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纳米管的细胞毒性
壳聚糖修饰单壁碳纳米管的制备与细胞毒性研究
[ 摘要]目的: 制备稳定的水溶性的壳聚糖/ 碳纳米管( H/ WC TC O s 纳米材料 , C IS N —O H ) 对其表征并检测纳米 材料 的细胞毒性 。方法 : 市售 单 壁碳 纳 米 管( a WC T ) R wS N s 以强酸 处 理 , 成残 缺 的羧 基 化 单 壁碳 纳 米管 形
N nn om l n e i , af g204 ,hn ) aj gN r a i rt N n n 10 6 C i i U v sy i a
Si c , c ne e
[ bt c]Obet eT ytei S N 。ae Hf WC TC O snn a r l adea aei nvr A s at r jci :osn s WC TbsdC IS N —O H aom t is n vl t t i io v h s ea u s t
w i t ht a C I ho g l t s t re h eC IS N —O H a l eec aatrdb s g eg i sn( H )truh e c ot i f e .T H / WC TC O ssmpe w r hrc e yui hc o e r ac o s e n t nm s o l t nmi ocp T M)adR m n set so y 5 9 cl v blyw sd t ie yt p n r s i i e c o c so y( E a sn e r r n a a p c ocp .A 4 e i it a ee n db r a r l a i m r y
clt i t.Meh d : a ig a e ab nn ntb s( WC T )w r ra d b c xdt n t f m elo cy x i to s R w s l w l d cro ao e S N s eet t y ai oia o o o ne l u ee d i r
碳纳米管在组织工程中的研究进展
炜等 .碳纳米管在组织工程中的研究进展
�17 7 �
� 文献综述�
doi : 10.75 43/j .i ssn.1006 - 9674.2013.02.026
��������������������������������������� � � 引用本文格式 :� 钱� 炜, 田宗滢 碳纳米管在组织工程中的研究进展 [ J ]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2013 , 32(� 2) � : 17 7 -� 18 1.� � � ����� � ��. � ����������� � � ������� � � � �
支架本身对于机体以及植入区域组织的相容性 问题无疑很重要 �一般认为组织相容性包括两个方 面: 一是材料反应, 即周围组织对材料的作用, 包括 � � ; , 腐蚀 降解 磨损和性质退化 二是宿主反应 包括炎
[1 ] 性反应� 细胞毒性 � 过敏� 致癌和免疫应答 �针对 ] C N Ts , 它的细胞相容性在不同浓度[4]� 不同纯度[5 � [6 ] 不同的化学修饰 � 直接使用或在复合材料中的检
[8 ]
[ 基金项目] 10)
�17 8 � 行成骨细胞诱导, 结果证实 C N Ts 组表现出更明显的 ] e e n D E 等[15 成骨诱导和分化 � G r 将骨髓间充质干 细胞接种于 C N Ts 表面 , 置于成骨诱导液中并进行光 刺激, 培养 16 d 后检测 AL P 及骨桥蛋白 � 钙沉积含 , C N Ts , 量 证实 可以和光刺激协同作用 以促进骨髓 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 此外, 基于成骨细 胞在电流刺激下可表现出更明显的增殖, Supr onow [16 ] i cz PR 等 设计了以 C N Ts 为基板的培养皿并进行 电流刺激, 此后连续 21 d 成骨细胞表达均明显增高 ( 最高提升 307 % ) � 骨组织的再生是成骨细胞和破 骨细胞相互作用的结果, N ob uyo N a r i t a 等[17]将 C N Ts 复合 B M P 后冷冻干燥制成颗粒 , 并植入小鼠背部, 并用 B M P 颗粒作为对照; 3 周后显示含有 C N Ts 的 颗粒周围 骨 密 度 显 著 高 于 对 照组 � 该 试 验 发 现 C N Ts 进入破骨前体细胞后, 前体细胞不能分化成破 骨细胞, 故可认为 C N Ts 可抑制破骨细胞的诱导, 从 ; C N Ts 而增强骨化 由该实验可推断出 对于一些骨吸 收疾病如骨质疏松� 类风湿等可能会有更好的应用 前景 � 2 代谢� 一般 认为 C N Ts 在体内不能吸收 , 而是通过代 谢排出体 外� 关于 C N Ts 的降解性能报道较多, 但结论不尽相 � , 同 不过对于骨组织工程来讲 我们主要关心它被 植入体内后的毒性及降解研究, 在此类报道中, 没有 发现有由 C N Ts 本身所引起生物毒性的报道 , 而且认 为 C N Ts 像大多数纳米级材料一样, 可以通过代谢完 [14 ] 全排出体外 �A b ar rat e g iA 等 将 C N Ts 植入老鼠 皮下, 3 周后可见微血管生成, 并在材料周围可看到 , 炎性细胞及成纤维细胞 而材料周围的肌组织只有 少量的 C N Ts 分散, 没有发 现潜在 的损坏 �6 周后 C N Ts 密度减少并向血管周围迁移, 据此他认为在组 织植入的 C N Ts 通过单核 - 巨噬细胞吞噬� 排出而最 [18 ] 终进入血液系统� Si nghR 等 将 C N Ts 注入小鼠 静脉并通过伽玛显像放射, 发现 C N Ts 像其他小分子 , 物质一样 可以自由穿梭于各个器官组织 , 并迅速排 < 3 h ) , � , 出( t 没有在血液系统 肝脾 中停留 而且 1 /2 小鼠也未表现出急性肾毒性, 由此说明 C N Ts 是一种 可降解材料 � 以上结果表明, C N Ts 的类型 � 化学修饰� 纯化水 平会不同程度影响其细胞相容性; 纯化后的 C N Ts 组 织相容性良好, 可被代谢排出体外 � 3 碳纳米管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一个理想的组织工程支架要有联系的微孔结构
基于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的双苯基吡唑修饰及合成产物的细胞毒性研究
,
I s l a mi c Az a d U n i v e r s i t y ,T o n e k a b o n,I r a n)
摘
要 : 采用化学修饰方法 , 在 羧基 化多壁碳纳米 管的基础 上 , 合 成制备 了酮 化和 吡唑化多壁 碳纳米 管材料 。通 过红外光
2 .De p a t r en m t fC o h e m  ̄ t r y ,T o n e k a b o nB r a ch n ,I s l a mi c A z a d U n i v e r s i t y ,T o n e k a b o n, I r a n)
Ab s t r a c t : C a r b o x y l a t e d mu l i t — wa l l c a r b o n n a n o t u b e s( MWC N T — C O O H)w e r e i f r s t mo d i i f e d b y 1 , 3 - ip d h e n y l p r o p a n e 一 1 , 3 - io d n e
t o f o r m a MⅥ r C NT . k e t o n e a n d t h e n b y h y d r a z i n e t o p r o d u c e M WC NT — p y r a z o l e .AⅡ mo if d i e d s a mp l e s we r e c h a r a c t e iz r e d b v F T 一 . Ra ma n s p e c t r o s c o p y,S E M ,e l e me n t a l na a l y s i s ,T GA ,DT G.1 1 1 e i r i n t e r a c t i o n s wi h t l i v i n g c e l l s we r e i n v e s i t g a t e d . e t o x i c i t y o f
碳纳米管毒性与安全研究
碳纳米管毒性与安全研究近年来,碳纳米管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因其特殊的物理、化学、电学和机械性能,广受科学家们的关注。
碳纳米管具有优异的机械强度、导电性和导热性等优良特性,广泛被应用于材料、生物、能源等领域。
然而,碳纳米管毒性和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例如,在药物输送和生物医学领域,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碳纳米管具有潜在的毒性和发展可能。
碳纳米管内在的毒性与生物学效应的机制一直是科学家们难以解决的问题。
与其他纳米材料不同,碳纳米管的特殊结构和表面性质导致其与生物系统的相互作用非常复杂。
因此,需要深入研究其毒性和安全性,以促进其应用的可持续和安全发展。
一、碳纳米管的种类及其应用碳纳米管是由碳原子组成的纳米管状结构体,分为单壁碳纳米管(SWCNTs)和多壁碳纳米管(MWCNTs)两种,其直径分别约为1~2 nm和5~30 nm,而长度可达数百微米至数厘米。
碳纳米管具有优良的电、热、机械性能和表面化学反应活性,是一种非常有应用前景的材料。
碳纳米管在材料科学和纳米科技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
其使用领域包括电子、机械、生物、医学、环境、能源等多个方面。
例如,碳纳米管可以用于高强度、高刚度、低密度的复合材料中,这些复合材料可用于航空、运载和微型机器人等领域。
此外,碳纳米管还可以进行化学修饰,并与药物分子或生物分子结合,以用于药物输送和生物医学应用。
二、碳纳米管毒性的评价方法毒性评价是研究碳纳米管毒性和安全性的基础。
毒性评价是在低浓度下测试的方法,该方法可以通过实验、建模或聚合方法确定材料和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特别是在生物医学领域,毒性评价非常重要,因为健康风险可能存在于短期或长期的曝露中。
现有的毒性评价方法可以分为体内和体外方法。
体外方法可以帮助了解材料与细胞和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但缺乏对整个机体反应的理解。
体内评价方法可以模拟整个机体中的生物作用和代谢途径,包括动物模型、体育试验和临床研究。
然而,由于其局限性,没有一种单一的方法可以完全解决毒性评价的问题。
多壁碳纳米管致RAW264.7巨噬细胞毒性与氧化损伤研究
va it fR iblyo AW24、 e1 h otnso oa rti ( P) io e n xd m ( i 6 7 c l.T e cne t fT tlpoen T ,nt gn moo iu r NO) guaho e ( H)a d , lttin GS n mao dad h d MDA) ,h ciie o u eo ie i ts ( OD) n lc t e y rg n s ( DH ) w r l ile y e( n te a t t s fs prxd ds ae S vi mu a d at e d h doe ae L a , ee
摘 要 : 的 探 讨 多壁 碳 纳 米 管 ( WC T) 小 鼠 巨噬 细 胞 株 R W24 7细 胞 的 体 外 细 胞 毒 性 和 氧 化 损 目 M N s对 A 6.
