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浅析《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资料
儒林外史好人物赏析
![儒林外史好人物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9d6fe64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d6.png)
儒林外史好人物赏析《儒林外史》是清代文学家吴敬梓的代表作,是一部以描写明清社会风貌为主线,以儒林人物的生活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
小说中塑造了许多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其中不乏好人物。
他们或忠诚正直,或仁义礼智,或忍辱负重,或乐善好施,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就来对《儒林外史》中的好人物进行赏析。
第一,刘兰芝。
刘兰芝是小说中的女主角,她是一个聪明伶俐、善良正直的女子。
刘兰芝的丈夫刘宗敏是一个不称职的官员,他沉湎声色,荒淫无度,对刘兰芝更是百般虐待。
但是刘兰芝并没有因此而变得懦弱无能,相反,她坚强勇敢,她不仅能够忍辱负重,还能够善待他人,对待刘宗敏的家人更是恩重如山。
在刘宗敏被贬谪之后,刘兰芝更是独自支撑起整个家庭,兢兢业业地生活着。
她的坚韧不拔、善良正直的品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典型好人物。
第二,林觉民。
林觉民是一个忠诚正直、仁义礼智的好人物。
他是刘兰芝的表兄,也是一个读书人。
林觉民一直都是一个清正廉洁的人,他不愿意向权贵低头,不愿意屈从于世俗的陋规。
他对待亲人朋友都是真诚善良,对待敌人也是宽容大度,他的品格受到了很多人的赞誉。
在小说中,林觉民一直都在为正义而奋斗,他不断地为受到冤屈的人伸张正义,最终也为自己争得了一片清净的天地。
他的忠诚正直、仁义礼智的品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儒林外史》中的又一位好人物。
第三,程朱。
程朱是小说中的一个善良宽厚、乐善好施的好人物。
程朱是一个富家子弟,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教,所以他的品格一直都很高尚。
程朱对待他人都是宽容大度,他乐于助人,乐善好施,经常施舍给穷人,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在小说中,程朱的善良宽厚、乐善好施的品格得到了很多人的赞誉,他也因此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他的善良宽厚、乐善好施的品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儒林外史》中的又一位好人物。
以上三位好人物,分别展现了不同的品格特点,但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或忠诚正直,或仁义礼智,或忍辱负重,或乐善好施,都是《儒林外史》中的闪光点。
儒林外史中沈琼枝的人物形象及事件
![儒林外史中沈琼枝的人物形象及事件](https://img.taocdn.com/s3/m/cf1c1b2d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3e.png)
儒林外史中沈琼枝的人物形象及事件沈琼枝是《儒林外史》里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人物,真是个能让人忍俊不禁的角色。
首先,她的外形描写就非常生动,简直让人能想象出她的模样。
沈琼枝不仅长得标致,还带着一股灵气,仿佛随时都能从书中走出来,和你唠嗑。
可别小看她的外貌,她可不是那种只会“扮靓”的姑娘,里面还有着丰富的内涵呢。
她聪明伶俐,机智过人,尤其在面对那些古板的书生们时,简直像是个捉弄大师,能把他们绕得团团转。
1. 沈琼枝的家庭背景1.1 沈家的门第沈琼枝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家里有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父亲是一位读书人,家里藏书无数,从小她就浸润在那种书卷气中,耳濡目染之下,自然聪慧过人。
再加上她的性格活泼,几乎可以说是家里的“开心果”,总能给沉闷的书斋增添几分笑声。
1.2 对她的影响这种家庭背景对她的影响可大了,既让她学会了许多诗词,也培养了她那种对生活的热爱。
可她并不满足于此,总想跳出那个框框,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事,打破传统的束缚。
就是这么一位姑娘,让我们在书中看到了女性不一样的光彩。
2. 她与书生们的互动2.1 智斗书生沈琼枝与书生们的互动简直是一出好戏。
那些书生个个都是一肚子书,结果碰到她后,往往都变得语无伦次,搞得他们自以为是的学问灰飞烟灭。
沈琼枝在她们面前不仅用幽默的口吻调侃他们,有时还来点小智慧,简直让人拍手称快。
她不仅会用一些俏皮话让书生们哑口无言,有时还会以假乱真,摆个小把戏,把那些死板的家伙们弄得哭笑不得。
2.2 拥抱生活她的生活态度更是让人觉得耳目一新,沈琼枝总是能找到生活中的乐趣。
无论是与朋友们一起打牌,还是和邻里小孩儿一起玩耍,她总能把每一天都过得活色生香。
生活在她眼中不只是读书和做事,还有无尽的乐趣。
她的这种态度让人不禁感叹,真希望能和她成为朋友。
3. 沈琼枝的成长与变化3.1 面对困境随着故事的发展,沈琼枝也经历了一些波折,面对社会的压力和个人的挑战,她的形象逐渐丰满。
虽然有时候她也会感到无奈,但她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信念。
儒林外史中聘娘的人物形象
![儒林外史中聘娘的人物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e80083fe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34.png)
儒林外史中聘娘的人物形象儒林外史中聘娘的人物形象1. 聘娘的身世背景在《儒林外史》中,聘娘是一个极具魅力和独特个性的女性角色。
她出身并不显赫,但却拥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过人的智慧。
聘娘的出现,不仅为小说增添了一抹妩媚的风情,更为整个故事注入了一股别样的活力。
2. 聘娘的外貌特征在小说中,作者以精准而丰富的语言描绘了聘娘的绝美容貌。
她眉目如画,气质独特,给人以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
她那一头乌黑如漆的秀发更是为她增添了几分神秘和吸引力。
3. 聘娘的聪慧与智慧聘娘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她拥有超越时代的聪慧和智慧。
她善于观察人事,懂得把握机会,尽管处境不如意,但她却能以她的聪慧和智慧打破种种桎梏,用自己的方式生活,这就是聘娘的独特之处。
4. 聘娘的内心世界在小说中,聘娘的内心世界同样深受读者的关注。
她内心深处的矛盾和挣扎,使得她成为一个更加丰满和立体的人物。
她的聪慧与智慧,其实都是她内心强大的支撑。
5. 作者对聘娘的态度作者通过对聘娘形象的刻画,传达了自己对女性的一种理解和敬重。
在封建社会,女性的地位被局限得极为狭窄,但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塑造聘娘这一角色,表达了对女性的另一种理解和表达。
在总结中,我们可以看到,《儒林外史》中的聘娘形象不仅仅是一个风情万种的女性角色,更是作者对女性地位和价值的一种再思考和再表达。
她的聪慧、智慧以及内心的世界,使得她成为一个深具内涵和吸引力的人物形象,也为整部小说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魅力。
聘娘的形象,不仅是对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的思索,更是一种对智慧与力量的赞颂。
在我的个人观点中,聘娘这一形象的出现,为整部小说注入了一抹别样的风景。
她的独特魅力以及内心的坚韧和智慧,使得她成为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人物形象。
