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分析
合集下载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课件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PPT课件
这是一份关于细菌和病毒遗传的PPT课件。我们将深入探讨细菌和病毒的基 本概念、遗传机制以及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简介
细菌和病毒的基本概念
探索细菌和病毒的定义、特征以及它们来自其 他生物的区别。细菌和病毒遗传的研究意义
揭示细菌和病毒的遗传机制对于了解它们的 进化、传播和抗药性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 文献1:细菌和病毒的遗传基础 • 文献2:抗生素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 文献3:基因工程在医学中的应用
病毒复制和遗传
病毒病的遗传
详细阐述病毒如何利用寄主细 胞来复制并通过遗传机制传播。
研究病毒遗传对疾病传播和病 原性的影响,如流感、艾滋病 等。
抗生素耐药性的遗传
1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解释不同类型抗生素如 何阻碍细菌和病毒的生 长和复制。
2 抗生素耐药机制
探讨细菌和病毒如何通
3 抗生素耐药性的遗
传
过基因变异和共享耐药
研究抗生素耐药性如何
基因来抵抗抗生素药物。
通过遗传方式在细菌和
病毒中传递。
总结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总结细菌和病毒遗传对疾病传播、防控和抗药性的影响。
基因工程和抗生素研究的应用
探讨基因工程技术在医学领域以及抗生素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未来的发展前景
展望细菌和病毒遗传的未来研究方向,包括新药开发和疫苗设计。
细菌的遗传
1
细菌染色体和质粒
了解细菌的遗传物质构成,包括染色
水平基因转移
2
体和质粒的作用和特点。
探索细菌如何通过共轭、转化和噬菌
体传递DNA,实现基因水平的转移。
3
突变和选择
讨论细菌遗传中的突变现象以及环境 选择对不同基因型的影响。
这是一份关于细菌和病毒遗传的PPT课件。我们将深入探讨细菌和病毒的基 本概念、遗传机制以及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简介
细菌和病毒的基本概念
探索细菌和病毒的定义、特征以及它们来自其 他生物的区别。细菌和病毒遗传的研究意义
揭示细菌和病毒的遗传机制对于了解它们的 进化、传播和抗药性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 文献1:细菌和病毒的遗传基础 • 文献2:抗生素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 文献3:基因工程在医学中的应用
病毒复制和遗传
病毒病的遗传
详细阐述病毒如何利用寄主细 胞来复制并通过遗传机制传播。
研究病毒遗传对疾病传播和病 原性的影响,如流感、艾滋病 等。
抗生素耐药性的遗传
1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解释不同类型抗生素如 何阻碍细菌和病毒的生 长和复制。
2 抗生素耐药机制
探讨细菌和病毒如何通
3 抗生素耐药性的遗
传
过基因变异和共享耐药
研究抗生素耐药性如何
基因来抵抗抗生素药物。
通过遗传方式在细菌和
病毒中传递。
总结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总结细菌和病毒遗传对疾病传播、防控和抗药性的影响。
