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学复习资料

自然灾害学复习资料
自然灾害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1、相比其他星球,地球具有哪些特点使它适合人类居住?

(1)首先,地球距日距离适中,不太近,也不太远。这样就有利于接受适中的光照,给植物提供太阳能,让其自如利用进行光合作用。而且太阳能够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此外,太阳辐射还能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运动的主要动力。所以,地球距离太阳适中的距离,使地球得到稳定的太阳光照,是适合人类居住的重要条件。而其他的星球,距日距离不是太远,就是太近。

(2)其次,宇宙上的行星运动都有相同的特点: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并且各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这也就形成了地球安全的空间运动轨道,有利人类生存。

这是地球适合人类居住的外部条件。而地球自身也拥有优越的、其他星球不具备的生命存在条件。

地球上有适宜的温度。生命的活动需要的能量是通过新陈代谢供给的,而过冷或过热的环境都不利于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也就不利于生命的正常活动。所以,适宜的温度是生命活动必需的。

对地球上的生命而言,大气层保护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而地球上有合适的大气和重要的大气层保护。它可以挡住来自宇宙空间强烈的紫外线,让地球上的生命免遭伤害;它可以挡住大部分撞向地球的陨石,保护人类生存的家园;它可以使照射到地球表面的太阳光均匀散发,避免了地球温度的剧烈变化

(3)生命都离不开水,地球上有充足的水分,也为生命提供了适合生存的条件。

(4)地球是太阳中唯一具有板块构造的行星。正是板块构造把构成生命基础的营养物质和其他物质送进行星内部,然后再回到地表。

(5)地球是唯一拥有一个氧气占五分之一的大气圈的行星。这种氧气是由单细胞生物在漫长的历程中产生的,他反过来刺激了多细胞生物的演化。

2、什么力量驱使地球内部产生高温,地球通过什么方式和外部进行热量交换?

原因:地球内部最高的温度在地核中,温度产生的原因是万有引力的作用,使地球内部物质挤压,压缩后产生的高温。

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的热能,以及地球转动和其他化学反应产生的热能。方式:热传导、热对流、热释放,热辐射,如地震、火山喷发、地热温泉等。

3、请举出一些证据来证实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

大陆漂移的证据:1.各相邻大陆的边缘大致吻合有人做过简单的试验,把世界地图的大陆,沿海陆交接处剪开,在拼凑时惊奇地发现,南美洲的东海岸和非洲的西海岸相吻合。2.各相邻大陆,尤其是大西洋两岸的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惊人地相似。人们在南极洲发现有露出地表达上千米的巨大煤层,在非洲和印度,甚至靠近赤道地区发现古冰川的痕迹。3.古地磁迁移是大陆漂移最令人信服的证据之一。地球是一个大磁场,岩石在由热变冷的凝固过程中,由于受到磁场的磁化而有了磁性,并与当时所处的位置的地磁一致。如果这块大陆在地质时期移动过,则大陆古岩石层的地磁性状和现在所处位置的地磁极就不一致。4.大规模的水平断裂和位移确实存在。根据测量,亚、非之间的红海在不断扩张,而地中海却在缩小。因此,有人断言,将来红海将成为一个新的大洋,地中海将缓慢地消失。

海底扩张:海底火山、(

海底地热流异常、负重力异常带、洋底沉积物厚度和年龄、洋壳年龄(从洋脊向两侧岩石年龄由新逐渐变老)、对称的磁异常带、转换断层

4、地球的磁场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判断一个星球是活的还是死的?

原因:课本的第23页第一、二段。

判断:课本的第25页第二段、三段

5、为什么其他类地行星没有像地球一样存在板块运动?

要使一个行星具有板块运动,必须要有非常恰当的尺寸。如果个头太小,它的岩石圈———包括固体的地壳和上地幔就显得太厚了。如果个头太大,巨大的引力场就会把各个板块牢牢压在一起,固定着不让其运动。同时环境也必须恰到好处,不能太热,不能太冷,不能太干,不能太湿。

除了满足上面的条件,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需要注意。岩石圈在碰撞时,总是有一个板块会冲到另一个板块的下面,我们称这个过程为俯冲。在很多深海盆地的边缘,低温而且高密度的洋壳经常会俯冲到那些浮力更大的陆壳之下,这些洋壳在陆壳下继续滑行并最终俯冲进入地幔。

6、地球内部能量和外部能量是如何进行循环的?

地球内部能量通过地幔物质的对流向地表传递能量,大陆版块飘移、火山喷发都是这种能量的体现。

地球外部即地表和大气能量以红外线方式向外层空间幅射能量;此外,大气层的气象活动也是外部能量的表现,比如台风、季风以及大气环流。

7、灾害的大小和灾害发生的频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课本40页首先,灾害大小是度量灾害影响范围和造成损失的一个量,可以粗略的理解为从空间的角度来看灾害;灾害频度是从时间的角度来看灾害的,表示同类灾害的时间间隔或一段时间内灾害发生的次数。

第二,两者是统一于时空的(比较抽象的说法,不认可也无所谓),即承认同时限定时空条件时,灾害大小和灾害频度间存在联系。

第三,一般来说,同一地区内灾害频度越大,灾害的叠加效果越强,容易造成“大”灾,比如一连串的较小的山体滑坡会产生较大的危害和破坏,在降水充足的情况下甚至作为泥石流的物源,促发泥石流。

8自然灾害应如何进行分类?

自然灾害分类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根据不同的考虑因素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分类方法。例如根据其特点和灾害管理及减灾系统的不同,就可将自然灾害分为以下七大类:

(1)气象灾害。包括热带风暴、龙卷风、雷暴大风、干热风、暴雨、寒潮、冷害、霜

冻、雹灾及干旱等;

(2)海洋灾害。包括风暴潮、海啸、潮灾、赤潮、海水入浸、海平面上升和海水回灌等;

(3)洪水灾害。包括洪涝、江河泛滥等;

(4)地质灾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火山、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等;

(5)地震灾害。包括与地震引起的各种灾害以及由地震诱发的各种次生灾害,如沙土液化、喷沙冒水、城市大火、河流与水库决堤等。

(6)农作物灾害。包括农作物病虫害、鼠害、农业气象灾害、农业环

境灾害等;

(7)森林灾害。包括森林病虫害、鼠害、森林火灾等。(云南省地球物理学会谢应齐提供)

第二章、地震灾害

1、人类古代建筑奇迹指的是哪七个建筑?除金字塔外,它们都毁于地震灾害,说出它们被毁的年代?课本48页,图2—2

2、地震是怎么发生的?请和一块木板的破坏作比较?课本50

天然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它是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房摇地动的现象。构造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以上。其次是由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7%。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产生地震,如岩洞崩塌(陷落地震)、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构造地震

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塌陷地震

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诱发地震

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

人工地震

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3、为什么说:“地震是照亮地球内部的一盏明灯?”举例说明。

课本57页

4/印尼地震在北京没感觉的原因?课本56 图2—14

对周期很长的震动,人的感觉十分不明感

5、唐山地震释放的能量有多大?(提示:地震释放的地震波能量E与震级M的关系为lgE=11.7+1.5M,单位为erg,唐山地震震级M为7.8级)

LgE=11.7+1.5*7.8 E=1023.4 erg

6为什么说:“一个7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等于32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等于1000个5级地震释放的能量?”参考思考题5公式课本63

LgE=11.7+1.5*7 E=1022。.2 lgE=11.7+1.5*6 E=1020.7

7、什么是地震的震级?什么是地震破坏的烈度?震级和烈度有什么关系?课本67页

8、人类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是哪次地震?

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课本86页

9.举出世界上曾遭受过严重地震灾害的几个大城市?课本72—80页

10、当你感到地震时,你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课本100页

第三章海啸灾害

1.海啸的传播与普通的水波有何不同,海啸波的波长、形状和周期通常是多大?

