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审计法律制度的立法完善
试论我国国家审计体制改革

立 法 模 式 国 家 审计 制 度 的诞 生 。 随 后 , 一
些 国 家 先 后 推 出 了具 有 独 立 性 和 权 威 性 的 国 家 审 计 制 度 。 由 于 历 史 和 制 度 的 原 因 , 们 国 家 审 计 制 度 起 步 比 较 晚 , 于 我 始
取 审 计 法 院 的 组 织 形 式 ,具 有 最 高 司 法
权 , 以对 行 政 机 关 的财 政 收 支 行 为 进 行 可 有 效 监 督 。 法 国 、 国 等均 采 用 这种 模 式 , 德 通 常 又 称 为 大 陆 模 式 。 在 这 种 审 计 体 制
中央 和 各 级 政 府 指 导 , 时 又 对 中央 和 各 同
级 政 府 进 行 审 计 监 督 , 国 现 行 的 这 种 不 我
2 0世 纪 8 O年 代 初 ,属 典 型 的 行 政 审计 模 式 。这 种 审 计 模 式 将 审计 机 关定 位 于 政 府 的 职 能 部 门 , 审计 以 政 府 工 作 为 中 心 , 与 政 府 工 作 目标 相 统 一 ,工 作 容 易 展 开 , 有
实 效 , 易 得 到 政 府 支 持 政 府 工 作 程 序 容
直都 是 国 家 实施 统 治 的 工 具 。1 6 6年 6 8
月 2 日, 伦 敦 议 会 通 过 的 国 库 和 审 计 8 在
制 度 是 有 条 件 的 , 需 要 有 健 全 的立 法 机 它
构 和 完 善 的 立 法程 序 。
部 法 案 》 仅 标 志 着 现 代 英 国 国 家 审 计 制 不
简 单 , 计成 果 转换 快 、 率 高 。无 论 是 对 审 效
政 府 加 强 经 济 监 管 还 是 全 面 履 行 审 计 监 督 职 能都 取 得 了显 著 成 政 部 门 做 预 算 , 者 这 两 种 由 被 监 督 者 给 监 督 者 经 费 做 预 算 的 关
试论我国的行政立法体制

试论我国的行政立法体制摘要由于我国法治进程较短,行政管理的众多领域都缺乏相应的法律规范。
行政立法以其灵活、迅速的特点填补了许多立法空白,使行政管理有章可循。
然而在行政立法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正确看待并解决。
关键词立法行政立法立法质量问题与对策“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是我国的一贯法制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的加快,法制建设也得到快速发展,2011年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基本形成,这对于我们更好地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动力。
从行政法治的角度纵观我国行政立法的制定与执行情况,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
一、行政立法的概念指特定的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活动。
是一种抽象行政行为。
它包括行政机关提出法律草案和地方性法规草案的活动;也包括行政机关制定行政法规、规章的活动。
(一)提出法律草案和地方性法规草案是行政机关的重要活动之一根据《立法法》第12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法律案,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审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法律案,由主席团决定列入会议议程。
”具体到实践中,有权国家行政管理的法律草案往往由国务院提出,有关地方行政管理的地方性规章案常常由地方人民政府提出。
制定行政法规规章也是行政机关重要的立法活动,其中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并发布,行政规章包括部门规章与地方规章。
前者由国务院各部门制定并发布的;后者则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和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政府,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政府制定并发布。
(二)行政立法必须严格依法进行,即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与程序进行。
关于部门规章,1990年2月18日国务院发布实施的《行政规章备案规定》第2条第2款规定:“本规定所称规章包括部门规章和地方人民政府规章。
2018年我国国家审计的改革与完善之我见-精选word文档 (3页)

2018年我国国家审计的改革与完善之我见-精选word文档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我国国家审计的改革与完善之我见一、我国审计的起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审计制度的,公元前七百多年的西周时代,我国审计工作就已经产生了。
当时,已有独立于会计部门以外,专司审计工作的官员宰夫来稽核财物的领用保管,对有关人员进行奖惩。
这时期是我国审计工作萌芽时期,且已具备了审计的基本特征。
秦代时期专设御史大夫一职,全国三十六郡都设有监御史,形成了全国性的监察网。
并在全国推行上计制度,各郡县都要定期把收支情况逐级上报进行审计。
此时的审计工作由行政官员负责转为监察官员负责。
汉承秦制,仍推行上计制度,后来,上计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法律条文,即上计律。
上计律的颁布是我国的审计立法的开端。
隋唐两代由比部负责审计工作,划归刑部领导。
审计由监察官员负责改由司法官员负责,使审计更具有权威性。
在唐代,比部的独立性、专门性和司法性很强,权力也很大。
唐代对审计的要求有具体的规定,对审计官员也制定了严格的考核标准。
唐代的审计工作是有很大发展的,审计的职能作用也发挥得比较充分。
宋代是审计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年代,审计一词就是宋代确定下来的;审计院这个以审计命名的专门机构,也是在宋代建立的。
北宋初期,审计工作是由财经部门自己管,没有建立独立的审计机构,导致由于审计工作由财经部门自己管,审查不严,监督不力,弊端很多,效果不佳。
据《文献通考》记载,到北宋淳化三年(公元九九二年),专门设置了审计院,审查各项军政支出,这在审计发展史上无疑是有重大意义的。
但是,由于其他多种因素,审计院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没有经过多久,审计院就撤销了。
元代取消了比部,没有设立独立的审计机构,审计工作划归财经部门管,中央各部门和各地官府上报的会计报告,由财经部门自己审核,实际上是财经部门的内部审计。
完善审计制度 健全监督机制

完善审计制度健全监督机制
完善审计制度、健全监督机制对于维护经济秩序、保障公共利益、促进社会公正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建议:
1.完善审计制度:审计制度是监督和评价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
应该加强和完善。
具体措施包括:建立科学的审计体系,明确审计范围和标准,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加强审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加强审计结果的运用,及时发现和纠正经济活动中的问题。
2.健全监督机制:监督机制是保障公共利益和社会公正的重要手
段,应该加强和完善。
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多层次的监督体
系,包括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公众的监督;加强监督信息的公开和透明,及时披露监督结果,接受社会监督;加强监督问责制度,对监督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追责和处理。
3.强化制度执行:制度执行是完善审计制度和健全监督机制的关
键环节,应该加强。
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制度执行的考核和奖惩机制,激励和约束相关人员的行为;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制度执行中的问题;加强制度执行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全社会的制度意识和执行力。
总之,完善审计制度和健全监督机制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社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制
度执行、提高监督能力等多方面的措施,才能实现审计和监督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审计整改工作方案

审计整改工作方案审计整改工作方案一、背景和目的:近年来,我国财务审计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审计质量不高、风险管理不到位等。
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审计工作水平,加强审计监督,特制定审计整改工作方案。
二、目标和原则:1. 目标:提高审计质量,加强审计监督,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2. 原则: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公正透明、依法采用。