基因工程和抗生素研究的应用
探讨基因工程技术在医学领域以及抗生素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未来的发展前景
展望细菌和病毒遗传的未来研究方向,包括新药开发和疫苗设计。
细菌的遗传
1
细菌染色体和质粒
了解细菌的遗传物质构成,包括染色
水平基因转移
2
体和质粒的作用和特点。
探索细菌如何通过共轭、转化和噬菌
体传递DNA,实现基因水平的转移。
3
突变和选择
讨论细菌遗传中的突变现象以及环境 选择对不同基因型的影响。
遗传学_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分析_
1180 + 418 + 685 +107 +11940 +3660
100% = 2390 100% =13% 17990
trp2
tyr
34
his2
13 tyr1
his
40
trp
八、转导(transduction)
⚫ 普遍性转导(Generalized transduction)
转导是以噬菌 体为媒介,将 外源基因携带 入细菌,使受 体细胞发生遗 传重组的方式。
a、b间发生交换
单性状的转化子
a、b间不发生交换
双性状的转化子
七、转化作图的原理
细菌两连锁基因的交换率
=
单性状转化子的数 单性状转化子数+共转化的转化子数
100%
表7-1 枯草芽孢杆菌trp2+ his2+ tyr1+(供体)× trp2- his2- tyr1-(受体)的转化实验 座位转化子类型
噬菌体的遗传分析
一、细菌和病毒的遗传分析
7-1 T4噬菌体的电镜照片
二、病毒对遗传学研究的贡献
1952年 Hershey & Chase的同位素示踪试验
证明T4病毒的遗传物质 是脱氧核糖核酸(DNA) 【1969年诺贝尔奖】
二、病毒对遗传学研究的贡献
1956年Fraemkel Conrat的烟草花叶病毒的重建试验
滑,可致病)
粗糙型R菌株 (无荚膜,菌落粗
糙,不致病)
三、转化现象的发现——Griffth的肺炎双球菌实验
IIR菌株不致病 IIIS菌株致病
灭活的IIIS菌株不致病 灭活的IIIS菌株的某种物 质使IIR菌株发生性状改 变,变成致病的IIIS菌株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噬菌体的遗传分析(遗传学课件)
烈性噬菌体在侵染 宿主细胞后,能进行营 养增殖,并在短期内使 寄主细胞裂解。如T噬 菌体系列。
温和性噬菌体在侵染宿主细胞后,可以将 其基因组插入寄主染色体,随寄主染色体同步 复制,且具有潜在的合成噬菌体粒子的能力。 如P噬菌体和λ噬菌体。
二、T4噬菌体的生活周期
T4噬菌体是烈性噬 菌体,DNA通过尾部 结构注入细胞,在宿主 内转录启动,合成噬菌 体DNA、外壳蛋白, 组装成噬菌体释放。
在物理或化学条件 诱导下,溶源细菌可进 入裂解途径,最终产生 大量噬菌体。
每一个细胞 能合成 200~300个 新噬菌体
T4噬菌体的生活coli后, 将其基因组整合到细菌 染色体上,随着细菌 DNA复制而复制,这种 整合的噬菌体叫做原噬 菌体,这种整合有噬菌 体基因组的细菌称为溶 源细菌,这一过程称为 溶源途径。
三、λ噬菌体的生活周期
用hr+和h+r同时感染 E.coli B株,称为双重感 染。将释放出来的子代噬 菌体接种在混合生长有B 和B/2菌株上,结果在培 养基上出现了四种噬菌体 菌斑。
hr+×h+r混合感染产生的噬菌斑类型
根据噬菌体的表型特征推导它们的基因型
噬菌体表现型
透明
小
半透明
大
半透明
小
透明
大
推导的基因型
hr+ 亲本型
h+r h+r+
重组型 hr
重组值可用下式计算: 重组值=重组噬菌体斑数/总噬菌体×100%
=(h+r++ h+r+)/(hr++ h+r+ h+r++ hr)×100%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细菌的遗传分析(遗传学课件)
二、感受态的制备
