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整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主流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
线索脉络
百家争鸣——法家独尊——黄老盛行——儒家主流——受到挑战——融合完善——自我批判趋势:中国古代主流思想从百家争鸣到思想一统的趋势;儒家在汉代以后成为中国社会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
特点:每一时期的文化都是一定政治经济的客观反映。
预设问题:
1、为什么儒家思想能够最终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参考答案:具体答案视材料内容而定
(1)儒家思想的主张顺应了统治者巩固统治的政治需要,“仁”“德”“礼”都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以维护封建纲常礼教为前提)
(2)儒家知识分子对儒家思想不断的更新、改造,使之更适应时代的需要(如:董仲舒吸收阴阳家、法家、黄老之学,形成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程朱等融合佛道思想,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的儒学思想体系……)
(3)统治者对于儒家思想的重视和政策引导(如:孔子地位的不断提高;汉武帝采纳“罢百独儒”,以儒学经典为课本,兴办太学;宋以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元将理学做为考试内容等等)(4)中国历史长期稳定的政治局面,更适合儒家思想生存(历史上政治秩序稳定,统治巩固后,儒学受到重视)
(5)儒家的中庸之道不偏激,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百家争鸣:
背景:经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百家争鸣奠定了物质基础政治: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崩溃;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分裂,诸候争霸,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国家尚未统一,为学术研究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
阶级: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士”阶层活跃并受到重用。
文化: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出现文化下移。
各派主张
儒家:
创始人:孔子:思想家、教育家、政治理论家。后世尊为“圣人”
政治:仁:(1)背景:A:矛盾激化: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大变革的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乐制度遭到严重破坏,统治者不断加大对人民的搜刮,给人科带来无
穷灾难,社会动荡不安。
B:时风日下: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社会关系遭到严重破坏。
(2)含义:仁者爱人:A: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刑杀;
B:老百姓: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
(3)目的:调整人际系,稳定社会秩序;
(4)方法:遵循忠恕之道A:含义: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三点要求:υ尊重他人,求同存异。
ϖ适度忍让,体谅别人
ω与他人坦诚相待,主动与别人沟通
(5)标准:“克己复礼为仁”
(6)评价:进步性:不仅要爱自己的亲人,还要爱其他人,仁爱的对象大大超出了家族
和等级的界限,
局限性:A:仁是一种有等差的爱,由亲及疏,爱的程度是逐渐降低的。
B:在当时无法做到的,所以没有被统治者所采纳。
2、礼(1)背景:A:必要性:社会动荡。春秋时期,社会发生剧烈变革,宗法分封制日
趋崩溃,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社会秩序混乱不堪,传统的价值观遭
到破坏,社会迫切需要一种制度来规范约束统治者之间、统治者与人民
之间、人民之间的关系。
B:可能性:西周初年,礼乐制度对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
(2)含义:做人要克己复礼,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的要求。
*何谓礼?制定者?主要内容是什么?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它规定
了一整套在衣食住行方面必须合乎尊卑等级身份的仪礼规范,并发展成指导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
(3)方法 A:“克己复礼”
B: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即按照周礼把当时已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
过来,
(4)目的: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5)评价: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的一面。
为政以德——孔子的民本思想((1)爱惜民力,以德教化,(2)在以礼治国的同时,改良社会政治)哲学:伦理——中庸之道天命:敬鬼神而远之(注意力放在人类社会,带有人文主义色彩)
人性:性相近
教育:1.指导原则:有教无类:
(1)含义:不分贵族与平民,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
(2)目的:培养贤者和官吏,以实现其政治思想,建立大同社会。
(3)理论基础: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论和仁爱思想。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
(4)意义: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打破了“学在官府”的限制。
2.教学原则: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含义:A:愤:学生对某个问题急于解决但又无从下手时的矛盾心理状态。(提出问题)
B:启:教师这时要教给他怎样打开思路的行为(思考问题)
C:悱:指学生初步解决了某个问题,但却苦于无法表达的另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深
入思考)
D:发:教师帮助他用准确的语言加以阐述表达出来。(解决问题)
(2)意义:A:生动地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
B: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将会依次出现的两种矛盾的心理状态或两种不同的思维矛盾,以及正确的处理方法。