三、整改重点及具体措施:1. 加强对审计机构的管理:(1)建立健全审计机构管理体制,明确责任、权力和义务。
(2)加大对审计机构的监督力度,建立审计质量评价制度。
(3)加强对审计机构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
2. 提高审计质量:(1)加强审计项目的策划、设计和实施,确保审计全面、系统、完整。
(2)加强对审计过程的监督和检查,提高审计结果的可信度。
(3)加强对审计报告的审核和呈报,确保审计结论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3. 加强审计风险管理:(1)建立健全审计风险管理制度,及时识别、评估和应对审计风险。
(2)加强对审计风险的监测和预警,防范可能出现的审计失误和事故。
(3)加强对审计风险的应急处置和善后处理,减少审计风险带来的损失。
4. 推动审计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1)加快审计法的立法进程,完善审计法律制度。
(2)加强对审计法规的宣传和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法律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
5. 加强对审计结果的利用:(1)建立审计结果运用制度,确保审计结果得到充分利用。
(2)加强对审计结果的宣传和推广,提高社会对审计工作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四、实施步骤和时间安排:1. 制定具体时间表,明确整改工作的起止时间。
2. 成立整改工作组,负责整改工作的组织和协调。
3. 制定详细的整改工作计划,明确各项工作任务和责任分工。
4. 实施整改工作,并根据工作进展及时调整和修订整改计划。
5. 完成整改工作后,组织对整改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
五、预期效果:1. 审计质量得到提高,审计结果更加可信可靠。
(朱锦余)审计学(第四版)章后习题参考答案:第1章 绪论习题+案例

第1章绪论习题参考答案1.简述我国审计发展中的重要史实。
【答】(一)我国奴隶社会时期的审计制度——官厅(政府)审计的萌芽时期1.在夏朝,财政监督已在官厅中出现;2.在商代,国家管理机构和官员设置初具规模,缺乏审计活动方面的明确文字记载,可能是我国审计的萌芽时期;3.西周的审计制度在我国乃至在世界审计发展史中都具有重要地位,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西周当的审计由冢宰总抓大事,司会和宰夫进行具体工作;4.春秋时期建立了“复计著”报告制度。
这是一种逐级定期向上级报告工作,上级对下级进行审核考查的制度。
在《管子》中还提出了“明法审数”的主张,被誉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审计原则。
(二)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的审计制度——官厅审计的形成与缓慢发展时期11.战国时期推行“上计”制度。
这是一种定期报表审核制度,其侧重点是各地的年度财政收支情况。
2.秦朝推行御史监察制度,首创了由御史大夫主持上计的制度;3.汉代继续推行御史监察制度,还颁布“上计律”,首次将上计制度上升到法律高度,从而将审计监督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4.隋朝除继续推行秦汉以来的御史监察制度外,还推行比部制度,兼具有司法和行政监督的性质;5.唐代推行了比部制度和御史台制度。
审计权限更加独立,范围更加广泛,并加强了与司法的联系。
此外,还设立了御史台,为全国最高监察机关。
唐代还制定了考核审计人员的标准,“明于堪复,稽失无隐,为勾检之最。
”;6.宋代开始实行审计院制度,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专门设置审计院;7.元朝开始实行监察审计制度,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从中央到地方有一套较完善的监察审计制度。
此外,废除比部,归户部管辖审计工作,由户部审计科对中央各部门、地方各官府所呈送的会计报告进行审计;8.明朝开始实行都察院审计制度,还继承了唐宋上计制度的成规,但由户部对上计报告进行审核。
9.清代继续实行都察院审计制度,仍设都察院,下设十五道监察御史,出现了单一的审计机构,主要负责对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活动进行审计,采用稽查账2簿为主,结合监察御史巡察的方式逐级进行审计。
中国特色审计监督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适应改⾰开放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从1983年起,我国很快组建了审计机构。
以1994年《审计法》的颁布为界限,中国特⾊审计监督制度经历了创⽴和发展两个阶段。
经过⼗多年的努⼒,特别是《审计法》颁布以后,建⽴健全审计法规,拓展审计领域,规范审计⼯作,积极探索审计⽅式和⽅法,我国审计监督逐步⾛上了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适应中国国情,建⽴有中国特⾊的审计机关领导体制和审计机构 世界各国的政府审计主要有⽴法模式、⾏政模式、司法模式和独⽴模式四种。
我国审计实⾏的是⾏政模式,审计机关⾪属于政府⾏政序列。
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各级政府设⽴审计机关。
审计署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地⽅各级审计机关分别在省长、⾃治区主席、市长、州长、县长、区长和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下开展⼯作。
《宪法》第⼀百零九条规定:“县级以上的地⽅各级⼈民政府设⽴审计机关。
地⽅各级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使审计监督权,对本级⼈民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负责”。
地⽅审计机关实⾏双重领导体制,即受同级⼈民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双重领导,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
审计署成⽴后,在地⽅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持下,县级以上地⽅审计机关得以陆续组建并开展⼯作。
⽬前,我国已建⽴县级以上审计机关3100多个,形成了有中国特⾊的政府审计组织机构和领导体制。
(⼆)在审计实践中,培养造就了⼀⽀具有较⾼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审计⼲部队伍 我国审计机关创建初期,审计专业⼈员极为缺乏,中央提出,要在实践中,培养和造就⼀批忠于职守、秉公办事、坚持原则、敢于⽃争、实事求是、精通业务的⾼素质的审计⼈员,要建⽴起⼀⽀政治素质好、精⼲内⾏、廉洁奉公的审计⼲部队伍。
以后,中央领导对审计机关的廉政建设提出了新的标准,即要廉洁、公正、严格、奉献。
1998年,中央领导⼜进⼀步明确提出,要从严治理审计队伍。
⼗⼏年来,我国审计⼈员已发展到近9万⼈。
⼴⼤审计⼈员在审计实践中,努⼒钻研审计业务,认真学习市场经济知识,不断提⾼审计执法⽔平。
试论我国审计法律制度的立法完善

试论我国审计法律制度的立法完善【摘要】本文主要围绕我国审计法律制度的立法完善展开讨论。
在指出了审计法律制度的重要性和研究目的。
接着,在正文部分分析了我国现行审计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了完善审计法律制度的必要性。
提出了建立健全审计监督机制、强化审计法律规范以及加强审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最后在结论部分强调了加快立法完善和提高适用性和实效性的重要性。
综合全文内容,本文旨在呼吁相关部门加强审计法律制度的立法完善,提升其实际效力,推动我国审计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
【关键词】审计法律制度、立法完善、审计监督机制、法律规范、审计专业人才队伍、适用性、实效性1. 引言1.1 审计法律制度的重要性审计法律制度是国家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国家财政安全和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审计法律制度的完善与健全,对于监督政府财务管理、保障国家资金安全、预防和打击财务经济犯罪、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透明化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建立健全的审计法律制度,才能有效地防范和打击财务经济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合法权益,推动国家经济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
审计法律制度的完善不仅关系到国家财政管理的规范化和有效性,也关系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只有加强审计法律制度建设,才能更好地发挥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实现审计监督与国家治理相互促进、相互配合的良好局面。