1、将菌悬液以5000r/min4℃ 下离心5min,弃上清液,用 灭菌滤纸吸干残液,加入 10ml预冷的0.1mol/LCaCl2悬 液,冰浴30min。
2、以5000r/min 4℃下离心 5min,弃上清液,加入1ml 预冷的含15%甘油的 0.1mol/LCaCl2悬液,冰浴 数分钟 。 3、每个1.5ml离心管中装 100 μL ,冰上放置。
一、大肠杆菌的培养
1、大肠杆菌于37℃下在LB(配方附后)平板培养 基中培养24h。 2、挑单菌落接种到5mlLB培养液中,37℃震荡培 养过夜(12~16h)。
3、取0.5ml菌液加入50mlLB 培养液中,震荡2~3h,使光 密度约为0.4OD时停止培养, 装于50ml离心管中,冰水混 合物上放置20min。 注:培养时间不宜过长,否 则细胞老化,转化率降低。
《遗传学》
大肠杆菌细胞在对数生长早中期,用一定浓度的CaCl2 和短时间高温(42~43.5℃)处理,细胞易接受外源DNA, 这种生理状态称为感受态。含有抗性基因的重组质粒,在大 肠杆菌感受态时,可通过细胞膜上的空隙进入菌体内,保温 培养一段时间,促使转化获得新的表型,在筛选培养基上培 养,就可获得转肠杆菌菌落
LB培养基: 蛋白胨10g/L、酵母提取物5g/L、NaCl10g/L,
pH调至7.0,高压灭菌,固体培养基加入琼脂15g/L。
三、大肠杆菌转化
1、在感受态细胞中加入1 μL 质粒DNA(带硫酸 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用玻璃棒轻轻混匀,并做 一个不加质粒的对照。 2、将离心管置于冰上30min。 3、42 ℃热激90s,不要摇动。 4、冰上放置10min。
5、加入1mlLB液体培养基,37 ℃放置1h。 6、以5000r/min离心4min,弃上清液,加入200 μL培养液悬浮沉淀。 7、悬浮物均匀涂布于含50~200mg/ml硫酸卡那霉 素的LB平板上。 8、37 ℃培养24h,观察在抗性培养基上生长的菌 落。
第十二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分析
二倍体:异核体进一步发生核融合,形二倍体细胞核,核 内含有两种遗传物质。
Slide 28
异核体和杂合二倍体的可能性
细菌为单倍配子体生物,异核体和二倍 体只能暂存在。培养繁殖过程中必将发生分 离,产生各种缺陷型菌落。 对试验中得到的原养型菌落的后代所进 行研究表明:后代没有出现预期的性状分离 现象。
2. 细菌一般能合成全部AA和vitamin,可在一定成 分的简单的培养基上生长,较易得到各种营养缺 陷型
营养缺陷型的获得,可以说是对现代遗传学和生物 化学的一大贡献,几乎所以的遗传学内容和生化代谢研 究都离不开缺陷型。而真核生物体制复杂,难以获得营 养缺陷型。
Slide 12
3. 便于精细结构的研究:
Slide 19
微生物菌株的命名
一般由描述基因功能的文字来命名,取英文词的前三 个字母,右上角写上“-”、“+”,或“s”、“r”。 如:丝氨酸缺陷型为ser-, 野生型为ser+。 生物素缺陷型为bio-,野生型为bio+。
将基因符号的第一个字母大写可表示相应的表型。
Slide 20
E.coli基因组概况
Slide 24
回复突变可能性的排除
Lederbery和Tatum利用的双营养缺陷型菌株进行试验, 已基本排除A或B品系发生回复突变产生原养型细菌的可能。 因为:
单基因回复突变的频率约为10-7;
双基因回复突变的频率则为10-14,频率很低。 但试验中产生原养型菌落产生的频率非常高(10-7), 因此基本可以排除回复突变的可能。
Slide 25
互养作用及其排除
试验材料 A品系:A-B+ T1S(met-bio-thr+leu+T1S); B品系:A+B- T1R(met+bio+thr-leu-T1R)。 试验方法
Slide 28
异核体和杂合二倍体的可能性
细菌为单倍配子体生物,异核体和二倍 体只能暂存在。培养繁殖过程中必将发生分 离,产生各种缺陷型菌落。 对试验中得到的原养型菌落的后代所进 行研究表明:后代没有出现预期的性状分离 现象。
