之谓也。
【译文】黄帝问:十二经脉中,唯独手太阴、足少阴、足阳明三经有动脉搏动不止,是为什么?岐伯说:足阳明是胃脉,而胃是五脏六腑所需营养汇聚于其中的大海。
其水谷精微所化的清气由胃向上流注于肺,这气从手太阴开始,运行全身,其运行是随呼吸而上下往来的。
所以,人一呼脉就搏动两次,一吸,脉也搏动两次,呼吸不止,脉也就跳动不止。
黄帝说:手太阴脉气过于寸口,上入肺而息止,下至手的大指端伏藏。
它从什么道路返还本脉?我不知其究竟。
灵枢原文
《黄帝内经·灵枢》原文2010-06-06 17:51 高级管理员页面导航《黄帝内经·灵枢》原文卷一九针十二原第一卷一本输第二卷一小针解第三卷一邪气藏府病形第四卷二根结第五卷二寿夭刚柔第六卷二官针第七卷二本神第八卷二终始第九卷三经脉第十卷三经别第十一卷三经水第十二卷四经筋第十三卷四骨度第十四卷四五十营第十五卷四营气第十六卷四脉度第十七卷四营卫生会第十八卷四四时气第十九卷五五邪第二十卷五寒热病第二十一卷五癫狂第二十二卷五热病第二十三卷五厥病第二十四卷五病本第二十五卷五杂病第二十六卷五周痹第二十七卷五口问第二十八卷六师传第二十九卷六决气第三十卷六肠胃第三十一卷六平人绝谷第三十二卷六海论第三十三卷六五乱第三十四卷六胀论第三十五卷六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卷六五阅五使第三十七卷六逆顺肥瘦第三十八卷六血络论第三十九卷六阴阳清浊第四十卷七阴阳繋日月第四十一卷七病传第四十二卷七淫邪发梦第四十三卷七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卷七外揣第四十五卷七五变第四十六卷七本藏第四十七卷八禁服第四十八卷八五色第四十九卷八论勇第五十卷八背俞第五十一卷八卫气第五十二卷八论痛第五十三卷八逆顺第五十五卷八五味第五十六卷九水胀第五十七卷九贼风第五十八卷九卫气失常第五十九卷九玉版第六十卷九五禁第六十一卷九动输第六十二卷九五味论第六十三卷九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卷十五音五味第六十五卷十百病始生第六十六卷十行针第六十七卷十上膈第六十八卷十忧恚无言第六十九卷十寒热第七十卷十通天第七十二卷十一官能第七十三卷十一论疾诊尺第七十四卷十一刺节真邪第七十五卷十一卫气行第七十六卷十一九宫八风第七十七卷十二九针论第七十八卷十二岁露论第七十九卷十二大惑论第八十卷十二痈疽第八十一全部页面请点击右侧页面导航来查看文章。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
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
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
黄帝内经全文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全文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是一本古代的中医经典,包括两部分,分别是《素问》和《灵枢》。
以下是部分黄帝内经的原文及译文:
1.《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原文:天风解堵,地风解濡,人风解肌。
人合于四时之大变者,天风解肌,地风解肌……风者,人之所以在天地之间也。
译文:天风能治疗肌肉的疼痛和僵硬,地风能治疗湿气的滞留,人风能治疗肌肤病。
人类与四季轮换相适应,天风可治疗肌肤病,地风可治疗湿气滞留……风,是人存在于天地之间的因素。
2.《素问·生气通天论》
原文:夫生气之亏,上工于神枢,下系于肌肉,其寿命早衰,肺气先丧。
译文:生命力不足,首先影响人的精神,然后影响到肌肉,导致寿命缩短,肺气先衰。
3.《灵枢·本神》
原文:人有五脏,五脏之合气为阳,阳和盛,则五脏皆受气,血脉和行。
译文:人体有五个脏器,五脏合理的气血流动是阳气,阳气充足时,五脏都能正常接受气血的滋养,血脉流通顺畅。
以上是黄帝内经部分文段原文及译文,这本经典的内容非常丰富,对于中医学和人体健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黄帝内经全文完整版
黄帝内经全文完整版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包含81篇。
以下是《素问》的完整版:1. 调经论2. 睡眠论3. 右胜论4. 阴阳病机论5. 下经论6. 阴阳离合论7. 穴位论8. 扁鹊解厥论9. 秦问论10. 属要论11. 六气别论12. 阴阳应象大论13. 鳖甲论14. 本神论15. 四时五脏病传论16. 四气调神大论17. 五常政大论18. 八正神明论19. 阴阳阳明阴阳名论20. 脏气法时论21. 逆顺肥瘦论22. 平人气象论23. 瘦人气象论24. 肥人气象论25. 季气无偏论26. 阳明病传论27. 神志藏精论28. 顺气通天论29. 发梦理论述30. 天年论31. 天年三气应象论32. 寿度伤治论33. 真藏病论34. 气交变大论35. 淫邪发正论36. 温病淫邪著形论37. 病能论38. 疵论39. 太阳病文论40. 阴阳应决论41. 小腹阴阳病脉证并治42. 