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1概论

合集下载

孟子两章翻译

孟子两章翻译

孟子两章翻译引言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政,他认为人性本善,通过教育和政治可以使人们的善性得到充分发展。

本文将对孟子的两章进行翻译和解读,旨在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孟子思想的内涵和价值。

第一章:性善篇原文孟子曰:“性之善者,情之所钟爱也。

与之通者众,不与之通者寡也。

爱之其亲也,故非其亲者不爱也。

与之长者众,不与之长者寡也。

义之所出者,情之所瞻也。

义之自强者多,不自强者寡也。

是故君子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持其亲;有不爱也,而后可以知其亲。

故曰:人皆可以为。

而莫知其不由也。

由外也者,圣人之序也;由内也者,性之序也。

内外之序皆可以为。

而莫知生之不由也。

”孟子说:“性善的人,是情感关注的对象。

与他人交流者众多,与他人交流较少者少。

对于亲人,因为其亲,所以才会爱。

与他人相处时间长的人众多,与他人相处时间短的人较少。

道义的出发点,是基于情感的需要。

能够自我修养的人多,不能自我修养的人少。

因此,君子有时不为某事,这样才能支持和珍惜亲人;有时不爱某人,这样才能真正了解亲人。

所以说:人人都可以做到一些事情,但他们却不知道这样做的来源。

从外而来的,是圣人所制定的顺序;从内而来的,是人性自身的顺序。

无论内外的顺序都可以做到,但人们不知道生命之源头。

”第二章:性恶篇原文孟子曰:“人皆知有用之用而不知有不用之用也者,将欲人以此也。

大以也才智之谓也。

” 弟子温所问“人的本性是善还是恶?” 孟子回答:“性恶。

” 弟子温问:“既然人性本恶,为什么要提倡仁爱的行为?” 孟子回答:“人们都知道有用的东西是可以使用的,但很少人知道有用之外的东西也是有存在的意义。

只有那些聪明有才智的人才懂得这个道理。

”孟子说:“人们都知道有用的东西是可以使用的,但很少人知道有用之外的东西也是有存在的意义。

只有那些聪明有才智的人才懂得这个道理。

”孟子回答:“人性是恶的。

”弟子温问:“既然人性本恶,为什么要提倡仁爱的行为?”孟子回答:“人们都知道有用的东西是可以使用的,但很少人知道有用之外的东西也是有存在的意义。

孟子两章(1)

孟子两章(1)
题 《孟子》的作者是谁?
• 是孟子及其门人。
8
当代各种版本的《孟子》
9
小知识:四书
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的总称。《大学》《中庸》原是《礼记》中 的两篇。南宋时朱熹将这两篇拿出来单独成 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之 后各朝皆以四书为科举考试范围,因而四书 成了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
21
所以说,使百性定居下来不迁移到别处, 不能只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 只靠山川的险固,征服天下不能只靠武力的强 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 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 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父母兄弟也会 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 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 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 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35
划分句子节奏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有的版本标点如下: •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6
注释 起用 田地
起用 举用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 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 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 举于市。
4
孟子周游列国
孟子生活的战国时代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 分痛苦。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 战,杀人盈城”;统治者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 人民却“仰不足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 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孟 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 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 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 者”,才能统一天下。孟子还到处游说,宣扬他的 “仁政”“王道”,并把这一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 发“仁心”上。

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知识点孟子二章是气节篇,总共包含了十七个小节,是孟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下面是本章节的重点内容:一、物尽天择论物尽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孟子引用了这个现象,来阐述人类社会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他认为,人也需要适应社会,否则就会被社会所淘汰。

因此,我们必须符合社会的规范和道德标准,才能够生存下去。

二、仁义论孟子认为仁义是人类社会的基石。

他说:“仁者爱人,义者治人。

”这句话表明了仁爱和公正是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必要之道。

他还强调了人之相互依存和宽容的重要性,只有人们互相帮助和宽容,才能够建立和谐的社会。

三、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孟子认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于道德品格。

君子以仁爱、公正和谨慎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而小人则只关心个人利益,忽略他人的权利和感受。

因此,孟子提出了君子的四种修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四、人性本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

他以父亲对待自己的孩子为例,指出了人性本善的重要性。

只有当我们关注自己的内在良善,才能够真正达到道德的标准。

此外,他还提出了“四端”和“八恶”的概念,来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握道德准则。

五、价值观孟子强调了人的非凡价值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人与自然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

