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文化-定义

合集下载

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艺术

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艺术

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在中国,少数民族是构成多民族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传统文化和艺术也是中国文化多元性的重要体现。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在不断发展和传承,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

一、蒙古族传统文化和艺术蒙古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最大的一个族群,他们的传统文化和艺术独具特色。

蒙古族的歌舞艺术是他们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蒙古族的“呼麦”艺术。

呼麦是一种特殊的喉唱,它的奇妙之处在于歌手同时演唱两个不同的声部,一般分别为低沉的嘶哑音和高亢的尖锐音。

演唱者通过对舌头、喉咙、唇齿等部位的调控,将嗓音分成两个独立的声部,创造出独特的音乐效果。

呼麦艺术在唱腔和音乐节奏上都具有高度的自由度,让演唱者能够实现无限的创造性。

此外,蒙古族的民族舞蹈也很具特色,如《呼格达里》、《那达慕大会》等经典舞蹈,都充满着浓郁的民族气息和草原情调,让观众感受到了蒙古族的豪迈和激情。

此外,蒙古族的传统绘画、书法、雕塑等艺术形式也发展得十分独具特色。

蒙古族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受到广泛的欢迎和推崇,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藏族传统文化和艺术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民族,藏族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在中国文化领域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藏族的传统艺术形式多样,其中以唐卡画最具代表性。

唐卡画是藏族绘画艺术之一,以描绘佛教经典故事和藏传佛教法义为主要内容。

唐卡画风格奇特,色彩鲜艳,线条流畅,构图复杂且严谨,给人以宁静、神秘的感受。

它的绘制具有一定的规律和仪式,需要专业的画师使用特制的颜料和绘画工具,在规定的时间和环境下进行制作。

唐卡画传承了藏族文化中丰富的宗教、文化、历史等内容,是藏族民族文化中珍贵的组成部分。

另外,藏族的传统音乐和舞蹈也深受人们的喜爱。

藏族民间舞蹈的动作简单、优美,多以手、眼、身体的比划来表现故事情节,跳起来让人无限遐想和感受。

三、哈尼族传统文化和艺术哈尼族是云南省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的传统文化和艺术表达着他们生活在山村中的独特境遇和文化特征。

民族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民族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民族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民族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导言:民族文化是指在一个特定民族内部所形成的、与该民族保持密切关联的、有各种具体表现形式的文化。

它是民族的精神财富和独特的文化遗产,不仅与该民族的历史、地理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还与该民族的价值观、信仰体系以及生活习惯等密切相连。

在本文中,我将通过深度的探索和回顾性的总结,旨在帮助读者对民族文化有更全面、深刻和灵活的理解。

一、民族文化的定义和特征1. 民族文化的定义民族文化是指在一个民族内部所形成的、与该民族密切相关的文化体系。

它包括民族的语言、服饰、音乐、舞蹈、戏剧、美术、建筑等各个方面,以及表达该民族思想观念、道德准则、信仰体系等文化元素。

2. 民族文化的特征民族文化具有独特性、连续性和多样性的特征。

独特性体现在每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语言、艺术形式和文化符号,使其与其他民族有所区别;连续性指民族文化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传承系统,代代相传;多样性则表现在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即使在同一个国家内,也存在着各个民族特有的文化特征。

二、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影响因素1. 形成因素民族文化的形成与民族的历史、地理、社会和经济环境密切相关。

历史因素包括民族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以及历史事件对文化的塑造作用;地理因素指自然环境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如地形、气候等;社会因素包括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等;经济因素则指经济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对民族文化的影响。

2. 影响因素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除了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

文化交流、文化融合和文化传播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的重要途径。

三、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和作用1. 增强民族认同感民族文化是民族认同感的重要来源,它能够让人们意识到自己的民族身份,并在其中找到归属感和自豪感。

2. 传承历史和传统民族文化是民族的历史和传统的重要载体,通过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可以使后代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历史和传统,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文化传统。

少数民族知识点汇总

少数民族知识点汇总

少数民族知识点汇总少数民族是指在中国各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包括藏、彝、壮、维吾尔、苗、回、瑶、满、蒙古、布依、傣等55个少数民族。

这些民族各有其独特的文化、习俗、风情,本文将为您汇总少数民族的一些知识点。

一、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少数民族人口主要分布在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自治区、县、市。

其中,西藏自治区是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地区,约为91.2%。

此外,云南、贵州、广西、内蒙古、新疆等省区也是少数民族聚集较多的地区。

二、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主要使用的语言包括藏语、蒙古语、汉语、壮语、回语、维吾尔语、彝语、傣语等。

其中,藏语是西藏地区的官方语言,使用范围广泛;汉语是中国的官方语言,被广泛使用。

三、少数民族服饰少数民族服饰丰富多彩,彰显了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渊源。

比如,藏族的传统服饰有藏袍、袍、袜、鞋等,给人们带来了浓郁的藏族风情;瑶族的传统服饰则以瑶族蓝、红、紫、绿四种颜色为基调,花式的绣花和挑针等工艺也是其独特之处。

四、少数民族习俗少数民族的习俗多种多样,反映了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习惯。

比如,藏族和土族的传统婚礼都十分盛大,亲朋好友们携带着礼品到新房拜访,夹道欢迎、唱歌跳舞、吃饭喝酒等都是传统的婚礼仪式。

而蒙古族则喜欢沐浴在清新的草原之上,三五成群地与家人朋友欢聚在一起,共同享受纯净的空气和宽阔的草原。

五、少数民族美食少数民族美食也是各具特色,让人垂涎欲滴。

比如,阿昌族的宴席上必备的是鸡炖毛豆和辣椒炒肉,口味辣香扑鼻;藏族则以酸奶和酥油茶为佳肴,口感独特,回味无穷;壮族注重面食,以米粉、米线、面皮等为主食,配上各种肉类和蔬菜,香气四溢。

