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钢重大冶金装备自主创新和国产化的实践与思考
宝钢炼铁的技术进步及展望_朱仁良
2008年第1期宝钢技术1宝钢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编者按:2008年是宝钢实施新一轮发展战略的关键之年,也是宝钢建设30周年。
自1978年12月23日动工兴建以来,宝钢人发扬艰苦创业、求真务实、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的优良传统,坚持改革创新、走科学发展之路,从一个国家重点投资的/中国现代化样板企业0,到2004年跻身世界500强,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世界级钢铁企业。
30年来,宝钢人始终遵循邓小平同志/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0的谆谆嘱咐,坚持科学发展观,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走技术创新之路,通过建立机制、创造条件、搭建舞台、营造氛围,涌现了一批又一批技术创新成果,成绩喜人。
前车之鉴,后者之师。
5宝钢技术6将于2008年开辟/宝钢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0专栏,刊登反映宝钢各专业领域30年来技术发展、技术进步与展望等方面的综述性论文,希望以此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宝钢新一轮发展中,抓住公司/规模扩张0的发展机遇,振奋精神、继往开来、锐意进取、再铸辉煌。
宝钢炼铁的技术进步及展望朱仁良,朱锦明(执笔)(宝钢金属学会炼铁学组,上海201900)摘要:二十多年来,宝钢炼铁以高炉为中心,经历了学习、跟踪、消化,摸索、创新、发展等阶段,产能逐步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原料混匀矿堆积,厚料层、低硅和高褐铁矿烧结,炼焦配煤,高炉高利用系数、高煤比、长寿命等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实现了固体废弃物基本零废弃和工业污水零排放,使炼铁整个生产过程向高效、低耗、清洁、环保的方向发展。
二十多年的发展和联合重组,宝钢已成为具有年产烧结矿2885万t、焦炭726万t和铁水2250万t(铁水产量含浦钢Corex炉),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达到世界一流的现代化炼铁厂水平。
关键词:炼铁;烧结;炼焦;原料中图分类号:TF5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0716(2008)01-0001-12Progress in Baosteel.s Iron making Technology and Its Pros pectZhu Renli a ng,Zhu J in m ing(Ironm aki n g Group,Baosteel Society ofM etals,Shanghai201900,Chi n a) Abstrac t:Taking t he b l ast furnace as its focus,for m ore t han20yea rs,the Iron m ak i ng P lant of Baostee l has gone through stages of/l earni ng0,/traci ng0,/digesti on0,/groping0,/i nnovati on0and/deve l op m ent0.Its production ca-pacity and techno l ogy gre w steadil y.R api d progress has been m ade i n technolog i es of b l ending stack,th i ck bed,l ow sili con and h i gh anhydroferr ite si nter i ng,coke blendi ng and h i gh productivity,h i gh PCR and l ong ca m pa i gn life of theb l ast furnace.A s the plant has achieved t he goal of zero d i scharge of soli d waste and i ndustr i a lw aste w ater,the who leiron m ak i ng production is str i di ng tow ards hi gh effic i ency,lo w energy consu mpti on,c l eanli ness and env i ronmental pro-tecti on.H av i ng exper i enced more than20years.deve l op m ent and reo rganiza ti on,Baostee l has becom e a m odernized iron produce r w it h an annua l capac ity o f28.85m illi on tons of si nte r,7.26m illi on tons o f coke and22.50m illi on tons o f hot m eta l(Pugang Corex out put i ncl uded),its m a i n econom ic and techno l og ica l ind i ces hitti ng t he first c l ass.K ey word s:iron m aking;si nte ri ng;cok i ng;ra w m ater i a l宝钢技术2008年第1期0前言宝钢分公司炼铁厂按一、二、三期工程分阶段建设。
宝钢特钢某地节能实践
宝钢特钢某地节能实践沈南飞【摘要】宝钢股份特钢事业部是宝钢特钢精品研发和制造基地,年产钢1×106 t,年用电量1.2 TWh.电力消耗占事业部能源消耗总量的60%以上.特钢事业部采取优化供电网络、平衡用电负荷、减少变压器损耗,强化负荷管控、提高电力资源利用率,依靠技术进步和设备更新、降低电能损失等需求侧管理措施实现节能降本增效,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期刊名称】《电力需求侧管理》【年(卷),期】2011(013)001【总页数】3页(P39-41)【关键词】电力需求侧管理;资源利用率;用电成本;经济运行【作者】沈南飞【作者单位】宝山钢铁钢股份有限公司特钢事业部,上海2009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K0181 供电网络上海宝钢特钢事业部现拥有220 kV变电站1座,220 kV进线电源2回,其中泰五2297线引自市网泰和站,线路容量400MVA,行五2296线引自市网杨行站,线路容量240MVA;35 kV保安电源1回,引自市网同济站,线路容量40MVA。
220 kV站配置220/35 kV主变4台。
泰五2297线接至220 kVⅠ段母线,供1号主变(90MVA)、2号主变(120MVA),行五2296线接至220 kVⅡ段母线,供3号主变(120MVA)、4号主变(120MVA)。
正常时,220 kV母线分列运行。
35 kV系统为双母线分段接线形式,其中1号主变供35 kVⅠ段正母动力负荷,4号主变供35 kV副母Ⅰ段动力负荷,2号主变供35 kV正母Ⅱ段电炉冶炼负荷,3号主变供副母Ⅱ段电炉冶炼负荷。
特钢事业部采取技术和管理措施,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各项工作。
应用削峰填谷手段降低电力负荷需求;合理配置和调整无功补偿设备来降低无功损耗;推行分时电价制,减少峰时段用电量,降低用电成本;依靠技术进步,淘汰高能耗设备,减少电能损失;开展经济运行模式的探究,实现经济运行。
2 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措施2.1 剖析电价政策,采取措施降低外购电成本2.1.1 外购电价构成与剖析特钢事业部执行两部制电价,即(基本电费+分时电费)±功率因数调整电费。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总结6篇
2020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总结篇四:中国经济挥手告别过去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新常态”,钢铁行业的特征表现为:行业投资负增长、产能过剩、同质化竞争,外部环境恶化、成本压力系统性上升,钢铁制造进入长期的微利时代,面临严峻的经营形势。
作为钢铁行业领军企业,宝钢正在思考涅槃之路,企业发展从过去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需求驱动、创新驱动,因此制定了“从钢铁到材料、从制造到服务、从中国到全球”三大转型战略推动企业转型。
今年以来,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
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钢)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学习、落实国家与上海市的政策精神,研究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积极发挥企业在国家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带动全社会的创新创业发展。
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一、宝钢“双创”工作开展情况(一)创新投融资模式有关情况宝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坚持从制造向服务转型,确立了“一体两翼”的创新转型的方向,“一体”以钢铁产业为主体,“两翼”是精品智慧制造和构建钢铁生态服务体系。
宝钢钢铁主业立足于生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钢铁精品,同时,宝钢在信息化方面具有较好的技术基础,实现了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并且在国内较早开展云计算、机器人等先进技术的应用研究,掌握了相关核心技术,目前已经建成上海市最大的IDC中心——“宝之云”。
因此宝钢具备建设精品智慧制造的条件。
未来几年,宝钢将结合国家要求及自身需求编制“智能制造”专项规划,同时选择钢铁制造核心环节——热轧工厂(宝钢股份1580mm热轧产线)作为智能工厂的试点,重点在物流自动化、热轧生产过程微数据感知、多源异构数据实时互联、新一代热轧控制模型等工业大数据先进应用、基于知识自动化技术的生产计划排程、工厂智能仿真可视化、能源介质综合管控与优化等七大方面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实现热轧产线的智能管控、智能预测预警、智能生产计划排程、业务协同多目标智能优化,提升产线制造稳定性和灵活性、降低制造成本。