因此,我们必须珍惜自然资源,并且采取积极保护措施,以维护生态平衡。

六、孟子的治国思想孟子提出了“以民为本”和“明王之治”,这两个思想是他治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国家的治理应该以人民的需要为基础,以明明正正的王法为规范,通过好的教育培养政治和道德的理想公民,组建高效的政府来实现这个目标。

七、谦虚谨慎的重要性孟子强调了谦虚和谨慎的重要性。

他认为,不能自满自足,必须谦虚面对自己的不足,才有可能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同时,他也提醒人们谨慎行事,不要轻易拿出不可实现的承诺,确保自己的言行一致。

八、孟子的教育思想孟子提出了“教育有道”和“人非生而知之”的观点,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优秀的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

21孟子两章 (1)

21孟子两章 (1)

•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孟子》与《庄子》是文
学性最强的。因为孟轲的为人,本不像孔子那 样深沉庄重,而是自傲自负,锋芒毕露,好辩 而且善辩,动辄与人言辞交锋,必欲争胜。反 映在文章里,就不仅仅从逻辑上说明道理,而 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其行文坦露,喜笑怒 骂,绝不作吞吞吐吐之态;文字通俗流畅,无 生硬语,又喜欢使用层层迭迭的排比句式,这 样就形成了《孟子》散文的一个显著特点,即 富有气势。如长河大浪,磅礴而来,咄咄逼人, 横行无阻。表现在它善于用形象帮助说理。有 时是短小的比喻,有时是完整的小故事、寓言。
——海伦· 凯勒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 两篇文章提出、阐述论点的方式有什么相 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 相同点:这两则短文都用了举例论证的方 法,第一则以战争中的情况作为事例,强 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 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第二则从个人事例 说起,最后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 • 不同点:两则短文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尽相 同:第一则短文的论点在文章开头部分点 明,然后对论点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和阐 述;第二则短文在文章结尾处揭示出论点, 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
战争 “人和” 事例
失助道寡
“人和”
治国 道理
失道寡助——天下畔之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战争需要 举例论证 论据: 域民…… “人和” 固国…… 治国需要 道理论证 威天下…… “人和” 结论: 得道多助 “人和” 顺之 对比论证 的实质 失道寡助 • 艺术特色: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叛之 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
• 所以说,限制百姓,不能靠划定的边疆 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二章的知识点总结

孟子二章的知识点总结

孟⼦⼆章的知识点总结《孟⼦⼆章》出⾃孟⼦之⼿,别称《⽣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具体可参考⼋年级上册的语⽂课本,⾥⾯就有明确的叙述。

下⾯⼩编给⼤家分享⼀些孟⼦⼆章的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家,欢迎阅读!孟⼦⼆章的知识点1《富贵不能淫》⼀、通假字往之⼥家(⼥:同“汝”,你)⼆、⼀词多义戒:往送之门,戒之 (告诚) 居:居天下之⼴居 (居住)必敬必戒 (谨慎) 居天下之⼴居 (住所)之:母命之 (代词,她,代指⼥⼉) 道:妾妇之道也 (道理)住送之门 (动词,去、到) 独⾏其道 (道路)三、古今异义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丈夫哉古义:真正,确实今义:诚实,真诚2.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古义:准则,标准今义:正直,正义四、词类活⽤1.富贵不能淫 (淫:动词的使动⽤法,使…惑乱,使……迷惑)2.贫贱不能移 (移:动词的使动⽤法,使……改变,使……动摇)3.威武不能屈 (屈:动词的使动⽤法,使……屈服)五、课⽂翻译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丈夫吗?他们⼀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事。

”孟⼦说:“这怎么能算⼤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成年举⾏加冠礼时,⽗亲训导他;⼥⼉出嫁时,母亲教导她,送到门⼝,告诫她说:‘到了你的夫家,⼀定要恭敬,⼀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标准,是妇⼈家遵循的道理。

(⼤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得志的时候,与百姓⼀同遵循正道⽽⾏;不得志的时候,独⾃⾛⾃⼰的道路。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才称得上⼤丈夫。

”6、问题探究1.主题思想:《富贵不能淫》探讨“何谓⼤丈夫”的问题。

景春提出观点,孟⼦反驳,有破有⽴。

先直接反驳,对景春的观点持否定态度,再从正⾯提出⾃⼰⼼⽬中的⼤丈夫的标准。

孟⼦提出了三个⽅⾯的标准:第⼀,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第⼆,⽆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的原则;第三,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施加的因素都不能使之迷乱、动摇、屈服。

《孟子二章》优秀PPT课件

《孟子二章》优秀PPT课件
然后知生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26
初读课文,疏通文义
quăn
fù yuè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
起,被任用 从 田间、田地
被举用,被选拔