金精论43. 平人法象论44. 诊病法方论45. 风论46. 阴阳相表里论47. 问肢体痛泻48. 疮疡论49. 哀病死生急救论50. 顺气调神论以下是《灵枢》的完整版:1. 本篇2. 寿命大论3. 经脉原远并至分别论4. 五藏使节原形论5. 所行论6. 平人百病解7. 邪气脏腑脉动象论8. 最邪生会论9. 终始论10. 五十营令精微论11. 九针论12. 血痹论13. 四时刺逆论14. 经络论15.分度论16.五十营别论17.汤液醪醴论18.河滑论19.卫气安营论20.内外论21.水穀不食论22.真邪论23.百病生处论24.疾病形气审五年论25.邪气病位论26.邪气病脏论27.脏腑不能形脓论28.呼吸法式论29.奇病论30.问诊篇这是黄帝内经的完整版本,其中《素问》和《灵枢》涵盖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黄帝内经原版
黄帝内经原版《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
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素问目录南朝·全元起篇卷一,平人气象论第一,决死生篇第二,脏气法时论第三,宣明五气篇第四,经合论第五,调经论第六,四时刺逆从论第七,凡七篇。
卷二,移精变气论第八,玉版论要篇第九,诊要经终论第十,八正神明论第十一,真邪论第十二,标本病传论第十三,皮部论第十四,气穴论第十五,气府论第十六,骨空论第十七,缪刺论第十八,凡十一篇。
卷三,阴阳离合论第十九,十二脏相使篇第二十,六节藏象论第二十一,阳明脉解篇第二十二,五脏举痛第二十三,长刺节篇第二十四,凡六篇。
卷四,生气通天论第二十五,全匮真言论第二十六,阴阳别论第二十七,经脉别论第二十八,通评虚实论第二十九,太阴阳明表里篇第三十,逆调论第三十一,痿论第三十二,凡八篇。
卷五,五脏别论第三十三,汤液醪醴论第三十四,热论第三十五,刺热篇第三十六,评热病论第三十七,疟论第三十八,腹中论第三十九,厥论第四十,病能论第四十一,奇病论第四十二,凡十篇。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黄帝内经》----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一说,《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我国最早的典籍之一,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
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也亦非一人。
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口耳相传,经道家、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而成的黄老著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一说,《黄帝内经》为秦汉代黄老学派所著。
寓古时黄帝岐伯君臣问答,对话式医学论文风格,体裁独特。
以道家阴阳、五行、养身学说以及天文历法等内容,运用皇帝宫大内保存的历代医学方面的资料及当时人群在健康与医学实践上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积极倡导重视预防及非医学技术干预的养身延年术。
介绍及论证了从生活习惯干预到心理干预、从经络原理到经络治病术、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到使用药物原则及注意事项等内容,是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所以被称为医之始祖。
内容广博,被誉为综合性百科全书。
1主要内容《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
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基本精神及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
黄帝内经(含注释翻译)
黄帝内经(含注释翻译)《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托名黄帝及其臣子岐伯、雷公、鬼臾区、伯高等论医之书。
《黄帝内经》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分,各卷81篇,共80余万言。
《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
汉魏以后,由于长期抄传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唐·王冰所引用古本《针经》传本佚文与古本《灵枢》传本佚文基本相同,说明为一共同的祖本,但与南宋史崧发现的《灵枢》传本(即现存《灵枢》传本)则不尽相同。