她也为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带来了一份启示和力量,展现出女性的聪慧和内在力量,值得我们倾听和学习。
希望通过本文的深度与广度的探讨,能够更好地帮助你了解和理解儒林外史中聘娘这一形象,也为你带来更多的启示和思考。
浅析《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
![浅析《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a2546662168884868762d66c.png)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浅析《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冯佳佳 西华大学摘 要:《儒林外史》作为我国古代文学杰出的代表作,对我们的影响是巨大的。
作者通过他的笔端使得一个又一个经典形象跃然纸上。
千年后的今天,我们通过作者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依然能够直观、具体、真切地感知到当时文人身上独有的“八股文气息”以及强放在女子身上的无形枷锁。
《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在数量上远远低于男性形象,可是在吴敬梓的笔下她们一个个活灵活现,在表现力上丝毫不比他们差。
她们当中有慈母良妻、节妇烈女,也有为财献身的盗贼,身处红尘的青楼女子……关键词:女性形象;伦理道德;男权社会;节妇烈女作者简介:冯佳佳(1994-),女,汉,重庆人,西华大学在校本科生,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8-071-01一位学者曾经说道:“女性看待生命价值的观念的变化,追求情欲自由的胆识和方式,既是社会变动的原因,也是最能体现社会风气和社会层次变化的最敏感的标志”。
那时的女性生活在男性的阴影里。
“三从四德”的观念使得她们没有自我,她们只是按照父亲、丈夫、儿子的“意愿”生活。
她们的一言一行受到他们的影响,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社会的风气和动态。
一、她们是封建伦理道德下的牺牲品“未嫁从父,即嫁从夫,夫死随子”使得她们的世界围绕在父、夫、子周围,她们信奉从一而终的教条。
王玉辉,一个做了三十年的老秀才。
他的大女儿在家守寡,二女儿在丈夫离世后也毅然决然地选择随之而去,这在王秀才的眼里都是理所当然的,所以当他听到二女儿的哭诉时他只是说道:“我这小女要殉节的真切,倒也由着他行罢。
自古‘心去意难留’……你既如此,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我难道还拦阻你?你竟是这样做吧。
”寥寥数语就决定了她女儿的生死。
大女儿的青春、二女儿的生命换来的是“节妇”、“烈女”的荣誉,换来的是那个时代对伦理道德的认同和遵守。
浅谈《儒林外史》中的女性人物
![浅谈《儒林外史》中的女性人物](https://img.taocdn.com/s3/m/f85e563ea216147917112889.png)
浅谈《儒林外史》中的女性人物摘要
关键词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二、《儒林外史》概述
(一)《儒林外史》简介
(二)《儒林外史》女性形象描绘的文学地位
三、《儒林外史》女性形象分析
(一)才华横溢的女性形象
1.形象分析
2.背景原因分析
(二)混迹生活的女性形象
1.形象分析
2.背景原因分析
(三)节妇烈女的女性形象
1.形象分析
2.背景原因分析
(四)形象生动的母亲形象
1.形象分析
2.背景原因分析
四、《儒林外史》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手法及思想表达(一)《儒林外史》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手法
1.人物描写
2.讽刺艺术
3.对比手法
(二)《儒林外史》中女性形象塑造的思想表达
1.揭露封建礼教制度的虚伪
2.展现女性低下的社会地位并提倡女性意识觉醒
3.批判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摧残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儒林外史中的男女角色形象与性别观念
![儒林外史中的男女角色形象与性别观念](https://img.taocdn.com/s3/m/2f937446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b5.png)
儒林外史中的男女角色形象与性别观念《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的一部著名小说,通过描绘各种丰富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各类人物与性格特征。
在小说中,男女角色形象的塑造与性别观念的揭示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
本文将就《儒林外史》中的男女角色形象与性别观念展开探讨。
一、曾小姐的独立与坚韧小说中的曾小姐是一位聪明美丽的女子,她被描绘为一个独立自主、聪慧过人的角色。
不同于传统女性的柔弱与无能,曾小姐拥有过人的才智和决策能力。
她在男权社会中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勇敢地面对各种挑战和困境。
她的坚韧与独立性格彰显了女性的力量和价值,对当时的性别观念形成了一种颠覆。
二、林黛玉的痴情与自卑与曾小姐不同的是,林黛玉在小说中被描绘为一个富有灵性的女子,但她的命运却注定了悲剧。
林黛玉的痴情与自卑是小说中男女角色形象与性别观念的又一反映。
林黛玉拥有着对生活的细腻与感知,但她却常常为自己的不如意而自卑,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怀疑。
这一形象暗示了当时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与压迫,以及对女性自由发展的限制。
三、男性形象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在《儒林外史》中,男性角色形象同样不乏表现复杂性与矛盾性的个体。
例如,贾郎宝在文质彬彬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狡诈的心,他以欺骗女性为乐,并享受权力与财富带来的快感。
然而,贾郎宝的形象既体现了男性的权谋与智慧,同时也揭示了他对女性的不尊重与欺骗。
这种矛盾性引发了读者对男性形象及性别观念的思考。
四、性别观念的拓宽与转变通过《儒林外史》中的男女角色形象,可以看到作者试图拓宽传统性别观念。
小说中,曾小姐以女性的智慧与才干成功地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展示了女性强大的个体价值。
同时,林黛玉的痴情与自卑,则使人们反思对女性情感的评价与理解。
这些形象的描绘,有力地推动了人们对性别观念的拓宽与转变。
综上所述,《儒林外史》中的男女角色形象与性别观念呈现了一种复杂而矛盾的关系。
作为一部具有社会意义的小说,它通过对男女角色形象的塑造,探讨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束缚与压迫,同时也倡导了对女性的尊重与赋权。
儒林外史女性人物形象分析
![儒林外史女性人物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5c28e01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99.png)
儒林外史女性人物形象分析1、王冕王冕作为一个士人作为一个“名流”,在他身上体现着中国士人的精神。
2、周进周进原本是个教书先生,对科举考试极为热衷,可惜到了花甲之年,却连个秀才都没考中。
3、范进是一个热衷科举,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
他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全耗在科举上,将中举取得功名利禄当作唯一的奋斗目标,几十年屡试不第,也不愿从事劳动养家糊口,其灵魂完全被科举的锁链缚住了。
