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话语中的编码和解码》节选
大众文化教程复习资料

一:大众社会及其特征大众社会:社会理论中,大众社会的形成主要是社会工业化和都市化进程的后果,是在与传统社会的比大众一在较中凸显出自身的特点。
1.大众社会成立的条件(教材P1)“在大众社会与大众文化出现的背后,是与土地相联系的劳动为基础的土地所有制的消除,紧密结合的乡村社群的瓦解,宗教的衰落和与科学知识的增长相联系的社会的世俗化,机械化的、单调的、异化的工厂劳动的扩展,在拥塞着毫无个性特征的人群的、庞大杂乱的城市中建立的生活模式,以及道德整合作用的相对缺乏(在大众社会理论看来,这些后果要由工业化和都市化的进程来承担)。
”【英】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通俗文化理论导论》P112.大众社会的界定(教材P10)3.大众社会的特征大众社会的社会结构关系。
其与传统社会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大众与大众之间、大众与社会权利精英之间关系的不同上。
大众社会理论对大众社会的描述:工业化和都市化进程的破坏性结果。
二:大众及其特征:1大众和公众:公众(public)是与大众相对的一个重要的概念。
一般指社会上围绕共同关心的公共事务或问题,通过公开、合理的讨论而形成的能动的社会群体。
是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其行为是有理性的,因而卢梭称之为民主政治的基础,认为公众的意志——公意代表了共同体的最高意志,是不可摧毁的。
2公众与大众的区别: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从 5 个方面加以区分①就表达意见和接受意见的人数比例来看,在公众当中,有许多人既表达意见也接受意见;而大众则更多倾向于接受群体意见;②、对大众传播反应的可能性而言,公众可能会有立即的反应,而大众则反应困难;③、就意见转变为社会行动的难易而言,公众比较容易,大众比较困难;④、就在社会中的自治程度而言,公众高,权力机构较难进入自治的公众领域,而大众则低,易受权力机构的操控;⑤、就传播统治的方式而言,公众参与民主运作讨论,大众由传播掌控社会,很少参与讨论。
3大众的特征:①、人数上看,数量巨大,超过其他的社会群体或集团;②、从存在形式上看,具有极强的分散性和异质性,呈现出一种原子化的存在状态;③、从行动上看,具有强烈的同质性,容易受到外部力量(国家或权力精英)的操控。
新闻传播中“对抗式”解码现象论析

新闻传播中“对抗式”解码现象论析作者:任胜来源:《传媒论坛》2018年第05期摘要:“对抗式”解码主要是受众理解新闻符码意义的时候持有的假设“立场”,实际上就是社会情感的一种表达和反映。
除文字表达以外,还包含有表情包、视频混剪和网络流行语等。
新闻主题、媒介身份和文本制作的专业性和传播时机的及时性等很容易引发“对抗式”的解码现象。
站在传播者的角度来说,提升新闻文本自身的质量、维持良好的对外形象、认同新闻传播的规律是有效解决“对抗式”解码现象的最佳方式和途径。
关键词:新闻传播;“对抗式”解码现象;论析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2018)05-00-02传播的最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分享和交流。
在传输意义的过程中,传和受二者对意义的理解和分享上经常会出现不对称性。
霍尔在《电视话语的编码/解码》当中,曾指出在解码时受众有可能会产生三种不同立场的理论假设:分别是对抗式、主导式以及协商式,这从侧面揭示了传播时信息和意义不仅是单纯被传递,而是被生产出来的机理。
不可否认,霍尔这种表述相当概括,还有很多问题都没有进行深入探究,尤其是“对抗式”解码方面,所以本文主要在详细叙述“对抗式”解码理论含义的前提下,与新闻传播的实践情况相结合,进一步探讨和分析了“对抗式”解码现象。
一、“对抗式”解码的概念及其表达模式这里所说的“对抗式”解码主要指的就是对受众在接受新闻符号意义的时候始终维持“立场”的一种假设。
而大多数情形下我们所说的“立场”,主要指的就是在人们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所抱有的一种态度。
在人们妥善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其所处的地位是对事物展开仔细观察的有效出发点,它在构成人们观察和认识事物角度的同时,也相应对人们站在相反角度上认识并观察事物造成了一定的制约。
社会地位不同,即使事物一样,通常情况下也会表现出大不一样的观点。
另外,“对抗式”解码仅属于当受众接受新闻符号意义的时候坚持的三种立场方式里的一个,更并不代表它是唯一的。
传播学理论——斯图亚特·霍尔《电视话语中的编码与解码》

电视话语中的编码和解码斯图亚特·霍尔传统上,大众传播研究已根据信息流通或流通将传播过程概念化。
这个模式由于其发送者/信息/接收者的线性特征,由于仅只关注信息交流的层面而未能把不同时刻作为一个复杂关系结构的结构化概念而受到批判。
然而,通过表现相连而各异的诸多环节——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再生产—一生产并维持这个结构,也有可能(并且这是有用的)根据这个结构来思考这一过程。
这势必要把这个过程当做“主导的复杂结构”。
诸多实践相联系,然而,每一项实践都保持着自己的特性及其特殊的形态、保持着自身的种种形式和存在条件,从而使这种实践得以维持下来。
这些实践的“对象”就是以特殊方式组织起来并以符号载体的形式出现的各种意义和信息,它们像任何形式的传播或语言一样,在——种话浯的语义链范围之内通过符码的运怍而组织起来。
因此,机制,关系和生产实践在某个环节(“生产/流通’’环节)以符号载体的形式开始运作,这个符号载体是按“语言’’规则构成的。
“产品”就是以这种话浯形式流通的。
因而,这一过程在生产的一端不仅需要它的物质工具—一“手段”,还需要自己的各种社会(生产)关系——诸多实践在传播机制内的组织与结合。
但是,产品的流通和针对不同观众进行的产品分配都是以这一话语形式发生的。
话语一旦完成,接着就必须转译——改造成社会实践,如果流通既圆满又有效果的话。
不赋予“意义”,就不会有“消费”。
如果在实践中没有讲清楚意义,就不会有任何作用。
这一方法的价值在于,虽然每一个环节在表述中对于作为整体的流通都是有必要的,但没有一个环节能完全保证下一个环节,尽管要根据下一个才能把它讲清楚。
因为每个环节都有它特殊的形态和存在条件,所以每一个都是对“形式渠道”的打破或中断,而有效生产的流动(再生产)就是依这个“形式渠道”的连续而定的。
因此,既然不可能把研究限制在“仅仅产生于内容分析的渠道”,我们就必须要认识到信息的话语形式在传播交流(从流通的角度看)中占有一个特殊的位置,要认识到“编码”和“解码”的诸多环节是确定的环节,尽管二者与作为整体的传播过程相比仅仅是“相对自治的”。
基于编码解码理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研究

