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整合
高一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总结第一章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知识点一: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分类1. 农业手工业:耕作、养殖等2. 家庭手工业:纺织、编织、陶器等3. 手工作坊:铁器、铜器、金银器等知识点二: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1. 家族传承:手工业技术主要依靠家族传承2. 作坊生产:手工业以作坊形式进行生产3. 技术保密:手工业者严格保守技术秘密4. 市场需求:手工业生产受市场需求影响知识点三: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影响1. 促进经济发展:手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商业和市场的发展2. 改善人民生活:手工业产品满足了人民的生活需求3. 技术进步: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技术的进步和创新第二章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知识点一:中国古代商业的起源与发展1. 起源:原始社会末期出现商品交换2. 发展:夏商周时期商业活动逐渐繁荣3. 市场形式:市场、市集、夜市等知识点二: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1. 市场调节:商业活动受市场供求关系调节2. 货币交易:商业活动以货币交易为主3. 区域性: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知识点三:中国古代商业的影响1. 促进经济繁荣:商业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繁荣2. 加强地域交流:商业活动促进了地域间的交流和合作3. 文化传承:商业活动推动了文化的传承和交流第三章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知识点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1. 农学:农学著作如《农政全书》、《齐民要术》等2. 医学:中医药学如《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3. 天文学:历法、天文观测等4. 数学:算术、几何、代数等5. 工程技术:建筑、水利、冶金等知识点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1. 实用性:科学技术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2. 传承性:科学技术主要通过书籍传承3. 创新性:科学技术在长期发展中不断创新知识点三: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影响1. 推动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应用于生产、医疗等领域,推动社会发展2. 文化传承:科学技术的传承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3. 对世界的影响: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对世界科技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第四章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知识点一: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起源与发展1. 起源:原始社会时期出现宗教信仰和图腾崇拜2. 发展:夏商周时期出现儒家、道家等学派3. 繁荣: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繁荣,出现“百家争鸣”知识点二: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特点1. 多元性:各种思想学说并存,互相竞争2. 传承性:思想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和发展3. 包容性: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知识点三: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1. 塑造民族性格: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性格产生了深远影响2. 影响政治制度: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3. 促进文化繁荣:思想文化的繁荣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第五章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知识点一: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成就1. 诗歌:唐诗、宋词、元曲等2. 散文:儒家经典、史书、文学作品等3. 小说:明清小说等4. 艺术: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知识点二: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特点1. 抒情性: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强调抒情言志2. 寓意性:文学艺术作品富含寓意和哲理3. 地域性:文学艺术作品受地域文化影响知识点三: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1. 丰富文化内涵:文学艺术作品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2. 传承历史文化:文学艺术作品传承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3. 审美教育:文学艺术作品对人们的审美教育和道德修养产生影响第六章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知识点一:古代世界的战争类型1. 城邦战争:古希腊城邦之间的战争2. 帝国征服:罗马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的征服战争3. 民族迁徙:日耳曼人、匈奴人的迁徙战争知识点二:古代世界的主要战争与征服1. 特洛伊战争:希腊城邦与特洛伊城的战争2. 亚历山大大帝东征:亚历山大帝国的征服战争3. 罗马帝国的扩张:罗马帝国对欧洲、北非、中东的征服知识点三:古代世界战争与征服的影响1. 促进文明交流:战争与征服带动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和融合2. 疆域扩张:战争与征服使帝国疆域不断扩大3. 破坏与重建:战争带来破坏,但也催生新的政治、文化重建第七章古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知识点一:古代世界的科学技术成就1. 古埃及:建筑设计、医学、数学等2. 古希腊:哲学、数学、物理学等3. 古印度:数学、天文学、医学等4. 古阿拉伯:数学、天文学、医学等知识点二:古代世界的思想文化成就1. 古埃及:宗教信仰、象形文字等2. 古希腊:哲学、戏剧、雕塑等3. 古印度:佛教、印度教、梵文等4. 古阿拉伯:伊斯兰教、阿拉伯数字等知识点三:古代世界科技与文化的影响1. 促进人类思维发展:古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推动了人类思维的发展2. 传承与创新:古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创新3. 对后世的影响:古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上是高一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梳理总结,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1. 背景:(I)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促进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2) 社会变革:社会结构发生急剧分化,“士”受到重用,并提出自己的主张。