4、严致和严监生就是书没读过太多,他这个监生也是花钱捐来的监生。
5、严致中作者笔下的严贡生是一个十足的衣冠禽兽。
6、匡超人他巧妙周旋其间,一步步走向堕落。
他吹牛撒谎,钻取功名,卖友求荣,忘恩负义,变成一个衣冠禽兽。
7、沈琼枝沈琼枝是教书先生沈大年的女儿,遵父命嫁给盐商宋为富为妻。
但到了盐商宋为富府上之后,才知道是一场骗局,盐商宋为富原来是娶沈琼枝为妾。
琼枝父状告宋为富,宋重金贿赂知县,把沈大年押回常州。
沈琼枝带着金银细软独自去往南京,开始了她新的独立生活。
《儒林外史》为一部主角不断转换的长篇小说,或者说就是一部由无数短篇交错而变成的长篇小说,基本上不可能将通过详尽描绘其一生经历,以及在坎坷的故事情节中整体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世界。
所以,吴敬梓把重点分散在人的性格中最刺及目的特征上,从而深入细致地整体表现一个相对恒定的人生二者。
这就如同从人物漫长的性格发展史中截取一个片断,再让它在人们面前转上一圈,把此时此地的“这一个”,放大给人看。
这是勾画讽刺人物的一个很出色的手法,它使人物形象色彩明净,情节流动迅速,好像人物脸谱勾勒一成,这段故事便告结束,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正是这些精工提炼的精彩情节。
小说形象地刻画了在科举制度下,科学知识阶层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腐化湿疹的现状。
它借由人生百态阐明了士人功名利禄的观念、官僚制度、人伦关系和整个社会风气。
作者从揭露科举制度以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士人丑恶的灵魂入手,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人民灵魂的扭曲。
儒林外史王太太人物性格分析
![儒林外史王太太人物性格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3637556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09.png)
儒林外史王太太人物性格分析《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主要描写了王太太作为故事中的一个女性角色,她的性格多次展现出勇敢、聪明和顽强的一面。
以下是对王太太性格的详细分析。
首先,王太太是一个勇敢而有主见的女性。
小说中,她在丈夫因上书引起皇帝的不满,面临牢狱之灾时,没有向丈夫示弱或退缩,而是立即行动起来,采取各种措施来挽救丈夫。
尽管身处危险,她仍然坚信真理和正义,坚持和朋友商议丈夫的未来。
她没有犹豫或畏缩,而是以自己的勇敢和果断,成功地组织了前来救援的朋友,并亲自领导行动,打败了敌对势力,最终拯救了她丈夫的性命。
这种勇气和坚定的性格,向读者传递了一个女性在危机中展现出的非凡勇敢和无私的精神。
其次,王太太是一个聪明而机智的女人。
小说中,她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以及对政治和社会的了解,成功地利用了自己的优势,并制定了一系列行动计划。
她不仅仅依赖于自己的个人智慧,还通过与社会各界人士的接触,广泛汲取智慧和经验。
同时,她善于分析和判断,出色地运用各种手段和策略,在困境中寻找出路。
她的机智和智慧使她成为故事中扭转局势、解决问题的关键人物。
最后,王太太展现出顽强不屈的性格。
在她的丈夫被囚禁期间,她没有陷入绝望或麻木不堪的状态,而是充分利用自己的力量和资源,为丈夫争取最大限度的庇护和保护。
她坚信不管困难有多大,只要自己不放弃,就一定能够找到解决办法。
即使在极度困难的境地里,她仍然保持乐观和坚定,不屈不挠地向困境挑战,并最终赢得了胜利。
总的来说,王太太是一个勇敢、聪明和顽强的女性。
她以自己的行动和决心,展现了一个女性在困境中抵抗、反击的力量和智慧。
她的形象给予了读者许多正能量和启发,表达了对女性坚韧和坚持的敬意。
她是一个具有积极影响力的角色,因为她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时候,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信念,并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就能够克服困难,并成功地战胜一切挑战。
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与性别角色刻
![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与性别角色刻](https://img.taocdn.com/s3/m/0fed3f3c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11.png)
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与性别角色刻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以男性为主要叙事对象。
然而,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却不容忽视,她们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展现了性别角色的刻画。
本文将从几位重要女性人物的分析、性别角色的转变以及女性在文化和社会中的地位等方面来探讨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与性别角色的刻画。
首先,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多种多样,每一个女性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命运。
例如,书中的夏琼英是一个聪明、机智的女子,她以自己的智慧和才情赢得了男性主人公章叔禧的赏识和喜欢。
相比之下,季文华是一个温柔、善良的女子,她以自己的真诚和体贴俘获了章叔禧的心。
这些女性形象的多样性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其次,在儒林外史中,女性的性别角色逐渐发生了转变。
在这个时代,女性的地位往往受到严格的限制,家庭和社会对女性有很多规范和束缚。
然而,通过一些女性角色的努力和抗争,她们逐渐打破了这些束缚,实现了自我价值。
例如,在小说中,季文华作为一个女性,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爱意,并与章叔禧展开了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
她没有墨守成规,而是追求自己的幸福。
同时,儒林外史也反映了女性在文化和社会中的地位。
虽然女性通常被认为是弱势群体,但她们在这个故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她们不仅在家庭中起到了妻子、母亲的角色,还在知识和修养方面有所追求。
例如,夏琼英具有卓越的才华和机智,她在诗词文化方面颇有造诣,成为故事中的一位重要角色。
这些女性的存在丰富了整个故事的内涵,同时也向读者们传达了一种重要的信息——女性也可以在知识和修养方面获得成功。
然而,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也存在不足之处。
虽然她们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的性别角色,但她们的努力和成就往往仍被男性主导的社会所忽视。
女性的价值常常被片面地评判,她们的努力和才华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
这种忽视和偏见不仅限制了女性的个人发展,也限制了整个社会的进步。
综上所述,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与性别角色刻画丰富多样,每一个女性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命运。
儒林外史王太太人物性格分析
