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质量诊断与改进策略

合集下载

基于OBE理念的高职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

基于OBE理念的高职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

基于OBE理念的高职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社会需求的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在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与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课程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不匹配、传统教学模式的单一性和教学质量的不稳定性等。

如何通过课程诊断与改进来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基于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理念的课程设计和评价模式逐渐引起了高职院校的重视。

OBE理念强调以学生的学习结果和实际应用能力为核心,通过为学生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提供多样化的评价手段和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课程、评价学生学习情况,并最终实现课程的持续改进与提升。

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OBE理念的高职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策略,分析课程的优势与不足,探讨有效的诊断方法与工具,提出具体的课程改进策略,以期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支持。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基于OBE理念的课程诊断与改进,探讨如何提高高职院校课程的质量和效果。

具体目的包括:一是深入了解OBE理念在高职院校课程设计和实施中的应用情况,分析其优势和不足;二是通过课程诊断方法与工具的研究,找出课程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三是探讨有效的课程改进策略,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成果;四是评估课程改进的实施效果,验证改进措施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高职院校课程的改进和提升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培养更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1.3 研究意义高职院校课程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未来的职业发展。

通过基于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理念的课程诊断与改进,可以更好地实现学生的学习目标和教育目标的一致性,提高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高职院校课程质量诊断与改进策略

高职院校课程质量诊断与改进策略

高职院校课程质量诊断与改进策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社会人才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课程质量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对高职院校课程质量的诊断与改进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高职院校课程质量的诊断方法与改进策略。

一、课程质量诊断的方法1、内部诊断:由学校内部的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进行,通过对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找出课程存在的问题。

2、外部诊断:由外部专家或行业企业代表进行,从更广阔的视角对课程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发现课程中的深层次问题。

3、学生反馈: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收集学生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期望。

4、行业企业评价:邀请相关行业和企业代表对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评价,以反映课程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

二、课程质量改进策略1、优化课程设计:根据内部和外部诊断的结果,对现有课程进行优化设计,使之更符合学生需求和社会发展。

2、更新教学内容:结合行业企业的发展和市场需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确保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

3、创新教学方法:积极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如混合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培训、实践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5、实施持续改进:将质量改进理念贯穿于课程建设的全过程,形成持续改进的机制,不断提高课程质量。

三、案例分析以某高职院校为例,该校通过对课程质量的内部诊断和外部评估,发现课程内容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差距,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实践环节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学校采取了以下改进措施:1、调整课程设置:增加了与市场需求紧密相关的课程内容,如创新创业教育、职业规划等。

2、加强实践教学:增加了实验、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3、创新教学方法:引进了项目式教学、混合式教学等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问题分析与对策

高职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问题分析与对策

高职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问题分析与对策一、问题分析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渠道,其课程设置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当前高职院校课程设计与实施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课程理论与实践脱节:一些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仍停留在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上,与行业实际需求相脱节。

课程与实际工作的关联性不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导致毕业后面临实际工作时缺乏相关实践经验。

2. 课程内容陈旧: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内容滞后,不能及时跟上社会和行业的发展变化。

课程内容与工作需求不匹配,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使得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面临更大的挑战。

3. 教学方法单一: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学方法单一,主要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忽视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教学方式的单一性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限制了他们在课程学习中的深度和广度。

4. 课程评价机制不完善:一些高职院校的课程评价机制不够完善,主要是基于传统的考试评价模式,较少考虑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际应用水平。

这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只注重应试技巧,而忽视了专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以上问题的存在,导致了高职院校课程质量的下降,也使得学生在就业市场上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如何进行课程诊断和改进成为了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对策建议为解决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 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高职院校应建立与用人单位的紧密联系,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及时调整和更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学校可以邀请行业专家和企业代表参与制定课程大纲,积极开展实习基地和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2. 更新课程内容与理念:高职院校应结合地区产业发展和行业需求,更新课程内容与理念,引进前沿知识和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

学校还可以设置选修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提升综合素质。

探析高职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路径

探析高职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路径

探析高职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路径【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高职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路径。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的。

在正文部分分析了高职院校课程现状,探讨了课程诊断方法和改进路径,以及教师角色转变和学生参与度提升。

结论部分强调了课程诊断与改进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

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课程的诊断与改进路径的探讨,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高职院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诊断、课程改进、教师角色、学生参与度、课程现状分析、课程诊断方法、教师角色转变、学生参与度提升、课程诊断与改进的重要性、未来发展方向、总结与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设置及教学质量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对高职院校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方面,一些课程可能与社会需求脱节,过时的内容和教学方法也需要及时调整。

课程之间的衔接度不够,导致学生学习负担加重,学习效果不佳。

在教学质量方面,一些教师可能缺乏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意识,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进行课程诊断与改进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深入分析课程现状,探讨课程诊断的方法和课程改进的路径,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本文旨在探讨高职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的重要性,为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1.2 研究意义教育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实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其课程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成才质量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程度。