六、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少数民族拥有丰厚的文化遗产,有许多文物、历史建筑、宗教文化、手工艺品等,代表了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

例如,云南丽江的木府、石林;西藏布达拉宫、大昭寺;辽宁文物馆中的清真寺钟楼、雷峰塔,都是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代表作。

总之,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他们的文化和习俗对于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丰富了全球文化的多样性。

藏族传统文化的定义及内容

藏族传统文化的定义及内容

藏族传统文化的定义及内容藏族文化是藏民族的历史、社会、政治、经济、宗教、生活、习俗与地理环境的特点在意识形态中的反映,是藏民族智慧的结晶,她凝聚着藏民族的情感意志和精神追求,体现着民族的精神,是藏民族的灵魂和标志。

藏族传统文化内容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包括宗教文化、世俗文化、大众文化、宗教密宗文化、地域文化、农耕文化、草原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婚丧文化、节日文化、山文化、水文化、石文化、树文化等;狭义的按藏民族传统的分类法可将上述内容分为大小十大明:声明、内明、因明、医明、工巧明为五大明;修辞学、辞藻学、韵律学、戏剧学和星算学称之为五小明。

内容包括语言文字、宗教经典、历史文献、逻辑哲学、天文历算、文化教育、医药卫生、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伦理道德等。

这一切不仅是藏民族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财富,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弘扬。

藏族传统文化的特点一、藏族传统文化的特征藏族传统文化具有以下五大特点,一是藏族传统文化是以本教文化为根基和源泉,外来佛教文化为充实、丰富并起到先导作用的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雪域文化。

二是伴随着这个民族的产生而随之形成的具有顽强生命力的藏族文化,它的发展经历了远古、古代、近代和现代社会,人类进入太空时代的今天,她依然以根深叶茂充满生机和活力活跃在世界文化百花园中,除了她具有人类文化的共同特征外,还有其他的八种个性特征:即民族性、地域性、多样性、神奇性、稳定性、开放性、导向性和国际性。

三是藏族文化越来越成为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都喜爱、都享用、都欣赏和研究的“热门共享”文化。

四是藏族文化和文化产业具有全球性的交流传播发展空间和经济效益空间。

五是藏族文化将日益面临国内外强势文化的冲击和同化,迫切需要保护抢救和合理利用。

二、藏族传统文化与宗教的联系宗教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这样说:不懂宗教文化就不能全面弄懂藏族文化。

民族文化的定义有许多不同的表述形式

民族文化的定义有许多不同的表述形式

民族文化的定义有许多不同的表述形式。

从总的方面来看,不外乎广义和狭义两类。

广义的民族文化定义即普遍意义上的民族文化定义,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的总和。

这一成果包括物质方面的、精神方面的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制度方面的成果。

其中,物质方面的成果实质上就是民族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创造的全部物质产品,以及创造这些物品的手段、工艺、方法等,包括人的衣、食、住、行、用所属的多种物品,以及制造这些物品的物品。

如食物、服装、日用器物、交通工具、建筑物、道路、桥梁、通讯设备、劳动工具等等。

精神方面的成果是观念性的东西,通常以心理、观念、理论的形态存在,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存在于人们心中的心态、心理、观念、思想等。

如伦理道德、价值标准、宗教信仰等。

二是已经理论化对象化的思想理论体系,即客观化了的思想。

如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

制度方面的成果是精神成果的外显,是人们反映和确定一定的社会关系并对这些关系进行整合和调控而建立的一整套规范体系,包括政权体系、法律法规等。

如历史上少数民族的土司制、寨老头人制、合款制、各种规约等。

又如党和国家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少数民族的实际,建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狭义的民族文化定义狭义的民族文化专指民族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其实,人类文化很难将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截然分开。

所有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创造物,都凝聚着创造者的观念、智慧、意志,这些都属于精神的因素。

之所以提出狭义民族文化概念,就是要排除纯粹的物化自然世界,集中研究人类自身的心理状态。

因此,狭义的民族文化也可以说是民族人文文化,是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的总和,包括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宗教信仰、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民间工艺等等。

民族事务工作意义上的民族文化在中国,为了帮助少数民族加快发展,党和国家不仅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法律法规,还专门成立了管理民族事务的工作部门。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回族回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散居全国、分布最广的民族。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回族人口数为9816802。

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青海以及河南、河北、山东、云南等省分布也较多,有大小不等的聚居区。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是由中国国内及国外的多种民族成分在长时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民族。

伊斯兰教的传入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对回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纽带作用。

元代有“四等人”制,回回的地位一般高于汉族。

回回中的贵族、官宦、学者及商人的活跃,对于元朝的开国和中西交通的开拓,以及军事、政治、经济诸方面都有很大影响,同时也为回回在全国各地的分布和在各项事业中的长期发展打下了根基。

