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相关标准体系
国家电子政务标准体系概况
总体标准
基础通信平台 工程建设、网 络互联互通等
安全级别管理、身 份鉴别、访问控制 管理、加密算法、 数字签名和公钥基 础设施等
数据元、代码、 电子公文格式和 流程控制等标准
信息交换平台、电 子公文交换、电子 记录管理、日志管 理和数据库等
应
用
标
准
应 用 支 撑 标 准
统一规划,有序制定 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应是一个全国性的 基础性工作,各地方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 应依据《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中的标准 体系开展。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作为国家 标准的一种补充手段,不应与国家标准相 抵触。各部门和各地方应积极参与相关国 家标准项目的研究与制定,并参与标准技 术问题的讨论,以建立和完善国家电子政 务标准体系。
提 纲
一、一期工程 二、主要成果 三、下步工作
四、相关建议
加紧启动二期工程
围绕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深化,尽快启 动电子政务标准体系二期工程建设
重点研究制定一批支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业
务协同所需的基础性、关键性、共性标准;
逐步完善电子政务标准化的长效工作机制;进
一步构筑以国家标准为主体,充分发挥行业标 准在应用系统建设中的作用的国家电子政务标 准化体系。
网 络 基 础 设 施 标 准
信 息 安 全 标 准
管 理 标
准
电子政务工程验 收和信息化工程 监理等方面标准
1、编写六册标准化指南
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 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 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 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 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 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
第1部分:总 则 第2部分:工程管理 第3部分:网络建设 第4部分:信息共享 第5部分:支撑技术 第6部分:信息安全
电子政务 国家标准
电子政务国家标准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关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供公共服务、管理公共事务和开展政府间合作的一种新型行政管理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政务已经成为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为了规范电子政务的发展,提高政府信息化水平,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国家标准,以指导和规范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应用。
首先,关于电子政务的基本术语和定义,国家标准明确了电子政务的概念,界定了电子政务的范围和内容,为电子政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统一的概念框架。
其次,国家标准规定了电子政务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包括依法合规、服务便民、信息共享、安全可靠等方面的要求,为电子政务的实施提供了基本遵循。
再次,国家标准对电子政务的基本功能和服务进行了规范,包括政务信息公开、在线办事、电子证照、数字认证等内容,为政府部门和公民企业提供了基本的服务指南。
此外,国家标准还对电子政务的技术标准和安全标准进行了规定,包括信息系统安全、数据交换标准、电子邮件标准、电子签名标准等方面的内容,为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和运行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安全保障。
同时,国家标准还对电子政务的管理和评估提出了要求,包括信息化规划、项目管理、绩效评估等方面的内容,为电子政务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管理和评估的指导。
总的来说,电子政务国家标准的制定对于推动政府信息化建设,提高政府服务水平,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家标准的贯彻实施,可以有效规范电子政务的建设和运行,提高政府部门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促进政府与社会各界的互动和合作。
同时,国家标准的不断完善和更新,也将为我国电子政务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持。
在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电子政务国家标准也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以适应新形势下电子政务工作的需要。
同时,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也需要加强标准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全体工作人员对国家标准的认识和理解,推动国家标准的贯彻实施。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电子政务国家标准的作用,推动电子政务工作向更高水平迈进,为实现信息化、智慧政府和数字中国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电子政务信息共享标准体系结构
电子政务信息共享标准体系结构第2章电子政务信息共享标准体系框架2.1基本概念根据第1章所述,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主要包括信息的语义共享和信息资源的共享。
因此,信息语义共享和信息资源共享所涉及的标准构成了电子政务信息共享标准体系的主要内容。
信息语义共享通过数据标准化过程来完成。
数据标准化过程包括业务建模规范化、数据规范化和业务文档格式规范化。
业务建模规范化是数据标准化的第一步。
数据标准化通过对现实业务流程分析,抽取出具有共性的业务模型和信息模型;然后根据业务模型和信息模型,提取数据元,形成数据元目录;最后根据数据元目录,设计出可在各业务信息系统间和各异构系统间交换和共享的、规范化的电子文档格式,实现各业务信息系统的语义互操作性。
信息资源的共享通过信息资源的目录体系来实现。
而目录体系建立在信息资源的核心元数据和信息资源的分类与标识基础上。
2.2电子政务信息共享标准体系结构的建立依据标准体系是我国标准化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一般含义为:由一定范围内的具有内在联系的标准组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它包括现有的、正在制定的和应着手制定的各类标准,是促进一定范围内的标准组成趋向科学化和合理化的手段,通常用标准体系框架和明细表的方式来表达,由多个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和相互补充的分体系构成。
按照我国关于标准体系的一般定义,建立电子政务信息共享标准体系,就要力图表达出实现电子政务信息共享所需标准的类目和内容,确立电子政务信息共享标准体系结构。
而实现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必须建立在信息语义共享和信息资源共享所需标准的基础上。
因此,信息语义共享所需的业务建模标准、数据元和信息分类编码标准、业务文档格式标准以及信息资源共享所需的元数据标准等构成了电子政务信息共享标准体系结构的主要内容,如图1所示。
图1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信息资源共享、信息语义共享以及相关支撑标准间的关系丛图1可以看出,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包括信息资源共享和信息语义共享两方面内容。
电子政务的标准体系
电子政务的标准体系电子政务是指政府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管理、服务和决策,以提高政府效率、服务水平和透明度的一种新型政务模式。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电子政务已经成为现代政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电子政务的标准体系则是保障电子政务运行的基础和保证,下面我将对电子政务的标准体系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电子政务的标准体系包括技术标准、数据标准、安全标准和服务标准等几个方面。
技术标准是指在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和运行过程中所需遵循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包括硬件设备、软件平台、网络通信等方面的标准化要求。
数据标准是指政府在信息化建设中所需遵循的数据格式、数据交换、数据共享等方面的标准规范,以确保政府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互通和共享。
安全标准是指在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和运行过程中所需遵循的安全管理、安全防护、安全监控等方面的标准要求,以确保政府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服务标准是指政府在电子政务服务过程中所需遵循的服务规范和标准,包括服务流程、服务质量、服务效率等方面的标准化要求,以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和效率。
其次,电子政务的标准体系应当是科学、合理、完善的。
首先,电子政务的标准体系应当是科学的,即应当基于科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国内外先进标准和规范,制定适合我国国情和电子政务发展需求的标准体系。
其次,电子政务的标准体系应当是合理的,即应当符合电子政务发展的规律和趋势,能够有效引导和规范电子政务建设和运行。
最后,电子政务的标准体系应当是完善的,即应当包括全面、系统、连续的标准体系,能够全面覆盖电子政务建设和运行的各个环节和方面。
再次,电子政务的标准体系对于推动电子政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电子政务的标准体系有利于提高政府信息化水平和管理效率,能够规范和统一政府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和运行标准,提高政府信息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
其次,电子政务的标准体系有利于促进政府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升,能够规范和统一政府各部门的服务标准和服务流程,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
第5章电子政务标准化
2. 形成了多项国家电子政务标准草案
《电子政务系统总体设计要求》; 《电子政务基础术语》; 《基于可扩展置标语言(XML)的电子公文格式第3部分:显现》 《基于可扩展置标语言(XML)的电子公文格式第4部分:办理》 《基于可扩展置标语言(XML)的电子公文格式第5部分:交换》 《基于可扩展置标语言(XML)的电子公文格式第6部分:归档》 《基于可扩展置标语言(XML)的电子公文格式第7部分:安全》
GB/T 19667.2-2005《基于XML的电子公文格式 规范第2部分:公文体》; GB/Z 19669-2005《XML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指 南》; GB/T 19581-2004《信息技术会计核算软件数据 接口》。 GB/T 19487-2004《业务流程设计方法通用规 范》。
《电子政务数据元素第2部分:公共数据元素目录》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第1部分:总体框架》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第2部分:技术要求》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第3部分:核心元数据》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第4部分:政务信息资源分类》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第5部分:政务信息资源标识符编 码方案》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第6部分:技术管理要求》 《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第1部分:总体框架》 《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第2部分:分布式应用间信息交换 技术要求》 《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第3部分:异构数据库接口规范》 《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第4部分:技术管理要求》 《电子政务网络技术和使用管理规范》