![儒林外史王太太人物性格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f84350f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4b.png)
儒林外史王太太人物性格分析
王太太是《儒林外史》中一位有着轻薄态度、爱意淡漠的贵族女性。
作者黄仁宇在文中通过塑造她的形象,把她描绘成大乐文人学士
的形象,但却没有传统的乐文学士的乐观、勤奋、友善等特点。
王太太的个性比较固执,一旦决定了什么就不会变更,如果有人
话语中不含机智,她都会怒目而视。
因为她内心充满恐惧,总想要控
制身边的人,避免他们把自己看做是一个弱者,而把他们当成是弱势
群体。
此外,她有着高傲的态度,常常表现出以强硬的姿态去对付不
熟悉的事物,对一些思想颠覆的言论严厉批评,唯恐别人把这类思想
植入到其他人的心里。
另外,王太太也有一些善良的一面。
她的主要的梦想就是要出人
头地,让自己的后代能够出人头地,因此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及
时勤于学习,勤劳学习,提高自己的学问,并且花费大量时间去教授
子女,但当子女们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想法和行为时,她便知难而退,不再过多干涉。
总之,王太太是一位充满矛盾的贵族女性,在文中这种矛盾性格
带给我们的是一种追求自我理想及幸福的动力。
她拒绝墨守成规,但
也有一颗努力奋斗的心,在没有高深的文化修养的情况下,她却勇敢
地去学习,不断持续改进。
浅析《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精选(完整版)资料
![浅析《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精选(完整版)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e64778bef7ec4afe05a1df73.png)
浅析《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精选(完整版)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浅析《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儒林外史》是一部把男性士子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的伟大作品,真实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现实。
同时,这也是一部极写女性的伟大作品。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女性只是男性的附属品,没有独立地位。
尤其是在封建末世的清朝,即使是具有话语权的男性十子,在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下,其心灵早已极度扭曲,而在封建礼教压制下的广大女性的处境就更为复杂了。
作者对这些女性人物并非重点铺写,也没有着意为之,却更加真实自然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女性的生活和心理状态。
从女性分布的空间广度来说,除了王宫贵胄之家特殊上层社会的女性之外,上至闺阁女性,下至市井商贩等,普通生活中贴近真实生活与现实社会的各阶层的女性都被吴敬梓以天才的笔力囊括其中。
从女性被提及到的时间范围来讲,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中提到的王冕之母,她所处的时间是元朝末年,第五十六回“神宗帝下诏旌贤,刘尚书奉旨承祭”中榜上有名的沈琼枝,被列在承祭榜上的时间是万历四十四年,相隔时间近百年。
所以无论从女性生活的空间广度,还是从女性被提及到的时间范围来讲,对《儒林外史》中女性形象的研究都具备文化与历史审视的深刻意义。
(1)才华横溢的女性形象-----鲁小姐鲁小姐是《儒林外史》中唯一一个对举业文章精通的才女。
她在五六岁时就已经开始读《四书》、《五经》,在十一二岁时,就已经能把一部王守溪的稿子读的烂熟于心,不仅如此,还有“王、唐、瞿、薛,以及诸大家之文,历科程墨,各省宗师考卷,肚里记得三千余篇。
自己做出来的文章,又理真法老、花团锦簇。
”鲁小姐的举业当行不仅表现在她对文章的熟记和写作练习上,还表现在她对八股文章的研读、点校,及对举业文章之外文学作品的玩笑态度上。
在鲁小姐的闺房中,于“晓妆台畔,刺绣床前,摆满了一部部的文章。
每日丹黄烂然,蝇头细批”,“每日”言用功之勤,“丹黄烂然”言用功之深,以如此的功力研读举业文章,什么样的八股才能成就不了呢。
浅论《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
![浅论《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2b77efd2a58da0116c174965.png)
浅论《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a《儒林外史》中沈琼枝人物形象分摘要: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对女性形象着墨不多,却着力刻画了一位杰出的女性形象——沈琼枝。
她美貌与智慧兼得,一言一行都表现出极大的人格魅力,是《儒林外史》中最光彩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儒林外史沈琼枝人格魅力《儒林外史》是以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著称于世的。
它丰富而深邃的思想内容以及杰出而鲜明的讽刺艺术使它获得了世人的高度评价。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赞它为“诚微词之妙远,亦狙击之辣手”,足见对《儒林外史》的推崇。
而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吴敬梓所塑造的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王冕、周进、范进、严监生、杜少卿……都是众所周知的典型人物形象。
在这些人物形象中,男性占了绝大多数,且居于主导地位,女性形象则只有寥寥几位。
这是由《儒林外史》特定的选材范围决定的。
女性形象虽然不多,却是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在吴敬梓的笔下也各具特色。
其中,吴敬梓着力塑造了一位特立独行,具有非凡人格魅力的女性形象——沈琼枝。
与书中其他女性形象相比,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沈琼枝是《儒林外史》中唯一一个寄寓着作者完全褒扬态度的女性形象,是《儒林外史》中最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
沈琼枝的出场,从其父沈先生口中道出:“‘……回到家乡,将小女许嫁扬州宋府上。
此时送他上门。
’”从父亲亲自送她出嫁这个细节,可以看出她是深得父亲喜爱的。
当沈先生觉察到宋盐商对女儿的轻视之意时,“向女儿琼枝道:‘我们只说到了这里,权且住下,等他择吉过关。
怎么这等大模大样?看来这等光景竟不是把你当作正室了。
这头亲事,还是就得就不得?女儿,你也须自己主张。
’”在女性居于男性附庸地位、沦为男性性欲和生育工具的封建社会,女性自出生之日起,就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的。
她们只是男性的附属品,是没有人格和尊严可言的,要受着“三从四德”的桎梏。
然而,沈先生在女儿的婚姻大事上竟然允许她“自己主张”,这不能不令人惊奇了。
儒林外史中的女性人物形象
![儒林外史中的女性人物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8c850dc4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d1.png)
儒林外史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儒林外史》是明朝小说家吴承恩创作的经典名著,其中有许多生动的女性人物形象,为读者带来极大的震撼和视觉体验,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最富有哲理性的杰作之一。
