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
【教学目的及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基础”课的性质和目的,认识到学习“基础”课与自己的成长密切相关,能否学好这门课关系到自己的未来前途和人生价值的实现,进而激发起努力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内容】
1、适应人生新阶段;
2、肩负历史新使命;
3、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4、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明确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及成才目标;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理论品质
【教学时数】4课时
第一节适应人生新阶段
一、什么是大学
大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最初的作为行会组织的中世纪大学,发展到现在具有教学、研究与服务社会的功能的社会组织,大学走过了近九百年的发展历程。对于什么是大学,历来是见仁见智的,这里给同学们介绍一些中外教育家的有代表性的观点:
1、英国教育家纽曼认为,“大学是一个推动探索,使各种发现得到不断完善和证实的地方,是使轻率鲁莽也变得无伤大雅,使错误通过思想与思想之间、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碰撞暴露于众的地方”,用一句话说“大学是一个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
2、英国教育理论家怀海德说,“大学的存在就是为结合老成与少壮以从事创造性之学习,而谋求知识与生命热情的融合”。在他看来,大学传授知识应该是富于想象地传授知识,这是大学对社会应起的作用。一所大学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它就没有理由存在下去。
(英国牛津大学的导师制教学模式。学生申请入学时,一般是由各学院相关学科的教授审查申请文件,而其中的一位教授,则成为日后学生专修课目的导师,这就形成了牛津的导师制。关于导师制,林语堂先生是如此引证的:“牛津剑桥的学生所以好,是导师坐在那里喷烟,喷得你天才冒火……是得益于导师制度。”虽然在今天的牛津,喷烟的导师越来越少见,但这种师生共同研讨的情景依然随处可见。导师在牛津被称为Don,与Don们在一起,有一种与朋友或与家人在一起的感觉。所以,导师制维持的是一种朋友或家人般的学习关系,它不是单独存在的,它必须与草地、河边、茶馆、咖啡厅、饭桌、酒吧、书店或彻夜长谈等相随,这种结合构成了学生生活的全部。)
3、美国现代教育家弗莱克斯纳认为大学主要应该关注四件事。即“保存知识和观念、解释知识和观念、追求真理、训练学生以‘继承事业’。
4、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世界。”在他看来,大学是一个“知识性的社会”。它是为对知识有热情的人设立的,其使命在于探寻真理。
5、英国牛津大学校长卢卡斯教授认为,“大学的工作是提供有意义的信息,即发明和传授知识。。。。。。大学的首要功能是保持那些国家特有的文化,并促进其在与其他文化相碰撞中或是相互理解中的有效结合。”
6、我国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
7、梅贻琦先生认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所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师”。西南联大
8、北京大学原校长陈佳洱认为,“大学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智慧和知识产生、汇集和向外界辐射和散播的场所。随着‘知识’和‘人才’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大学被广泛地誉为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和知识创新的‘发动机’。
9、竺可祯说,“大学是社会之光,不应随波逐流。”“大学犹如海上之灯塔
吾人不能于此时(抗战时期)降落道德之标准也。”
虽然这些关于大学的论述都不尽相同,但我们却可以从中看到关于大学的一些共同特点:
1、大学是学习的场所,是知识的海洋:大学是传授知识传播文化的场所,它有着浩瀚的图书资料,先进的仪器设备;接触广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
2、大学有教书育人的良师:大学聚集着众多的学者和专家,他们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丰富的科研实践经验,了解最新的学术成果,熟悉教育教学规律。而且还可以从良师那里学到做人的道理,接受人格的熏陶。(大学教师的人格魅力:平等、博爱、无私奉献)
3、大学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大学不仅是一种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大学文化体现的是一种共性,其核心与灵魂则体现于大学的精神。可以说大学的一草一木,一楼一景,都蕴涵着大学的文化。北大的未名湖,南大的北大楼、燕大的燕鸣湖等,以及大学的历史发展校风校训,学校师生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是大学的一种文化。大学的校训,是学校学术和文化的结晶,是大学精神的象征,是学校办学理念集中的体现。北京大学:“提倡新学,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京大学的淳朴雄伟、励学敦行;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同济大学:“同舟共济,自强不息”;上海交大的“饮水思源,爱国荣校”。哈佛大学:“truth”(“真理”;有人译为:“让真理与你为友”)。耶鲁大学:“light and truth”(“光明与真理”)。华盛顿大学:“通过真理取得力量”。都离不开“真理”两字。
4、大学有浓厚的学习研究和成才氛围:大学是知识传播、运用和创新的基地,是培育创新精神的摇篮,是接受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熏陶的园地。同学们可以在大学里深入学习科学知识,广泛地汲取各种新的思想和学术成果,不断培养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尽快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二、大学生活的特点
(一)学习:
1、变化: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增强;课程的多样性;教师讲课方式的变化
(管得少讲得快);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变化(内容多了自习多了)。
2、树立新的学习理念:
自主学习的理念:自主学习的理念强调的是自学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的学习正逐步从依赖老师和教科书转向自主性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大学在学习时间的支配上,在学习计划的安排上,在学习潜能的发挥上,拥有更广阔的天地。在大学里,学生拥有较多的自由支配时间,所以有些人会忙得不可开交,或学习,或上网,或组织参加各类讲座、活动;有些人则会闲得难受,无所事事,或整天与周公梦游。作为大学生,我们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主动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坚持自主学习,有强烈的求知欲和主动性;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
教育家B.F.Skinner曾说:“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所谓“剩下来的东西”,其实就是自学的能力,也就是举一反三或无师自通的能力。在大学期间,学习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学习思考的方法,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只有这样,大学毕业生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世界。自学能力必须在大学期间开始培养。许多同学总是抱怨老师教得不好,懂得不多,学校的课程安排也不合理。大学生不应该只会跟在老师的身后亦步亦趋,而应当主动走在老师的前面。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在老师讲课之前就把课本中的相关问题琢磨清楚,然后在课堂上对照老师的讲解弥补自己在理解和认识上的不足之处。
全面学习的理念:学习专业知识及与专业有关的其他方面的知识;不仅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科学方法,培养探索求知的热情;不仅向书本学习,还要向实践学习,向生活学习,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与他人合作,学会按道德准则和法律规范做人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