基于编码解码理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研究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包含语言、言语和言语行为三种方式,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交流纽带。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革命,传统一元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教育现状,发展多元话语体系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文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编码解码理论相结合,基于融媒体传播模式视野,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探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编码;解码;创新引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既是理论教育,也是话语,具备意识形态属性。
斯图亚特·霍尔在《电视话语的编码与解码》一文中首次提出编码与解码理论。
其具有极强的理论意义,首先改变了受众研究的传统线性理解,考虑了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存在思想观念差异、传播手段、技术等制约因素。
其次,重视信息传播过程中符号化运作方式,认为“讯息”可以被看做符号的传达手段。
最后,提出意识形态生产和传递的过程是积极协商的,肯定了受众的能动作用,受众的反馈就是意义的再生产。
一、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一)重视提升编码者整体素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信息传播的编码主体,需要在编码过程中注重改变和创新。
霍尔认为传统研究中把传播描述成线性过程,只关注局部。
他提出编码的过程,就是将信息以独特的方式组织起来并以符号载体的形式出现,通过符码在一种话语的语义链中传播和运作。
霍尔提出的编码与解码的传播模式,已经与传统大众传播研究中的“发送者---信息---接受者”线性模式完全不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依赖于理论传播,信息的编码过程必须包含信息的建构和符码化。
教育主体需要对理论有充分的了解,夯实理论基础,加强学习的强度和深度,这样才能使编码的信息更有专业性,提升学生受众对理论和观念的认可度。
(二)更新编码主体话语范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编码模式,决定了理论传播的接受力,以及客体对于内容和意识形态的解释框架。
霍尔电视话语的编码与解码知识框架

霍尔电视话语的编码与解码知识框架文章主题:霍尔电视话语的编码与解码知识框架一、前言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电视话语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霍尔电视话语的编码与解码知识框架是对这一话语现象进行深度解读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综合探讨这一话语的编码与解码知识框架,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话语的内涵和外延。
二、霍尔电视话语的编码1. 内容选择和呈现方式在霍尔电视话语的编码过程中,内容选择和呈现方式是至关重要的。
在内容选择方面,制作人员需要考虑观众的喜好和需求,选取能够引起观众共鸣的话题和故事。
在呈现方式上,电视画面、音效以及背景音乐都是编码的重要元素。
2. 情感表达和情节安排霍尔电视话语在编码时需要充分表达情感,并合理安排情节。
通过情感的表达和情节的设计,编码者能够更好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使其产生共鸣,进而更容易进行解码。
3. 广告与营销策略在编码过程中,广告与营销策略也是不可忽视的部分。
霍尔电视话语的编码者需要巧妙地融入广告信息,使之既不影响观众观看的体验,又能够有效地传达产品或服务的信息。
三、霍尔电视话语的解码1. 观众的认知和感知在霍尔电视话语的解码过程中,观众的认知和感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观众需要通过对电视话语的理解和感知,获得对内容的准确把握,并产生情感共鸣。
2. 文化背景和语境的影响观众的解码过程会受到其所处的文化背景和语境的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和语境的观众可能对同一电视话语产生不同的解读,因此编码者需要在制作电视话语时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3. 外在因素的影响外在因素如媒介渠道、观看环境等也会影响观众对霍尔电视话语的解码。
观众可能会受到媒介渠道的限制或观看环境的影响,从而影响其对电视话语的解码效果。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霍尔电视话语的编码与解码知识框架在当今多媒体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
我个人认为,编码者需要在制作电视话语时,充分考虑到观众的感受和需求,并尽可能地提供具有共鸣力的内容。
电视话语中的编码与解码

作者: 斯图亚特·霍尔[1];肖爽[2]
作者机构: [1]不详;[2]上海大学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上海文化
页码: 33-45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2期
主题词: 编码/解码;传播;自然化;实践;协商式解码;对抗式解码
摘要:在文化分析中,社会的结构及进程与正式或象征性的结构之间的内部联系十分关键,这个问题通过传播过程中的编码/解码环节问题可了解得更清楚。
电视传播过程中的事件和信息并不是未经加工的,而是受到语言规则、表征方式的制约与加工后形成的符号。
看似自然存在的语言规则和表征方式,是自然化的结果,却是由社会实践进程与社会结构所决定的。
然而受众对于传播信息的解读与接受也会因诸多因素而产生3种不同的解码方式:占主导地位的或霸权式的解码、协商式的解码和对抗式的解码。
文化产业概论题库_含答案

文化产业概论第一章文化产业的基本概念一、阅读理解德国哲学家卡西尔在《人论》中说:“一切文化形式都是符号形式,因此,‘我们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
”,如何理解这句话?答:一方面,只有通过符号的创造,人类才能创造文化。
人类的一切思想,都是通过语言符号来建构和传达的,我们情感和对世界人生的感觉,只有通过一系列的符号才能够充分地捕捉和表达。
另一方面,任何符号,都是一定文化的体现,一切文化,都是符号,没有符号,就没有文化。
二、文化的三要素是什么?答:精神要素:文化的精神内容,主要指哲学、艺术、宗教、伦理道德等思想意义层面的内容。
是文化要素中最有活力的部分,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动力。
表达要素:文化的表现形态,是表达特定精神意义的物质形态。
规范要素:是人们行为的准则,包括思维规范,如约定俗成的语法规则、艺术程式、风俗习惯,明文规定的如法律条文、群体组织的规章制度等。
各种规范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为补充,共同调整着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
三、文化创意产业答: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意为手段、以文化内容创作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保护为特征的产业。
四、内容产业答:内容产业又叫数字内容产业,指利用数字化手段和信息技术提供图像、文字、影像、语音等内容服务的产业,其范围包括移动内容、互联网服务、游戏、动画、影音、数字出版和数字化教育培训等多个领域。
五、文化产业的基本特征答:1、产品的精神性人类的精神构成了文化产品的基本内核,尽管文化产品也有一定的物质形态,但物质形式只是一定精神文化内容的载体,精神的内容才是文化产品的本质。
2、消费的娱乐性文化产品的精神性,使人们在文化消费的时候,能得到教育价值、认识价值和娱乐价值,但对于一般大众文化消费而言,娱乐价值是文化产品价值的主要和基础的价值。
人们的喜闻乐见,就成为文化产品的首要要求和价值判断的主要标准。
3、产业的依附性产业的依附性,是指相对于其他产业而言,文化产业对物质生产力水平和政策、制度环境有更大的附属性和依赖性。
电视话语中的编码与解码