海啸的定义课本105

2、当水波从深水区进入浅水区时会发生什么变化?课本111

3.海啸的产生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课本111

4.海啸具有多大的能量?它的等级是如何测定的?它巨大的破坏性力量来源于哪里?

课本116 在人类的灾害史上,海啸从来就是一种巨大的自然灾害。海啸携带着巨大的能量,以极大速度冲向陆地的几米甚至几十米的巨浪,它在滨海区域的表现形式是海面陡涨,骤然形成“水墙”,伴随着隆隆巨响,瞬时侵入滨海陆地,吞没良田和城镇村庄,然后海水又骤然退去,或先退后涨,有时反复多次,有极其巨大的破坏力

5.航海时遇到海啸如何减小风险?

应快速驶向海深的地方。如果海啸来了,船要开出去,开的越远风险越小。因为海港里,波高比较大,频率比较高,船互相碰撞损失会比较大;开到外海,波的振幅就比较小。

6、海啸最容易发生的地区在哪里?为什么?

地球上三分之二的面积是海洋,海洋中,最大是太平洋,它几乎占地球面积的三分之一。太平洋的周围是地球上构造运动最活跃的地带,大量的地震、火山,因此,太平洋是最容易发生海啸的地方,人们对海啸的研究,对海啸灾害的预警系统都集中在太平洋。

7、中国近海最有可能发生海啸的地区在哪里?

东南沿海是我国最有可能发生地震海啸的地区。课本137

8、为什么2004印度洋海啸造成人员伤亡惨重?人们通常会对海啸有哪些误解,因而

造成他们在海啸中遇难?课本131.、132页

一般人以为海啸是在很远的海面上就形成的,这个是一个误解,当然除非行星撞地球的时候可能会激起海浪形成海啸,一般是地震引发海底岩层的错位,致使海浪短时间

内大量且集中冲向在V形海湾时不断抬升海水而产生的,所以海啸在大洋上是看不出来的,到了靠近海湾的时候才会渐渐显露出来。所以一旦发生大的海底地震那么沿海地区就要加强海啸的预警了。

第四章火山灾害

1、岩浆从地下流到地上的方式有时是猛烈喷发,有时是慢慢流出,什么因素能确定岩

浆喷发的猛烈程度?154

考虑地壳的运动状况,岩浆上方的板块结构,上层土壤成分

2、火山喷发的物质大概有几种?157

3、世界上最大的火山喷发喷出的岩浆有多大的体积?如果北京的水源地密云水库库

容是2.5km3 ,请将喷出岩浆的体积和密云水库的容积比较。

夏威夷群岛上的冒纳罗亚火山,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活火山。它海拔4170米,但底部却在海平面以下5182米深处。冒纳罗亚火山的底部大致呈椭圆形,长宽各为117千米和85千米。由此可见,这座火山是由极其大量的火山物质构成的。93005.64km3

4、为什么火山口在地图上多呈链状排列?165——166最后一段和开头

5、火山喷发能够预测吗?如何预测?183

6、火山喷发能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人类的生存环境能影响火山喷发吗?

7、除了产生灾害,火山对人有哪些好处?176

第五章气象灾害

1、什么是气象灾害?188

2、列举雷电灾害的影响及其预防对策?236、237、239

3、寒潮、低温冻害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25

4、大雾天气的灾害性影响及其对策?

对策:

5、试述干旱灾害对农业发展的影响216

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和危害程度与其发生季节、时间长短以及作物所处的生育期有关。2月~4月是早稻播种、插秧以及旱地作物种植的繁忙季节。春旱往往造成早稻缺水耕田,不能适时播种、插秧,使春种作物缺苗断垄,影响春收作物后期的正常生长,延迟果树的发芽时间和降低发育势等。夏旱影响夏种作物的出苗和生长,影响早稻和春玉米正常灌浆及晚稻的移栽成活。秋旱会影响晚稻和其他秋收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冬旱影响冬种作物播种、出苗及其生长发育。干旱轻者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发育,重者导致作物死亡,使农作物减产或失收。

干旱灾害的防御对策 1.兴修水利,进行综合治理,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建设旱涝保收的基本农田。 2.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旱涝灾害,要造林种草、涵养水源、改善小气候,保护生态环境。 3.合理布局,抗旱栽培。根据干旱灾害的发生规律,因地制宜实行作物合理布局;选种抗旱作物和耐旱品种;调整作物播期,趋利避害,躲过干旱威胁;在干旱发生时选用相应的抗旱栽培措施。 4.节水灌溉,提高水的利用率。①根据农作物生长发育各阶段的耗水规律和本地的降水、蒸发等气候特点,以及土壤水分状况,制定一套合理的灌溉制度,做到既满足作物需水,又不浪费水资源。②采用先进的喷灌、滴灌、地下水灌溉等节水灌溉技术。 5.耕作保墒。根据土壤水分一年四季的变化规律,采取各种农田耕作措施,保持土壤水分,增加土壤蓄水能力。主要措施有:深耕保水,中耕保水以及变浅耕为深耕,变浅种为深种,变浅锄为深锄,深松耕作等抗旱耕作方式,目的是切断土壤毛细管,抑制土壤水分蒸发,起保墒作用。 6.通过覆盖抑制农田蒸发。可用地膜覆盖或其他作物残留物覆盖农田土壤,抑制土壤蒸发。还可利用某些化学物质,铺洒于农田土壤表面,形成一层薄膜覆盖层、泡沫覆盖层或粉末覆盖层,抑制土壤蒸发。

6、分析全球气候变暖与高温灾害的关系?

全球变暖会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7、分析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是最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国家之一,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农牧业、森林与自然生态系统、水资源和海岸带等。

对农牧业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牧业生产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增加;局部干旱高温危害严重;因气候变暖引起农作物发育期提前而加大早春冻害;草原产量和质量有所下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牧业损失增大。

未来气候变化对农牧业的影响仍以负面影响为主。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可能以减产为主。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化;土壤有机质分解加快;农作物病虫害出现的范围可能扩大;草地潜在荒漠化趋势加剧;原火灾发生频率将呈增加趋势;畜禽生产和繁殖能力可能受到影响,畜禽疫情发生风险加大。

对森林和其他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中国森林和其他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东部亚热带、温带北界北移,物候期提前;部分地区林带下限上升;山地冻土海拔下限升高,冻土面积减少;全国动植物病虫害发生频率上升,且分布变化显著;西北冰川面积减少,呈全面退缩的趋势,冰川和积雪的加速融化使绿洲生态系统受到威胁。

未来气候变化将使生态系统脆弱性进一步增加;主要造林树种和一些珍稀树种分布区缩小,森林病虫害的爆发范围扩大,森林火灾发生频率和受灾面积增加;内陆湖泊将进一步萎缩,湿地资源减少且功能退化;冰川和冻土面积加速缩减,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多年冻土空间分布格局将发生较大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对水资源的影响

气候变化已经引起了中国水资源分布的变化。近20年来,北方黄河、淮河、海河、辽河水资源总量明显减少,南方河流水资源总量略有增加。洪涝灾害更加频繁,干旱灾害更加严重,极端气候现象明显增多。

预计未来气候变化将对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产生较大的影响,加大水资源年内和年际变化,增加洪涝和干旱等极端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特别是气候变暖将导致西部地区的冰川加速融化,冰川面积和冰储量将进一步减少,对以冰川融水为主要来源的河川径流将产生较大影响。气候变暖可能将增加北方地区干旱化趋势,进一步加剧水资源短缺形势和水资源供需矛盾。

对海岸带的影响

近30年来,中国海平面上升趋势加剧。海平面上升引发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海岸侵蚀,损害了滨海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典型生态系统,降低了海岸带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和海岸带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引起的海温升高、海水酸化使局部海域形成贫氧区,海洋渔业资源和珍稀濒危生物资源衰退。