课程诊断与改进是提高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关键路径之一,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通过课程诊断,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课程开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适应性。

通过课程改进,可以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和优化,使课程更加贴近实际应用和市场需求。

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的研究

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的研究

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的研究随着高职院校的迅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教育质量得到长足的提升。

但是,仍有许多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方法不合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

因此,进行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步:进行教学质量诊断教学质量诊断是指对目标教学过程进行系统地调查和分析,以确定其质量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找出其根本性的问题原因。

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教学内容的分析与评估评估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学科的发展趋势,是否与实际需求相适应。

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评估,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确保教学内容的质量和实效性。

评估教学方法是否合理、有效,是否与教学目标相符合。

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评估教学资源是否充足、优质,教学设施是否配备完善、良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充分的保障和便利。

评估教学质量是否达到学生学习需要的标准,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教学改进是指依据教学质量诊断结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和调整。

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 教学目标的明确教师应当明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合理设置教学目标,通过科学合理的教材选择和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标。

2. 教学设计的优化教师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应当注重课程设置、阶段布局、内容梳理,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打造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教学环境,保证教学过程高效、紧凑。

3. 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师应当根据教学诊断结果,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

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拓展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效果。

完善教学评估体系,实现全面、科学、客观的教学评估。

教学评估应当跟进教学质量诊断的结果,及时修改和优化课程,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评价教学过程,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

总之,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期不断反思、总结教学经验,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高职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问题分析与对策

高职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问题分析与对策

高职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问题分析与对策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职院校课程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未来就业发展。

当前高职院校课程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陈旧、与实际需求脱节、缺乏足够的实践性等。

这些问题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育质量难以保障,影响了学校的教学声誉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为了解决高职院校课程存在的问题,课程诊断与改进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通过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估,能够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为改进提供具体的方向。

深入研究高职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问题,对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研究背景】中的探讨将有助于揭示高职院校课程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基础和指导。

1.2 研究目的高职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问题分析与对策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分析高职院校课程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根源及其影响;探讨课程诊断方法,为发现和解决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制定有效的课程改进对策,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评估改进效果,验证对策的实际效果并对未来课程改进提出建议。

通过这些目的的实现,可以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课程教育的发展,提升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200字】1.3 研究意义高职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问题分析与对策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对高职院校课程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帮助学校了解当前课程存在的不足和瓶颈,为进一步的改进工作提供有效的指导。

课程诊断方法的研究能够帮助教师和管理者更加客观地评估课程的质量,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

课程改进对策的研究不仅可以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可以推动高职院校教育的持续发展和改善。

通过对课程改进效果的评估,可以及时了解改进措施的成效,为今后的改进工作提供经验和借鉴。

本研究对于提高高职院校课程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高职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问题分析与对策

高职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问题分析与对策

高职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问题分析与对策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课程教育也成为了高职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课程存在很多问题,包括教学过程不够科学,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脱节等。

因此,为了提高高职院校的课程质量,需要对课程进行诊断和改进。

本文将从问题分析和对策两个方面来探讨高职院校课程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问题分析1. 教学过程不够科学高职院校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缺乏科学性。

例如,一些课程缺乏系统性,教学过分依赖讲授强度,缺乏互动性等。

这样的课程设计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2. 教学方式单一高职院校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只采用一种教学方式。

例如,讲授式教学占据了大部分的教学时间,课堂互动、小组讨论等教学方式较少。

这样的教学方式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也难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究能力。

3. 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脱节高职院校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往往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或者教学内容存在偏颇。

例如,在某些专业课上,内容过于单一,无法覆盖学生必要的知识点;在一些课程中,适用性不强,与学生所学专业无法匹配等。

这也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

对策为了改进高职院校的课程质量,需要首先从教学过程入手。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需求,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小组讨论、互动讲解、案例分析等,来加强课堂互动和学生参与度。

同时,应该逐渐减少讲授式教学,采用更多的互动教学,以期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高职院校的课程设计应该以学生为中心,确保教学内容符合学生专业需求和职业规划。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背景、学习水平等来确定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实用性和适用性。

同时,可以引入一个完整的课程评价机制,对课程进行周期性的评估和调整,以期不断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总之,高职院校的课程质量是学生学业成就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有效地解决课程问题,高职院校应该采取科学的教学过程,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以及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从而打造出一个优质的课程体系。

探析高职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路径

探析高职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路径

探析高职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路径高职院校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我国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课程是高职院校教育的核心,课程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未来的发展。

探索高职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路径,对于提高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课程的诊断1.课程目标的诊断高职院校课程目标的设定需要符合社会需求,与行业发展趋势相符合。