其次,霍尔强调了受众在传媒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性。他突破了传统的受众研 究范式,将受众视为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个体,而非被动接受信息的容器。这 种对受众的重新定义,为我们理解传媒文化的传播效果提供了新的视角。
再次,霍尔将社会政治批判引入传媒文化研究中。在《电视话语的编码与解 码》中,他揭示了电视话语背后的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揭示了电视话语对社会 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这种批判性的研究方法为我们认识传媒文化的社会功能提 供了重要思路。
霍尔的文化研究方法论强调社会批判性思考,倡导媒介素质教育,对于我们 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借鉴霍尔文化理论的实践中,我们需要反思并中国本土的社会、文化和历 史背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发挥其理论的指导作用,推动中国特色的文化 产业发展。我们应坚持社会批判为前提,运用霍尔的理论来深入分析和理解中国 的传媒文化现象
三、解码方式
解码是编码的逆过程,即将编码后的数据还原成原始形式的过程。在电视话 语中,解码方式也可分为静态解码和动态解码两种。
1、静态解码
静态解码主要针对语音、文字、图像等固定编码方式进行解码。解码过程中, 需要根据编码方式和参数,将数字信号还原成原始信号。对于语音信号,需要通 过解码器将其还原成人类可听的语音;对于文字信号,需要将其还原成人类可读 的文字;对于图像信号,需要将其还原成人类可看的图像。
其次,霍尔的文化理论对于具体文化议题有很强的解释力。例如,他运用编 码/解码理论来解释大众传媒中的文化认同问题。他指出,媒体通过特定的编码 方式传递信息,而受众则根据自己的解码方式来理解和接受这些信息。这种差异 可能导致受众对媒体信息的误读,进而影响他们的文化认同。
总的来说,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理论和方法论贡献对于我们理解传媒文化 现象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他的理论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理解文化传播复杂过程的 新视角,也为我们研究不同受众群体的文化认同提供了有力的分析工具。更重要 的是,
央视公益节目《等着我》特色分析

央视公益节目《等着我》特色分析作者:任娜来源:《采写编》2016年第03期摘要:《等着我》是央视综合频道于2014年4月5日开播的大型公益服务类节目,这是全国第一档依托国家力量和社会全媒体帮助的大型电视公益寻人节目。
该节目自2014年开播以来就获得社会广泛关注,引发热议。
是什么样的魅力让这样一个公益寻人栏目引发诸多观众的共鸣与广泛讨论呢?笔者将运用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对《等着我》节目特色进行分析。
关键词:《等着我》;编码解码;公益一、“编码解码”理论斯图亚特·霍尔是英国杰出的文化研究者,他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在《电视话语中的编码与译码》中提出了电视媒介意义生成与传播过程。
他认为,电视媒介意义的生成传播过程同消费品一样,同样存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再生产的过程。
霍尔批判大众传播研究中的“发送者—信息—接收者”线性传播模式,提出了电视话语生产流通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电视话语意义生成阶段,即“编码”阶段,电视工作者将自己要传递的讯息或意义转换为语言文字等,对原材料进行加工整合。
第二阶段为成品阶段。
“电视作品一旦完成,意义被注入电视话语后,占主导地位的便是赋于电视作品意义的语言和话语规则。
此时的电视作品即变成一个开放的、多义的话语系统。
”第三阶段为观众“解码”阶段。
二、央视公益电视《等着我》编码过程中意义生成分析编码的的过程是传播者将传播信息与意图进行符号化的表达过程。
《等着我》中的节目定位、公益真人秀的节目形态、倪萍个性化的主持风格,都显示了传播者的编码意图:通过运用国家力量和媒体力量公益帮助普通老百姓为爱寻找,倡导纯真情感的回归,引导社会的爱心传播。
(一)爱心公益的节目定位。
《等着我》节目旨在通过运用国家公安力量、全媒体寻人平台真正的切实帮助每一个普通人寻找他们的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人。
节目的编码者始终以平民视角揭示普通大众的寻人诉求,用真实的情感力量拉近与解码者的情感距离。
文化产业概论题库_无答案

文化产业概论题库_无答案文化产业概论题库第一章文化产业的基本概念一、阅读理解德国哲学家卡西尔在《人论》中说:“一切文化形式都是符号形式,因此,‘我们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
”,如何理解这句话?二、文化的三要素是什么?三、文化创意产业四、内容产业五、文化产业的基本特征六、材料分析如何看待学者明星化的社会现象?(《百家讲坛》和《公开课》)七、从文化产业的依附性谈如何适应国家政策制度环境八、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九、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对文化产业持什么样的态度?具体包括哪几个方面的观点?十、以《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为主要考察对象,试评价本雅明对于文化产业的观点。
十一、阅读理解“所以我们是在两种意味上使用文化这个词:一方面它是指某一种生活方式的全部,那是普通意义;另一方面它又是指艺术和求知,那就是特殊的去发现、去创造的过程。
”威廉斯坚持把文化的两种意味兼顾和结合起来,请问威廉斯的观点是什么,并简述其意义?十二、请概述霍尔在《电视话语:制码和解码》的文章中所提出的电视话语“意义”生产与传播的三个阶段。
十三、请概述霍尔在《电视话语:制码和解码》的文章中所提出的受众对文化产品及意义的读解存在的三种方式。
十四、阅读理解试分析费斯克在《理解大众文化》一书中的话:“大众文化是由大众而不是文化工业促成的。
”第二章文化产业与文化经济一、文化经济的基本特征二、文化资本的概念和内涵三、文化资本的形态四、布尔迪厄在“文化资本”的概念下特别强调了教育,尤其是早期教育和家庭教育,请问这种教育的重点是什么?五、如何构建创意城市?六、什么是“3T理论”?该理论强调的重点和启发意义是什么?七、材料分析20世纪60年代,丽贝卡的妈妈过生日时,丽贝卡的奶奶亲手烤制生日蛋糕,她购买价值1毛、2毛的蛋糕制作原料;20世纪80年代,丽贝卡过生日时,妈妈打电话给超市或当地的面包房订生日蛋糕,这种定制服务将花费10~20美元,而许多父母却认为定制蛋糕很便宜,毕竟这样做,他们可以集中精力于计划和举行画龙点晴的生日聚会;21世纪初,丽贝卡的女儿过生日时,丽贝卡会把整个聚会交给“迪斯尼俱乐部”公司来举办。
电视话语中的编码解码﹣霍尔