2. 细菌一般能合成全部AA和vitamin,可在一定成 分的简单的培养基上生长,较易得到各种营养缺 陷型
营养缺陷型的获得,可以说是对现代遗传学和生物 化学的一大贡献,几乎所以的遗传学内容和生化代谢研 究都离不开缺陷型。而真核生物体制复杂,难以获得营 养缺陷型。
Slide 12
3. 便于精细结构的研究:
Slide 19
微生物菌株的命名
一般由描述基因功能的文字来命名,取英文词的前三 个字母,右上角写上“-”、“+”,或“s”、“r”。 如:丝氨酸缺陷型为ser-, 野生型为ser+。 生物素缺陷型为bio-,野生型为bio+。
将基因符号的第一个字母大写可表示相应的表型。
Slide 20
E.coli基因组概况
Slide 24
回复突变可能性的排除
Lederbery和Tatum利用的双营养缺陷型菌株进行试验, 已基本排除A或B品系发生回复突变产生原养型细菌的可能。 因为:
单基因回复突变的频率约为10-7;
双基因回复突变的频率则为10-14,频率很低。 但试验中产生原养型菌落产生的频率非常高(10-7), 因此基本可以排除回复突变的可能。
Slide 25
互养作用及其排除
试验材料 A品系:A-B+ T1S(met-bio-thr+leu+T1S); B品系:A+B- T1R(met+bio+thr-leu-T1R)。 试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lide 19
微生物菌株的命名
一般由描述基因功能的文字来命名,取英文词的前三 个字母,右上角写上“-”、“+”,或“s”、“r”。 如:丝氨酸缺陷型为ser-, 野生型为ser+。 生物素缺陷型为bio-,野生型为bio+。
将基因符号的第一个字母大写可表示相应的表型。
Slide 20
E.coli基因组概况
Slide 33
F因子
又称性因子(sex factor)或致育因子(fertility factor) ,是存在于细菌细胞中,赋予细菌以性 别的并能独立增殖的环状DNA分子。
Slide 34
F因子的组成如图:
① 原点:转移的起始位点 ② 致育基因群:包括性伞 毛基因、转移基因等。 ③ 复制酶基因 ④ 配对区: 与染色体配 对交换后插入染色体。
Slide 25
互养作用及其排除
试验材料 A品系:A-B+ T1S(met-bio-thr+leu+T1S); B品系:A+B- T1R(met+bio+thr-leu-T1R)。 试验方法
将A、B品系混合接种在基本培养基表面;
短时间后喷噬菌体T1杀死A品系,使其不能持续产 生thr与leu供B品系持续生长。
复制酶 区域
Slide 35
据此,我们可将大肠杆菌分为两类:
F-菌:无F因子的细菌。在杂交中是受体(receptor)菌。 F+菌:含F因子的细菌。在杂交中是供体(donor)菌。
表面有性伞毛,据此与F-菌接合并使F因子从F+转 移到F-而使F-转变为F+。 F+菌用吖黄素处理可使菌体丢失F因子而成F-菌。
接合:通过细菌细胞的直接接触而将一个细菌(供体,
donor)的遗传物质传递给另一个细菌(受体, receptor),从而实现遗传物的重组的遗传现象。
Slide 36
杂交特点:
① 在F+ × F-中
接合完毕后,大约有70%以上的F-转变为 F+ , 而F+在转移F因子的过程中本身并不丢失F因子,它一边 复制一边转移,故杂交完毕后F+菌仍met+ bio+ thr+ leu+ thi+
Slide 23
几种可能解释及其分析
上述试验结果原养型菌落可能产生于: ① 亲本菌株A或B发生了回复突变; ② 两品系细胞通过培养基交换养料—互养作用;
③ 两品系间发生了转化作用;
④ 发生细胞融合,形成了异核体或杂合二倍体。 为了验证这些原养型菌落产生的可能性而进行的研究最 终表明:这些解释均不成立。
b 基因型和表型的表示 –用它们不能合成的物质的前三个字母来表示。
甲硫氨酸
生物素
bio- / Bio-
bio+ / Bio+
缺陷型
原养型
met- /Met-
met+ / Met+
Slide 17