伤 作 用 。 方 法 用 DN A钠 盐提 高 MWC T N s的 分散 度 , 4个 浓 度 组 ( 5 l 、 5和 10 ̄/ ) DN 设 2、 、 0 2 0 l m1 、 A钠 盐 溶 剂 g
Ab ta t sr c:Obe t e T td te n vt yooii ad xd t e d mae f mut w l c ro nn tb jci v o su y h i io c t xct n oiai a gs o l— al abn aou e r t y v i
J OURNAL OF HYGI ENE RES EARCH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论 著 ・
多壁 碳 纳米 管致 R W24 7巨 噬细 胞 毒性 与氧 化 损 伤研 究 A 6.
刘 颖 宋伟 民 李 卫华 市原 学 丁训诚
碳纳米管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
碳纳米管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碳纳米管被认为是一种最为前沿的纳米材料,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例如材料科学、信息技术、化学工程和生物医学等等。
研究表明,碳纳米管在生物体内也能够发挥出独特的作用,因其独特的结构和化学性质,碳纳米管能够与生物体的细胞、分子和组织进行相互作用,并对其产生影响,这种相互作用具有广泛的研究前景,特别是在生物医学和生物分子学等领域。
一、碳纳米管的结构和性质碳纳米管是以单层或多层石墨片卷曲而成的纳米管状结构,直径一般在1-100纳米之间,长度可达数微米或数十微米。
碳纳米管的墨片可以分为单壁碳纳米管和多壁碳纳米管两种形式。
单壁碳纳米管由一个宽度较小的石墨片卷曲而成,呈现出一种类似于单个碳原子层的结构;而多壁碳纳米管则由多个石墨片重叠在一起卷曲而成,其中每个石墨片之间的间隔为0.34纳米,这使得多壁碳纳米管具有更强的机械强度和导电性。
碳纳米管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和化学性质,使得其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碳纳米管具有极高的比表面积和导电性、优异的力学性能和化学稳定性,具有很高的生物相容性,可以用于生物成像、药物传递等领域的应用研究。
二、碳纳米管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由于碳纳米管独特的结构和化学性质,其在生物体内与细胞、分子和组织等存在多种相互作用关系。
(一)细胞碳纳米管可以穿透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与细胞发生相互作用。
研究表明,在一定的浓度下,碳纳米管不会对细胞造成明显的毒性影响,其可以被细胞摄取,甚至可以促进细胞增殖。
因此,碳纳米管成为新型的生物成像和药物传递载体。
在神经科学领域,碳纳米管的应用非常广泛。
研究表明,碳纳米管具有良好的神经细胞相容性,可以用于神经再生和修复。
碳纳米管可以作为3D 模型来模拟神经网络,在神经元多发性胶质瘤和神经细胞移植治疗方面具有很高的潜力。
(二)分子碳纳米管与蛋白质、核酸和药物等分子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
一方面,碳纳米管可以与有生物活性的分子进行包装,从而能够作为新型的药物递送系统。
碳纳米管的生物相容性
体组成。它们抗张强度高,质量极轻,热和化学稳定 性很高,并有金属导体和半导体电学性质。 生物医学材料和设备是CNT研究的一个主要 领域,包括生物传感器、药物和疫苗运输载体,以及 新型生物材料。CNT作为现有聚合物材料的纳米 填充剂,可显著提高机械性能,并能形成高度各向异 性纳米复合物。 CNT用于现有和新型生物医学设备前,应全面 考察其毒性和生物相容性。生物相容性是指材料在 发挥作用时只引起宿主的适度反应。热解碳用于生 物医学移植和涂层材料已几十年,特别是在心瓣膜 修复术方面。早期研究表明热解碳心瓣膜血液相容 性良好,可很好粘附于内皮细胞,对血小板的粘附和 活化作用很小。然而一项有420名患者参与的临床 研究发现,热解碳涂层支架的效果并不比传统高级 不锈钢支架好。类钻石碳(DLC)早期体外生物相容 性研究表明对巨噬细胞无炎性反应,也未观察到对 成纤维细胞和成骨细胞的毒性。几项有关DLC涂 层的体内实验表明,DLC涂布的不锈钢金属植入棒 对绵羊骨和肌肉组织无副作用。 微粒毒理学研究组织(肺、消化道或皮肤)暴露
芽肿形成。
2.3碳纳米管细胞毒性 Shvedova等考察了未纯化CNT对永生化人表 皮角质细胞(HaCaT)的影响,后者在含未纯化CNT
(60—240 mg・L。1)的介质中培养18 h。接触 SWCNT导致氧化应激加速、细胞活力丧失和细胞结
构形态改变。这些结果由未纯化SWCNT中高水平 铁催化剂引起。另一项研究发现,MWCNT诱导人 表皮角化细胞(HEK)产生刺激反应。纯化MWCNT
>500 IxL
SWCNT液滴放在m)在沉积部位形成急性炎症和肉芽肿;另 一种分散的SWCNT结构(直径<50 nm)在远离沉 积部位处产生弥散性间歇纤维化和肺泡壁增厚,但 没有持续局部炎症。分散的气溶胶状SWCNT造成 纤维化的结果表明,SWCNT暴露会对工人健康带来
碳纳米管对生物体的毒性研究
碳纳米管对生物体的毒性研究碳纳米管是一种重要的纳米材料,因其在电子、光学、机械等各个领域的独特性质而备受关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然而,随着碳纳米管的全面应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碳纳米管存在一定的生物毒性。
因此,研究碳纳米管对生物体的毒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
1. 碳纳米管的毒性来源碳纳米管的毒性主要来源于其微纳米级别的生物相互作用效应,如与生物分子、细胞、组织等发生的物理、化学相互作用过程。
对于碳纳米管的毒性来源,目前学术界尚没有统一的认识,但据研究发现,碳纳米管毒性的主要来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碳纳米管的化学成分。
研究表明,碳纳米管可能存在纯度不高、杂质、缺陷和表面官能团等因素,这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其对生物体的毒性。
(2)碳纳米管的物理特性。
碳纳米管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形态,可能会影响其对生物体的相互作用效应。
比如说,碳纳米管的长度、直径、形状、表面结构等因素都可能会影响其对生物体的毒性。
(3)生物相互作用效应。
碳纳米管在与生物分子、细胞、组织等发生相互作用时,可能会产生化学反应,形成过氧化物、自由基等有害物质,从而导致生物毒性。
2. 碳纳米管的生物毒性实验为了研究碳纳米管对生物体的毒性,科研人员采用了多种实验方法,包括体外实验和体内实验。
(1)体外实验。
体外实验是指在离体条件下,将碳纳米管与细胞、细胞培养基、血清等生物学材料进行相互作用,通过观察细胞形态、细胞毒性指标、膜通透性等参数来评价碳纳米管的生物毒性。
体外实验的好处是实验操作简便、结果可重复性好,但缺点是与真实生理环境有差异。
(2)体内实验。
体内实验是指在动物体内,注射或灌胃碳纳米管,通过观察动物行为、血液指标、组织病理学等参数来评价碳纳米管的生物毒性。
体内实验的好处是与真实生理环境更接近,但缺点是操作难度较大、实验结果受到动物本身生理差异的影响。
3. 碳纳米管的生物毒性研究成果目前,有很多的研究表明,碳纳米管具有一定的生物毒性。
碳纳米管的毒性研究进展
碳纳米管的毒性研究进展纪宗斐;张丹瑛;沈锡中;董玲【摘要】In recent years, due to their unique properties, carbon nanotube (CNT) has been demonstrated to be a promising nanomaterial with wide applications in the field of biomedical and material science. Inevitably,there are more and more exposures of the human body to CNT, therefore, whether it is toxic has attracted increasing attention. The internal toxicities of CNT includes pulmonary inflammation and fibrosis,oxidative damage in circulatory system, atherosclerotic disease and immune system abnormity. In this review, we will describe the research advances in the toxicity of CNT.%近年来,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CNT)由于其特殊的结构和理化性质,在材料科学和生物医学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随着CNT与人体的接触也越来越多,它是否具有毒性逐渐成为我们所关注的焦点.CNT 的体内毒性主要表现为导致肺部炎症和纤维化,循环系统氧化损伤,动脉粥样硬化及全身免疫系统异常等.本文就CNT毒性效应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期刊名称】《复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1(038)006【总页数】4页(P556-559)【关键词】碳纳米管;毒性;发生机制【作者】纪宗斐;张丹瑛;沈锡中;董玲【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上海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上海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上海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上海20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B324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CNT)是一种新型碳质纳米材料,由日本学者饭岛(Iijima)于1991年首次发现[1],又名巴基管,它是一种碳的同素异形体,是继石墨、金钢石和C60之后的碳晶体家族新成员。
