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止和运动教案
鲁科五四学制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和静止》教案及教学反思
鲁科五四学制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和静止》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本次教学对象为鲁科五四学制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学生,教学内容为《运动和静止》。
本节课主要教学目标为让学生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分类以及相关物理量的度量。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及分类;•掌握匀速直线运动、非匀速直线运动、圆周运动的相关物理量的度量。
2.能力目标:•掌握物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知通过展示图示和运动的视频,引导学生了解物体在运动和静止状态下的特点,引发他们对物体运动的好奇心。
2. 概念解释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按照不同的角度解释运动、静止的概念,然后交流分享,进行概念澄清。
3. 运动和静止的分类让学生探究匀速直线运动、非匀速直线运动和圆周运动的特点,并帮助他们掌握这些运动的相关物理量的度量方法。
4. 实验设计引入实验环节,让学生通过实验,在观察物体在不同状态下的运动轨迹,进一步加深他们对运动和静止的认知。
5. 总结归纳在本节课的最后,教师梳理归纳了课程中所提到的各种概念和物理量。
同时,他提出了一些问题,要求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四、教案分析1.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课程过程中,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实验操作等方式,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培养了他们的实验设计和问题解决能力。
2.本节课教师提供了多种视觉资源,如图示和运动影片,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方面得到充分的体验,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
3.本节课教师采用了讨论和交流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程有助于学生理解物理概念,但是在教学中,有些学生难以理解一些概念。
教师应该对这些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辅导。
2.在实验环节中,有些学生难以操作实验。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该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引导他们探究科学问题的方法。
3.在教学中,有些学生对理论概念难以理解,可能需要更加详细的解释。
小学科学第9课《静止和运动》(教案)
小学科学第9课《静止和运动》(教案)静止和运动——小学科学第9课教案【引言】小学科学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在小学科学第9课中,我们将讲解有关静止和运动的概念。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的概念,能够观察,并用正确的语言描述物体的静止和运动。
同时,本课还将通过实例帮助学生掌握静止和运动的相关性质,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学习目标】1. 理解静止和运动的概念;2. 能够用正确的语言描述物体的静止和运动;3. 通过实例掌握静止和运动的相关性质;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静止和运动的概念;2. 能够用正确的语言描述物体的静止和运动。
【教学难点】1. 通过实例掌握静止和运动的相关性质;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实物或图片展示物体的静止和运动【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呈现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有关物体的静止和运动。
你们知道什么是静止和运动吗?可以举个例子来解释一下吗?2. 让学生分享他们对静止和运动的理解,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的主题。
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通过PPT展示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对静止和运动的概念进行理解。
2.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物体的静止和运动。
三、相关性质探究(15分钟)1. 呈现一些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判断它们是静止还是运动的。
2. 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静止和运动与他们有什么特点或规律关联呢?3. 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尝试回答上述问题,并进行记录。
4. 在小组展示中,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静止和运动的相关性质。
四、示范实验(15分钟)1. 准备一个小车和一个平滑的斜面。
2. 向学生展示实验操作的步骤以及实验现象。
3. 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小车在何时静止?何时运动?为什么?4. 教师解释运动和静止的原因,强调物体静止或移动需要受到外力或阻力的影响。
初中物理动与静教案
初中物理动与静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静止和运动的定义,理解相对性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1. 静止和运动的定义及相对性原理。
2. 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相对性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 运动和静止的判断。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实物或图片,用于展示运动和静止的例子。
3. 计时器或其他测量工具,用于测量运动的时间和距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一些运动和静止的图片,如汽车、自行车、行人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图片中的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3. 提问:为什么我们会认为这些物体是运动或静止的呢?二、新课(20分钟)1. 介绍静止和运动的定义。
解释:在物理学中,静止是指物体在某个参考系中不发生位置变化的状态,而运动是指物体在某个参考系中发生位置变化的状态。
2. 解释相对性原理。
解释:相对性原理是指在物理学中,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标准。
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择一个参考系。
3. 讲解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
讲解: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择一个参考系。
如果物体相对于参考系的位置发生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考系的位置不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4. 举例说明运动和静止的判断。
举例:在火车上,坐在火车里的人相对于火车是静止的,但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
三、练习与应用(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参考系,观察并判断给定的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2. 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参考系,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包括静止和运动的定义,相对性原理,以及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
