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鸿门宴》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鸿门宴》。对于本节课,我将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的教学理念,从教材、教法、学情、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和评价分析七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理解和教学的设计,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首先说教材。《鸿门宴》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必修一的一篇文章,也是学生进入高中所学习的第三篇文言文,节选自《史记》。《史记》是史学巨著,也是文学经典,这两种价值在这一课体现得尤为突出。所选情节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是刘、项之间政治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化的表现,拉开了长达五年的楚汉相争的序幕,同时也预示了刘、项相争的必然结局。虽名为宴会,实则暗藏杀机,作者以高超的艺术技巧,将众多的人物置身于激烈的矛盾冲突之中,以精炼的语言生动地刻画了一组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情节起伏跌宕,扣人心弦。极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艺术,都使《鸿门宴》成为一篇精品。本课应成为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和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最佳载体。

本单元训练的重点是“提要钩玄”,本课语言较之于《荆轲刺秦王》更通俗易懂,学生又有初中学习《史记》中《陈涉世家》的基础,加之课文情节引人入胜,因而本课也是培养学生自主释疑、筛选概括、思维感悟、深层探究以及合作交流能力的良好依托。

因此我设计的教学三维目标是: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司马迁及《史记》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疏通文句、文意。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能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通过揣摩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把握人物性格。学习其中描写人物的方法,结合史料客观公允地评价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读史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分析项羽悲剧的成因领悟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对学生对自己为人处世的态度有所启迪,同时明白学会辩证看待事物的重要性。

教学的重点是:(1)理解、把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和归纳常见的文言句式;(2)理清文章思路,能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鸿门宴这个事件的过程;(3)通过文本内容分析项羽、刘邦等人的人物形象,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的难点是:立足文本,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鸿门宴》篇幅较长,文言知识较丰富,文章内涵丰厚,因此我设计用三到四课时教学本文。

其次说教法。为了达到我所设计的教学目标,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即朗读法、点拨法、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法。

文言文教学尤其应重视对传统方法的继承, 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 重视文言语感的培养。要做到这些, 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了解文章的结构、内容, 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据此,在教学时采用教师范读,学生诵读作为引子,“师生互动,生生对话”作为课堂核心,逐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教师点拨课文语言方面的一些知识, 引导学生参照注解, 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动口动脑, 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由于《鸿门宴》涉及到很多历史知识,教师有必要拓展相关知识,让学生合作探究人物形象的丰富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重视语文知识与方式与学习习惯。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将讲读与自读相结合,引导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探究。”

当然,为了课堂教学的方便和直观,我在课前准备了PPT课件来展示相关资料。

接下来我们把目光转向学生,说一下学情。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高一的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像本单元这样古汉语知识繁多、叙事详备、人物形象鲜明的文章,学习起来仍有一定困难。初中时学生学过《陈涉世家》,对《史记》有一定的了解,但很可能已经遗忘了大部分。同时,学生虽然在歌曲、影视剧中对项羽、刘邦的形象可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还不够全面,对人物的复杂性认识还不够。

学生在学过《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之后,应该说对先秦文言文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经验,对特殊的文言现象有了一些了解,并且初步掌握了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能独立阅读浅显的、叙事性较强的文言语段。部分学生对楚汉相争的历史和刘邦这个人物可能有一些了解,但是对刘邦为什么成功、项羽为什么失败以及司马迁为什么将失败的项羽列入本纪等等问题都是不甚明确的。因而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就成为本课的重点教学内容。同时作者司马迁高超的叙事技巧也是不容忽视的。

针对这一现状,一要疏通全文大意,为分析事件经过和理解人物形象奠定基础。因此必须让学生充分预习,在预习中发现问题,扫除词句障碍。其次教师适时的点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则能激活课堂氛围。

而在学法上,为了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我主要采用了搜集资料法;为了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我采用了朗读法、讨论法和归纳法,合作探究法,力求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和学习意识。

接下来是说我对教学流程的设计。我一共设计了十个步骤。在课前布置三个方面的预习作业:(1)课前参看提示、注释,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2)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以及理解起来有困难的词句,以便在课堂上讨论。(3)指导学生课前利用图书或网络等搜集有关作者司马迁、《史记》的知识和《鸿门宴》的背景故事。让学生亲自查找资料,从而培养学生的收集筛选材料的能力和自读能力。

在课堂上,首先精心设计导语,用项羽和刘邦同时看见秦始皇时说的话作对比,把他们最后的命运作对比,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且投影《垓下歌》、《大风歌》让学生说说感受,逐渐进入学习状态。

【《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刘邦和项羽都看到秦始皇出行的场景,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也”,刘邦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同样的心思,项羽说得率真无忌,刘邦说得委婉曲折,两人的性格差异由此可见一斑,然而,一个自刎乌江,一个统一了天下。两人成败迥异,功业相反,最后分别唱出了流传千古的两首歌《垓下歌》和《大风歌》(多媒体显示)。大家看一看,读一读,说说感受。(预设:《垓下歌》悲壮凄凉,《大风歌》得意且忧心)到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我们今天就从楚汉相争中的一个重要事件来谈谈英雄,论论成败。】

以此让学生们带着求知的欲望尽快进入到课文的学习当中;

接下来检查预习的情况,请同学们介绍关于作者司马迁、《史记》的知识,对于鸿门宴事件的背景故事也做简单了解。教师点评并总结。

在此之后正式进入课文内容的学习,首先初读感知,通过诵读让学生体会文言的语感。对于本课中的可能产生读音问题的字词进行梳理,解决诵读问题。然后教师范读容易出错的部分,学生自读两遍,最后全班齐读课文一遍,务必读准全部字音,熟悉课文。

在熟悉课文以后,学生应该就能进入文言文学习的状态,这时就进行疏通文意的工作。全文共有7段,主要是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根据课文下的注释疏通文章的大意,对重要的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则由教师点拨指导。基本上按照“对照注释翻译句子——分析重点字词和句字——用四字小标题简单概括本段情节——诵读加深印象”的顺序讲解,最后用宴会前、宴会中、宴会后三个阶段串联起来。学习过程中主要是学生在翻译、概括,教师起一个引导和点拨的作用。一位学生在翻译之中有什么问题,其他学生可以提出来,有疑难的地方可以让教师指导下全体学生一起讨论。(第四段补充座次安排的知识)每一段学完之后,都留给学生一段思考和回味的时间,看看还有没有什么关于字词和翻译方面的问题。文章大意逐段疏通之后再留一段时间默读、回顾全文,给学生思考和提问的机会。最后,请同学用简要的几句话将几段文字的意思串联起来,将鸿门宴的故事陈述一遍。

给情节拟小标题和复述整个故事过程的环节都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在分析全文后,立足文本,分析人物形象,落实重难点。在我的设计中,我将从司马迁的写作手法作为切入点,分析项羽和刘邦两个阵营中的人物对比。鸿门宴不是项羽和刘邦的单打独斗,而是六个阵营之间的对立与博弈。司马迁运用横向对照和映衬的写作方法,刻画了这两个阵营中的八个人物、四种对应关系,

明确:文章在曹无伤这个人物身上所着笔墨不多,但运用了首尾照应的写法,开头最初出场告密的是他,中间由于项羽说漏了嘴,最后沛公把他诛杀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