碳纳米管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及其安全性
碳纳米管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及其安全性张敬如;赵凯;黄复生;王昆【摘要】Carbon nanotubes(CNTs), including single and multi - walled carbon nanotubes, are currently one of the most attractive nanomaterials from an applications perspective. Due to their unique hollow structure and nano - diameter, CNTs can be used as carriers to deliver bioactive molecules and drug into cells and tissues. As a new type of biomaterials, CNTs can improve bone repair and neuronal growth, decrease the development of scars in neuronal tissues. However, CNTs are potential toxic effect to the human health, and the studies have mainly focused on pulmonary toxicity and cytotoxicity, CNTs may induce pulmonary inflammation, granuloma, apoptosis, cells viability decrease and cells cycle changes. The extent of that toxicity depends on properties of the CNTs,such as their structure (single wall or multiple wall), length, surface are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concentration and dose. The main toxicity mechanism of CNTs was possible related to the oxidative stress responses in the cells.%碳纳米管包括单壁碳纳米管和多壁碳纳米管,是目前最有应用前景的纳米材料之一.作为载体,其具有的独特中空结构和纳米管径,可运送生物活性分子及药物进入细胞或组织.作为一种新型生物材料,能促进骨组织修复生长、神经再生,减少神经组织瘢痕产生.然而,碳纳米管对人体也有一定的毒性作用,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肺脏毒性和细胞毒性,表现为可引起肺脏炎症、内芽肿和细胞凋亡、活力下降、细胞周期改变等.其毒力大小与碳纳米管的特性有关,如结构、长度、表面积、制备方法、浓度、剂量等,毒性作用机制可能与氧化应激有关.【期刊名称】《中国药业》【年(卷),期】2012(021)003【总页数】3页(P1-3)【关键词】碳纳米管;药物载体;生物材料;生物安全性【作者】张敬如;赵凯;黄复生;王昆【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基础部病原生物学教研室,重庆,400038;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基础部病原生物学教研室,重庆,400038;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基础部病原生物学教研室,重庆,400038;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基础部病原生物学教研室,重庆,40003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18.08纳米科学是目前全球关注的热点前沿科技领域,人类的生活已不知不觉步入了“纳米时代”。
碳纳米管对生物体的毒性及防护研究
碳纳米管对生物体的毒性及防护研究碳纳米管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材料,拥有众多优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因此,碳纳米管在材料科学、电子学、药物和医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然而,根据各项实验研究显示,碳纳米管也有其对生物体产生毒性的潜在问题。
一、碳纳米管对生物体的毒性碳纳米管在生物体内的毒性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科学家的广泛关注。
对碳纳米管毒性的评估是非常复杂的,因为它们会产生多种生物效应和影响。
下面是一些已知的碳纳米管毒性效应:1. 碳纳米管可以影响免疫系统。
研究表明,碳纳米管可以导致系统性炎症反应,干扰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从而增加机体对病原体的敏感性。
2. 碳纳米管可以影响肺部健康。
碳纳米管的直径和长度决定了它们在生物体内的毒性效应。
较长和较粗的碳纳米管可以穿透肺泡并导致肺部疾病。
3. 碳纳米管可以影响细胞的健康。
碳纳米管可以改变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并影响细胞内的代谢和信号传递。
这些效应可能会导致细胞凋亡或死亡。
二、防护研究因此,如何防止碳纳米管的毒性对人类的危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以了解如何防止碳纳米管的潜在毒性影响。
下面是一些现有的防护研究:1. 防护手套。
有研究表明,使用碳纳米管防护手套可以减少碳纳米管对工人的影响。
这些手套具有高强度和耐用性,能够有效减少工人的碳纳米管接触。
2. 面罩。
在高碳纳米管浓度的场合,佩戴面罩是非常必要的。
面罩可以防止碳纳米管被吸入肺部。
3. 暴露限制。
另一种方法是限制人们暴露于碳纳米管的环境中。
这可以通过在工作场所中使用通风系统来实现,或在制造过程中使用电晕沉积等新技术。
4. 研究碳纳米管的生物学特性。
研究人员也正在积极研究碳纳米管的生物学性质,以了解它们对生物体的影响,并利用这些知识开发防护策略。
总之,碳纳米管对生物体的毒性已经引发了全球科学家的广泛关注。
虽然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需要进一步研究,但防护研究已经在进行中。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相信未来我们会有更多有效的防护策略来抵御碳纳米管的潜在毒性影响。
纳米材料有毒吗
纳米材料有毒吗摘要介绍了纳米材料的一些应用和几种主要纳米材料(如纳米TiO2、碳纳米管、纳米铁粉等)目前已取得的部分生物效应及毒理学的研究结果;讨论了纳米材料对人体和环境带来的潜在影响,及纳米颗粒材料未来的毒性研究重点,并对纳米材料安全性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纳米材料毒性安全性纳米是一种尺度,和米、毫米、微米一样,都是长度的计量单位。
1纳米是10-9米,相当于人头发丝直径的万分之一。
纳米技术是通过操纵原子、分子、原子团或分子团使其重新排列组合成新物质的技术,其研究范围在1~100 nm之间的物质组成。
应用纳米技术研制出来的物质称纳米材料。
直径小于100 nm的颗粒物质称为纳米颗粒。
1 纳米材料的应用及其毒性问题的提出20世纪80年代末诞生并急剧发展的纳米材料,我们并不陌生,其应用古今有之。
古代字画所用的墨是由纳米级的碳墨组成;铜镜表面的防绣层是由纳米氧化锡颗粒组成。
现代的手机涂层中有纳米颗粒,防晒霜中有纳米二氧化钛颗粒,口红中有氧化铁纳米颗粒;纳米材料也广泛应用于工业催化、工程材料、生物和医学等方面。
但就在科学家肯定纳米材料对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一个新的科学问题——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这些新型的、高科技的纳米产品对我们的生存环境、人体健康会带来负面影响吗?神奇的纳米材料有毒吗?2003年在美国召开的第25届全美化学年会上,科学家们就提出了金属、陶瓷和有机纳米薄片很可能具有毒性。
欧洲和美国的科学家发表的一项长达20多年的与大气颗粒物有关的长期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1]:人的发病率与他们所生活环境空气中大气颗粒浓度和颗粒尺寸密切相关;死亡率增加是由剂量非常低的相对较小的颗粒物引起的;伦敦大雾事件中,有4000多人突然死亡;2004年北京连续3天被浓雾笼罩之后,呼吸道病人增加了两成。
科学家分析,这主要是空气中纳米颗粒大量增加造成的。
可见,纳米材料、纳米颗粒的毒性已成为专家的共识。
纳米材料和纳米颗粒是不同的实体,下面所指的毒性研究主要是针对纳米颗粒而言的。
不同长度多壁碳纳米管的细胞毒性
C K 8 乳酸脱氢 酶(att d hdoe ae D 检 测及 4-一imdn 一一hnl dl D P ) 色等方法 测定 细胞 C 一、 1 a ey r n s,L H) c e g da iio p eyi o 6 2 n e( A I 染 活力 和形 态 , 研究 和评 价不同长度 的多 壁碳 纳米管对神 经干细 胞产生 的生物学 效应 . 研究结果 显示 , 在质 量浓 度不 高于 10 / L的条件下 , 0 g m 多壁碳纳米 管对神经干细胞 的活性影 响与尺寸 有一定 相关性 , 但没 有表现 出明显毒性. 研究结 果进一步丰 富碳 纳米 管生物学效应 毒性评价 , 有利于促进碳 纳米 管的应用研究.
