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含义和目标

合集下载

你怎样理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你怎样理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你怎样理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如何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1、(是什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让全体社会成员享受水平大致相当的基本公共服务,从而保障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保证社会公平公正。

这就要求扩大公共财政覆盖面,建立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一系列制度安排。

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可以有一定的差别,但制度建设应当追求统一,以促进城乡、区域和不同社会群体的共同发展。

从现实需求分析,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内涵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等于公共服务的平均化,而是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有全国统一的制度安排;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全体公民的机会均等、结果大体相同,意味着全体社会成员,都能享受到有制度保障的最低标准的基本公共服务,并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要将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范围内,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在于关注困难群体。

在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基本生存和健康的前提下,更加关注困难群体的生存和发展权利,保障他们的基本可行能力。

也就是说,只有弱势者的情况得到改善,才能够更为有效地提高社会整体福利。

2、(为什么)必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因:(1)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要既满足全体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也满足其精神生活需要、生命健康需要、安全需要以及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需要。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从弥补市场公共品供给失灵,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角度来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制度安排。

一方面,在提供私人物品和私人服务方面,市场机制的作用不可替代,但在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方面,市场机制却存在失灵或局限性,需要通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机制来弥补。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目标与制度保障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目标与制度保障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目标与制度保障项继权【摘要】:基本公共服务是一个社会 人们生存和发展必需的基本条件,是一个社会非由政府提供不能有效满足和充分保障的基本福利水准。

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是人们基本的权利。

当前我国基本公共 服务存在明显的非均等化,最突出地表现在公共服务的资源占有不均、消费水平不均及二元化体制及权益不均。

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不仅是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 务,更重要的是确保人们平等地享有基本公共服务。

为此,必须进一步加大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合理分摊基本公共服务的责任,建立服务均衡导向的财政投入机 制,深化公共服务部门及事业单位改革,构建覆盖全民、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关键词】: 基本公共服务 均等化 公共产品 财政投入 社会保障 不同地区 最低生活保障 公共服务体制 义务教育 制度保障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强调“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扩大公共服务,并将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作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人们共同分享发展成果的重要内容和基本途径。

如何建立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是当前我国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和目标之一。

一、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与类型作为公共权力机关,向国民提供均等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责。

然而,对于什么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哪些应该是政府应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及如何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等等,人们对此并没有一致的看法。

从理论和实践来看,人们对于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的认定及政府责任的确定有两种不同的思路:一是从产品的属性的角度来划分,即凡是满足人们的公共需求、具有“公共品”性质的产品和服务就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按照经济学的分析,人们需求的产品分为三大类型:“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及介于公共与私人之间的“混合产品”。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概念解读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概念解读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概念解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概念解读1、什么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指,每个公民都能平等地获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范围包括:计划免疫、妇幼保健、院前急救、采供血以及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的预防控制。

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主要由国家确定若干服务项目,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内容是根据居民的健康需要和政府的财政承受能力确定的。

在保障国家确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基础上,鼓励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经济水平和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适当增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

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目标是什么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目标是保障城乡居民获得最基本、最有效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差距,使大家都能享受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最终使老百姓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

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的目标可分为近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

近期目标是:从2009年起国家制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增加部分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向城乡居民提供,到2011年,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机制基本建立,公共卫生服务的城乡、地区和人群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

中长期目标是到2020年,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机制趋于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进一步增加,重大疾病和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

3、如何理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指全体城乡居民,无论其性别、年龄、种族、居住地、职业、收入,都能平等的获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可从两个角度理解:从保障公民健康权益的角度看,意味着人人享有服务的权利是相同的;从服务的内容看,是根据居民的健康需要和政府的财政承受能力确定的,既有面向人群的公共卫生服务,如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进行健康教育等;也有面向个体的公共卫生服务,比如,疫苗接种、妇幼保健、老年保健等是针对特定年龄和性别的人群,艾滋病的“四免一关怀”、结核病、血吸虫病的防治等是针对患该种疾病的患者群,预防氟中毒等地方病的项目则是针对疾病流行地区的人群,这些都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但是,具体到某个人,如果不属于这些人群,则不需得到这些服务。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含义和目标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含义和目标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含义和目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中国当前的一项重要公共政策。