在诊断课程目标时,需要对当前的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进行调研,了解当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及专业对应的就业方向和行业发展趋势。

还需要参考国家相关政策和指导意见,从而确定课程目标,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

高职院校的课程内容需要与行业实际需求相结合,紧跟行业发展动态。

在诊断课程内容时,需要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和技术更新情况,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将最新的技术、知识和理论融入到课程中。

还需要关注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及时调整课程内容,确保学生学习的是最为实用和最新的知识。

3.教学方法的诊断高职院校的教学方法需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行业实际需求。

在诊断教学方法时,需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学习习惯,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还需要根据行业实际需求,调整教学方法,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评价体系的诊断高职院校的评价体系需要多样化,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

在诊断评价体系时,需要合理设计各种评价手段,包括考试、作业、实习、项目等,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还需要根据行业实际需求和社会需求,调整评价体系,确保评价结果能够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学习效果。

1.加强与行业对接,及时调整课程目标和内容。

高职院校需要加强与行业的对接,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技术需求,及时调整课程目标和内容。

可以通过开展行业调研、专家讲座等方式,深入了解行业需求,及时调整课程目标和内容,确保与行业实际需求相符合。

2.引入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实际能力。

探析高职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路径

探析高职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路径

探析高职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路径课程建设是职业院校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双高"建设内容之一。

课程是实现高职院校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

为不断加强课程建设,优化课程结构,丰富课程资源,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和《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文件要求,开展课程诊改,完善质保体系,发挥信息技术在课程管理中的作用,加强课程教学过程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课程建设的作用(一)提高了学生的满意度,好学乐学蔚然成风。

课程团队通过博采众长、交流访问、观摩研讨、学习共同体互助等途径,提升了自身的教育教學能力,灵活运用现场教学、实例贯穿、讲练模导、角色扮演、过关闯关、企业专家远程点评等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了很大提高,经课程改革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精彩纷呈。

(二)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成就感明显增强。

通过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碎片时间被利用起来了,学习过程方便了,各类竞赛踊跃了,优秀团队脱颖而出。

(三)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各类教学竞赛成绩显著。

互动频繁了,学生吸收快了,项目小组、QQ群、微信群、学习共同体多了,师生关系亲密了,老师的积极性高了,和学生同成长成为老师的诉求。

在课程改革中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教学骨干。

(四)教师教研能力提升,各类项目、课题申报取得新突破。

各课改课程负责人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反思行动、积极进取,在各类项目、课题申报中取得新突破。

(五)深化了校企合作机制,推进了区域产业发展。

通过与企业合作建设课改课程,实现了共享资源、共商方案、共研项目、共育人才、共同开发教材的目标,学校深度参与行业企业的研讨会,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咨询服务,为产品研发提供技术力量,助推当地经济的转型升级。

高职院校课程教学诊改办法

高职院校课程教学诊改办法

高职院校课程教学诊改措施为及时精确把握课程教学状况,发现并处理课程教学中所碰到旳重要困难、问题,加强对课程教学旳指导,增强各专业自我发展意识,增进课程教学质量不停提高,特制定本措施。

一、课程教学诊改目旳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目旳,建立课程教学诊改评价指标体系,评价课程教学质量。

通过理解课程教学现实状况,分析课程教学存在旳问题,提出改善提议,增进各专业加强课程建设,强化课程教学管理,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使教师重视课程开发和课程实行,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二、课程教学诊改原则1.现实评估与建设性、发展性相结合原则。

2.以自评为主旳自评与督评相结合原则。

3.公平、公正、公开旳原则。

4.评价与指导相结合旳原则。

5.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旳原则。

三、课程教学诊改内容诊改内容分为课程开发、课程管理、课程实行、课程评价、特色与创新5个部分(4个一级指标,1个特色与创新项目),包括课程原则、教学改革、课程教学资源开发、设计管理、质量管理、成果管理、实践教学、主讲教师、教学文献、课堂讲授及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成绩考核、师生反应12个二级指标,23个观测点,详见课程教学诊改评价指标体系。

四、课程教学诊改程序和措施1.课程小组自评。

课程所在教研室整顿课程建设、管理与实行等有关资料,对所评课程旳课程开发、管理、实行、评价以及特色与创新等方面进行认真旳总结,肯定成绩,分析差距与局限性,根据课程教学诊改评价指标内涵及等级原则,进行逐项审查打分,填写课程教学诊改评价自评表,最终形成课程教学诊改自评汇报。

2.学院诊改组复评。

在课程所在教研室自评旳基础上,学院诊改组深入课程组,搜集有关信息,对所评课程旳建设与管理及教学现实状况进行全面、客观、精确旳分析,对照课程教学诊改评价指标进行公正评价,确认评价得分,形成评价意见和提议。