HU We , X O G D n — e , C N D n dn B IMi ・u , N igsu , D N i —o g i I N ogm i HE a —a , A n k n I n — n g Q h E G X a yn o
(ntueo a ohmir adN nbo g , c ol f n i n n l n h m cl n i eig Istt f n ce sy n aoil y Sh o o v omet dC e i g er , i N t o E r aa aE n n
●
S a g a U i ri , h n h i 0 4 4 hn ) h n h i nv s y S a g a 2 0 4 ,C ia e t
Abs r c :Th u p s ft i t d st v l ae t e ln t fe t n c tt xc t fmu t- le a b n ta t e p r o e o h ssu y i o e a u t h e g h ef cs o y oo ii o liwal d c r o y
富勒烯用途问题的解答
富勒烯用途问题的解答富勒烯是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特殊形状的分子结构,它的发现为材料科学带来了许多潜在的应用。
在本文中,我将深入探讨富勒烯的用途问题,并分享我的观点和理解。
一、材料科学领域的应用1. 富勒烯作为材料添加剂:富勒烯可以被用作许多材料的添加剂,例如塑料、橡胶和涂料。
由于富勒烯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和稳定性,添加富勒烯可以改善材料的强度、硬度和耐磨性。
2. 富勒烯作为电子材料:富勒烯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半导体性质,可以被用于制造高性能的电子器件,例如场效应晶体管和光电探测器。
富勒烯还可以被用作柔性电子材料,用于制造可弯曲的显示屏和电子纸等产品。
3. 富勒烯作为催化剂:富勒烯可以被用作催化剂,用于促进化学反应的进行。
由于富勒烯具有大的表面积和活性位点,可以提高反应的速率和选择性。
目前已经有一些研究表明,富勒烯可以应用于催化剂领域,例如催化剂的合成和有机反应的催化。
二、生物医学应用1. 富勒烯作为药物载体:富勒烯可以通过修饰表面来固定药物,形成稳定的复合物,然后将药物释放到目标组织或细胞中。
这种药物释放系统可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从而增强药物的治疗效果。
2. 富勒烯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由于富勒烯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质和生物相容性,可以被用于肿瘤的光动力疗法。
在这种治疗中,富勒烯可以吸收光能并转化为热能,从而破坏癌细胞。
富勒烯还可以被用于癌症的诊断,通过将富勒烯修饰为荧光探针来标记癌细胞。
三、能源应用1. 富勒烯在光伏领域的应用:富勒烯可以作为光伏材料的组分,用于捕获和转化太阳能。
由于富勒烯具有宽谱的吸光性能和良好的电子输运性质,可以通过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来增强光电转换效率。
2. 富勒烯在储能领域的应用:富勒烯可以被用作储能材料的电极材料,用于制造高性能的锂离子电池和超级电容器。
由于富勒烯具有高的电导率和电化学稳定性,可以提高储能材料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
总结回顾:通过对富勒烯的用途进行探讨,我们可以看到富勒烯在材料科学、生物医学和能源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纳米材料体外细胞毒性研究现状与展望
纳米材料体外细胞毒性研究现状与展望汪保林;邱慧【摘要】Nanoscience emerged in the last 1980 s and is developed as one of the most promising new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21st century.With the increasing widespread application of nanomaterials,their health risk has been greatly increased and researches on its biological safety are imperatively needed.In this paper,the toxic influential factors,the cytotoxicity mechanism of nanomaterials and the evaluation methods on cytotoxicity of nanomaterials in vitro were elucidated indetail.Simultaneously,the latest developments on the toxicity of nanomaterials and the security assessment of nano technologies were also systematically discussed.%纳米科学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是21世纪最有前途的新科学技术之一.随着纳米材料应用的日益广泛,其所带来的健康风险也越来越大,对其生物安全性的研究也刻不容缓.文章就纳米材料的毒性影响因素,对细胞造成的毒性效应机制及其体外细胞毒性的评价方法进行详细阐述,并综述了近几年来关于纳米材料毒性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对纳米技术安全性评估进行了系统的讨论.【期刊名称】《世界中医药》【年(卷),期】2017(012)002【总页数】6页(P446-451)【关键词】纳米材料;细胞毒性;影响因素;评价方法【作者】汪保林;邱慧【作者单位】南昌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南昌,330038;南昌市洪都中医院制剂中心,南昌,3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1;R319从“纳米牙膏”到“纳米防晒霜”,全球目前已有300多种运用纳米技术上市的产品。
不同粒径单壁碳纳米管颗粒体外细胞毒性比较
REN n . i Do g . ¨ me
,
LIMi g DONG — n n , YiYa g
( . eui n ni n et n ier gC l g , ai nvri f cn mc n uiesB in ,07 , hn ; 1S cryadE v o m n g ei o ee C pt U iesyo oo i adB s s, e i 10 0 C ia t r E n n l l a t E s n jg
ce f re p s r f h, hl ec t】ct a g f h malr at l a t n e a el grp rilsatr 8 a dal lsat x ueo 2 e o 4 w i t y0ii d ma eo tes l e rceW sr g r n t e at e e 4 h,n eh 【 y p i s o h t h a r c f l
性作用 , 结果 表明长径 比不 同的碳纳米管与细胞作用 的初期 ( 4h , 2 ) 颗粒尺寸越大 , 细胞毒 性越强 , 随着 作 而
用 时问的延长 ( 8h , 4 ) 小尺 寸颗粒 的毒性作用增强 , 颗粒尺寸越小 细胞毒性越强 , 所有尺寸颗粒的毒性呈现 且
较 明显 的剂量. 效应 关系 , 毒性 作用随剂量 的增大而增 强 , 并推测其可 能的毒作用机制 。
径进入我们 的生活 , 就在肯定 纳米材料对社会做 出贡献 的同时 , 个新 的科学 问题 即纳米生物效 一
不 同粒 径 单 壁 碳 纳米 管 颗粒 体 外 细胞 毒性 比较
任 冬梅 ¨, 李 铭 董 益阳 ,
(. 1 首都经济 贸易大学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 , 北京 107 ; 00 0 2 中 国检验 检疫 科学 研 究 院 , . 北京 102 ) 0 13
碳纳米管的生物传感性能研究
碳纳米管的生物传感性能研究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s,简称CNTs)作为一种独特的纳米材料,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特性,碳纳米管在生物传感领域表现出了卓越的性能,被认为有着巨大的潜力。