对于这项公共政策到底怎么来理解,各界做了很多的探讨。

站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思维,也就有不同的结论。

我认为,对于这样一个以前不曾涉及的新问题,应尽可能地先从理论上弄明白,就事论事,则很难说得清。

如果理论上说不清,也就谈不上有效的政策操作。

1.现实背景考察简单地概括,其现实背景有两个方面:一是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来看,中国的生产扩大了,生产能力增强了,而消费相对萎缩了。

我国有许多产品的产量居于世界第一,但是我们的国民消费率居于世界末位。

2006年的数据是我们的国民消费率50%,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2005年为78.8%),还低于亚洲国家的平均水平(2005年为69.7%)。

自己与自己比较,也是不断下滑的,在改革开放的最初三年,我国消费率是明显上升的,1980年比1978年提高了3.4个百分点。

这种上升的势头一直持续到整个“六五”时期,这个时期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消费率的最高点。

自此之后,消费率就开始下降,进入“七五”时期,消费率环比下降了2.5个百分点,“八五”时期下降了4.4个百分点,“九五”上升了1个百分点,到“十五”时期又下降了4.3个百分点。

进入“十一五”,消费率更是呈快速下滑之势。

总的看,“十五”时期比“六五”时期消费率下降了10.2百分点。

这说明,蛋糕做大了,但国民享用的蛋糕份额反而缩小了。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消费率的不断下降,只能是证明生产在脱离消费而自我扩张。

二是从总量与结构的关系来观察,我国的经济总量快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GDP年均增长9%以上,但差距以更快的速度扩大。

经济的蛋糕已经相当大,我国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但享用这个蛋糕的差距也同时扩大了。

这种差距体现在不同层次的主体之间,也表现在不同层次的客体之间。

从主体之间来看,城乡居民之间的差距扩大了,这些年我们尽管在不断的重视农村,重视三农问题,加强新农村建设,但城乡之间的差距实际在扩大;不同地区居民之间的差距也在扩大,尽管我们在不断强调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也在扩大,如产业工人中的蓝领与白领之间、农民工与城市工人之间等等。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根据一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总体水平,为维持本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基本的社会正义和凝聚力,保护个人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社会条件。

包括三个基本点:保障人类的基本生存权,满足基本尊严和基本能力的需要,满足基本健康的需要。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要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能够体现社会公平正义原则的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是人们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条件的均等。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出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民生性服务,公共事业性服务,公益基础性服务,公共安全性服务。

我国政府提出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但需要在操作层面界定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依据基础性、广泛性、迫切性和可行性这四个标准,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基本社会保障、公共就业服务,是现阶段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

☆新公共管理与新公共服务新公共管理主张在政府等公共部门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竞争机制,重视公共服务的产出,强调文官对社会公众的影响力和政治敏锐性,倡导在人员录用、任期、工资及其他人事行政环节上实行更加灵活、富有成效的管理。

新公共服务基于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反思,认为公共管理者在其管理公共组织和执行公共政策时应该集中于承担为公民服务和向公民放权的职责,工作重点是建立一些明显具有完善整合力和回应力的公共机构。

☆公法与私法法律可以最一般的区分为与国家密切相关的公法,和规范私人间权力义务的私法。

二者的划分主要有以下不同意义:①从利益保护的中心来看,公法以维护公共利益即公益为主要目的;私法以保护个人或私人利益即私益为依归。

②从调整的社会关系即对象来看,公法主要体现为调整政治关系、行政关系及诉讼关系等;私法调整私人之间的民商事关系,即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③公法以权力为轴心,严守“权力法定”的理念;私法以权利为核心,适用“权利推定”的逻辑。

关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的实施方案

关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的实施方案

关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的实施方案一、背景与意义基本公共服务是指国家为保障人民基本权益而提供的服务,例如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住房等。

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人民群众享受公共服务的机会、质量和水平应该是平等的。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推进旨在解决公共服务领域存在的不平等现象,缩小城乡、地区和群体之间的服务差距,实现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二、目标与原则1.目标:全国范围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升,服务相对平等、覆盖面广、公共资源配置更加均衡。

2.原则:(1)公平原则: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保所有人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

(2)区域均衡原则:基本公共服务应当满足不同地区的需求,重点改善经济相对薄弱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服务条件。

(3)法治原则: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应当坚持法治原则,依法规范服务提供与服务管理。

(4)效益原则:在保障服务均等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资源,提高服务的效益和质量。