3.课程教学诊改旳措施。

重要通过听取课程负责人汇报、查阅资料、随堂听课、座谈和个别访谈、实地查看等方式进行。

五、课程教学诊改组织机构组长:教学质量监控到处长成员:有关系(部、二级学院)主任(院长)、教学副主任(副院长),教务处副处长、教学质量监控处人员,各教研室主任。

高职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问题分析与对策

高职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问题分析与对策

高职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问题分析与对策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课程质量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教育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而课程是教学活动质量的体现。

因此,实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对高职院校课程进行诊断与改进,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本文将围绕高职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对策。

一、问题分析(一)教学内容体系不完备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应与社会需求和行业要求保持同步,但现实中,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并没有及时更新,主要体现在课程体系不完备,课程设置缺乏实用性,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二)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高职院校中,许多课程没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和学习成果,缺少针对性和指导性,导致学生不知所措,没有明确的学习方向和目标。

(三)课程评估机制不合理高职院校中,许多课程评估机制不合理,主要表现为评估内容单一,无法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

另外,评估中仅注重考试成绩,忽略课程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思考能力,难以真实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对策建议(一)优化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应及时优化课程体系,根据社会需求和行业要求调整课程设置,提高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同时,更加注重开设专家教师团队,加强教师教学质量,确保课程质量达到行业要求。

(二)明确教学目标和学习成果高职院校应明确每个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学习成果,明确教师和学生的职责,增强课程的指导和针对性。

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职院校应完善课程评估机制,建立多方面、全方位评估体系,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和实验成果、参与度等。

同时,评估内容应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考能力,避免过于注重考试成绩。

三、总结高职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是实现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其核心是优化课程体系、明确教学目标和学习成果、完善课程评估机制。

高职院校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全方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社会要求,不断提高课程质量和教学水平,为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职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问题分析与对策

高职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问题分析与对策

高职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问题分析与对策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在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其中之一就是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行诊断与改进。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入手,进行问题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提高高职院校课程质量,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一、课程设计存在问题的分析1. 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在高职院校的课程设计中,往往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有些课程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有些课程则偏向于实践操作,忽视了理论支撑的重要性。

这种不恰当的课程设计导致学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或者理论基础,影响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2. 课程内容更新不及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许多领域的知识都在不断更新和变革。

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内容却长期滞后,没有及时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

这就导致了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实际需求不符,难以满足就业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3. 课程设置单一化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过于单一,缺乏多元化和综合性。

这种情况下,学生接受的教育过于单一,无法获得广泛的知识与技能。

这就导致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范围受限,难以适应社会多样化、复杂化的需求。

1. 教学方法单一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仍占主导地位,在教学内容呈现、知识传授以及学生学习方式上缺乏多元化的探索和创新。

这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下降,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2. 实践环节薄弱高职院校注重实践教学,这是一大优势。

实践环节薄弱、实践机会不足也是一大痛点。

一些学校由于设施条件、师资力量等原因,难以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和机会,影响了他们的应用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3. 学生参与度不高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不高,教师主导性过强。

高职院校课程质量诊断与改进策略

高职院校课程质量诊断与改进策略

高职院校课程质量诊断与改进策略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其课程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因此,加强课程质量诊断与改进,对于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职院校课程质量诊断与改进的重要性(一)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高职院校的课程只有不断诊断与改进,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通过课程质量诊断与改进,可以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增强学校竞争力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课程质量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高质量的课程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提高学校的声誉和社会影响力。

三、高职院校课程质量诊断与改进的原则(一)目标导向原则课程质量诊断与改进应以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确保课程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

(二)全员参与原则课程质量的提升需要学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包括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等。

(三)持续改进原则课程质量诊断与改进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课程质量的不断提升。

(四)数据驱动原则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和诊断,为课程改进提供依据。

四、高职院校课程质量诊断与改进的方法(一)自我诊断教师和教学团队对自己所承担的课程进行自我反思和诊断,分析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学内容的适应性、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等。

(二)学生评价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效果。

(三)同行评价组织同行教师对课程进行听课、评课,相互交流和学习,发现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四)专家诊断邀请行业专家、教育专家对课程进行诊断和指导,从专业角度提出改进意见。

高职院校课程质量诊断与改进策略

高职院校课程质量诊断与改进策略

高职院校课程质量诊断与改进策略LT课程质量通过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反馈三个阶段生成,每个阶段都有影响其质量的因素,结合现状分析,挖掘影响质量的关键因素是实现精准诊改的关键,是课程质量保证的前提。

(一)课程开发质量是制约课程质量的根源1.影响课程标准制定质量的关键因素课程目标对专业目标的支撑度体现不够。

课程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往往出现课程目标描述含糊,支撑专业能力培养描述不清、不透,直接导致课程教学缺乏目标指向,教师说不清“为什么教”,学生搞不清“为什么学”。