② 分解代谢缺陷型
不能降解某些复杂的化合物。如不能发酵乳糖,阿拉 伯糖,甘露糖,木糖,麦芽糖。 a 鉴别:使用鉴别培养基 – 如乳糖发酵缺陷型, 用EMB培养基(加伊红和 美蓝)鉴别,原养型菌落是紫红色菌落,缺陷型 为粉红色菌落。 b 基因型和表型的表示: – lac- /Lac-乳糖不能利用; gal- / Gal-半乳糖不能 利用。
Slide 37
Slide 38
杂交特点:
② F因子转移过程中
染色体通过接合而转移到F-细菌的可能性极小,
少量转移到F-中的供体DNA通过交换(偶数次)与受体 染色体重组,产生重组子(通过接合作用及重组作用而 获得了供体DNA的受体菌)。
Slide 39
三、高频重组与中断杂交技术
Hfr × F-特点:
Slide 5
细菌的染色体(电镜照片)
Slide 6
细菌通过裂殖法而繁殖,单一细菌可 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一个菌落(clone)。
野生型菌株叫做原养型(prototroph)。 经突变而丧失某种营养物质产生能力 的菌株叫做营养缺陷型(auxotroph)。
Slide 7
细菌的菌落
Slide 8
大肠杆菌的电子显微镜照片
结果与结论
仍然出现原养型菌落。 从而表明互养并非原养型菌落出现的原因,而可能 发生了遗传重组。
Slide 26
转化作用及其排除
① Lederbery和Tatum曾把品 系A的培养液经加热灭菌,加入 到B品系的培养物中,未得到原 养型菌落,表明原养型菌落可能 不是由转化作用产生。
② 戴维斯(Dawis, 1950)的U型 管试验(结果没有得到原养型细 菌 )。
Slide 3
Slide 4
二、细菌是单细胞原核生物
其遗传物质是一个大形的环状核酸分子,为方便也 常常简称为染色体。 请注意,这是从真核生物引用过来的名称,严格说 来,它并非细胞学上的染色体,只是为了表达方便而用于 细菌,一般用于细菌时无非指细菌的类似于真核生物染色 体的起主要遗传作用的遗传物质,而没有结构上(真核生 物染色体的结构)的意义。
Slide 9
Slide 10
现已证明,在以无性繁殖为主的细菌和 病毒的繁殖过程中,也有类似于真核生物有 性生殖的过程,存在着遗传物质的交换。 微生物由于其自身的生理生化特点使其 在遗传学研究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Slide 11
1. 细菌繁殖快
可在短时间内繁殖大量个体(大肠杆菌繁殖一代只 需20分钟),便于建立纯系,保持大量菌体。
2. 细菌一般能合成全部AA和vitamin,可在一定成 分的简单的培养基上生长,较易得到各种营养缺 陷型
营养缺陷型的获得,可以说是对现代遗传学和生物 化学的一大贡献,几乎所以的遗传学内容和生化代谢研 究都离不开缺陷型。而真核生物体制复杂,难以获得营 养缺陷型。
Slide 12
3. 便于精细结构的研究:
杂交完毕后, F-几乎仍为F- ,但染色体基 因的重组频率几乎比F+× F-提高一千倍达10-4, 所以Hfr菌株称为高频重组菌:High frequency of recombination。 Hfr菌(高频重组菌):
F因子通过重组而整合到染色体上的菌株。
Slide 40
①在Hfr×F-交配中,供体菌染色体的一条链首先在染色体 与F因子接合处断裂(F因子有方向性,断裂处恒定在F因 子的某一端),这一染色体断裂点称为原点或O,从原点 开始以线性方式进入受菌体,基因离原点越远,进入F-细 胞越迟,F因子在最后才进入F-。 由于染色体的全程转移约2小时左右,而这2小时的过 程中由于细胞位置的游动或液体的流动等原因,两细胞间 的结合随时可能中断,故越后面的基因不但在F-中出现的 时间越晚,而且所能得到的重组子的比例也越低,所以杂 交后F-往往仍是F- 。
Slide 22
2. 细菌的接合实验
1946年,Lederberg和Tatum 做了如下实验
菌株A met-bio- thr+ leu+ thi- 2×108 108