企业技术刨新的发展演进规律——以宝钢集团为例
人才 培 养和激 励 的五项 政 策 ,并 出台 了相 关 的管理
进技 术 推广 到20 0 多家 冶金 、机 械 、化 工企 业 。 三期 工程 建设 19 年 开始 进行 ,以 国内设计 和 3 9 制 造 为 主 ,部 分 装 备 采 用 ‘ 菜 式 ” 或 小 成 套 引
进 ,由国 内总成 ,设 备 国产 化 率高 达 8 %以上 。宝 0 钢在 精 选 的基 础 上进 行 了高水 平 的 ‘ 进 ” 弓I ,从 而
在技术创新发展道路 中的研发机构变革 、科技发展战略的变化 ,发现 宝钢 的技术创新发展 以互动整合模式为
基础 , 自主 集 成创 新 为 导 向 。这 样 的技 术创 新 发 展 演进 规 律 可 以为 其他 企 业 所 借 鉴 。
. 键 词 】 【 关 宝钢 ;技术创新 ;演进 ; 发展
的国产化率达到8 %。完成 了把3 0 6 0 吨顶吹转炉改
为顶底复合吹炼 ,在高炉热风炉上新增余热回收装
1 O・ 5
置 、烧结 机加 高料 层等 技术 改造 ,创 造 了 ‘ 高 炉 单
稳 产 高产优 质低 耗 长寿 ” ‘ 炉多 吃废 钢 ” ‘ 、 转 、 负
题 ,为公 司重大 工程 建设 、用 户技 术服 务提 供技术
引进 国外专利65 ,技术秘密 16 项。~ 、二期 9项 53
的引进技 术 ,9.%已在 现场 熟 练使 用 ,消 化 吸收 89
达 7 .%,创 新 达 1.%;三 期 消化 吸收 达 7 .%, 1 9 3 1 03
创新 达81 .%。
自身的实际,制定了各种技术指导标准和规程,加 大技术改造的力度 ,保证 真正消化和掌握先进技 术。在跟踪世界范围内新技术的发展上 ,宝钢不仅 对专 业科研 开发人 员提 出了很 高 的要 求 ,还 明确规 定 各生 产厂厂 长 的一 项重 要任 务就是跟 踪 国际先进 技术信息 , 推动本部门的技术进步。 二期 工程 在一期 工程全 套 引进 的基 础上 ,积极
国产化改造说明
国产化改造说明
国产化改造是指在引进国外技术、设备或产业的基础上,通过自主研发和自主创新,实现技术和产业的自主可控,提升国家整体科技实力和产业竞争力。
国产化改造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对外国技术的依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通过国产化改造,可以掌握核心技术,提升产品品质和性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同时,还可以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和保障。
国产化改造的过程需要经过多个阶段,包括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重人才培养、技术积累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以确保改造的顺利进行。
在实践中,国产化改造的具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广应用自主创新成果、支持企业开展重大技术攻关等。
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和法规体系,为国产化改造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总之,国产化改造是实现国家科技自强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短流程连铸连轧成套装备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短流程连铸连轧成套装备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近年来,短流程连铸连轧成套装备在钢铁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该装备以其高效、节能的特点,极大地提高了钢铁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本文将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为短流程连铸连轧成套装备的应用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首先,从国内方面来看,在短流程连铸连轧成套装备领域,中国在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钢铁企业对短流程连铸连轧装备的研究和开发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例如,中国宝钢集团开发的300mm厚板短流程连铸连轧生产线实现了国内外同类产品中板坯厚度最大的连铸连轧生产能力。
该生产线在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并在市场上取得了良好的口碑。
此外,在研究领域,中国的科研机构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例如,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开展了短流程连铸连轧过程中氧化物夹杂物形成和控制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控制方法。
这一方法通过调整温度、氧气含量和生产过程中的工艺参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氧化物夹杂物对产品质量的影响问题,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与此同时,国外对于短流程连铸连轧成套装备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例如,德国的西门子公司开发了一种具有高能效的短流程连铸连轧生产线。
该生产线采用了先进的控制技术和设备,使得产品的加工过程更加精确和高效。
另外,日本的神户制钢公司在短流程连铸连轧技术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突破。
他们开发了一种新型的连铸连轧工艺,使得产品的加工工艺更加稳定和可控。
此外,国际钢铁行业对于短流程连铸连轧成套装备的应用也在不断加大。
由于其高效、节能的特点,短流程连铸连轧成套装备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球有超过200家钢铁企业采用了短流程连铸连轧成套装备,其中不乏知名企业,如ArcelorMittal、POSCO等。
这些钢铁企业通过引进和应用短流程连铸连轧装备,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能源消耗,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大型石化、冶金装备自主化实施方案出台
(6)依据所确定的目标,在排查的基础上,各部门、各单位确定安全整顿计划(包括基础管理);(7)加强领导,落实整改措施计划,确保目标实现;(8)成立考评领导小组,做好自评的准备工作;(9)企业自评;(10)向复评机构申请复评。
7结束语企业积极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扎实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是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
(2008年1月)大型石化、冶金装备自主化实施方案出台历时半年的讨论,大型石化装备和大型冶金装备的自主化实施方案日前相继出台。
这是继装备制造业实行进口税收优惠政策之后,国家在推动装备制造业国产化方面又一项实质性举措。
在5关于加快推进大型石化装备自主化实施方案6中,重点是:百万吨级乙烯及深加工成套设备、60万~100万吨级PTA 成套设备、天然气长输管线成套设备、千万吨级炼油DC S 控制系统和大型芳烃成套设备。
其中,具有自主产权设备的价值占设备总投资比例(自主化率)要达到75%以上。
到/十一五0末,大型石化装备基本立足国内制造。
依托工程方案确定了天津、镇海、抚顺、大庆、武汉5个80万~100万t 乙烯项目和济南、仪征、涪陵等PTA 项目以及川气东送工程项目。
自主化的重点产品包括:大型压缩机、石化专用设备、关键石化泵阀、容器反应器设备、大型空分设备和D CS 控制系统。
在5关于推进大型冶金装备自主化实施方案6中,明确提出:到/十一五0末,基本掌握大型冶金设备的核心技术和成套技术,并立足国内制造。
方案中确定:大型薄板冷热连轧成套设备、酸洗和退火涂镀层加工成套设备、大型高炉煤气燃汽轮机和10万m 3以下大型空分设备自主化率要达到70%;5000m 3及以下高炉鼓风机、高炉煤气余压余热发电设备,,。
冶金装备自主化依托工程确立了8个项目,分别属于:济南钢铁集团、天津钢管集团、新余钢铁有限责任公司、首钢京唐钢铁公司、天津天铁冶金集团有限公司、宝钢股份梅钢公司、东北特钢集团及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宝钢重大冶金装备自主创新和国产化的实践与思考
宝钢重大冶金装备自主创新和国产化的实践与思考宝钢重大冶金装备自主创新和国产化的实践与思考宝钢重大冶金装备自主创新和国产化的实践与思考近年来,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已将装备自主创新和国产化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高度。
从全球钢铁业的竞争态势看,竞争已逐渐从产品延伸到工艺装备技术等领域,核心技术已很难通过市场化手段获取。
因此,钢铁产品和生产工艺的提升与装备自主化能力的提升紧密相关。
结合宝钢冶金装备自主创新的实践,分析几个成功案例,并对冶金装备自主创新和国产化谈点体会。
一、宝钢冶金装备自主创新的发展历程宝钢从未停止在冶金工艺、装备自主化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走过了“成套引进—点菜式引进—自主集成—自主创新”四个阶段。
宝钢一期,从产品设计、生产工艺、工厂设计到设备供应主要依靠国外厂商;宝钢二期,加大了装备的国产化比例,推进合作制造;宝钢三期,采用点菜式引进,进一步扩大了合作制造和分交比例;十五期间,部分项目实现了由宝钢自主承担设计、制造和质量保证,自主集成初见成效;十一五期间,宝钢深入开展成套装备的自主集成与设计,加快了装备自主化进程。
在宝钢三十多年的工程建设过程中,积累了高档产品制造工艺技术,为自主集成成套技术装备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宝钢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上,自主集成了酸轧机组、热镀(铝)锌机组、硅钢机组、彩涂机组、国内第一条不锈钢与碳钢混轧的五机架冷连轧机组等;宝钢在铁水预处理、RH/LF精炼、滚筒法渣处理、全氢罩式退火炉、在线标记装置、在线表面检测等装备技术方面已经形成系列化产品,并已成功实现对外输出。