然而元朝回回人又是被征服者,在蒙古贵族劫持下辗转流徙,生活上不稳定,风俗习惯有时也不被尊重,为回回人形成对环境变迁的适应性以及抗争性的共同习理提供了主要条件。

明代曾把回回称作“回夷”,说明回回已经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而存在。

回回人与蒙古人的地位相似,“善加抚恤,密切防闲”,反映了明朝统治者对于各地陆续内附和归化的蒙古人和回回人的政治待遇。

清代,在严酷的民族压迫政策刺激下,回族人的民族意识愈趋强烈,为了民族自尊和民族生存而进行着顽强的搏斗。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回族的政治经济文化。

解放前,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下,回族人民在政治上没有地位,经济和文化发展缓慢。

国民党政府歧视少数民族,不仅无视回回的风俗习惯,而且根本不承认回族的存在。

回回族只能称回教徙,蒋介石操纵下的“国民大会”把回民称作“内地生活习惯特殊之国民”。

回族内部的军阀、官僚和有宗教特权的教主,也加重对回民的剥削和奴役。

1949年前,回族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经济因素。

但发展水平极不平衡,不同地区有不同特点。

农村回民大多无地、少地,或只占有山地、沙地、盐碱地、词滩地,农民破产和逃亡现象比较普遍。

以河南省辉县为例,1948年在430户回族农民中就有赤贫、贫农和下中农414户,占总户数的93 9/5。

《少数民族习俗》课件

《少数民族习俗》课件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少数民族习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ppt课件的 介绍,可以加深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进而促进其 保护和传承。
与现代社会的融合
虽然现代社会发展迅速,但少数民族习俗仍然保持着其独特 的魅力和价值。通过将传统习俗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可以创 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文化。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生态保护
许多少数民族习俗都与自然环境密 切相关,如祭祀山神、保护水源等。 这些习俗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 理念,对于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可持续发展
通过ppt课件介绍少数民族在资源利 用、生态平衡等方面的智慧,可以引 导人们关注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 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少数民族俗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渊源
少数民族习俗的形成和发展受到 历史、地理、政治等多种因素的 影响,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演变

现代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经济的发展 和文化的交流,少数民族习俗面 临着传承和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未来展望
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习俗需要政 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通 过创新和发展,让少数民族习俗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的生机
的美食。
居住习俗
总结词
居住习俗是少数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和建筑风格。
详细描述
居住习俗是少数民族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居住方式。这些建筑风格 通常与该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例如,傣族的竹楼、土家族的吊脚楼等, 都是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建筑。
婚丧习俗
总结词
婚丧习俗是少数民族文化中最为独特的 一部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婚姻 和丧葬方式。

少数民族文化

少数民族文化

少数民族文化引言少数民族文化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由非主要民族群体所形成和发展的文化。

这些文化在丰富国家多元文化的同时,也展示了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充满活力的一面。

本文将重点探讨少数民族文化的定义、特点以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定义少数民族文化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由非主要种族或民族所创造和传承的独特文化形态。

这些文化通常包括语言、宗教、习俗、艺术和传统手工艺等多个方面。

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常常以与主要民族文化有明显区别的方式表达和展示。

特点1. 多元性:少数民族文化的多元性是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由于地域、历史、族群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少数民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这些文化之间的差异可以表现为不同的宗教信仰、习俗、舞蹈形式、服饰风格等。

2. 传统性: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少数民族文化往往保留了很高程度的传统性。

传统的习俗和活动在少数民族社区中得到了广泛传承和保护。

这些传统的文化元素不仅反映了少数民族的历史和生活方式,也是他们自我认同和归属感的重要来源。

3. 融合性:尽管少数民族文化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传统,但多数情况下,它们也受到了来自周边少数民族以及主要民族文化的影响。

这种融合性使得少数民族文化不断发展和演变,吸收了其他文化的元素,发展出更多元化的新形式。

影响1. 社会认同:少数民族文化对于少数民族群体来说,是维系自身社会认同和共同体感的重要媒介。

通过传承和发展自己的文化,少数民族群体能够保护和强化自身的身份认同,增加对主流社会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2. 文化遗产: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对于整个社会的历史记忆和多元性文化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和保护,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族群之间的差异和共通性,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3. 旅游业发展:具有独特和吸引力的少数民族文化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许多少数民族社区以其独特的民俗、风情和手工艺品吸引了大量游客。

这不仅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也为少数民族社区带来了经济收入和更好的生活条件。

初步了解中国的少数民族与其特色文化

初步了解中国的少数民族与其特色文化

初步了解中国的少数民族与其特色文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少数民族。

每个少数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和传统,这些文化和传统丰富了中国的多样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初步了解一些中国的少数民族以及他们的特色文化。

1. 壮族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壮族的文化以歌舞和音乐为主要特色。

他们的歌舞表演形式多样,以独唱、合唱和舞蹈为主,通常伴随着锣鼓和唢呐的音乐。

壮族的壮锦是中国传统的手工织物之一,色彩鲜艳,图案独特。

2. 哈萨克族哈萨克族是中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哈萨克族以畜牧业和乐器演奏闻名。