含五种菌 种所缺的 营养物质 几小时后, 洗净菌体 无菌落 若干原养型菌落
菌株B met+ bio+ thr- leu- thi+ 108
Slide 24
回复突变可能性的排除
Lederbery和Tatum利用的双营养缺陷型菌株进行试验, 已基本排除A或B品系发生回复突变产生原养型细菌的可能。 因为:
单基因回复突变的频率约为10-7;
双基因回复突变的频率则为10-14,频率很低。 但试验中产生原养型菌落产生的频率非常高(10-7), 因此基本可以排除回复突变的可能。
结论:细胞直接接触是原养型细 菌产生的必要条件,从而否定了 转化。
a
Slide 27
异核体和杂合二倍体的可能性
出现原养型菌落的另一种可能是细菌细胞发生融合,
产生异核体或双杂合二倍体。这两种情况类似于二倍体生 物的杂合体, 将产生原养型菌落。 异核体:由于细胞融合而在细胞内含有遗传组成不同的两 个或多个细胞核。
Slide 31
细菌接合(conjugation)的电子显微镜照片
Slide 32
那么,这种行为的不同是由什么因素引起的 呢?研究证明,它是由一种叫作F因子(sex or fertility factor, 即性因子或致育因子)的质粒 (plasmid)所决定的。 F因子是一种质粒(细菌中染色体以外的能 独复制的环状DNA),其上有一些基因控制致育 性。
第二节 细菌的遗传分析
一、细菌的杂交(接合重组)
1.大肠杆菌的突变类型
(1)营养缺陷型
① 合成代谢缺陷型
② 分解代谢缺陷型 (2)抗性突变型
Slide 14
(1)营养缺陷型
在营养代谢上是有缺陷的菌株,统称为营养缺陷型, 而把正常的野生型叫做原养型。 –基本培养基:能满足野生型菌株营养要求的最低成分 的组合培养基。 –补充培养基:在基本培养基中有针对性地加上某一种
二倍体:异核体进一步发生核融合,形二倍体细胞核,核 内含有两种遗传物质。
Slide 28
异核体和杂合二倍体的可能性
细菌为单倍配子体生物,异核体和二倍 体只能暂存在。培养繁殖过程中必将发生分 离,产生各种缺陷型菌落。 对试验中得到的原养型菌落的后代所进 行研究表明:后代没有出现预期的性状分离 现象。
E.coli的染色体为闭合双链环状DNA,长约 1333um。
2001年10月15日完成了E.coli K12菌株的基 因组全序列测定。总共4639221 bp, 4279个蛋 白质编码基因,115个编码rRNA和tRNA的基因。 (GenBank编号:U00096)
Slide 21
A map of the E. coli genome, showing selected genes.
由于个体小、繁殖迅速,我们能在选择性培养基上 检查上亿个个体,检出少数的突变型和紧密连锁的突变 位点的重组,而这在高等生物中是不可能的。
微生物菌株的命名
一般由描述基因功能的文字来命名,取英文词的前三 个字母,右上角写上“-”、“+”,或“s”、“r”。 如:丝氨酸缺陷型为ser-, 野生型为ser+。 生物素缺陷型为bio-,野生型为bio+。
将基因符号的第一个字母大写可表示相应的表型。
Slide 20
E.coli基因组概况
Slide 33
F因子
又称性因子(sex factor)或致育因子(fertility factor) ,是存在于细菌细胞中,赋予细菌以性 别的并能独立增殖的环状DNA分子。
Slide 34
F因子的组成如图:
① 原点:转移的起始位点 ② 致育基因群:包括性伞 毛基因、转移基因等。 ③ 复制酶基因 ④ 配对区: 与染色体配 对交换后插入染色体。
Slide 25
互养作用及其排除
试验材料 A品系:A-B+ T1S(met-bio-thr+leu+T1S); B品系:A+B- T1R(met+bio+thr-leu-T1R)。 试验方法
将A、B品系混合接种在基本培养基表面;
短时间后喷噬菌体T1杀死A品系,使其不能持续产 生thr与leu供B品系持续生长。
复制酶 区域
Slide 35
据此,我们可将大肠杆菌分为两类:
F-菌:无F因子的细菌。在杂交中是受体(receptor)菌。 F+菌:含F因子的细菌。在杂交中是供体(donor)菌。