完善我国审计法律制度,建立健全的审计监督机制,加强审计法律规范,提高审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已成为当前我国政府财务管理改革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迫切需求。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审计法律制度的立法完善进行相关研究,旨在深入分析我国现行审计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探讨完善审计法律制度的必要性,提出建立健全审计监督机制、强化审计法律规范以及加强审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建议,以期加快我国审计法律制度的立法完善,提高审计法律制度的适用性和实效性。
审计述责述廉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审计述责述廉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一、审计述责述廉存在的问题1.审计述责述廉制度不健全目前我国审计述责述廉制度尚不完善,从立法、执行和监督方面来看,存在一些问题。
相关法律法规缺乏明确的界定和具体的操作规程,导致制度执行不到位,监督不够有力。
2.审计述责述廉工作监督不力在审计述责述廉工作中,监督不力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一些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履行职责时存在疏漏和失职现象,对审计对象进行的述责述廉监督不够细致,导致一些违法违纪行为没有及时发现和处理。
3.审计述责述廉责任认定不清在审计述责述廉工作中,责任认定不清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些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对于责任的认定不够科学和客观,存在片面性和主观性,导致一些责任主体没有得到应有的处理和追究。
4.审计述责述廉工作程序不规范审计工作的程序不规范也是一个影响审计述责述廉工作质量的重要问题。
一些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开展述责述廉工作时,程序不规范,导致审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受到了影响。
二、整改措施1.完善审计述责述廉制度需要立法部门加强审计述责述廉制度的立法工作,明确相关法律法规的适用范围、责任主体和具体操作规程,为审计述责述廉工作提供法律依据和操作指南。
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严格执行审计述责述廉制度,做到制度落实到位、执行到位、监督到位。
2.加强审计述责述廉工作监督加强审计述责述廉工作监督是推动审计工作质量提升的关键。
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要认真履行监督职责,加强对审计对象的述责述廉工作监督,及时发现和处理违法违纪行为,确保审计工作的公正公平。
3.健全责任认定机制在审计述责述廉工作中,需建立科学、客观的责任认定机制,对于责任主体的违法违纪行为进行认真调查和公正裁决。
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要秉持公正公平原则,严格依法处理违法违纪行为,确保责任主体得到应有的处理和追究。
4.规范审计工作程序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要严格规范审计工作的程序,确保审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试论我国审计法律制度的立法完善

试论我国审计法律制度的立法完善【摘要】我国审计法律制度是监督和规范公共财政管理的重要法律框架,但目前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本文通过对我国审计法律制度的现状分析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指出了立法完善的必要性。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审计法律制度的建议,包括加强监督制度、强化责任追究等方面。
强调了法律制度的落实和监督的重要性。
从总结与展望的角度,展望了我国审计法律制度未来发展的方向,为推动我国审计法律制度的完善和进步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审计法律制度、立法完善、现状分析、问题与不足、必要性、建议、落实、监督、未来发展方向、我国1. 引言1.1 背景介绍审计是一种对组织、个人或者项目进行独立、客观的评价的方法,其主要目的是确保被审计对象的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审计法律制度是指在国家层面对审计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和规范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审计在监督国家财政资金使用、防范经济犯罪、促进政府和企业管理的合规性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由于我国的审计法律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立法不够完善、监督力度不够、实践中存在的漏洞等,导致审计工作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影响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加强对我国审计法律制度的立法完善,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只有通过完善法律制度,强化审计监督和管理,才能更好地保障国家财政资金的安全和有效使用,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1.2 研究意义审计法律制度是监督和管理国家财政资金使用的重要法律体系,对于保障国家财政安全、促进国家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我国审计法律制度的完善,既是对现行体系的梳理和提高,也是对未来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和改进。
我国审计法律制度的完善涉及到国家整体治理水平的提高、财政资源的有效利用、国家权力的约束和监督等多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当前,在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完善我国审计法律制度已成为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也是推动国家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
谈我国审计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谈我国审计体制的改革与完善一、我国审计体制的现状(一)领导体制我国审计机关的领导体制具有三个显著的特征:一是审计机关直接受本级政府行政首长领导;二是地方审计机关实行双重领导体制,同时受本级政府行政首长和上一级审计机关领导;三是地方审计机关的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
(二)机构设置我国审计机关有两种,即中央审计机关和地方审计机关。
中央审计机关是在国务院总理直接领导下的审计机关,即审计署。
地方审计机关。
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政府设立的审计机关。
(三)审计机关的派出机构我国审计机关设立的派出机构有两类,即审计机关驻地方派出机构和驻外部门派出机构。
一些地方审计机关为便于工作也在其审计管辖范围内设立了派出机构。
审计机关派出机构它不是一级审计机关,而是审计机关的内部机构,只能在审计机关授权范围内以自己的名义开展活动,做出具体行政行为。
二、改革完善我国现行审计体制的必然性应该看到,相对于立法型审计体制而言,行政型审计体制具有较浓厚的内部监督色彩。
我国实行行政模式审计体制,国务院是最高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而审计机关作为执行机关的组成部门去监督执行机关自身,力度肯定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特别是政府某些行政活动有悖于法律,或在行政活动中存在短期行为,或者发生区域利益、行政级次利益、部门单位利益冲突时,尤其会影响审计机关的独立性。
而独立性是审计的“生命线”,没有独立性,客观、公正地进行审计监督便无从谈起,审计重要作用的发挥则属奢望。
因此,对我国现行审计体制进行改革具有其必然性。
三、完善现行审计体制、加强审计工作的对策审计工作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有的是因现行审计体制本身的弊病造成的,有的与现行审计体制并无直接关系,而是随着审计工作发展而逐步显现出来的,值得认真研究和改进。
为了进一步改革完善现行审计体制,加强和改进审计工作,笔者认为,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理论上都应从现在开始着手做好行政型审计模式向立法型模式转变的准备。
政府审计课后习题答案整理