4、信息安全标准:包括为电子政务提供安全服 务所需的各类标准,主要有安全级别管理、身份 鉴别、访问控制管理、加密算法、数字签名和公 钥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标准; 5、网络基础设施标准:包括为电子政务提供基 础通信平台的标准,主要有基础通信平台工程建 设、网络互联互通等方面的标准; 6、管理标准:包括为确保电子政务工程建设质 量所需的有关标准,主要有电子政务工程验收和 信息化工程监理等工程建设管理方面的标准。
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知识
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知识1. 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政务的概念和应用逐渐成为当代政府改革和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实现电子政务的高效运作和信息的安全传输,制定一套完善的标准化体系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的概念和重要性,并具体阐述其相关知识。
2. 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的概念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是指基于特定的标准,对电子政务的各个方面进行规范和统一。
2.1 标准化的定义和特点标准化是指将各种相关因素进行规范和统一,以达到一致性和可比性的要求。
标准化的特点主要包括统一性、可操作性、可衡量性和可复制性。
2.2 电子政务标准化的重要性电子政务标准化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信息消费和信息产业的发展:电子政务标准化可以减少技术壁垒,降低技术成本,促进信息消费和信息产业的发展。
•提高政府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电子政务标准化可以规范政府各个部门的信息系统和数据交换流程,提高政府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保障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电子政务标准化可以确保信息的安全传输和存储,对个人隐私进行有效保护。
•促进政府间信息互联互通:电子政务标准化可以实现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提高政府的统筹协调能力。
3. 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的基础框架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的基础框架主要包括:3.1 标准化法律法规电子政务标准化的实施需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的支持,包括国家标准、部门标准和地方标准等。
技术标准是电子政务标准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信息系统安全标准、数据交换标准、网络通信标准等。
3.3 数据标准数据标准是电子政务标准化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数据格式标准、数据分类标准和数据交换标准等。
服务标准是电子政务标准化的关键之一,包括政务服务的标准化、电子支付标准、电子证照标准等。
4. 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的关键技术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的实施需要借助一些关键技术的支持,包括:4.1 云计算技术云计算技术可以提供灵活、可扩展和安全的计算资源,为电子政务系统提供强大的支持。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四大体系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四大体系作者:李艳电子政务的信息安全建设是在适当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和框架指导下进行的一项系统工程。
这项工程包括密切关联的四大体系:安全管理体系、预警检测体系、安全防护体系和响应恢复体系,其中,安全管理体系是整个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贯穿其他三个体系的主线。
1.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要遵循以下原则:符合法律、法规、标准;符合组织使命;符合组织利益。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最重要的是针对电子政务的现有情况制定统一的行政管理制度,在整个网络系统中贯彻执行。
当然,根据当地网络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网络应用的不同,适当作出调整,可以比较好地保证安全策略的统一性、一致性和可管理性。
2.预警检测体系预警检测体系包括入侵检测、漏洞检测、外联和接入检测、补丁管理等。
入侵检测系统是目前最为主要的一个广泛应用的技术和管理手段。
利用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可以了解网络的运行状况和发生的安全事件,并根据安全事件来调整安全策略和防护手段,同时改进实时响应和事后恢复的有效性,为定期的安全评估和分析提供依据,从而提高网络安全的整体水平。
电子政务信息网络需要部署漏洞检测系统。
漏洞检测系统一般包括漏洞扫描引擎、控制中心、报表和显示中心及管理控制台4个功能组件。
在电子政务的网络系统内,防火墙等安全手段往往被一些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所破坏,包括MODEM拨号、双网卡或无线上网等各种方式接入互联网。
这些违反规定的非法外联行为使电子政务网络系统内的个人计算机毫无防范地接入Internet,在用户无意识的情况下,一些机密信息(包括机器和网络的所有配置信息以及数据文件)可能泄漏,由此危害整个电子政务网络的安全。
非法外联监控技术就是为了防范上述两类安全问题而设计的,它对内部人员的非法外联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对物理隔离措施或安全限制规定进行有效性检查。
补丁管理应该纳入组织的安全体系。
补丁管理的意义已经超出了传统的安全领域,成为维护企业信息系统正常操作所必须具备的措施。
电子政务相关标准体系
电子政务相关标准体系一、引言电子政务(Electronic Government,简称e-Government)是指政府采用信息与通信技术,以改进政府公共服务提供的效率、透明度和质量,并促进政府与公民、企业和其他政府机构之间的互动。
电子政务的发展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标准体系,以确保电子政务的安全、可靠和高效运行。
二、电子政务标准2.1 国际标准国际标准是指由国际组织制定并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标准。
在电子政务领域,主要有以下几个国际标准: - ISO/IEC 27001:信息安全管理系统国际标准,用于确保电子政务平台的安全性。
- ISO/IEC 38500:ICT治理体系国际标准,用于指导电子政务项目的决策和实施。
- ISO 9001:质量管理系统国际标准,用于确保电子政务服务的质量。
- ISO 20000:IT服务管理国际标准,用于规范电子政务服务的提供和管理。
2.2 国家标准国家标准是指由国家相关机构制定的标准,用于指导和规范国内电子政务的发展。
在中国,国家标准主要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SAC)负责制定和发布。
目前,与电子政务相关的国家标准主要包括: - GB/T 20968:电子政务档案管理规范,用于指导电子政务档案的管理和归档。
- GB/Z 20971: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技术标准,用于保障电子政务系统的信息安全。
- GB/Z 20972:电子政务互联互通与信息集成技术标准,用于指导电子政务系统之间的信息交互和集成。
三、电子政务标准体系的作用电子政务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应用,对电子政务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作用: 1. 保障信息安全:通过应用合适的标准,确保电子政务系统的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和被非法篡改。
2. 促进互操作性:标准化的电子政务系统能够实现互操作,方便不同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和共享,提高政府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3. 提升服务质量:通过应用质量管理标准,确保电子政务服务的质量,提升公民和企业的满意度。
电子政务标准的类型
规定了在对电子政务数据进行分析和利用时,如 何进行匿名化处理,防止个人隐私泄露。
3
数据泄露应急处理标准
定义了电子政务系统在发生数据泄露事件时的应 急处理流程,以最大程度减少隐私泄露带来的损 失。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定义不同系统间数据交换 时的数据转换规则,以实 现数据的兼容性和共享。
数据安全标准
数据加密标准
制定数据加密算法和应用规范,保护 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机密性和 完整性。
数据备份与恢复标准
规定数据的备份策略、恢复机制和管 理流程,确保数据在意外情况下的可 恢复性。
数据访问控制标准
定义数据的访问权限和控制策略,防 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数据泄露。
规定政务服务的提供渠道,如线上服 务、线下服务、自助服务等,以满足
不同用户的需求。
服务质量标准
对政务服务的质量进行规范和评价, 包括服务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 等方面。
服务评价标准
建立政务服务评价体系,对政务服务 的效果和满意度进行评价,不断改进 和提升服务质量。
决策支持系统标准
数据标准
规定决策支持系统所需数据 的格式、质量、更新频率等 要求,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 可用性。
模型标准
建立决策支持系统的分析模 型和评价模型,以实现对政 策效果的预测和评估。
界面标准
规定决策支持系统的用户界 面设计标准,包括布局、色 彩、交互方式等,以提高用 户的使用体验和效率。
安全标准
确保决策支持系统的安全性 和稳定性,防止数据泄露和 系统崩溃等风险。
04
安全与隐私标准
网络安全标准
防火墙标准
定义了电子政务系统中防火墙的设置和管理规范,确保有效阻止 外部非法入侵和攻击。
电子政务的总体框架体系
管理标准 为确保电子政务工程建设质量所需的有关标准,主要有电子政务工程验收和信息 化工程监理等工程建设管理方面的标准
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目标
❖ 到2020年,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是: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基本普及, 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信息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国家信息安全 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取得明显成效,新型工业化发 展模式初步确立,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基本完善,国民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高,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五项主要措施: ❖ 深化信息化推进的体制机制改革 ❖ 建立健全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法规
标准体系 ❖ 营造鼓励创新和投资的市场环境 ❖ 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 提高全民信息素质和能力
案例:北京“十一五”信息化规 划信息化推进“ 三 二 一 ” 方略
三大应用计划
— “信息惠民”计划 — “信息强政”计划 — “信息兴业”计划 二大基础工作 —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工作 — 信息基础设施完善工作
v 二、电子政务的资源体系
❖ 资源——即信息资源 ❖ 如果说网络基础设施是电子政务的物质基础,信息资源
就是电子政务的内容基础 ❖ 围绕信息资源的所有建设工作、管理工作的有机整体构
成了完整的资源体系
电子政务框架体系的组成(主要研究哪些内容?)