他们擅长骑马和射箭,马球运动是他们的传统运动项目之一。

此外,哈萨克族还以弹奏有弦乐器喀尔巴阡为特色,这是一种像古琴一样的乐器,能够表达丰富的情感。

3. 傣族傣族主要居住在云南、四川、广西等地。

傣族的文化以泼水节闻名于世。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传统的庆祝活动,通常在每年农历4月泼水,象征着洗去一年的晦气,迎接新的一年。

在泼水节期间,人们互相泼水,载歌载舞,展示傣族的独特风情。

4. 藏族藏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藏、四川、云南等地。

藏族的文化以藏传佛教和唐卡画闻名。

藏传佛教在藏族人民中具有重要地位,唐卡画是一种寺庙壁画,通常描绘佛教故事和神话传说。

此外,藏族的传统服饰也是他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鲜艳的颜色和精美的刺绣而闻名。

5. 朝鲜族朝鲜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的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省份。

朝鲜族的文化与韩国有着密切的联系,包括语言、服饰和饮食等方面。

朝鲜族的传统服饰韩服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精细的工艺而著称。

此外,朝鲜族还有自己独特的舞蹈和音乐形式,如板锣舞和杂技等。

以上只是中国众多少数民族中的几个代表性的族群,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和特色。

通过深入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多元和谐,并且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认识少数民族文化特色

认识少数民族文化特色

认识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拥有 56 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而丰富的文化特色。

这些文化特色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们反映了民族的智慧、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少数民族文化特色首先体现在其独特的语言文字上。

许多少数民族都拥有自己的语言,如蒙古族的蒙古语、藏族的藏语、维吾尔族的维吾尔语等。

这些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少数民族的文字也各具特色,有的是象形文字,有的是拼音文字。

例如,纳西族的东巴文是一种古老的象形文字,其形态优美,充满了神秘的魅力。

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风格和特点的服饰。

蒙古族的长袍宽袖,配以华丽的头饰和腰带,展现出草原民族的豪放与洒脱;苗族的银饰盛装,精美绝伦的银冠、银项圈和银手镯,彰显着苗族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祖先的敬仰;彝族的火把节盛装,色彩鲜艳,图案精美,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

这些服饰不仅美观,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民族的历史、宗教、习俗等方面的特点。

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同样丰富多彩。

蒙古族的烤全羊、手把肉,奶皮子、奶豆腐等奶制品,体现了草原游牧民族的饮食特色;维吾尔族的烤羊肉串、馕、手抓饭等美食,以其独特的风味闻名遐迩;傣族的竹筒饭、香茅草烤鱼,充满了热带风情。

少数民族的饮食不仅注重口味,还与民族的节日、祭祀等活动密切相关,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建筑方面,少数民族也展现出独特的风格。

侗族的鼓楼、风雨桥,建筑工艺精湛,结构巧妙,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傣族的竹楼,通风透气,适应了当地炎热潮湿的气候;蒙古族的蒙古包,便于拆卸和迁移,适应了游牧生活的需要。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成为了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

少数民族的艺术形式更是多种多样。

蒙古族的长调、呼麦,歌声悠扬,气势磅礴;维吾尔族的木卡姆,旋律优美,节奏欢快;壮族的铜鼓,造型精美,鼓声雄浑。

此外,还有少数民族的舞蹈,如朝鲜族的长鼓舞、傣族的孔雀舞、藏族的锅庄舞等,舞姿优美,富有表现力。

少数民族文化-定义

少数民族文化-定义

2.1 文化的概念世界上关于文化的定义有数百种之多,与文化相关的概念更是数不胜数。

从词源学的意义上来说,culture(英)、kultur(德)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意是“保护、耕种、栽培”的意思。

学术界认为,泰勒的文化定义“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在社会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

可以说一万个学者眼中就有一万种文化的定义,1952年,美国的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合著的《文化—有关概念和定义的回顾》一书,列举了西方学术界各种文化的定义 160 多种。

1965 年,莫尔的著作《文化的社会进程》里更是列举了关于文化 250 多种的说法。

文化是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对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呈现出的一种历史现象。

“《大英百科全书》将文化概念分两类。

第一类是“一般性”的定义,将文化等同于“总体的人类社会遗产”;第二类是“多元的相对的”文化概念,“文化是一种来源于历史的生活结构的体系,这种体系往往为集团的成员所共有”,它包括语言、信仰、价值、传统、习惯、制度、思想,以及它们在物质工具和制造工具中的体现”[1]。

中国《辞海》对“文化”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解释:文化“从广义上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机构”[1]。

尽管文化是一个没有特定的概念,就本质而言,文化与人是一体的。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文化”一次总体上形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人文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就是人文化,即经过人或社会加工改造过的一切都是文化,认为文化包括人类通过后天学习所掌握的各种思想、技术和物质文明;既有精神产物,也有物质产物:既有属于经济基础的部分,也有由此决定的上层建筑部分。

文化体现一个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而变化,因此,文化会呈现出多样性。

少数民族文化--土家族

少数民族文化--土家族

⼟家族,现有⼈⼝5704223⼈,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家族苗族⾃治州,湖北恩施⼟家族苗族⾃治州。