2. 让学生反思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运动和静止的问题。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不同的参考系下,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可能不同?2.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验证相对性原理。
初中运动与静止的教案
教案:初中运动与静止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知道它们是相对的。
2. 让学生掌握参照物的选择,以及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总结的能力。
教学重点:1. 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2. 参照物的选择。
3. 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教学难点:1.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参照物的选择。
教学准备:1. 课件。
2. 实物例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运动和静止现象,如汽车行驶、树叶飘落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中,哪些是运动?哪些是静止?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运动和静止的概念:a. 运动:物体位置的改变。
b. 静止:物体位置不发生改变。
2. 参照物的选择:a. 参照物:用来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物体。
b. 选择参照物的方法: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
3. 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a. 判断方法:看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b.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找一个实物例子,分析其运动和静止情况。
2.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师生共同分析、总结。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加深对运动和静止概念的理解。
2. 强调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以及参照物的选择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运动和静止的现象?它们是如何判断的?2. 练习:选择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分析其运动和静止情况,并写出解答过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了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掌握了参照物的选择方法,以及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总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要强调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让学生认识到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
青岛版山东五年级上册科学《静止和运动》教案
青岛版山东五年级上册科学《静止和运动》教案教案:静止和运动年级:五年级科目:科学教材:青岛版山东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目标:1. 知道物体的静止和运动是相对的概念。
2. 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的特点。
3. 了解物体的运动可以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运动。
教学准备:1. 课本《青岛版山东五年级上册科学》2. 白板和黑板笔3. 教学PPT或图片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 出示一张风景图片,向学生提问:“这张图片里的物体是静止的还是在运动中?”2. 引导学生思考,并结合课本中的知识,解释静止和运动的概念。
步骤二:学习1. 通过展示课本中关于静止和运动的内容,让学生了解物体的静止和运动是相对的概念。
2. 和学生一起讨论物体静止和运动的特点,比如静止时不变位置,运动时改变位置等。
步骤三:概念讲解1. 引导学生思考运动的种类,并引入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运动的概念。
2. 通过课本中的内容,向学生解释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运动的特点。
3. 和学生一起讨论日常生活中的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运动的例子。
步骤四:巩固与拓展1. 设计一些小组活动或游戏,让学生巩固并拓展对静止和运动的理解。
2. 比如,让学生通过观察周围环境,找出一些静止的物体和运动的物体,并用语言描述其特点。
步骤五:总结与评价1. 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的知识,并进行思考和讨论。
2. 鼓励学生互相评价,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步骤六:作业布置1. 布置一些与静止和运动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2. 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并记录下一天中静止和运动的物体。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掌握了物体的静止和运动是相对的概念,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的特点,并了解了物体的运动可以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运动。
同时,通过小组活动和讨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观察力得到了发展。
但是,在巩固与拓展的环节,可以增加更多实际的活动或案例,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静止和运动的概念。
初中运动和静止教案
初中运动和静止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知道参照物的概念,明白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1. 机械运动的概念。
2. 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1. 参照物的概念。
2. 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3. 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来描述这些运动现象?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机械运动的概念:物体位置的改变。
2. 讲解参照物的概念: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
3. 讲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
三、实例体验(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找一个参照物,观察组内成员的运动和静止情况。
2.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点评答案,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小结(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出机械运动、参照物和物体运动相对性的概念。
2. 强调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课后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做好笔记。