从角色形象上来看,《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十分多样,从高贵出身的黛玉和贾宝玉,到普通人家的袭人和鸳鸯,但都拥有着朴实、可爱、温柔、勤劳和坚强的特质。
其中,以黛玉最为人熟知。
作为宝玉的正母,却因家道衰败而变成了全家的顶梁柱,在沧桑的岁月里不离不弃,贯彻姐妹情义,实现搀离的幸福;贾宝玉是家里最小的,可称得上是一个不容小觑的慈母,不仅勤劳节俭,而且赡养父亲,视兄弟如子,细心照料。
此外,还有贾敏、袭人等女性人物,不论境遇多么艰苦,都坚守着自己的节操,守护兄弟姐妹间的情谊,勇于承担家庭重任。
从行为表现看,《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均以温柔、低调为主,有时也能勇往直前,用自己的方式行使权利,捍卫自己的本分。
黛玉以温柔的语言反抗封建家庭中的压迫,勇敢地回绝他人贬低、污蔑自身;贾宝玉以行动表示自己对父亲的关爱,以慈母的姿态坚决不投降,把一种传统的生活方式用自己的方式改写;贾敏以死去的假死救赎宝钗,成为宝玉和林黛玉结婚的可能;袭人以自己的才艺谋生,歌唱着属于女性自身的经历,令我们铭记古人以力抗声、顽强抗拒的精神。
吴承恩在《儒林外史》中描绘的女性形象,不但揭示出当时的社会现实,而且也展现了女性坚强及其智慧的能力,让观众在感动中发现了女性强大的生存力。
儒林外史中的女性人物形象,给了我们不少的启示,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女性的意志、勇气和必胜的力量。
总之,《儒林外史》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富有感染力,更展现出古代女性无畏勇敢,智慧精明,充满正义感和主动精神的面貌。
它激发了人们进步的力量,给予我们深思和勇气,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信念,坚持追求理想,坚定不移,克服困难,为实现一个更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汇总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8d1a3ddb6294dd88d0d26bff.png)
一、《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儒林外史》是一部把男性士子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的伟大作品,真实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现实。
同时,这也是一部极写女性的伟大作品。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女性只是男性的附属品,没有独立地位。
尤其是在封建末世的清朝,即使是具有话语权的男性十子,在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下,其心灵早已极度扭曲,而在封建礼教压制下的广大女性的处境就更为复杂了。
对《儒林外史》中女性形象的研究都具备文化与历史审视的深刻意义。
(1)独立自强的新女性——沈琼枝沈琼枝是和鲁小姐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女性,她敢作敢为、能文能武。
作者刻划这一形象,旨在批判“男尊女卑”的封建士大夫观念,表现其“男女平等”的进步民主思想。
在作者的笔下,妇女也有独立的人格,和男人一样有争取美好生活的权利,那么让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刻画沈琼枝这一形象的。
沈先生领着女儿琼枝,来到扬州,住在大丰旗下店里。
那里颗计接着,通报了宋盐商,宋盐商打发家人来吩咐道:“老爷叫把新娘就抬到府上去,沈老爷留在下店里住着,叫帐房置酒款待。
”沈先生听了这话,向女儿琼枝道:“我们只说到了这里,权且住下,等他择吉过门,怎么这等大模大样?看来这等光景竟不是把你当作正室了。
”(四十回)这一段交待了事情的起因,接着便集中笔墨写沈琼枝的言行,表现其性格特征。
沈琼枝接过父亲的话说:“爹爹,你请放心,我家又不曾写立文书,得他身价,为甚么肯去伏低做小!他既如此排场,爹爹若和他吵闹起来,倒反被人议论。
我而今一乘轿子,抬到他家去,看他怎模样对待我。
”沈琼枝一开口,就可看出她对宋盐商这样显耀人物毫无畏惧,做到有理有节,不失分寸,而且大胆、泼辣、果断、沉着、毫无扭怩作态的性格几笔就活脱脱地展示出来。
其独立自主、不容欺凌的勃勃英气已见端倪。
沈琼枝在宋盐商家住了几天,不见有消息,想道:“彼人(指宋盐商)一定是安排了我父亲,再来和我歪缠,不如走离了他家,再作道理。
”于是将所有动用的金银器皿,珍珠首饰,打了一个包袱,穿了七条裙子,扮做小老妈的模样,买通了那放丫环,五更时分,清晨便出了钞关门上船,因“恐故乡人家耻笑。
浅析《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
![浅析《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9ee30559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87.png)
浅析《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摘要:《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既有被动处境的描写,也有反抗与突破的描述。
传统女性角色的束缚与凸显女性权利和地位的必要性也成为该书的不可忽视的社会反映与启示。
本文将在对女性形象在小说中的呈现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探讨女性在旧时代所受到的困境、现实反映以及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关键词:《儒林外史》,女性形象,被动处境,反抗与突破,社会反映,启示。
一、引言《儒林外史》是清代著名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各具特色,一些形象令人叹服,预示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崛起的趋势;而另一些女性形象则体现出旧时代女性地位的低下及受到的种种束缚。
本文将重点分析小说中女性的形象刻画,并尝试从中探讨传统女性角色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变化。
女性在传统社会中被认为是弱势群体,而《儒林外史》作为一部描写清朝社会的小说,也很好地揭示了女性在那个时代受到的限制和压迫。
本文将从儒林外史的女性形象中的被动处境出发,探讨女性地位的局限性和反思性。
二、女性被动处境的描写(一)嫁妆问题的描写《儒林外史》中描绘了许多女性因为嫁妆的问题而受到的限制。
比如说书中的周亲家,原本女儿十二三岁就该嫁人了,但却因为嫁妆问题而迟迟没有人要,最后只好将女儿嫁给了一个十二三岁的男孩,结果男孩几年后就死了,女孩再也不敢嫁人,只能终身守寡。
这种情况在《儒林外史》中并不罕见,当时社会上对女性的嫁妆要求很高,如果家里没有足够的财力来搭嫁妆,女孩就很可能被迫终身守寡,无法结婚生子。
(二)家族利益的约束另一个导致女性处于被动地位的原因是家族利益。
在《儒林外史》中,许多女性都受到了自己家族的束缚,自己的人生轨迹没有得到自己的掌控。
例如,书中的周瑞家的女儿周婚姻的选择本身虽然得到了她自己的认可,但在她母亲的反对下最终还是结婚了,成为了一名红娘。
这里可以看出,女性在家族中往往没有发言权,自己的未来轨迹也没有自主性和独立性,而是在家族的利益和利益的追求中被动地选择和接受[1]。
《儒林外史》中的才女形象论析
![《儒林外史》中的才女形象论析](https://img.taocdn.com/s3/m/da87d077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3c.png)
《儒林外史》中的才女形象论析引言在我国古典文学中,儒林外史被誉为“我国封建社会最后的一座长篇小说之神”,而其中的才女形象更是备受瞩目。
本文将分析《儒林外史》中的才女形象,探讨她们在小说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对社会风气的影响。
一、才女的家世与背景儒林外史中的才女,大多出身于富贵人家,受到良好的教育。