首先,碳纳米管具备了优异的电子传输性能。
由于其独特的结构,碳纳米管表现出了优异的导电性能,可以作为高灵敏度的电子传感器。
研究人员发现,当生物分子与碳纳米管接触时,由于碳纳米管的导电性质,生物分子的特征可以通过电流变化的方式进行检测和分析。
这为生物分析和生物诊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其次,碳纳米管具有高度的生物相容性。
研究发现,碳纳米管的表面可以进行修饰,以提高其与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
通过在碳纳米管表面引入特定的化学官能团,可以增强碳纳米管与生物分子的结合能力,从而实现对特定生物分子的选择性检测。
此外,碳纳米管还具备较低的细胞毒性,对生物组织和细胞的生长没有显著的不良影响,这为其在生物传感领域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碳纳米管的结构还赋予其独特的荧光性能。
研究人员发现,当碳纳米管受到激发后,会产生特定的荧光信号。
这种荧光信号可以用于生物分子的标记和检测,实现对生物过程的实时监测。
研究者通过对碳纳米管的表面修饰和结构调控,可以实现对荧光信号的调节和增强,为生物传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然而,尽管碳纳米管在生物传感领域具备着诸多优势,但其应用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碳纳米管的制备和修饰过程相对复杂。
由于碳纳米管的特殊结构和表面特性,制备高质量的碳纳米管并进行表面修饰是一个技术难题。
其次,碳纳米管的毒性和生物安全性问题也需要重视。
虽然碳纳米管的生物相容性相对较好,但对于长期暴露和大剂量的情况,其可能对生物体造成潜在的伤害。
因此,对于碳纳米管的毒性和生物安全性进行深入研究,制定相应的安全规范是十分必要的。
综上所述,碳纳米管作为一种新型的纳米材料,在生物传感领域具备着广阔的应用潜力。
纳米材料的毒理学研究及安全评价
纳米材料的毒理学研究及安全评价纳米材料毒理学研究及安全评价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纳米材料在诸多领域都得到广泛应用,如医疗、制药、绿色催化等。
然而,纳米材料在应用过程中产生的毒理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毒理学研究及安全评价成为纳米材料应用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纳米材料产生的毒理有哪些?纳米材料在小尺寸下表现出了不同于宏观材料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行为。
由于其特异性和高强度,纳米材料的生物反应性能往往比同质量的大尺寸材料更强。
纳米材料可能会通过吸入、食入、皮肤吸收等途径进入人体,从而引起毒性作用。
纳米材料的毒理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细胞毒性:纳米材料能够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膜破坏或死亡,进而损伤组织器官。
2.炎症反应:一些纳米材料可能会引发炎症反应,甚至导致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3.肿瘤毒性:一些纳米材料如碳纳米管、金纳米粒子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血液、肝脏、肺部等器官的正常功能,增加患癌的风险。
纳米材料的安全评价如何进行?纳米材料的安全评价是指基于毒理学原理,通过评估纳米材料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行为来确定其对健康和环境的风险。
纳米材料的安全评价包括以下三个层次:1.基础研究层面:通过对纳米材料的形态、结构和功能进行研究,评估其在各项生物体系中的作用和效应,为进一步评价提供数据支持。
2.实验室评价层面:通过不同的体外和体内实验,探讨纳米材料对生物系统的影响和行为,如细胞毒性、免疫毒性等。
3.风险评价层面:通过结合基础研究和实验室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评价方案,探讨纳米材料对生态环境、人体健康等的影响,从而推导纳米材料的安全性等级。
纳米材料安全评价的主要挑战1.毒性机制的解析:纳米材料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其毒性机制仍然需要深入探索和解析。
2.标准化和规范化:目前氧化硅、碳纳米管、金纳米粒子等纳米材料的毒性测定有一定的标准和规范。
但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这些标准,以建立更为科学和准确的检测方法。
多壁碳纳米管的生物相容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多壁碳纳米管的生物相容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多壁碳纳米管(PMWNTs)具有优异的化学、物理和电学性质,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如肿瘤诊断和治疗、药物输送、生物传感等。
PMWNTs可被修饰成不同的形态和功能,以提高其在生物系统中的应用。
然而,PMWNTs对生物系统的毒性和生物相容性仍然存在争议。
了解PMWNTs的生物相容性和毒性对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
为探究PMWNTs在生物系统中的生物相容性和毒性,本研究旨在:
1.评价PMWNTs的细胞毒性,探究其在生物系统中的安全性。
2.评价PMWNTs对生物系统的免疫系统影响,探究其在免疫应答中
的潜在效应。
3.探究PMWNTs在生物系统中的生物降解性和代谢路线。
三、研究内容
1.制备PMWNTs。
2.评价PMWNTs的细胞毒性,选择人肝癌细胞和小鼠巨噬细胞,采
用MTT法和细胞凋亡检测法,评估不同浓度范围下PMWNTs的细胞毒性。
3.评价PMWNTs对生物系统的免疫系统影响,选择小鼠模型,对激
活免疫反应的小鼠进行实验研究,比较PMWNTs与PBS对小鼠免疫应答的差异。
4.探究PMWNTs在生物系统中的生物降解性和代谢路线,采用荧光
染料法和质谱分析法等技术,追踪PMWNTs在体内的降解过程和代谢产物。
四、研究意义
通过研究PMWNTs在生物系统中的生物相容性和毒性,将有助于为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为PMWNTs的安全性评估提供参考。
同时,对PMWNTs的毒性和生物相容性的深入了解也可以为开发高效、低毒的PMWNTs材料提供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科学 B 辑:化学 2008年 第38卷 第8期: 677 ~ 684 677《中国科学》杂志社SCIENCE IN CHINA PRESS碳纳米管的细胞毒性诸颖①②, 李文新①*①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纳米生物医药实验室, 上海 201800; ②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49 * 联系人: E-mail: liwenxin@ 收稿日期: 2008-02-21; 接受日期: 2008-03-27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批准号:2006CB7056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10475109 和 10775168)和上海市纳米专项(批准号:0552nm033, 0652nm016和0752nm021)资助项目摘要 随着碳纳米管(CNTs)的大量生产和应用, 它们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可能带来不利的影响. 因此, CNTs 的生物效应和安全性研究引起科学家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扼要介绍了CNTs 的体外毒性研究的主要结果, 重点讨论了影响CNTs 细胞毒性的诸多因素, 包括CNTs 的种类、所含杂质、CNTs 的长度、直径和长径比、CNTs 水溶性修饰以及细胞存活率的测定方法. 