2. 布置一道有关机械运动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解答。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体验和练习题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机械运动、参照物和物体运动相对性的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理解运动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要注重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作业布置方面,要注重难易程度的把握,既要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又要避免过度负担。
运动和静止教案
运动和静止教案教案标题:运动和静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两者之间的区别。
2. 观察身边的事物,能够识别哪些是在运动中,哪些是处于静止状态。
3. 了解运动和静止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能够举例说明。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及其区别。
2. 运动和静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 实物:小车、球、钟表等能够进行运动和静止的物体。
2. 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
3. 教学课件:包括运动和静止的概念解释、示意图等。
4. 教学工具:黑板、彩色粉笔、PPT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及其特点。
2. 概念解释:通过教学课件,向学生介绍运动和静止的定义及其区别,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两者之间的关系。
3. 实物演示:利用实物小车、球等进行演示,让学生亲自观察和感受运动和静止的区别,加深他们的理解。
4. 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识别哪些是在运动中,哪些是处于静止状态,并讨论运动和静止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5. 拓展应用:设计小组活动或游戏,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和分析不同情境下的运动和静止,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6. 总结:通过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总结运动和静止的特点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通过实物演示和案例分析,让学生在观察和实践中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学内容:注重将概念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运动和静止对生活的影响,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六、教学延伸:1. 针对高年级学生,可以引入运动的物理学知识,深入探讨运动的原理和规律。
2. 结合生活实际,讨论交通工具的运动和静止,引导学生思考交通安全问题。
七、作业布置:设计一些观察题或思考题,让学生在家中观察和思考不同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八年级物理教案动与静
八年级物理教案动与静第一章:引言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理学中运动与静止的概念。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2. 教学内容:运动与静止的定义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3. 教学步骤:a. 引入话题:通过举例生活中的运动和静止现象,引导学生关注运动与静止。
b. 讲解运动与静止的定义:运动是指物体位置随时间发生变化,静止是指物体位置不随时间发生变化。
c. 讲解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取决于参照物的选择。
d. 进行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运动与静止现象,让学生理解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4. 课堂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第二章:直线运动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理学中直线运动的概念。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直线运动的性质。
2. 教学内容:直线运动的定义直线运动的性质3. 教学步骤:a. 引入话题:通过举例生活中的直线运动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直线运动。
b. 讲解直线运动的定义: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直线上做运动。
c. 讲解直线运动的性质:直线运动的速度和方向不发生变化。
d. 进行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直线运动现象,让学生理解直线运动的性质。
4. 课堂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直线运动的现象。
第三章:速度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理学中速度的概念。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速度的性质。
2. 教学内容:速度的定义速度的性质3. 教学步骤:a. 引入话题:通过举例生活中的速度现象,引导学生关注速度。
b. 讲解速度的定义:速度是指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c. 讲解速度的性质:速度是矢量量,有大小和方向。
d. 进行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速度现象,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性质。
4. 课堂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速度的现象。
第四章:加速度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理学中加速度的概念。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加速度的性质。
2. 教学内容:加速度的定义加速度的性质3. 教学步骤:a. 引入话题:通过举例生活中的加速度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加速度。
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和静止》教案、教学设计
-例如:以乘坐电梯为例,讨论在不同速度和加速度下,人的运动状态和感受。
3.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份实验报告。实验内容为平面镜成像实验,要求学生记录实验过程、数据和分析结果,进一步巩固光的反射定律。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4.知识整合,提升能力: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综合性问题,如物体在平面镜中的成像与实际位置关系,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5.分层教学,关注差异: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强调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4.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发现身边的运动和静止实例,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下节课分享他们的发现和思考。
-例如:观察自行车行驶时的运动状态,分析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