宝钢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政策,践行环境经营方针,形成了炼钢及冷轧的除尘、废水处理、烧结烟气脱硫、高炉及COREX炉水渣立磨装备技术等节能环保特色技术。
宝钢依托工程项目载体,开展冶金装备自主创新,带来了多方面的积极效应:一是,突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降低了工程建设投资;二是,冶金装备自主创新由单体创新逐渐向产品、工艺和装备一体化创新和系统创新的方向发展;三是,通过冶金装备自主化,确保了核心技术不外泄,提升了自身在行业中的竞争力。
宝钢:“变跟跑为领跑”
了2 年。5 5 2 年前 , 宝钢主要是靠引进、 消化 、 吸收掌握国外的先进技术; 2 而 5
年后 ,宝钢 的 自主创新 能 力 已经 大 大
法国、 德国等国家的企业, 目前累计 已 签订技术贸易合同额 2 亿元。 . 5
从 技术进步 到体制创 新
20 年专利申请量达 43 , 04 0 件 技术秘
技术 。结 果阿 尔斯通 公 司花 了 10 0 多 万 元人 民币把 这 项技 术 买 了 回去 , 将 它移植 到存 在 同样 问题 的国外 同类 机
组 中。
取项 目工资制 , 探索分配体系新模式 ,
充分调动 了广大科 研人员 的积极性 。
请专利 10 件 , 96 专利授权 19 件 , 19 已
维普资讯
ad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 是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 的重要支柱和中 坚力量 , 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 企业 将会带动整个国家的自主创新能 力的提高。本栏 目特辑的这些企业的创新模式各有千秋 , 略不一 , 谋 旨在能为某些企业决策者提供借鉴。
会 , 0 年 4月完善了由公司决策层、 2 2 0 I
咨 询层 、管理层 和 实施层 构成 的技 术I
期工程发展而来 ; 而在“ 十五” 划期 计 间,宝钢不再满足于单体装备和局部
技术 的开发 创新 ,而是 敢 于 自主建设 大规模 的先 进生 产线 ,三号 热镀 锌生
创新管理体系。
路 。最近 , 钢 已将 “ 有 自主知识 产 宝 拥
承包 , 设备基本上为全套引进 , 国产设 备仅占 1%, 2 现在常谈的“ 动态控制” 等技术术语 , 在当时也倍感陌生, 技术 上全要仰人鼻息, 创新谈何容易? 宝钢在二期工程建设中采取了合 作设计 、 合作制造的模式 , 工厂设计由 国内承担 , 设备国产率为 6%; 1 三期工 程冶炼系统 由国内设计 、 点菜引进 , 国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宝钢质量管理实践与发展展望
宝钢管理体系认证
2004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通过OHSAS 18001(GB/T28001)认证 2003年 计量校准通过实验室ISO/IEC17025认可 2003年 质量管理体系通过ISO/TS16949认证 2000年 通过ISO/IEC导则25实验室认可 1999年 汽车板质量管理系统通过QS9000认证 1998年 计量管理体系通过 ISO 10012-1认证 1998年1月 环境管理体系通过ISO 14001认证 1995 年1月 质量管理体系通过ISO9001认证
公司愿景
使命 成为全球一流的钢铁制造,致力于向社会提供
超值的产品和服务
以人为本
公司愿景
一流抱负
核心价值观 诚信、合作、创新,追求企
业价值最大化
战略目标
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钢铁 企业
三位一体的公司愿景构架
公司文化
企业文化 战略目标 核心价值观
严格苛求的精神、学习创新的道路、争创一流的 目标为主线的企业文化 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钢铁企业
家
建
电
筑
用
结
钢
构
汽车用钢
宝钢产品和管理荣誉
汽车板等产品中国名牌产品 全国质量管理奖(2001年,2007年确认) 全国实施卓越绩效管理先进企业 首届上海市市长质量奖(2009年) 全国推进TQM管理先进企业(2009年)
宝钢质量管理发展历程 • 按ISO/TS16949标准
宝钢质量管理 实践与发展展望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交流提纲
•一.宝钢质量管理发展 •二.质量管理工具应用 •三.质量管理发展展望
宝钢集团有限公司
宝钢集团有限公司是以宝山钢铁(集团)公司为主体,联合重 组上海冶金控股(集团)公司和上海梅山(集团)公司,于1998年 11月17日成立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为我国最大制造业企业之一。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实现企业跨跃式发展
整, 以承制宝钢三期工程 18 50热轧设备为契机 , 进 人 了冶金 成 台成 套设 备市 场 , 且 从外 围辅 助设 备 并
进 人 到核心关键 设 备 , 以连 铸 设 备 为 主发 展 到卷 从 取、 轧制 、 剪切 和各种 工 艺 线 设备 系列 化 生产 , 国 从
内要实现销售收人 l 亿元 , 5 利润 8 0 万元。新公 00
业 为 了优化工 艺 、 高产 品 的技术 、 提 质量 水 平 , 纷 纷
淘汰原来落后 的装备 , 加快 了技改发展步伐。公司
领 导层认 识 到常冶 厂 要 取得 大 的发 展 , 必须 要 跳 出
备件这个圈子 , 进人成台成套设备制造领域 , 提出了
“ 件是 立足之 本 , 台是发 展之 路” 备 成 的发展 战略 , 抓 住这 一市 场发 展机 遇 , 胆地 进 行 了产 品结 构 的调 大
名公司和国内设计院所联合设计 、 合作制造 , 接轨了 国内外最先进技术, 并通过技术集成与消化形成 自
己的核心 制造技 术 , 现 技 术 的跨 跃 式 发 展 。在 炼 实
钢连铸方面, 通过与奥钢联 、 达尼利、 西马克 、 立的 日 合 作 , 掌握 了东西 方 技 术 的基 础 上形 成 了有 自己 在
2 0 年制造 的连铸机共有 20多段 , 05 7 不仅实现了多 种规 格 的系列 化生产 , 而且 实现 了整条 线 、 整套 设备
生产。特别是成功地承制了 出口土耳其总价 60 00
多 万元 的整条 连铸 线 。在 国际 市场 上 赢 得 了声 誉 。 20 0 6年 的连 铸 机 已经 有 40多段 , 创 历 史 新 纪 0 再 录 。常冶 厂连 铸 机 已成 为 国 内 外 市 场 上 的 知 名 品
钢铁行业如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钢铁行业如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钢铁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对于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下,钢铁行业面临着诸多挑战,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对于钢铁行业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首先,它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满足市场对高品质钢铁产品的需求。
其次,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再者,有利于开发新的产品和应用领域,拓展市场空间,推动行业的转型升级。
此外,还能减少对国外技术的依赖,保障国家的产业安全。
那么,钢铁行业应如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呢?加大研发投入是基础。
研发资金的充足与否直接关系到创新项目的开展和深入。
钢铁企业应设立专门的研发资金,并确保其逐年稳定增长。
同时,要优化资金的使用结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确保重点研发项目能够得到充分的支持。
此外,还应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科研经费支持,参与各类科研项目,为自主创新提供更多的资金保障。
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是核心。
一方面,要加强内部人才的培养。
通过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为员工提供学习和成长的机会,鼓励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可以定期组织内部培训课程、学术交流活动和实践操作演练等,让员工接触到最新的行业知识和技术。
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外部高端人才。
通过优厚的待遇、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吸引国内外优秀的科研人员和技术专家加入企业。
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才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
加强产学研合作是重要途径。
钢铁企业应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项目。
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方面具有优势,而企业则在生产实践和市场需求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通过产学研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例如,企业可以与高校联合建立实验室或研发中心,共同攻克行业关键技术难题。
宝钢与自主创新
从仰人鼻息到全局创新 宝钢建设初期 , 当时国 内冶金技术 水 平和 国际先进水 平之 间存在 巨大 差 距 ,一期工程设计全 由新 日铁承 包 , 设 备 基本上 为全套 引进 ,国产设 备仅 占
l●
宝钢 建厂伊 始就决 定倚重 技术进
步求发展 , 坚持 引进先进技术和 自主创
“ 门槛 ”规定 申请一等奖 以上必须要有 ,
维普资讯
牟
向
蓄
发 明专利 ,科技人 员在 完成科 研项 目 时, 通过专利体现技术的创新性和先进
性。
新的底蕴在于企业文化 。 创新文化构成 了宝钢企业文化的精髓 和核心。创新文 化 支撑起 整个技术创新 的大 厦。如今 ,
技 术创新路线 , 转移到拥有 自主知识产 权的原 始技术创 新、 增强综合竞争力上
来。
人鼻息 , 创新谈何容易?