三、电子政务的应用体系
❖ 电子政务应用体系主要有以下3类应用模式 ▪ 1.电子政务的办公自动化系统 借助各种信息技术和设备处理办公业务,可以达 到提高生产率、工作效率和质量,支持管理和决 策的目的 ▪ 2.电子政务的政府门户网站 集成信息门户与应用门户,提供一站式整合服务 ▪ 3.电子政务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 高效、高质量地开发利用政府信息资源
“互联网+政务服务”标准体系指南
“互联网+政务服务”标准体系指南一、总则(一)指导思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等重要工作部署,以促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措施落地为目标,进一步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优化政务服务供给,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解决影响企业办事创业的“难点”“痛点”“堵点”,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
通过建设“互联网+政务服务”标准体系,推动行政机关依据法律法规,运用标准化原理、方法和技术,优化行政权力运行流程,约束自由裁量权,以标准化提升政府服务的集成化、高效化、便捷化、精准化、智慧化、普惠化水平,为建设全区及全国行政审批“一张网”、实现“一网通办”奠定坚实基础。
(二)编制依据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开展信息惠民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6〕23号)2.《国务院关于印发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发〔2016〕51号)3.《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55号)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的通知》(国办函〔2016〕108 号)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7〕39号)6.《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办公室关于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国办电政函〔2017〕50号)7.《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关于印发<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编制指南(试行)>的通知》(发改高技〔2017〕1272号)8.《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中央编办财政部审计署关于印发<加快推进落实《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工作方案>的通知》(发改高技〔2017〕1529号)9.《行政许可标准化指引(2016版)》10.《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的指导意见》(厅字〔2018〕22号)1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进一步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8〕45号)12.《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内政发〔2017〕40号)13.《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梳理进驻自治区本级实体政务大厅和网上服务平台相关行政权力和公共服务事项的通知》(内政办发〔2017〕101号)14.《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及电子政务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15.《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认真做好自治区本级“互联网+政务服务”实体大厅窗口设置和进驻人员选派等工作的通知》(内政办发〔2018〕6号)(三)原则和目标1.建设原则(1)科学合理。
电子政务标准之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总体框架
•总体标准
•应
• •用
• •标
• •准
•应 •用 •支 •撑 •标 •准
•网 •络 •基 •础 •设 •施 •标 •准
•信 •息 •安 •全 •标 •准
•管
• •理
• •标
• •准
•基础通信平台 工程建设、网 络互联互通等
•主要有安全级别 管理、身份鉴别、 访问控制管理、加 密算法、数字签名 和公钥基础设施等
国安 家全 电基
•政务 •运行 •监管
子 政 务 标 准 体
•应用基础设施—— •国家电子政务应用支撑平台
子础
•资源基础设施——
政设
•国家基础资源中心(NDC)务施
安
——
全
•基础软件平台:操作系统/数据库
平
台
系
•网络基础设施——
•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平台
电子政务标准之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 系与交换体系总体框架
关键问题的分析
• 3、技术标准与示范工程建设问题
• 互联是通信问题; • 互通是数据交换整合问题; • 互操作是数据交换与共享、应用业务的交
互与整合问题。
• 务实的原则:以应用促标准,以示范 工程项目带动标准制定。
电子政务标准之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 系与交换体系总体框架
已有Web的应用模式
•HTML on HTTP
系与交换体系总体框架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
• 基于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一组协议 栈、基于层次模型
•2) 查找服务
•服务注册表
•信息资源描述 •服务描述
•1) 发布服务
•3) 下载服务说 明
•基本信息资源指标 •信息资源服务
•客户
电子政务的标准规范
电子政务的标准规范电子政务是指政府利用信息化技术,提供政府服务、管理和决策的一种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政务已经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确保电子政务的有效运行,制定和遵守标准规范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电子政务的标准规范需要包括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两个方面。
技术标准主要涉及到网络安全、数据标准、互操作性等方面,而管理标准则包括政府信息公开、电子文件管理、电子邮件管理等内容。
这些标准规范的制定,可以帮助政府部门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率,保障信息安全。
其次,电子政务的标准规范需要与国际标准接轨。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政府之间的信息交流日益频繁。
因此,制定符合国际标准的电子政务规范,有利于促进国际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和透明度。
此外,电子政务的标准规范还需要注重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
政府部门在开展电子政务工作时,涉及到大量的公民个人信息和敏感信息。
因此,建立健全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是电子政务标准规范中的重要内容。
另外,电子政务的标准规范还应当注重用户体验。
政府服务对象是广大市民和企业,他们对政府提供的电子服务的便利性和效率性有着很高的期望。
因此,标准规范的制定需要考虑到用户体验,提高政府电子服务的便捷性和友好性。
最后,电子政务的标准规范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变化,电子政务工作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因此,标准规范需要与时俱进,及时调整和更新,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电子政务工作需求。
总之,电子政务的标准规范是保障政府信息化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只有严格遵守标准规范,才能确保电子政务工作的安全、高效和便利。
希望各级政府部门能够高度重视电子政务的标准规范,不断加强标准规范的制定和执行,推动电子政务工作迈上新台阶。
电子政务现行及在研标准体系表2020
15
政务软件设施
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技术部分:操4第规范作系统
20132199-T-339
16
政务软件设施
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服务部分:应规范第4用服务
20141558-T-339
17
政务软件设施
政务信息系统定义和范围
20190834-T-469
政务数据开放共享
29
分类与编码
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服务部分:服第规范1务分类与编码.
20132196-T-339
序号
一级分类
二级分类
名称
计划号/标准号
重点工作
3031
信息资源目录信息资源目录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GB/T 21063.1-2007总1部分:体系第体框架政务信息资源目录2部分:技GB/T 21063.2-2007体系第术要求
GB/T 33190-2016
电子文件
39
数据格式
党政机关电子公文格式规范第1部分:公文结构
GB/T 33476.1-2016
电子文件
40
数据格式
党政机关电子公文格式规范第2部分:显现.
GB/T33476.2-2016
电子文件
序号
一级分类
二级分类
名称
计划号/标准号
重点工作
414243
数据格式数据格式数据格式