此外,四川省的⽯柱、秀⼭、⾣阳、黔江等县也有分布。

⼟家族地区,⼭岗缠绕,物产丰饶。

有着雄奇的⾃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中外游⼈。

其中张家界是我国第⼀个国家森林公园,已成为新兴的旅游胜地。

⼟家族⾃称“毕兹卡”,意为“⼟⽣⼟长的⼈”。

2000多年前,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带,与其他少数民族⼀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

宋代以后,⼟家族单独被称为“⼟丁”、“⼟民”等。

新中国成⽴以后,根据⼟家族⼈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家族。

⼟家族有⾃⼰的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多数⼈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汉语、汉⽂。

只有湘西的龙⼭、永顺、古丈等县的少部分地区仍通⽤⼟家语。

⼟家族主要从事农业⽣产,在经济、⽂化的发展上受汉族影响较多,但也保留有⾃⼰的特点。

湘西的“⾦⾊桐油”,鄂西的“坝漆”,都是饮誉中外的名产。

⽩虎崇拜 ⽩虎在⼟家⼈的⼼⽬中有着举⾜轻重的地位。

⼟家族⾃称是“⽩虎之后”。

相传,远古的时候,⼟家族的祖先巴务相被推为五姓部落的酋领,称为“廪君”。

廪君率领部落成员乘⼟船沿河⽽⾏,⾏⾄盐阳,杀死凶残的盐⽔神⼥,定居下来。

⼈民安居乐业,⾃然廪君也深受⼈们的爱戴。

后来廪君逝世,他的灵魂化为⽩虎升天。

从此⼟家族便以⽩虎为祖神,时时处处不忘敬奉。

每家的神龛上常年供奉⼀只⽊雕的⽩虎。

结婚时,男⽅正堂⼤⽅桌上要铺虎毯,象征祭祀虎祖。

除了进⾏宗教式的虔诚敬祭,⼟家⼈的⽣活中也随处可见⽩虎的影⼦。

古代⼟家族先民作战时所持的(钅享)钎、⼽、剑上⾯,都铸镂有虎头形或镂刻有虎形花纹。

如今⼩孩穿虎头鞋,戴虎头帽,盖“猫脚”花衾被;门顶雕⽩虎、门环铸虎头。

其意⽤虎的雄见来驱恶镇邪,希翼得到平安幸福。

“⽑古斯”舞 “⽑古斯”,⼟语为“拔步长”,是⽼公公的意思。

它是⼟家族纪念祖先,开拓荒野,捕鱼狩猎等创世业迹的⼀种古⽼舞蹈。

少数民族民俗知识点总结

少数民族民俗知识点总结

少数民族民俗知识点总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占据绝大多数,其他55个少数民族分布在全国各个地区。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反映了其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历史传统。

本文将对中国少数民族的民俗知识做一个总结,涵盖节日、婚嫁、饮食、服饰等方面。

一、节日1.苗族的““三月三”节苗族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他们有一个重要的节日“三月三”节,是苗族的传统节日,也是苗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在农历三月初三,相当于公历的每年的农历二十六三月初一日。

在此时,苗族各地举行各种盛大的祭祀活动,并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表演,如“打花枪”、“芦笙舞”、“上灯台”、“踩堂歌”等。

2. 藏族的“藏历新年”节藏族是中国的又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青海省的囊谦县等地。

藏历新年是藏族的传统节日,又称洛萨。

据说促著的天使妈底的第一架鼓从以上升起,象征今年的第一天。

到了现在,庆祝洛萨的活动从上升到蔚的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当中藏民的生活。

传统庆祝活动包括赛马、赛射箭、唱藏歌、跳藏舞以及宗教活动。

3. 朝鲜族的“端午节”朝鲜族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地。

朝鲜族有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也称“半夏节”。

这一天,人们会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

端午节是朝鲜族人民主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是一种重要的民俗传统。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朝鲜族群众正是迎来温暖的春季、田间第一次大作物水揉季节这个神圣的日子中,在每年的“端午节”当天,朝鲜族家家户户都会做好各种备品,为祝亲朋好友送上丰寅难丰的防脱病。

二、婚嫁1. 哈萨克族的婚俗哈萨克族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哈萨克族的婚俗非常独特,其婚礼通常是在秋季举行,有“拜堂”、“新婚洞房”、“办娶”等环节。

在婚礼的当天,一对新人要相亲相爱地通过设在河桥上的大驱、盖子或树木,最终抵达新郍德,河桥的意思是在善地过一生,得到家人的多年来的祝福。

民族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民族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民族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摘要本文主要探讨民族文化的概念和特征,以及为什么理解和认识民族文化对于我们的重要性。

同时,本文还将深入分析不同民族文化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并探讨如何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一、民族文化的概念和特征民族文化是指在特定地域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民族特色的文化形态。

它包括语言、宗教、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艺术、音乐、戏剧等表现形式。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长期生活和发展的产物,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民族文化具有如下特征:1.多样性:世界上存在着众多不同的民族文化,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艺术形式。

这种多样性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内涵,也为相互之间的学习和交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古老性:民族文化承载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和传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积淀。

通过研究民族文化,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民族的起源和演变,深入挖掘其中的智慧和经验。

3.共同性: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共同财富,具有凝聚力和认同感。

它是一个民族凝聚在一起的纽带,通过共同的文化传统,民族成员之间相互认同和归属感得到加强。

二、理解和认识民族文化的重要性理解和认识民族文化具有以下重要性:1. 促进民族和谐理解和认识民族文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文化差异。