(3) 学术下移:出现私人讲学,“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4) 社会需求: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对人才及其治国方略的需求。
2. 各学派代表人物:①道家:老子和庄子;②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③墨家:墨子;④法家:商鞅、韩非子;等等。
3. 评价:(1)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3) 各家学派彼此渗透、吸收、融合,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春秋孔子①政治:a.核心是“仁”,即“爱人”。
b•“德政”,即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
c.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②教育: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战国孟子①政治:a.发展孔子的“仁” ”为“仁政”思想。
b.发展孔子以德治民思想,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②伦理:主张“性本善”。
苟子①政治:a.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b.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提出“君舟民水”思想。
②伦理:主张“性本恶”。
影响:战国后期,儒学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后来发展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二、道豕春秋老子①哲学:a.认为世界本原是“道”强调要顺应自然。
b.认为世界万物是不停地运动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且不断转化的。
②政治:提出“无为而治”的主张。
战国庄子①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相对的。
②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精神自由。
四、法家①集大成者:韩非子。
②主张: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主张依法治国。
③意义: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如何看待儒家的“民本”思想①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民本思想既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
孔子提出“仁”的思想,强调“以德治民”;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观点;荀子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一、单元(在这里填写第一单元的标题,例如“现代世界的政治与经济变革”)二、单元目标:1. 理解现代世界政治与经济变革的背景和原因。
2. 分析重要历史事件对现代世界的影响。
3. 掌握关键历史人物和他们的贡献。
4. 认识全球化进程中的政治经济互动。
三、核心知识点:1. 工业革命及其影响- 工业革命的起源与发展- 工业革命对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 工业革命对全球政治格局的影响2. 民族主义与帝国主义- 民族主义的兴起背景- 民族主义对国家统一与分裂的作用- 帝国主义的扩张及其对殖民地的影响3. 世界大战与国际关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结果- 凡尔赛体系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与影响4. 冷战时期的对抗与合作- 冷战的起源与两大阵营的形成- 冷战期间的重要事件与危机- 冷战结束后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四、重要历史人物与事件:- 人物1:(姓名、生平、贡献)- 事件1:(名称、时间、地点、影响)- 人物2:(姓名、生平、贡献)- 事件2:(名称、时间、地点、影响)五、思考题与讨论点:1. 工业革命如何塑造了现代世界?2. 民族主义与帝国主义在历史上的角色是什么?3. 两次世界大战对国际秩序有何长远影响?4. 冷战对当代国际关系有哪些遗留问题?六、单元复习与测试:- 知识点回顾- 案例分析- 习题练习- 模拟测试七、参考文献与推荐阅读:- 书籍1:(作者、书名、出版信息)- 文章1:(作者、标题、出处)- 书籍2:(作者、书名、出版信息)- 文章2:(作者、标题、出处)请根据实际教材内容填充每个部分的详细信息。
确保所有信息准确无误,并且格式规范,以便读者可以轻松地下载、编辑和使用。
高中必修三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修三历史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商朝的兴起和衰落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建立于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
商朝的兴起与黄河流域的农业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
商朝的主要特点是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巩固了奴隶制度。
商朝最辉煌的时期是在商汤和武丁两位君王的统治下。
商朝的兴起和衰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其一,自然灾害的频繁使得社会秩序动荡,生产力水平下降;其二,贵族的贪欲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国家政权威信受到挑战;其三,周朝的兴起对商朝的统治产生威胁,最终导致了商朝的覆灭。
第二章周朝的兴起和衰亡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实行封建地主阶级专政的朝代,建立于公元前11世纪。
周朝的主要特点是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宗法制度的成熟。
周朝实行了分封制,通过与周室建立亲属关系的周王的诸侯建立的分封政权进行统治。
同时,周朝通过宗法制度对社会进行管理,巩固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
周朝的兴起和衰亡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诸侯之间的争霸导致了周朝政权的削弱和崩溃;其二,诸侯之间的联姻和亲属结盟使得周室与周王政权失去中央的控制权;其三,周朝的腐败和贵族的贪欲使得社会矛盾激化,封建制度成为混乱的制度。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变局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
在这个时期,诸侯争霸,世家豪强相争,社会矛盾激化,文化艺术得到了发展。