斯图亚特·霍尔传统上,大众传播研究已根据信息流通或流通将传播过程概念化。
这个模式由于其发送者/信息/接收者的线性特征,由于仅只关注信息交流的层面而未能把不同时刻作为一个复杂关系结构的结构化概念而受到批判。
然而,通过表现相连而各异的诸多环节——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再生产—一生产并维持这个结构,也有可能(并且这是有用的)根据这个结构来思考这一过程。
这势必要把这个过程当做“主导的复杂结构”。
诸多实践相联系,然而,每一项实践都保持着自己的特性及其特殊的形态、保持着自身的种种形式和存在条件,从而使这种实践得以维持下来。
这些实践的“对象”就是以特殊方式组织起来并以符号载体的形式出现的各种意义和信息,它们像任何形式的传播或语言一样,在——种话浯的语义链范围之内通过符码的运怍而组织起来。
因此,机制,关系和生产实践在某个环节(“生产/流通’’环节)以符号载体的形式开始运作,这个符号载体是按“语言’’规则构成的。
“产品”就是以这种话浯形式流通的。
因而,这一过程在生产的一端不仅需要它的物质工具—一“手段”,还需要自己的各种社会(生产)关系——诸多实践在传播机制内的组织与结合。
但是,产品的流通和针对不同观众进行的产品分配都是以这一话语形式发生的。
话语一旦完成,接着就必须转译——改造成社会实践,如果流通既圆满又有效果的话。
不赋予“意义”,就不会有“消费”。
如果在实践中没有讲清楚意义,就不会有任何作用。
这一方法的价值在于,虽然每一个环节在表述中对于作为整体的流通都是有必要的,但没有一个环节能完全保证下一个环节,尽管要根据下一个才能把它讲清楚。
因为每个环节都有它特殊的形态和存在条件,所以每一个都是对“形式渠道”的打破或中断,而有效生产的流动(再生产)就是依这个“形式渠道”的连续而定的。
因此,既然不可能把研究限制在“仅仅产生于内容分析的渠道”,我们就必须要认识到信息的话语形式在传播交流(从流通的角度看)中占有一个特殊的位置,要认识到“编码”和“解码”的诸多环节是确定的环节,尽管二者与作为整体的传播过程相比仅仅是“相对自治的”。
210993230_从“异质”到“同构”:英雄题材影片跨文化传播的影像“解码”

2022英雄题材电影是对英雄人物的具象表达,是激发受众认同英雄文化的途径。
本文通过对英雄题材电影的编码方式、解码立场进行解读,从而探寻该类型题材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近年来,以《战狼》系列、《惊天救援》《中国机长》《守岛人》为代表的国产英雄题材电影与美国《蜘蛛侠》系列、《蝙蝠侠》系列等好莱坞“超级英雄”电影共同引发观众关注与热议。
受人文历史、民俗文化及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不同地区的英雄精神表达呈现显著差异。
在跨文化语境下,创作者需要在“多重编码”的基础上对英雄精神进行符号化编码与“他者”参照,进而实现价值重构。
一、文化异质:“多重编码”视域下的叙事逻辑根据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的媒介信息控制理论,信息产生于特定的编码系统,不同的编码系统按照不同的信息模式,产生了文字、图像及声音等不同类型的信息。
①英雄人物是重要的民族文化符号,其不仅承载了丰富的历史记忆,更彰显了真诚、深厚的民族情感。
在“多重编码”视域下,为实现英雄题材电影跨文化传播的理想效果,创作者需要打破类型叙事的框架束缚,着眼细处,创设凸显人性的英雄形象。
(一)叙事主题的编码逻辑英国文化研究学者斯图亚特·霍尔在《电视话语中的编码与解码》一文中,提出了“编码—解码”理论,指出电视符号是“内涵式符号”,是文化系统与符号系统的深度交织。
②在英雄题材电影主题编码过程中,创作者要充分利用电影作品的载体优势,挖掘英雄精神,实现内容叙事与生动抒情的有机融合。
[1]由张艺谋执导,张译、于和伟等人主演的电影《悬崖之上》通过采用冷色调,营造出危机重重的冰冷绝境。
该片黑白基调的视觉隐喻实现了敌我、忠奸等符号的生动建构,而黑暗中的暖色调又象征着英雄们坚定的革命信念。
导演张艺谋对叙事主题进行组合解构,使英雄精神转化为极具张力的感人故事,实现了叙事主题编码的理想成效。
(二)叙事主体的编码逻辑学者管卫中在《军事文学中的人道主义》一文中指出:“真正的英雄,首先必须是凡人,大多数凡人身上,都程度不同的潜藏着英雄素质、民族意识,在特定的情势下,他们的英雄素质、民族素质会被激发”。
电视话语的编码和解码 著作