史载北宋有高丽献《针经》镂版刊行,今无书可证。
《黄帝内经》的著作时代,至今尚无定论。
从其内容看,非一人一时之作,但一般认为其主要内容是反映战国时期医学理论水平的,基本定稿时期应不晚于战国时期。
当然,其中有些内容可能出于秦汉及六朝人之手。
帝内经》撰成之初,在战国时代可能为《黄帝脉书》、《扁鹊脉书》等20余种单行本。
西汉后期,刘向、刘歆父子校书,始由李柱国等校定为《黄帝内经》十八卷。
到东汉初班固撰《汉书》时,这些医籍的传本仍被完整保存,而载于《汉书·艺文志》。
东汉末张仲景撰《黄帝内经》所引古代医籍。
有《上经》、《下经》、《揆度》、《阴阳》、《奇恒》、《经脉》《五色》、《脉经》等。
说明在《内经》之前已有许多种医书流传於世。
帝内经》的著成,不仅在中国受到历代医家的广泛推崇,即使在国外的影响也不容低估。
日本、朝鲜等国都曾把《黄帝内经》列为医生必读课本,而部分内容还先后被译成英、法、德等国文字,在世界上流传。
近年来一些欧美国家的针灸组织也把《黄帝内经》列为针灸师的必读参考书。
经络与针灸,在《黄帝内经》中,居于主体地位,继承和发展了马王堆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阴阳脉死侯》和张家山汉简《脉书》,乃至扁鹊等的经络学说和针刺治疗经验,在针刺治疗上,不仅突破了上述帛简医书和《五十二病方》等只采取灸法的水平,同时也远比《史记·扁鹊传》记载的治疗经验更加具体和系统。
黄帝内经灵枢经
黄帝内经灵枢经黄帝内经灵枢经目录九针十二原第一法本输第二法地小针解第三法邪气藏府病形第四法时根结第五法音寿天刚柔第六法律官针第七法星本神第八法民终始第九法野经脉第十经别第十一经水第十二经筋第十三骨度第十四五十营第十五脉度第十七营卫生会第十八四时气第十九五邪第二十寒热病第二十一热病第二十三厥病第二十四病本第二十五杂病第二十六周痹第二十七师传第二十九决气第三十肠胃第三十一平入绝谷第三十二海论第三十三五乱第三十四胀论第三十五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五阅五使第三十七逆顺肥瘦第三十八血结论第三十九阴阳清浊第四十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病传第四十二淫邪发梦第四十三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是谓五变也。
外揣第四十五五变第四十六本藏第四十七禁服第四十八五色第四十九论勇第五十背俞第五十一卫气第五十二论痛第五十三天年第五十四逆顺第五十五五味第五十六水胀第五十七卫气失常第五十九玉版第六十五禁第六十一动输第六十二五味论第六十三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五音五味第六十五百病始生第六十六行针第六十七上隔第六十八忧患无言第六十九寒热第七十邪客第七十一通天第七十二官能第七十三论疾诊尺第七十四刺书真邪第七十五卫气行第七十六九宫八风第七十七九针论第七十八岁露论第七十九大惑论第八十痈疽第八十一九针十二原第一法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
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
余歌勿使被毒药,无用随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
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
异其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令各有形,先立针经,愿闻其情。
岐伯答曰:臣请推而次之,令有纲纪,始于一,终于九焉,请言其道。
小②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未睹其疾,恶知其原。
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送,其往不可追。
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叩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暗乎,妙哉工独有之。
黄帝内经原文、译文及鲜读
黄帝内经原文、译文及鲜读《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的奠基之作。
它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共有五十篇。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黄帝内经》的原文、译文以及一些相关参考内容。
《黄帝内经素问》是《内经》中的第一部分,共有六十六篇。
其中,《素问·上古天真论》开篇以述说上古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健康观念,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全书通过问题与回答的形式,阐述了人体构造、生理功能、疾病形成及预防、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其语言思辨深邃,文字精练,被称为是中医理论的宝库。