况拨款使用情况的效果。 2001 年美国审计总署更名为美国政府责署 , 突出了对政府责任 审计,反映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日本 1880 年设立会计检查院。 1889 年制定会计检察院法,规定会计检查员直属天皇,独立 于内阁。会计检查员主要对国家财政决算进行审计。 1947 年新宪法,新会计检查院法, 规定会计检查院是一个不属于国会、内阁或司法机关的机构。 德国 1871 年建立德国审计法庭 , 对皇家会’计账目进行审查。 1950 年根据《德意志联邦共和 国基本法》成立联邦审计院。 1985 年修改的《联邦审计 院法》彻底改变了西德国家审计 的地位,从司法型转为独立型。 前苏联 1917 年《关于成立国家检察委员会》、《关于人民委员会 国家监察人民委员会的权力》, 决定成立国家监察委员会 , 兼国家审计职责。 1918 年,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 国宪法,规定了审计监督制度。 1 965 年,根据《苏联人民监督法》成立苏联人民监察委
揭二,
政府审计随着笔迹豆场经济的成长而得以长足发展,市场为政府审社提供了广
阔的舞台,特别是近、现代审计, 与市场经济更是结下了不解之缘。
2 , 论述我国古代政府审计发展的主要历史事件 A 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审计的萌芽和产生阶段。西周出现“宰夫”,是我国有史记载最 早的国家审计(但国家审计应该自国家出现之时就有了〉 B 南宋设立“诸君诸司审计司”,也称审计员,这是我 国古代第一个以“审计”命名的专 职审计机构 3 , 试从古今中外政府审计发展的史实 , 分析政府审计的产生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 与政治与经济的发展基本同步,史实未整理
地方审计厅局实行双重领导制即在本级行政首长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审计工作审计业务以上一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行政管理以地方政府领导为主实行上审下和统计审并存实行两个报告制度审计机关向本级人民政府作审计结果报告受本级政府委托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机关负责人依照法定程序任免地方各级审计机关正职和副职负责人的任兔应事先征求上一级审计机关同意审计机关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经费应列入财政预算由本级人民政府予以保证3列出各国审计署网站名称略4试述我国关于政府审计体制改革的主要论点现行审计领导体制是我国审计发展的初始模式充分考虑了该体制的奠基作用和驱动效果考虑了审计的创建和早期发展的儿百万昵需要保证了审计工作按时进入预定轨道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有客观必然性和现实可行性
电大法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民法学科毕业论文选题1、论民法的渊源2、民法基本原则研究3、论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4、宣告失踪与宣告死亡问题研究5、监护制度研究6、论法人的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7、合伙制度研究8、论撤销权9、论无权代理与表见代理10、关于民事时效制度的完善11、现代化背景下的人身权问题研究12、互联网领域的隐私权保护13、“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保护与限制14、关于自由权的理解与保护15、关于死者人格权的保护16、法人人格权问题研究17、论精神损害赔偿18、论物权法的原则19、论物上请求权20、用益物权研究21、论物权的公示公信22、关于相邻权的范围及其保护23、论地役权24、论善意取得25、论土地承包经营权26、论水资源使用权27、共有法律制度研究28、试论重押禁止29、论权利质权30、论取得时效31、知识产权权利冲突及其司法裁量32、我国高新技术中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33、互联网上的知识产权侵权纠纷及其法律救济34、论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35、 WTO与知识产权保护36、商业秘密法律保护研究37、服装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38、论合同法的原则39、关于合同的成立与生效40、论缔约过失责任41、格式合同及其效力的分析42、违约责任归则原则的分析43、论附随义务44、论情势变更45、关于双务合同中抗辩权的研究46、论有名合同的扩展与完善47、论债权人代位权48、侵权行为构成要件之辨析49、论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50、关于特殊侵权行为若干问题研究51、论共同侵权行为52、论学校事故及其赔偿53、试论配偶权54、离婚损害赔偿问题研究55、无效婚姻制度研究56、夫妻关系法律问题研究57、论继承权58、论代位继承与转继承59、遗嘱继承制度研究60、论现代社会中的父母子女关系诉讼法学科毕业论文选题1、论无罪推定原则2、论刑事诉讼中的司法独立3、论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4、论刑事证据的可采性5、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范围6、论侦查程序中的人权保障7、沉默权原则在我国的立法思考8、论死刑核准权9、刑事诉讼中强制措施的完善10、论刑事诉讼中的检察监督11、论刑事诉讼中的控辨平衡12、辩护律师调查取证权的缺陷与完善13、论刑事诉讼中的简易程序14、论辩诉交易15、论死刑复核程序的完善16、论刑事审判监督程序17、论刑事诉讼中证人作证制度18、我国审前羁押司法审查制度的构想19、刑事诉讼中非法占据排除原则的构建20、论刑事诉讼中审判委员会制度的改革21、刑讯逼供的法理分析与对策22、被害人诉讼权利的保护23、论刑事诉讼中的证据开示24、论陪审制25、刑事诉讼中的法官庭外调查权探析26、论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的倒置27、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辩护权的保障28、警察出庭作证制度探析29、刑事证据质证制度的完善30、论刑事诉讼中的自诉权31、论刑事司法人员的司法理念32、民事诉讼模式的选择与构建33、论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34、论民事诉讼价值35、论法官中立36、论诉权37、论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38、论程序意义上的当事人39、论当事人的追加40、代表人诉讼制度研究41、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42、司法鉴定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完善43、论电子证据44、论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45、证明责任分配制度研究46、论民事诉讼审级制度存在的缺陷及完善47、法院调解制度研究48、论证据交换49、举证时限制度研究50、民事诉讼起诉条件的重新认识51、建立审前准备程序的思考52、论司法行政化的弊端及克服53、论民事强制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54、人身执行问题研究55、代位执行制度论56、“执行难”的成因与对策分析57、论民事审判的检察监督58、建立民事公诉制度的构想59、关于再审程序的重新构建60、论民事简易程序经济法商法方向毕业论文选题1.论经济法与行政法的互动关系2.经济法与社会法关系辨正3.经济法与弱势群体的保护4.市场经济与反垄断的立法建设5.论规模经济与反垄断法的关系6.我国反垄断法的价值取向7.反垄断法若干问题的比较研究8.加入WTO与加强消费者权益法律保护的研究9.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基本精神10.新型消费领域消费者权利保护研究11.税负公平原则和农村税费改革12.税收司法保障研究13.税法公平价值论14.政策性银行运行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15.加入WTO后我国对外资银行的监管策略研究16.银行业与证券业混业经营的若干法律问题17.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在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18.论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基础19.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20.新形势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与法律制度的建构21.国外社会保障税对我国社会保障税法的借鉴22.国外社会救助制度的比较与借鉴23.工伤保险若干法律问题研究24.论土地征用制度25.房地产项目公司的法律问题研究26.土地储备制度研究27.论农村土地承包制度28.农村土地权属法律模式研究29.城市失地农民利益保护的法律思考30.罢工权法律制度研究31.劳动合同若干法律问题研究32.劳动争议解决程序研究33.论商法的基本原则34.我国证券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修改建议35.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法律监管36.证券发行保荐人民事责任研究37.证券投资基金法律制度研究38.试论我国证券发行制度的完善39.试论我国企业立法体系的重构40.合伙协议法律性质研究41.公司章程法律性质研究42.论有限责任与债权人保护43.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出机制创新研究44.上市公司小股东利益保护机制研究45.破产法若干问题研究46.论独立董事的义务47.公司资本制度研究48.论股权49.