电视话语的编码和解码著作1. 电视话语的编码和解码,就像是一场神秘的语言游戏。
比如说我们看新闻节目,主播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经过精心编码的。
那些专业术语、简洁的表述,都是为了在有限时间内传递最多信息,就像把各种食材巧妙搭配成一道精致菜肴。
2. 嘿,你知道吗?电视话语编码的时候,得考虑受众的接受能力。
就像厨师做菜得考虑食客的口味一样。
像少儿节目,那话语编码就简单又有趣,充满了生动的动画形象和简单的故事,小朋友们一看就懂。
3. 电视话语解码呢,有时候就像猜谜语。
我有次看一部复杂的历史剧,那些文言文对白就很难解码。
我和朋友一起看,朋友是历史迷,他就给我解释那些话的意思,就像给我一把解开谜题的钥匙。
4. 编码电视话语就像是在搭积木,每个元素都有它的位置。
广告里那些朗朗上口的广告语,就是精心编码的成果。
像“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简单几个字,就把钻石的珍贵和永恒的概念深深植入我们脑海。
5. 解码电视话语可不容易啊,有时候就像在迷宫里找出口。
综艺节目里嘉宾们说的一些暗语或者行话,对于不熟悉娱乐圈的人来说,就像一团迷雾。
我和家人一起看的时候,还得互相讨论才能搞明白。
6. 电视话语编码是一种艺术。
情景喜剧里的那些幽默对白,编剧得绞尽脑汁进行编码,让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观众都能发笑。
就像小丑在表演,得让所有人都觉得有趣。
7. 解码电视话语就像寻宝。
我看探索频道的时候,那些关于科学知识的解说,充满了专业词汇。
我得像个探险家一样,一点点挖掘其中的意义,有时候还得借助字典这个“寻宝工具”。
8. 你有没有想过,新闻报道的编码有多重要?就像快递包装一样,要把信息准确、快速地送到观众手中。
记者们要用最精炼的话语把事件说清楚,不然就像送错快递,观众接收不到正确的信息。
9. 电视话语的解码需要我们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和耳朵。
我在看外语电影的时候,得盯着字幕,同时听着对白,才能解码出其中的情节和情感。
这就像一个多任务处理的高手,不能有一点分心。
霍尔电视话语的编码与解码知识框架

【霍尔电视话语的编码与解码知识框架】一、引言霍尔电视话语的编码与解码知识框架是一个涉及信息传递、沟通和理解的重要概念。
通过对这一框架的深入探讨,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信息传递的复杂性和多元化,为实现有效沟通和理解提供更加全面的思路和方法。
二、霍尔电视话语的编码1. 话语的生成在霍尔电视话语的编码阶段,信息传递者首先需要将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转化为特定的符号、语言或图像。
这一过程涉及语言的选择、语法的运用,以及非语言符号的组合,目的是将思想和情感转化为可传递的形式。
2. 选择文字的意义在编码过程中,信息传递者需要尤其注意选择言辞的意义和准确性。
要确保所编码的话语与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保持一致,并能被接收者准确理解。
3. 语境的作用语境对霍尔电视话语的编码至关重要。
信息传递者需要考虑接收者可能的文化背景、认知习惯和心理预期,以便选择适合的符号和语言进行编码,确保信息能够顺利传递。
三、霍尔电视话语的解码1. 接收话语在接收话语时,接收者需要理解和识别所接收到的符号、语言和图像。
这一过程既涉及到语言的理解和解释,也包括对非语言符号的知觉和认知。
2. 话语理解的复杂性霍尔电视话语的解码过程其实是一个充满复杂性的认知与情感的交互过程。
接收者需要在理解所接收到的信息时,将其与自己的认知体系和情感经验进行联系,逐步建立起对话语的深入理解和解释。
3. 沟通的效果霍尔电视话语的解码需要考虑信息传递的效果。
只有当接收者能够准确地理解和解释所接收到的信息,才能实现信息传递的真正意义,促进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四、总结与回顾在本文中,我们深入探讨了霍尔电视话语的编码与解码知识框架。
通过对话语编码的生成、选择文字的意义以及语境的作用的详细分析,以及对话语解码的接收、话语理解的复杂性和沟通的效果的深入讨论,我们对信息传递和沟通过程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
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霍尔电视话语的编码与解码知识框架无疑是信息交流和沟通领域的重要理论基础。
斯图亚特·霍尔“编码与解码”理论的研究

斯图亚特哆霍尔“编码与解码”理论的研究专业名称:文艺学申请人:赵瑾指导教师:姚倩教授论文答辩委员会哗互陡一孩哗扼席员,王委;斯图亚特・霍尔“编码与解码”理论的研究研究生:赵瑾导师:姚倩教授。
专业:文艺学研究方向:文艺传播与文化产业年级:2011级摘要作为伯明翰学派后期的文化学者,斯图亚特・霍尔的研究思想和成就对文化研究领域影响深远。
他的研究成果多见于一些文章,其中一篇发表于1973年的《电视话语的编码与解码》(俗称霍尔模式)意义非凡,改变了实证主义研究对信息传递者与受众关系的线性理解,并侧重于对受众主动性的研究,这种新的研究范式使得受众研究拉开了新的帷幕。
在当今媒介形式多样化的今天,不管信息传播的方式如何变化,霍尔模式都依然显现着它客观、合理的意义。
为此,全面理解霍尔的编码与解码理论,通过纷繁复杂的大众文化文本,解读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错位与误读现象,发掘大众与传媒冲突、对抗、妥协中所隐含的深层次矛盾,对于加强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探索霍尔“编码,解码”的理论溯源。
霍尔博学慎思,广泛涉猎多学科,跳出当下文化理论研究的局限,敢于从现实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开辟了新的文化研究视域。
而正是积极的借鉴和思考前人的理论成果,才使得霍尔具有非凡的认识和思辨能力。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索绪尔的语言学和符号学理论等等,都给了霍尔很大的启示,同时,霍尔在借鉴前人的理论观点时,又加入了自己的思考,通过对实践事例的深入分析、对信息建构和传播过程的探究和整合,虽终形成了具有非凡影响意义的“编码与解码”理论。
文章的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霍尔“编码,解码”的理论内涵。
在这一部分,从认识的角度,概述了编码和解码的理论意义。
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精髓,主要在他对传媒的生产、流通、消费单个过程中体现。
这正好对应了理论中所知的编码、流通和解码三个过程。
本文就是按照这三个过程,对编码制度结构的内部操作、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和解码者再生产的环节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在谈话类节目以及互联网中节目互动