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
捣土用的杵
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狱官

百里奚/举于/市。
集市 -
27
舜从田野中被任用,傅说从筑 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 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 放出来并得到任用,孙叔敖从隐居 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 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后来,人们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 、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孟子,学习他的两篇短文。
-
1
<<孟子>>二章
第一章: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第二章: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
2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 2、疏通文意。 3、理清课文思路。 4、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 面的认识。
-
28
初读课文,疏通文义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
给 指示代词,这
使动用法, 使……痛苦
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使……劳累
使……饥饿
kōng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
使他受到 贫困(之苦)
违 背
扰乱
用来(通过那样 的途径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使他的心惊动, 同“增”,增- 加
29
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 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 苦,用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 业,(通过这些)来使他内心警觉, 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 干。

孟子二章翻译

孟子二章翻译

孟子二章翻译
摘要:
1.孟子二章概述
2.孟子二章的内容及翻译
3.孟子二章的启示和影响
正文:
【孟子二章概述】
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著作《孟子》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孟子二章是《孟子》中的两篇文章,即《公孙丑下》和《滕文公上》,这两篇文章体现了孟子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理念。

【孟子二章的内容及翻译】
1.《公孙丑下》
《公孙丑下》主要讲述了孟子与公孙丑的对话。

公孙丑向孟子请教如何治理国家,孟子告诉他:“尊贤使能,俊杰在位,而国家不治,未之有也。

”意思是要尊重贤人,任用有能力的人,让杰出的人才担任重要职位,这样国家才能治理好。

文章中还提到:“得其大者可以养其小者,得其重者可以治其宽者。

”这意味着抓住事物的关键,就可以解决其他相关问题。

2.《滕文公上》
《滕文公上》主要记录了孟子与滕文公的对话。

滕文公向孟子请教如何治理国家,孟子告诉他:“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意味着国家的根本在于民众,只有关爱民众,国家才能安定。

文章中还提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
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表达了孟子倡导的坚定道德信仰和崇高精神境界。

【孟子二章的启示和影响】
孟子二章的启示和影响深远。

首先,孟子强调尊重贤人、任用有能力的人,这对后世选拔官员的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的观念,使得后世的统治者更加重视民生,关注民众的福祉。

最后,孟子的道德观念对后世儒家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孟子二章》课件

《孟子二章》课件
对立于道家和法家
Mencius' philosophy stood in opposition to Daoist and Legalist schools of thought, as he emphasized the moral cultivation of individuals and the role of benevolent government.
百家争鸣中的孟子学派
与儒家经典相呼应
Mencius' school of thought was closely aligned with Confucian classics and became one of the major schools of Confucianism.
与墨家的争议
Mencius' ideas were in contrast with those of Mozi, the founder of Mohism. They debated on topics such as human nature, morality, and government.
重点解读
1
仁爱与忠恕:Benevolence and Filial Piety
Mencius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cultivating benevolence towards all individuals and filial piety towards one's parents, which were fundamental virtues in Confucianism.
compassion towards
Mandate, which states

第18课《孟子二章》共87页文档

第18课《孟子二章》共87页文档
答:归纳了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 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3)第4段的作 用是在前3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 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 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 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 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 所几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 因而,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而,表转折,却。 夫环而攻之:夫fú,句首发语词。 是: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 利”。
•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 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 利不如人和也。 城:城墙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 甲衣。 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sù):指粮食。 多:充足 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委,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 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得出结论 得道多助, 治国道理
失道寡助。
• 艺术特色:
• 1、层次清楚,结构完整, 论证严密,并使用类比论证, 善于说理。
• 2、运用排比、对偶、顶真 等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具 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
• 排比 •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

粮多


守方



革 利
攻方
池深
地利
委而去之
人和
举例证明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
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 (论据)天时不如地利(从进攻一方而言)
(论据)地利不如人和(从防御一方而言
(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从战 争到治国)
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4段?
理 清 课 文 结 构

《孟子两章》01

《孟子两章》01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 性,曾益其所不能。
空乏:资材缺乏,这里用如动词. 拂:不顺. 曾益:增加. 曾:同“增”
[译文]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 定要先使他的思想受折磨,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 使他的身体受到饥饿,使他这个人身受贫困,在行 事上使他受到扰乱和不顺.(通过这些)来让他的 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强他(过去)做不 到的能力。
益 古义: 增加;更加 今义: 利益 恒 比喻
今义: 长久
过错。这里用作动词,犯错误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 常常 这样以后 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奋起,指有所作为。 bì 同“横”,梗塞,不顺 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在外面, 同“弼”,辅佐。 被人了解 在里面,指国内。 指国外。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试标出下边句子的节奏
/ / 1、舜发于畎亩之中, / /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 / 管夷吾举于士 ------/ / 2、故天 / 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必先苦其心志, / / 劳其筋骨, // 饿其体肤, /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
中心论点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 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足以使人 灭亡的道理了。
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留——保留原有的专有名词 删——删除一些语气词 换——将单音节实词替换为双音节词语 添——添加出容易省略的主语、介词或宾语 倒——倒换原句颠倒的语序
1、词性活用:
苦、劳、饿、空乏、乱、 动、忍都是形容词或动词 的使动用法,翻译时,要 译成 “使……”