她们多才多艺,通晓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且能言善辩,富有才情。
然而,她们的才华却常被束缚于封建礼教之中,无法尽情展现。
二、才女的情感与命运才女在《儒林外史》中常常陷入感情纠葛,如薛宝钗、林黛玉等人物,她们深情款款的爱情命运令人唏嘘。
而在封建社会中,才女的命运常常被他人左右,她们的爱情与婚姻往往受到家族利益和社会规范的制约,命运多舛。
三、才女的社会作用与影响儒林外史中的才女形象,展现了她们的聪慧、才情及对社会风气的影响。
她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对周围的人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启发人们对封建礼教进行质疑与思考,对封建礼教的束缚提出了不同的声音。
结论《儒林外史》中的才女形象给我们展现了封建社会中才女的命运与境遇,她们在封建礼教的阻碍下,依然能够表达自己的才情与情感。
她们也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影响,为封建礼教的觉醒提供了一线希望。
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儒林外史》中的才女形象将封建社会下的女性处境展现得淋漓尽致,她们的命运多舛,受尽封建礼教的束缚,但她们的才华与聪慧也给封建社会带来了一缕曙光。
才女的形象通过对封建礼教的颠覆,反映出了对于人性与情感的尊重与关怀。
在当代社会,我们也应该从《儒林外史》中的才女形象中汲取力量,尊重每一个人的才华与情感,让每个人都有展现自己的空间。
结语通过对《儒林外史》中的才女形象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对儒林外史中的才女形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她们的命运、情感与社会影响展现出了我国封建社会中女性的生存处境,也为当代社会的性别平等与尊重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希望我们能够从中汲取力量,为当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
![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a876db74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c5.png)
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儒林外史是明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儒学为背景,描绘了一批封建社会里的知识分子。
在这部小说中,吴敬梓对女性形象的刻画非常丰富多样,既有温柔贤淑的妇女形象,也有聪明独立的女性形象,这些形象展示了当时社会中不同层面女性的境遇、性格和命运。
首先,儒林外史中出现了许多婉约贤淑的女性形象。
例如沈姨娘、劳先生的妻子和地主夫人等,她们被描绘为优雅、体贴入微的妇女。
她们通常以家庭为中心,以儒家妇德为准则,忍让宽厚,勤勉持家。
她们的独特魅力在于她们深思熟虑的心智和对家庭的奉献精神。
然而,吴敬梓也对她们的困惑和压抑进行了描写,暗示了封建社会对于女性的束缚与限制。
其次,儒林外史中出现了一些聪明独立的女性形象。
比如宋词女才子善见齐、聪明绝顶的芳官等。
她们不按常理出牌,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这些女性形象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是少见的,代表了女性追求自主和独立的渴望。
吴敬梓通过她们的形象,表达了对女性权利和解放的思考。
她们的出现也提醒了读者,妇女在传统社会中也可以有突破束缚的力量。
另外,在儒林外史中也出现了一些悲惨的女性形象。
这些形象通常是受封建社会压迫的牺牲品。
比如沈姨娘,她不幸成了官员权贵的玩物;还有贾仙姑,她因家庭的贫困而走入妓院。
这些形象反映了当时女性地位的困境和他们的无助处境。
吴敬梓对这些悲剧命运的叙述充满了哀怨之意,传达了对封建社会的不满与抱怨。
总的来说,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既有贤淑温柔的妇女形象,也有聪明独立的女性形象,甚至出现了悲惨的牺牲者。
通过这些形象的描绘,吴敬梓向读者展示了当时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境遇、性格和遭遇。
同时,他也对这些女性形象进行了审视和反思,呼吁对女性的平等与尊重。
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不仅展现了作者的笔触和创作能力,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角色和定位。
儒林外史鲁小姐人物形象分析
![儒林外史鲁小姐人物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17cc5ab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6f.png)
儒林外史鲁小姐人物形象分析鲁小姐人物形象分析儒林外史中的鲁小姐,是王冕的同乡姑娘。
她聪明漂亮,知书达礼,能文善画,和自己心仪已久的表哥王冕结成秦晋之好,双双在家乡县城开设了“线香铺”。
她勤俭持家,和睦乡邻,还多次把外地作坊捎来的货物分送给周围穷苦的人家,深受人们的敬重和爱戴。
王冕也从这位美丽贤惠的妻子身上得到启发和鼓励,奋发读书。
然而,这位娇媚可人的大家闺秀,最后却因其父亲被诬告贪污、被抄家流放,走投无路,含恨跳入河中。
这篇小说,充满对黑暗现实的强烈控诉和批判,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科举制度的罪恶,揭露了功名富贵不过是过眼云烟,唯有纯洁高尚的品德才是永恒不朽的真理。
《儒林外史》塑造了众多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个任性刚烈,既富于正义感又能讲求科学,疾恶如仇,疾恶如仇,敢于冲破一切世俗偏见,一往直前的女子。
小说中的爱情故事是悲剧的源泉,主要人物爱情悲剧的产生,主要源于功名富贵思想的影响。
《儒林外史》这部古典讽刺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些具有鲜明特征的人物形象。
《儒林外史》中出现了许多典型的人物形象。
其中,王冕的人物形象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他小时候十分聪明,也很有才气,很讨人喜欢。
然而,长大后却屡试不中,终于放弃了科举考试,专门研究画荷花。
他不像其他书生那样夸夸其谈,但是他又不是安贫乐道的隐士。
他与表妹鲁小姐感情极好,两人虽没有过上“从此君王不早朝”的生活,却也是小康之家,自食其力,以卖画为生。
后来,他与邻居、也就是王冕同乡的姑娘鲁小姐互相爱慕,两人有着共同的爱好,所以一起经营了一家“线香铺”,男耕女织,幸福和谐,双双赴京赶考。
然而,就是这么美好的一个充满了浪漫色彩的爱情故事,在鲁小姐失去父亲后却画风突变。
由温情脉脉变成了冷若冰霜,最后竟在无奈中死去。
我认为她的性格就是《儒林外史》这部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一个成功范例。
王冕生活在元代这个阶级矛盾尖锐、民族矛盾激化的历史时期,社会政治腐败,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王冕这类人的性格也是一种时代性的写照。
儒林外史王太太人物性格分析
![儒林外史王太太人物性格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4fc69da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5e.png)
儒林外史王太太人物性格分析《儒林外史》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王太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对王太太的人物性格进行深入分析。
一、勤俭持家的传统妇女形象王太太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妇女形象,她擅长家务,会织布、做衣服,并且懂得节俭持家。