表面有性伞毛,据此与F-菌接合并使F因子从F+转 移到F-而使F-转变为F+。 F+菌用吖黄素处理可使菌体丢失F因子而成F-菌。
接合:通过细菌细胞的直接接触而将一个细菌(供体,
donor)的遗传物质传递给另一个细菌(受体, receptor),从而实现遗传物的重组的遗传现象。
Slide 36
杂交特点:
① 在F+ × F-中
接合完毕后,大约有70%以上的F-转变为 F+ , 而F+在转移F因子的过程中本身并不丢失F因子,它一边 复制一边转移,故杂交完毕后F+菌仍met+ bio+ thr+ leu+ thi+
Slide 23
几种可能解释及其分析
上述试验结果原养型菌落可能产生于: ① 亲本菌株A或B发生了回复突变; ② 两品系细胞通过培养基交换养料—互养作用;
③ 两品系间发生了转化作用;
④ 发生细胞融合,形成了异核体或杂合二倍体。 为了验证这些原养型菌落产生的可能性而进行的研究最 终表明:这些解释均不成立。
b 基因型和表型的表示 –用它们不能合成的物质的前三个字母来表示。
甲硫氨酸
生物素
bio- / Bio-
bio+ / Bio+
缺陷型
原养型
met- /Met-
met+ / Met+
Slide 17
② 分解代谢缺陷型
不能降解某些复杂的化合物。如不能发酵乳糖,阿拉 伯糖,甘露糖,木糖,麦芽糖。 a 鉴别:使用鉴别培养基 – 如乳糖发酵缺陷型, 用EMB培养基(加伊红和 美蓝)鉴别,原养型菌落是紫红色菌落,缺陷型 为粉红色菌落。 b 基因型和表型的表示: – lac- /Lac-乳糖不能利用; gal- / Gal-半乳糖不能 利用。
Slide 37
Slide 38
杂交特点:
② F因子转移过程中
染色体通过接合而转移到F-细菌的可能性极小,
少量转移到F-中的供体DNA通过交换(偶数次)与受体 染色体重组,产生重组子(通过接合作用及重组作用而 获得了供体DNA的受体菌)。
Slide 39
三、高频重组与中断杂交技术
Hfr × F-特点:
Slide 5
细菌的染色体(电镜照片)
Slide 6
细菌通过裂殖法而繁殖,单一细菌可 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一个菌落(clone)。
野生型菌株叫做原养型(prototroph)。 经突变而丧失某种营养物质产生能力 的菌株叫做营养缺陷型(auxotroph)。
Slide 7
细菌的菌落
Slide 8
大肠杆菌的电子显微镜照片
结果与结论
仍然出现原养型菌落。 从而表明互养并非原养型菌落出现的原因,而可能 发生了遗传重组。
Slide 26
转化作用及其排除
① Lederbery和Tatum曾把品 系A的培养液经加热灭菌,加入 到B品系的培养物中,未得到原 养型菌落,表明原养型菌落可能 不是由转化作用产生。
② 戴维斯(Dawis, 1950)的U型 管试验(结果没有得到原养型细 菌 )。
Slide 3
Slide 4
二、细菌是单细胞原核生物
其遗传物质是一个大形的环状核酸分子,为方便也 常常简称为染色体。 请注意,这是从真核生物引用过来的名称,严格说 来,它并非细胞学上的染色体,只是为了表达方便而用于 细菌,一般用于细菌时无非指细菌的类似于真核生物染色 体的起主要遗传作用的遗传物质,而没有结构上(真核生 物染色体的结构)的意义。
Slide 9
Slide 10
现已证明,在以无性繁殖为主的细菌和 病毒的繁殖过程中,也有类似于真核生物有 性生殖的过程,存在着遗传物质的交换。 微生物由于其自身的生理生化特点使其 在遗传学研究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Slide 11
1. 细菌繁殖快
可在短时间内繁殖大量个体(大肠杆菌繁殖一代只 需20分钟),便于建立纯系,保持大量菌体。
2. 细菌一般能合成全部AA和vitamin,可在一定成 分的简单的培养基上生长,较易得到各种营养缺 陷型
营养缺陷型的获得,可以说是对现代遗传学和生物 化学的一大贡献,几乎所以的遗传学内容和生化代谢研 究都离不开缺陷型。而真核生物体制复杂,难以获得营 养缺陷型。