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在谈话类节目以及互联网中节目互动中的运用作者:郭明溪来源:《科技传播》2015年第11期摘要一九七三年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问世,当时霍尔在一篇名为《电视话语的编码和解码》的大会发言稿中阐述了编码/解码的传播模式并引起关注。
霍尔在《编码/解码》一书中依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价值循环论提出了信息交流的四阶段理论: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和再生产。
分析编码解码理论在现代传播应用中每个阶段下的传播特征和应用,有助于清晰的发现电视节目各环节的特点和问题,为制作高水准的节目提供依据。
关键词编码/解码;谈话类节目;互联网;受众;文化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40-0095-01斯图尔特·霍尔的这个理论相对于其他传播学理论来讲,离我们的现代社会相对近一些。
这个理论的关键在于对社会文化的把握以及将受众作为主动群体研究其存在意义。
在现代大众媒介文化中,媒介文化以不同的媒介形态分为电影文化、电视文化、网络文化等不同的文化类型。
其中,网络文化又具有多种媒介文化的融合性特征。
下面我以凤凰网络电视平台为例,谈谈电视节目的编码解码模式应用以及互联网模式下受众解码模式的改变。
1 谈话类节目中的编码解码名为《一虎一席谈》的谈话类节目,在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到节目全程受众的互动。
因为节目设置的原因,节目设置有主持人,嘉宾,以及在场观众。
首先,主持人胡一虎在主持中其实是具有自己的个人立场的发言权的。
其次,邀请的嘉宾是在节目开播近期比较有争议事件的当事人以及与当事人持相反意见的专家学者等,他们在场上会进行意见的交锋,事实上,他们也是信息的解码体。
还有,场上观众在辩论中也会拥有发表言论的权力。
一般谈话节目的“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再生产”过程可以变成这样“辩论意见提出-交换意见开始-受众对不同立场进行评论-从中提出新的议题-下一轮辩论开始”,场上观众的编码/解码过程中,就会产生三种立场,一种是与主持人观点一致的立场,这些受众就是完全接受主流意见观点。
电视话语中的编码和解码

电视话语中的编码和解码斯图亚特·霍尔传统上,大众传播研究已根据信息流通或流通将传播过程概念化。
这个模式由于其发送者/信息/接收者的线性特征,由于仅只关注信息交流的层面而未能把不同时刻作为一个复杂关系结构的结构化概念而受到批判。
然而,通过表现相连而各异的诸多环节——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再生产—一生产并维持这个结构,也有可能(并且这是有用的)根据这个结构来思考这一过程。
这势必要把这个过程当做“主导的复杂结构”。
诸多实践相联系,然而,每一项实践都保持着自己的特性及其特殊的形态、保持着自身的种种形式和存在条件,从而使这种实践得以维持下来。
这些实践的“对象”就是以特殊方式组织起来并以符号载体的形式出现的各种意义和信息,它们像任何形式的传播或语言一样,在——种话浯的语义链范围之内通过符码的运怍而组织起来。
因此,机制,关系和生产实践在某个环节(“生产/流通’’环节)以符号载体的形式开始运作,这个符号载体是按“语言’’规则构成的。
“产品”就是以这种话浯形式流通的。
因而,这一过程在生产的一端不仅需要它的物质工具—一“手段”,还需要自己的各种社会(生产)关系——诸多实践在传播机制内的组织与结合。
但是,产品的流通和针对不同观众进行的产品分配都是以这一话语形式发生的。
话语一旦完成,接着就必须转译——改造成社会实践,如果流通既圆满又有效果的话。
不赋予“意义”,就不会有“消费”。
如果在实践中没有讲清楚意义,就不会有任何作用。
这一方法的价值在于,虽然每一个环节在表述中对于作为整体的流通都是有必要的,但没有一个环节能完全保证下一个环节,尽管要根据下一个才能把它讲清楚。
因为每个环节都有它特殊的形态和存在条件,所以每一个都是对“形式渠道”的打破或中断,而有效生产的流动(再生产)就是依这个“形式渠道”的连续而定的。
因此,既然不可能把研究限制在“仅仅产生于内容分析的渠道”,我们就必须要认识到信息的话语形式在传播交流(从流通的角度看)中占有一个特殊的位置,要认识到“编码”和“解码”的诸多环节是确定的环节,尽管二者与作为整体的传播过程相比仅仅是“相对自治的”。
试论网络电视批评中的文化消费

金融经济层 面” ,网 民为 自己 “ 网络 电视批 评 ” 是一 个 新 的概 化 的发展 ,使文化经济学 的发展成 为必 费 。在 “
在这个 过程 中 ,文 化消费 的公 上 网发表 电视批评 言论 花费时间 、金钱 念 ,它是指 以网络为载体 、以理性 为内 然 。”⑨ 核 ,针 对 电 视 节 目形 态 、 电视 理 念 、电 众群体不断壮大 ,同时 ,文化媒介化程 和精力 ,如果 网民上的是有商业盈利性 l 文化 电视 质 的网站 ,则这 个层面的文化消费色彩 视 现象 、电视人 等 电视 媒 介要 素 及其 度 E益加剧 ,它尤其体现 为 “ 文化 经济层面” ,网民将 自 衍生 物进 行价值判断 的活动 。为了行 文 化 ” ,电视 是 大 多数 中国城 乡 居 民接 更浓 。在 “ 的简 练和方便 ,笔者将其简称 为 “ 网络 触 、消费大众文化 的主要 通道 。借助 网 己作为受众 的感 受和作为公众对 电视文 电视批 评 ” 。此处 需 要说 明的是 ,目 络媒体 ,受众把他们 在消费经 由电视媒 化 的评价进行 整理 ,并在 网上采用 文字 前有 “ 网络 电 视 ”一 词 , “ 络 电视 介 体现 的文化 及 由电视 媒 介衍 生 出 的 输入 等方式进行表达 ,这个过程 中制造 网 批 评 ”不 是 指针 对 网络 电视 的批 评 , 文化 过 程 中 的种种 感 受 和意 见 发表 出 着意义 和快感 、制造着新 的文化 。网民 与 网络 电视 没有 直 接关 系 。随着 网络 来 ,并 进行 相 互交 流 。而他 们 所进 行 在 发 表 、交 流 网络 电视 批 评 观点 时体 的普 及 和 网民 的成 长 ,网络 电视 批评 的 网络 电视 批 评本 身 也 属 于文 化 消费 味 、消 费着 由自己和其他 网民生产 的包
解读“编码、解码”模式

