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理论发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形成机制 根据前述各种假设,以及运费与距离及重量成比例,
运费率因作物不同而不同,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追求地租 收入最大的合理活动等前提条件,杜能给出的一般地租收 入公式如下:
R=pQ-CQ-KtQ=(P-C-Kt)Q 式中: R地租收入; 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 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 C农产品的生产费; 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 t农产品的运费率。
二、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概要
(三)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则 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
作物,或者是生产者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是时消费的产 品。
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 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在某一圈层 以以某种作物同心圆结构,即杜能圈。
三、杜能圈
区域经济学
2011级国经第十一组: 南金秀 周苑茗 张蓉 贺映蓉 刘心怡 李乾浩 相德昌 郗重山 张文杰 闫涛
区位理论
区位主体是指与人类相关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如企业经 营活动、公共团体活动、个人活动等。区位主体在空间区 位中的相互运行关系称为区位关联度。区位关联度影响投 资者和使用者的区位选择。一般来说,投资者或使用者都 力图选择总成本最小的区位,即地租和累计运输成本总和 最小的地方。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 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具体地讲,是研究人类经济行为 的空间区位选择及空间区内经济活动优化组合的理论。
三、杜能圈
第四圈—谷草式农业圈 为谷物(麦类)、牧草、休耕轮 作地带。 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七区轮作。 同第三圈不同的是总有一区为休 闲地,七区轮作为第一区黑麦, 第二区大麦,第三区燕麦,第四 区、五区、六区为牧草,而第七 区为荒芜休闲地。 全耕地的43%为谷物种植面积。
三、杜能圈
第五圈—三圃式农业圈 此圈是距城市最远的谷作农业圈, 也是最粗放的谷作农业圈。 三圃式农业将农家近处的每一块 地分为三区,第一区黑麦,第二 区大麦,第三区休闲,三区轮作, 即为三圃式轮作制度。 远离农家的地方则作为永久牧场。 本农业圈内全部耕地中仅有24 %为谷物种植面积。
四、理论与现实
杜能圈模式是一种完全 均质条件下的理论模式, 是对客观实际的高度抽 象,“孤立国”在现实 中很少存在。杜能在考 察了河流的影响、其它 小城市的影响、谷物价 格的影响和土质的影响 后,对其区位圈作了修 正。
逆杜能圈
辛克莱尔通过研究美 国中西部的许多大城 市周围的土地利用方 式,提出了同杜能圈 完全相反的城市周围 土地利用模式,即所 谓的“逆杜能圈”。
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 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二、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概要
产生了下面两个问题: 第一,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农业将呈现怎样的状态; 第二,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业产生怎 样的影响。
换句话说,即为了从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 场的经营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
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概要
(一)杜能圈 杜能认为农业的组织形式,以城 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 第一圈——自由式农业、 第二圈——林业、 第三圈——轮作式农业、 第四圈——谷草式农业、 第五圈——三圃式农业、 第六圈——畜牧业 这样的同心圆结构,通常称为杜能 圈。
三、杜能圈
第一圈—自由式农业圈 为最近的城市农业地带,主要生 产易腐难运的产品,如蔬菜、鲜 奶。 由于运输工具为马车,速度慢, 且又缺乏冷藏技术,因此需要新 鲜时消费的蔬菜,不便运输的果 品(如草莓等),以及易腐产品 (如鲜奶等)等就在距城市最近 处生产,形成自由式农业圈。 本圈大小由城市人口规模所决定 的消费量大小而决定。