例如小说中描述她做饭的情节,“每日清早用炭柴煲起早碗去,至晌午只是些菜汤,少则四五碗,多则七八碗,再加些小菜、茶食花生之类,分付小丫头送到后宅去。
”这一描写充分表现了王太太的勤劳和持家能力,同时也反映了小说中对于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的推崇。
二、虚荣心强的虚伪人物形象在小说中,王太太虽然贫困但是对于自己的身份却非常在意,并且对于装饰自己的居所也十分讲究。
例如,在王太太的屋子里,挂着用支竹包起来的穿山甲尾巴,这在当时的文化环境下可以显现出家庭的富裕和家主人的高雅品位,更是一种炫耀和自我表现的方式。
此外,王太太还喜欢夸夸其谈,经常以夸大其词的方式夸奖自己的家境和自己的儿子,虽然这些言论都是有违事实的夸张言辞,但是却得到了她周围人物的赞同和附和。
这一点在小说中也有所体现,如在王太太被眼高于顶的夏守忠骗了钱财之后,其他人纷纷指责夏守忠,却没有人对她的夸夸其谈提出质疑。
三、独断专行的霸道形象王太太虽然表现出传统妇女的勤劳善良和爱家持家的本色,但是她也有着另一面——霸道。
在小说中,王太太经常以自己的意志来支配家庭的一草一木,尤其是在婚嫁问题上,她更是如此。
例如,她迫使自己已经订婚的次子退婚,让长子出嫁入豪门。
这些行为就彰显了她的霸道和独断专行的性格,并且往往会对其他角色造成困扰。
综上所述,作为《儒林外史》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之一,王太太性格的多样性和矛盾性也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不同阶层的文化与人性问题。
她的塑造不仅生动具体,还可以启迪人们认识社会历史,并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产生思考。
儒林外史中的贾探春形象评析
![儒林外史中的贾探春形象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2aec4fec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f7.png)
儒林外史中的贾探春形象评析《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的一部著名小说,通过对清代社会、政治等方面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而贾探春作为小说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其形象更是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贾探春的形象进行评析。
首先,贾探春是一个聪明、才华横溢的女子。
小说中描写,贾探春自幼聪颖,博览群书。
她通晓经史子集,诗词歌赋,才情出众。
在《儒林外史》中,贾探春常常在众人之前赋诗作赋,展示着她的才华。
可以说,贾探春在智力方面完全不输给男子,甚至还要强于他们,这与当时尚存的封建思想相悖,突显了她的与众不同。
其次,贾探春是一个心地善良,懂得关心家人的女子。
小说中,贾探春对自己的叔父贾母倾囊相教,对同辈的堂兄弟姐妹关心备至,对贾宝玉更是情深义重。
她以母爱般的关怀呵护着贾宝玉,时常关注他的学业和身体,用心照料他的一切。
贾探春对家族的发展和家人的幸福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她不仅会劝谏家族中的不善行为,还会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可谓是温文尔雅,善解人意。
再次,贾探春是一个坚强、独立的女性形象。
尽管她生活在封建社会之中,女性地位低下,但她并没有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而是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种种挑战。
她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拥有自己的见解,有时甚至与贾母、王夫人等长辈们保持不同的观点。
在贾府中,贾探春也并不因为自己是女性,就是所有规矩的奴隶,而是在合适的时候,以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
在面对困境时,她能够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面对一切的变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贾探春是一个富有情感的女子。
她尽管有着深情厚意,但对感情的处理却显得客观冷静。
尤其是在她对待贾宝玉的感情上,虽然心中难掩对他的深情,却始终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立和原则。
即使贾宝玉对她时而冷漠,时而热情,贾探春也能够把握好自己的情感,并不陷入盲目的追求和依赖。
她的稳定和理智使她在情感的世界中独树一帜。
综上所述,贾探春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出色形象。
她的才华、善良、独立以及情感都使她成为了小说中最受关注的角色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儒林外史》是一部把男性士子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的伟大作品,真实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现实。
同时,这也是一部极写女性的伟大作品。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女性只是男性的附属品,没有独立地位。
尤其是在封建末世的清朝,即使是具有话语权的男性十子,在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下,其心灵早已极度扭曲,而在封建礼教压制下的广大女性的处境就更为复杂了。
作者对这些女性人物并非重点铺写,也没有着意为之,却更加真实自然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女性的生活和心理状态。
从女性分布的空间广度来说,除了王宫贵胄之家特殊上层社会的女性之外,上至闺阁女性,下至市井商贩等,普通生活中贴近真实生活与现实社会的各阶层的女性都被吴敬梓以天才的笔力囊括其中。
从女性被提及到的时间范围来讲,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中提到的王冕之母,她所处的时间是元朝末年,第五十六回“神宗帝下诏旌贤,刘尚书奉旨承祭”中榜上有名的沈琼枝,被列在承祭榜上的时间是万历四十四年,相隔时间近百年。
所以无论从女性生活的空间广度,还是从女性被提及到的时间范围来讲,对《儒林外史》中女性形象的研究都具备文化与历史审视的深刻意义。
(1)才华横溢的女性形象-----鲁小姐鲁小姐是《儒林外史》中唯一一个对举业文章精通的才女。
她在五六岁时就已经开始读《四书》、《五经》,在十一二岁时,就已经能把一部王守溪的稿子读的烂熟于心,不仅如此,还有“王、唐、瞿、薛,以及诸大家之文,历科程墨,各省宗师考卷,肚里记得三千余篇。
自己做出来的文章,又理真法老、花团锦簇。
”鲁小姐的举业当行不仅表现在她对文章的熟记和写作练习上,还表现在她对八股文章的研读、点校,及对举业文章之外文学作品的玩笑态度上。
在鲁小姐的闺房中,于“晓妆台畔,刺绣床前,摆满了一部部的文章。
每日丹黄烂然,蝇头细批”,“每日”言用功之勤,“丹黄烂然”言用功之深,以如此的功力研读举业文章,什么样的八股才能成就不了呢。
此外,鲁小姐的举业当行还表现在她对此行才能之外知识的不以为然以及表现出来的玩笑态度,“人家送来的诗、词、歌、赋,正眼儿也不看他。
家里虽有什么《千家诗》、《解学士诗》、东坡、小妹诗话之类,到把与伴读的侍女彩蔟、双红们看。
闲暇时也教他诌几句诗,以为笑话”。
诗词之类对鲁小姐来说只是她在闲暇时拿来说笑的东西,而在其心中八股学问才是正道。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全书之中态度真正诚恳、真正精通举业的八股才女。
在鲁小姐身上除了对八股的痴迷外,还有着令人称道的妇德。
这些都可从她持家才干中得到证实。