解读“编码、解码”模式摘要:斯图亚特·霍尔的论文《电视话语中的编码与解码》是文化与传媒研究中一篇至关重要的文献,关于它的评介与解读已有很多论著。
对于他提出的三种假设的解码立场,即著名的“霍尔模式”,也已早为人们所熟知,但再次品读此文又有了许多新的发现与感悟。
本文希望通过对《编码,解码》的解读,并吸收其他有关该文的解析,从符号学、语言学等角度分析误读及受众对电视话语不同立场等现象。
关键词:编码解码霍尔模式斯图亚特·霍尔的著名论文《电视话语中的编码与解码》,从语言学、符号学、结构主义的角度入手,打破了传统的传播研究模式,“其理论贡献却主要表现在改变了实证主义研究对传递者与受众关系的线性理解,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模式,即意义不是传递者‘传递’的,而是接受者‘生产’的,从而也在主体间传播关系中重构了受众观念。
”⒈他从孤立的传播受众研究中走了出来,将意识形态,社会的政治、经济背景引入对受众的考察之中。
霍尔将电视话语传播放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再生产”的复杂结构中来思考,认为电视话语就像商品一样需要经历这四个环节。
他主要论述了生产即信息的编码,消费、再生产即信息的解码三个环节(电视流通的消费与再生产环节对于受众而言基本是同时进行的)。
一、编码、解码中的符码与符号符码与符号是霍尔编码、解码理论的基础,是理解其思想的前提。
符码与符号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又有密切的联系。
“霍尔利用了索绪尔对语言符号的论述。
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
符号由能指(signifying符号、声音等)和所指(signifier精神概念)组成。
”⒉同时,霍尔还吸收了罗兰·巴尔特的语言学思想。
罗兰·巴尔特认为意义有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巴尔特称为外延(denotation)——指意义的常识层面;意义的第二个层面是内涵(connotation)——指广泛的言外之意,这和文化有很大关系。
⒊但“‘内涵’仅仅用来指不太固定的,因此是更为惯例化、更为多变的联想意义,这些意义显然依据具体事例而定,所以一定要依靠符码的介入”⒋符码存在于符号与话语之前,如果说符号是语言、文字、画面等的表现形式,那么符码就是表达这些形式的规则,它是包含在符号系统中的,可以是语法规则、文化规则、意识形态规则,甚至是政治的、经济的规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视话语中的编码和解码》斯图亚特·霍尔(2006-04-14 08:56:23.0)传统上,大众传播研究已根据信息流通或流通将传播过程概念化。
这个模式由于其发送者/信息/接收者的线性特征,由于仅只关注信息交流的层面而未能把不同时刻作为一个复杂关系结构的结构化概念而受到批判。
然而,通过表现相连而各异的诸多环节——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再生产—一生产并维持这个结构,也有可能(并且这是有用的)根据这个结构来思考这一过程。
这势必要把这个过程当做“主导的复杂结构”。
诸多实践相联系,然而,每一项实践都保持着自己的特性及其特殊的形态、保持着自身的种种形式和存在条件,从而使这些实践得以维持下来。
这些实践的“对象”就是以特殊方式组织起来并以符号载体的形式出现的各种意义和信息,它们像任何形式的传播或语言一样,在——种话浯的语义链范围之内通过符码的运怍而组织起来。
因此,机制,关系和生产实践在某个环节(“生产/流通’’环节)以符号载体的形式开始运作,这个符号载体是按“语言’’规则构成的。
“产品”就是以这种话浯形式流通的。
因而,这一过程在生产的一端不仅需要它的物质工具—一“手段”,还需要自己的各种社会(生产)关系——诸多实践在传播机制内的组织与结合。
但是,产品的流通和针对不同观众进行的产品分配都是以这一话语形式发生的。
话语一旦完成,接着就必须转译——改造成社会实践,如果流通既圆满又有效果的话。
不赋予“意义”,就不会有“消费”。
如果在实践中没有讲清楚意义,就不会有任何作用。
这一方法的价值在于,虽然每一个环节在表述中对于作为整体的流通都是有必要的,但没有一个环节能完全保证下一个环节,尽管要根据下一个才能把它讲清楚。
因为每个环节都有它特殊的形态和存在条件,所以每一个都是对“形式渠道”的打破或中断,而有效生产的流动(再生产)就是依这个“形式渠道”的连续而定的。
因此,既然不可能把研究限制在“仅仅产生于内容分析的渠道”,我们就必须要认识到信息的话语形式在传播交流(从流通的角度看)中占有一个特殊的位置,要认识到“编码”和“解码”的诸多环节是确定的环节,尽管二者与作为整体的传播过程相比仅仅是“相对自治的”。
一个“未经加工的”历史事件不能以这种形式通过电视新闻来传播。
事件必须在电视话语的视听形式范围之内符号化。
在以话语符号传送的这一环节中,历史事件服从语言所赖以指涉的所有复杂的形式“规则”。
用悖论的方式讲,这个事件在变为可传播的事件之前,必须要变成一个“故事”。
此时,话语形式的次要规则“占主导地位”,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使它所指涉的历史事件、使这种次要规则于其中发挥作用的社会关系、以及以这种方式被符号化的事件的社会政治后果不复存在。
从信息来源到接收者的渠道中,“信息形式”是事件必要的“表象形式”。
成为或脱离“信息形式”(或者符号交换的模式)的转换,不是我们可以随便看重或忽略的一个任意“环节”。
“信息”形式是一个确定的环节;然而,在另一个层次上,它仅仅形成了传播学系统的表面运动,并且需要在另一个阶段融入到传播过程的社会关系中去,传播过程是一个整体,而它只构成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根据这种一般看法,我们可以粗略地勾勒出电视传播过程的如下特点。
广播的制度结构及其实践和生产网络、它们构成的关系和技术基础结构,都是制作一个节目所必须的。
这里,生产建构了信息。
那么,在某种意义上,流通就从这里开始。
当然,生产过程并非没有其“话语的”方面;它也完全是由意义和思想来架构的:即应用中的知识——这关乎生产的日常程序、历史地界定了的技术技巧、职业观念、制度知识、定义和设想,有关观众的设想等等,所有这些都通过这种生产结构来架构节目的体例。
进而言之,尽管电视节目的种种生产结构开创了电视话语,但并未构成一个封闭系统。
根据其他材料来源和话语构成,它们找出话题、处理方法、议程、事件、人事、观众形象、“形势的界定”。
而在更宽泛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结构中,它们只是一个被区别的部分。