我国股份回购的现实意义与立法完善50.股东知情权研究51.企业并购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52.关联交易法律问题研究53.股东诉权的司法实务研究54.股权转让合同效力与股东登记的法律问题研究55.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立法模式及其发展趋势56.清算中公司的性质及其责任的承担57.审理证券虚假陈述民事赔偿的法律问题研究58.论保险利益59.票据权利研究60.信托的法律性质与基本理念61.保险委付研究62.论保险中的诚实信用原则国际法毕业论文选题1、从国际法上看人权与国家主权;2、海洋法公约与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研究;3、“反恐”国际合作与国际法规范研究;4、联合国反腐公约、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的实证研究;5、 BOT项目的法律问题研究;6、国际贸易中的欺诈与防范;7、 WTO规则在我国的适用;8、中国国际私法的立法模式选择;9、国际私法趋同化趋势研究;10、公共秩序保留在我国的适用;理论法学毕业论文选题一、法理学1、论法学本科教育与司法考试2、论法的形式理性、价值理性与实践理性3、论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的关系4、论公法与私法的划分5、论社会法第三部门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6、论法的规范性与社会性7、论权利本位与刑事法的谦抑8、法律权利的规范分析9、论程序的功能10、论法的位阶或法的效力等级规则制度研究11、法律行为制度和法的调整方式12、论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13、应然与实存:中国的司法独立14、论司法权与诉讼权15、中国立法程序的实证分析16、正当程序与中国法治17、对我国法律解释制度的研究和思考18、中国法律职业的问题及其发展路向19、中国的法律移植和法的“本土化”20、论法与传统二、法制史一中法史1、西周诉讼制度研究2、周代契约制度研究3、法家思想研究4、唐律探索5、唐代刑事法研究6、宋代经济立法探析7、清末变法修律研讨8、中国近代宪政立法研究9、中国反腐立法研究10、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二外法史1、古希腊民主制度探索2、罗马私法体系研究3、中世纪商法研究4、西方教会法研究5、美国宪政制度发展研究6、法国行政法制发展研究7、德国民商法制发展研究8、两大法系诉讼制度比较研究9、西方自然法思想发展研究10、西方人权立法发展探索三、宪法学1、论宪法的效力与实效2、论宪法权利的演进3、论人民主权原则与基本人权原则的关系4、论制宪权与立法权的关系5、关于中国违宪审查制度的思考6、司法权与行政权的比较研究7、完善我国选举制度的思考8、地方自治及其中国问题9、论宪法社会权10、表达自由的规范分析11、修宪程序研究12、论宪法经济自由权的演进13、中国问题:迁徙自由的社会实证分析14、中国的宪法修正案研究四、行政法学1、论行政权的范围及其演进2、论行政合理性原则3、中外行政主体理论比较研究4、论行政行为的效力5、行政许可的规范分析6、行政立法程序研究7、论中国的行政强制制度8、论行政作用的多元化9、行政复议司法化研究10、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比较研究11、论行政不作为12、论行政诉讼类型13、论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14、我国国家赔偿制度的缺陷及完善15、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刑法学、犯罪学毕业论文选题目1. 论犯罪的概念2. 论罪刑法定原则3. 论罪刑相适应原则4. 论刑法中的人身危险性5. 社区矫正制度研究6. 试论刑法的谦抑性7. 论刑法与人权保护8. 论刑事责任与刑法价值的实现9. 论私营企业的刑法保护10. 论我国刑事判例制度的建设11. 论刑法的解释12. 论扩张解释与类推解释的界限13. 论我国犯罪构成的模式14. 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研究15. 大学生犯罪的刑罚研究16. 单位犯罪若干问题研究17. 论期待可能性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借鉴18. 不作为犯若干问题研究19. 罪过的若干问题研究20. 间接故意若干问题研究21. 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辨析22. 疏忽大意的过失与意外事件辨析23. 犯罪中止基本问题研究24. 犯罪未遂基本问题研究25. 正当防卫研究26. 论无过当防卫27. 紧急避险的认定研究28. 共同犯罪的认定29. 论共同犯罪中的实行过限问题30. 教唆犯若干问题研究31. 论牵连犯的定罪与处罚32. 论死刑理念及中国死刑立法33. 论刑罚理念的转变34. 论刑罚的预防功能35. 社区矫正制度研究36. 行刑社会化问题研究37. 累犯制度研究38. 缓刑若干问题研究39. 自首问题研究40. 罚金刑研究41. 资格刑研究42. 假释制度研究43. 论前科消灭制度与罪犯的再社会化44. 持有型犯罪若干问题研究45. 交通肇事罪若干问题研究46. 论合同诈骗罪47. 信用证诈骗罪研究48. 有组织犯罪问题研究49. 论洗钱罪50. 我国着作权刑法保护的立法思考51. 论绑架罪52. 抢劫罪研究53. 盗窃罪若干问题研究54. 诈骗罪若干问题研究55. 侵占罪探究56. 贪污罪疑难问题研究57. 受贿罪共同犯罪问题研究58. 挪用公款罪的若干疑难问题研究59.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若干问题研究60. 渎职罪若干问题研究61、论犯罪原因、犯罪预防系统62、刑罚的预防犯罪价值63、试论改革开放后犯罪的新特点64、论市场经济对犯罪的影响65、论有组织犯罪的治理对策66、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与防治对策67、暴力犯罪的特点、原因与防治对策68、贪污犯罪的原因、特点与预防69、贿赂犯罪的原因、特点与预防70、计算机犯罪特点、原因与防治对策71、女性犯罪的原因与防治对策72、当代大学生犯罪之剖析73、对当前我国职务犯罪现象的几点思考74、流动人口犯罪的特点与控制75、智力、气质、生物因素与犯罪的关系。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难点及问题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难点及问题【摘要】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难点和问题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从审计主体的特殊性、信息获取的困难、数据真实性难以验证、责任界定的模糊性以及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等方面进行分析。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复杂业务关系和权力地位使得审计工作面临着独特的挑战;信息获取困难、数据真实性难以验证以及责任界定模糊等问题也给审计工作带来了困扰。
结论部分提出,存在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加强监管执法力度,提高审计的透明度,以确保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性和公正性。
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将有助于提升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水平和效果。
【关键词】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难点、问题、特殊性、信息获取、数据真实性、责任界定、法律法规、监管、透明度1. 引言1.1 背景介绍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在履行职务过程中是否存在违规行为,是否遵守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进行审计。
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国有企业的领导人员对企业的发展和经营决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国有企业的特殊性以及审计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困难,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成为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课题。
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审计监督力度的加大,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问题逐渐受到重视。
相对于其他企业,国有企业的领导人员往往具有更为复杂的关系网和更大的权力,他们在经营活动中的行为往往也更加隐蔽和复杂。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解决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难点和问题,本文将对审计主体的特殊性、信息获取的困难、数据真实性难以验证、责任界定的模糊性以及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提升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透明度和有效性提供参考和建议。