当蘧太守病重,蘧公孙打发娄三、娄四公子接鲁小姐回家时,她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带着“全副妆奁”前往,书中对她此举的形容是“明于大义”。
太守去世后,“公孙承重”这时鲁小姐更是“上侍孤孀,下理家政,井井有条”,就连亲戚们也“无不称羡”。
还有在家训的秉承和实践上鲁小姐也毫不逊色,有着“闺阁继家声”使命的鲁小姐不仅自己对八股文章孜孜不倦的研读,还把这种八股举业的理想寄托在丈夫和孩子身上。
对丈夫,她积极辅助引导;对孩子,她不仅每晚“课子到三四更鼓”,要是“一天遇着那小儿子背不熟”就要“督责他念到天亮”,可见鲁小姐是多么的认真而虔诚的履践着家训。
家庭的教育和社会的熏染则在客观方面促成了鲁小姐痴迷于八股举业的形象特征。
同时一个女子都能对举业如此精通,可以想见当时社会中八股科举选官制对于世风、人心的异化之深,影响之广。
再者,传统封建文化塑造下的贤妻良母就是要把相夫教子作为女性的生活重心和自身价值的所在,而对她们自我的在在和需求却很少关注。
鲁小姐辛苦课子行为正是对这种以相夫教子为唯一己任的封建传统的反映(2)迷恋于做官太太的女性形象-----王太太王太太给人最直接的印象是一个官太太迷。
这从她的择夫标准和权利欲上可以看出。
首先她的择夫标准一定要“是个官,又要有钱”,这实际上体现了当时对富贵奢华崇拜的一种风气,正如那些奔走于官场豪门的文人势要一样,他们所求的不过是物质上的所得、享受,亦或是蝇附骥尾的虚荣。
再者,当时社会中举、为官才是有学问、有品德。
鲁翰林对娄三公子所说的有着“极高品行”的杨执中不屑一顾,还皱眉道“他若果有学问,为什么不中了去?”在鲁翰林的眼中,不能中举的话就是没有学问的了。
还有在五河县只有中了举,做了乡绅的彭乡绅才被认为是有德行的。
这种对做官痴迷的思想在被处于闺阁深院中的一些女性接受之后,便演变成了做官太太的迷恋。
王太太对做官太太的追求也正体现了当时社会上对物质、权势的崇拜和追求。
其次王太太对官太太的迷恋还表现在其心中强烈的权利欲。
她做候选州同王三胖的太太时,弄的家中从上到下都对她恨如头醋”;在她替大女儿送亲时,跟去的家人婆娘只是不小心把她的裙子上弄上了一点灰,她就发狠要把她们“一个个都处死了”,即使面对家人的苦苦求饶,她也不为所动。
而对权力的过分使用,使这把双刃剑在割伤别人的同时也割伤了自己。
正如她做候选州同王三胖的太太时,虽能耀武扬威于一时,但最终还是落得不被家人容纳的境地。
在第四回“打秋风乡绅遭横事”中,汤知县为了博得一个正直清官的名声用极其残忍的手段责罚送给他牛肉的回民师傅。
无独有偶,在第三十二回“杜少卿平居豪举”中杜少卿问藏寥斋为什么要做廪生时,藏寥斋回答道:“你那里知道!廪生,一来中的多,中了就做官。
就是不中,十几年贡了,朝廷试过,就是去做知县、推官,穿螺蛳结底的靴,坐堂,洒签,打人。
像你这样大老官来打秋风,把你关在一间房里,给你一个月豆腐吃,蒸死了你!”同一些士子做官就是为了“坐堂、洒签、打人”一样,王太太对家人婆娘也是动辄非打即骂,心狠手狠毫不留情。
从她的所作所为中丝毫看不到德行、迁善、睦亲等与人为善的儒家传统道德的美好品质。
在王太太身上,我们更多的感受到的是一种掌权者的淫威、残忍。
王太太的打骂家人同士子的“坐堂、洒签、打人”一样,其实是源于一种权力欲,是心理的扭曲。
(3) 工于心计的节妇形象------赵氏《儒林外史》中赵氏给人的直接印象是工于心计:她为了摆脱妾的身份,争取到家庭女主人的地位,可谓是机关算尽。
首先在严监生的原配妻子王氏病重之际,对王氏照顾得无微不至,不仅白天在病榻旁殷勤侍奉,表现出忧心忡忡的样子,每天晚上还在院子里为王氏祈福,这一切都为她在家庭中树立了一个温婉贤良、善良卑弱的形象,更重要的是这为她取得了王氏些许的信任。
而当王氏建议让老爷把她扶正的话刚一出口,她便“忙”把老爷请进来,为自己扶正的事取得严监生的许可,可以看出赵氏等待这一时刻的来临已经很久了。
从她不顾王氏已经昏过去的现实依然如一行礼的举动,也可见她对王氏病重的担心并非出于真心,这只不过是她不得已的以退为进的手段,赵氏的城府之深,由此可见一斑。
当赵氏取得了当家女主人的地位后,她对王德、王仁兄弟,还有大伯严贡生的态度则如对自家骨肉的亲兄弟、亲大伯一般,时时想着,银两、饮食总不忘了两位舅爷、大伯。
这样的讨好在一段时间内取得了成效,她的主母身份得到了两位舅爷和大伯的一致承认。
赵氏工于心计的性格的形成是有着深层的历史原因的,那就是封建社会妾赢制度对妻妾不平等的规定。
在封建社会妾不仅对丈夫要惟命是听,同时还要在妻的管辖之下,而且妻的权利竟大到可以左右妾在这个家庭中的去留,这就使得妾与妻之间天然的在在着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
在妾与妻这个群体的内部之间的得宠失宠、得势失势的竞争中,必然会加剧妻妾之间的猜疑和表面上的貌合神离。
虽然赵氏对王氏的病照顾有加,但是从王氏对她的哭诉默不作声和听到丫鬟说她为自己祈福的“似信不信”中可以看出,赵氐和王氏之间表面上亲如姐妹,实际上确实貌合神离,连最基本的信任也没有。
由此,我们便可以理解为什么本是急于坐上家庭女主人之位的赵氏,却能够以强大的忍耐力暂时压抑自己心底的热望,而以一副软弱可怜、毫无心机的外在状态示人,因为在她未达到目的之前,装弱小是她保护自己,并试图赢得王氏信任的一个方式,还因为王氏作为这个家庭的女主人有权决定赵氏的去留,以及在她去世后赵氏在家庭中的地位。
而赵氏财产被大伯的褫夺的遭遇,则是对封建宗法制度和当时世风日下、伦常败坏的谴责。
在封建社会儒家宗法制度的规定下,外面的世界对女性是关闭的,再加上封建礼法不断强化妇女要“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的观念,对女性来讲她们的选择只能是婚姻和家庭。
在家庭中对男性的依赖,又使女性的命运完全掌握在了男性的手中,就连最基本的生存问题也只能取决于男性,所以在家庭中有无丈夫可以依靠,以及丈夫对自己的态度,都会从根本上决定女性能否在这个世界上立足和生存,及现实处境的好坏,生存上的依附性和族权的权威性是造成赵氏被驱逐出家门的历史原因。
而当时世风堕落和伦常败坏的风气则是造成赵氏悲剧结局的现实原因。
赵氏独子的突然夭折,对她来说无疑是一个晴天劈雳般的打击。
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的赵氏急忙地想从大伯严贡生那里过继一个小儿子来,不料此时的严贡生出尔反尔,竟说出要把赵氏再嫁出去的话。
王德、王仁于此时袖手旁观,开米店的赵老二扯银炉的赵老汉也落得个好好先生。
孤立无援的赵氏虽哭天抢地却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即使她再怎么“自己隔着屏风,请教大爷,数说这些从前以往的话”也是于事无补。
经过严贡生的“多方奔走”还是使赵氏要立大伯的小儿子的愿望落空,自己仅分得了三分家私过日子。
但即使是为了这仅有的一点财产,赵氏也是要守节的,因为清律例“如寡妇改嫁,夫家财产及原有妆奁并听前夫之家为主。
”严贡生的虎噬狼贪、仁德舅的忘恩负义都在把已经孤立无依的节妇——赵氏逼往更悲惨的境地。
(4)平凡伟大的母亲形象—王母《儒林外史》中还弥漫着一种“母亲氛围”,从篇首的王冕之母到之后的匡超人之母、鲍廷玺之母等,从她们各自的性情和对子女的言教中体现了对功名富贵的淡泊或羡慕,以及她们的态度对子女的影响。
在《儒林外史》中王冕的母亲是作者最为赞赏的一个母亲形象,在她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品格正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同时作者将她放在卷首,更是在她身上寄予了特殊的意义,那就是“说楔子敷陈大义”。
王冕的母亲是《儒林外史》中为数不多的是能在贫苦寒微的环境中始终保持着自身人格高洁与独立的人。
在那个唯科举功名至上、唯荣华富贵为宝的社会普遍腐朽堕落的世风之下,王冕的母亲虽身处清贫之境却从不慕富贵功名,自始至终她都没有劝过王冕去学八股、考科举。
在王冕年幼、家计难支之日,王冕之母对王冕的教导是让他在秦老家诚实、勤勉地放牛,因为这样就“每月可以得他(秦老)几钱银子”,况且又有“现成饭吃”;而当王冕学问已成时,弥留之际的她对依然王冕千万的叮嘱:“做官怕不是荣宗耀祖的事,我看见这些做官的,都不得有甚好收场;况你的性情高傲,倘若弄出祸来,反为不美。
我儿可听我的遗言,将来娶妻生子,守着我的坟墓,不耍出去做官。
我死了,口眼也闭。
”虽然在封建秩序的规范下,女性不可能走向社会的前台,但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使王冕之母能够站在社会中功名富贵的漩涡之外,以一种客观、冷静的心态面对眼前社会中世风、士风的堕落,以及一种敏锐、深刻的洞察力来理性的思考人的价值和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