从整体来看,大致可反映出杜能的环状结构来。另外, 北京市郊区也有同样的圈层结构表现,近郊区为蔬菜、鲜 奶、蛋品;远郊区内侧为粮食和生猪,外侧为粮食、鲜瓜 果、林木;而外围山区则为林业、牧业和干果。
杜能 农业区位理论
11组 刘心怡
一、背景介绍
1、提出者——约翰·冯·杜能
1783-1850,德国农业经济学家
2、出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之关系》
1826年出版,以下简称《孤立国》,首次系统地阐述了农业区位理论的思 想,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3、地位——开山之作
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是农业区位理论 的开山之作,同时也是影响最大、最 主要的农业区位理论。
三、杜能圈
第六圈—畜牧业圈 此圈是杜能圈的最外圈,生产谷 麦作物仅用于自给,而生产牧草 用于养畜,以畜产品如黄油、奶 酪等供应城市市场。 据杜能计算本圈层位于距城市 51~80km处。 该区主要分布在城市郊外,为城 市提供日常所需的肉类和奶类制 品,更新周期快,商品率高。 此圈之外,地租为零,则为无人 利用的荒地。
五、实际理论·应用范例
1、上海市郊区的农业类型围绕城区形成四个圈域:第一 圈为距市中心10km以内,以蔬菜、奶牛、花卉为主的圈 层;第二圈为距市中心10~20km之间,是以棉花、蔬菜、 奶牛、自给性粮食生产为主的圈层;第三圈为距市中心20 ~35km之间,是以商品粮、棉花、季节性蔬菜为主的圈 层;而第四圈为距市中心35km以外地区,以商品粮、棉 花、渔业和奶牛为主的圈层。
三、杜能圈
第二圈—林业圈 供给城市用的薪材、建筑用材、 木炭等。 由于所供给的物质的重量和体积 均较大,从经济角度必需在城市 近处(第二圈)种植。
三、杜能圈
第三圈—轮作式农业圈 没有休闲地,在所有耕地上种植 农作物,以谷物(麦类)和饲料 作物(马铃薯、豌豆等)的轮作 为主要特色。 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六区轮作, 第一区为马铃薯,第二区为大麦, 第三区为苜蓿,第四区为黑麦, 第五区为碗豆,第六区为黑麦。 其中耕地的50%种植谷物。
二、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概要
(一)理论前提 杜能对于其假想的“孤立国”,给定了以下六个假定
条件: 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 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
交通工具; 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 4.距城市4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 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
运费率因作物不同而不同,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追求地租 收入最大的合理活动等前提条件,杜能给出的一般地租收 入公式如下:
R=pQ-CQ-KtQ=(P-C-Kt)Q 式中: R地租收入; 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 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 C农产品的生产费; 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 t农产品的运费率。
二、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概要
(三)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则 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
作物,或者是生产者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是时消费的产 品。
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 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在某一圈层 以以某种作物同心圆结构,即杜能圈。
三、杜能圈
区域经济学
2011级国经第十一组: 南金秀 周苑茗 张蓉 贺映蓉 刘心怡 李乾浩 相德昌 郗重山 张文杰 闫涛
区位理论
区位主体是指与人类相关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如企业经 营活动、公共团体活动、个人活动等。区位主体在空间区 位中的相互运行关系称为区位关联度。区位关联度影响投 资者和使用者的区位选择。一般来说,投资者或使用者都 力图选择总成本最小的区位,即地租和累计运输成本总和 最小的地方。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 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具体地讲,是研究人类经济行为 的空间区位选择及空间区内经济活动优化组合的理论。
三、杜能圈
第四圈—谷草式农业圈 为谷物(麦类)、牧草、休耕轮 作地带。 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七区轮作。 同第三圈不同的是总有一区为休 闲地,七区轮作为第一区黑麦, 第二区大麦,第三区燕麦,第四 区、五区、六区为牧草,而第七 区为荒芜休闲地。 全耕地的43%为谷物种植面积。