三、重点推进的措施1.加强政策支持。

建立国家层面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体系,制定细化可操作的政策细则,对落后地区和贫困地区加大倾斜力度。

2.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

通过增加设施、提高设施水平,建设更多的学校、医疗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等基础设施。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基层服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保障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效率。

4.完善公共服务评估机制。

建立科学的公共服务评估指标体系,制定评估标准和程序,定期对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情况进行评估和总结,及时纠正不平等现象。

5.加强信息化建设。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公共服务资源的共享和整合,提高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6.设立专项资金支持。

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改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提高服务水平。

资金的分配应当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差异性,重点支持落后地区和贫困地区。

7.积极发挥社会力量作用。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内容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内容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内容一、什么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公平正义制度建设重要内容之一。

公共财政基本目标之一。

指政府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均等化是基于公平原则和社会平均水平,把贫富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促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经济社会之间协调发展,使不同社会阶层均衡受益,由此确保全体人民公平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消除不和谐因素;而平均化则是对公共资源进行单纯的份额等同的分配,既不公平也无效率,有碍于全体人民共享水平不断提高的基本公共服务。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是什么?为什么必须逐步实行这样一种基础性的制度安排?应如何为此提供相应的体制保障?搞清楚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贯彻落实《决定》精神,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二、公共服务公平是保证公民机会公平的重要途径30多年的改革开放通过史无前例的经济发展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使数亿人脱离了贫困,使中国从低收入国家跃升为中等收入国家。

中国13亿人的生活的改善速度、广度和程度是人类发展历史上最了不起的伟大成就之一。

与此同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新的压力。

作为人口大国,其经济的快速增长,不仅造成了空气和水污染等环境问题,也给中国有限的土地资源带来巨大压力。

发展的可持续性要求及时而有效地应对这些挑战。

在经济快速增长中出现的不公平也开始影响发展的可持续性。

中国的经济改革始终以市场化为导向,鼓励成功的个人、企业和地区充分利用自己的能力和优势,不公平成为不可避免的一个结果,甚至是有其必要性。

从前几十年的平均主义方向转变到这个方向是一个重大变化。

激励机制的变化带来了生产力的爆炸性增长,这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

推进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推进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推进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井敏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副教授我们这一讲的题目是推进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这个概念是我们最近几年才提出的一个新概念。

最早出现在2005年我们制定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之后,我们可以看到,在2006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我们又进一步提出,要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已经成为我们党和政府施政的一个主要目标。

如果说我们之前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这样一个目标定位中,我们对服务型政府的一些建设,主要是从服务型政府的一些概念、理念,以及它的目标定位上,从理论上来探索的话,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个更加具体、更加实际的一个目标,它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个新的阶段的要求。

我们今天就这样一个话题来给大家做一个讲座。

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概念及内涵我们先来看一下,什么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它有什么样的内涵。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它是由“公共服务”前面加了一个“基本”,所以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基本公共服务,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什么是公共服务,什么是公共服务呢?我们在这里借用了西方一个经济学家叫萨缪尔森,他的一个定义,他也是较早地研究公共服务的一个经济学家,他对公共服务的一个界定认为那些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和提供这种产品的过程是公共服务,这是对公共服务的界定。

根据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所列举的当前我国根据现在所处的阶段,我们公共服务的范围,列举了包括国防、外交、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公共安全等等,一共是11个方面的公共服务,这是公共服务。

什么是基本公共服务呢?所谓基本公共服务,如果我们用一个概念来给它界定的话,现在大家常用的是这样的一个界定,所谓基本公共服务是指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共识基础上,根据一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总体水平,为维护本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基本的社会正义和凝聚力,保护个人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所必须提供的公共服务。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是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 务的资金来源,财政收入的规模 和分配方式影响了基本公共服务 的均等化程度。
经济发展不平衡
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导致了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差距 。
社会因素
社会需求
不同地区的社会需求对基本公共服务的种类和数量存在差异,政府需要根据 社会需求调整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
社会组织和企业的参与
社会组织和企业的参与能够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促进资源 的共享和利用。
制度因素
政府职能分配
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职能分配会影响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中央政府负责提供全国性的基本公共服务,而 地方政府则负责提供地方性的基本公共服务。
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是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手段,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规范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标准和程 序。
2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明确各类基 本公共服务的标准,保障服务质量和水平。
3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投入机制,确保政府对 基本公共服务的持续投入,同时引导社会资本 参与其中。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水平
01
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提 高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覆盖率和水平。
02
实施跨区域的基本公共服务共享机制,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
补,缩小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
加强对特殊群体的关注和扶持,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公共服务
03
权益。
加强监督评估,提升基本公共服务的实施效果
01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的监督机制,加强对服务提供方的监督和评估,确保服 务质量和效果。
02
建立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估体系,将公众满意度和服务效果作为评估的重要指 标,激励服务提供方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质与预期(一)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质与预期(一)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质与预期(一)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实质/预期内容提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旨在要将基本公共服务变成惠及全民的公共产品,确保人人均享改革发展成果,确保实现公民的基本权利、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