宝 钢 二 期 工 程 建 设 采 取 了合 作 设
技术 贸易项 目由单 项专 利或技术 秘 密的输 出转 向含有 专利或 技术秘 密 的成套项 目的输 出、 由单纯 的技术 输出 转 向技术加管理输 出、 由向国内企 业的 输出转向对国内外企业的输 出。
学 步 需 要 决心 ,跑 步 需要 耐 心 , 而
吸收掌握国外的先进技术 ;而现在 , 宝 术 的 开发 创 新 , 是 敢 于 自主 建 设 大 规 而
钢 的自主创新能力已经大大提高。宝钢 已经跨进 了世界 5 0强企 业的行列。 0 核 心竞争 力靠 引进是办 不到 的 , 自主知识 产 权必 须靠 自己去 创造 。我们 的做法
鄄 c mu t n) u l i 进一步激发 了科技人 员 ao 的创新积极性。 宝钢技术 中心专利受理 数已达 8 4项 , 占全公 司的三分之一。 今 年, 宝钢股份还首次评选 了专利金 奖和 专利 实施奖 、 专利 创意奖 , 力地推 进 有
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持续提高竞争力
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持续提高竞争力2006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开端年,国家对科技工作给予了空前的重视,把长期以来对科技工作形成的不断深化的认识转化成了着力推进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实际行动,确定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特别明确了以企业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这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确选择。
这对泰山石膏来说既是大好的机遇,也是巨大的挑战。
我们不仅继续需要“规模做强”,而且更要依靠“技术做强”.实施精品战略,形成了系列产品,一、主要做法和成效2、构建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体系保证能力宝钢以建设钢铁精品基地和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开发基地为目标,不断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了以研究院为核心,各分公司、子公司技术中心和高校及社会研究机构构成的,层次清晰、目标明确的“三位一体”技术创新体系.体系保证能力的不断提升,促进了研发能力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一批自主知识产权.3、实施品牌战略,以机制创新推进产品创新,产品研发逐步从满足用户现实需求向引导潜在市场发展积极实施精品战略,荣获中国名牌称号。
4、加大科技投入,工艺技术发展从追求实用向抢占技术制高点发展。
共有多项科研项目列入年度科研开发计划,技术创新投入比率连续三年超过销售收入的3%。
2000年,专门设立了“科技发展专项经费",用于支持超前、共性、可持续发展技术等的开发,先后启动了“”等50多项重点科研开发项目,等技术开发取得阶段性进展,局部实现突破。
5、以实验室为基础,实践中试指导生产。
6、以基地建设项目为创新平台,不断提升技术集成能力,充分实践和发展自主集成技术7、建立以6σ精益运营为框架的持续改进机制,不断提升质量管理水平8、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传统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以管理模式规划系统构架,以战略需求引导功能配置,已形成自己特色的信息化建设9、充分利用外部优势科技资源,产学研合作不断向纵深发展坚持“产学研”合作,推进企业内部支持体系和社会化支持体系相整合,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10、建设人才高地,支撑技术创新发展技术创新的关键在人才。
冶金装备发展状况及振兴建议
套 装 备 和 2 9 mm 冷 连 轧 成 套 装 备 等 00
的合 作设 计和 合作 制造 。总体 来说 ,
这 一 阶 段 对 我 国 装 备 制 造 业 的技 术 水 平 提 高 了一 个 很 大 的 台 阶 .对 钢 铁 企
高 速 发 展 推 动 了重 型 机械 行 业 的发 展
设 计 、 合 作 制 造 的 方 式 引 进 了 冶 金 重
力 考 虑 企 业 技 术 改 造 。更 无 能 力 考 虑
新 产 品 研 制 和 推 进 冶 金 装 备 国 产 化 工
我 国 已成 为Βιβλιοθήκη 世 界 钢 铁 大 国 。而 钢 铁 工
业 所需 重 大 成 套 装备 进 1 例 仍 较 大 。 3比 国 产化 进 程 缓慢 。这 是 为什 么? 为 此 . 我 们 有 必 要 来 回 顾 一 下 我 国 冶 金 装 备 国 产 化 所 走 过 的 历 程 , 可
革 开 放 的 三 十 年 中 取 得 了 更 大 的技 术
进步 。 1 我 国冶 金 装备 国产 化 的 历程 自 1 4 年 以 来 . 党 中 央 和 国 务 99 院各 部 门都十 分 重 视 钢 铁 工 业 的 发 展 .