党政机关电子公文格式规范第3部GB/T 33476.3-2016分:实施指南文件技术电子证照GB/T 36905-2018要求电子文件存储与交换格式文书类流式20109996-T-339文档
电子文件
电子文件
电子文件
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及六项电子政务相关标准目录
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及六项电子政务相关标准目录前言电子政务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领域。
标准化是支撑电子政务的重要手段。
为了加强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和国家标准化治理委员会成立了“国家电子政务标准总体组”(简称总体组)。
总体组适时编写了《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并组织有关单位起草制定了六项电子政务相关标准,以指导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促进其健康进展。
《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共分为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总则概括描述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及标准化的机制。
第二部分:工程治理概括描述电子政务工程治理须遵循或参考的技术要求、标准和治理规定。
第三部分:网络建设概括描述网络建设须遵循或参考的技术要求、标准和治理规定。
第四部分:信息共享概括描述信息共享须遵循或参考的技术要求、标准和治理规定。
第五部分:支撑技术概括描述支撑技术须遵循或参考的技术要求、标准和治理规定。
第六部分:信息安全概括描述保证信息安全须遵循或参考的技术要求、标准和治理规定。
六项电子政务标准分别是:①基于XML电子公文格式规范第一部分:总则,第二部分:公文体;②XML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指南;③电子政务业务流程设计方法通用规范;④信息化工程监理规范;⑤电子政务数据元第一部分:设计和治理规范;⑥电子政务主题词表编制规则。
期望各单位结合实际应用和工程实践进行试用和验证。
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第一部分总则名目第1章概述1.1 标准化在电子政务中的作用1.2 电子政务标准化的指导思想与工作原则1.2.1 指导思想1.2.2 工作原则1.3 电子政务标准化的总体目标与工作任务1.3.1 总体目标1.3.2 工作任务第2章电子政务标准体系2.1 电子政务标准技术参考模型2.2 电子政务标准体系2.2.1 电子政务标准体系结构2.2.2 总体标准结构与明细表2.2.3 应用标准结构与明细表2.2.4 应用支撑标准结构及明细表2.2.5 网络基础设施标准结构及明细表2.2.6 信息安全标准结构及明细表2.2.7 治理标准结构及明细表第3章电子政务标准化治理机制3.1 组织机构3.2 项目治理3.2.1 项目申报3.2.2 项目评审3.2.3项目实施附录1: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附录2: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附录3:国家标准治理方法附录4:行业标准治理方法附录5:地点标准治理方法附录6:企业标准化治理方法附录7: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治理规定附录8:国内外与信息化相关的标准化组织光盘:电子政务国家标准全文库V1.0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第二部分信息工程治理名目第一章引言1.l 目的l.2 范畴1.2.1工程建设的相关方1.2.2 相关方的责权第二章工程治理的差不多流程2.l 差不多工作流程2.2 差不多工作流程说明2.2.1 立项时期2.2.2 确定监理公司及签订监理合同2.2.3 招标投标时期2.2.4工程设计时期2.2.5 工程实施时期2.2.6 工程测试验收时期2.2.7 运行及爱护时期第三章立项及可行性研究时期3.1 立项申请报告3.2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3.2.l 项目背景介绍3.2.2 现状分析3.2.3 项目的建设目标3.2.4 项目实现的功能3.2.5 项目建设投资、运营爱护费用估算及资金筹措3.2.6 项目的效益分析3.2.7 项目风险评估3.2.8 结论性意见第四章招标投标时期4.l招标投标时期的工作流程4.2招标时期的工作划分4.2.1 招标子时期4.2.2 投标子时期4.2.3 开标、评标和中标子时期4.2.4 商务谈判和合同签订子时期4.3 招标的方式和原则4.3.1 招标的方式4.3.2 招标的原则第五章工程设计时期5. 1 设计时期的治理工作5.2 工程设计相关的标准第六章工程实施时期6.1 机构设置及其作用6.1.l 工程治理机构的设置6.1.2工程治理机构的作用6.2 实施时期的治理工作6.3 工程实施的相关标准第七章工程测试验收时期7.1 工程测试验收时期的工作划分7.2 工程测试验收的原则7.3 工程初验的治理工作7.4 系统试运行的治理工作7.5 工程终验的治理工作第八章运行及爱护8.l 人员保证8.2 建立完善的系统日常爱护治理制度8.3 系统运行监测和故障预警8.4 系统故障的处理方法8.5 运营服务费预算附录:相关的参考标准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第三部分网络基础设施名目前言第一概述第一节编写背景第一节指南内容第二章网络基础设施在电子政务标准技术参考模型中定位第三章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关键问题和网络基础设施体系结构第一节电子政务网络建设与标准第二节网络基础设施体系结构第三节网络基础设施系统组成第四节网络基础设施协议基础第四章网络基础设施标准明细表第一节总体标准标准明细表4.1.1 ISO/OSI 标准明细表4.l.1.1 ISO/OSI模型明细表4.1.1.2 ISO/OSI应用层协议标准明细表4.1.1.3 ISO/OSI 表示层协议标准明细表4.1.1.4 ISO/OSI会面层协议标准明细表4.1.1.5 ISO/OSI传送层协议标准明细表4.1.1.6 ISO/OSI网络层协议标准明细表4.1.1.7 ISO/OSI 链路层协议标准明细表4.1.1.8 ISO/OSI物理层协议标准明细表4.1.2 IP网络总体技术要求标准明细表4.1.2.1 IP组网总体技术协议标准明细表4.1.2.2 IP网络应用层协议标准明细表4.1.2.3 IP网络传送层协议标准明细表4.1.2.4 IP网络层协议标准明细表4.1.2.5 IP网链路层与物理层(IP over X(以太网、SDH、DWDM))标准明细表4.1.2.6 IP网络传输性能标准明细表第二节总体标准使用说明4.2.1 ISO/OSI 标准使用说明4.2.2 IP网络总体技术要求标准使用说明4.2.2.1 IP网络总体技术要求的技术说明4.2.2.2 IP网络应用层协议标准使用说明4.2.2.3 IP网络传送层协议标准使用说明4.2.2.4 IP网络层协议标准使用说明4.2.2.5 IP 链路层与物理层(IP over X(以太网、SDH、DWDM))标准使用说明4.2.2.6 IP网络传输性能标准使用说明第五章虚拟专用网(VPN)组网与设备标准及其使用说明第一节VPN组网与设备标准明细5.1.1 基于IP技术的VPN(IP-VPN)标准明细表5.1.2 基于A TM技术的VPN(ATM-VPN)标准明细表5.1.3 基于帧中继的VPN(FR-VPN)标准明细表5.1.4 基于MPLS技术的VPN(MPLS-VPN)标准明细表第二节VPN组网与设备标准使用说明5.2.1 基于IP技术的VPN(IP-VPN)标准使用说明5.2.1.1 IP VPN标准技术说明5.2.1.2 IP VPN 标准使用条件和场合5.2.1.3 IP-VPN关键技术5.2.2 基于A TM技术的VPN(ATM-VPN)标准使用说明5.2.2.1 A TM-VPN协议标准技术说明5.2.2.2 A TM-VPN协议标准使用场合5.2.3 基于帧中继的VPN(FR-VPN)标准使用说明5.2.3.1 FR-VPN标准技术说明5.2.3.2 FR-VPN协议标准使用场合5.2.4 基于MPLS技术的VPN(MPLS-VPN)标准使用说明5.2.4.1 MPLS VPN协议标准技术说明5.4.2.2 MPLS-VPN协议标准使用条件和场合5.2.4.3 MPLS-VPN关键技术5.2.5 VPN技术综合比较第六章IP组网与设备标准及其使用说明第一节IP组网与设备标准明细表6.1.1 网络协议标准明细表6.1.2 IP Over SDH/ATM/以太网/DWDM标准明细表6.1.3 IP设备标准明细表6.1.4 MPLS标准明细表6.1.4.1 MPLS组网协议标准明细表6.1.4.2 支持MPLS的设备业务与应用协议标准明细表第二节IP网络总体技术要求标准使用说明6.2.1 IP总体标准使用说明6.2.2 IP网络标准使用说明6.2.2.1 IP网络协议标准技术说明6.2.2.2 IP网络协议标准使用条件和场合6.2.2.3 IP网络标准使用关键技术第三节IP over SDH/A TM/以太网/DWDM标准使用说明6.3.1 IP over SDH/A TM/以太网/DWDM标准技术说明6.3.2 IP over SDH/A TM/以太网/DWDM使用条件和场合6.3.3 IP OVER Ethernet6.3.4 IP over SDH/A TM/以太网/DWDM关键技术第四节IP网络测试协议标准使用说明第五节IP设备标准使用说明6.5.1 IP设备协议标准技术说明6.5.2 IP设备关键技术6.5.2.1 总体关键技术6.5.2.2 高端路由器关键技术6.5.2.3 低端路由器关键技术第六节IP设备测试协议标准使用说明6.6.1 IP设备测试系统6.6.2 IP设备测试协议标准使用条件和场合6.6.3 测试关键技术第七节MPLS组网协议标准使用说明6.7.l MPLS网络协议标准技术说明6.7.2 MPLS网络协议使用条件和场合6.7.3 MPLS网络关键技术第八节MPLS设备协议标准使用说明6.8.1 MPLS设备协议标准使用条件和场合6.8.2 BGP/MPLS VPN(MPLS L3 VPN)标准条件和场合6.8.3 MARTINI方式MPLS L2 VPN标准条件和场合6.8.4 KOMPELLA方式MPLS L2 VPN标准使用条件和场合6.8.5 VPLS方式MPLS L2 VPN标准使用条件和场合6.8.6 CCC方式MPLS VPN标准使用条件和场合第九节MPLS测试协议标准使用说明6.9.1 MPLS测试标准6.9.2 MPLS测试关键技术第七章A TM帧中继标准及其使用就明第一节A TM帧中继标准明细表7.1.1 A TM组网协议标准明细表7.1.2 A TM设备协议标准明细表7.1.3 A TM测试协议标准明细表7.1.4 