通过学习和交流,我们能够加深对其他民族的理解和认同,从而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相处。

2. 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传统和精神瑰宝,它承载了丰富的智慧和经验。

通过理解和认识民族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它们,并在创新中发展出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

3. 文化自信理解和认识民族文化可以增强个体和民族的文化自信心。

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能够让个体更加自豪和自信,为民族的繁荣和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4. 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通过理解和认识民族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参与到跨文化交流与融合中。

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可以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和借鉴,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三、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与相似之处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也有相似之处。

浅谈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

浅谈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

浅谈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浅析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一个大家庭,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底蕴,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1、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概述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指以中华文化为源头的、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

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发展的人文精神的总和。

民族文化是一个不以时代划分的、动态的和发展的历史范畴。

少数民族文化在我国是指除了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可划分为六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其中包括饮食、服饰、生活用具等等。

第二,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包括婚姻、家庭、宗教、丧葬等。

第三,民间传承文化,包括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等。

第四,科技知识工艺文化,包括生产技术、天文历法、民间医药、工艺制作等。

第五,信仰崇尚文化,包括宗教、崇拜、祭祀、巫术、禁忌等。

第六,节日文化,包括年节各民族特有的宗教、农事、纪念、庆典等。

2、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每一个民族都是以其独特的文化区别于另一个民族,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的灵魂。

少数民族传统那个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积累形成的,其特点是由少数民族历史上所拥有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同时也受到相邻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的影响,受到历史上各民族关系的影响,也受到本民族内部政治发展、阶级结构的影响。

因此,有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不同的外部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不同的内部政治状况,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就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来说,我们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具有宗教性特色的文化。

浅析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修订稿

浅析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修订稿

浅析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浅析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一个大家庭,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底蕴,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1、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概述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指以中华文化为源头的、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

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发展的人文精神的总和。

民族文化是一个不以时代划分的、动态的和发展的历史范畴。

少数民族文化在我国是指除了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可划分为六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其中包括饮食、服饰、生活用具等等。

第二,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包括婚姻、家庭、宗教、丧葬等。

第三,民间传承文化,包括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等。

第四,科技知识工艺文化,包括生产技术、天文历法、民间医药、工艺制作等。

第五,信仰崇尚文化,包括宗教、崇拜、祭祀、巫术、禁忌等。

第六,节日文化,包括年节各民族特有的宗教、农事、纪念、庆典等。

2、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每一个民族都是以其独特的文化区别于另一个民族,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的灵魂。

少数民族传统那个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积累形成的,其特点是由少数民族历史上所拥有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同时也受到相邻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的影响,受到历史上各民族关系的影响,也受到本民族内部政治发展、阶级结构的影响。

因此,有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不同的外部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不同的内部政治状况,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少数民族文化--回族

少数民族文化--回族

回族,有⼈⼝8602978⼈,是中国少数民族中⼈⼝较多的民族之⼀。

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治区,在⽢肃、新疆、青海、河北以及河南、云南、⼭东也有不少聚居区。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

其先民主要是13世纪蒙古⼈3次西征后⼤批东迁的“ 回回”⼈,以及远在唐宋时期侨居中国东南沿海的穆斯林“蕃客”,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并吸收了汉、蒙古、维吾尔族等⽣活习俗,逐渐形成了回回民族。

汉语为回族的共同语⾔,在⽇常交往及宗教活动中,回族保留了⼀些阿位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在边疆民族地区,回族⼈民还经常使⽤当地少数民族的语⾔。

回族有⼩集中、⼤分散的居住特点。

在内地,回族主要与汉族杂居;在边疆,回族主要与当地少数民族杂居;⼤都分布于⽔陆交通线上,因此经济⽂化较为发达。

回族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主要体现在头饰上,回族男⼦多戴⽩⾊或⿊⾊、棕⾊的⽆沿⼩圆帽。

妇⼥多戴盖头,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少⼥及新婚妇戴绿⾊的,中年妇⼥戴⿊、青⾊的、⽼年妇⼥戴⽩⾊的。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在回族的形成过程中曾起过重要作⽤。

回族主要从事农业,有的兼营牧业、⼿⼯业。

回族还擅经商,尤以经营饮⾷业突出。

 清真寺 清真寺⼜称“礼拜寺”,阿位伯语称作“麦斯吉德”(意⼤利拜安拉的场所)。

清真寺基本上建在回族聚居区,体现了回族⼈“围寺⽽居”的特点。

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举⾏礼拜和宗教活动的场所,有的还负有传播宗教知识、培养宗教职业者的使命。

清真寺在回族穆斯林⼼⽬中有着重要位置,亦是回族建筑艺术的代表。

中国回族地区倒底有多少清真寺?具体数字尚难统计。

⼀般凡回民聚居区都有清真寺,有的百⼈之村,因教派不同,⾃然就有两座清真寺并存。

在回民数量较多的⼤中城市都有历史悠久、规模较⼤的清真寺:如北京的⽜街清真寺,西安华觉寺,⼴州怀圣寺,杭州真教寺,泉州圣友寺,南京净觉寺,郑州清真寺,银川南门清真寺,西宁东关清真寺…… 回族清真寺⼀般可分为宫院型(即四周围墙、⾛廊)或圆顶型(屋顶为圆拱型)两⼤类,都以其庄严、神圣、肃穆、幽静为总的审美特征。