第 三 阶段 为改 革开 放 后 至 19 94
备 ,可 以 说 是 冶 金 装 备 国 产 化 工 作 实
施 最 好 的 阶段 。
彻 底 沦 为 外 商 的打 工 仔 。 这 就 出 现 了
中 国 装 备 制 造 业 制 造 8 %重 量 的 产 0 品 。只 获 得 2 %产 品 价 值 的 钱 ,外 商 0 干 了 2 %重 量 产 品 .却拿 到 8 % 的产 0 0 品 价 值 的 钱 。 例 如 在 1 9 年 ~1 9 95 99
金属冶炼金属冶炼技术的突破与创新
金属冶炼金属冶炼技术的突破与创新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工业化的推进,金属冶炼技术也在不断进行着突破与创新。
金属冶炼作为现代工业领域的重要环节,不仅关乎着资源的有效利用,还对于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金属冶炼技术的突破与创新,以及对相关领域的影响。
一、新型冶炼技术的引入传统的金属冶炼技术在环境污染、能源消耗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些新型冶炼技术被引入到金属冶炼领域。
例如,高炉炼铁技术在铁矿石冶炼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焦炭作为还原剂,同时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和排放物,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相比之下,直接还原与熔化技术在炼铁过程中不需要焦炭,并且可以高效利用能源,降低污染物的排放。
类似的,还有一些新型的铝冶炼技术、锌冶炼技术等也在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这些新型技术的引入不仅提高了冶炼效率,还减少了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二、绿色冶炼技术的发展随着全球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金属冶炼领域也逐渐向着绿色化发展。
绿色冶炼技术主要包括低温冶炼、无废水冶炼、无废气冶炼等方面。
这些技术的出现,使得金属冶炼过程中的废水、废气等污染物减少到了极低的水平,大大减少了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同时,绿色冶炼技术还能高效利用资源,实现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
与传统冶炼技术相比,绿色冶炼技术在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三、材料工程在冶炼技术中的应用材料工程的发展对于金属冶炼技术的突破与创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新型金属材料的研发和应用使得冶炼技术能够更加高效地进行。
例如,特殊合金材料在高温炉膛中具有更好的耐磨、耐腐蚀性能,可以降低设备的维护成本和能源消耗。
另外,新型纳米材料在金属冶炼过程中的应用也为提高冶炼效率、改善冶炼质量提供了新的思路。
材料工程与金属冶炼技术的结合,使得金属冶炼过程变得更加高效、环保和可持续。
四、智能化控制技术在冶炼中的应用智能化控制技术在金属冶炼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冶炼效率,还使得冶炼过程更加精确可控。
宝钢实习报告摘要
宝钢实习报告摘要在过去的三个月里,我有幸参加了宝钢集团的实习项目,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让我在实践中深入了解了钢铁行业的运作和企业的经营管理。
在这段时间里,我参与了宝钢的各个部门的工作,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流程,再到销售和客户服务,全面了解了宝钢的业务和运作模式。
首先,我在采购部门实习,了解了宝钢的原材料采购流程和策略。
我参与了宝钢与供应商的谈判,并学习了如何制定合理的采购计划和价格。
在这个过程中,我认识到采购不仅仅是买进货物,更是一种战略性的决策,需要考虑成本、质量和供应风险等因素。
随后,我被分配到了生产部门,参观了宝钢的炼铁、炼钢和轧钢生产线。
我亲眼目睹了钢铁生产的整个过程,并学习了如何控制生产流程和质量。
我了解到宝钢注重生产效率和质量控制,不断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以保持其在全球钢铁行业的竞争力。
在销售部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宝钢产品的销售和推广活动。
我学习了如何分析市场需求和竞争对手,制定销售策略,并与客户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这让我认识到销售不仅仅是卖出产品,更是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过程,需要理解客户需求并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
最后,我在客户服务部门实习,了解了如何处理客户投诉和反馈。
我学习了如何有效地沟通和解决问题,以提高客户满意度。
这让我认识到客户服务的重要性,它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声誉和客户忠诚度。
通过这次实习,我不仅了解了宝钢的业务和运作模式,还学到了许多关于钢铁行业的知识和经验。
我认识到钢铁行业是一个复杂的行业,涉及到多个环节和环节的协同运作。
我也认识到企业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产品的质量和价格,更取决于其管理能力、市场洞察力和客户服务水平。
这次实习让我对钢铁行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提高了我的实际操作能力。
我感谢宝钢集团给予我这次宝贵的机会,我相信这次实习经历将对我的未来职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对我国热连轧装备和技术发展情况的几点看法
对我国热连轧装备和技术发展情况的几点看法1+热连轧装备与技术的引进情况50年代鞍钢从苏联引进的1700热连轧机属第一代,装备水平低无厚度自动控制系统(无AGC)等技术;70年代武钢从日本引进的1700热连轧机属第二代,装备水平较高,喃AGC,但无板形控制系统;80年代宝钢从德国引进的2050热连轧机,装备水平高,有厚度,板形,微张力等控制系统;9O年代宝钢从日本引进的1580热连轧机,装备技术水平与2050相同,区别在板形控制装置上,2050是CVC(可变轧辊凸度),1580是PC(改变轧辊交叉角)上装备与技术属全套引进80年代鞍钢1700热连轧机改造,从德国西门子公司引进过程控制,AGC和卷取技术;80年代本钢国产1700热连轧机,从德国AEG公司引进过程控制,AGC技术,从日本三菱引进卷取技术与装备;90年代攀钢国产的1450热连轧机,从意大利引进全套控制技术与装备,技术是美国GE的,通过冶金部自动化院合作实现;太钢1549热连轧机是国外二手设备,控制系统是国内完成的,完成单位有武钢,冶金部自动化院,北京科技大学等{梅山]450热连轧机也是国外二手设备,控制系统由美国GE公司承包.2.热连轧机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情况机械方面的消化吸收在60年代基本上已解决了,体现在本钢1700;攀钢1450;上钢一厂1200的全部主体机电装备都是国内制造;本钢,攀钢从国外引进控制系统后,生产技术达到国际水平.我国热连轧装备与技术长期不能成套国产化,其关键是在控制技术方面,下面主要谈控制方面的消化,吸收情况.(1)武钢1700热连轧计算机控制,在过程机数学模型的消化,吸收方面作了大量工作,武钢1700过程机换代就是国内实现的,而且在太钢1549热连轧机上推广应用,已取得成功.基础自动化AGC还是国外技术,未能把我国的先进技术用上,所以还停留在武钢引进时的水平. 90年代武钢1700引进了法国的板形控制装备砧堑乏{i与技术,参与工作的单位主要有武钢,冶金部自动化院,北京科技大学等.(2)本钢1700热连轧AEG技术的消化,吸收工作较深刻,有创新,如AGC可变刚度和厚度景优前馈但消化改进工作是1990~1992年进行的,当时热轧卷行情很好,造成生产厂家对能提高产品质量的技术不够重视,再加上设备维护差,三台非常好的干油液压压下装置不能投运.编程坏了多年不能修复,最优前馈和AGC变刚度程序不能加入在线控制系统,所以未能实现工业化应用参加工作的有本钢,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东北大学等.(3)宝钢2050热连轧技术消化,改进的情况2050及1580机械设备是合作制造的,大大提高了我国轧机制造水平;在控制系统方面的消化,主要是分析,认识方面钢研总院由于有武钢,本钢,鞍钢,攀钢四套热连轧机数学模型方面的深度分析,消化,独创的轧钢动态数学模型理论和技术,1993年起全力消化宝钢2050 数学模型,特别是AGC控制模型.在深入分析,消化基础上,提出了动态设定AGC代替西门子厚控模型的具体实施方案,于1996年6月4日一次实验成功,7月份七个机架全部投运动态设定AGC,使厚控精度比原西门子模型提高一倍以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正在对恒张力,过程机数学模型,轧机弹跳方程以及微张力,板形等全面开展改进工作,目标是在宝钢实现我国创立的轧钢动态数学模型全面应用,技术上超过德国,日本水平,在宝钢实现热连轧装备与技术的国产化.3."