《黄帝内经灵枢》是《内经》中的第二部分,共有八十一篇。
其中,《灵枢·本神》是本书开篇的篇章,讨论了人体的精神活动与精神疾病的病因病机。
全书以经络、穴位、络脉等为基础,详述了人体的构造和运行机制。
它对经络学说的建立和阐述,为中医学的脉学和针灸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理论的重要代表之一,在早期医学著作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力。
其原文使用的是古文汉字,研读过程相对困难。
以下是《黄帝内经》中的一段原文以及相应的译文参考: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考无穷年,制于天地之间。
今释尧舜之道,忘远圣之事,肆意妄行,自令失道,灭其真性,亡其真气,予之疫疠,失之常度,彰我大愚。
愿闻真人之道,何如而可得?”岐伯答曰:“夫道者,不可虚居,虚居则失其所生。
所生者天地,天地者阴阳,阴阳者五行,五行者万物之纲纪。
所以动植穑与水火同宜,庶几无疾病也。
“译文:黄帝问岐伯说:“我听说上古时有真人,能够掌握天地,把握阴阳,控制呼吸和精气,独立守护神明,肌肉骨骼完整,因此能够长寿,活到无穷年。
现在人们已经抛弃了尧舜的教诲,忽视了古圣的教导,任意妄为,自己失去了正道,破坏了真正的本性,损失了真正的精气,给自己带来疾病之害,失去了身体的平衡,我们这些人真是太愚昧了。
黄帝内经原文、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译文《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四时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长收藏的根本。
所以,圣人遵循这一规律,在春夏之时重视保护阳气,秋冬之节重视固护阴气,与万物共同顺应四时生长收藏规律。
违反这个规律,就破坏了生命的根本,摧残身体本元。
因此,天地四时阴阳之气的变化是万物终而复始的本源,一旦违反,就会变生灾害;顺从这一规律则不会发生重病,这样才可谓掌握了养生之道,圣人能够奉行这一道理和规律,而愚昧的人则背道而驰。
人若能顺从阴阳则生,违背阴阳则死,顺从它就会平调,违背它就会出现逆乱。
如果把违逆当成顺从,就会使人体与自然界失去协调而变成为相互格拒。
所以圣人不是得病了再去治疗,而是在没有发病之前就积极预防和调节身体,这如同一个国家,在未出现混乱之前就加以治理,并积极予以防止的道理一样。
如果疾病已经形成后再治疗,动乱已发生再加以治理,这就好像口渴了才去挖井,临阵格斗才去铸造兵器,岂不是太晚了吗?顺应四时阴阳养生以及治未病的重要性。
完整版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完整版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也是中医的根基之一,其原文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
下面是完整版黄帝内经的原文及译文:一、素问1.《五运行大论》“天之所以为天者,其高以显,地之所以为地者,其厚以载,四时之运行,日月之明见,五运六气,不可不通。
”“有五脏与其应五时,有五味与其应五脏,有五色与其应五脏,有五音与其应五脏,有五位与其应五方。
”2. 《四气调神大论》“病有三因,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
”“天者,阴阳、寒暑、四时之应也;地者,高下、大小、远近、坚弱之应也。
”3. 《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天地者,阴阳之体也。
”“动静之数,日月之明,风雨之节,不可不察也。
”4. 《至真要大论》“至真者,道也。
道者,自然之纲纪也。
”“治未病,防已病,此之谓真。
”5. 《调经论》“盖人有五脏六腑,皆藏精神,五脏之气通于上,五腑之气通于下。
”“是故,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6. 《平人气象论》“人有五官五户,皆通于志。
志者,精神之主也。
”“夏为火,火者盛也,故夏气渐炎,水涸土裂,气交于中,故始于心。
”7. 《玉机真脏论》“天食精气,地食精华,精气上升,精华下降。
”“故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行伤筋,久立伤骨,此四者不可不察也。
”8. 《八正神明论》“阴阳不和,邪正相摩,则上下相困,脉为病象。
”“太阳为天,少阳为日,阳明为宅,厥阴为门,少阴为炉,太阴为宫。
”二、灵枢1.《本神论》“盖人有五脏、五腑、六腑、七窍、八风、九竅、十二经脉,此为本体。
”“五官五声,声则心使之,神则脾养之,磨则肝助之,味则脾化之,色则肺主之。
”2.《逆顺肥瘦大论》“阴阳不和,邪气乘之,则疾至而不可治。