课程内容选取滞后行业企业的需求。

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战略型新兴产业的发展,知识和技能更新交替迅速,而课程内容的选取却没能及时与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接轨[1],没有与国际、国内或行业标准对接,导致教学内容严重滞后行业企业的需求。

课程教学实施建议不全、针对性不强。

课程标准制定时对教师的任课资质没有建议,而对采用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建议太泛,针对性不强;仅对教学场地的环境条件有建议,而对课程实践教学设备的如何高效使用缺乏有针对性的建议。

2.影响课程建设质量的关键因素课程建设缺乏目标指引,随意性较大。

课程建设因遵循“专业建设规划-课程建设规划-课程建设方案-实施课程建设”的逻辑链路开展,目前因专业建设规划做的不到位,导致课程建设缺乏目标指引,建设随意性较大。

校企共建、课证融通的建设理念贯彻不到位。

校企协同共建课程做的不到位,企业先进的技术方案、设备实施、仿真动画资源没有很好地引入,导致课程建设的内容与资源和企业的实际需求相脱节。

同时课程建设内容和国家(行业)标准对接不够[2],课证融通建设理念不凸显,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导致学生普遍认为课程学习对自己未来帮助不大。

适应教学新形态,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不到位。

随着“互联网+教育”新形态的出现,各种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学生的学习不再满足于板书的推导、静态的纸质教材、枯燥无味PPT幻灯片,对微视频、动画、虚拟仿真等数字化资源需求增大,而目前教师开发数字化资源的水平有限,导致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开发不到位,学生往往感到教学枯燥、无趣。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策略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策略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策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发展趋势。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教育信息化为其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的诊断与改进策略。

一、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的现状教育信息化为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带来了新的变革,课堂教学形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面对面授课,而是逐渐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网络教学平台和智能化教学设备进行课堂教学,以提升教学效果和学习体验。

教育信息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教师缺乏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生对在线学习的不适应等,这些问题都会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的诊断1. 教师授课能力的诊断教师的授课能力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同时要有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可以通过学生评价、同行评课等方式对教师的授课能力进行诊断,发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2. 学生学习状态的诊断学生的学习状态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为学生提供适时的指导和帮助。

3. 课堂教学环境的诊断课堂教学环境的良好与否对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学生反馈等方式对课堂教学环境进行诊断,发现并解决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

三、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改进策略1. 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高职院校应加强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和教育,帮助教师掌握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和技巧,提升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更好地适应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课堂教学需求。

2. 建设多媒体教学资源和网络教学平台高职院校应加大对多媒体教学资源和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力度,积极引入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技术,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灵活的教学平台,以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高职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问题分析与对策

高职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问题分析与对策

高职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问题分析与对策一、问题分析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技术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

在面临课程发展的过程中,一些高职院校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质量不高、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导致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对高职院校课程进行诊断与改进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课程设置不合理在一些高职院校中,课程设置存在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

学生接受的课程内容过于死板,难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一些课程设置过于宽泛,导致学生对所学专业没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2. 课程质量不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些高职院校的课程质量不尽如人意。

一方面,部分教师教学水平不高,授课内容过于传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程评估和反馈机制不完善,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较低,导致课程的提升空间有限。

3. 教学手段单一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一些高职院校教学手段单一,缺乏创新和多样性。

主要依靠传统的课堂讲授和书本知识传授,缺乏实践性高、趣味性强的教学方式。

这样的教学方式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影响了课程的实际效果。

以上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课程的质量和教学效果,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解决。

二、对策建议针对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高职院校可以优化专业课程设置,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结合起来。

增加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技能。

深入了解行业需求,更新课程内容,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在提高课程质量方面,高职院校需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课程建设等活动,不断提高课程的实际效果。

建立课程评估和反馈机制,听取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

在教学手段方面,高职院校需要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引入多样性的教学手段。

可以适度增加实验教学、实地考察、实习实训等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在线教学、教学视频等形式,丰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形式。

探析高职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路径

探析高职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路径

探析高职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路径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在当前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也变得日益重要。

当前,高职院校课程的诊断与改进已成为教育教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所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不断增长,对高职院校课程匹配现实就业市场的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课程设计是否贴合实际需求,教学内容是否与市场需求相契合,已成为高职院校课程诊断的重要内容之一。

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也日新月异,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通过课程诊断与改进,促进教学理念的更新,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高职院校的紧迫需求。

高职院校课程的诊断与改进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客观要求,对于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深入研究高职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1.2 研究意义高职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高职院校需要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提升教学质量,以适应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

开展课程诊断与改进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课程诊断与改进可以帮助高职院校深入了解课程现状,找出问题所在,为进一步的改进提供依据。