九五"实现大型热连轧国产是完全可能的目前我国是世界热连轧技术的博物馆,外国主要几个大公司的技术与装备都引进了,而且还在成批引进,如三套连铸连轧机和三套普通的热连轧机(首钢的216O,武钢的2250,鞍钢的1780),还有本钢已引进德国AEG技术还未全部应用上,又要重新引进.武钢1700热连轧投产已快2o年了,国家一3一一一:,一几一..,撇,对曾花大量人力,物力消化其控制技术,但未取得突破性进步,从而有宝钢2050引进,1580引进.为什么控制技术消化不了呢?其关键问题是沿国外热连轧进步的技术路线——设备中心去消化,这条路线越搞越复杂,越复杂越多卖钱,越感到神密,国外就不断更新技术成分.要实现热连轧国产化,必须改变目前的技术发展路线,从以设备为中心转到"工艺中心论上来.现代热连轧搞的如此复杂,主要原因是连轧工艺理论落后,仍停留在秒流量相等条件的水平上.秒流量相等条件只是宏观,静态连轧理论,只能用于设定或第一代连轧机控制上. 现代连轧机(第二代)的发展是依靠连轧分析理论,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来设计和实现连轧控制系统的.而能直接用于连轧过程控制的解析动态数学模型为我国首创,用上它将使连轧控制系统大大简化,完全可以国产化了.,连轧张力理论是1967年提出的,1975年公开发表.二十多年来,配套的AGC动态模型,板形向量差分方程,综合等储备负荷分配方法都已建立,并全面应用在中厚板轧机上,实现了中厚板分层递阶智能控制.动态设定AGC已在宝钢2050七个机架上全面应用.总之,全面应用我国首创的轧钢动态数学模型就可以建立起第三代热连轧机,即基于协调推理网络的热连轧智能控制系统.4.热连轧国产化问题的分析讨论前面论证机械设备国产化的可行性,下面就二十多年来热连轧机控制系统未能国产化的技术原因作进一步分析讨论.(1)对设备精度的要求问题就负荷分配和厚控问题而言,中厚板轧机比热连轧机难度大.难度大主要体现在轧件变化大上,而轧机设备是相同的.连轧机每个机架只轧一道,品种,规格少,以反映轧件特性的塑性系数Q而言,热连轧每个机架的Q只变化2倍左右,而中厚板轧制时的Q要变化1O多倍.上钢三厂2350四辊轧机是60年代制造的,经改造增加了模拟电路控制的液压压下和过程计算机.优化规程轧翩及动态设定AGC,使产品精度大幅度提高,异板差精度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如表1所示.新余2500中板轧机是第一重型机器厂1992年制造的,应用了宝钢2050轧机制造技术,机械装备比上钢三厂2350轧机先进的多.该轧机液压压下和计算机控翩系统是冶金部钢表1异板差技术指标对比捡测日期钢种规格生产条件均方差(m)块数国际先进水平(m) 1994年5月14日16Mn107.31814×1800^工轧制1994年5月14日16Mn12027上铜三厂3500厚板14×1800轧机(西门子系统)l6Mnh:8ramd=891994年5月14日33.71714×1800l6Mnh<15ramd=1O41994年5月14日31.023日本新日铁1989年14×1800投运计算机资料70~80Q235控制系统世界金属导报19941994年5月16日31. 227l2×1800年报导:4519g4年5月1川lo27733研总院承担,过程计算机和AGC等与上钢三厂的完全相同,表2为该轧机的实际技术水平.表1,表2对比明显看出,新余轧机机械精度高,异板差达到70左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4一同,而上钢三厂l10左右,低于国际先进水平.而用AGC轧制,新余的水平也是世界一流的.但绝对值低于上钢三厂的精度水平.其原因是新余液压APC的动态特性比上钢三厂的差上衰2新余2500中厚扳轧机厚控精度检测日期钢种规格生产条件1996年4月3O日q2358×2001996年6月12日1995年8月26日APC(相当于人工轧制)均方差『块数0.0723160-069120.083201996年4月30日塑!王!旦RI5.6X2000年月H1.7×.199682652000 AGC(相当于投运计算机控制系统)0.04213o.04512钢三厂是1986年搞的模拟电路,而新余则用了高档计算机,所以说计算机硬件档次提高,并不就一定有好效果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动态设定AGC已将基础自动化级的AGC 实体去掉了.基础级只有APC.动态设定法,由APC实现AGC功能基础级只有简单的APC功能,它与轧件无关,无复杂的计算,所以采用计算机没有优越性,只能增加"模一数","数一模"转换,增大控制周期,动态特性低于模拟电路.以上分析,为达到高质量的扳厚精度,对机械,电气硬装备要求并不高,过高的精度是无用的.下面分析宝钢2050控制方面问题,以进一步说明对设备精度的实际要求水平.(2)计算机控制系统水平与数学模型的关系宝钢2050热连轧计算机控制系统属世界一流,但产品的质量主要依靠数学模型,机械设备的精度和工况条件等因素.同一计算机系统, 几年生产后设备精度降低了,从而厚控精度也随之降低,当改变AGC数学模型后,厚控精度提高了一倍.由此说明计算机系统,机械设备,工艺数学模型三者之间关系,工艺数学模型起重要作用.表3是动态设定AGC与西门子厚控模型精度对比,表4是两种模型月统计表.统计表是板卷全长数据,包括卷头部,所以提高的程度不如表3的厚控精度提高的大.单纯MS表两种数学模型厚度精度比较,改用动态设定AGC后,厚度精度提高十分明显.2050热连轧机设备精度降低最明显的是轧辊偏心增大,开工时压靠压力l0O【H,压力波衰3动态设定AGC与西门子厚控模型精度对比检测日期厚度规格rm-nAGC模型l同卷极差mm卷数1996年6月4~8西门子模型【O.12831995年4~8月3~6西门子模型0.140151996年6月4~8动态设定AGC0.0518衰4厚控精度在±O.05mm内的百分统计衰,,月份厚'94,95年平均96年4月96年5月96年7月96年8月96年9月1.O~2.50862287.3685.4593.8392.669462.9~4.0091.4290.3488.4490.8693.0891.14.0~8.00I85.1R76.3879.6685.26866289.48.0~25.460.6053.3259.4175.7880.9180.4模型类别西门子厚拉模型动态设定AGC动小于lot,而目前规定为50t,个别机架(FI,F2)压力波动超过100t.目前的这种精度国内制造的轧机是完全可以达到的,所以只要用上动态设定AGC在现有国内设备制造水平内,产品厚控精度完全可达到世界一流水平.(3)热连轧机对计算机水平的要求前面讨论已说明了对计算机的要求平,关键是工艺控制模型.天津,E海中厚板轧矶的过程计算机只用了PC286和386.对于七矶架热连轧机,如果按我们的工艺控制模型(张)]差分方程,动态设定AGC,板形向量差分方程,综合等储备负荷分配方法等)和基于协调推理网络的智能控制系统,采用V AX3100或a000就可姒了.而国际上所采用的计算机系统{次越来越高,而且连轧机控制水平是以计算机档次的提高而平定水平的.这对于国外也可L』|兑是对的.由于没有找到连轧的动态规律,所要处理的信息太多,而且认为利用的信息量越大控制精度会提高.而我国已找到了连轧过程骞观规律,所要采集和处理的数据大大减少了,坡不需要很先进的计算机系统.(4)第二代热连轧机发展特点秒流量相等条件作为第一代连轧指导理论是够用的,因为第一代连轧机主要发展是在机械化方面,轧制速度低,人控.第二代连轧机从60年代至今,轧制速度很高而且是自动化发展阶段,仍然是以秒流量相等条件为基础理论.如何能在动态过程不成立的理论指导下使热连轧技术发展至如此之高的水平呢?主要是把电子计算机科学的成果应用于控制和仿真方面计算机的发展应用,使控制技术大发展反馈原理的广泛应用,对于一个力学系统,采媚大量高精度测量仪表条件下,连轧工艺理论rxi{ 确与否作用不明显.在连轧机控制系统分j,计方面,充分利用了仿真技术,国外虽然没完整的和系统的连轧动态数学模型,但有两机架连轧张力微分方程和引入了厚度延时方程,所以在电子计算机上是能完整的描述和反映连轧动态过程的,用于分析和设计系统也是完全可行的.这也是国外十分重视和发展连轧过程电子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原因和意义.在计算机发展到今日之水平,连轧动态理论的应用意义在于,它的应用将使连轧的控制装备大大简化,而且连轧过程的分析和控制系一6一统设已不依赖电子计算机仿真技术支持丁连轧动态解析理论是可以用于分析和控制的理晓,我国首先建立了这种理论,当然在它指导下的新…代连轧机应该在中国实现第三代连轧机是第二代连轧机发展方向的否定,将由复杂走向简化,而第二代连轧机则为不断地复杂化的过程0垒I业邓钢铁研究总院张进z扬新法吴增强钢锭冷却过程计算机仿真研究课题通过鉴定由包头钢铁学院张胤完成的"钢锭冷却过程计算机仿真研究"课题近日通过内蒙古科委组织的鉴定,并认为这一成果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目前包钢初轧能力小于炼钢能力,每年帽当一批钢锭变不成钢坯.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包钢院青年教师张胤在三维流场软件基础上,结合自己对凝固潜热的处理新方法直接处理法.开发出三维直角坐标系下非稳定志传热计算软件.应用该软件准确地提出了钢锭模在镇静,开脱两个工艺上可节约的时间,并对三个主要锭型都提出了相应的缩径时间,这种新的"传搁时间"操作规程试行后.一年可减少能耗125万元.多轧钢坯l5万吨,年创效益3000多万元.动态大流量液体液位自动控制装置应用成功一种最新的安全,防火新技术——动态赶流量液体液位自动控制装置在邯钢总厂焦化分厂现场应用获得成功.该技术运用流体动力学原理.由液位传感器和自动机构组成,能在动态大流量的工况下. 安全地自动控制罐储液体.具有不用电,不耗能,不影响在线技术功能,无静电,无火花,无需专人值守.能动,主动,自动,储液,用液两l力便等特点.广泛适用于冶金焦化,石油,化工,轻。
我国无缝钢管生产和装备的发展历程及今后的发展思考
ST EEL PI De . 01 ,Vo. 0 PE c2 1 14 ,No 6 .