据预测,未来中国沿海海平面将继续升高。海平面上升还将造成沿海城市市政排水工程的排水能力降低,港口功能减弱。

对社会经济等其他领域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等其他领域也将产生深远影响,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损失,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付出相应的经济和社会成本。气候变化将增加疾病发生和传播的机会,危害人类健康;增加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的形成概率,对重大工程的安全造成威胁;影响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的生态环境和物种多样性,对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产生影响;增加对公众生命财产的威胁,影响社会正常生活秩序和安定。

8、解析热岛效应的形成机制,并分析其对城市局部气候的影响?247

9、如何减轻气象灾害254

一是依法加强防灾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政府要逐步加大对气象灾害防御的投入力度。气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服务等业务基础设施和系统建设,不断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服务的综合能力

二是加强气象灾害预报。气象部门要不断加强对天气、气候灾害和气象次生、衍生灾害形成机理的研究,提高灾害性天气气候预报、预警的准确率、时效性和有效性。要做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预案和应急预案,加强气象灾害应急管理,提高应急处置水平和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三是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的应急体系建设。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的应急联动机制建设,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统一指挥,分工负责,快速响应;要拓宽气象灾害应急信息发布和灾情实况信息收集渠道,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和通信、信息服务单位要及时传递和播发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学校、医院、车站、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要指定气象灾害应急联系人,设置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电子显示屏,乡村要逐步配备气象灾害义务信息员。要定期排查气象灾害防御隐患,不断完善各种防御预案,组织有关部门和群众开展气象灾害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响应速度、协作联动能力、应急处置能力和管理水平。

四是加强对《条例》贯彻执行的执法检查。有关部门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以贯彻实施《条例》为契机,加强气象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严格依法行政,认真检查《条例》贯彻落实情况。对破坏气象灾害防御工程,特别是对破坏气象灾害防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非法向社会发布气象灾害预报、不依法履行气象灾害防御义务和职责的违法行为,要依法严肃查处,以维护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对在气象灾害防御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予以表彰和奖励。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切实把《条例》的全面贯彻实施落到实处。

10气象观测可分为哪几类,各有什么作用?251

第六章洪水灾害

1、什么是流域盆地?流域盆地如何形成?263

大河流经的盆地河流冲刷,断裂下陷等

2、描述洪水的三要素269

3、请描述中国黄河水治理的历史,思考是否成功,得到什么启示?

为治理黄河,历代劳动人民,特别是先贤们不断努力,提出过各种治黄方略。从远古时代的“疏川导滞”到战国时期的“宽立堤防”,从汉代的“贾让三策”(汉代人贾让提出治理黄河的三种策略:上策是人工改道,不与水争;中策是在黄河狭窄段分流,分水杀怒;下策是在原有的河道上加固堤防)到宋代的“兴筑遥堤”,无不闪耀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

明末潘季驯提出的“束水攻沙”、清代靳辅和陈璜提出的“以水攻沙”等治黄方略都取得了一定成效。潘季驯提出的“束水攻沙”治黄方略创造性地把水堤分为遥堤、缕堤、格堤、月堤几类,因地制宜在黄河两岸筑坝。为保障漕运畅通(须先保证淮运畅通),潘季驯又提出了“蓄清刷黄”的观点(黄河曾多次夺淮河水道,使黄、淮水

系连为一体),即在筑堤防止黄河水南入洪泽湖的同时,加固洪泽湖东岸的高家堰,利用洪泽湖蓄淮河之水,以清刷黄。黄、淮二水汇合后,冲刷力增强,有利于排沙入海。这样,“海不浚而辟,河不挑而深”。清代的靳辅、陈璜基本继承了潘季驯的治黄思想,高筑堤坝,约束洪水,以水攻沙,增强了黄河下游的防洪能力。

近代,李仪祉、张含英、恩格思(德国水利专家)等人对黄河治理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见解。李仪祉认为,治黄之要务在于防洪和防沙,特别是防沙,沙患不除,河无宁日。李仪祉指出:历代治黄皆注重下游,对中、上游鲜有过问者。而洪水源于中、上游,泥沙也源于中、上游,治理黄河须从中、上游入手。这些治黄思想为黄河治理开辟了新途径。

新中国成立后,治黄专家王化云主张对黄河上、中、下游进行综合治理,在下游“宽滩窄槽”。“宽滩”指滞洪、削峰和淤滩刷槽;“窄槽”指固定黄河中游河槽,增强河床的泄洪、输沙能力。1986年5月,王化云又提出“拦、用、调、排”四字治黄方略,其中“调”就是调水调沙。

启示:

4、处在上游下游的洪水有何不同的特征?263

可以从水情要素和洪水三要素来回答啊!

水位:上游低,下游高;

流速:上游快,下游慢;

流量:上游小,下游大;

含沙量:上游少,下游多;

支流、流程、流向等

还有洪峰流量、洪水总量、洪水历时!

5、我们说的十年一遇或百年一遇的洪水是什么意思

1、十年一遇是指某河流在某个过流断面出现的最大洪水流量的平均概率为每十年一

次,但并不是只有每十年才会出现这一流量的洪水,比如去年某地某个河流出现一次洪水其流量和洪峰被定为十年一遇,今年这一河流又出现洪水其流量与去年基本相等也是十年一遇,那么下次这条河流出现同一流量的洪水的时间可能就会为二十年以后甚至更长。但也可能某个河流连续几年每年都出现洪水,那么这几年过后很可能相当长时间都将会是枯水。

2、越是洪水的流量大其出现的频率也就会越小,可分为百年一遇大洪水,千年一遇

特大洪水,或者是万年一遇罕见洪水。比如98年的长江全流域大洪水就为百年一遇,下次出现九八年那么大的洪水可能就会在一百年后,但也可能这几年连续出现一次五年一遇小洪水和十年一遇或又是百年一遇的洪水了,但今后就可能相当长的时间不出现百年一遇的大洪水了,上推长江前次出现如九八年的洪水是在一九三四年。

6、画出洪水频度曲线,斌解释曲线在城市建设和规划中的作用

(一)兴利标准

兴利标准是用设计保证率来表示的。兴利的内涵非常广泛,通常包括灌溉、发电、城市供水、航运、养殖等。若要最大程度地满足各个用水部门的用水要求,就需要工程规模大一

些,因而造成投资增大。而多追加的投资和增收的效益相比,是否经济合理,这就要进行分析论证。如果增收的效益远比追加的投资小,就没必要把工程修得很大。因此,在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时,一般不要求百分之百地满足各个用水部门的用水需要,而是允许适当断水或减少供水量,这就要求研究各用水部门允许减少供水的可能性和合理范围,定出在多年工作期间,用水部门的正常用水得到保证(或不破坏)的程度,这一保证用水(或不破坏)的程度就是设计正常用水保证率,简称为设计保证率。

二)防洪标准

水利水电枢纽工程除了兴利外,另一主要作用就是防洪。根据《防洪标难》(GB5020l-94),防洪标准是指防护对象防御洪水能力相应的洪水标准。这里的防护对象不仅指自身没有防洪能力需要采取防洪措施的保护对象,如城市、乡村、工矿企业和机场等,还包括能保护其他防护对象安全的水利水电工程的本身,如水库、堤防等。

7、画出洪水水位线示意图,是什么控制着水位线的形状270

8、举一个例子说明大洪水产生的过程262

9、洪水灾害系统有哪几个要素组成277

10、分析我国洪水灾害的时空规律283

11、工程减灾与非工程减灾措施的区别与联系291 298

12、洪水风险评价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303

13、

14、

第七章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1滑坡和泥石流都是地面物质的运动。试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如何引起和触发地面物质运动