5.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运动和静止知识的心得体会,字数不限。要求他们表达自己对运动和静止概念的理解,以及在课堂学习中的收获。
(二)讲授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会系统地讲授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我会使用多媒体课件,配合生动的动画和实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这些抽象的物理概念。
首先,我会讲解相对性原理,通过举例说明在不同的参考系下,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然后,我会详细解释速度和加速度的定义,并通过数学公式展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在讲解过程中,我会强调理解这些概念对于解决实际运动问题的重要性。
运动与静止的教案
运动与静止的教案教案标题:运动与静止的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并能够区分二者之间的差异。
2. 掌握常见的运动和静止的实例,并能够描述它们的特征。
3.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的能力,以及对运动和静止现象的兴趣。
教学内容:1. 运动的概念及特征:a. 运动的定义和基本概念;b. 运动的种类: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往复运动等;c. 运动的特征:位移、速度、加速度等。
2. 静止的概念及特征:a. 静止的定义和基本概念;b. 静止的特征:位置不变、速度为零等。
3. 运动与静止的实例:a. 运动的实例:自行车行驶、小鸟飞翔、汽车加速等;b. 静止的实例:桌子放在地上、书本静止在桌上等。
教学活动:1. 导入活动:通过展示一些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中的运动和静止现象。
2. 概念解释与讨论:介绍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引导学生讨论运动和静止的特征,并与实例相联系。
3. 实例分析与归类:给学生一些实例,让他们判断是属于运动还是静止,并解释其特征。
4. 观察实验:设计一些简单的观察实验,如观察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来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5.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行寻找并记录更多的运动和静止实例,并进行展示和讨论。
6. 总结与评价:让学生总结运动和静止的特征,并评价自己在观察和描述方面的进步。
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展示素材;2. 运动和静止实例的图片或视频素材;3. 观察实验所需的物体和工具;4. 小组活动的指导手册。
教学评估:1. 学生对运动和静止概念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运动和静止实例的判断和描述能力;3. 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成果。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运动和静止的原因和影响因素;2. 探究运动和静止与力、摩擦等物理概念的关系;3. 引导学生进行更复杂的运动和静止实验,探索更深层次的科学原理。
通过以上教案,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及特征,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来观察和描述运动和静止的现象。
《运动与静止》教案
《运动与静止》教案.doc教案章节一: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2 教学内容:运动和静止的定义。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3 教学方法:观察和思考: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思考运动和静止的例子。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观察到的运动和静止的例子。
教案章节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取决于观察者的参照物。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2 教学内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概念。
实验和观察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3 教学方法:实验: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如坐在行驶的车辆中观察窗外的景物。
观察和讨论: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实验中的运动和静止现象。
教案章节三:运动和静止的转换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运动和静止之间的转换。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运动和静止的转换。
3.2 教学内容:运动和静止的转换原理。
实验和观察运动和静止的转换。
3.3 教学方法:实验: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如推动一辆停车的汽车。
观察和讨论: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实验中的运动和静止转换现象。
教案章节四:运动和静止的测量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运动和静止的测量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学习测量运动和静止的方法。
4.2 教学内容:运动和静止的测量方法。
实验和观察运动和静止的测量。
4.3 教学方法:实验: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如测量物体的运动速度。
观察和讨论: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实验中的运动和静止测量方法。
教案章节五:运动和静止的应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运动和静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5.2 教学内容:运动和静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实例分析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5.3 教学方法:实例分析:让学生分析生活中的运动和静止实例,如交通工具的运动和静止。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运动和静止应用的理解。
静止与运动的相互转化及应用:五年级科学教案
静止与运动的相互转化及应用:五年级科学教案。
静止与运动是物体物理性质的两种状态,二者之间有相互转化的过程和应用。
在五年级的科学教学中,我们需要让学生通过实例探索静止与运动的相互联系,并对其应用进行初步了解,从而加深学生对世界的认知与理解。
一、静止的特征静止指物体不向任何方向运动,处于固定位置,不发生位置上的变化。
静止有以下特征:1、静止的物体具有恒定的位置和形状,不发生变化。
2、静止的物体不受外界的作用力,不发生位移或运动。
3、静止的物体可以通过加力,改变其静止状态。
4、静止的物体无需消耗能量维持其静止状态。
二、运动的特征运动指物体的位置发生改变,包括两种运动状态: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运动有以下特征:1、运动物体在不同时间有不同的位置和形状,不停地发生变化。
2、运动物体受外界作用力,产生位移和运动。
3、运动物体的速度大小和方向随时间而改变。
4、运动物体需要消耗能量去维持运动状态。
三、静止和运动的相互转化静止和运动是物体性质的两种状态,可以通过加力或减少力量,使物体从静止状态转变为运动状态,或从运动状态转变为静止状态。
1、物体从静止状态转变为运动状态的过程当施加一个力在物体上,物体受力后,产生运动状态。
如果不受到任何阻力,物体会一直沿着相应的方向运动下去,速度会不断地增加。
为了保持匀速运动,可适当减小施加力的大小,从而使物体平衡地运动下去。
例如,当一个人推着一辆小车时,小车开始前进。
2、物体从运动状态转变为静止状态的过程当物体受到外界的阻力时,速度会逐渐减慢,直到最后完全停止运动。
例如,当一个人在坡上推着一辆小车时,小车到达坡下后会逐渐减慢速度并最终停止。