然而, 迄今CNTs 细胞毒性研究取得的实验结果缺少可比性, 分歧也屡见不鲜. 为了更准确地评估CNTs 对人类健康的潜在风险, 我们认为细胞毒性检测中应该充分注意CNTs 的化学修饰以及CNTs 的定量表征等问题, 尤为重要的是要加强CNTs 细胞毒性的物理化学机制研究, 逐步形成具有纳米毒理学自身特点的毒性检测方法和评估标准.关键词碳纳米管(CNTs) 细胞 生物安全性1 引言1991年碳纳米管(CNTs)首次被发现[1]至今, 它们在物理和化学等诸多方面的许多优异性质一直吸引着国内外众多科研人员浓厚的兴趣. CNTs 的巨大应用潜力使它的合成和制备规模不断扩大, 诺贝尔奖获得者和CNTs 研究领域的开拓者Smalley 博士预言, 数年内全世界每年生产的CNTs 将达到数百万 吨[2]. 近年来, 纳米生物安全性研究成为纳米科技研究的主要热点之一. 大量工作投入了CNTs 的生物安全性研究, 而体外细胞毒性评估成为其中一个主要研究内容. 细胞是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 外界任何有害因子对机体的作用, 均可通过细胞形态与功能的改变表现或检测出来. 与动物模型相比, 细胞模型具有较为简单、易于控制实验条件的一致性、实验结果重复性较好等优点. 因此, 大量工作致力于采用细胞模型对纳米管进行安全性和毒性的研究. 但是, CNTs 和普通的化学制剂不同, 其尺度、结构、形貌存在种种差异. 此外, 制备方式, 是否存在制备中的杂质以及对其进行化学修饰的不同都会导致CNTs 细胞生物效应的差异. 因而, 复杂的CNTs 和细胞相互作用必然导致其生物安全性检测结果的复杂性, 多样性和不可预见性. 目前, 国内外已有多篇论文评述了各种纳米材料的毒理学研究[3~12], 但对CNTs 体外安全性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单独进行详细总结的文章还未见报道. 本文首先扼要综述CNTs 细胞毒性研究概况, 然后根据研究现状, 提出了进一步研究中值得关注的若干问题和应该开展的研究方向.2 CNTs 的细胞毒性及其影响因素迄今, 纳米材料的细胞毒性分析方法基本沿用诸颖等: 碳纳米管的细胞毒性678传统毒理学检测技术, 这个检测技术常用于在分子水平上的无机和有机化合物, 或天然物质的毒理检测. 近几年来, 已有较多工作致力于CNTs 细胞毒理学研究, 毒性检测结果显示细胞毒性和CNTs 的特征有密切依赖关系. 我们按照CNTs 的特征, 较系统地疏理了大部分文献报道的实验结果.2.1 CNTs 的种类CNTs 主要分成两大类, 单壁纳米管 (SWNTs)和多壁纳米管(MWNTs). 通常认为颗粒的生物学效应与颗粒的粒径和比表面(表面积/质量比)有关, 比表面越大纳米毒理效应越大[13]. SWNTs 有较大的比表面. 管壁间有相对更强的范德华力, 因而常形成纳米管束, 降低了它们有效的比表面积. MWNTs 由多个同轴SWNTs 组成, 比表面略低. 与SWNTs 不同, MWNTs 管壁上存在较多缺陷, 具有较高的化学活性. 实际上合成的MWNTs 管壁上常常带有羧基, 因此, MWNTs 凝聚能力低于SWNTs. 然而根据比表面预测CNTs 的种类对细胞毒性的影响没有想象的那样容易. Jia 等[14]研究了不同的碳纳米材料对肺泡巨噬细胞毒性的影响. 暴露6 h 后, SWNTs 和MWNTs 都使细胞存活率降低, 削弱其吞噬功能, 但质量浓度分析结果指出, 平均直径1.4 nm 的SWNTs 对细胞的毒性远大于平均直径为10~20 nm 的MWNTs. SWNTs 在暴露剂量低至0.38 µg/cm 2时就会引起细胞的严重损伤, 而MWNTs 在暴露剂量高达3.06 µg /cm 2时才导致细胞损伤. 但是, Fiorito 等[15]报道化学气相沉积(CVD)法制备的纯化的SWNTs 和鼠巨噬细胞J771温育72 h, 较少SWNTs 内化进入细胞, 因此对细胞只有很低的毒性, 而该研究中使用的SWNTs 浓度高达30和60 µg/mL. 据我们所知, 目前还没有更多的研究工作报道SWNTs 和MWNTs 细胞毒性的比较, 其中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在进行CNTs 毒性比较时, 人们不知道使用相同的质量浓度还是相同的总表面积作为标准更为合理.2.2 CNTs 所含杂质在2003年第一个CNTs 细胞毒性研究中, Shve-dova 等[16]研究了未纯化的SWNTs 对人上皮角质细胞(HaCaT)的效应. 该细胞暴露于0.06~0.24 mg/mL SWNTs 18 h, 导致自由基介导的氧化加强、细胞存活率的降低和细胞形态的变化. 他们把观察到的毒性归于未纯化SWNTs 中大量(大约30%)存在的铁催化剂. 市场购买的CNTs 基本上都含有它们生长所必要的金属催化剂, 因此金属催化剂很可能是导致细胞毒性的重要原因. CNTs, 特别是MWNTs, 重金属催化剂往往处于纳米管内部, 毒性分析前用浓酸或混酸纯化的方法不能完全除尽其中的金属杂质. 正如我们实验发现, 市售MWNTs 经混酸(硝酸和硫酸)处理后仍含有0.1% Ni 和 0.2% Fe [17], 金属杂质对细胞毒性的影响不能完全排除. 但是, 迄今并没有直接的实验证据给出令人信服的证明. 相反, 不含金属催化剂的CNTs 依然存在细胞毒性的实验结果已有报道. Monteiro-Riviere 等[18]发现用CVD 法制备的MWNTs (0.1~0.4 mg/mL)在纯化后与人上皮角质细胞(HEK)温育48 h, 导致炎症因子(pro-inflammatory cytokine)的释放和时间-剂量依赖的细胞存活率的降低. 俄歇电子能谱和元素分析不能检测到金属铁催化剂, 因此作者断言纳米管本身有引起潜在皮肤病的危险. 与此相反, 2006年Isobe 等[19]合成了无过渡金属元素的CNTs, 发现它们能被哺乳动物细胞摄取, 但是没有显示明显的毒性. 由于他们合成的纳米管经化学修饰后带有大量氨基, 因而有很好的水溶性. 可能正是纳米管很好的水溶性使其没有明显的细胞毒性.2.3 CNTs 的长度、直径和长径比Sato 等[20]在实验中比较了不同长度MWNTs 的生物效应. 他们通过用不同孔径的滤膜进行多步筛分的方法制备了平均长度分别为220和825 nm 的MWNTs, 发现这两种碳管都能激活巨噬细胞并诱导其表达TNF-α, 表达量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由于巨噬细胞更容易吞噬较短的MWNTs, 较长的MWNTs 易弯曲缠绕在一起形成凝聚物不利于被巨噬细胞吞噬, 因此, 作者指出较短的MWNTs 更易引起炎症反应. 2004年, 李光等应用体外实验研究MWNTs(直径范围在10~20 nm 、40~60 nm 、60~100 nm)对豚鼠肺泡巨嗜细胞的细胞毒性、尺寸效应和剂量效应, 结果发现, 不同直径MWNTs 具有非常不同的细胞毒性和生物活性, 大直径MWNTs 比小直径MWNTs 可致更严重的细胞毒性[21] .Magrez 等[22]用MTT 法比较了长径比不同的3中国科学 B 辑: 化学 2008年 第38卷 第8期679种碳纳米材料MWNTs(直径20 nm, 长径比80~90), 碳纳米纤维(平均直径150 nm, 长径比30~40), 纳米碳黑(直径数百纳米, 长径比接近1)对人肺癌细胞H546, H446和Calu-1的毒性, 指出这3种碳纳米材料的毒性大小顺序为MWNTs<碳纳米纤维<纳米碳黑. 作者用悬挂键的存在解释毒性与纳米颗粒长径比的依赖性, 认为碳黑表面存在有较高密度的悬挂键, 而对于碳管, 悬挂键优先存在于缺陷部位或管末端. 研究中他们在培养液中使用明胶(gelatin)作为纳米材料分散的稳定剂, 碳纳米材料的暴露浓度仅为0.002~0.2 µg/mL. 我们同样用MTT 法测定了人宫颈癌细胞(Hela)暴露于MWNTs(长度为600 nm, 直径40~100 nm)和3种纳米碳黑(直径分别为14, 20和 51 nm)的存活率, 发现细胞毒性随碳黑的粒径减小而增加, 而MWNTs 可导致显著的细胞毒性, 其值和粒度最小的纳米碳黑相当[23]. 由此可见, 细胞毒性不能简单地和纳米材料的形貌或长径比相联系, 其真正机制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2.4 CNTs 团聚和水溶性修饰和常规化学物质的细胞毒性检测不同, 在CNTs 体外毒性检测中所遇到的一个共同的难题之一就是纳米管的团聚. CNTs 具有超大的分子量, 管壁间很强的范德华力、疏水力和静电相互作用力使纳米管容易团聚成束(bundle), 甚至是微米到数十微米的颗粒(granule). 当细胞暴露于CNTs 的悬浮液时, 团聚而沉降于培养板底部的CNTs 颗粒使细胞毒性检测变得很困难, 而且难以保证结果的重复性和正确性. 为了减少团聚产生的大颗粒, Muller 等[24]将腹膜巨嗜细胞分别温育在含纯化过的MWNTs 和纯化且“研磨” (ground)过的MWNTs 的介质中24 h, 通过乳酸脱氢酶(LDH)释放量分析细胞毒性. 