帧中继设备协议标准明细表7.1.5 帧中继测试协议标准明细表第二节A TM、帧中继标准使用说明7.2.1 A TM设备协议标准使用说明7.2.2 A TM测试协议标准使用说明7.2.3 帧中继协议标准使用说明第八章网络接入标准及其使用说明第一节网络接入标准明细表8.1.1 以太网技术标准明细表8.1.2 无线局域网标准明细表8.l.3 xDSL标准明细表8.l.4 接入服务器标准明细表第二节以太网技术标准使用说明8.2.1 以太网协议标准技术说明8.2.2 以太网协议标准使用条件和场合8.2.3 以太网关键技术8.2.4 以太网测试标准使用说明第三节无线局域网标准使用说明8.3.1 无线局域网协议标准技术说明8.3.2 无线局域网协议标准使用条件和场合8.3.3 无线局域网关键技术8.3.3.1 IEEE802.11关键技术8.3.3.2 IEEE802.11b关键技术8.3.3.3 IEEE802.11a关键技术8.3.3.4 IEEE802.11g关键技术8.3.3.5 IEEE802.1x关键技术8.3.4 无线局域网测试标准使用说明第四节XDSL标准使用说明8.4.1 XDSL协议标准技术说明8.4.2 xDSL协议标准使用条件和场合8.4.3 xDSL关键技术第五节窄带接入服务器标准使用说明8.5.1 窄带接入服务器协议标准8.5.2 窄带接入服务器使用和设备协议标准使用条件和场合8.5.3 窄带接入服务器关键技术8.5.4 接入服务器测试协议标准使用说明第六节宽带接入服务器标准使用说明8.6.1 宽带接入服务器协议标准8.6.2 宽带接入服务器使用和设备协议标准使用条件和场合8.6.2.1 接入服务器在政务网中的应用场合—安全保密8.6.2.2 接入服务器在政务网中的应用场合—多种接入手段8.6.2.3 接入服务器在政务网中的应用场合—支持语音、视频业务8.6.3 宽带接入服务器关键技术8.6.4 宽带接入服务器测试协议标准使用说明第九章综合布线标准及其使用说明第一节综合布线标准明细表第二节综合布线标准使用说明9.2.1 标准技术说明9.2.1.1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设计规范9.2.1.2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验收规范9.2.1.3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9.2.2 标准使用条件和场合9.2.2.1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设计规范9.2.2.2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验收规范9.2.2.3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9.2.3 关键技术第十章网络安全标准及其使用说明第一节网络安全标准明细表10.1.1 网络安全总体技术框架标准明细表10.1.2 网络安全协议标准明细表10.1.3 网络设备安全技术要求标准明细表10.1.4 物理与环境安全标准明细表第二节网络安全标准使用说明10.2.1 IP网络安全总体要求使用说明10.2.2 网络接入安全标准使用说明10.2.3 网络代理服务器安全技术要求使用说明10.2.4 路由器安全技术要求10.2.5 防火墙标准使用说明第十一章网络治理与爱护标准及其使用说明第一节网络治理与爱护标准内容说明第二节网络治理与爱护标准明细表11.2.1 网络治理与爱护总体标准11.2.2 IP网网络治理与爱护标准明细表11.2.3 VPN网络治理与爱护标准明细表11.2.4 MPLS网络治理与爱护标准明细表11.2.5 A TM网络治理与爱护标准明细表11.2.6 SDH传送网网络治理与爱护标准明细表11.2.7 WDM网络治理与爱护标准明细表第三节网络治理与爱护标准使用说明11.3.1 IP治理网(SNMP)总体协议系列标准使用说明11.3.2 网络治理测试总体标准使用说明11.3.3 IP网网络治理与爱护标准使用说明11.3.3.1 《IP网网络治理系统技术规范》11.3.3.2 《接口组治理信息库》11.3.3.3 《路由器相关治理信息库》系列标准11.3.3.4 服务器治理信息库》系列标准11.3.3.5 《多媒体治理信息库》11.3.4 VPN网络治理与爱护标准使用说明11.3.5 MPLS网络治理与爱护标准使用说明11.3.5.l《MPLS治理接口》相关标准11.3.6 A TM网网络治理与爱护标准使用说明11.3.7 SDH传送网网络治理与爱护标准使用说明11.3.7.1《SDH传送网网络治理技术规范》11.3.7.2《SDH传送网网络治理测试规范》11.3.8 WDM网络治理与爱护标准使用说明11.3.8.1 《WDM网络治理接口技术规范》11.3.8.2 《WDM网络治理测试规范》第十二章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示例示例一:安全、可靠、可治理的电子政务网络2.1.1 项目总体设计2.1.2 项目具体实施2.1.3 安全、治理和运营2.1.3.1 业务应用示例二:路由器组网和VPN示例三:城域电子政务网解决方案1.1 总体规划设计1.2 核心层设计1.3 业务汇聚层设计1.4 接入层设计示例四:基于MPLS VPN的多业务解决方案1 MPLS VPN解决方案2 三网融合的解决方案2.1 数据、语音、视频2.2 三网融合业务特性——QoS策略2.3 三网融合业务特性——IP组播技术示例五:基于VPN的电子政务网络网络需求解决方案一技术体制与网络架构二IP地址规划三VPN实现四路由设计示例六:构建安全保密IP VPN系统11.6.1 系统方案11.6.2 技术特点11.6.3 采纳的标准示例七:ATM网络与业务示例八:利用信息交换技术,构建安全的信息交换网络示例九:公众服务呼叫中心1. 网络结构2. 要紧技术3. 适应标准示例十:VoIP网络组建实例:总体图、技术特点、采纳标准、关键技术示例十一:流媒体业务网络治理系统l. 流媒体业务网络治理结构图2. 流媒体业务网络治理系统技术特点3. 流媒体业务网络治理功能示例十二:综合布线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第四部分信息共享(待制定)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第五部分应用支撑技术名目1引言1.l 目的1.2适用范畴2 电子政务应用支撑技术体系概述2.1 电子政务标准技术参考模型2.2应用支撑层2.3电子政务技术体系参考模型2.3.1基础架构平台2.3.2支撑服务2.3.3领域框架2.4 电子政务支撑技术标准体系3应用支撑关键技术3.1基础架构平台3.1.1传统中间件架构3.1.2基于组件的架构3.1.3 面向服务的架构3.2 支撑服务3.2.1 信息表示3.2. 2消息服务3.2.3事务服务3.2.4流程操纵3.2.5数据访问3.2.6 名目服务3.2.7安全服务3.2.8治理服务3.3 领域框架4 应用支撑技术重要标准简介4.1 XML标准4.1.1 XML核心和基础标准4.1.2 XML 标准4.1.3 XML 应用标准4.2 数据访问类标准4.3 消息服务标准4.3.1 SOAP4.3.2 XML-RPC协议4.3.3 ebXML MS4.4 分布式事务处理标准4.5 流程处理标准4.6 名目服务标准4.6.1 X.500名目服务4.6.2 LDAP4.6.3 DSML4.7 Web服务标准4.7.1 WSDL4.7.2 UDDI4.7.3 Web服务安全标准4.8 组件标准4.8.1 J2EE/EJB4.8. 2 COM十4.8.3 CORBA/CMM附录1:参考文件附录2:缩略语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第六部分信息安全名目1 引言l.1 目的1.2原则1.3适用范畴2 电子政务系统安全目标2.l 概述2.2 政务业务安全需求2.2.1 政务业务概述2.2.2 政务业务安全需求2.3 电子政务系统构成2.4 电子政务系统安全威逼2.4.l 概述2.4.2 安全威逼的种类2.4.3 威逼/攻击者2.5 电子政务系统安全目标3 电子政务系统安全实施及其标准化3.2 电子政务系统安全实施的差不多原则3.3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爱护范畴3.4 电子政务系统安全实施的一样步骤3.5 电子政务系统安全实施的标准化3.5.1 安全法规3.5.2 安全策略3.5.3 安全治理3.5.4 安全风险分析3.5.5 安全测试与评估3.5.6 安全技术与产品4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标准体系4.2电子政务标准技术参考模型4.3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标准体系4.4 电子政务相关信息安全标准明细表4.4.1 信息安全治理标准4.4.2 信息安全技术标准4.4.3 信息安全运行标准5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标准化推进5.1概述5.2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标准的制定5.2.1 标准成果5.2.2 标准成果的取得5.3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标准的实施和监督附件政务机关差不多运行体制与电子政务A、政务机关架构B、政务机关职责权限C、政务机关运行机制六项电子政务相关标准(征求意见稿)名目基于XML电子公文格式规范第一部分:总则目次1范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3.1 电子公文electronic official document3.2 基于XML的电子公文electronic official document based on XML 3.3 公文体document body3.4 显现display3.5 命名空间namespace3.6 文档类型定义DTD3.7 模式Schema3.8 元素element3.9 属性attribute4符号和缩略语4.1 DTD4.2 UML4.3 W3C4.4 XML5 电子公文差不多要素6电子公文特性6.1 真实性6.2 可靠性6.3完整性6.4可用性7 电子公文分类7.1 党的机关公文7.2 行政机关公文7.3 其它机关公文8 电子公文处理过程8.l 过程模型8.2 创建8.3 显现8.4 办理8.5 交换8.6 归档8.7 销毁9标准各部分内容和相互关系9.1 各部分综述9.2 各部分之间相互关系9.3 各部分依靠关系模型10 电子公文XML描述规则10.1 字符集10.2 命名方法10.3 映射规则10.4 命名空间第二部分:公文体目次前言1 范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4 符号和缩略语5 组成要素6 结构模型6.1 公文体6.1.1 眉首6.1.2 主体6.1.3 版记7 描述7.1 电子公文7.2 公文体7.2.1 眉首7.2.2 主体7.2.3 版记7.2.4 扩展要素7.3 电子公文的DTD定义7.4 电子公文的Schema定义7.5 