春秋时期,周室的中央政权日益削弱,霸主政治占据了主要地位,政权形态不断发展。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各个国家生产的武器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军事力量也不断增强,社会的发展日益加速。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局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春秋时期社会矛盾激化,国家政治日益削弱,百家争鸣,社会政治发展进一步提速;其二,战国时期由于诸侯间的争霸,各国之间的军事技术和军事力量不断发展,使得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的发展进一步加速;其三,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得社会文化艺术得到了发展,社会政治日益复杂。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总结
2、政治:启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3.教育:垄断教育(太学);凭儒入仕,打破陈规;建立地方教l育系统
2、政治:启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3、教育:垄断教育(太学);凭儒入仕,打破陈规;建立地方教l育系统
崇实致用的学风, 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 开一代朴实学风之先河
启示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影响
1、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2、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构成中国启蒙思想的洪流, 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3、局限性: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 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 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加强君权)
<3>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4>仁政:限田薄敛省赋役。(缓和阶级矛盾)
<4>仁政:限田薄敛省赋役。(缓和阶级矛盾)
评价
<1>主观目的: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统治。
<2>进步性:a提高劳动人民身份地位,促进生产发展。b有助于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c蕴含早期人文主义。
评价
<1>具有反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代表了工商业者和中小地主的利益。具有进步性、民主性。
<2>抨击了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推动思想解放和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
<3>局限性:未从根本上摆脱封建思想束缚,存在不可避免的时代局限性。
(根本:经济上,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新兴资产阶级尚未形成)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有很多文科同学的历史是非常的不好的,那幺他们应该怎幺学习历史呢,高中立是必修三的知识点有哪些呢,小编整理了相关信息,希望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有哪些知识点
一、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雅典的政治状况:
(1)雅典的地理环境:
①阿提卡;比雷埃夫斯;②农业;工商业;航海业
(2)城邦制国家初步形成:
①纷争不断;②大约在公元前9-8世纪;中央议事会;行政机构设立;贵族—平民(农民、手工业者)
(3)平民与贵族矛盾日益尖锐:8BC—6BC
①首席执政官;长老会议;实际权力;②放高利贷;土地兼并;六一汉;债务奴隶;
(4)平民暴动与雅典政局动荡:
①B632;武装暴动;被镇压;②成文法;贵族既得利益;
二、工商业发展——雅典的经济发展
(1)经济发展:
铁制农具;远航大船;工商业奴隶主;
(2)工商业奴隶主要求分享政治权利的斗争:
维护贵族寡头政治;实行激进的民主政治,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要求发展海外贸易,掠夺外邦奴隶与财产,主张实行温和改革
三、首席执政官梭伦:。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主要讲解的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及社会发展历程。
了解这些知识点是我们认识中国社会的重要基础。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单元中的重要知识点。
一、中国古代的封建政治制度中国的封建政治制度是指以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政治制度。
封建制度的出现打破了部落联盟及其它传统政府形式的局限,使得国家政治连成一个整体。
其中最重要的制度包括封建土地制度、官僚制度、科举制度以及封建体制。
封建土地制度是封建制度的核心,它将所有人分为居住在土地上的两大阶层:地主和农民。
地主拥有所有土地的所有权和控制权,而农民只是土地的使用者,他们需要付出农租和其他税收。
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地主和租佃农之间的分工及等级差别十分明显,导致民众之间的阶级矛盾不断加剧,在社会经济发展后期长期呈现出土地兼并、流民、民变等问题。
官僚制度是指官吏掌握权力,并以这种权力进行行政和司法的制度。
在中国古代,官僚制度以全民所有制为基础,但是通过官僚的选拔和聘任实现了权力的集中和政府的运作。
这种制度的好处是官员队伍的素质高、工作效率高,同时也使得政府的权力更为稳固。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官制度。
通过科举制度,每一个有才华的人都有机会进入官场。
它是中国封建制度中的一种创新,对中国的政治制度及人才培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在推动中国社会文化和政治革命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二、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总结为四个阶段:农业经济雏形阶段、封建经济萌芽阶段、封建经济盛衰交替的成熟阶段、向商业资本主义转型阶段。
农业经济雏形阶段是指新石器时代到夏商时期之间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以农业为主,同时还进行了一些手工业生产活动。
封建经济萌芽阶段是指周朝以后,到秦汉时期之间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封建社会以农业为主,开始形成一定的市场。
封建经济盛衰交替的成熟阶段出现在晋唐时期,这个时期以农业生产为主,商业和手工业都相对发达。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一、秦统一中国和秦始皇的统治1. 秦国的崛起秦国的崛起始于战国时期,其由荆襄、巴蜀地区的农民出身的秦武王所开创。
在秦国的统治下,秦国迅速发展成为强大的国家,并在战国末年消灭了其他六国,最终统一了中国。
2. 国家统一政策在秦国统一中国后,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巩固统一。