”“以真气治身者,食饮为本,运动为用。
”3.《经络》“五输:太阳为热,阳明为燥,少阴为寒,太阴为湿,少阳为风。
黄帝内经灵枢全文原著
精心整理经筋第十三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趾,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侧,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其别者,结于_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网,下结于頄;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于頄。
其病小趾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春痹也。
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其直者,上乘沙季胁,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结于缺上乘_于右,_命曰季秋痹也。
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结于肘内锐骨之后,弹之应小指之上,入结于腋下;其支者,后走腋后廉,上绕肩胛,循颈出走太阳之前,结于耳后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结于颔,上属目外眦。
其病小指支肘内锐骨后廉痛,循臂阴,入腋下,腋下痛,腋后廉痛,绕肩胛引颈而痛,应耳中鸣痛引颔,目瞑良久乃得视,颈筋急,则为筋?颈肿,寒热在颈者。
治在燔针劫刺之,以知为数,以痛为输。
其为肿者,复而锐之。
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颔结于角,其痛当所过者支转筋。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夏痹也。
手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中循臂,结于肘,上绕臑外廉、上肩、走颈,合手太阳;其支者,当曲颊入系舌本;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乘颔,结于角。
其病当所过者,即支转筋,舌卷。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季夏痹也。
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上结于肘外,上臑,结于?;其支者,绕肩胛,挟脊;直者,从肩?上颈;其支者,上颊,结于頄;直者,上出手太阳之前,上左角,络头,下右颔。
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
《灵枢经》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灵枢经》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灵枢经》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又名《黄帝内经灵枢经》、《灵枢》,古又称之为《针经》、《九卷》等。
黄帝内经全文完整版 黄帝内经原文全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全文完整版黄帝内经原文全文及译文【译文】古代的轩辕黄帝,生来就异常聪灵,还在襁褓之中便能说话,幼年时期思维十分敏捷,理解事物相当迅速,长大以后为人笃实敦厚,做事勤勉英明,在功德成就之际,得到百姓推奉,登上了天子之位。
在公务之余,便向天师岐伯询问道:我听说上古时期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而且行动不显衰老;现在的人,年龄刚到半百,而行动却已都显出衰老的迹象了。
这是由于时代不同了呢,还是由于人们违背了养生之道呢?岐伯回答说:上古时期的人,他们大都懂得养生之道,能够遵守天地阴阳的自然规律,适应四季时令的天气变化,饮食有节制,起居有法度,不过度劳作,因此能够使身体与精神和谐统一,从而尽享自然的寿命,活到百岁才离开人世。
现在的人却不是这样的,把浓酒当作浆汤来饮用,把放纵的行为当作生活的常态,醉酒之后还去妄行房事,在追求嗜欲中使他们的精气衰竭,在纵情声色中使他们的真元耗尽,不懂得保持体内精气的盈满,不能够节制体内精神,一味地追求感官的快乐,违背了生命真正快乐的大道,作息毫无规律,因此活到半百就都出现了衰老的迹象了。
上古时期,对通晓养生之道的圣人的教诲,人们都能遵守。
对于一切乘虚而入使人致病的外来邪气,都能适时避开,思想上能清净淡泊,无所欲求,真气深藏体内而和顺不乱,精神持守于内而不耗散,那么病邪又怎么能侵害人的身体呢?正因为如此,他们神志悠闲,无欲无求,心性平和,无忧无虑,身体虽然要劳作,但不过分倦怠。
真气和谐平顺,每个人都能实现愿望。