2、水在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和发展起什么作用313 328

3、为什么滑坡泥石流多发生在雨季315—316

4、滑坡泥石流的区别322

5

6列举些你所看到的预防滑坡和泥石流的工程措施

8、如何观察和判断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347

第八章空间灾害

1、一个直径10km的天体,以20km/s速度撞击到地球上,撞击能量如何?假定能量三

峡工程平均每年发电能力为849*108 kw.h ,请将其撞击能量和三峡工程每年的平

均发电能力作比较

2、什么是空间天气学371

3、空间灾害性天气对人类航天、通信、导航活动等技术有什么影响373

4、空间灾害性天气是如何发生的374

5、太阳是如何影响地球的空间系统的?主要影响影响方式有哪些370

6、什么是太阳风357

7、简述我国的双星计划的主要目的390

自然灾害学

地震次生灾害与防治 摘要:“牵一发而动全身”。事物之间具有联系性,当某一项事物发生时必将会影响到它所联系到的事物。破坏性地震发生时大都伴随次生灾害的发生。常引发的地震次生灾害有滑坡、坍塌、泥石流、海啸、火灾、水灾、毒气泄漏以及扩散放射性污染等[1]。本文主要论述各种地震次生灾害以及关于它们的防治。 关键词:地震次生灾害破坏主要类型危害预防与治理 1 引言 20世纪60年代,地理学界将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地震和火山活动等地质现象纳入统一的理论体系之中[2],用统一的动力学模式解释全球构造运动及其相互关系,这个体系就是板块构造学说。从板块构造学说,我们可以知道,岩石圈并非一个完整的圈层,而是被例如海沟、大陆裂谷、大洋中脊等活动带分成大大小小的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圈之上,板块相互碰撞时就会发生一系列的地质灾害,其中最为显著地就是地震。 但是,根据资料显示,我们可以发现,地震的发生虽然会造成巨大的灾害,但损害最大的却不是地震直接造成的。在震源或受地震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地震发生后,发生的例如滑坡、坍塌、泥石流、水灾、火灾以及社会灾害等二次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更是大于地震直接造成的。 上面所述二次灾害即为地震次生灾害。地震次生灾害就是指地震次生灾害是指强烈地震发生后,自然以及社会原有的状态被破坏[3],造成的山体滑坡,泥石流,水灾,瘟疫,火灾,爆炸,毒气泄漏,放射性物质扩散对生命产生威胁等一系列的因地震引起的灾害。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进程加快,造成了越来越多的人力和财力向城市聚集,这也就使得危险指数和损失指数增加。也就是说,当一个地区发生灾害时,单位面积上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会大幅度提高。一旦城市发生直下型破坏性地震,发生次生灾害的危险性就会大大增加[4]。因此,加强对于地震次生灾害的研究和防治是刻不容缓的。 2 主要类型与危害 2.1 滑坡、坍塌和泥石流危害 我国是一个地形丰富的国家,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共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这些地区,特别是地形转换处,如第一、二、三阶梯交界处,地震发生时一般都伴随着不同程度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因此,这是一类严重的地震次生灾害。 发生滑坡和崩坍的地点,多在地质比较薄弱的地方,如地层断裂、节理发育、岩层破碎等等,由于水的浸润而分解,常表为洪水、地震的次生灾害[5]。山区发生强烈地震后,岩层破裂,地表破碎,暴雨频繁发生,水土流失严重,为崩塌、滑坡、泥石流提供了物质、动力和触发条件。地震对滑坡的影响很大,地震的强烈作用使斜坡土石的内部结构遭到破坏并发生变化,原来的结构面张裂松弛[6]。在地震力的反复震动冲击下,斜土石体容易发生变形,最后发展成严重的滑坡。地裂缝、地面坍塌、道路滑塌在震后也大量出现。地震使地质构造发生变化,岩层破裂,在暴雨的诱发下,容易引发塌陷。地震引发路面裂缝与软化、路基塌陷、公路边坡崩塌与滑坡,进而形成道路滑塌。泥石流发生时,洪流中有大量泥沙石块,混合成一股粘稠的泥浆,沿陡坡奔腾而下,来势凶猛,历时短暂,破坏力极大。 本世纪最大的滑坡事件就是1920年的中国海原地震引发的,这次地震死亡人数有23.4万,且大部分人死于滑坡这地震次生灾害。滑坡、崩坍又常常与泥石流迸发,在洪水期造成群发性灾害,1981年四川盆地洪水就引发了6万多处滑坡和泥石流,灾民达30多万人[7]。

关于自然灾害的论文有关自然灾害的论文

第25 卷第4 期 灾 害 学 V ol. 25 No. 4 2010 年12 月 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 Dec. 2010 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构建 * 郭 1 2 2 2 凯 2 (1. 重庆师范大学研究生处,重庆400047 ; 2. 重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047 ) 摘 要:按照我们对社会易损性构成的认识,从区域人口易损系统、区域社会结构易损系统和区域社会文化易损 系统三方面构建了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是由一个内部层次分明、逻辑结构清晰的9 个指数和39 个指标要素构成的框架。该评价体系可以作为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公众认识自然灾害的社会属性的科学依据,也是减灾防灾的重要工具。 关键词: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X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811X (2010 )04 -0068 -05

产能力、社会结构和秩序、资源和生态环境等方 引言 面的损失,这种损失既是社会个体的损失,也是社会整体的损失。在这一过程中造成社会秩序的 自然灾害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相互作用的产物,它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人口增长、科技与社会进步以及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广度和深度的变化而变化。人们很容易把自然灾害看成是单纯的自然事件来研究,而忽视了灾害作用的具体社会背景。大量灾害事实表明,物质实力的增强和科技手段的提高并没有完全解决灾害问题。对于灾害的认识我们有理由把关注 [1 -3 ] 为了客观地认识区域的社会易损性,正确评价区域社会易损性的状态,非常有必要从确定或影响自然灾害的区域社会易损性的要素中,选取一些具有标示性意义的定量化信息作为评价的指标,也只有准确地选择指标才能够真实反映区域社会易损性的本质和特征,因此,评价指标的拟定对区域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计算,以及科学合理地构建防灾减灾体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混乱,社会功能暂时或局部的缺失,社会财富和价值的损失。社会易损性的问题涉及到区域人口、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的整体。因此,在建立灾害易损性评价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任何指标体系建立的重要原则。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指标体系应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指标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要明确,统计方法要规范,能够度量和反映区域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状况、基本特征及其区域社会背景。可比性原则:指标的选择应涵义明确,选取的指标应是共性的指标,既便于横向比较,又便于纵向比较。 分层性原则:影响灾害社会易损性的因子众多,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把指标按照不同属性和作用分层,且要层次清晰,能够清楚地反映体系的层次结构。各指标之间既相互区别又互有联系,层层深入形成一个综合评价系统。 独立性原则:灾害社会易损性的影响因子之

马列新闻理论复习资料最终版

马克思PPT文字版整理拓展延伸 第一章绪论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名词解释):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总的观点与看法,是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历代马克思主义者总结概括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实践经验而形成的关于新闻的属性、地位、作用、方针、原则和新闻传播规律的科学理论。 第一节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学 一、新闻传播活动演进轨迹(理解) 1、二百多年前,猿人出现。制造和使用工具,掌握了使用火的技术,人类文化开始了蹒跚起步,同时也开始了传播行为。 2、语言:大约始于三万五千年到四万年之前。 3、文字时代:大约五千年前。中国人和玛雅人是发明文字较早的两大人种。 4、印刷术的发明——“人类文明的杠杠”(马克思语); 毕升,王祯,古(谷)登堡 19世纪30年代,快速印刷技术同现代报纸的基本概念相结合,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媒介才粉墨登场。 5、广播、电视、互联网的相继诞生; 6、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诞生; 二、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的发展(理解) 新闻教育:是为传授新闻传播知识、展示新 闻传播规律而进行的专业教育。 它的任务有三个: 1、向社会大众普及新闻传播知识; 2、对有志于新闻传播的学子进行新闻就业训练; 3、为在岗的新闻从业者提供职业终身教育。 美国的新闻教育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 中国的新闻教育 (1)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既是中国新闻学研究的发端,也是中国新闻教育的滥觞。 (2)三大著作:徐宝璜《新闻学》;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第二节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目的和方法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目的 1、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基本原理,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基本原理,就掌握和坚持了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立业之本,成功之本,不败之本。 2、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增强识别错误思潮和错误观点的能力,在复杂的理论斗争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新闻学理论研究的两种类型:

小学生自然灾害安全教育

小学生自然灾害安全教育 三(六)班 2017年10月16日 “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以目前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和能力,人们还无法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也无法抵御自然灾害的破坏。但是完全可以根据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和特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尽量地减少损失。 1、雷电灾害与防范 (1)雷电天气时,要留在室内,并关好门窗;在室外工作的人应躲入建筑物内。 (2)不宜使用无防雷措施或防雷措施不足的电视、音响等电器,不宜使用水龙头。 (3)雷雨时,切勿接触天线、水管、铁丝网、金属门窗、建筑物外墙,应远离电线等带电设备或其他类似金属装置。 (4)减少使用固定电话和手提电话。 (5)切勿游泳或从事其他水上运动,不宜进行室外球类运动,离开水面以及其他空旷场地,寻找地方躲避。 (6)切勿站立于山顶、楼顶上或其他接近导电性高的物体。 (7)切勿处理开口容器盛载的易燃物品。 (8)在旷野无法躲入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内时,应远离树木和桅杆。 (9)在空旷场地不宜打伞,不宜把羽毛球拍、高尔夫球杆等扛在肩上。 (10)不宜开摩托车、骑自行车外出。 (11)据有关专家介绍,出现雷击事故后,最好对被击伤者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 (12)在外出时遇到雷雨天气,要及时躲避,不要在空旷的野外停留。 (13)雷电交加时,如果在空旷的野外无处躲避,应该尽量寻找低凹地(如土坑)藏身,或者立即下蹲、双脚并拢、双臂抱膝、头部下俯,尽量降低身体的高度。如果手中有导电的物体(如铁锹、金属杆雨伞),要迅速抛到远处,千万不能拿着这些物品在旷野中奔跑,否则会成为雷击的目标。 (14)特别要小心的是,遇到雷电时,一定不能到高耸的物体(如旗杆、大树、烟囱、电杆)下站立;这些地方最容易遭遇雷击危险。 2、地震灾害与防范 地震是一种常见的灾害现象,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平均每天13700多次,被人们称为群灾之首。

环境学概论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课后题 1、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体。 分类:原生的自然环境、经过人类的创造和改造形成的人工环境。 2、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 1、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 2、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的关系。 3、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4、研究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3、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 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 环境问题有两大类:一类是自然演变和自然灾害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一环境问题。如地震、洪涝、干旱、台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一类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和“公害”。次生环境问题一般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两大类。 4、环境科学 是研究人类生存的环境质量及其保护和改善的科学 5、八大公害事件 马斯河谷、多诺拉烟雾、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伦敦烟雾、日本四日市哮喘、水俣病、痛痛病、米糠油事件 6、环境学的三大分支学科 一、理论环境学(环境科学方法论、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和原理、环境规划和环境区划的原理和方法等。) 二、综合环境学(全球环境学、区域环境学、聚落环境学。) 三、部门环境学 第二章课后题 1、大气污染及类型 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 按污染范围划分 根据污染物的性质划分 据燃料性质和组成成分 (1)局部性大气污染 (2)区域性大气污染 (3)广域性大气污染 (4)全球性大气污染 (1) 还原型(煤炭型) (2) 氧化型(汽车尾气型) (1)煤烟型 (2)石油型 (3)混合型 (4)特殊型 (5)沙尘型 2、大气污染物及分类 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并对人和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 分类:主要有一次污染物: SO2、H2S 、NO 、NH3 、CO 、CO2 、HF 、HCl 、C1—C12化合物 。 二次污染物: SO3、H2SO4、MSO4 、NO2、MNO3 、醛类、酮类、酸类。3、影响大气污染程度的因素 4、还原型烟雾和氧化型烟雾的主要区别。 (一)还原型(煤炭型) 主要污染源是燃煤。主要污染物是SO2、CO 和微粒物质,它们遇上低温、高湿的阴天,且风速很小并伴有逆温存在的情况时,一次污染物扩散受阻,易在低空聚积,生成还原型烟雾。伦敦烟雾事件 (二)氧化型(汽车尾气型) 污染源主要是机动车和机动船。主要污染物是NOx 、CO 、HC 化合物、O3、醛类、PAN 等。在相对湿度较低的夏季晴天,交通污染严重的地区可能会出现典型的二次污染——光化学烟雾。它对人体、动植物、材料均会产生破坏作用,并且严重影响大气能见度。洛杉矶光化学烟雾 5、产生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大气环境 第三章 水体环境 第四章 土壤环境 第五章 固体废物与环境 第六章 环境质量评价 第七章 环境规划 第八章 全球环境问题 第九章 人口与环境 第十章 能源与环境 第十一章 资源与环境 第十二章 持续发展与环境

自然灾害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自然灾害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减灾与应急管理学院自然灾害学专业(代码:070522) 一级学科:地理学(代码:0705) 本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学位授予权 一、研究方向 目前自然灾害学专业的主要有两个研究方向:自然灾害和风险管理,其对应的主要研究内容见下表: 二.培养目标和学习年限 培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能够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理想,面向国际自然灾害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对减灾需求的,具有健康心身体魄的自然灾害高层次创新型科研人才 (1)硕士生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注重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要求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灾害管理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有较强分析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能熟练运用一门外语和借助计算机进行科学研究,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具备扎实的灾害调查、风险评估与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专业基础理论和基础技能;了解与

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创新的科研精神,善于与人合作。工作(或继续深造)去向主要在保险公司、民政部门、国土资源、测绘、城市规划等专业管理部门及高等学校、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产业(公司)等。 (2)博士生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灾害风险管理的高级专业人才。注重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要求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熟练掌握灾害管理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熟练运用一门外语,具有国际论文写作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能胜任灾害风险管理及相关专业领域的高层次业务工作、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工作(或继续深造)去向主要在保险公司、民政部门、国土资源、测绘、城市规划等专业管理部门及高等学校、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产业(公司)等。 (3)培养年限 本专业学术型硕士生,学习年限为2.5-3年,按规定修满学分、成绩合格,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硕士生可以在2.5年内完成学业。本专业普通博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其中北京地区的定向、委托培养在职博士生的学习年限可以为4年。硕博连读生、本科直博生学习年限一般为5年。博士生学位论文科研工作因有重大发现和成果而在以上规定年限内无法完成毕业论文的,经院教学与学位委员会提议,学科学术委员会同意后,向研究生院申请延长学习年限1年。 三.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 (1)硕士生 硕士生在读期间的总学分不低于36学分。课程和必修环节等具体要求与“两室一院”相同,本专业不作特殊要求。 (2)博士生 博士生在读期间的总学分不低于13学分。课程等具体要求与“两室一院”相同,本专业不作特殊要求。博士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应该积极投身科学研究实践,在科学研究中不断的巩固、深化和拓展自然灾害学的基础理论;在实际的科学研究实践过程中训练自己科研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交流能力和高层次科技论文(含SCI论文)写作能力。 (3)本科直博生 本科直博生在读期间的总学分不低于45学分。课程等具体要求与“两室一院”相同,本专业不作特殊要求。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应该积极投身科学研究实践,在实际科学研究中不断的巩固、深化和拓展自然灾害学的基础理论;在实际的科学研究实践过程中训练自己的科研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交流能力和高层次科技论文(含SCI论文)写作能力。 (4)港澳台和外国留学研究生 港澳台研究生总学分要求与普通研究生相同,免修公共政治课。外国留学研究生免修公共政治和外语课,必修“中国概况”(2学分),硕士生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博士生不低于11学分。

