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结题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界定与内容:
“良好行为”具体讲就是指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按照社会公德去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关系的行为,是必须遵守的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是作为一个公民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习惯”是指由无数次的生息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行为方式。
本课题着重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1.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和实验研究;
2.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初步实验研究。
这几方面的研究重点是小学生在做人、做事和学习三大方面良好习惯养成的研究。小学生在这三方面养成一系列的良好习惯,她们人格的健全发展就有了巩固的基础。课题在如何做人、做事和学习具体化为一系列习惯,并通过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实践来进行培养。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过程与具体措施:
1、科研方法:本课题研究方法是多样化的。主导方法是说理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实际锻炼法、榜样示范法、修养指导法、定期评价法。辅助方法是问卷调查研究、个案研究和理论研究等方法。实验中依据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这种理论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促进知行统一,培养儿童的道德行为习惯。根据人本主义道德教育论,在实验中注重现实生活和儿童品德发展实际需要,激发学生探究社会问题的兴趣,注重发展儿童的道德意识、道德
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
2、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开题(2011.4.5-2011.4.30)
课题的准备阶段,搜集与本研究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理论资料,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学习了大量素质教育的理论,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跟踪记录。还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道德判断能力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加强了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的基本理论的研究,对养成教育与我国的传统美德教育进行了比较研究。
第二阶段:材料搜集与研究(2011.5.1-2011.5.31)
实施课题研究阶段,积累研究资料,选取典型案例进行跟踪纪实。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从身体、心理等多方面进行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方法的个案研究。搜集学生常见的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探索矫治方法的策略。形成阶段性总结,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修正方案。
第三阶段:撰写结题报告(2011.6.1-2011.6.26)
课题的总结阶段,撰写结题报告。
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与做法:
探索出了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和方法,找到了不良行为习惯的解决策略,对典型学生的个案研究取得一定成果。转变了家长的观念,调动了家长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1、层次化的德育目标,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是一个由低到高不断升华、不断强化的过程,小学生年龄跨度大,他们的认识水平和价值判断能力也相差较大。据此,我把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分为两个层面。
(1)第一层面按范围大小制定分层社会目标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应从最基础的做人做起,逐步上升到对社会负责的高层次。各层次的具体目标为:
·做人好习惯。如: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使自己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做到文明有礼貌,遵守纪律,知错就改,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自己有一个行为美的好形象,自己的事自己做……
·做事好习惯。做事有始终的习惯,节约时间的习惯,做事不拖沓的习惯,乐于助人的习惯,自我管理有条理的习惯……
·学习好习惯。提问和讨论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经常阅读的习惯,质疑的习惯,反思的习惯……
(2)第二层面针对年龄特点确定不同年龄段的侧重点
在不同的年龄段,根据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不同而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小学低段主要进行“做人”习惯的培养,并渗透“做事”的内容。中段主要进行“做事”的培养。高段在巩固低、中段教育的基础上,集中进行“学习”的教育。这三个内容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是循序渐进、互有交叉、螺旋上升进行的。
2、特色化的教育活动,增强德育活动的生动性
(1)认知与活动相结合
传统的德育工作中重知识灌输,而轻情、意、行的培养。这种教育带来了直接后果是学生“只会说不会做”、“只愿玩不愿做”,无形之中助长了学生言行不一的毛病,在习惯养成教育中,如何避免这种问题呢?我们采用把认知与活动相结合的办法。例如:在思品课上教育低年级学生要关心、照顾、尊重家里的老人,教育学生要关心、爱护所有的老人。另外,每逢重大的节假日或庆祝活动,我都抓住契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如劳动节、教师节、重阳节、国庆节等。
(2)课内外结合
课内外的结合,应以课堂为主,课外为辅,按照课内到课外,课外补课内的思路,较好地把握课内外结合的关系点,保证课内外活动积极有效地开展。如课程中“保护环境”这一话题,组织学生围绕“寻找清清的小河”为主题到课外进行调查研究,学生通过观察、研究、讨论,从活动中更深刻地理解了保护环境的紧迫性。
(3)家校结合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保持连续性、一致性,就必须加强家校联系。在平日研究工作中,我在学生的表现上坚持做到沟通家长,对家长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家庭教育提出明确的要求,如让孩子承担一定的家务,不让孩子进游戏厅,如何培养孩子在家的习惯养成等,形成共识。
(4)自我教育与评价激励相结合
小学生习惯的养成教育最终取决于相应的自我意识水平和自我
教育的能力。自我教育只有在集体活动中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所以,我十分强调良好的班集体建设,注重让学生在集体的氛围中培养习惯。
①在集体中认识自己和他人
我十分强调让学生在集体中将自己与他人比较,将自己的言行与集体的规范比较,其中最关键的是要教育学生学会认识别人,学会在集体中与人相处,要学生发现集体中每个人的闪光点,是尊重别人,宽容待人。
②在集体活动中磨炼自我
我在班级中开展“值日班长制”,这一天,早读、广播操、课外活动等,都得值日班长负责。学生在活动中确立了自主意识,自觉做到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
③重视评价激励作用。
对学生习惯养成的评价要以激励为主,从评价对象本身出发,良好的把握评价目标,有效利用评价手段,除了解以外,还要兼顾到来自学生自身、学生之间、社会家庭的评价,防止出现评价主体的局限性。
课题研究的结果: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规范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道德品质。学生用一种全新的观念看待自己和他人,及时矫正不良行为,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如在活动中要求学生做到“五个一”(给父母烧一个菜、洗一次脚、端一次茶、捶一次背、介绍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