因而人们能够吃什么都觉得甜美,穿什么都觉得舒适,喜欢他们的习俗,彼此之间并不介意对方地位的高低,民众都很自然淳朴。
因此过度的欲求不会干扰他们的视听,淫乱邪说也不能惑乱他们的心志,无论是愚笨的人还是聪明的人,也无论是贤能的人还是不肖的人,都不去追求酒色的享乐,因而合乎养生之道。
他们都能活过百岁而行动毫无衰老迹象,就是由于他们道德完备而毫无偏颇。
《黄帝内经·灵枢》
《黄帝内经·灵枢》1.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定矣。
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
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传之后世,以血为盟。
敬之者昌,慢之者亡。
无道行私,必得夭殃。
谨奉天道,请言终始。
终始者,经脉为纪。
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
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之相守司也。
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
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
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
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如此者弗灸。
不巳者因而泻之,则五脏气坏矣。
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
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
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
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
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
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
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
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
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名曰关格。
关格者,与之短期。
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二泻一补,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
人迎二盛,泻足太阳补足少阴,二泻一补,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
人迎三盛,泻足阳明而补足太阴,二泻一补,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
脉口一盛,泻足厥阴而补足少阳,二补一泻,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而取,上气和乃止。
脉口二盛,泻足少阴而补足太阳,二补一泻,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
脉口三盛,泻足太阴而补足阳明,二补一泻,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疏而取之,上气和乃止。
所以日二取之者,太、阳主胃,大富于谷气,故可日二取之也。
黄帝内经—灵枢经
!!!!!!!!!!!!!!!!!!!!!!!!!!!!!!!!!!!!!!!!!!!!!!!!!!!!!!!!!!"
目 录 ・ 1 ・
目录
黄帝灵枢经叙…………………………………………………001 卷一 九针十二原第一………………………………………………002 本输第二………………………………………………………005 小针解第三……………………………………………………008 邪气藏府病形第四……………………………………………010 卷二 根结第五………………………………………………………015 寿天刚柔第六…………………………………………………017 官针第七………………………………………………………019 本神第八………………………………………………………021 终始第九………………………………………………………022 经脉第十………………………………………………………026 经别第十一……………………………………………………033 经水第十二……………………………………………………034 卷三 经筋第十三……………………………………………………037 骨度第十四……………………………………………………040 五十营第十五…………………………………………………041 营气第十六……………………………………………………042