少数民族文化特色认识

少数民族文化特色认识

少数民族文化特色认识中国是一个拥有 56 个民族的大家庭,每一个民族都有着独特而丰富多彩的文化。

这些少数民族文化犹如璀璨的星辰,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天空中闪耀着各自的光芒。

少数民族文化的特色首先体现在他们的语言文字上。

比如蒙古族拥有自己古老而优美的蒙古文,维吾尔族的维吾尔语则以其独特的发音和书写方式展现出别样的魅力。

壮族的壮文,纳西族的东巴文等等,这些语言文字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承载着民族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

服饰文化是少数民族文化中最为直观和醒目的一部分。

苗族的银饰盛装,以其精美的工艺和华丽的装饰令人赞叹。

银冠、银项圈、银手镯等饰品,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象征着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彝族的察尔瓦和披毡,色彩鲜艳,图案精美,不仅具有保暖的实用功能,还展现了彝族独特的审美情趣。

傣族的筒裙,以其轻盈飘逸的材质和优雅的款式,彰显出傣族女性的温柔与美丽。

少数民族的建筑文化也极具特色。

侗族的鼓楼,造型独特,结构精巧,是侗族人民集会和社交的重要场所。

它不用一钉一铆,全以木榫穿插而成,充分展示了侗族工匠的高超技艺。

土家族的吊脚楼,依山而建,一半悬空,一半接地,既适应了山区的地形特点,又具有独特的美感。

蒙古族的蒙古包,便于拆卸和搬迁,适应了游牧生活的需要,展现了蒙古族人民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

在饮食文化方面,少数民族也有着各自的独特之处。

维吾尔族的烤羊肉串、馕坑肉,香气四溢,让人垂涎欲滴。

蒙古族的手把肉、奶茶,味道醇厚,营养丰富。

傣族的香竹饭,用新鲜的竹筒烤制而成,米饭中融入了竹子的清香。

藏族的酥油茶、青稞酒,是藏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

少数民族的歌舞艺术更是丰富多彩。

壮族的铜鼓舞,舞者手持铜鼓,边击边舞,节奏明快,动作矫健。

维吾尔族的木卡姆,集歌、舞、乐于一体,旋律优美,舞姿动人。

蒙古族的长调,悠扬高亢,余音袅袅,仿佛能让人感受到草原的广阔和骏马的奔腾。

藏族的锅庄舞,人们手拉手围成圆圈,欢快地舞蹈,体现了藏族人民的团结和欢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文化的概念世界上关于文化的定义有数百种之多,与文化相关的概念更是数不胜数。

从词源学的意义上来说,culture(英)、kultur(德)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意是“保护、耕种、栽培”的意思。

学术界认为,泰勒的文化定义“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在社会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

可以说一万个学者眼中就有一万种文化的定义,1952年,美国的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合著的《文化—有关概念和定义的回顾》一书,列举了西方学术界各种文化的定义 160 多种。

1965 年,莫尔的著作《文化的社会进程》里更是列举了关于文化 250 多种的说法。

文化是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对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呈现出的一种历史现象。

“《大英百科全书》将文化概念分两类。

第一类是“一般性”的定义,将文化等同于“总体的人类社会遗产”;第二类是“多元的相对的”文化概念,“文化是一种来源于历史的生活结构的体系,这种体系往往为集团的成员所共有”,它包括语言、信仰、价值、传统、习惯、制度、思想,以及它们在物质工具和制造工具中的体现”[1]。

中国《辞海》对“文化”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解释:文化“从广义上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机构”[1]。

尽管文化是一个没有特定的概念,就本质而言,文化与人是一体的。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文化”一次总体上形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人文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就是人文化,即经过人或社会加工改造过的一切都是文化,认为文化包括人类通过后天学习所掌握的各种思想、技术和物质文明;既有精神产物,也有物质产物:既有属于经济基础的部分,也有由此决定的上层建筑部分。

文化体现一个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而变化,因此,文化会呈现出多样性。

[1] “文化的狭义理解偏重于精神层面,狭义的文化就是指人类的精神或精神文化,它包括精神领域里的一切东西,不仅仅包括信仰、能力、精神、感情、意志、思想等人的主观活动,而且还包括这些活动的观念性的成果,如文学、理论、学说、艺术、宗教、习惯、道德、风俗等。

20 世纪中期以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文化产品的批量生产成为可能,狭义文化具有了更多的商品属性。

目前对文化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狭义的文化领域[1]”。

2.2 文化产业的概念文化产业的概念到目前为止,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其概念仍未得到严格、统一的界定。

专家学者对文化产业已经进行了几十年的深入研究,但人们因研究的立场、角度、方法的不同而对文化产业的范围界定也有所不同。

因此,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叫法,在英国叫创意产业,在美国叫版权产业,在西班牙称文化休闲产业,在中国台湾地区称创意文化产业,在中国叫文化产业,除了这些,一些国家或学者还称之为文化工业等。

学术界认为,1947 版的《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克斯.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最先提出了“文化产业”的概念。