这要靠具体的策略把握和政策规划来加以保证和促进并最终实现。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由“十一五”规划提出,在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十七大报告中都有重要阐述和强调。

2008年2月胡锦涛在政治局学习会上提出“要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009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继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在“十二五”乃至“十三五”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都将作为重大政策而得到高度重视、大力推进。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质内涵基本公共服务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政府要在全体公民之间确保能够均享这类无社会差别、无城乡差别、无地域差异、无任何歧视的公共服务。

为此,政府确定有关方针政策并全面采取执行措施,就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般而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要在基本的公共服务领域尽量使全民享有同样的权利;就是要发挥政府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基本权利的职能,提供给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使全体社会成员、尤其是弱势群体能够获得大致等比等量的基本公共服务,使广大人民确切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由此缩小因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而造成的社会失衡,缩小在基本公共服务获得上的社会差别,促进社会公平、社会和谐、协调发展。

应该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着眼于解决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不公、不均、不同富等等现实问题的。

因此,其实质就是政府为确保全体公民都能无社会差别地充分享有基本公共服务而制定并推行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基本公共服务普惠政策和普惠机制。

从普惠的内容和支撑上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政府根据财力条件而让全体公民、社会的每个角落都充分平等地均享公共财政阳光和改革发展成果;也就是一种公共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平等共享性再分配。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观点整理)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观点整理)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资料汇集)一、有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理论1.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公共服务是指筹集和调动社会资源,通过提供公共产品这一基本方式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过程。

公共服务可分为基本公共服务和非基本公共服务。

基本公共服务是公共服务范围中事关人们生存权和发展权最基本的公共需求。

“均等化”就其字面理解包含均衡、相等的意思,而均衡有着调节、平衡的过程,最后达到相等。

当然这里的相等,只能是大体相等,不可能绝对相等。

均等化的标准有三种:一是最低标准,即要保底。

一个国家的公民无论居住在哪个地区,都有平等享受国家最低标准的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

二是平均标准。

即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应达到中等的平均水平。

三是相等的标准,即结果均等。

这三个标准并不完全矛盾,实际上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水平还不够高的情况下,首先是低水平的保底,然后提高到中等水平,最后的目标是实现结果的大致均等。

近年来,随着各地政府对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认识的不断深化以及推行的逐渐深入,社会各界对基本公共服务及其均等化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但是到目前为止,对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尚无统一的共识。

李克强在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所要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大致可分为基本公共服务和非基本公共服务两个部分。

从我国情况看,基本公共服务主要包括公共就业服务、基本养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公共文化、基本环境质量以及公共安全等服务类别,旨在保障全体公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生存发展的基本需求,这是公共服务中最基础、最重要的部分,公益性较强,政府担负着义不容辞的主体责任。

非基本公共服务是指满足公民多层次、多样化发展需求的服务类别。

如按比例划分,多数人的需求主要依靠市场提供,还可以通过发挥社会力量作用、支持和引导社会互助来提供。

这既能为社会资本开辟更大的投资空间,利用市场机制加快社会领域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又能使政府腾出财力、集中精力,更好地履行保基本的职责。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概述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概述