通过分析课程的实际表现,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成绩和就业竞争力。

课程诊断与改进可以促进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

通过课程的诊断和改进,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高职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对于提升教学质量,满足社会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高职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的路径和方法,为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并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高职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问题分析与对策

高职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问题分析与对策

高职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问题分析与对策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职业教育的普及化,高职院校的课程诊断与改进显得尤为重要。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职业发展。

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诊断与改进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深入分析并采取相应对策。

课程目标模糊不清是当前高职院校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许多课程的目标设定不明确,缺乏明确的指导和要求。

这导致了课程内容的散乱和学生学习的迷茫感。

为解决这个问题,高职院校应该明确每门课程的目标和要求,制定明确的课程大纲和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的层次和达成度。

课程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是高职院校课程改进的另一个问题。

许多课程的内容过于理论化,与实际工作需求相去甚远。

这导致学生在毕业后很难应对实际工作环境,获得就业的能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高职院校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了解实际工作需求,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之更加贴近实际工作环境,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课程评价不科学也是高职院校课程改进的一个难题。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课程评价仍停留在传统的笔试和口试上,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的评价。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高职院校应该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实践能力的评价,教学案例的分析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等,综合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发展。

教师教学能力不足也是高职院校课程改进的一大问题。

目前,许多教师缺乏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课堂教学过于死板,缺乏趣味性。

为解决这个问题,高职院校应该加强教师的教学培训和能力提升,引进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需要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评价方式以及教师教学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改进。

高职院校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调整课程内容,合理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发展。

高职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问题分析与对策

高职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问题分析与对策

高职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问题分析与对策高职院校的课程诊断与改进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

一方面,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毕业后的就业前景;另一方面,高校的教学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任何一次问题都会对学生、教师和学校本身产生影响。

因此,高职院校需要认真分析课程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改进。

问题分析:1、课程目标不清晰。

高职院校的课程目标应该明确,能够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什么、为什么学和如何学。

但是目标模糊或不清晰的课程会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学习目标不明确、容易拖延学习等问题。

2、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学生的参与度低,相对枯燥乏味,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

同时也不能与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相适应。

3、缺乏参与互动的机会。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数为非常规生源,或者已经在社会中有所经验。

对于这样的学生,涉及到问题讨论、小组作业、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形式都能有效地激发学习潜力和学习动力,但是很多的课程并不注重这方面的开展。

4、缺乏真实的应用环境。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是就业型人才,学习的重要目的是为了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但是很多的课程设计并不能让学生掌握与现实工作相对应的领域知识和技能;或者在实践环节上不够注重与实际工作环境相结合。

对策:1、确立清晰的课程目标。

高职院校必须建立切实可行的课程目标制度,以确保学生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学习的方向和目标,增强学习动力和参与积极性。

2、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多元化教学方法中包括了多种不同的授课形式和实践模式。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问题讨论、课堂辩论、小组作业等方式将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

这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高职院校应该探索多种不同的课程设计方式,例如以项目为单位的研究式学习、实践课程设计、虚拟实训平台等多种不同的形式,为学生打造多样化、适应性强的课程体验。

4、注重与现实工作相结合。

高职院校必须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对学生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高职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问题分析与对策

高职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问题分析与对策

高职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问题分析与对策高职院校课程的诊断与改进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校的教学质量。

针对高职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将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高职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的不匹配。

有些教师在设计课程时,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实际需求和职业发展的要求。

这导致学生学完课程后无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二是课程评估体系不完善。

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评估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忽视了对学生实际能力的评价。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不能全面地体现在考试成绩中,这导致了评价的片面性和不准确性。

三是缺乏课程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一些课程长期以来内容固定,缺乏更新和改进,无法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

一些教师教学方法过于传统,缺乏创新,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加强与企业和行业的联系。

高职院校应充分了解企业和行业的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和内容,使之与实际需求相匹配。

可以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引入实际案例和项目,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是完善课程评估体系。

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评估机制,不仅包括考试成绩,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

可以采用课程作业、实践项目、实习实训等方式进行评估,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是提升课程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学校需要加大对课程的管理和监控力度,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其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可以组织教师培训,引导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鼓励教师开展科研和教改活动。

高职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问题的分析与对策,需要从教师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的匹配、课程评估体系的完善和课程的灵活性和创新性等方面入手。

只有充分重视课程的质量,才能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院校课程质量诊断与改进策略2017-06-01 15:37:49 职业技术教育2017年8期丁才成?陈炳和摘要对高职院校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及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当前高职院校课程质量不高。