歙 坛 l
加 (5 t的作用 结 果 。 2 0万 )
1 1
从我 国、世界以及世界主要 8 美 、日、俄、 国(
阿 、意 、德 、墨 、法 ) 的无缝 钢 管产 量 来看 ,19 99
2 )市 场 竞 争 激 烈 ,利 润 从 高 到低 ,到微 薄 , 到 亏损 表 l 示 为 2 0 -2 1 我 国无 缝 钢管 产量 所 0 5 0 0年 最 大 的前 l 0家企 业 的产量 变 化 情况 。从 近 6年 的 产 量变 化 可 以看 出 :5家企 业 的产量 从 2 0 0 8年开
o v n l s ” a e a a y e . o u g s i n o h e e o me to ma l mi d e o a g i e e ml s t e re e o s r n l z d S me s g e t sf r t e d v l p n fs l, o d l rl r e sz d s a e s s e l p p n e p i e r r p s d r s e tv l n o r f u d t i ki g a o t h a g t fh w t k u o n r i ee t r rs sa e p o o e e p c i e y a d s me p o o n h n n b u e t r e o o ma e o rc u ty t o i t o r u t e i e sa e o h e s e t fp o u to e h o o y& p o e s e u p n e i n & ma u n o a p we f ls e lp p t t n t r e a p c s o r d c i n t c n l g r c s . q i me td sg n - f c u e a d p o u to r a ia i n& ma a e n . a t r n r d c i n o g n z to n g me t Ke r s y wo d :Ch n ;S a e sse l i e ia e ml s t e p ;De e o me th s o y;De e o me td r c i n p v lp n itr v l p n ie to
冶金行业推进技术进步的几点体会
个很 大的轴 类产 品市 场 。按照重 庆市 政府 的规 划
的需求在不断扩大, 不断提高。为此, 江油应充分利
用 当前世 界 制造业 向中国转 移 的契机 , 本着 “ 在发 展 中做 大 , 在发 展 中做 强 ” 宗 旨, 助 长 钢轴 类 用 钢 的 借 材 资源优 势和 长联 先进 的楔 横 轧 技术 和 设 备 , 一 进
1 0热轧宽带钢轧机和 18 7 70冷轧宽带钢 三、 坚持关键共性技术 的推广应用与有效投 资紧密 大型转炉 , 8 按设 备 投 资 金 额 计 算 国 产 化 设 备 比例 达 8 % 0 结合 , 坚持通过技术改造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先进生 产力 轧 机 ,
四、 研究市 场发展 的“ 势”
维普资讯
・
3 2・
特铜 技 术
第 l 卷第 4 2 期
产业 集群 、 国防军 工产 业集 群 、 汽车发 动机及 零配 零 件产 业集群 , 并大 力 发 展新 材 料 、 细 化 工 、 保 等 精 环
20 年 以来 锻 造 行 业 由 于 国 内汽 车 业 的发 展 出 现 02 了一定 的繁 荣景 象 , 汽车锻件 占 4 % , 9 . 吨 。 0 约 84万
大生产的必然趋势。然而传统工艺和设备的投资开 发相对 市场 的活 跃 来 说 比较 缓 慢 , 特种 技 术 和 工 艺
逐 步呈上 升趋 势 ,楔横 轧 技 术” 产轴 类 锻 件 正 是 “ 生 顺应 了市 场趋 势 , 时伴 随着 国 内各 汽 车 生 产 厂 家 同 对 产 品结构 、 企业 内外 部管 理进行调 整 , 车用 轴类 对
、
二、 关键 共 性 技术 的选择 是 一个 系统 工 程 , 要通 过广 泛深入 的调查 研究 , 需要 大量 战略性 课题 研究 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宝钢重大冶金装备自主创新和国产化的实践与思考宝钢重大冶金装备自主创新和国产化的实践与思考近年来,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已将装备自主创新和国产化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高度。
从全球钢铁业的竞争态势看,竞争已逐渐从产品延伸到工艺装备技术等领域,核心技术已很难通过市场化手段获取。
因此,钢铁产品和生产工艺的提升与装备自主化能力的提升紧密相关。
结合宝钢冶金装备自主创新的实践,分析几个成功案例,并对冶金装备自主创新和国产化谈点体会。
一、宝钢冶金装备自主创新的发展历程宝钢从未停止在冶金工艺、装备自主化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走过了“成套引进—点菜式引进—自主集成—自主创新”四个阶段。
宝钢一期,从产品设计、生产工艺、工厂设计到设备供应主要依靠国外厂商;宝钢二期,加大了装备的国产化比例,推进合作制造;宝钢三期,采用点菜式引进,进一步扩大了合作制造和分交比例;十五期间,部分项目实现了由宝钢自主承担设计、制造和质量保证,自主集成初见成效;十一五期间,宝钢深入开展成套装备的自主集成与设计,加快了装备自主化进程。
在宝钢三十多年的工程建设过程中,积累了高档产品制造工艺技术,为自主集成成套技术装备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宝钢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上,自主集成了酸轧机组、热镀(铝)锌机组、硅钢机组、彩涂机组、国内第一条不锈钢与碳钢混轧的五机架冷连轧机组等;宝钢在铁水预处理、RH/LF精炼、滚筒法渣处理、全氢罩式退火炉、在线标记装置、在线表面检测等装备技术方面已经形成系列化产品,并已成功实现对外输出。
宝钢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政策,践行环境经营方针,形成了炼钢及冷轧的除尘、废水处理、烧结烟气脱硫、高炉及COREX炉水渣立磨装备技术等节能环保特色技术。
宝钢依托工程项目载体,开展冶金装备自主创新,带来了多方面的积极效应:一是,突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降低了工程建设投资;二是,冶金装备自主创新由单体创新逐渐向产品、工艺和装备一体化创新和系统创新的方向发展;三是,通过冶金装备自主化,确保了核心技术不外泄,提升了自身在行业中的竞争力。
二、宝钢冶金装备自主创新的成功案例1、梅钢冷轧工程2004年,宝钢决定建设梅钢冷轧工程,产品定位为极薄、高表面质量的镀锡原板、镀锡板、镀锌及镀铝锌板。
而高速生产高表面质量极薄镀锡板,必须选用酸轧联合的五连轧高速轧机,其结构复杂、控制精度高,全球只有西马克、西门子等少数厂商才具备能力供应。
在面临全套引进、自主集成的建设方式选择面前,宝钢最终选择了自主集成的方式,在建设难度、广度和深度上具有前所未有的挑战。
宝钢三十多年来积累了大型冶金工厂建设的经验,对冷轧工艺和装备有比较深的认识,形成了大量的专利和技术秘密。
在此基础上,采用强强联合、开放式的自主创新模式,形成了由宝钢股份、宝钢工程、宝信软件、宝菱重工、一重等组成的联合攻关团队,集成范围涵盖产品大纲、工艺方案到装备设计、制造、调试以及功能考核、产品验证的全过程。
梅钢冷轧集成了当今冷连轧生产领域的主要先进技术:高精度厚度自动控制、高精度板形自动控制、不对称弯辊、厚带头启动、主电机单传动、支撑辊滚动轴承等技术得到成功应用,自主研发了一体化板形技术和整套工艺数学模型。
梅钢冷轧工程最终于2009年下半年成功建成投产,实现了宝钢重大冶金装备自主创新中的一次重大突破。
2、RH精炼装备RH精炼装备作为生产高附加值钢种的首选装备,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国外技术的垄断。
自1985年宝钢第一套RH 精炼装备投产以来,宝钢就着力在RH工艺完善和开发上做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工作。
1999年,由宝钢自主建成投产的宝钢2#RH成为了国内第一套自主设计、制造的RH装备,投产后冶金效果十分显著。
在建成宝钢2#RH之后,以宝钢研究院、宝钢股份炼钢厂、宝钢工程、宝信软件为主的装备开发团队紧密合作,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全面掌握了RH装备技术、RH真空脱气精炼技术及控制技术。