1.2 研究意义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是国有企业监督管理的重要环节,对于维护国家财产安全、提升国有企业经济运行效率、增强监管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审计监督制度的不足与优化策略

我国审计监督制度的不足与优化策略我国审计监督制度的不足与优化策略一、我国审计监督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当今中国, 经济社会问题愈发呈现交叉性、整合性及动态性特征, 现行《审计法》已难以应对新问题及新趋向, 其固有困境使审计监督制度的发展潜力及功能扩大化得不到真正发挥, 导致运行中的价值混乱。
综而言之, 其主要之固有困境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 审计监督制度对审计监督权之设定存在理论认知偏差现行《审计法》在审计权力来源上存在理论认知偏差、过于粗放的问题, 导致审计独立性缺失。
虚置宪法委托的立法不作为和突破法律保留而致使法律专属权损害都导致审计独立性缺失。
其一,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 具有宏观性、抽象性等特点, 其所规定的调整事项属于国家最根本的治理内容。
《宪法》规定的公权力运行机制需要通过委托的方式将相关事项交给立法机关进行细化规定。
就《宪法》第91条规定而言, 该条文在技术上体现出委托立法之内涵, 然而现行《审计法》总则部分并未明确审计机关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的内容、形式及程度等。
其二, 审计署的诸多职权由《审计法实施条例》规定, 实质上突破了法律保留原则, 形成了由国务院规定最高审计机关职责的事实, 这造成突破《宪法》规定的质疑, 无疑不利于审计署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 存在审计监督权履行程度受国务院影响的弊害。
实践层面看, 尽管最高审计机关审计署的独立性能够得到足够保证, 但《审计法》之规定使审计机关作为行政机关内设机构的固有弊病在审计独立性和审计全覆盖背景下变得更加不合时宜, 有与《宪法》规定相左之嫌, 在当前制度设计的理论逻辑中无法获得合法性证成。
(二) 审计监督制度的双重领导体制难以保障审计独立性基于特定历史和社会背景, 双重领导体制有利于加强业务指导和政府工作部署, 并在规范政府权力、实现反腐倡廉、促进良政善治等方面具备独特理论话语。
随着制度定位、价值和范式转变, 独立性缺失使其规制场域局限、发展空间受制等弊端愈发凸显。
政府环境审计现存问题及优化分析

政府环境审计现存问题及优化分析【摘要】为建设生态文明,落实政府环境保护政策,我国开展了一系列政府环境审计,对企业发展、政府政策落实和生态文明建设都起到推动作用。
但是我国政府环境审计仍然存在审计人员能力有限、审计范围较窄、审计方式亟需革新以及缺乏完善的法律体系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从培养专业化人才,完善审计立法,利用大数据革新审计方法,加强国际合作等来解决,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的建设。
【关键词】政府环境审计;现存问题;优化分析一、政府环境审计的发展历程及内容(一)政府环境审计的发展历程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的起步较晚,主要为四个阶段:其一,起步阶段(1983年至1997年),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的出台,从法律层面推动了政府环境资源审计的萌芽;其二,探索阶段(1998年至2002年),建立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司,标志着我国环境资源审计新阶段的开始;其三,平稳过渡阶段(2003年至2007年),建立环境审计协调领导机构;其四,战略发展阶段(2008年至今),正式将资源环境审计列为六大审计类型之一。
2009年9月,审计署出台了《审计署关于加强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意见》,这是中国政府环境审计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政府环境审计正式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的道路[1]。
(二)政府环境审计的内容政府环境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依法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系统及经济活动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和环境责任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
当前中国政府环境审计的内容主要为围绕环境领域的重点项目、重点资金和重点内容展开的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环保资金筹集和使用情况,二是遵守国家环境政策法规的情况。
三是与环境问题有关的会计报表,四是确定被审计单位影响环境的因素,五是验证环境报告的真实性,六是评价环境管理系统的有效性等。
二、政府环境审计的作用(一)通过揭示功能可以发现企业环保设备安装及运行中的不足政府环境审计的揭示功能主要体现在事先了解项目有关环境影响、项目环保资金投入、项目运行中的环境风险、环保设备不正常运行等方面。
审计师考试《审计理论与实务》:第一章

(⼀)审计产⽣与发展1 .审计产⽣与发展的社会基础审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定阶段的产物,是在受托经营、受托管理所形成的经济责任关系下,基于经济监督的需要⽽产⽣。
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确⽴是审计产⽣的前提条件,没有受托经济责任,也就不存在审计这项经济监督活动。
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是指在受托管理和受托经营条件下,受托⼈在管理或经营⽅⾯对委托⼈所承担的义务和职责。
但受托经济责任的确⽴,并不⼀定产⽣审计活动,它只是审计产⽣的前提条件。
如果这种审查评价活动由授权委托者⾃⾝完成,就不能称之为审计活动。
只有当这种经济监督活动由授权委托者委派(或委托⼈委托)独⽴的机构和⼈员代⾏时,才会产⽣具有独⽴性的审计活动。
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是审计产⽣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其涵义为:( l )受托经济责任是不断演进的,它是审计产⽣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受托经济责任从单纯的财务责任,逐渐向更为⼴泛的经营责任、管理责任⽅⾯纵深扩展,进⽽形成包括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等在内的现代经济责任的完整概念。
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出现是审计产⽣的客观基础,审计因经济责任内容从简单到复杂的演进⽽获得了不断发展。
( 2 )财产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分离以及管理者内部分权制,是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形成的基本根据,也是审计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条件。
经济责任的不断变化过程中,审计成为联系各⽅经济贵任,保障社会经济正常、有序运⾏的重要制约机制。
这个机制也就成为审计⾃⾝存在和发展的社会条件。
( 3 )财产所有者对经营管理者⽆法实施直接监督,是审计产⽣和发展的直接动因。
财产所有者对经营管理者是否尽职尽责地履⾏经济责任,有⽆舞弊和差错最为关⼼。
但是,在实际⽣活中财产的所有者⽆法直接进⾏经常性的监督和检查,因⽽需要独⽴的审计⼈员承担起监督和检查的职责,这就构成了审计产⽣和发展的直接动因。
2 国家审计的产⽣和发展中国的国家审计起源甚早。
早在西周时期,皇家(政府)审计就有了⼀定的发展。
秦、汉两代都曾采⽤“上计制度”,以审查监督财物收⽀有⽆错弊,并借以评价有关官吏的政绩。
2022年国际内审师考试《内部审计基础》试题及答案卷52

2022年国际内审师考试《内部审计基础》试题及答案卷1、[试题]审计目标分为( )两个层次。
A.审计总目标B.报表层次审计目标C.具体审计目标D.认定层次审计目标【答案】AC【解析】审计目标分为审计总目标和具体审计目标两个层次。
2、[试题]( )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高效地完成某项审计业务、达到预期审计目标而对审计工作进行的安排。
A.审计计划B.审计业务约定书C.审计准则D.审计工作底稿【答案】A【解析】审计计划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高效地完成某项审计业务、达到预期审计目标而对审计工作进行的安排。
3、[试题]以下哪项是区分计算机处理和手工处理的特征:A.计算机处理通常可以减少由于手工操作造成的计算错误;B.在手工处理的条件下,发生系统错误的可能要比计算机处理条件下大;C.计算机处理的错误和异常在它们发生之后可以立即被发现;D.大多数计算机系统被设计出来,使得许多对审计有用的记录不存在。
【答案】A【解析】A正确,计算机处理通常对类似的交易采用同样的处理方法。
计算机程序定义处理步骤以完成一个任务。
一旦程序被正确撰写和调试,它可以无错误地重复完成任务。
然而,如果程序中存在错误,所有的处理都将是不正确的。