这些政策包括:•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再细分为县,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方便交流和贸易;•修建连通北方和南方的灵渠和长城,加强了国家的边防体系;•统一文字和法律制度,消除了地方特殊的习俗和法律,使全国法律统一。
3. 秦始皇的统治秦始皇是秦国的第一位皇帝,他实行严酷的统治,以加强自己的权力。
他采取了以下措施:•长平之战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统一了全国的文字,法律和货币等;•推行焚书坑儒的政策,以消除其他思想的影响,并加强自己的统治;•建造了兵马俑,以保护自己在来世的安全。
二、法治和人治1. 法治的特点法治是指政府和社会活动必须以法律为基础进行,以法律保障国家和个人的权益。
法治的特点包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法律必须公正、公平,用于保护人民的权益,并解决纠纷和冲突;•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必须依据一定的程序,不能凭个人的意志或权力随意执行。
2. 人治的特点人治是指国家或社会的政治权力主要由一人或少数人掌握,并基于这些人的意志行使。
人治的特点包括:•个人或少数人的意志成为最终权威,可以超越法律和其他权力机构;•政策和决策主要依赖于这些人的个人意志和判断;•容易产生权力滥用、腐败和不稳定的问题。
三、秦汉政治制度和官制1. 秦朝的政治制度和官制秦朝实行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和官制。
政治制度方面,秦始皇通过推行一系列的改革,削弱了诸侯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官制方面,秦始皇将郡县制推行到各地,设置了郡守、县令等官职,使得中央政府能够更好地控制地方。
2. 汉朝的政治制度和官制汉朝的政治制度和官制继承了秦朝的基本框架,但也有一些改革和发展。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历史是一面照妖镜,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过去的变迁、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以及这些事物对现在的影响。
历史必修三的第一单元主要探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演变和影响,下面将对其中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封建社会的特点与儒家思想封建社会是中国古代的主要社会形态,它以封建土地所有制为经济基础,以世袭制的贵族阶级为社会主体。
这个时期的社会结构严重分化,以官僚和地主为主要统治阶级。
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强调礼仪、忠恕、仁爱等道德准则,强调家庭和谐、社会秩序和政治体制的稳定。
这种思想体系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和社会结构。
二、奴隶制度与烽火戏诸侯在古代中国,奴隶制度是社会经济形态的一种,是封建制度之前的社会形态。
奴隶制度下,奴隶是私人财产,被用作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
奴隶制度给中国古代社会带来了严重的人口分化和社会矛盾。
烽火戏诸侯是战国时期的一种外交手段。
它源于晋国君主晋文公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和削弱其他诸侯之间的联盟而采取的策略。
通过设计,晋国以犒赏的名义向其他诸侯国烽烟信号,设陷阱将其诸侯国的军队削弱,以达到稳固自身的目的。
三、乡土中国的变迁与农业社会乡土中国是指中国古代的农业社会,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时期都处于这种社会形态中。
农业社会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活动,人们的生活和命运紧密依赖于土地。
农业社会的变迁受到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和社会制度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乡土社会经历了许多变化,包括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农业区域的扩张、土地制度的改革和社会结构的变迁。
四、金、元的统一与变革金、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朝代,它们的兴起和变革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金朝是由女真族建立的,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短暂而强大的朝代。
他们以金为西北汉土,通过对北方民族的征服和南方的统治而形成统一的帝国。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外族政权。
元朝统治下实行了民族融合和地区自治的政策。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总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代表重要)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思想主流的演变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出现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士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发生变化,出现了私人讲学。
2.代表人物:道家:老子和庄子;儒家:孔子、荀子、孟子;墨家:墨子;法家:商鞅、韩非子。
3.作用: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名丘,字仲尼,被称为至圣。
2.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3.**孔子的主张:【思想核心是“仁”;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克己复礼”】{政治主张};【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孔子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后称为六经,他的言行载于《论语》一书】{教育贡献}。
4.孟子,名轲,有亚圣之称,著有《孟子》一书5.孟子的主张: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方面,孟子主张“性本善”6.荀子名况。
7.荀子的主张:统治者实行仁政和王道,以德服人;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荀子提出“人之性善8.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
道家和法家1.春秋时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老子的主张:【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老子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总在不停的运动;】{哲学思想}【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他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政治主张}3.庄子的主张: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学说,把世界万物看成是相对的;他认为放弃一切的大小、贵贱、生死、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三复习资料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三总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复习资料1、简述“百家争鸣”的历史原因和历史意义原因:政治上:周王室的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分裂割据。