他们指出“研磨”的CNTs 具有剂量依赖的细胞毒性, 并且上调TNF-α, 而 “未研磨”的CNTs 无论是细胞毒性还是TNF-α表达量都低于“研磨”的CNTs. 作者推测其原因是“未研磨”的CNTs 的团聚使细胞对纳米管的可利用程度 降低.为了消除或减轻CNTs 的团聚和沉降对细胞毒性分析的影响, 研究人员通过在纳米管上连结各种亲水性化学基团, 以获得能在水溶液中稳定分散的纳米管悬浮液, 这就是CNTs “水溶性”功能化的修饰. 最常见也是最方便的水溶性修饰是将CNTs 在浓酸中进行回流. 氧化反应使CNTs 两端和管壁上连接数量不等的羟基和羧基, 从而改善它们的水溶性. 近期CNTs 的细胞毒性研究, 特别对纳米管作为药物载体的细胞毒性研究中, 大多采用这种方法进行纳米管的水溶性功能化处理. 例如, Kam 等[25]将SWNTs 用2.5 mol/L 浓硝酸回流氧化并超声处理, 得到的纯化切短且功能化的SWNTs 以50 µg/mL 浓度与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HL60温育, 24 h 和48 h 没有发现明显的细胞死亡, 表明功能化SWNTs 本身对HL60细胞没有毒性. 该研究组的另一项工作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 他们用上述浓酸回流方法处理纳米管, 然后0.025 mg/mL SWNT-蛋白复合物与HL60细胞温育24 h 后, 用MTS 法连续观察5天, 发现细胞的增殖情况和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 说明内化的纳米管不影响细胞的增殖和存活率[26]. 在另外一些研究中, Dumortier 等[27]利用1,3-偶极环加成反应和氧化/氨基化处理分别制备了两类功能化CNTs, 发现这两类CNTs 都能被B 淋巴细胞, T 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摄取. 高水溶性的CNTs 不影响免疫细胞的功能活性; 水溶性稍差的一种功能化纳米管也能保持淋巴细胞的功能活性. Isobe 等[19]的研究中发现, 无过渡金属元素的CNTs 在液氨回流条件下用NaNH 2处理3 h 后全部转化为修饰有氨基的水溶性CNTs, 且在CNTs 浓度为0.1 mg/mL 时对细胞不显示毒性效应, 在暴露浓度高达1 mg/mL 时其细胞毒性也只有25%, 该毒性只有相同质量石英颗粒的十分之一. 因此, 这些实验结果得到的一致认识是纯化的, 水溶性较好的短的CNTs 基本没有细胞毒性[26].我们实验室制备了水溶性较好的MWNTs(长度约600 nm, 直径 40~100 nm), 评估了对Hela 细胞的生物安全性, 发现具有浓度依赖的细胞毒性. 实验进一步指出, 培养液中的血清蛋白有利于MWNTs 的分散, 当MWNTs 分散在含血清的培养液介质中时, 细胞毒性低于其分散于无血清的培养液[23], 结果支持水溶性较好的纳米管有较低细胞毒性的观点.但是, 相反的结果也有报道. Magrez 等[22]指出MWNTs 在用酸处理后毒性增加, 他们认为, 在纳米管上嫁接了可能“有毒的“化学基团包括羰基、羧基和诸颖等: 碳纳米管的细胞毒性680羟基等, 导致细胞的存活率降低. 与此相似, Bottini 等[28]在MWNTs 导致T 淋巴细胞凋亡的研究中发现原形MWNTs 毒性较低, 而纯化后的MWNTs 细胞毒性增加. 该实验中MWNTs 的暴露浓度为400 µg/mL. 他们的解释是浓酸氧化后, MWNTs 在培养液中的溶解度增加导致其在同样的质量体积浓度下具有更高浓度的游离纳米管. 但是, 上述两种解释都没有更多的实验支持.2.5 细胞存活率的测定方法目前, 常用的碳纳米管细胞存活率检测方法大致有如下几种:台盼兰染色直接计数法[28], MTT 染色后测紫外吸收法[29], 碘化丙啶(PI)染色后用流式细胞仪计数细胞存活率[27], 以及Bradford 法测蛋白浓度间接指示细胞存活率方法[19]. 每种检测方法都各有其优缺点. MTT 法是目前细胞毒性检测中最常用的方法, 该法的基本原理是活细胞内线粒体脱氢酶能将四氮唑化物(MTT)由黄色还原为兰色的甲臜结晶, 后者溶于有机溶剂(如二甲亚砜、酸化异丙醇等), 甲臜产量与细胞活性成正比, 可用酶标仪测定其OD 值, 从而获得细胞存活率资料. 但是, CNTs 和一般的化学试剂不同, 具有极大的比表面积和较高的化学活性, 很容易和染料分子发生相互作用而使实验结果偏离真值. 2006年, Wörle-Knirsch 等[29]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了SWNTs 和人上皮细胞A549温育24 h 后的细胞毒性, 结果发现MTT 法测得细胞毒性高达50%, 而用WST, LDH 等方法则几乎检测不到其对细胞具有毒性. 用透射电镜对实验过程中的SWNTs 的形貌进行观察, 发现在MTT 法测存活率的过程中, 生成的甲臜结晶容易和纳米管相互缠绕在一起, 不易被有机溶剂溶解, 因此得到很多错误的假阳性结果. PI 是一种使死细胞着色而活细胞拒染的染料, 细胞悬液经染色后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存活率, 该法快速简便, 但碳纳米材料同样可能由于吸附而和染料分子发生相互作用. 因此, Hurt 等[6]指出, CNTs 等碳纳米材料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 很容易和各种染料分子、荧光试剂等发生非特异性的吸附, 在对目前存在的大量的超细碳颗粒进行细胞毒性评估或建立毒性评估方法时, 一定要十分重视这个问题.以上环绕CNTs 的特性扼要总结了有关纳米管细胞安全性及毒性评估的实验资料, 总体说来, 这些资料仍然是零乱的, 很多实验结果之间缺乏可比性甚至是是彼此矛盾的. CNTs 作为一维纳米材料, 本身不是一个简单的分子, 它的大小、组成和结构都不是唯一的, 无法像普通化学分子那样, 用组成和结构唯一确切地鉴别其完全等同性. 此外, 人为的化学修 饰, 又增加了它们的多样性. 纳米管的复杂性还表现在实验研究中无法只变化它们的一个特性, 而同时保证其他特性都维持不变, 以致实验中难以得到它们的某一种特性与细胞毒性的关系. 例如, CNTs 在强酸回流和超声处理的过程中, 它们的长度、杂质含量和功能化都同时在变化. 迄今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比了解到的问题还要多, 因此大量的研究工作有待进一步开展和深化.3 值得关注的问题我们课题组从事碳纳米材料, 包括富勒烯, MWNTs 和纳米碳黑的生物效应和毒性研究多年, 根据CNTs 体外毒理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认为进一步研究中有若干问题值得关注.3.1 化学修饰和真实暴露尽管用原形的CNTs 进行细胞毒性检测已有报 道[28], 然而, 由于原形CNTs 的凝聚和结团, 实验中所测得的结果也变成微米颗粒物的生物效应而不是纳米材料的生物效应. 因此在CNTs 体外细胞毒性实验中, 常常通过各种化学方法进行处理使其变短并改善其水溶性, 以适合于体外实验研究. 但是, 修饰了的CNTs 所检测的细胞毒性反映的是CNTs 表面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功能基团生物活性两者总体的生物效应, 而我们最终要评估的是实际生产中大量使用的原形CNTs 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 因此修饰后的CNTs 能在多大程度上反应原形CNTs 的生物效应和毒性, 仍然值得探讨.使用回流和超声技术得到的CNTs 具有良好的分散性. 它们在纯水中可以长期保持稳定, 但是在细胞培养液中, 由于大量电解质的存在, 导致CNTs 较易发生凝聚而沉淀. 有研究人员用葡糖氨、苯磺酸、牛磺酸和多肽等进行化学修饰以得到水溶性更好的 CNTs. 如上所述, 实验表明这一类水溶性很好的中国科学 B 辑: 化学 2008年 第38卷 第8期681CNTs 基本无毒. 这些研究中所制备的CNTs 对药物靶向输运系统的研制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但对 CNTs 的安全性评估的真实价值十分有限. 因此, 过度的化学修饰不应该成为CNTs 体外安全性检测所追求的目标. 科学家要做的是尽可能采用符合实际的真实暴露, 只有这样才能更正确揭示原形CNTs 固有的生物效应和细胞毒性. 然而, 要同时满足体外毒性检测可操作性和暴露真实性是一个两难的问题, 这也是对纳米毒理学研究的严峻挑战. 