四、静止与运动的应用静止和运动互相转化,有着许多广泛的应用。
掌握这种转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很多现象的本质。
以下是一些在生活中常见的应用:1、飞机的起飞和降落过程。
飞机起飞时,需要加速和提供足够的升力,通过物理学和空气动力学原理使飞机离开地面。
当飞机要降落时,需要将速度逐渐减慢,并让飞机平稳着陆。
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与静止教案北师大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掌握参照物的选择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运动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参照物的选择,相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2. 教学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参照物的选择。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运动和静止的规律。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内容1. 运动和静止的概念:介绍运动和静止的定义,区分绝对运动和相对运动。
2. 参照物的选择:讲解参照物的概念,分析不同参照物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3. 相对运动和相对静止:介绍相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概念,分析实例中的相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2. 讲解运动和静止的定义:阐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区分绝对运动和相对运动。
3. 讲解参照物的选择:介绍参照物的概念,分析不同参照物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4. 分析实例:运用实例分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5. 小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运动和静止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参照物选择和相对运动、相对静止的分析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和完善教学内容。
八、教学资源1. PPT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PPT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2. 实例视频:收集与运动和静止相关的实例视频,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3. 练习题:编写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运动与静止》教案
《运动与静止》教案运动与静止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运动和静止的定义和特征。
2. 掌握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或静止的方法。
3. 能够描述不同场景中的物体运动或静止的状态。
二、教学内容1. 运动的概念和特征- 运动的定义:物体位置随时间发生变化的过程。
- 运动的特征:速度、方向和轨迹。
2. 静止的概念和特征- 静止的定义:物体位置在一段时间内不发生变化。
- 静止的特征:位置不变。
3. 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的方法- 观察物体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 观察物体的速度是否为零。
- 观察物体的轨迹是否直线。
4. 不同场景中的物体运动或静止的状态描述- 描述日常生活中的物体运动或静止的状态。
- 描述不同环境下的物体运动或静止的状态。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认知和兴趣。
2. 讲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和特征,帮助学生理解物体在运动和静止中的状态和变化。
3. 展示不同场景中的物体,让学生观察并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或静止。
4. 引导学生讨论和总结,总结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的方法。
5. 练:给学生提供一系列场景和物体图像,让学生判断并描述物体的运动或静止状态。
6. 小结:回顾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物体状态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 图片或视频展示物体运动和静止的场景五、教学评估通过观察学生在练中的表现,评估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六、教学延伸1. 进一步探究速度、加速度与运动的关系。
2. 探索不同物体的运动特征,如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
3. 对于高年级学生,可以引入力和力的作用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简单直观的方式介绍了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和特征,让学生能够观察并判断物体的运动或静止状态。
同时,通过练习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添加更多实例和案例,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概念应用能力。
《运动与静止》教案
《运动与静止》教案.doc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案目标: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激发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现象的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运动和静止的定义。
运动和静止的例子。
1.3 教学方法:讲解法:教师讲解运动和静止的定义及例子。
互动法:学生分享他们对运动和静止的理解和经验。
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1.4.2 讲解:教师讲解运动和静止的定义及例子。
1.4.3 互动:学生分享他们对运动和静止的理解和经验。
1.4.4 总结:教师总结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教案第二章:运动的种类2.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运动。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2.2 教学内容: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
往返运动。
2.3 教学方法:讲解法:教师讲解不同种类的运动。
观察法:学生观察和描述运动物体的运动类型。
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种类的运动。
2.4.2 讲解:教师讲解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和往返运动的特点。
2.4.3 观察:学生观察和描述运动物体的运动类型。
2.4.4 总结:教师总结不同种类的运动。
教案第三章:静止的意义3.1 教案目标:让学生理解静止的意义。
培养学生对静止现象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2 教学内容:静止的定义。
静止的意义。
3.3 教学方法:讲解法:教师讲解静止的定义及意义。
分析法:学生分析和思考静止现象的意义。
3.4 教学步骤:3.4.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静止的概念。
3.4.2 讲解:教师讲解静止的定义及意义。
3.4.3 分析:学生分析和思考静止现象的意义。
3.4.4 总结:教师总结静止的意义。
教案第四章: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4.1 教案目标:让学生理解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培养学生对运动与静止相对性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4.2 教学内容: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概念。