公文体的DTD定义7.6 公文体的Schema定义7.7 公文体的XML实例附录A(规范性附录)电子公文的DTD定义附录B(规范性附录)电子公文的Schema定义附录C(规范性附录)公文体的DTD定义附录D(规范性附录)公文体的Schema定义附录E(资料性附录)公文体的XML示例附录F(资料性附录)层次结构图中所用的图符说明XML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指南目次前言引言1 范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4 电子政务框架4.1 电子政务概念4.2 电子政务标准技术参考模型4.2.1 网络基础设施层4.2.2 应用支撑层4.2.3 应用层4.2.4 信息安全4.2.5 治理5 XML技术介绍5.1 XML概念和核心技术5.1.1 XML差不多概念5.1.2 XML相关概念与技术5.1.3 XML的一样应用过程5.2 XML相关的标准和规范5.2.1 服务相关语言和协议5.2.2 元数据标准5.2.3 工作流相关的语言5.2.4 事务处理和协作相关5.2.5 XML安全相关5.2.6 XML处理与表现5.2.7 XML开发相关5.2.8 其它相关领域的XML标准6 XML在电子政务应用体系架构中的应用指南6.1 XML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综述6.2 应用支撑层6.2.1 数据访问6.2.2 信息交换6.2.3 流程操纵6.2.4 事务处理6.2.5 名目服务6.3 应用层6.3.1 公文处理6.3.2 业务处理6.3.3 信息公布6.3.4 信息采集6.3.5 服务调用6.4 信息安全6.4.1 典型应用场景6.4.2 应用需求分析6.5 治理6.5.1 典型应用场景6.5.2 应用需求分析6.5.3 技术方案参考文献电子政务业务流程设计方法通用规范目次前言引言1 范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4建模符号5业务流程设计的过程——业务建模过程5.l业务建模与流程设计的关系5.2业务流程设计过程的层次框架5.3业务流程设计的目的、原则与要紧时期5.3.1业务流程设计的目的5.3.2 业务流程设计的原则5.3.3业务流程连续改进的要紧时期5.4参加业务建模的人员5.5业务建模的要紧环节5.5.1 确定建榜样畴和业务种类框架5.5.2通过调查收集业务素材进行分析5.5.3利用差不多建模过程建立业务模型5.5.4依照要紧建模指标对模型进行评审5.5.5完善和完成整个业务模型,形成建模文档5.6差不多建模过程5.6.l 以职能分工分析为动身点的建模过程5.6.2以业务流程分析为动身点的建模过程5.6.3相关建模图形和说明5.6.4建模的要紧指标5.6.5建模的要紧文档6 业务流程设计的结果——业务图形6.1业务模型的构成6.2 差不多建模图形之间的集成关系6.3分工组成树6.3.1机构中的部门组成6.3.2部门中的岗位组成6.3.3岗位中的职责组成6.3.4岗位职责中的活动步骤组成6.3.5 分工组成树的拆分6.3.6活动单元的编码规则6.3.7分工组成的分解原则6.3.8分工组成的描述范畴6.3.9活动单元类型划分的相对性6.4 业务协作流程图6.4.1 业务种类与业务协作流程的分类6.4.2 业务协作流程图的内容6.5 职责执行流程图6.6 业务信息关系图6.6.1 业务信息的描述方法6.6.2 业务信息之间的关系6.7 业务信息与组织单元作用关系的建模图形6.7.1 数据接口图6.7.2 数据流图6.7.3 业务信息操作权限图6.7.4 业务信息共享图6.8 信息化的需求定义附录A(资料性附录)业务建模技术的作用A.1 业务建模技术有助于业务治理规范化A.2 业务建模技术从源头上为有效益的信息化提供技术手段A.3 业务建模技术为业务建模、需求建模和软件建模平滑过渡提供技术支持A.4 业务建模技术用于提取数据元,设计电子文档,进行数据标准化附录B(资料性附录)业务调研表格示例B.1业务调研表格的来源与用途B.2 业务分工调查表格示例B.2.1 岗位分工调查表示例B.2.2岗位信息调查表示例B.2.3 岗位职责调查表示例B.3业务协作流程调查表示例B.4业务信息调查表示例附录C(资料性附录)业务调研报告大纲要素C.1单位组织的差不多要素C.1.1 机构要素C.1.2业务要素C.1.3安全要素C.2业务流程要素C.2.1业务目标C.2.2业务起始点C.2.3业务办理过程C.2.4业务的终止点(归档)附录D(资料性附录)业务建模案例信息化工程监理规范目次前言1范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4规范框架4.l规范技术参考模型4.2规范技术参考模型的具体内容4.2.1监理支撑要素4.2.2监理时期4.2.3 监理对象4.2.4监理内容4.2.5信息安全5监理支撑要素5.1监理合同、监理规划与监理实施细则5.1.1监理合同5.1.2 监理规划5.1.2.1 监理规划编制的要求5.1.2.2 监理规划编制的程序5.1.2.3 监理规划编制的依据5.1.2.4 监理规划的内容5.1.3 监理实施细则5.1.3.1 监理实施细则编制的要求5.1.3.2监理实施细则编制的程序5.1.3.3监理实施细则编制的依据5.1.3.4监理实施细则的内容5.2监理机构5.2.1监理机构的设置5.2.2监理机构的组织形式5.3监理设施5.3.1监理单位为监理机构配备的设备5.3.2业主单位为监理机构提供的设施5.4监理人员5.4.1监理人员的构成5.4.2 监理人员的职责5.4.2.1总监理工程师职责5.4.2.2总监理工程师代表的职责5.4.2.3专业监理工程师的职责5.4.2.4监理员的职责5.5 质量治理6监理时期及其目标6.1监理时期6.2工程招标时期的要紧监理目标6.3工程设计时期的要紧监理目标6.4工程实施时期的要紧监理目标6.5工程验收时期的要紧监理目标7监理实施7.1 工程招标时期7.1.1工程招标时期的质量操纵7.1.2工程招标时期的进度操纵7.1.3 工程招标时期的投资操纵7.1.4工程招标时期的合同治理7.1.5工程招标时期的信息治理7.1.6工程招标时期的和谐7.2工程设计时期7.2.1 工程设计时期的质量操纵7.2.2工程设计时期的进度操纵7.2.3工程设计时期的投资操纵7.2.4工程设计时期的合同治理7.2.5工程设计时期的信息治理7.2.6工程设计时期的和谐7.2.7工程设计时期的监理流程7.3工程实施时期7.3.1工程实施时期的质量操纵7.3.2工程实施时期的进度操纵7.3.3工程实施时期的投资操纵7.3.4工程实施时期的合同治理7.3.5工程实施时期的信息治理7.3.6工程实施时期的和谐7.3.7工程实施时期的监理流程7.4工程验收时期7.4.1工程验收时期的质量操纵7.4.2工程验收时期的进度操纵7.4.3工程验收时期的投资操纵7.4.4工程验收时期的合同治理7.4.5工程验收时期的信息治理7.4.6工程验收时期的和谐7.4.7工程验收时期的监理流程附录A(规范性附录)监理流程图附录B(资料性附录)承建单位用表附录C(资料性附录)监理单位用表附录D(资料性附录)通用表格参考文献图A.l工程设计时期监理流程图图A.2 工程实施时期监理流程图图A.3 工程验收时期监理流程图表B.1 方案/打算报审表表B.2 分包单位资格审查申请表表B.3 开工申请表B.4 复工申请表B.5 付款申请表表B.6 工程时期性测试验收(初验、终验)报审表表B.7 工程时期施工申请表表C.l 监理日志表C.2 监理通知单表C.3 复工令表C.4 工程款支付证书表C.5 工程备忘录表C.6 会议纪要表C.7 开工令。
电子政务平台系统运维服务标准
电子政务平台系统运维服务标准第1章系统运维服务概述 (5)1.1 系统运维服务范围 (5)1.1.1 硬件设备运维 (5)1.1.2 软件系统运维 (5)1.1.3 网络与安全运维 (5)1.1.4 数据运维 (5)1.2 系统运维服务目标 (5)1.2.1 系统稳定性 (5)1.2.2 业务连续性 (5)1.2.3 数据安全性 (5)1.2.4 服务响应性 (5)1.3 系统运维服务流程 (6)1.3.1 运维计划与策略制定 (6)1.3.2 运维监控与预警 (6)1.3.3 故障处理与问题解决 (6)1.3.4 变更管理 (6)1.3.5 服务报告与评估 (6)1.3.6 用户沟通与满意度调查 (6)第2章系统运维组织与管理 (6)2.1 运维团队组织结构 (6)2.1.1 运维团队概述 (6)2.1.2 运维团队层级 (6)2.1.3 运维团队部门设置 (6)2.2 运维岗位职责与人员配置 (7)2.2.1 岗位职责 (7)2.2.2 人员配置 (7)2.3 运维管理制度与规范 (7)2.3.1 运维管理制度 (7)2.3.2 运维规范 (8)2.3.3 运维培训与考核 (8)第3章系统运维基础设施 (8)3.1 硬件资源管理 (8)3.1.1 设备选型与配置 (8)3.1.2 设备维护与管理 (9)3.2 软件资源管理 (9)3.2.1 软件选型与配置 (9)3.2.2 软件维护与管理 (9)3.3 网络资源管理 (10)3.3.1 网络架构与规划 (10)3.3.2 网络维护与管理 (10)第4章系统监控与预警 (10)4.1.1 硬件监控指标 (10)4.1.2 软件监控指标 (10)4.1.3 网络监控指标 (10)4.1.4 业务监控指标 (11)4.2 监控工具与平台 (11)4.2.1 硬件监控工具与平台 (11)4.2.2 软件监控工具与平台 (11)4.2.3 网络监控工具与平台 (11)4.2.4 业务监控工具与平台 (11)4.3 预警与应急响应 (12)4.3.1 预警机制 (12)4.3.2 应急响应流程 (12)4.3.3 预警与应急响应协同 (12)第5章系统运维服务流程 (12)5.1 事件管理流程 (12)5.1.1 事件分类 (12)5.1.2 事件接收 (12)5.1.3 事件记录 (12)5.1.4 事件评估 (13)5.1.5 事件处理 (13)5.1.6 事件跟踪 (13)5.1.7 事件关闭 (13)5.2 问题管理流程 (13)5.2.1 问题发觉 (13)5.2.2 问题记录 (13)5.2.3 问题分析 (13)5.2.4 问题处理 (13)5.2.5 问题跟踪 (13)5.2.6 问题关闭 (13)5.3 变更管理流程 (13)5.3.1 变更请求 (13)5.3.2 变更评估 (13)5.3.3 变更审批 (14)5.3.4 变更实施 (14)5.3.5 变更验证 (14)5.3.6 变更记录 (14)5.4 发布管理流程 (14)5.4.1 发布计划 (14)5.4.2 发布准备 (14)5.4.3 发布实施 (14)5.4.4 发布验证 (14)5.4.5 发布记录 (14)第6章系统运维质量管理 (14)6.1.1 评估指标体系:建立一套科学的运维服务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包括系统稳定性、响应速度、故障处理及时性、数据安全性等方面。
国家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国家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电子政务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战略举措,也是政府部门提升管理能力的重要手段。