C: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教师只是从旁边加以点拨,起指导和促进作用。
3.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1)含义:针对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育。
4.学习态度:坚持真理:“当仁不让于师”*与古希腊哪位哲人相似?实事求是
贡献:六经《大学》《尚书》《中庸》
➢影响:
➢对中国:
➢春秋战国和秦朝不受重视;经历代不断创新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对我国的政治、伦理、文化和民族性格产生了深远影响,渗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他的形象也逐渐被神圣化了。
➢对世界:A:亚洲许多国家接受了儒家文化。儒家学说成为这些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B:18世纪后,儒学传到了西欧,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借鉴作用。
C: 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儒家的根本智慧和核心价值并没有过时,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着实际的作用,正在成为全人类都能认同的基本价值观念。
战国时期代表:
孟子:(1)地位: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奠基人,被尊为“亚圣”,有《孟子》为经典著作。
(2)主张:A:核心:仁政学说。主张尊王贱霸,实行王道。王道:以德服人霸道:以力服人
仁政三宝:土地、人民、政事;
重民的表现:土地、时间、减税
君民关系:民贵君轻
B:人性论:人性本善。人性有“四端”。“仁义礼智根于心”。
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性善论的最高目标——“慎独”
慎独:“人虽不知而己独知之” ,“尤加谨焉”。
C:义利观: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传统的道德和眼前
的利益发生冲突。(胸怀坦荡、侠肝义胆、正义善良)
2、内容:舍生取义、浩然之气(仁义浩大),具备高尚的品德和人格。
提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地位:A:著作:唐代以后,《孟子》一书被当做经典。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一,
B:人物: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C:作用: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孔孟之道。
思考:仁与仁政的不同:仁:范围广,全体人;仁政:对统治者制定的政策;对象不同。
2、荀子
(1)地位:唯物主义思想家,是战国时期儒家的另一重要代表
(2)主张:A:天命观:尊重客观规律,并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①世界是客观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人治则吉,应之以乱则
凶”
②天人关系(制天命而用之),“交相胜,还相用”
B:人性论:人性本恶,但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
C: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王霸兼用,王道为主。
(3)评价:A:荀子的思想杂取百家,与孔孟思想不完全一致,被视作儒家的异端。
B:是战国思想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道家:时期重要的家,派的创始人。
(二)代表作:
影响:一直流传至今
(三)主要思想:
1.哲学思想:
(1)世界本原:道是世界本原
A:道的含义:是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最高的哲学概念,不是物质实体,而是看不见的精神规律。
哲学派别:客观唯心主义。
B:作用:摈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上天是否依旧存在?)因为:老子以前的天命观认为天是最高的主宰。天有意志,有知识,能作威作福。在否定“天命”方面与老外谁相似?
C:依据:“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2)天人关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天人合一”思想。剔除了天命权威
(3)辩证法思想:A: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B: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C:转化条件:只要能“守静”,就可以“以弱胜强”,有利于社会的稳定。(车
到山前必有路)
2.政治思想:无为而治
(1)核心:无为而治
(2)理论基础:天道自然无为:含义是什么?
(3)含义:A:不要使用权谋,不要过分威逼百姓——这具有积极的意义
B:倡导“无为而治”、“无事取天下”。
C:愚民政策:方法:“圣人之治,使民无知无欲”,
目标:把原始纯朴的社会“小国寡民”当作理想的奋斗目标。
评价:在历史上产生了消极影响。
(四)地位:A、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B、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
C、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影响深远。庄子
(1)地位: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庄周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家思想,著有《庄子》一书,后人称他为庄子,把他和老子合称为老庄。
(2)著作:《庄子》
(3)思想:A:哲学:齐物,即齐一万物,任何事物本质上相同,没有区别。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B:人生观:“逍遥”。含义:对事物的变化采取一种旁观、超然的态度。
方法:逍遥(旁观、超然,无所恃),不要受各种条件左右。过
虚无的生活,希望绝对的自由“无所恃”。比如: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境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我与万物永存、化作春泥更护花)
评价:庄子的“逍遥”思想,反映了没落贵族的消极思想。
C:天人关系:不相胜(人顺从自然)人为是对自然状态的一种破坏,无利而有害。因此人们必须顺从自然。(即:不以人助天)
(4)文学特点:庄子在文学、美学方面很有建树。他的寓言、散文蕴含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墨家: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