目前,宝钢已具备对外提供从80吨到300吨全系列RH成套技术装备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和生产技术指导的全过程技术服务能力,自主开发的RH精炼装备已在国内外推广应用26套,降低了钢厂的工程建设投资,提高炉钢水精炼的装备水平。
在2007年8月,宝钢RH装备更是首次跨出国门,输出到韩国现代钢厂,并于2009年初成功投运。
3、滚筒渣处理装备从上世纪90年代起,宝钢就致力于开发滚筒渣处理技术,逐步将此技术由第一代推向第四代。
由宝钢研究院的研发团队、以及宝钢工程的设计团队组成的装备开发团队凭借长期的技术沉淀,坚持按照世界一流标准,精益求精。
从工艺的安全性、运行的稳定性、设备的耐久性、维护的便利性以及处理能力等方面,对原先的滚筒渣处理独有技术,进行了12项重点改进和30余项局部优化,开发成功了第四代滚筒渣处理装备。
宝钢的滚筒渣技术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炼钢熔渣不落地、快速清洁化全渣处理。
已成功对外输出20余台,其中,向韩国浦项输出的两套滚筒渣处理装备已成功投运,并又于近期与韩国浦项签订了第三套供货合同。
4、高炉及COREX 渣粉磨生产线成套技术装备随着国家提高对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的要求,对冶金工业废弃物按产业化运作的方式进行回收处置和综合利用,显现得越来越重要。
为打破大型矿渣立磨设备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攻克炼铁水渣中硬度最高的资源—COREX 渣的立磨技术难题,宝钢组建攻关团队,在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上,自主研发建成了国际首台套台时产量65吨的适用于COREX渣粉磨、以及台时产量90吨的适用于高炉水渣粉磨的立磨设备及配套工艺生产线。
与国内外同类立磨装备相比,本装备适用范围更广、耐磨性提高、运行更稳定、能耗及运行噪音更低、设备成本及维护费用节省。
其中,作为核心设备之一的大功率矿渣立磨主传动减速机长期以来从国外引进,由宝钢工程与苏冶重工联合研制成功的首台超大功率矿渣立磨主传动减速机,技术含量高、制作难度大,尤其是主传动机的传动功率、传动比、变齿高技术等工艺参数和技术特点,已达到或超过了国外同类产品。
5、冶金产品在线喷印标记装备在现代钢铁生产流程管理中,物流跟踪必不可少,各类中间产品的产品标记可保持产品数据的延续性与后续工序的生产。
对于成品而言,高质量的产品标记满足了客户进行产品辨识的需求,便于产品追溯与质量监控。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宝钢已针对钢管、连铸坯、大小方坯、冷热轧板、冷热轧卷、中厚板、宽厚板等对象研发并应用了数十种类型的标记装备。
基于对核心设备的持续研发,在技术上具有独特的优势。
在价格竞争力方面,宝钢开发的喷印标记装备的价格一般在国外同等技术水平产品价格的70%左右,且备件和耗材为国产,能够有效降低钢铁企业的一次性投入及持续生产成本。
同时,由于喷印标记装备的更新速率平均在5至8年,因而该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持续性。
6、全氢罩式炉大型炉群技术与装备宝钢于1998年启动全氢罩式炉装备和控制系统国产化的工作,充分吸收了国外各种全氢罩式炉技术的优点,结合宝钢罩式炉车间多年来的产品生产经验,在退火工艺过程、设备本体结构、整体系统安全性、关键设备研发、退火过程数学模型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和优化。
并于2001年开发出第一台碳钢全氢罩式炉用于生产。
考虑到在现场生产中往往应用的是炉群装备,因此如不解决大型炉群技术难题,很难进行后续推广应用。
因此,宝钢在开发第一台单体罩式炉的经验基础上,又在国内首次开发了更高级别的不锈钢罩式炉炉群技术与装备,并在不锈钢、碳钢、特钢等领域进行了大规模应用。
宝钢罩式炉炉群技术目前已成功在市场上得到推广:南通金轮公司12台钢丝卷罩式炉于2006年投产;柳钢一冷轧36台罩式炉于2009年投产;柳钢二冷轧80台罩式炉将于明年投产。
7、下置式静压传动框架车宝钢于1997年在国内首家创新性地引进了框架车,实现了厂内成品运输“多框架周转运输”模式,是宝钢钢制品物流运输及周转的主力车型。
根据宝钢产能扩张需求以及早期进口框架车的更新需求,如仍依靠引进方式解决,不仅面临价格持续上涨带来的巨大投资压力,而且受到交货期、维修备件采购周期、服务等问题的制约。
在十多年对进口框架车的全面技术消化与运行、维修经验积淀基础上,结合国内钢铁企业的环境与使用特点,宝钢于2008年底自主研发与制造的140吨下置驾驶室式双向行驶框架升降车成功下线。
在操控简便性、保护功能、车辆状态自动记录等方面较进口产品具有优势。
目前,整车备件国产化价值比达到64.8%、国产化重量比达到90.2%。
三、从宝钢的实践谈冶金装备自主创新和国产化的几点体会宝钢的冶金装备自主创新之路,在曲折中前行,尽管目前与同行业国外先进企业的装备研发实力还存在差距,但是从长远来看,我相信我们在这条路上不断的努力,必将形成厚积薄发之势,不断缩短与国外先进企业的差距。
第一,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装备自主化的机制保障。
宝钢通过“研究开发、工程集成和持续改进”这三个体系建设,特别是生产、研发、设计和装备四位一体的工程集成体系建设,为宝钢冶金装备自主化提供了机制保障。
第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模式大大降低自主化风险。
宝钢三十多年工程建设过程中,引进了一些国外的先进技术、积累了设备运行的丰富历史数据及使用经验,在面对市场和用户过程中掌握了大量对装备改进、二次开发以及专有装备开发的需求,这对宝钢的装备开发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资源。
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可大大降低装备自主化风险。
第三,装备研发需要大投入。
冶金装备开发具有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不断改进等特点。
宝钢在国内较早地组建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宝钢研究院,各子公司均建立了自己的研发机构,每年的研发费投入相当可观。
但在装备自主化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并健全投入、研发、转化和应用机制。
第四,重视人才队伍培养。
宝钢通过引进、培育,以及内部人才柔性流动等方式,打造出了一支熟悉现场、专业扎实的装备开发人才队伍。
这支人才队伍中,汇集了生产、装备研发、设计、装备制造,以及装备运行维护的技术人员,对于装备自主化的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五,重大装备自主化需要政府的扶持。
装备自主化需要借助工程应用才能实现系统性的创新和成果转化,首台(套)装备的工程化应用有较大风险。
上海市于2007年在国内首先采用国产首台(套)装备的风险补偿机制等政策,宝钢也有少数几个项目享受了此项政策,但目前能享受此项政策的企业还很少,希望政府部门能进一步加大此项政策的受惠面。
四、冶金装备自主创新和国产化发展趋势的展望近三十年来,我国引进了大量的冶金装备,在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上,在冶金工艺的若干领域已接近或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国内的机械制造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实现冶金装备自主化的条件已经成熟。
从宏观政策面来看,高端装备制造是我国规划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有望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冶金装备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中是一个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