从课程的开发、实施、反馈三个课程质量生成的阶段出发,分别对影响其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以此为逻辑起点,从诊断指标体系的构建、信息化数据采集平台的搭建、自主诊改运行模式的构建、课程质量的考核性诊断四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形成了系统的课程质量诊断与改进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质量;课程诊断;课程改进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219(2017)08-0055-04随着《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的出台,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工作全面展开,课程作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撬动全员实施质量保证的支点,是学校开展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而目前对课程质量的诊断与改进尚未形成可操作的實施方案,因此对课程质量进行诊断与改进策略的研究迫在眉睫。

一、高职院校课程质量现状(一)从学生的视角看高职课程质量为了解高职院校课程质量的现状,课题组设计了面向高职学生的调查问卷,为确保调查的针对性、有效性,问卷调查设计内容贴近学生,注重感官层面的评价,共设计三个问题:您对学校教授的课程是否满意;您认为所学的课程是否会对您未来有帮助;您是否对课程学习感兴趣。

结果采用五级量表进行区分,面向某大学城6所高职院校,共发出问卷45325份,回收有效问卷39342份,数据统计结果见图1、图2、图3。

从图1~3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对课程质量的满意度不高;学生普遍认为所学的课程对自己未来帮助不大,在开放性问答中,部分学生认为课程学习后不知道对自己今后的帮助在哪里,对自己的就业会有什么帮助;学生普遍对课程教学不感兴趣,在开学放性答题中部分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照本宣科”,缺乏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上课时觉得枯燥乏味、无聊,课后缺乏辅导答疑。

(二)从企业用人单位的视角看高职课程质量通过向顶岗实习单位负责人推送调查问卷,问卷设计2项内容:您认为学校开设的课程是否满足贵单位的需求;您认为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是否能够满足贵单位的需求。

面向426家用人单位发出问卷426份,回收有效问卷409份,数据统计结果。

从图4~5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企业对高职院校课程教学现状整体满意度不高,认为学校开设的课程不能有效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在开放性答题中部分企业认为学校开设的课程滞后于企业技术的发展,内容陈旧。

企业普遍认为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特别是实践操作技能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在开放性答题中部分企业认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足,操作不规范,对现有主流的设备、仪器操作技能掌握不够。

二、影响课程质量的关键因素课程质量通过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反馈三个阶段生成,每个阶段都有影响其质量的因素,结合现状分析,挖掘影响质量的关键因素是实现精准诊改的关键,是课程质量保证的前提。

(一)课程开发质量是制约课程质量的根源1.影响课程标准制定质量的关键因素课程目标对专业目标的支撑度体现不够。

课程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往往出现课程目标描述含糊,支撑专业能力培养描述不清、不透,直接导致课程教学缺乏目标指向,教师说不清“为什么教”,学生搞不清“为什么学”。

课程内容选取滞后行业企业的需求。

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战略型新兴产业的发展,知识和技能更新交替迅速,而课程内容的选取却没能及时与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接轨[1],没有与国际、国内或行业标准对接,导致教学内容严重滞后行业企业的需求。

课程教学实施建议不全、针对性不强。

课程标准制定时对教师的任课资质没有建议,而对采用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建议太泛,针对性不强;仅对教学场地的环境条件有建议,而对课程实践教学设备的如何高效使用缺乏有针对性的建议。

2.影响课程建设质量的关键因素课程建设缺乏目标指引,随意性较大。

课程建设因遵循“专业建设规划-课程建设规划-课程建设方案-实施课程建设”的逻辑链路开展,目前因专业建设规划做的不到位,导致课程建设缺乏目标指引,建设随意性较大。

校企共建、课证融通的建设理念贯彻不到位。

校企协同共建课程做的不到位,企业先进的技术方案、设备实施、仿真动画资源没有很好地引入,导致课程建设的内容与资源和企业的实际需求相脱节。

同时课程建设内容和国家(行业)标准对接不够[2],课证融通建设理念不凸显,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导致学生普遍认为课程学习对自己未来帮助不大。

适应教学新形态,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不到位。

随着“互联网+教育”新形态的出现,各种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学生的学习不再满足于板书的推导、静态的纸质教材、枯燥无味PPT幻灯片,对微视频、动画、虚拟仿真等数字化资源需求增大,而目前教师开发数字化资源的水平有限,导致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开发不到位,学生往往感到教学枯燥、无趣。

(二)课程实施质量是制约课程质量的核心1.课程教学仅关注“课中”,忽略“课前”与“课后”完整的课程教学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课前通过教学设计进行“备课程”和“备学生”,做到对授课内容的难点、重点、学生的学习现状了然于胸。

课后开展辅导答疑,解决学生的疑难困惑。

目前教师普遍备课质量不高,课后不能及时开展辅导答疑。

2.课堂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不到位课堂教学过程质量的有效监控应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应依据课程目标制定每个知识点(技能点)的学生能力达成标准;二是应借助信息化的手段,方便快捷地完成学生能力达成度测评并形成数据分析报表,目前这两个条件做的不到位,导致过程质量监控“形同虚设”。