(三)提高服务能力
1.大力培养公共卫生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提高公共卫 生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 2.转变公共卫生服务模式。 3.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要定期深入工作场所、学校、社区 和家庭,开展卫生学监测评价,研究制定公共卫生防治策略, 指导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4.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深入家庭,全面掌握辖区主 要健康问题,主动采取有效的健康干预措施,要将基本公共 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相结合。 5.应用中医药预防保健技术和方法,发挥中医药在公共 卫生服务中的作用。
下一步工作重点
1.深化有关政策措施 2.地方出台并落实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实施方案
3.面向机构培训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和管理办法
4.研究并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管理办法 5.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宣传、培训 6.强化督导检查
谢 谢 !
服 务 内 容
7.老年人保健
对象:65岁以上老年人
服务内容:
(1)对辖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登记管理,进 行健康危险因素调查和一般体格检查, (2)提供疾病预防、自我保健及伤害预防、自救 等健康指导。
8.慢性病管理 (1)对35岁以上确诊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 (2)一般人群
对象
服务内容
(1)进行登记管理; (2)定期进行随访,每次随访要 询问病情、进行体格检查及用药、饮 食运动、心理等健康指导; (3)糖尿病患者每季度检测1次指 血血糖; (4) 对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疾 病的高危人群开展健康干预。
(二)公共卫生服务的内容 疾病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处置、院 前急救、免疫规划、妇幼保健、出生缺陷防治、计 划生育技术服务、健康教育、精神卫生、采供血等。
(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概念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均等化是指保证全 体城乡居民均能够 免费或只需少量付 费就可获得安全、 有效、方便的基本 从保障公民健康权 益的角度看,意味 着人人享有服务的 权利是相同的.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和标准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和标准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在各地区都提供相对均等的公共服务,使每个公民都能享受到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

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和标准是指政府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公民的基本权利,确定的在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住房、文化等领域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和服务标准。

一、教育在教育领域,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包括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在义务教育阶段,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包括学校资源的公平配置、教育质量的均衡提高、学生的入学权利保障等。

在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包括学校设施的完善、教学条件的改善、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等。

二、医疗在医疗领域,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包括基本医疗保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在基本医疗保健项目中,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包括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医疗技术的普及、医疗保障的公平性等。

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包括公共卫生设施的普及、疾病防控的力度加大、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等。

三、就业在就业领域,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包括就业指导、职业培训、岗位创造等,在就业指导项目中,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包括就业政策的公平公正、就业信息的公开透明、就业机会的平等获取等。

在职业培训和岗位创造项目中,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包括培训资源的公平配置、岗位创造的引导和支持等。

四、社会保障在社会保障领域,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基本生活保障等,在基本养老保险项目中,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包括养老金的合理调整、参保人员的权益保障、养老服务的公平提供等。

在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项目中,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包括医疗和失业保障的平等待遇、保障水平的提高等。

在基本生活保障项目中,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包括救助标准的调整、救助制度的健全等。

五、住房在住房领域,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包括保障性住房建设、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城乡建设等,在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中,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包括住房分配的公平性、住房质量的保障、住房价格的合理控制等。

什么是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什么是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公共财政的基本目标之一,指政府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助于公平分配,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

当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非均等化问题比较突出,导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在基础教育、公共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逐步拉大,严重影响了社会公平、公正。

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缩小城乡差距、贫富差距以及地区间不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政府要为社会成员提供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体现公平正义原则的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产品和服务。

我国目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基本民生服务,包括就业服务、社会救助、养老保障等;二是公共事业服务,包括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科学技术、人口控制等;三是公益基础服务,包括公共设施、生态维护、环境保护等;四是公共安全服务,包括社会治安、生产安全、消费安全、国防安全等。

政府只有提供上述基本公共服务,才能使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与实践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与实践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与实践概述在现代社会中,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分配是实现社会公平和持续发展的关键。

基本公共服务涵盖了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多个领域,它们的合理分配对于提高社会整体福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首先介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基础,接着探讨均等化实践的策略和效果,最后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理论基础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意义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在特定领域内将服务资源合理分配,以确保所有公民都能够享受到公共服务。

均等化的核心目标是实现社会公平和抚平不平等的差距,使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基本权利和福利。

均等化不仅是社会道德理念的延伸,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基本公共服务的分类基本公共服务主要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多个领域。

教育公共服务的目标是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确保每个人都能够接受到优质的教育,提高个人能力和素质。

医疗公共服务的目标是保障每个人的基本医疗需求,提高整体健康水平。

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目标是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救助和保险保障,实现社会的公正和稳定。

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依赖于一系列原则的指导。

其中,均等性、优质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是最关键的原则。

均等性意味着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获取相同的服务资源;优质性意味着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优质服务;有效性意味着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最大程度的社会效益;可持续性意味着公共服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不断满足社会需求。