中国古典文化大成・古典著作卷 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 编
出* 版: 学苑音像出版社 印* 刷: 北京密云红光印刷厂 开* 本: ’(# ((),,-’ ((* , $ ,印* 张: ,### 字* 数: "# , ### 千字 版* 次: "##, 年 ) 月第 , 版 印* 数: , & (, ### 书* 号: "%&’ % & ’’#(# & $"$ & ) 定* 价: "#’#! ## 元 ( 全 ,#) 册)
灵枢·本藏·《黄帝内经》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灵枢·本藏·《黄帝内经》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灵枢·本藏《黄帝内经》黄帝问于岐伯曰: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
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
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
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
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
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
寒温和则六府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
此人之常平也。
五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
六府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
〔注释〕奉:养也。
周:周全、维护之意。
营:营运。
阴阳:指三阴三阳经脉。
温:温养。
分肉:肌肉有分理,故又称分肉。
肥:肥沃,引申为滋润。
腠理:泛指皮肤、肌肉、脏腑的纹理。
司:掌管。
开合:指腠理汗孔的开合功能。
志意:指人体的自控调节功能,属于神气。
御:统管、驾驭。
魂魄:精神意识的一部分,中医认为“肝藏魂”,“肺藏魄”。
营:营运。
复:往复。
阴阳:指内外。
解利:通利。
专直:专心致志。
化谷:消化谷物。
常平:即正常人。
(王庆其)〔鉴赏〕本篇节选自《灵枢》。
经文阐述了血气精神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此四者是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它们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
经脉是血气运行之道,通过经脉将血气敷布到全身,从而达到濡润筋骨、滑利关节的作用。
卫气行于阳,具有温煦肌肉、充善皮肤、滋润腠理、主司开合的作用,所以卫气可以抵御外邪的侵入。
志意在此概括了神气的作用。
神气不仅可调节、控制精神魂魄的活动,还能调节机体对外界寒热变化的适应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本节蕴含了《内经》作者对健康的深刻理解。
原文中“人之常平”,即指健康无病之人。
健康的标准是什么?本篇提出了一个“和”字,即“血和”、“卫气和”、“志意和”、“寒温和”。
其中“血和”、“卫气和”,可概括为血气运行和畅;“志意和”,可以理解为精神活动正常;“寒温和”,意指人能适应外界寒温环境。
黄帝内经灵枢原文
黄帝内经灵枢原文黄帝内经《灵枢》是古代中医的重要著作之一,涵盖了医学、生理学、病理学、辨证论治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从《灵枢》的原文出发,探讨其中一些重要的观点和理论。
《灵枢》一书共有81篇,分为上下两部分。
上篇主要论述了人体的结构与功能,包括经脉、气血、脏腑、五脏六腑等内容。
下篇则侧重于病理理论和治疗方法,包括辨证论治、针灸、饮食调养等。
整本书以黄帝向岐伯提问的形式展开,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医的基本原理和治疗方法。
其中,《灵枢》第一篇《天年》讲述了人的寿命与天地之间的关系。
书中认为人的寿命与天地之气相互作用有关,而这种作用又通过经脉来实现。
《天年》一篇的观点对中医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后世中医理论的建立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灵枢》中还提到了“虚实”、“寒热”、“治法”等重要概念。
其中,“虚实”是指人体的气血、脏腑功能是否正常,“寒热”是指人体内外温度的变化以及对应的病理症状,“治法”则是指中医对疾病进行治疗时所采用的方法和方针。