3.课堂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参与度低优秀的课堂教学最基本的特征是关注人人,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促进课程目标的达成。

要做到关注人人,提高课程教学的效率,有效手段为依托信息化课程教学平台,而目前应用信息化平台实施教学的覆盖面亟待扩大,课堂中缺乏有效互动交流,学生自然觉得乏味。

4.实践教学条件亟待改善高职院校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关键,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忽视实践教学体系的梳理,导致实训设备更新速度滞后于技术的发展,部分大型设备数量有限,实践工位数不足,依托企业真实场景开展生产性实训教学普遍缺乏,影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反馈质量是制约课程质量的关键目前,课程质量反馈通常依靠学生评教来进行,其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学生评教处于“事后”反馈,而忽略了“事前”、“事中”的反馈,不能及时预警、调控和改进。

二是反馈内容不正确,学生评教反馈的是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而真正需要反馈的是学生知识(技能)的达成度,所以目前课程反馈质量亟待提升。

三、课程质量的诊断与改进策略(一)结合现状,问题导向,确定诊断的指标体系质量控制要点是质量生成过程中需要重点控制的关键部位、薄弱环节,它具有动态性,随时空变换可不断调整。

高职课程的质量控制应以现状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3],合理选取控制要点,做到重点突出、抓住要害、不拘数量、符合个性等特点。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自2015年尝试开展课程质量的诊断与改进工作,结合学校课程质量现状,突出问题导向,依据颁布的教学管理制度制定了如下的质量控制要点,以此作为各教学单位自主诊断的指标体系,具体如表1所示。

(二)系统搭建、平台支撑,实现诊断数据实时监测1.搭建实时数据采集系统,规范教师教学行为采用授课计划的在线填报,精确定位每次课的授课内容、授课地点、授课时间,实时掌握教学楼多媒体教室使用情况、实验实训室开出情况,对教师是否按照授课计划开展课堂教学做到准确、快速的监测。

在教学场所设置教学中控管理系统,授课教师通过插拔卡启停教学设备,同时系统自动记录插拔卡时间。

教学中控系统数据来源于授课计划在线填报系统,数据不匹配,则无法使用教学设备。

教学中控系统可自动采集教师上下课的时间,可以有效杜绝教师擅自提前下课、调停课、调换教室等不规范行为。

在教学场所安装教学视频监控终端,通过视频抓拍等手段对学生睡觉、玩手机等不认真学习的现象进行实时监控,促使教师加强课堂教学管理。

2.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实现过程管控与实时反馈依托网络教学平台,课前教师通过教学单元设计模块认真备课,固化单元设计内容,确保备课质量,通过学习任务推送模块向学生推送任务清单和学习资源;课中通过点名模块、抢答模块检查学生任务预习的情况,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为开展教学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课堂结束即形成学生课堂报告,作为教师优化教学设计,调整教学手段与方法的依据;课后通过互动交流模块开展辅导答疑,解决学生遗留问题。

网络课程平台架构详见图6所示。

以网络课程教学平台为载体,有效关注课程教学的每一环节,实现生生、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对每一知识点(技能点)学生的达成度进行实时反馈,极大地提升了课堂教学管理效率,为教师实施诊断、改进教学策略提供了强力支撑。

(三)转变观念,创新机制,实现课程质量的自主诊改学校质量管理部门依据学校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教材选用办法、教师教学行为规范、学生课堂学习规范等相关制度,结合质量现状选取控制要点,形成诊断指标体系并以文件的形式在全校发布,各教学单位对照诊断指标进行自主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同时撰写内部质量控制报告,在报告中对照诊断指标逐一写明检查发现的问题,诊断其存在的原因,说明改进的措施及取得的效果。

自主诊改周期结束后,学校质量管理部门组建团隊进行抽检复核,发现一致问题责令限期整改,发现不一致问题则予以扣分,最终将考核结果运用于年度部门绩效考核和中层干部年度考核中。

自主诊改运行模式详见图7所示。

(四)建章立制,强化考核,实现课程质量螺旋上升学校应制定课程考核性诊断制度,定期开展课程质量的考核性诊断,通常可配合专业考核性诊断同步开展。

课程考核性诊断可用“毕业生认为核心课程的重要度”、“毕业生对核心课程的满足度”、“毕业生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满意度”、“用人单位对学生专业能力的满意度”等第三方诊断指标,诊断结果依托知识创新理论,通过“学习-创新-存储-改进”,实现课程质量的螺旋上升。

通过将考核性诊断结果跟部门绩效考核挂钩,确保了考核性诊断制度的有效落实,依托考核性诊断,以企业用户更为真实、客观的视角审视课程的质量,促使教育者不断优化改进,实现了课程质量的螺旋上升,最终实现高职人才的精准供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