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
积极基础:士的崛起。
历史意义:①是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②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基础;③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
2、简述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非子所属学派及思想主张。
儒家:孔子:①核心是“仁”“爱人”“克已复礼”“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为政以德”包括民本思想。
③“有教无类”。
孟子:①“仁政”“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②“民贵君轻”③“性本善”荀子:①“仁义”“王道”和“以德服人”②“君舟民水”③“性恶论”,礼法并施。
道家:老子: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②朴素辩证法。
法家:韩非子:①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②迎合建立大一统专治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3、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大一统:“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君权神受:“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4、汉武帝尊儒的措施(儒家学派的地位是如何确立起来的):①儒家学派成为官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②儒家经典“四书五经”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③兴办太学和地方郡县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影响:①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②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5、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程朱理学:程颐、程颢、朱熹陆王心学:陆九渊、王阳明6、陈朱理学的主要内容:①万物本原:二程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万物只有一个天理。
主张“先有理后有物”。
②二程认为“人伦者,天理也”。
朱熹认为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实际上就是把儒家的理论道德神圣话。
7、简述明清之际的重要思想家及其主张:李势:“离经叛道”;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顾炎武:“经世致用”;王夫之:“唯物思想”;第二单元复习资料1、列举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教育可以使人回归善。
高中必修三具体的历史知识点总结2022
高中必修三具体的历史知识点总结2022学习历史对我们有重要意义,我们可以了解社会发展史,能够认识民族和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从而有利于对我们人生坐标的定位。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高中必修三历史知识点总,希望对你们有帮助!高中必修三历史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1孔子与老子(一)孔子: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2、学说: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影响最深远,打破官教限制) ;“因材施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3、历史地位:①当时为受到重视,所倡导的儒家思想体系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保守的一面:主张按照周礼的制度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承认等级制度也阶级压迫。
4、反映了春秋晚期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礼崩乐坏。
5、孔子的政治主张对现在有何现实意义:对今天的政治文明的建设、对国家和社会的管理有着重要意义。
(“礼”的观念,德治)(二)老子: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2、学说:①哲学思想: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摒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无事取天下”。
3、历史地位: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1、(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时局动荡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2、(文化思想)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各学派之间和同一学派的个流派之间的相互斗争。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
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 1 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春秋战国百家争鸣:(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重大变革:A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B政治上周王室衰微 C阶级关系上士阶层崛起 D思想文化上学在民间(2)性质及其作用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代表学派、代表人物、时期、主张(以下人物老子、孔子为春秋人,其他为战国人)3、其他注意内容:(1)孔子:春秋晚期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家、教育家,后人尊称为圣人;孔子整理了古代文化典籍《诗》《书》《礼》《易》《春秋》(西汉后成为五经)《乐》;《论语》记录了孔子言行。
孟子著作《孟子》。
荀子著作《荀子》(2)老子:春秋晚期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作《老子》又称《道德经》。
(3)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为什么儒家思想没能成为主流?因为儒家思想(仁、礼的思想)不适应春秋战国时期大国争霸,以暴力建立新的统治秩序的政治要求,所以不被统治者重视。
而法家思想(依法治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适应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潮流。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董仲舒提出)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统一的需要。