这些概念为中医的辨证论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另外,《灵枢》中还强调了平和的重要性。
书中提到:“人以四时平和为期”,强调了人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保持身心的平衡。
平和是中医的基本理念之一,是预防疾病和保持健康的重要因素。
总的来说,黄帝内经《灵枢》是中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它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的基本原理和治疗方法。
读者可以通过研读《灵枢》一书,了解中医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
虽然本文无法展示原文中的具体内容,但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了对《灵枢》的基本了解,同时激发大家深入研究中医理论的兴趣。
如果对黄帝内经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通过书籍或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资料进行深入学习。
五阅五使翻译赏析_五阅五使阅读答案_来源黄帝内经
五阅五使翻译赏析_五阅五使阅读答案_来源黄帝内经“五阅五使”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黄帝内经》,其内容全文如下:【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刺有五官①五阅,以观五气。
五气者,五脏之使②也,五时之副也。
愿闻其五使当安出?岐伯曰:五官者,五脏之阅也。
黄帝曰:愿闻其所出,令可为常。
岐伯曰:脉出于气口,色见于明堂,五色更出,以应五时,各如其常,经气入脏,必当治理。
帝曰:善。
五色独决于明堂③乎?岐伯曰:五官已辨,阙庭必张,乃立明堂,明堂广大,蕃蔽见外,方壁高基,引垂居外,五色乃治,平博广大,寿中百岁,见此者,刺之必已,如是之人者,血气有余,肌肉坚致,故可苦以针。
黄帝曰:愿闻五官。
岐伯曰: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
黄帝曰:以官何候?岐伯曰:以候五脏。
故肺病者,喘息鼻张;肝病者,眦青;脾病者,唇黄;心病者,舌卷短,颧赤;肾病者,颧与颜黑。
黄帝曰:五脉安出,五色安见,其常色殆者如何?岐伯曰:五官不辨,阙庭不张,小其明堂,蕃蔽不见,又埤④其墙,墙下无基,垂角去外。
如是者,虽平常殆,况加疾哉。
黄帝曰:五色之见于明堂,以观五脏之气,左右高下,各有形乎?岐伯曰:脏腑之在中也,各以次舍,左右上下,各如其度也。
【注释】①五官:指眼、耳、鼻、舌、唇。
②五脏之使:奉令出行叫做“使”。
五脏之使,说明面部的气色是五脏的外在表现。
③明堂:古代政府讲明正教的地方叫明堂,位于四维正中,而鼻在面部正中,称为明堂。
④埤:卑鄙、低小的意思。
【译文】黄帝问岐伯说:我听说针刺法有五官五阅(五官,即眼、耳、鼻、舌、唇。
阅,是显现于外面而可以看到的意思。
五官五阅,就是五脏的内在变化在五官方面的表象)法,可用来观察五种气色。
五种气色,是五脏的外在表现,并与五时气候相配合。
我想知道五脏是怎样表现在外的。
岐伯回答说:五官是五脏的外部表现。
黄帝说:我想了解五脏所表现出的征象,并将它作为诊病的常理。
岐伯回答说:脉象反应在气口,气色表现在鼻部,五色的交替显现,与五时相对应,且各有一定的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灵枢·五阅五使
【原文】
灵枢·五阅五使
【内容】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刺有五官五阅,以观五气。
五气者,五脏之使也,五时之副也。
愿闻其五使当安出?
岐伯曰:五官者,五脏之阅也。
黄帝曰:愿闻其所出,令可为常。
岐伯曰:脉出于气口,色见于明堂,五色更出,以应五时,各如其常,经气入臓,必当治理。
帝曰:善。
五色独决于明堂乎?
岐伯曰:五官已辨,阙庭必张,乃立明堂,明堂广大,蕃蔽见外,方壁高基,引垂居外,五色乃治,平搏广大,寿中百岁,见此者,刺之必已,如是之人者,血气有余,肌肉坚致,故可苦以针。
黄帝曰:愿闻五官。
岐伯曰:鼻者,肺之官也。
目者,肝之官也。
口唇者,脾之官也。
舌者,心之官也。
耳者,肾之官也。
黄帝曰:以官何候?
岐伯曰:以候五脏。
故肺病者,喘息鼻张。
肝病者,眦青。
脾病者,唇黄。
心病者,舌卷短,颧赤。
肾病者,颧与颜黑。
黄帝曰:五脉安出,五色安见,其常色殆者如何?
岐伯曰:五官不辨,阙庭不张,小其明堂,蕃蔽不见,又埤其墙,墙下无基,垂角去外,如是者,虽平常殆,况加疾哉?
黄帝曰:五色之见于明堂,以观五脏之气,左右高下,各有形乎?
岐伯曰:脏腑之在中也,各以次舍,左右上下,各如其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