在一个较为传统的框架内,在关于观众既是“信息来源”又是电视信息的.“接收者”这一方法的讨论中,菲利普·艾略特简明扼要地表达了这一点。
因此;借用马克思的术语来讲,流通和接收在电视传播中实际上就是生产过程的“环节”,并通过许多歪曲的和结构的“反馈”再次融入生产过程本身。
因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电视信息的消费或接收本身也是电视生产过程的一个“环节”,尽管后者是“主导的”,因为它是信息“实现的出发点”。
所以,电视信息的生产与接收不是同一的,而是相联系的,在由作为一个整体的交流过程的社会关系形成的总体性中,它们是各自区别的环节。
然而,在某一环节上,各种广播结构必须以一个有意义的话语的形式生产已编码的信息。
生产的制度一社会关系作为产品得以“实现”必须在语言的话语规则的制约下运转。
这就启动了一个更具区别性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话语和语言的形式规则占有主导地位。
在这个信息产生效果(不管如何界定)、满足一个“需要”或者付诸“使用”之前,它首先必须被用作一个有意义的话语,被从意义上解码。
就是这组已解码的意义“产生效果”、发生影响、取悦于人、引导或者劝说他人,产生非常复杂的感知、认知、情感、意识形态或者行为结果。
在一个“确定的”环节中,这个结构利用符码生产“信息”:在另一个确定的环节中,“信息”通过解码而流入到社会实践的结构中。
现在,我们完全明白,不能以简单的行为术语去理解对观众接收和“使用”的实践的二次进入。
在关于种种孤立因素——效果、使用、“满足需要”——的实证主义研究中辨识出来的许多典型过程本身就是由理解的结构来架构的,也是由社会经济关系来生产的,社会经济关系在接收链条的末端促成诸过程的“实现”,允许在话语中符号化的意义转换为实践或者意识(获得社会使用价值或者政治效果)。
很明显,在下图中,我们标以“意义结构广与“意义结构2”的部分也许并不相同。
它们没有构成一种“直接的同一性”。
编码和解码的符码也许并不是完全对称的。
对称的程度——即在传达交流中“理解”和“误解”的程度——依赖于“人格化”、编码者一生产者和解码者一接收者所处的位置之间建立的对称/不对称(对等关系)的程度。
但是,这转而又依赖于符码间的同一性/非同一性的程度,这些符码完全或不完全地传达、中断或系统地扭曲所传达的一切。
符码之间缺乏相宜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播者和听众之间关系与地位的结构差异,但也取决于“信息来源”与“接收者”的符码之间的不对称性,这种不对称发生在转换为和脱离话语形式这一环节。
所谓“扭曲”和“误解”恰恰因传播交流的双方缺乏对等性而产生。
这再次界定了在各话语环节中信息登录和播放的“相对的自治性”,以及“确定性”。
使用这个基本图表已经开始改变了我们对较陈旧的术语——电视“内容”——的理解。
我们刚刚开始认识它何以改变我们对观众接收、“解读”和反应的理解。
以前,传播学研究已宣告了发端与结束,因此,我们必须要谨慎。
但是,看来有理由认为在所谓观众研究中一个新的、令人激动的阶段也许正在开始。
在传播链条的任意一端,使用符号学图表预示着要驱除残存的行为主义,行为主义长期以来执著地从事大众媒体研究,尤其是对内容的研究。
尽管我们知道电视节目像护膝上的塞子那样并不是行为的投入,对研究传统的人来说,将传播过程概念化而不至于使其沦落为江河日下的一个或又一个行为主义的变体看来已不是不可能的了。
正如格伯纳所说,我们知道,在电视屏幕上再现的暴力“不是暴力而是有关暴力的信息”。
但是,我们还在继续研究暴力问题,就好像我们不能够理解这一认识论的差别。
电视符号是一个复杂符号。
它自身是由两种类型的话语一一视觉话语和听觉话语一一结合而构成的。
此外,用皮尔斯的术语来说,它是图像符号,因为“它拥有所再现的事物的一些特点”。
这一点已经引起很多混乱,并为视觉语言的研究提供了激烈争论的场所。
因为视觉话语将三维世界转译为二维的层次,它当然不能成为它所指称的对象或者概念。
电影中的狗会叫却不能咬人;现实存在于语言之外,但它永远要依靠并通过语言来中介。
我们所能知道的和所说的一切不得不在话语中并通过话语来产生。
话语“知识”不是以语言明晰地再现“真实”而获得的产品,而是就真符号——即使在这里符码发挥着不同于其他符号的符码的作用。
语言没有零度。
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对所再现的事物或者概念的明显忠实的再现——就是语言对“真实”的某种明确表述的结果和效果。
这是话语实践的结果。
当然,一定的符码也许广泛地分布在一个具体的语言群体或者文化中,人们在年幼时就开始学习它,以至于这些符码似乎不是建构的一符号和指称对象之间清晰表达的结果——而是“天生”就有的。
在这个意义上,简单的视觉符号似乎已经实现了一种“近似的普遍性”(near —universality):尽管有证据表明,明显的“先天”视觉符码甚至都是文化一具象。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符码介入,而是意味着符码已经被深深地“自然化”了。
对被自然化(naturalized)的符码操作并未指证语言的透明性和“自然性”(naturalness),而是揭示了使用中的符码的深度、习惯性及近似的普遍性。
这些符码生产明显地“自然的”认知。
这就产生了隐藏在场的编码实践的(意识形态的)效果。
但是,我们一定不要被种种表象所愚弄。
事实上,自然化的符码所证实的——切就是适应性的程度,在意义交流的编码和解码双方之间存在基本的相互联合、相互依存的关系——一种既成的对等时;它才产生。
在解码一方,符码的功能往往会假定自然化感知的状态。
这促使我们认为“奶牛”的视觉符号实际上就是(而非再现)动物奶牛。
但是,假如我们思考畜牧业手册中奶牛的视觉再现——甚至更进一步,语言符号“奶牛”的视觉再现一—我们就能明白,在不同程度上,二者在关于它们所再现的那个动物的概念上是任意的。
利用指称对象的概念清晰地表达一个任意的符号——无论是视觉的还是语言的——不是自然的而是约定俗成的产物,话语约定论需要符码的介入和支持。
因此,艾柯认为图象符码“看起来像真实世界里的事物,因为它们再造了电视观众感知的各种条件(即符码)”。
然而,这些“感知的条件”是高度符码化的,即使实质上实的关系和条件准确用语言表述而获得的产品。
这样,没有符码的操作就没有明白易懂的话语。
因此,图象符号也就是符码化的是无意识的一系列操作——即解码过程的结果。
这像任何其他一种符号一样,具有照片或者电视图象般的真实。
然而,图象符号被“解读”为自然的,仅仅是因为视觉的感知符码流传得非常广泛,因为这种类型的符号比起语言符号来说较少任意性,语言符号“奶牛”不具有所再现的事物的任何特性,然而,视觉符号似乎带有该事物的一些特性。
这可以帮助我们澄清当前语言学理论的混乱,并且准确界定一些关键术语在本文中是如何运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