孟子二章原文和翻译是什么

孟子二章原文和翻译是什么

孟子二章原文和翻译是什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小学资料、初中资料、高中资料、大学资料、文言文、中考资料、高考资料、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imary school materials, junior high school materials, senior high school materials, university materials, classical Chinese, senior high school examination materials,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materials, synonyms, antonym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孟子二章原文和翻译是什么《孟子二章》出自孟子之手,别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本文中,本店铺整理了这两篇文言文的相关知识,欢迎大家阅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是怎样论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这 个观点的?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 。
A.文章在论证上采取了层层推理的方法,开头先摆事实,举 出古代六位人物成就事业的例子,接着由个别到一般据事论 理,提出了治国重任的人才必须经过磨炼的观点,并由此引 申发挥,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推论,最后得出“生于忧患,死 于安乐”的结论。
在国外 而死于安乐也。
往往 常常
理解课文


畎亩
傅说 版筑
胶鬲 鱼盐
管夷吾 士
孙叔敖 海
百里奚 市

君主 相 辅佐武王 相 令尹 大夫
举例论证 人才必须 在艰苦的 环境中造 就的道理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在六个事例作为事实论据的基础上, 得出结论。
2.解释重点字词并翻译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5、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6、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7、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8、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9、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0、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12、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1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14、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以天下之所顺 C.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D.属予作文以记之
4.翻译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5.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6.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Hale Waihona Puke } 论据进攻 —— 天时不如地利 战争需要“人和”
防御 —— 地利不如人和

{ 类推
域民 固国
——————
治国需要“人和”
↓ 威天下
结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2、说出重要词语的意思。 3、能准确的翻译课文。 4、根据译文背诵课文。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限制
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威震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
通叛,背叛

归顺
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
矣。
要么,或
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检测练习
• 1.孟子,名______,字______,是____时代人, 他是孔子以后的_________。《孟子》是一部 记录_________的书。
《孟子》两章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 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 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 人物。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 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 想的核心。(仁政、王道)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 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读准下列加点词的字音
• 畎(. quǎn)亩 傅说.( yuè) 胶鬲. (gé ) • 孙叔敖(. áo ) 百里奚.( xī ) 行拂. ( fú ) • 曾(. zēng )益 拂. ( bì)士
舜/发于/ 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 举 于/ 版筑之间,胶鬲(gé)/ 举于/ 鱼盐之中,管 夷吾/ 举于/ 士,孙叔敖 / 举于/海,百里奚/ 举于/ 市,故/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 其/心志,劳其/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 其身, 行/拂(fú) 乱/ 其所为,所以/动心/ 忍性,曾 (zēng)益/ 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 患/而死于安乐也。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
起,被任用
被选拔
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道是什么?它和“人和”有何关系?
“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施行仁政。 施行仁政则“多助”,“多助”则“天下顺 之”,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 持和拥护。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 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 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 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 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 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个人 正面 生于 忧患
国家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反面
死于 安乐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拓展延伸
从古至今有哪些“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例子?
1、周武王伐商纣(周武王的得道和纣王的失道)。 2、隋末杨广无道,各地农民起义,瓦岗军得道多助。 3、元末顺帝无道,朱元璋率领的红巾军得道多助。 4、二战期间,德意日三国失道寡助,中美英等抗战国得道 多助。 5、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得道多助,国民党失道寡助。 6、商汤伐夏桀,夏桀失道寡助,商汤得道多助 。 7、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失道寡助,陈胜和吴广得道多助。 8、抗日战争中,国共部队得道多助,日本侵略军失道寡助。

使…痛苦 使…劳累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
使…饥饿 使…贫困 违背 扰乱 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使…坚强 通“增”增 加
使…惊动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常常
通“横”,梗塞,不顺 有所作为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
了解 在国内 通“弼”,辅佐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
内城
外城 围
语气词
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 这
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护城河 甲衣,兵器,武器装备 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米,谷,泛指粮食 放弃 离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