标准化是电子政务落实和推广的基础和前提,是整个电子政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电子政务的决策部署,全面推进电子政务工作,进一步落实《“十三五”信息化标准工作指南》等文件部署,制定《国家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电子政务的决策部署,推动电子政务标准化发展,优化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完善电子政务标准,突破关键技术标准,强化标准实施与监督,增强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能力,为推进国家电子政务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走有中国特色电子政务发展道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二)建设目标。
按照“急用先行,循序渐进”的原则,研制一批支撑政务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业务协同、政务服务一体化、安全保障所需的基础性、关键性、共性标准,标准的有效性、—3—先进性和适用性显著增强,并带动行业应用标准的研制。
2020年,调研现有电子政务标准使用情况,完成对现有电子政务标准的复审,搭建国家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到2021年,依据行业实际需要,制修订政务信息资源、电子文件、政务服务平台等电子政务基础共性标准和关键应用标准,基本满足电子政务标准化需求,补充完善国家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到2022年,全面覆盖电子政务基础共性标准、关键应用标准、安全保障标准,建立较为先进的国家电子政务标准体系,有效指导电子政务建设,建设电子政务标准应用服务平台,提升标准服务能力,提高标准应用水平。
二、标准体系(一)标准体系结构图。
电子政务标准体系框架由总体标准、基础设施标准、数据标准、业务标准、服务标准、管理标准、安全标准7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
—4——5—图1国家电子政务标准体系(二)标准分类说明。
电子政务标准体系框架
电子政务标准体系框架
电子政务标准
一、电子政务总体标准
二、电子政务应用业务标准
三、电子政务应用支撑标准
四、网络基础设施标准
五、信息安全标准
六、电子政务管理标准
2002-10-30
电子政务总体标准(共45条)
分类序
号
标准号标准名称对应国际标准状态
1.1 总体框架1电子政务标准体系急需1.1 总体框架2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急需1.1 总体框架3电子政务综合业务网总体技术要求急需1.1 总体框架4电子政务内部办公网总体技术要求需要1.1 总体框架5电子政务公众服务网总体技术要求需要1.1 总体框架6电子政务互操作性框架需要
1.2 术语标准1GB/T
14915:1994
电子数据交换术语(EDI)
1.2 术语标准2GB/T
12200.1:1990
汉语信息处理词汇第01部分:基本术语
1.2 术语标准3GB/T
12200.2:1994
汉语信息处理词汇第02部分:汉语与汉字
1.2 术语标准4GB/T
5271.1:2000
信息技术词汇第1部分:基本术语
ISO/IEC
2382-1:1993
1.2 术语标准5GB/T
5271.2:1988
数据处理词汇第2部分:算术与逻辑运算ISO 2382-2:1976
1.2 术语标准6GB/T 数据处理词汇第3部分:设备技术ISO 2382-3:1976
电子政务应用业务标准(共132条)
电子政务应用支撑标准(共11条)
网络基础设施标准(共24条)
信息安全标准(共125条)
电子政务管理标准(共25条)。
第九章 电子政务标准体系 《电子政务》PPT课件
电子政务标准概述
电子政务标准 发展现状
电子政务标准体系 基本要求
我国电子政务标准 体系结构框架
我国电子政务标准 化总体框架
电子政务总体标准
网络基础设施标准
电子政务应用支撑 标准
应用业务标准
安全标准
电子政务管理标准
我国电子政务标准 的主要内容
电子政务标准概述
标准化 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是构成信息交换和互操作、信息 安全等技术起跑点; 是电子政务建设的社会基础设施。
电子政务标准体系 基本要求
我国电子政务标准 体系结构框架
我国电子政务标准 化总体框架
电子政务总体标准
网络基础设施标准
电子政务应用支撑 标准
应用业务标准
安全标准
电子政务管理标准
我国电子政务标准 的主要内容
安全标准—3of 5
(8)抗抵赖机制
涵盖了安全技术抗抵赖、使用对称技术的机制、使用 非对称技术的机制。
(2)信息安全框架
涵盖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连开放系统安全框架包括鉴别、 访问、机密、完整、安全、跟踪和告警框架,Internet协 议安全架构(基于VPN)。
(3)信息安全模型
涵盖开放系统互连高层安全模型、开放系统互连通用高 层安全、保护传送语法协议实现一致性声明形式表、信 息技术低层安全、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模型等。
安全标准
电子政务管理标准
我国电子政务标准 的主要内容
2)中国电子政务标准发展现状—1of 2
在标准化建设的研究方面,中国与国际同行业存在 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在电子政务领域。
2002年1月,原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和国家标准 化管理委员会成立了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总体组, 全面启动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
电子政务标准体系框架
电子政务标准体系框架1. 引言电子政务旨在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提升政府的运行效率、改善政府服务、加强政府与公民、企业之间的互动。
在电子政务的实践和发展过程中,标准的制定和遵守成为了关键因素。
本文将介绍电子政务标准体系框架的重要性,以及其基本架构和关键内容。
2. 电子政务标准体系框架的重要性电子政务标准体系框架是指一套针对电子政务建设的标准和规范的体系架构。
它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促进信息共享与互操作性电子政务标准体系框架可以统一和规范各级政府部门的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互操作。
这样可以避免信息孤岛和重复建设,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为公民和企业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2.2 保障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电子政务标准体系框架包括了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的标准和规范,能够有效保护政府和公民、企业的信息安全。
这对于电子政务的可持续发展和公众对电子政务的信任至关重要。
2.3 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通过制定和遵守电子政务标准,政府可以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运维成本。
标准化的电子政务系统还能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加快政务办理速度,为公民和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
3. 电子政务标准体系框架的基本架构电子政务标准体系框架的基本架构包括了标准制定、标准化实施、标准推广等环节。
3.1 标准制定标准制定是电子政务标准体系框架中的第一环节。
这一环节需要政府部门、行业组织、专家学者等参与,根据实践经验和发展需求,制定适用于电子政务的标准和规范。
这些标准需要具备权威性、可操作性和可评估性,以便后续的实施和推广工作。
3.2 标准化实施标准化实施是将制定好的标准应用到实际的电子政务项目中的过程。
这一过程需要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按照标准要求进行系统开发、数据管理、安全控制等工作。
同时,还需要对标准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标准的有效实施和进一步的优化。
标准推广是将标准在整个电子政务领域进行推广和应用的过程。
这一过程需要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进行宣传和培训,加强标准的普及和应用推广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 众 服 务 网
信 管 理
公 业 务 服 务
息 安 全
务
网
1
政 务
电子政务标准化的基本视角
政 务 抽象为 业 务
业务运行视角
业务
功能服务视角
遵照 业务运行视角 涉及 相关标准
信息技术
遵照 涉及 功能服务视角 相关标准
电子政务标准体系结构
电子政务总体 框架性、 性、框架性、 基础性的标准 和规范。 和规范。
根据〈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 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中办发[2002]17号)
1
统一标准,保障安全:是我国电子政务建 是我国电子政务建 设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之一 完善电子政务标准体系,逐步制定电子政
2
务建设所需的标准和规范:是“十五”期 是 十五” 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 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
3、发布了九项国家标准