B不正确,一旦程序中存在错误,计算机处理就会发生系统性(重复性)错误;C不正确,如果一个错误发生了,例如输入的错误,它可能不能立刻被发现。
通常,处理进行以后,人工的干预会越来越少;D不正确,合理设计的系统可以保存交易记录、进行错误登记,从而生成有用的审计记录。
4、[试题]下列哪一项是内部审计师的咨询职能而不是确认职能?A.评估内控的有效性和管理关键风险;B.以可靠的方式评估和报告风险;C.传授风险管理与控制的工具与技术;D.设计和评估风险管理流程。
【答案】C5、[试题]注册会计师存在下列行为时,可能需承担法律责任的有( )。
A.违约B.过失C.欺诈D.无法表示审计意见【答案】ABC【解析】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是指注册会计师或会计师事务所在履行审计职责的过程中因损害法律上的义务关系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我国预算监督法律制度完善

浅谈我国预算监督法律制度的完善摘要:随着我国法制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民主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预算监督制度和法制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显现出来。
本文通过细化预算编制,确立预算公开,完善政府绩效评价制度,加强对预算执行的审计监督等方面来完善我国的预算监督法律制度。
关键词:预算公开审计独立政府绩效评价一、预算监督概述预算监督是指预算监督主体对各级政府和预算单位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调整以及决算等活动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实施的监察和督导。
实质上是国家以价值形式对社会产品的生产、流通、分配和使用方面的经济活动进行的监督。
它是国家经济监督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国家通过预算资金的集中、分配和使用,即预算收支活动,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的监督。
我国预算监督坚持依法监督、以事实为依据、监督与服务相结合、专业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预算监督与行政诉讼相结合的监督原则。
二、预算监督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研究从监督主体来看,我国目前的预算监督体系是比较单纯的行政性质的:我国对预算的监督主体包括人大及其常委会,政府财政部门,审计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如:会计师、审计师、律师、公证和仲裁机构等)和舆论监督。
从预算编制来看,我国目前各级政府的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及时性,预算编制太笼统,不利于强化监督主体对预算收支以及决算情况的监督。
从预算的审查来看,存在几方面问题:(1)预算初审的规范性问题即初审的程序性问题。
一是党委、政府、人大在审查预算草案过程中的工作衔接问题;二是财经委员会依法开展初步审查后,所形成的意见和建议如何处置,面临类似问题法律没有作出明确规定;三是预算草案初审过程中,听取其他专门委员会意见等问题,法律也未作规定。
预算审批的形式化问题比较严重。
目前,全国人代会通常会期10天,除3个半天听取大会报告和1个半天讨论代表议案、1个半天举行闭幕式外,代表团审议时间一般只有7天左右。
而在此期间,要审议至少6项议程(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计划报告和计划草案、预算报告和预算草案等法定6项),对预算报告和预算草案的审查以往只有半天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我国审计法律制度的立法完善论文摘要我国审计法的发展历经初创阶段、成长阶段和完善阶段。
审计法律规范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审计组织法,主要规范审计机构的设置、人员任免、组成,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等;二是审计实体法,主要规范审计机关的职责、权限等;三是审计程序法,主要规范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工作程序以及复议、诉讼程序等;四是审计责任及审计机关违法失职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当前我国审计法还有许多亟待完善之处。
第一,在审计权限立法上还存在一些疏漏和不足。
《审计法》赋予审计机关的权限有要求报送资料权、检查权、调查取证权、采取强制措施权、建议处理处罚权、通报公布审计结果权等。
尽管当前我国审计权限立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调查取证权的规定还不够健全,二是报送资料权这一规定不具体,三是没有表明意见权。
第二,我国现行审计体制为隶属于国务院的行政型模式,相对于立法型审计体制而言,审计机关还缺乏较大的独立性。
第三,目前我国审计法律制度在着手进行效益审计方面还不够健全。
一是我国效益审计工作量占政府审计工作量的比重较低,尚未形成有效的模式,二是我国效益审计的法律制度建设还比较落后,缺乏有针对性的制度规范。
要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审计工作能够满足时代的要求,应当在以下三个方面完善我国的审计法律制度:第一,完善我国的审计权限。
一是完善调查取证权,二是细化检查权和要求报送资料权,三是增加参与制定经济法律法规权。
第二,完善我国现行的审计体制。
改革现行行政型模式的审计体制,逐步设立与国务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相平行的审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并向其报告工作。
第三,完善开展效益审计的法律和规范,探索建立规范效益审计的法律、法规。
一、我国现行审计法律制度的现状分析(一)审计法出台的过程、背景和意义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和政府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开始了系统的拨乱反正,国民经济停滞倒退的局面很快得到扭转。
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在许多领域先后展开,对外开放的步伐也逐渐加快。
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确定了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方针政策。
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客观上要求加强财政经济管理,建全经济监督机制维护国家财经法纪。
在这样的背景下,实行独立的审计监督制度,成为一个必要面紧迫的课题。
我国最高审计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于1983年9月正式成立。
全国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两年多的时间内也普遍建立起审计机关。
1983年《国务院批转审计署关于工作几个问题的请示的通知》和1985年《国务院善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为贯彻落实宪法规定、规范审计工作提供了必要的法规依据,保障了起步阶段审计工作的开展。
1988年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条例》后,较为完整的审计制度体系初步形成。
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公布,这是中国审计法制建设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审计工作走上了法制运行的轨道。
(二)我国现行审计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按照审计法律法规的内容和属性,其内容可以分为四部分,一是审计组织法,主要规范审计机构的设置、人员任免、组成,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等;二是审计实体法,主要规范审计机关的职责权限等;三是审计程序法,主要规范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工作程序以及复议、诉讼程序等;四是审计责任及审计机关违法失职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二、我国现行审计法律制度存在的不足(一)我国审计权限立法还存在一些疏漏和不足为了保证审计机关切实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及时制止和纠正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行为,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法律赋予审计机关必要的审计权限。
根据现行《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的规定,我国审计机关享有以下七个方面的审计权限:1.要求报送资料权要求报送资料权,是指审计机关依法享有的要求被审计单位按照规定报送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的权力。
这是我国审计机关最基本的权力,是审计机关进行审计监督的前提条件。