运动与静止相对性的例子。
4.3 教学方法:讲解法:教师讲解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概念及例子。
运动与静止教案
运动与静止教案教案标题:运动与静止教案目标:1. 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2. 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特征和区别;3. 能够举例说明运动和静止的实际场景;4.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教学重点:1. 运动和静止的定义和特征;2. 运动和静止的区别;3. 运动和静止的实际场景。
教学准备:1. 幻灯片或黑板;2. 运动和静止的实例图片;3. 学生练习纸。
教学过程:1. 引入(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什么是运动?什么是静止?- 激发学生兴趣,提出本节课的主题:运动与静止。
2. 探究(15分钟)- 通过幻灯片或黑板,向学生介绍运动和静止的定义和特征。
- 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几个运动和静止的实例,例如:小车行驶和停止,球滚动和停止等。
- 与学生一起总结运动和静止的区别。
3. 拓展(15分钟)- 给学生分发练习纸,让他们在纸上画出几个运动和静止的实例,并用文字描述。
- 学生互相交流并分享自己的作品,讨论其中的运动和静止特征。
4. 归纳(10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总结运动和静止的定义、特征和区别。
- 强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发现运动和静止的实际场景。
5. 练习与巩固(15分钟)- 给学生出示一些图片,让他们判断其中的物体是处于运动还是静止状态,并解释理由。
-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和指导。
6. 结束(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和发现运动和静止的实例。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寻找更多的运动和静止实例,并进行观察和描述。
2. 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和静止对生活的影响,例如:交通运输、体育运动等。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2. 学生练习纸上的绘画和描述是否准确地表达了运动和静止的特征。
教学资源:1. 幻灯片或黑板;2. 运动和静止的实例图片;3. 学生练习纸。
教案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帮助他们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并能够举例说明实际场景。
运动与静止教案
运动与静止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认识到运动和静止的区别。
(2)能够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运动和静止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实践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中理解运动与静止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平动和转动”和“静止和位置”的概念,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有一定的认识。
本节课将从物体的外观变化入手,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2)能够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运动和静止现象。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践和概念的归纳整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向学生出示一段视频,由此导入新课:“大家看,这个小球在什么地方?”2.分组讨论:(1)将学生分为小组,鼓励他们观察周围的物体,并讨论观察结果。
(2)引导学生提出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现象,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3)展示每组的观察结果和描述,共同概括出运动和静止的特征。
3.概念归纳:(1)在黑板上绘制运动和静止的示意图,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2)通过讨论,归纳出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是指物体的静止,物体在某一时间内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是指物体的运动。
4.实践活动:(1)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以进一步认识运动和静止的特征。
(2)方案一:让学生站立不动,观察自己和周围的物体,判断他们是运动还是静止。
(3)方案二:放置一个小球在平整的台面上,观察小球是否发生运动。
5.概念巩固:通过板书总结和再次对概念的澄清,强调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6.课堂小结:通过对学生进行提问和交流,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四、板书设计:运动和静止运动: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静止: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不变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初中物理教学动与静教案
初中物理教学动与静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掌握相对性原理。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重点:1. 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2. 相对性原理。
教学难点:1. 相对性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实物模型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尺子等学习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运动和静止的图片,如行驶的汽车、飞翔的鸟儿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运动状态。
2. 学生分享观察结果,教师总结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二、探究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5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需要选择一个参照物。
3. 教师提出问题:“参照物的选择对判断运动和静止有影响吗?”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4.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得出结论:参照物的选择对判断运动和静止有影响,即相对性原理。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如何运用相对性原理解决问题?”2. 学生通过举例说明,如判断公交车是运动还是静止、判断地球是运动还是静止等。
3. 教师总结并解释相对性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动手实践(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如观察滑轮组的运动状态、观察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状态等。
2.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讨论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3. 各组汇报实验结果和讨论结论,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巩固提高(10分钟)1. 教师提出一些有关运动和静止的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