新闻传播史论真题整理

清华大学618新闻与传播史论真题(07-13)+(01-06真题) 2013年真题: 一、名词解释(5*8) 1、李普曼 2、公共领域 3、群众办报 4、张季鸾 5、Tim Berners-Lee 6、LBS 7、流动空间 8、Kevin Kelly 二、简答(10*5) 1、历史视角谈“喉舌论” 2、“网络社会” 3、微博与中国社会舆论 4、技术决定论 5、批判理论模式的波特方格的主要构成元素 三、论述(20*3) 1、举例论述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会受到哪些行业外的社会因素影响。 2、论当前人们使用社交网络进行信息传播的特点,以及对射虎产生的影响。 3、结合网络侵权事件及相关法律法规,分析中国网络著作权发展现状。

一、名词解释(5*6) 1、新闻框架(news frame) 2、媒介素养(media lieracy) 3、“第三人效果”(the third-person effect) 4、North China Daily News(《字林西报》) 5、密尔顿(John Milton) 6、中国报刊的“喉舌”功能说(历史变迁) 二、简答(15*4) 1、简述麦克卢汉的媒介观 2、“走转改”的含义是什么?简述这项活动的意义 3、简述美国新闻史上“客观性”的演变 4、述评19世纪90年代美国的两类新闻模式:故事模式与信息模式 三、论述(30*2) 1、试分析新闻与宣传的联系与区别 2、试论中国当代文化体制改革对传媒业的影响

一、名词解释(8*5) 1、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 2、黄色新闻 3、《论出版自由》 4、布鲁诺的“自我互动理论” 5、“报刊的有机运动” 二、简答(15*4) 1、英尼斯对传播学的学术贡献 2、清末明初的新闻法制和自由 3、碎片化的受众 4、典型报道的历史变化 三、论述(25*2) 1、中国当代新闻媒体体制变迁 2、如何理解传播效果?传播效果和传播功能的区别 3

自然灾害学复习资料

1海啸: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等海底地形突然变化所引发的具有超长波长和周期的大洋行波。海啸可分为4种类型。即由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火山爆发引起的火山海啸、海底滑坡引起的滑坡海啸和海底地震引起的地震海啸。 2火山:地球内部有许多炙热的岩浆,而地球表面则是一层冷的固体的地壳。地球内部的岩浆穿过地壳的一些薄弱的地方喷出地面,这就是火山喷发,而喷出的岩浆在地面上冷凝后,就形成了火山。 3太阳风:是从太阳日冕层向行星际空间抛射出的高温高速低密度的粒子流,主要成分是电离氢和电离氦。 4沙尘暴:是指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天气现象。沙尘暴天气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这是由于冬春季干旱区降水甚少, 地表异常干燥松散, 抗风蚀能力很弱, 在有大风刮过时, 就会将大量沙尘卷入空中, 形成沙尘暴天气。热岛:城市热岛效应或称热岛现象,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5空间灾害:在太阳活动高峰期,经常发生太阳黑子大爆发,其间向宇宙空间抛射的电磁辐射、带电粒子流及超音速的太阳风,会引起地球高层大气结构、密度、温度、运动状态、电磁分布等发生急剧变化,进而“骚扰”人类活动。 1、地震三要素 2、震级与烈度之间的关系: 震级和烈度都是表示地震大小的量,但是二者有很大的不同。震级是表示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反映的是地震本身的大小,因此,一个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表示的是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反映的是地震的后果,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距离震源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距离震源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举个例子来说,地震震级好象不同瓦数的日光灯,瓦数越高能量越大,震级越高。烈度好象屋子里受光亮的程度,对同一盏日光灯来说,距离日光灯的远近不同,各处受光的照射也不同,所以各地的烈度也不一样。 3、地震背景构造:海底扩张是什么? 海底扩张说认为,高热流的地幔物质沿大洋中脊的裂谷上升,不断形成新洋壳;同时,以大洋脊为界,背道而驰的地幔流带动洋壳逐渐向两侧扩张;地幔流在大洋边缘海沟下沉,带动洋壳潜入地幔,被消化吸收;大西洋与太平洋的扩张形式不同:大西洋在洋中脊处扩张,大洋两侧与相邻的陆地一起向外漂移,大西洋不断展宽;太平洋底在东部的洋中脊处扩张,在西部的海沟处潜没,潜没的速度比扩张的快,所以大洋在逐步缩小,但洋底却不断更新,古老的太平洋与大西洋的洋底一样年轻。 4、海啸的特点、形成条件 1)海啸的特点:海啸波的波长非常长、能量大、传播速度快 2)海啸的产生需要满足三个条件:(1)深海。深海海底上面具有巨大的水体,地震释放的能量可以转变为巨大水体的波动能量(2)大地震。只有6.5级以上的大地震才能产生海啸灾害,小地震产生的海啸形不成灾害(3)开阔并逐渐变浅的海岸条件。 海啸的产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具备了上述三个条件但只有一部分地震(约占海底地震总数的1/5~1/4)能产生海啸,多数人认为只有伴随有海底强烈垂直运动的地震才能产生海啸。 5、我国有哪些灾害?(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有六大类1、气象灾害:(1)暴雨(2)雨涝(3)干旱沙尘暴(4)干热风(5)高温、热浪、热岛(6)热带气旋(7)冷害(8)冻害(9)冻雨(10)结冰(11)雪害(12)雹害(13)风害(14)龙卷风(15)雷电(16)连阴雨(17)浓雾(18)低空风切变(19)酸雨2、海洋灾害:(1)风暴潮(2)海啸(3)海浪(4)赤潮(5)海岸带灾害3、洪水灾害:(1)暴雨灾害(2)山洪(3)融雪洪水(4)冰凌洪水(5)溃坝洪水(6)泥石流与水泥流洪水。4、地震灾害:(1)构造地震(2)隔落地震(3)矿山地震(4)水库地震等;5、农作物生物灾害:(1)农作物病害(2)农作物虫害(3)农作物草害(4)鼠害。6、森林生物灾害:(1)森林病害(2)森林虫害(3)森林鼠害 6、洪水(数井盖有关) 工程措施 1.整治河道:采取挖、扩、分等综合措施整治河道; 2.改造地下管网:如适当扩大管径,解决雨、污分流问题; 3.增加排涝设施:如建排涝挡潮闸、排涝泵站; 4.增加调蓄能力:如修建蓄水池、调蓄湖等; 5.增加渗透能力:如铺设透水路面,下凹式绿地等;非工程措施 1.城市暴雨内涝风险评估:如利用RS和GIS和土地利用、DEM等来建立模型来评估风险; 2.适当增大设计参数:应增大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的取值; 3.城市防洪减灾政策与法规建设:约束和制裁不利于防洪减灾的经济社会活动,以实现防洪减灾的目标; 4.建立城市排涝工程管理机制:合理调整城市水利基金支出和使用结构,建立渠道畅通、管理严格的资金投入机制; 5.借鉴国外防治内涝经验:如日本,德国都是治理内涝和雨水利用技术十分先进的国家,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及技术。 7、广东遭遇过哪些大的自然灾害? 广东的旱灾:干旱也是广东的严重灾害之一,80%以上的年份都有旱灾发生。这类灾害主要发生在春、秋季节,影响范围最大,发生次数也较多。 广东的水灾:南岭山脉横贯广东北部,是寒潮南侵之屏障,但山脉重迭,其间北江河谷纵贯广东南北,又是冷空气南下之通道。南岭山地以南,地势渐低,但分布有多条呈东北一西南向的山脉,有利于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抬升而致雨,使之在粤东、粤中和粤西形成三大暴雨中心。沿海地势平坦,属台地平原区,其中河网交错的珠江三角洲平原和潮汕平原是洪水常泛之地。 广东的风灾:南海是热带海洋,是热带天气系统特别活跃的海区,夏季台风活动频繁,冬季受冷空气影响,而且在冬、夏季风盛行时期常形成季风潮,所以海上多大风、大浪和风暴潮,是海洋灾害多发区。这类灾害每年都有发生,不仅发生频率高,而且影响时间长、范围广、灾情重,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大。 广东的冻灾:由于广东是冷暖气团强烈交绥之地,所以北方来的寒潮大风、冷害等灾害性天气异常活跃。冷害是影响广东冬季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它对喜温、喜热作物,越冬与冬种作物,尤其是热带作物与果树常造成严重危害。