文化产业的概念更多指文化的商品产业化。

关于文化产业概念之间也存在着分歧。

如,J.奥康纳认为:“文化产业是指以经营符号性商品为主的那些活动,这些商品的基本经济价值源于他们的文化价值。

它首先包括了文化传统产业—电视、广播、出版、唱片、新媒体、设计、建筑等,还包括传统艺术—手工艺、视觉艺术、剧院、博物馆和画廊、音乐会、演出等”。

提摩.坎泰尔认为:“文化产业是指那些使用同类生产和组织形式如工业化的大企业的社会机构,这些机构生产和传播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如音乐出版部门、报纸、期刊和书籍的出版部门、影像公司、商业性体育机构,等等。

”安迪.C.普拉特认为:文化产业“这一概念与以文化形式出现的物质生产中所牵扯到的各种活动有联系”。

目前我国对文化产业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但学术界一致认为《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里的概念较为全面,它认为文化产业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就其产品性质而言是向消费者提供精神产品或服务的行业,另一方面就其经营性质而言是是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生产活动。

它既包括传统的文化产业如电视、广播、出版等,也涵括了如互联网和相关的高新技术产业。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文化产业可以分为,创意文化产业、体育文化产业、旅游文化产业、娱乐文化产业、影视文化产业、演艺文化产业等等,它的范围和内容在不断的扩大和细化。

文化产业的内涵就是以经营符号性商品和信息为主的活动,文化商品的经济价值,来自于它们的文化价值。

总之,文化产业概念包含“文化”与“产业”两个方面,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行业。

它生产的是精神文化产品,既有一般产业的特征,又有文化自身的属性。

2.2 文化产业的概念文化产业的概念到目前为止,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其概念仍未得到严格、统一的界定。

专家学者对文化产业已经进行了几十年的深入研究,但人们因研究的立场、角度、方法的不同而对文化产业的范围界定也有所不同。

因此,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叫法,在英国叫创意产业,在美国叫版权产业,在西班牙称文化休闲产业,在中国台湾地区称创意文化产业,在中国叫文化产业,除了这些,一些国家或学者还称之为文化工业等。

学术界认为,1947 版的《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克斯.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最先提出了“文化产业”的概念。

文化产业的概念更多指文化的商品产业化。

关于文化产业概念之间也存在着分歧。

如,J.奥康纳认为:“文化产业是指以经营符号性商品为主的那些活动,这些商品的基本经济价值源于他们的文化价值。

它首先包括了文化传统产业—电视、广播、出版、唱片、新媒体、设计、建筑等,还包括传统艺术—手工艺、视觉艺术、剧院、博物馆和画廊、音乐会、演出等”。

提摩.坎泰尔认为:“文化产业是指那些使用同类生产和组织形式如工业化的大企业的社会机构,这些机构生产和传播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如音乐出版部门、报纸、期刊和书籍的出版部门、影像公司、商业性体育机构,等等。

”安迪.C.普拉特认为:文化产业“这一概念与以文化形式出现的物质生产中所牵扯到的各种活动有联系”。

目前我国对文化产业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但学术界一致认为《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里的概念较为全面,它认为文化产业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就其产品性质而言是向消费者提供精神产品或服务的行业,另一方面就其经营性质而言是是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生产活动。

它既包括传统的文化产业如电视、广播、出版等,也涵括了如互联网和相关的高新技术产业。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文化产业可以分为,创意文化产业、体育文化产业、旅游文化产业、娱乐文化产业、影视文化产业、演艺文化产业等等,它的范围和内容在不断的扩大和细化。

文化产业的内涵就是以经营符号性商品和信息为主的活动,文化商品的经济价值,来自于它们的文化价值。

总之,文化产业概念包含“文化”与“产业”两个方面,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行业。

它生产的是精神文化产品,既有一般产业的特征,又有文化自身的属性。

2.3 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是各个少数民族的人民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整体。

专家学者们对民族文化的界定和范围,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一般分为广义的少数民族文化和狭义的少数民族文化,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认知。

广义的少数民族文化是普遍意义上的少数民族文化,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三个方面,对少数民族的起源、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切文化的总和。

少数民族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饮食文化、建筑文化、体育文化、节日文化、服饰文化、艺术创作、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礼仪风尚等都是民族文化。

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

少数民族的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的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于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当前发展的一种文化态势。

狭义的少数民族文化特指各个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一切精神文明的集合,少数民族文化的精神文化是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它表达了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和艺术文化。

少数民族的精神文化是少数民族群众心里状态的描写,在少数民族文化中传递着凝聚力和创造力,在少数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发挥文化的能动性和不断丰富少数民族的精神文化。

2.4 民族文化产业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

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民族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

民族文化产业是关于民族文化的产业化的一种过程,它关系到民族性问题。

由于民族文化因时代、区域不同而具有差异性,民族文化形成的过程中相对复杂,对民族文化产业也可以有多种理解。

因此对于民族文化产业应注重实践性,而不必过分纠缠于学理上的讨论,可以从实践的角度作出一定的解释。

从广义的角度来说,民族文化产业可以被看作是各个民族的人们共同体所进行的文化生产的活动。

我们国家由 56 个民族组成,民族文化产业可以看做一个整体,是全民族的文化产业,但在多数的情况下,我们所指的民族文化产业,实际上是指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也可以指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产业因为从论述的角度不同,有不的概念和范围,但是最起码应该尊重民族的特性,进行民族文化产业的外延。

本文中所用的民族文化产业就是以少数民族或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去进行分析和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