理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纲五常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起用儒学家参政;儒家经典成为教科书(五经);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西汉以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第3课宋明理学一、程朱理学1. 背景:隋唐时期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北宋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2. 内容:(1) 二程的思想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先有理而后有物。
②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③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清单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基础知识清单)1、何为“百家争鸣”,“争鸣”的主题是什么?(导言第二段)2、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3、孔子的思想主张及文化成就有哪些?4、孟子和荀子是如何继承和发展孔子学说的?5、如何评价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6、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及基本主张有哪些,如何评价?7、春秋战国时期法家的核心观点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有哪些,如何认识法家思想?8、春秋战国时期墨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有哪些,如何认识墨家思想?9、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如何?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基础知识清单)1、秦代儒家思想遭到摧残的原因及表现?2、汉代儒学兴起的背景有哪些?3、董仲舒的新儒学吸收了哪些学派的内容,是如何改造儒学的?4、如何认识董仲舒改造儒学提出的各项新内容?5、汉武帝推出了哪些尊儒、崇儒的措施?6、由以上内容总结儒家在汉代如何成为正统思想的?7、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了怎样的影响?第三课:宋明理学(基础知识清单)1、汉末到宋初儒学的地位面临那些挑战,儒家学者为复兴儒学进行了哪些努力。
形成了什么样的历史趋势?(背景)2、如何理解理学的概念?是儒、佛、道三家合一的产物,北宋时期,为了抗衡佛、道思想,儒家学者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的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学说,又叫新入学。
3、理学的基本内容有哪些?4、程朱理学的历史地位如何,如何评价理学?5、陆王心学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和理学有何异同点?第四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基础知识清单)1、分析明清之际的社会状况,找出这一时期思想活跃的历史背景。
2、李贽的代表作品,基本主张有哪些,如何评价?3、试找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代表作品及其各自的基本主张有哪些,试总结其共同点?4、如何评价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为何这一思想不能起到促进中国社会转型的作用(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5、试总结古代中国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在历史必修三的第一单元中,我们主要学习了中国古代的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这一段历史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开端,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这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下面我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首先,我们来看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它建立了最早的封建国家制度。
夏朝的政治制度以世袭制为主,国王统治全国,下设诸侯,实行分封制。
商朝继承了夏朝的政治制度,但在商朝时期,封建制度更加完善,国家君主的权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它建立了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实行分封制和世袭制,国家君主的权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其次,我们来看夏、商、周三代的经济发展。
夏朝时期,农业是经济的主要产业,人们开始使用青铜器具,生产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商朝时期,农业继续是经济的主要产业,同时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发展,商朝的繁荣使得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周朝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最后,我们来看夏、商、周三代的文化特点。
夏朝时期,人们开始使用象形文字,这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化的萌芽。
商朝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金文,这是中国古代文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周朝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金文,这是中国古代文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周朝时期的青铜器和礼乐制度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特点。
总的来说,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开端,它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这一段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轨迹,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框架
1.三秦政治。
-秦始皇完成大一统的意义。
-《焚书坑儒》政策的背景及影响。
-重视法家思想、实行法家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统一战争。
-秦朝对六国的战争使秦能够完成统一。
-重要战役:长平之战、巨鹿之战、赤壁之战等。
-司马迁《史记》对统一战争的记录和评价。
3.高度集中的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郡县制、推行等级森严的官僚制度、实行中央集权。