自然灾害论文

如何应对地震灾害 摘要:大自然一次次的向人类展示了他的威力,在自然灾害面前我们人类是显得多么的渺小。近些年来,我国地震灾害频发,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云南盈江地震等都给国家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面对难以预报和不可控的地震我们一次次的无奈与无助,我们一次次的为丢失的家园欲哭无泪,既然我们无法改变地震灾害带给我们的难以衡量的损失,那么面对地震灾害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有效的减轻灾害的危害呢?本文主要讲人们应该形成完善的地震灾害响应机制、预报预警措施、灾后救助途径来减轻灾害带给我们的损失。 关键词:自然灾害地震响应机制预报预警灾后救助 (一)概述 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50万次。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近两年来,我国地震灾害频发,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青海玉树7.1级地震等,据地震专家研究表明,我国进入了地震的活跃期。由于地震灾害表现出的不可预见性和不可控性,灾害的突发性、破坏性使人们在灾害面前措手不及,应变能力还不够强。 (二)响应机制 地震应急响应机制是我国各级地震应急预案的核心内容,分级响应是地震应急响应机制的重要特点。以《国家地震应急预案》为例,地震应急响应分为四个等级,响应等级是与地震灾害事件受灾程度相对应的。预案中将地震灾害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四个级别。对地震应急响应启动等级的判定实际就是对地震灾害事件级别的判定,其判断标准是死亡人数、震级、震区人口是否稠密、是否造成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等。破坏性地震发生后,根据地震灾害的规模确定相应的应急响应等级。 地震灾害事件发生后,地震发生后地震部门立即估计灾情规模,按照经验依据响应等级启动条件对应急响应等级做初步判断,按预案内容立即行动、尽早救援。地震台网中心作为国家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负责将震情、灾情快速评估简报和震区基本情况上报中国地震局;灾区所在省(市、自治区)地震局负责快速获取震情和灾情,上报灾区所在省级人民政府与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局负责汇总灾情、社会影响等情况上报给国务院及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灾区所在省级人民政府了解震情和灾情,确定应急工作规模,报告国务院并抄送中国地震局及其他相关部门;国务院及抗震救灾指挥各成员单位根据掌握的灾情,结合本部门所制订的应急预案响应等级判定标准,启动相应等级应急响应,按照预案实施救灾工作。 地震应急响应包括信息报送和处理、通信、指挥与协调、紧急处置、人员抢

125751-专升本插班生考试-新闻学——《新闻学概论》课程考试大纲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2019年本科插班生招生考试 新闻学概论课程考试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一)课程性质 《新闻学概论》是新闻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本课程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传播现象为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传媒和人类社会的互动关系,考察新闻传媒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运作的基本规则。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能指导学习者认识新闻传播活动特别是新闻传媒整体运作的规律和效果,为研究新闻史、掌握新闻业务技能提供帮助。 (二)课程任务 本课旨在解决三大问题:新闻是什么,新闻事业是怎样的,怎样在当代中国从事新闻事业。基于新闻学理论性强的特点,采取讲授为主的教学手段。讲授中,在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教学环境、教学设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特点,应有针对性地采取讲授式、问答式、讨论式、启发式等相应的教学方法。本课程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新闻理论的能力,为他们将来从事新闻出版事业实践和理论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和目标 绪论 重点与难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主要内容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 1、新闻学的定义、新闻理论的定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学习新闻理论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第一章新闻本源 重点与难点: 1、事实与新闻的关系 2、新闻的定义 3、文学真实与新闻真实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 1、新闻的本源是什么? 2、如何认识事实与新闻的关系? 3、新闻的定义

4、能够辨析具有代表性的关于新闻的定义 5、新闻的基本特征 6、为什么说真实准确是新闻最基本的特征? 7、区别文学真实与新闻真实 第二章新闻真实 重点与难点: 1、新闻真实的内涵 2、新闻的客观性与倾向性的统一 3、虚假新闻的危害及治理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 1、为什么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2、在新闻报道中,对事实真实的要求是什么? 3、如何正确理解、把握新闻真实性的内涵? 4、如何实现新闻的客观性与倾向性两者的统一? 5、联系实际,谈谈虚假新闻的危害及其治理对策 第三章新闻价值 重点与难点: 1、新闻价值的含义和要素 2、新闻敏感 3、如何发现新闻价值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 1、新闻价值的含义 2、新闻价值的一般要素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如何在实践中辨析和运用? 3、新闻敏感的含义 4、结合新闻工作实际,谈谈如何敏锐地发现新闻价值? 5、检验新闻价值的根本标准是什么? 6、影响新闻价值取向的因素有哪些? 第四章新闻事业 重点与难点: 1、理解新闻事业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 2、理解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性质 3、我国新闻事业的主要任务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 1、决定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2、如何理解新闻事业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 3、新闻事业有哪些基本功能? 4、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性质? 5、我国新闻事业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自然灾害 教学反思

《自然灾害》教学反思 金道中学谭海龙 学生在前几章节已经学习了中国地然地理概况及主要气候,是学习本课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拥有一定的读图、判断能力。自然灾害,学生经历的不多,因此通过多媒体课件将陌生的地理事物展现给学生,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认识到我国自然地理国情之一就是自然灾害频发,形成正确的防灾减灾的观念。对于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成因,难度较大,通过读图识图、教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分析。防灾减灾内容,可以让学生读图讨论,了解我国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取得的成就。结合多媒体课件,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分解难点,层层递进,来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通过问题驱动,放手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探究与思考;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增强互动能力。同学们在相互协作、积极主动的参与中,牢固掌握了新学的地理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整堂课教学设计严谨,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教师的启发提问,源自学生的生活经验,以感性上升到理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要求及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本节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堂质疑,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好学状态。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图、文、读、想、做的形式,采用读图分析法与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运用课本插图及视频等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 不足之处以及今后采取改善措施 : 1、我们教师必须熟悉把握教材,认真解读课程标准,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准每一节课的内容及重难点。 2、要利用学生的经验和知识进行教学,有很多知识学生已在必修教材中掌握了,这样我们在组织教学时可以把它设计成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完成,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自然灾害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较密切,所以我们在讲授时要尽量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设计好课外延伸环节,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继续深入的探讨在课堂上未完成的内容。 4、我们不光是要教给学生有用的文化知识,而且要注意到他们的能力的提升,要让他们通过学习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 虚心向别人学习 , 为自己早日成为一名优秀地理教师而努力奋斗。

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自然灾害学专业

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自然灾害学专业 综合灾害风险管理方向硕士研究生单独考试招生简章 为提高民政系统灾害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既懂管理又有专业知识,适应新形势下自然灾害管理的高素质人才,满足我国灾害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北京师范大学受民政部委托,在自然灾害学专业,以单独考试形式,面向全国民政系统和保险系统从事自然灾害管理工作的人员招收和培养硕士学位研究生。 一、招生专业和研究方向 自然灾害学专业,综合灾害风险管理方向。 二、招生对象 全国各级民政系统从事自然灾害管理工作的人员。 三、招生人数 20人。 四、报考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的考生可以报考: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2.从事灾害管理工作三年以上,学习结束后愿意继续从事灾害管理工作; 3.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学历四年以上(截止到2010年9月1日),一般应获得学士学位证书; 4.得到所在单位同意,能够保证学习时间,且有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推荐。 五、报名 1.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须在2009年10月10日-30日(每天9:00-22:00)登陆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网网址https://www.360docs.net/doc/7e3948866.html,;教育网网址https://www.360docs.net/doc/7e3948866.html,)提交个人报名信息。提交信息时请注意: ①报考学校选择:北京师范大学(代码:10027)。 报考点选择:北京师范大学(代码:1127)。 ②报考院系所选择:资源学院/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代码:024)。 ③报考专业选择:自然灾害学(代码:★070522)。 ④报考研究方向选择:风险管理(代码02)。 ⑤由于网报系统中没有单考科目,网报时考试科目请选择: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303数学三、853灾害学原理。实际考试科目为思想政治理论、英语、地理学、灾害学原理,均实行单独命题,考生应按实际考试科目复习备考。 ⑥考试方式选择:单独考试。报考类别选择:委托培养。 ⑦考生必须在备注信息第一栏中填写“单独考试”字样。 若“报考学校”、“报考点”、以及“考试方式”填报错误,则该条信息作废,考