2. 学生互相讨论,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六、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及相对性原理。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和动手实践,让学生掌握了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及相对性原理。
五年级科学教案:运动和静止的区别及应用
五年级科学教案:运动和静止的区别及应用运动和静止的区别及应用本节课程旨在教授学生运动和静止的基本概念,区分他们之间的差异,并介绍许多应用场景。
同时,学生将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以科学的方式思考问题。
一、学习目标1.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2.区分运动和静止之间的差异;3.探究应用场景;4.提出问题并进行解决。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1.学习运动和静止的概念;2.探究应用场景;3.提出问题并进行解决。
三、教学过程1.引入老师可以用一些引人注目的实例或图片来引起学生们的兴趣。
例如,播放街头运动员做花式运动的视频或图片,并与学生一起讨论运动和静止的不同之处。
2.概念解释通过运动和静止的图像或实例,说明两者的概念差异。
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理解,老师可以逐渐引导学生明确区分运动和静止之间的差异。
3.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通过探究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场景,识别运动和静止。
例如,探索运动车辆的运动方式,区分静止车辆和行驶的车辆,并分析在不同条件下车辆的运动状态。
4.提问解惑将从分组活动中得到的问题集中在一起,让学生们利用科学方法进行提问和解决。
同时,让学生们尝试回答各自组内同学提出的问题,并与老师和其他组进行交流。
5.课堂总结在课堂结束之前,老师应该让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概念、问题和应用场景,并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发表对本课程的总结。
四、教学工具1.视频和图片;2.讲台或白板;3.小组活动板;4.问题解决模板。
五、教学评估老师应该结合课堂上的演示、交流和解答,对学生进行评估,以确保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了有关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评估应该包括学生对于运动和静止的定义掌握、应用探究成果、学习方法和思考能力。
※课程延伸:在这节课堂结束之后,学生可以在家里自己探索运动和静止的应用。
例如,去观察公路上的车辆和行人,试着找出运动和静止之间的差异,以及乘车后速度的变化。
这将为学生们在今后的学习当中提供更多的实践和探索机会,同时也加强了对科学的兴趣和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止与运动》教学目标:1、能够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模拟实验;能够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会描述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知道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
3、通过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的学习,让学生接受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参照物的选择,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
教学设想:本课是《物体的运动》单元的起始课,在这节课里学生接触到了比较难理解的参照物概念以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问题。
教学设计主要围绕建构参照物概念,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而展开。
在教学中注意把知识点融入到精心创设的教学情景之中,设计梯度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而且有故事和小游戏的穿插,让学生无论从视觉还是情感上都得到了丰富的体验!针对学生的特点,整堂课都是从实际情景入手来设计问题,让学生能够对问题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在玩中学、在游戏中把较难理解的知识点一一破解,不仅增加了趣味性,还让学生体会到了选择参照物的重要性,也体现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教学过程:一、认识运动和静止导入: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一名法国飞行员在驾驶飞机在空中高速飞行时,感觉脸旁有一只小虫在飞,就顺手将它抓住,仔细一看竟然是一颗子弹。
你相信吗?(这是真实的)大家在惊诧的同时,也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子弹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探究之后,我们就可以解释这个问题了。
1、师:刚才我们谈到飞机是飞行的,子弹也是飞行的,如果子弹是放在我们的桌子上,那子弹就是……(静止的)那用手抓住一颗子弹就不奇怪了,对吧?在生活中,大家都见过有许多静止和运动的物体,你能说一说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先说静止的:生:房屋,树木、高楼大厦……是静止的。
生:教室里的墙壁、课桌、凳子、电视……是静止的。
师:运动的物体呢?生:行驶着的汽车、骑着的自行车、航行的轮船、高速行驶的火车……生:飞行的飞机,航行的船只是运动的……生:空中飞翔的小鸟、水里游动的鱼儿生:还有风也是运动的。
师:例子举得很好!不仅固体会运动,气体也会运动!2、小实验:问:我们课桌上的科学教材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静止的)能让你桌子上的科学教材运动起来吗?学生动手做。
汇报:演示你是怎样让他运动的,为什么说它是运动的?3、师小结:正如大家所说,汽车或飞机等相对于地面或地面上的树木来说,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科学上把这种位置的变化叫做运动。
(板书:运动)而像树木、大楼、桌椅、书本等对于地面来说它的位置没有变化,这就叫静止。
(板书课题:运动和静止)二、描述运动和静止1、师:难道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真的就这么简单吗?(1)师;相信大家都坐汽车吧,大象今天也做了一次汽车,我们来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情?大象坐车上,路边一人说大象是运动的,大象说我没动,是静止的。
到底大象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生:静止,生:运动)(2)实验:师:下面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演示大象坐车的的情景。
思考刚才的问题?到底大象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小组研究,教师巡视参与了解讨论情况。
小组汇报(认为大象静止理由或认为大象是运动的理由)师:分析的相当到位,非常好。
我们所说的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来说,它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强调)师:其实你在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事先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了一个标准,然后观察所要研究的对象相对于这个标准是否发生了位置的改变,再做出判断。
这个被事先选定的标准物体,我们通常称它为参照物。
(板书)比如刚才我们研究的大象的运动情况,如果以地面或树木为参照物,大象是……(生:运动的)如果以汽车为参照物,大象是……(生:静止的)。