-建立道德政治,以儒家经典为准则,实施儒家教化政策。
-集体主义思想的影响以及公共建筑工程的规模。
4.秦代社会经济变革。
-实行均田制、铸钱统一制,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开通农田灌溉、建设纵横交错的水利工程,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
-秦朝对铁器、陶瓷等手工业工艺的发展影响。
5.秦代对现代中国的影响。
- 方便统一的基础制度,Article 29对现代法制的影响。
-中央集权制度成为中国的统治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主流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线索脉络百家争鸣——法家独尊——黄老盛行——儒家主流——受到挑战——融合完善——自我批判趋势:中国古代主流思想从百家争鸣到思想一统的趋势;儒家在汉代以后成为中国社会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特点:每一时期的文化都是一定政治经济的客观反映。
预设问题:1、为什么儒家思想能够最终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参考答案:具体答案视材料内容而定(1)儒家思想的主张顺应了统治者巩固统治的政治需要,“仁”“德”“礼”都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以维护封建纲常礼教为前提)(2)儒家知识分子对儒家思想不断的更新、改造,使之更适应时代的需要(如:董仲舒吸收阴阳家、法家、黄老之学,形成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程朱等融合佛道思想,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的儒学思想体系……)(3)统治者对于儒家思想的重视和政策引导(如:孔子地位的不断提高;汉武帝采纳“罢百独儒”,以儒学经典为课本,兴办太学;宋以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元将理学做为考试内容等等)(4)中国历史长期稳定的政治局面,更适合儒家思想生存(历史上政治秩序稳定,统治巩固后,儒学受到重视)(5)儒家的中庸之道不偏激,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百家争鸣:背景:经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百家争鸣奠定了物质基础政治: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崩溃;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分裂,诸候争霸,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国家尚未统一,为学术研究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阶级: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
“士”阶层活跃并受到重用。
文化: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
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出现文化下移。
各派主张儒家:创始人:孔子:思想家、教育家、政治理论家。
后世尊为“圣人”政治:仁:(1)背景:A:矛盾激化: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大变革的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乐制度遭到严重破坏,统治者不断加大对人民的搜刮,给人科带来无穷灾难,社会动荡不安。
B:时风日下: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社会关系遭到严重破坏。
(2)含义:仁者爱人:A: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刑杀;B:老百姓: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3)目的:调整人际系,稳定社会秩序;(4)方法:遵循忠恕之道A:含义: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三点要求:υ尊重他人,求同存异。
ϖ适度忍让,体谅别人ω与他人坦诚相待,主动与别人沟通(5)标准:“克己复礼为仁”(6)评价:进步性:不仅要爱自己的亲人,还要爱其他人,仁爱的对象大大超出了家族和等级的界限,局限性:A:仁是一种有等差的爱,由亲及疏,爱的程度是逐渐降低的。
B:在当时无法做到的,所以没有被统治者所采纳。
2、礼(1)背景:A:必要性:社会动荡。
春秋时期,社会发生剧烈变革,宗法分封制日趋崩溃,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社会秩序混乱不堪,传统的价值观遭到破坏,社会迫切需要一种制度来规范约束统治者之间、统治者与人民之间、人民之间的关系。
B:可能性:西周初年,礼乐制度对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
(2)含义:做人要克己复礼,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的要求。
*何谓礼?制定者?主要内容是什么?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它规定了一整套在衣食住行方面必须合乎尊卑等级身份的仪礼规范,并发展成指导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
(3)方法 A:“克己复礼”B:提出了“正名”的主张。
即按照周礼把当时已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4)目的: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5)评价: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的一面。
为政以德——孔子的民本思想((1)爱惜民力,以德教化,(2)在以礼治国的同时,改良社会政治)哲学:伦理——中庸之道天命:敬鬼神而远之(注意力放在人类社会,带有人文主义色彩)人性:性相近教育:1.指导原则:有教无类:(1)含义:不分贵族与平民,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
(2)目的:培养贤者和官吏,以实现其政治思想,建立大同社会。
(3)理论基础: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论和仁爱思想。
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
(4)意义: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打破了“学在官府”的限制。
2.教学原则: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1)含义:A:愤:学生对某个问题急于解决但又无从下手时的矛盾心理状态。
(提出问题)B:启:教师这时要教给他怎样打开思路的行为(思考问题)C:悱:指学生初步解决了某个问题,但却苦于无法表达的另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
(深入思考)D:发:教师帮助他用准确的语言加以阐述表达出来。
(解决问题)(2)意义:A:生动地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B: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将会依次出现的两种矛盾的心理状态或两种不同的思维矛盾,以及正确的处理方法。
C: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
教师只是从旁边加以点拨,起指导和促进作用。