因此, 规范CNTs 化学修饰策略, 开展修饰过的纳米管与原形CNTs 毒性的比对研究, 是今后CNTs 毒理学研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3.2 CNTs 更完整的表征和表征的定量化鉴于体外毒理学研究结果的混乱和矛盾, 为了试图能够得到一致的, 至少是可以相互比较的实验结果, 在还没有充分了解CNTs 生物效应和毒性机制的情况下, 科学家只能呼吁在进行CNTs 体外安全性研究之前必须对纳米管进行全面详细的表征[6], 其目的是通过CNTs 严格的质量控制来尽可能保证对CNTs 细胞毒性检测的一致性. 但是, 目前对CNTs 详尽的处理和表征资料重要性的理解还不完善. Cui 等[30]完成了一个很全面的SWNTs 细胞毒性的研究, 指出SWNTs 诱导人胚肾细胞HEK293凋亡和降低细胞黏附能力. 他们在实验中检测了指示细胞功能的各项指标, 还利用生物芯片技术对SWNTs 引起的细胞基因表达的变化进行了监测, 得到了一系列详尽的结果, 包括细胞增殖和黏附能力以剂量和时间依赖方式下降, 涉及凋亡的基因上调, 和细胞周期中G 1期有关的基因被下调等等. 但是, 正如Smart 等[5]指出的, 在该论文中SWNTs 的处理方法和分散程度均没有给出, 这不能不影响实验资料的可利用性. 类似的情况同样也发生在其他研究中[31].原则上CNTs 的表征应该包括与可能的生物反 应有关的全部性质, 就目前文献报道所知, 是指纯度、其他碳成分(无定型碳, 石墨等)及含量、金属氧化物(Fe, Co, Ni)的种类和含量、CNTs 的尺度、长径比和比表面积等[6]. 我们认为表征的内容还必须进一步扩大, 深化和定量化. CNTs 生物活性的物质基础是纳米管与细胞相互作用全过程中的物理学和化学. 因此, CNTs 特性的表征应该扩展到CNTs 表面的全部物理学和化学性质. 其中CNTs 表面功能化修饰, 连接的化学功能基团的种类和数量起着尤为重要的 作用.我们课题组曾用葡糖氨嫁接到MWNTs 上, 得到了水溶性良好的MWNTs. 当用γ射线辐照MWNTs 后再化学修饰时发现, 连接在纳米管壁上的葡糖氨基团的数量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而增加, 这是因为γ射线在纳米管管壁造成损伤和缺陷, 增加了可修饰的碳原子密度[32]. 实验进一步指出, 随着MWNTs 上葡糖氨基团的数量增加, MWNTs 的水溶性增加, 它们对单细胞原生动物梨形四膜虫的生物效应(生长刺激作用)明显增强. 由此可见γ射线辐照技术通过增加缺陷提高了修饰在纳米管上功能基团浓度, 从而导致生物效应的放大[33]. 类似地, Sayes 等[34]通过改变化学修饰时反应物的用量, 得到了嫁接不同浓度苯磺酸或苯磺酸钠基团的SWNTs,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随着SWNTs 管壁上修饰的基团浓度的增加, 其对人皮肤纤维细胞的毒性降低. 由此可见, 要得到相一致的实验结果, CNTs 功能化的表征不仅应该反映在性质上, 而且应该体现在数量上.在CNTs 细胞毒性检测前的化学处理中, 强酸回流和超声处理不仅使CNTs 得到纯化和切割, 同时也产生结构上的缺陷, 而修饰过程中的羟基和羧基就是连接在有缺陷的管壁上. CNTs 上这些基团的浓度, 一方面依赖于CNTs 合成时在最外层碳管上形成的缺陷, 但同时也取决于化学修饰的条件, 特别是超声强度和超声时间. 可以推测, CNTs 上功能基团浓度随着超声强度的增强和超声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其结果必然导致CNTs 水溶性的增加, 最后会影响到CNTs 的生物活性或毒性. 实验中强酸和超声处理条件对CNTs 的功能化非常关键, 然而在文字上对超声条件的具体表述有一定难度, 这可能也是CNTs 细胞毒理数据不相一致的原因之一. 因此, 我们提议, CNTs 的表征还应该包括CNTs 预处理后连接在CNTs 上功能化基团的种类及浓度, 功能化以后CNTs 的亲/疏水性, 同时实验应该注重给出化学功能化具体的实验条件. 与此有关的表征技术可以用热重分析诸颖等: 碳纳米管的细胞毒性682(TGA)、元素分析、光电子能谱分析和拉曼光谱等方法, 亲/疏水性则可以尝试测定CNTs 的油/水分配系数来表征.3.3 加强毒理机制研究CNTs 细胞毒性研究结果存在种种矛盾, 引起毒理学家和其他科研工作者的极大困惑, 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目前人们对相互作用的机制还了解甚少, 因而必须加强CNTs 细胞毒性的机制研究. 纳米材料的生物效应及其机制研究是一门交叉学科, 涉及到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众多学科领域. CNTs 的细胞毒性机制按进展历程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物理和化学过程:CNTs 首先是与培养液中无机和有机分子相互作用, 接着是内化的CNTs 与细胞内微环境中的某些成分相互作用, 两种作用都是快过程, 其结果形成纳米管复合物. 第二阶段主要是进行得较慢的生物学过程:CNTs 或/和纳米管复合物与细胞膜, 细胞器和细胞核相互作用, 从而在不同时相产生各种生物效应. 从现在发表的研究论文看, 为数不多的一些毒理学机制研究仅限于第二阶段的生物学过程, 例如相互作用的自由基过程[16]和基因调控机制[30]等. 与此相反, 第一阶段中的物理化学机制很少被关注. 众所周知, 纳米颗粒的小尺寸特点, 使它们具有一系列奇异性质, 如量子效应、隧道效应、催化效应等. 可能是由于小尺寸效应, CNTs 能大量地、而且很快地被细胞摄取; CNTs 的巨大的比表面和由此带来的高吸附能力使得CNTs 能够通过吸附作用大量结合细胞培养环境中某些重要成分, 形成纳米管复合物. 这两种效应的合并, 使得通常很难穿越细胞膜发挥其生物效应的小分子或生物大分子很容易地随CNTs 进入细胞内, 从而高效地表达其生物活性. 这很可能就是纳米毒理学重要的物理化学基础.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MWNTs 在四膜虫培养液中能够很快和蛋白胨形成纳米管-蛋白胨复合物[35], 实验进一步证明四膜虫大量摄取该复合物获得过量的蛋白胨是导致细胞生长刺激的根本原因. 该研究结果揭示了生物效应的物理化学基础, 证实了CNTs 与环境介质中某些成分相互作用对纳米材料生物效应重要影响, 因而得到了高度的关注, 被遴选为研究亮点[36]. 纳米颗粒的奇异性质导致纳米生物效应和毒性的产生, 深信沿着这个研究思路走下去, 必将逐步增进对纳米毒理的真正机制的理解. 这样不仅能够解释迄今取得的关于CNTs 细胞毒理学的实验资料, 为准确评估CNTs 对人类健康的潜在风险和环境影响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撑, 而且能够为降低CNTs 毒性、提高生物安全性的保障提供新的技术.4 展望纳米毒理学是毒理学中新近迅速发展的一个分支. 作为毒理学的共性, 纳米毒理学研究当然具有毒理学研究的一般特征; 更重要的, 纳米毒理学之所以能够形成和发展是因为纳米毒理学具有自己鲜明独特的“纳米个性”. 纳米毒理学应该在研究思路、检测方法、技术路线和评估标准等方面有不同于常规毒理学的特征. 学科或门类的区分就是基于它所研究内容、方法等的特殊性, 否则纳米毒理学这个分支学科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然而, 在目前许多研究中, 研究者常常把纳米颗粒作为一种纳米尺度的化学物质, 把纳米毒理研究简单等同于一种化合物的常规毒理学研究, 或者再加上毒理随纳米尺度依赖关系的研究. 这种研究模式虽然在纳米毒理研究早期是必然的, 也起了一定作用, 但是它远远不能解释迄今实验发现的众多结果. 因此, 纳米毒理学的研究还属于起步阶段, 它的发展和成熟还任重而道远. CNTs 是典型的一维纳米材料, 迄今, 人们已经发现了CNTs 的许多有趣的性质, 然而新的奇异性质的研究仍在探索之中. 类似地, CNTs 毒性评估, 生物效应及其机制的研究更需要进一步的深入和系统化. 上面我们指出了CNTs 巨大的比表面具有很强的吸附能 力. 一般地, 非共价的吸附作用没有特异选择性, 因此, 常常称之为非特异性吸附. 然而, 基于CNTs 的特异结构, 这种非共价结合可能表现出某种选择性. 如果这个预测能够被证实, 将为碳纳米材料的细胞毒性研究提出更多的新课题. 因此, 我们必须科学地把握各种纳米材料的特殊性, 加强物理、化学和生命科学之间的协作, 把纳米毒理学的研究推向前进, 为纳米科技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应用作出保驾护航的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