灾害学概论(题库)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20分。) 1、火山喷发可按其猛烈程度分为爆发性和非爆发性两种。154 2、火山喷出的物质主要有三种:熔岩流、火山泥石流、火山灰。157 3、在一个喷发过的火山附近,能否找到泡沫岩,可以作为火山喷发的猛烈程度判断依据。155 4、气象观测分为三类系统。地基是地面上的观测系统;空基指的是测量近地面层以上大气的物理、化学特性的方法和技术;天基是指气象卫星。251 5、全球四大沙尘暴发生地有北美、中亚、中北非、澳大利亚。210 6、台风形成的条件主要有两个,一是比较高的海洋温度;二是充沛的水汽。197 7、火山喷出的物质主要有三种:熔岩流、火山泥石流、火山灰。 8、在一个喷发过的火山附近,能否找到泡沫岩,可以作为火山喷发的猛烈程度判断依据。 9、气象观测分为三类系统。地基是地面上的观测系统;空基指的是测量近地面层以上大气的物理、化学特性的方法和技术;天基是指气象卫星。 10、气象学将沙尘天气分为如下四个等级:浮尘、扬沙、沙尘暴、强沙尘暴。210 11、绝大多数地质活动都集中发生在两个板块之间的边界上。两个板块沿着边界发生相对运动。按照运动的方式,可以把板块边界分成三类:发散边界、汇聚边界和转换边界。164 12、地球最外层是一层坚硬的岩石外壳,叫做岩石圈,岩石圈破碎成为7个大的部分,它们叫做岩石圈板块。14 13、地震是由地下岩石的突然断裂而造成的,地球内部的不断运动造成地壳大规模变形是地震的根源,沿地震断裂面的突然滑移是地震波能量辐射的直接原因。50 14、按照震源的不同深度,通常把地震分成三类: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300公里之间;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公里。51 15、地震作为地球内部的一种震动,发生的时候会产生一系列波动即地震波,而它是目前我们所知道的唯一一种能够穿透地球内部的波。56 16、地震震级表示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地震烈度表示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到地震破坏的程度。67 17、全球的地震基本上分布在三个地震带上,分别为: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和大洋洋中脊地震带。68 18、2001年国家颁布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重要思想,就是保证“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95 19、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喷发或海底泥石流、滑坡等海底地形突然变化所产生的具有超大波长和周期的大洋行波。105 20、海啸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近海海啸,海啸波达到沿岸的时间很短,只有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很难防御,灾害极大;另一类是远洋海啸,是从远洋甚至横越大洋传播过来的海啸波。113 21、火山大多是孤立的圆锥型的,它是由火山喷发时喷出的熔岩、火山灰和碎石落下后堆积而成的。151 22、火山喷发方式有两种,分别为中心式喷发和裂隙式喷发;火山喷发按其猛烈程度分为爆发性和非爆发性两种。154 23、气象灾害是发源于地球大气圈的自然灾害,全球大气在不停的运动之中,它常表现为各种波状和涡旋运动,使得大气中的动能、热能不断积累和释放,从而构成了各种气象事件,其中有些气象事件所产生的天气现象会对人类生存、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威胁和损害。188 24、我国国家气象局规定,由于冷空气侵袭,使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10o C 以上,最低气温降至5o C 以下时,作为发布寒潮警报的标准。 25、台风和飓风是指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12 级或以上(即风速32.6米/秒以上)的热带气旋,只是因产生的海域不同而称谓有别。 194 26、沙尘暴是指由于强风将地面大量沙尘吹起,使空气很浑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km 的天气现象,是一种分布广泛,影响范围大,频次较高的自然灾害。208 27、海洋是水圈的主体,大约97%的水在海洋中,在剩下的3%的水中,77%储存在冰川里,22%为地下水,而河流、湖泊中的水则占不到1%。尽管河流水所占的比例非常小,但其在自然地理环境中仍然是重要的组成部分。7 28、河流的上游,坡度大,水的流速快,切割作用明显,河床陡峭,两岸多为峡谷;而在下游,河床坡度小,水的流速慢,河水中携带的泥沙沉积作用明显,河床开阔,两岸多为平原。263 29、河流搬运的碎屑物质因流速减缓而逐渐形成的平原就叫做冲积平原。广阔的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与冲积—洪积平原均可统称为冲积平原。268 30、洪水的分类方法很多,一般按洪水的形成原因,将洪水分为暴雨洪水,融雪洪水,冰凌洪水等。272 31、在水文学中,常将洪峰流量(或洪峰水位)、洪水总量、洪水历时(或洪水过程线)称之为洪水三要素。269 32、中国是一个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十分频繁和灾害损失极为严重的国家,尤其是西部地区。310 33、滑坡是大量的山体物质,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其内部的一个滑动面,突然向下滑动的现象。312 34、崩塌是指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体由于某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35、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地形、松散固体物质和水源三个条件,三者缺一不可。327 36、长期以来,房屋、建筑物破坏等造成的工程损失一直是地震灾害损失中最主要的部分。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商业中断、社会功能瘫痪、信息丢失等非工程损失在总损失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406

关于中国自然灾害现状的分析

关于中国自然灾害现状的分析中国自然灾害的界定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自然变异,其中既包括地球自身的变异,也涵盖人类活动诱发的变异,这些变异的现象给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带来了预想不到的不同程度的损害,即构成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具有消极或破坏作用,是人类过去、现在和将来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在中国,“由一定自然背景下产生的、超出人民控制和承受能力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社会秩序的自然事件”种类众多,其中对我国影响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有七大类。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将自然灾害分为七大类: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作物生物灾害和森林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但与我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灾害主要有: 一、地质灾害 自然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所产生的诸如滑坡、泥石流、地面下降、地面塌陷、岩石膨胀、沙土液化、土地冻融、土壤盐渍化、土地沙漠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后果,会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将这种现象称为地质危害。地质危害也包括派生的灾害。 (一)泥石流。泥石流是在山区沟谷中,因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松

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泥石流按期物质成分可分为三类: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径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泥石流;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粘粒、石块、粘度大,成稠泥状的叫泥石流;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水石流。 泥石流的危害:对居民点的危害;对公路、铁路的危害;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对矿山的危害; (二)滑坡。滑坡上的岩石山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向下滑动的现象叫滑坡。俗称“走山”“跨山”“土溜”等。 滑坡的条件:斜坡岩、土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部连续状态时,才可能具备向下滑动的条件。 滑坡的活动强度:主要与滑坡的规模、滑坡速度、滑坡距离及其蓄积的位能和产生的动能有关。 滑坡的活动时间:主要与诱发滑坡的各种外界因素有关,如地震、降雨、冻融、海啸、风暴潮及人类活动等。 (三)崩塌。崩塌也叫崩落、垮塌或塌方,是陡坡上的岩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岩)的地质现象。 按崩塌体物质的组成,崩塌可分为土甭和岩崩两大类。 崩塌的活动时间:崩塌一般发生在暴雨及较长时间连续降雨过程中或稍后一段时间;强烈地过程中;开挖坡脚过程中之中或稍后一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