2、师:(练习)小明也有一个苦恼,一天他坐在运动的汽车上,看着车门,发现自己和车门的位置不变,就说汽车没有动,全车的人哄堂大笑,认为他太无知,!(生讨论后:其实小明没有错,它是以自己为标准,而其他人说汽车是运动的,也是正确的,他们是以地面作为标准)师:同学们很聪明,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描述结果也不同。
(板书)三、运动和静止相对性1、师:设疑问:老师坐在高速运行的火车上,观察窗外的树木,发现窗外的树木都是快速向后退。
你能帮老师解释是怎么回事吗?生:以窗外的树木为参照物,火车相对于它有位置的改变,火车是运动的。
生:以老师或火车为参照物,窗外的树木相对于火车有位置的改变,树木是运动的。
并且运动方向是相反的。
师:下面拿出你们的玩具汽车,两个同学一组,玩一玩,并分析谁是运动的,谁是静止的。
(学生做模拟实验,体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师:根据以上分析,说一说怎样描述运动和静止?生:描述运动和静止必须选定参照物,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变化的物体是运动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的物体是静止的。
师结论: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描述的结果也可能不同。
所以说,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板书:相对性)2、练习课本p27页三幅图学生分别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描述静止和运动。
(学生分析巩固所学的知识)3、延伸老师演示两列同向运动的汽车。
师问:黄色汽车以地面为参照物,是……(生:运动的)蓝色汽车以地面为参照物,是……(生:运动的)黄色汽车以蓝色汽车为参照物是……(静止的)师:要想达到两辆汽车相对静止状态,需要什么条件?(生:速度相同和方向一致)(1)介绍同步卫星(2)现在你能解释是法国飞行员为什么能抓住高速飞行子弹的想象了吗?四、练习师:平时人们在描述运动或静止时一般都没有指明以什么物体为参照物,但参照物都是存在的。
比如我们说汽车是行驶,虽然没说以什么物体为参照物,但往往以地面或路边的树木为参照物。
1、师问:是不是树木、房屋等是绝对静止不动的吗?智慧老人说地球是运动的,地球上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说地球是运动的,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看课本p27页分析地球、太阳、月亮的运动情况2、(设计情景,充分感知)(1)设计导演拍摄空中飞翔的镜头(2)如果让你在不到一平方米的面积和平地上跑步一样,真的向前跑了1千米,有可能吗?生:在跑步机上就可能完成!五|拓展知识1、师:为什么船在茫茫大海中经常会迷失方向?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推理得出:因为在茫茫的大海上是找不到合适参照物的,所以很难把握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对位置和运动情况。
所以事先不选定合适的参照物是无法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
2、选择合适的参照物:在实际生活中,是不是任意选择一个物体就可以作为参照物?听说过“刻舟求剑”的故事吗?师:最后,捞到剑了吗?为什么?他是怎样想的?他想得对不对?符合实际情况吗?师:小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虽然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但研究问题时,仍需要考虑参照物对研究的问题是否合适。
这节课即将结束,谁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距离与时间》教学目标:1、引领学生学习测量物体的运动,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了解同样时间和同样距离时这样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快慢。
2、让学生学习测量和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一、新课导入出示爱因斯坦的图片师:这位科学家叫什么名字?师: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叫爱因斯坦,他是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在他的研究中曾经说过非常有名的一句话。
(出示:当物体的运动速度等于光速时,时间就会停止。
)在科学研究中,距离和时间是两个重要的条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9课距离和时间。
(板书课题)二、学习新课1、初步感受距离和时间的关系。
师:下面我们先来做个小活动,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来数5个数。
师:刚才从开始数到5,大家经历了5秒钟的时间,那么你来估测一下,5秒钟按你的正常速度走,你能走几米?学生边说书写副板书5秒走师:请同学们分别记好你的估测结果。
:在教室里我给大家准备了4块场地,以一块场地为例,从起点走到另一端是5米的距离,在回到起点是10米的距离,大家再来估测一下,按正常的速度连续走完10米,你需要几秒钟的时间?(板书:10米用)师:估测可以为我们下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那么我们的估测结果是否准确?下面我们就通过活动来验证,请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进行活动(出示分工示意图),并且注意收集活动中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活动结束请同学们讨论一下通过这些数据你能有什么发现?学生活动,汇报(大家在活动中,像个小科学家一样,认认真真的活动,那个小组来汇报一下)师:大家的发现非常有科学价值。
板书:相同的时间距离长速度快相同的距离时间短速度快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通过提出问题,进行猜测,试验验证,得出结论,经历了一个科学研究的完整过程。
2、测量每段距离使用的时间在大家活动的时候老师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大家按正常速度连续走更长的距离,大家想不想知道每经过一段距离,所用的精确时间,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活动,小组内谈论一下,比一比哪一组的方法最科学最精确。
谈论汇报师:通过刚才我们设计了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教师布置场地师:皮尺的0刻度为起点,附近的同学看一看你大约在起点的几米处?下面我们从起点以4米为一个计时点,选几名计时员,第一计时点,第二计时点……师:每个计时点选一名小助手和计时员相对站在皮尺两边。
出示要求:1、运动员连续走完全程;2、计时员听清老师口令一起计时;3、计时员听清相对应的小助手的口令,停止计时。
师:请一名运动员师:在坐的每一位同学都是小裁判看一看他们配合的怎么样。
下面我们先试走一次。
师:对于这次活动,裁判员有没有需要提醒的?师:下面我们就开始正式活动。
分别计时男女两名学生收集数据填在记录表中师:下面我们把收集的数据利用我们所学的知识用不同颜色的笔制作成折线统计图,竖轴表示的是距离,横轴表示所用的时间。
并且分析一下,这两条折线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科学发现?学生制作,分析图意师:刚才同学们发现的非常好,在这幅图上能发现线的坡度越大说明速度越快,线越直说明越的匀速运动。
师:其实还能带给我们更多的科学信息,比如10秒能走20米,估算一下1分钟能走多少米?如果这位同学从学校到家要走10分钟,估算一下他家离学校有多少米?三、拓展距离和时间的科学认识师:今天我们所研究的距离和时间是科学研究中重要的条件,在天文学中有一个重要的单位光年,谁知道光年是一个距离单位还是时间单位?师:光每秒300000千米走一年的距离,是一个距离单位,老师给同学计算了一下一光年的距离。
谁来读一读。
师:我们的地球在浩瀚的宇宙中只是一个普通的星体,我们要用这样大的距离单位来度量宇宙,谁知道宇宙什么意思?师:宇代表上下四方,所有空间无边无际的距离;宙代表古往今来,无始无终的时间。
师:我们的祖先在遥望宇宙时,用他们的智慧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
师:织女星距离地球26.3光年,牛郎星距离地球16.5光年。
它们之间也有16.4光年的距离。
四、课后延伸师:距离和时间在科学研究中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很多帮助,老师了解到(出示各种交通工具的速度)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些数据,根据两地间的距离大体估算出我们所需要的时间,也能根据使用的时间估算出两地间的距离,这样能让我们更合理的安排时间,从今天我们就更要学科学、用科学,让科学更好的为我们的生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