三、杜能圈
第五圈—三圃式农业圈 此圈是距城市最远的谷作农业圈, 也是最粗放的谷作农业圈。 三圃式农业将农家近处的每一块 地分为三区,第一区黑麦,第二 区大麦,第三区休闲,三区轮作, 即为三圃式轮作制度。 远离农家的地方则作为永久牧场。 本农业圈内全部耕地中仅有24 %为谷物种植面积。
四、理论与现实
杜能圈模式是一种完全 均质条件下的理论模式, 是对客观实际的高度抽 象,“孤立国”在现实 中很少存在。杜能在考 察了河流的影响、其它 小城市的影响、谷物价 格的影响和土质的影响 后,对其区位圈作了修 正。
逆杜能圈
辛克莱尔通过研究美 国中西部的许多大城 市周围的土地利用方 式,提出了同杜能圈 完全相反的城市周围 土地利用模式,即所 谓的“逆杜能圈”。
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 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二、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概要
产生了下面两个问题: 第一,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农业将呈现怎样的状态; 第二,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业产生怎 样的影响。
换句话说,即为了从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 场的经营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
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概要
(一)杜能圈 杜能认为农业的组织形式,以城 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 第一圈——自由式农业、 第二圈——林业、 第三圈——轮作式农业、 第四圈——谷草式农业、 第五圈——三圃式农业、 第六圈——畜牧业 这样的同心圆结构,通常称为杜能 圈。
三、杜能圈
第一圈—自由式农业圈 为最近的城市农业地带,主要生 产易腐难运的产品,如蔬菜、鲜 奶。 由于运输工具为马车,速度慢, 且又缺乏冷藏技术,因此需要新 鲜时消费的蔬菜,不便运输的果 品(如草莓等),以及易腐产品 (如鲜奶等)等就在距城市最近 处生产,形成自由式农业圈。 本圈大小由城市人口规模所决定 的消费量大小而决定。
从整体来看,大致可反映出杜能的环状结构来。另外, 北京市郊区也有同样的圈层结构表现,近郊区为蔬菜、鲜 奶、蛋品;远郊区内侧为粮食和生猪,外侧为粮食、鲜瓜 果、林木;而外围山区则为林业、牧业和干果。
杜能 农业区位理论
11组 刘心怡
一、背景介绍
1、提出者——约翰·冯·杜能
1783-1850,德国农业经济学家
2、出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之关系》
1826年出版,以下简称《孤立国》,首次系统地阐述了农业区位理论的思 想,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3、地位——开山之作
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是农业区位理论 的开山之作,同时也是影响最大、最 主要的农业区位理论。
三、杜能圈
第六圈—畜牧业圈 此圈是杜能圈的最外圈,生产谷 麦作物仅用于自给,而生产牧草 用于养畜,以畜产品如黄油、奶 酪等供应城市市场。 据杜能计算本圈层位于距城市 51~80km处。 该区主要分布在城市郊外,为城 市提供日常所需的肉类和奶类制 品,更新周期快,商品率高。 此圈之外,地租为零,则为无人 利用的荒地。
五、实际理论·应用范例
1、上海市郊区的农业类型围绕城区形成四个圈域:第一 圈为距市中心10km以内,以蔬菜、奶牛、花卉为主的圈 层;第二圈为距市中心10~20km之间,是以棉花、蔬菜、 奶牛、自给性粮食生产为主的圈层;第三圈为距市中心20 ~35km之间,是以商品粮、棉花、季节性蔬菜为主的圈 层;而第四圈为距市中心35km以外地区,以商品粮、棉 花、渔业和奶牛为主的圈层。
三、杜能圈
第二圈—林业圈 供给城市用的薪材、建筑用材、 木炭等。 由于所供给的物质的重量和体积 均较大,从经济角度必需在城市 近处(第二圈)种植。
三、杜能圈
第三圈—轮作式农业圈 没有休闲地,在所有耕地上种植 农作物,以谷物(麦类)和饲料 作物(马铃薯、豌豆等)的轮作 为主要特色。 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六区轮作, 第一区为马铃薯,第二区为大麦, 第三区为苜蓿,第四区为黑麦, 第五区为碗豆,第六区为黑麦。 其中耕地的50%种植谷物。
二、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概要
(一)理论前提 杜能对于其假想的“孤立国”,给定了以下六个假定
条件: 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 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
交通工具; 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 4.距城市4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 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