2.检查权检查权,是指审计机关依法享有的检查审计单位与财政收支或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的权力。
3.调查取证权调查取证权是审计机关行使审计监督权的必要条件。
所谓调查取证权,是指审计机关依法享有的在进行审计时,就审计事项的有关问题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并取得有关证明材料的权力。
4.采取强制措施权采取强制措施权,是指审计机关依法享有的在特定情况下对被审计单位直接采取或者通知有关部门采取强制措施的权力。
5.建议权建议权指审计机关依法享有的就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向被审计单位及有关部门反映建议采取相应措施的权力。
6.处理处罚权审计机关有权对其审计发现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理、处罚。
处理权是指审计机关依法享有的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采取纠正措施的权力。
处罚权是指审计机关依法享有的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采取制裁措施的权利。
7.通报、公布审计结果权通报、公布审计结果权是指审计机关依法享有的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和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的权力。
从上述我国审计权限的内容可以看出,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下,在社会各方面的努力下,我国的审计权限立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审计立法起步较晚,目前国内学者对审计权限的研究也很不够,我国的审计权限立法还存在诸多疏漏和不足。
目前,审计立法关于审计机关审计权限的一些规定还不够健全。
具体表现在:1.调查取证权的规定还不够建全。
《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我国审计机关享有调查取证权,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支持、协助审计工作,如实向审计机关反映情况。
但是,《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并没有规定有关单位和个人不接受审计机关调查的法律责任。
这使得审计机关调查取证权经常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在许多情况下形同虚设。
现实中,一些单位和个人阻碍、拒绝审计机关调查藐视审计权限的现象时有发生。
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损害了审计机关审计权限的权威,损害了《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的尊严,不利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职责的实现。
2.检查权和要求报送资料权的一些规定已经滞后时代。
我国审计立法权限的一些规定已经滞后时代,逐渐适应不了当前经济、科技形势发展的需要。
例如,《审计法实施条例》规定,审计机关有权检查被审计单位运用电子计算机管理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财务会计核算系统。
被审计单位应当向审计机关提供运用电子计算机储存、处理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电子数据以及有关资料。
这实际上赋予了审计机关对于被审计单位电算化资料的检查权和要求报送资料权。
但是,《审计法实施条例》的这一规定并不具体,缺乏可操作性,满足不了当前计算机审计的实际需要。
实践中,一些被审计单位往往以法律法规规定不明确为由,拒绝审计机关检查,不配合审计机关的工作。
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国家审计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
3.欠缺参与制定经济法律法规权。
社会经济生活多姿多彩,我国审计机关现有的审计权限仍然不能完全满足审计实践的需要。
实践中,在制定和修改财经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时,全国人大、国务院等有权机关一般都会征求审计机关的意见,审计机关有一定的机会和渠道表明自己的意见。
但是,征求审计机关的意见并不是立法的必经程序,有关单位在立法时也可以不征求审计机关意见。
也就是说,对相关法律的制定和修改表明意见并不属于我国审计机关的法定权限。
(二)审计机关的独立性还不够在建立国家审计制度的初期,我国选择了隶属于国务院的行政型模式。
这种选择是符合一定时期的国家政治经济环境特点的。
特别是在新旧体制转轨时期,财经领域中违法乱纪和有法不依的情况还十分严重,弄虚作假和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仍比较普遍,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不规范的状况还没有根本好转;在这种情况下,实行政府领导下的行政型审计模式,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在维护财经秩序加强廉政建设,促进依法行政,保障国民经济健康方面的作用。
从总体上讲,我国现行审计体制是符合现阶段国情的,能够较好保障审计机关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
这些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人大和有关部门对审计工作也给予了有力的支持和配合,审计执法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为审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但同时也应看到,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一些地方党政领导法行政意识不够,加上其他一些客观原因,宪法和审计法的有些规定没有切实得到贯彻落实,现行审计体制下,还存在一些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导致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现行审计体制与确保审计的独立性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
相对于立法型审计体制而言行政型审计体制具有较浓厚的内部监督色彩。
我国实行行政型模式审计体制,审计机关负责人向本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
国务院是最高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而审计机关作为执行机关的组成部门去监督执行机关自身,力度肯定会受到到一定的影响,特别是政府某些行政活动有悖于法律,或在行政活动中存在短期行为,尤其会影响审计机关的独立性。
而独立性是审计的“生命线”,没有独立性,客观公正地进行审计监督便无从谈起,审计重要作用的发挥则属奢望。
因此,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加快,我国现行审计体制由行政型模式转为立法型模式已成必然。
(三)我国现行法律制度在涉及效益审计方面还有不足效益审计的概念。
效益审计是基于受托经济关系,对受托者开展的经济活动进行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查的评价,旨在促进更好地履行经济责任。
就国家审计而言是国家审计机关对法律授权管理国家事务的政府及其部门其他组织所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查和评价。
《审计法》第二条规定“审计机关对财政收支和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近年来,审计机关一直以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性审计为主要工作内容。
随着我国社会的变革和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所引发的政府管理体制的转型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审计环境正发生着重大变化,审计领域在不断拓展,而效益审计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内存需求。
开展效益审计是《审计法》赋予审计的一项重要职责,是深化我国政府公共管理体制改革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也是审计工作发展内存规律的必然要求。
审计署2003年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实行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逐年加大效益审计份量,争取到2007年,投入效益审计力量占整个力量的一半左右。
”目前我国有些地方推出了有关效益审计制度的条例,使效益审计有了一定的法律依据,但还存在一些不足:1.我国效益审计工作量占政府审计量的比重较低,尚未形成模式。
我国的效益审计尚处在萌芽启步阶段,除了深圳市审计局率先推行财政效益审计外,还有上海综汇区审计部门2002年审计署组织对症下药18个重点机场和38个支续机场进行了效益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