GB/T19486GB/T19486-2004 电子政务主题词表编制规则 GB/T19487GB/T19487-2004 电子政务业务流程设计方法通用规范 19488.1GB/T 19488.1-2004 电子政务数据元素标准 第1部分: 设计和管理规范 19667.1GB/T 19667.1-2005 基于可扩展置标语言的电子公文格 式 第1部分:总则 19667.2GB/T 19667.2-2005 基于可扩展置标语言的电子公文格 式 第2部分:公文体 GB/T19668.1-2005 信息化工程监理规范 第1部分:总则 GB/T19668.119669XML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指南 GB/Z 19669-2005 XML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指南 19581GB/T 19581-2004 信息技术 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 20619GB/T 20619-2007 中文办公软件文档格式规范
总体目标
1、建立并不断完善电子政务标准体系,为电 子政务建设提供支持与服务; 2、制定一批电子政务关键标准,为系统实现 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信息安全 打好基础; 3、建立电子政务标准贯彻实施机制,为标准 的实施提供有效服务。
2002年1月7-8日:国 信办和国标委组建了 “国家电子政务标准 化总体组”
已广泛应用于电子政务标准的编制管理工作
已完成的标准验证工作
政务信息资源目 录体系与交换体 系标准验证 中文办公软件 文档格式标准 验证
会计核算软件接口 规范标准验证及标 准符合性测试
执行100多个用例,对4 个厂家产品进行了测试, 并对所有测试用例结果 进行记录
编制测试案例数约 150个,基本覆盖 了全部功能点 编制测试案例数约 10套,对8种产品 进行了测试
4.形成二十四项国家标准草案
电子政务系统总体设计要求 电子政务术语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
第1部分 总体框架 第2部分 技术要求 第3部分 核心元数据 第4部分 政务信息资源分类 第5部分 政务信息资源标识符编码方案 第6部分 技术管理要求
4、形成二十五项国家标准草案(续) 形成二十五项国家标准草案(
深化标准应用, 深化标准应用,强化标准服务
实施监督 试点示范
动态维护 培训宣贯 信息服务
提 纲
一、一期工程 二、主要成果 三、下步工作 四、相关建议
梳理现有标准 各行业、各地方应首先对各自电子政务 系统建设中所涉及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及地方标准进行梳理,分析现有标准的应 用情况,尤其要理顺行业标准、地方标准 与国家标准之间的关系。
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 第1部分 总体框架 第2部分 分布式系统间信息交换技术要求 第3部分 异构数据库接口规范 第4部分 技术管理要求 信息化工程监理 第2部分 电子设备机房系统工程监理 第3部分 通用布缆系统工程监理 第4部分 计算机网络系统工程监理 第5部分 软件工程监理 第6部分 信息化工程安全监理
5、开发4套标准辅助应用工具 开发4
《电子政务业务流程设计方法通用规 范》辅助应用工具 电子政务数据元素》 《电子政务数据元素》辅助应用工具 电子政务主题词表》 《电子政务主题词表》辅助应用工具 基于可扩展置标语言(XML) 《基于可扩展置标语言(XML)的电子 公文格式》辅助应用工具 公文格式》
为开创我国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的新局面 而共同努力
提 纲
一、一期工程 二、主要成果应用深化, 围绕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深化,尽快启 动电子政务标准体系二期工程建设
重点研究制定一批支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 重点研究制定一批支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业 务协同所需的基础性、关键性、共性标准; 务协同所需的基础性、关键性、共性标准; 逐步完善电子政务标准化的长效工作机制; 逐步完善电子政务标准化的长效工作机制;进 一步构筑以国家标准为主体, 一步构筑以国家标准为主体,充分发挥行业标 准在应用系统建设中的作用的国家电子政务标 准化体系。 准化体系。
电子政务标准体系概况
吴志刚
国 家 电 子 政 务 标 准 化 总 体 组 秘 书 长 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 中 国 电 子 技 术 标 准 研 究 所
提 纲
一、一期工程 二、主要成果 三、下步工作 四、相关建议
电子政务标准化的作用
电子政务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 要领域。标准化是支撑电子政务的一个重要手段 统一标准是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的基础 标准化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它将各个业 务环节有机地连接起来,并为彼此间的协同工作提 供技术准则。 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必须服务于电子政务的总体目 标,并最大程度地满足工程需求
建设标准验证平台, 提高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在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 究所建立了标准验证测试 环境 验证标准的有效性、可行 验证标准的有效性、 性,提高了标准的质量 培养了一支从事标准验证 和符合性测试的专业队伍, 和符合性测试的专业队伍, 为开展标准验证和符合性 测试奠定了基础
推广工作服务平台,加强标准工作() 实现了标准制定过 程中信息交流共享、 程中信息交流共享、 资源自动配置以及 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 为标准制定和管理 提供了有效的沟通 方法 具有全文检索功能 提供加密文档下载, 提供加密文档下载, 提高安全性。 提高安全性。
标准的贯彻与实施机制 电子政务标准化的作用只有通过标准的贯彻实 施才能达到。因此,各地方应全力作好标准化基 础建设及宣贯工作。特别是共性标准、基础性标 准,各地方应认真执行和贯彻国家电子政务的相 关标准,并积极作好标准的应用试点工作。各地 方在电子政务系统建设过程中应严格贯彻国家电 子政务标准体系,优先选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对于目前尚无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各行业、 各地方可根据实际需要提出统一制定的国家标准 项目建议。
2、完成九份研究报告
电子政务标准化总体规划及实施方案 电子政务标准体系框架及主要标准明细表 强制使用和推荐使用的标准目录 完整地研究分析了国内外技术标准及 提出急需的标准目录并制定实施计划 政策法规,反复征求各方意见, 政策法规,反复征求各方意见,基本 电子政务互操作框架( 电子政务互操作框架(eGIF) ) 形成了我国电子政务标准体系框架! 标准符合性检测机制的研究 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标准体系框架研究 政务信息资源分类编码与应用研究 电子政务建设绩效评估指标研究
统一规划, 统一规划,有序制定 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应是一个全国性的 基础性工作,各地方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 应依据《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中的标准 体系开展。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作为国家 标准的一种补充手段,不应与国家标准相 抵触。各部门和各地方应积极参与相关国 家标准项目的研究与制定,并参与标准技 术问题的讨论,以建立和完善国家电子政 务标准体系。
6册标准化指南 9份研究报告
24份国家标准草案 4套标准辅助工具
“一”个工作服务平台 一
提 纲
一、一期工程 二、主要成果 三、下步工作 四、相关建议
渐成体系
2. 研究报告 3. 标准 6. 服务平台
1.指南 1.指南
Text
形成体系
5. 支撑工具
Text
4. 标准草案
标准技术参考模型
政 府 企 业 社 团 公 民
组织机制
2
总体组
Text
1 领导小组
Text
3
专题组
以专题标准项目组和工作组为实施主体开展工作
一期工程情况
工作结果:可归纳为“四个一”:
形成了一个电子政务标准体系 “一”系列标准宣贯、应用 一 系列标准宣贯、 建立了一个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服务平台 完成了一套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 “一”批标准项目 一 “一”套标准体 一 制定了一系列电子政务相关标准 系 9份正式国家标准
应 用 标 准
应 用 支 撑 标 准
网 络 基 础 设 施 标 准
信 息 安 全 标 准
管 理 标 准
电子政务工程验 收和信息化工程 监理等方面标准 监理等方面标准
1、编写六册标准化指南
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 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 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 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 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 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 第1部分:总 部分: 则 部分: 第2部分:工程管理 部分: 第3部分:网络建设 部分: 第4部分:信息共享 部分: 第5部分:支撑技术 部分: 第6部分:信息安全
工作思路
深化标准应用, 深化标准应用,形成示范效应 着重数据标准, 着重数据标准,促进协同应用 完善标准体系, 完善标准体系,强化标准服务
完善标准体系
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 策略研究报告
强化标准应用
标准 试点 示范 标准 服务 支撑 标准 动态 维护 标准 实施 监督
完善标准体系
电子政务数据标准化 数 据 管 理 综合业务数据规范 数据元素目录 代码集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配套标准 政务应用系统基础环境 电子政务建设机制配套标准 电子政务标准发展相关策略研究 非结构信息处理 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