3.教学方法:因材施教(1)含义:针对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育。
4.学习态度:坚持真理:“当仁不让于师”*与古希腊哪位哲人相似?实事求是贡献:六经《大学》《尚书》《中庸》➢影响:➢对中国:➢春秋战国和秦朝不受重视;经历代不断创新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对我国的政治、伦理、文化和民族性格产生了深远影响,渗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他的形象也逐渐被神圣化了。
➢对世界:A:亚洲许多国家接受了儒家文化。
儒家学说成为这些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B:18世纪后,儒学传到了西欧,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借鉴作用。
C: 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儒家的根本智慧和核心价值并没有过时,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着实际的作用,正在成为全人类都能认同的基本价值观念。
战国时期代表:孟子:(1)地位: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奠基人,被尊为“亚圣”,有《孟子》为经典著作。
(2)主张:A:核心:仁政学说。
主张尊王贱霸,实行王道。
王道:以德服人霸道:以力服人仁政三宝:土地、人民、政事;重民的表现:土地、时间、减税君民关系:民贵君轻B:人性论:人性本善。
人性有“四端”。
“仁义礼智根于心”。
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性善论的最高目标——“慎独”慎独:“人虽不知而己独知之” ,“尤加谨焉”。
C:义利观: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传统的道德和眼前的利益发生冲突。
(胸怀坦荡、侠肝义胆、正义善良)2、内容:舍生取义、浩然之气(仁义浩大),具备高尚的品德和人格。
提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3)地位:A:著作:唐代以后,《孟子》一书被当做经典。
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一,B:人物: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C:作用: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孔孟之道。
思考:仁与仁政的不同:仁:范围广,全体人;仁政:对统治者制定的政策;对象不同。
2、荀子(1)地位:唯物主义思想家,是战国时期儒家的另一重要代表(2)主张:A:天命观:尊重客观规律,并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①世界是客观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人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②天人关系(制天命而用之),“交相胜,还相用”B:人性论:人性本恶,但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
C: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王霸兼用,王道为主。
(3)评价:A:荀子的思想杂取百家,与孔孟思想不完全一致,被视作儒家的异端。
B:是战国思想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道家:时期重要的家,派的创始人。
(二)代表作:影响:一直流传至今(三)主要思想:1.哲学思想:(1)世界本原:道是世界本原A:道的含义:是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最高的哲学概念,不是物质实体,而是看不见的精神规律。
哲学派别:客观唯心主义。
B:作用:摈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上天是否依旧存在?)因为:老子以前的天命观认为天是最高的主宰。
天有意志,有知识,能作威作福。
在否定“天命”方面与老外谁相似?C:依据:“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2)天人关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天人合一”思想。
剔除了天命权威(3)辩证法思想:A: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B: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C:转化条件:只要能“守静”,就可以“以弱胜强”,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车到山前必有路)2.政治思想:无为而治(1)核心:无为而治(2)理论基础:天道自然无为:含义是什么?(3)含义:A:不要使用权谋,不要过分威逼百姓——这具有积极的意义B:倡导“无为而治”、“无事取天下”。
C:愚民政策:方法:“圣人之治,使民无知无欲”,目标:把原始纯朴的社会“小国寡民”当作理想的奋斗目标。
评价:在历史上产生了消极影响。
(四)地位:A、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B、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
C、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影响深远。
庄子(1)地位: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庄周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家思想,著有《庄子》一书,后人称他为庄子,把他和老子合称为老庄。
(2)著作:《庄子》(3)思想:A:哲学:齐物,即齐一万物,任何事物本质上相同,没有区别。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B:人生观:“逍遥”。
含义:对事物的变化采取一种旁观、超然的态度。
方法:逍遥(旁观、超然,无所恃),不要受各种条件左右。
过虚无的生活,希望绝对的自由“无所恃”。
比如:“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境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我与万物永存、化作春泥更护花)评价:庄子的“逍遥”思想,反映了没落贵族的消极思想。
C:天人关系:不相胜(人顺从自然)人为是对自然状态的一种破坏,无利而有害。
因此人们必须顺从自然。
(即:不以人助天)(4)文学特点:庄子在文学、美学方面很有建树。
他的寓言、散文蕴含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
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墨家:墨子(1)地位:墨子,名翟,战国时期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
(2)组织特点:组织严密,纪律严明。
一切行动听巨子的指挥。
(3)思想:A:兼爱:“兼爱”即“仁”是不分等级贵贱的。
与孔子的爱不同,空想不切实际B:非攻:主张各国和平共处,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不是反对战争,是反对侵略战争) C:尚力: D:尚贤: E:节俭:(4)著作:《墨子》自然科学知识。
如《墨子》中的《墨经》介绍许多物理学知识。
(5)影响:A:阶级属性:墨子的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B:地位变化:他的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
但到战国以后,墨子的思想便不受人们重视了。
原因:主观上:理论与实际相脱离;客观上: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