Slide 12
3. 便于精细结构的研究:
杂交完毕后, F-几乎仍为F- ,但染色体基 因的重组频率几乎比F+× F-提高一千倍达10-4, 所以Hfr菌株称为高频重组菌:High frequency of recombination。 Hfr菌(高频重组菌):
F因子通过重组而整合到染色体上的菌株。
Slide 40
①在Hfr×F-交配中,供体菌染色体的一条链首先在染色体 与F因子接合处断裂(F因子有方向性,断裂处恒定在F因 子的某一端),这一染色体断裂点称为原点或O,从原点 开始以线性方式进入受菌体,基因离原点越远,进入F-细 胞越迟,F因子在最后才进入F-。 由于染色体的全程转移约2小时左右,而这2小时的过 程中由于细胞位置的游动或液体的流动等原因,两细胞间 的结合随时可能中断,故越后面的基因不但在F-中出现的 时间越晚,而且所能得到的重组子的比例也越低,所以杂 交后F-往往仍是F- 。
Slide 22
2. 细菌的接合实验
1946年,Lederberg和Tatum 做了如下实验
菌株A met-bio- thr+ leu+ thi- 2×108 108
含五种菌 种所缺的 营养物质 几小时后, 洗净菌体 无菌落 若干原养型菌落
菌株B met+ bio+ thr- leu- thi+ 108
Slide 24
回复突变可能性的排除
Lederbery和Tatum利用的双营养缺陷型菌株进行试验, 已基本排除A或B品系发生回复突变产生原养型细菌的可能。 因为:
单基因回复突变的频率约为10-7;
双基因回复突变的频率则为10-14,频率很低。 但试验中产生原养型菌落产生的频率非常高(10-7), 因此基本可以排除回复突变的可能。
结论:细胞直接接触是原养型细 菌产生的必要条件,从而否定了 转化。
a
Slide 27
异核体和杂合二倍体的可能性
出现原养型菌落的另一种可能是细菌细胞发生融合,
产生异核体或双杂合二倍体。这两种情况类似于二倍体生 物的杂合体, 将产生原养型菌落。 异核体:由于细胞融合而在细胞内含有遗传组成不同的两 个或多个细胞核。
Slide 31
细菌接合(conjugation)的电子显微镜照片
Slide 32
那么,这种行为的不同是由什么因素引起的 呢?研究证明,它是由一种叫作F因子(sex or fertility factor, 即性因子或致育因子)的质粒 (plasmid)所决定的。 F因子是一种质粒(细菌中染色体以外的能 独复制的环状DNA),其上有一些基因控制致育 性。
第二节 细菌的遗传分析
一、细菌的杂交(接合重组)
1.大肠杆菌的突变类型
(1)营养缺陷型
① 合成代谢缺陷型
② 分解代谢缺陷型 (2)抗性突变型
Slide 14
(1)营养缺陷型
在营养代谢上是有缺陷的菌株,统称为营养缺陷型, 而把正常的野生型叫做原养型。 –基本培养基:能满足野生型菌株营养要求的最低成分 的组合培养基。 –补充培养基:在基本培养基中有针对性地加上某一种
二倍体:异核体进一步发生核融合,形二倍体细胞核,核 内含有两种遗传物质。
Slide 28
异核体和杂合二倍体的可能性
细菌为单倍配子体生物,异核体和二倍 体只能暂存在。培养繁殖过程中必将发生分 离,产生各种缺陷型菌落。 对试验中得到的原养型菌落的后代所进 行研究表明:后代没有出现预期的性状分离 现象。
E.coli的染色体为闭合双链环状DNA,长约 1333um。
2001年10月15日完成了E.coli K12菌株的基 因组全序列测定。总共4639221 bp, 4279个蛋 白质编码基因,115个编码rRNA和tRNA的基因。 (GenBank编号:U00096)
Slide 21
A map of the E. coli genome, showing selected genes.
由于个体小、繁殖迅速,我们能在选择性培养基上 检查上亿个个体,检出少数的突变型和紧密连锁的突变 位点的重组,而这在高等生物中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