实践策略和效果政策与规划政策与规划是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手段。

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计划,向弱势群体提供免费或廉价的基本公共服务,并通过资金投入、人员培养等措施确保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政府还需要加强监督和评估,及时调整政策措施,确保实施效果。

资源配置与管理均等化的公共服务需要合理的资源配置和管理。

这包括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和物质资源的分配。

政府需要根据不同地区和人群的需求,进行资源配置的合理分配,确保服务的有效覆盖和使用。

促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促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促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理解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意义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的是在农村地区,不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贫困地区,每一个农村居民都能够享受到同样的基本公共服务。

这包括教育、医疗、交通、安全等各个方面。

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于缩小城乡差距、消除贫困、促进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提高农村教育均等化水平农村教育是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方面。

要提高农村教育均等化水平,首先需要加大教育投入,增加农村学校的建设和改善条件。

同时,要加强农村师资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还应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确保他们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

三、改善农村医疗条件农村医疗是另一个重要的方面。

当前,农村地区医疗资源不足,医疗条件落后,导致了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为了提高农村医疗均等化水平,应加大对农村医疗机构的支持,提高农村医疗设施和医疗技术水平。

另外,还应加强对农村医生的培训和招聘,吸引更多的医生到农村执业,提高农村居民看病的便利性。

四、发展农村交通网络农村交通是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环节。

当前,农村交通条件落后,不少偏远地区交通不畅,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为了提高农村交通均等化水平,应加大对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修建更多的通村公路和农村公交车站。

同时,还应加强对农村交通运输企业的扶持,提高乡村客运车辆和货运车辆的数量和质量。

五、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农村社会保障是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要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首先要提高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待遇,确保每一个农村居民都能够享受到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等社会保障。

此外,还应加强对农村特困人员和残疾人的救助和扶持,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权益。

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

为了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加大对农村水利、电力、供水、供气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

同时,还应加强对农村网络、物流和市场的建设,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为农村居民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资源配置机制
1.建立完善的财政预算制度,确保基本公共服务资源的稳定投 入和持续增长。 2.加强转移支付制度,通过财政资金再分配,提高资源配置的 公平性和效率。 3.引入市场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形成政府与市场协同的 资源配置格局。
资源配置与服务提供的机制
▪ 服务提供机制
1.强化基层服务能力建设,提高服务提供的水平和覆盖面。 2.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服务提供,提高服务 质量和效率。 3.加强城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目录页
Contents Page
1.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概念与背景 2.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现状及其差距 3. 均等化的政策目标与实施策略 4. 资源配置与服务提供的机制 5. 财政支持与转移支付体系 6. 监督与评估机制的建设 7. 案例分析与经验分享 8. 未来展望与政策建议
人力资源配置与培训
1.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公共服务人员的待遇,吸 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基层服务。 2.开展定期培训:对基层服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他们的 专业技能和服务意识。 3.促进城乡人才流动:建立城乡人才流动机制,鼓励城市优秀 人才到农村和贫困地区支教、支医等。
均等化的政策目标与实施策略
1.现有政策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支持不够:目前的政策更多 地关注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发展,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支持 不够。 2.缺乏针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专项政策:针对农村基本公共 服务的专项政策较少,难以有效地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 化的发展。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现状及其差距
▪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监管不足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现状及其差距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1 均等化的含义
均等化意味着每个人都能够平等地获得公共卫生服务,无论他们的地理位置、经济状况或社会背景如 何。
实施路径
要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政策文献分析
通过分析现有的政策文献和法规,我们可以制定出有效的政策和行动计划。
社会资本参与
鼓励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参与,可以提供更全面和贴近实际的卫生服务。
卫生服务需要政策、经费和人员的配套支持,但现实中存在不足的情况,需要解决。
3 社会认知度和参与度不足
公众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不足,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
下一步发展方向
为了进一步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我们应该朝着以下方向努力:
全国范围的均等化
逐步实现全国范围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让每个地区的人民都能够享受到同等的服务。
地方政府整合资源
地方政府应整合各方资源,包括资金、人员和设施,以支持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
实践案例
以下是几个地区在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方面的成功经验:
北京市的成功经验
湖南省的成功经验
北京市通过建立多层次的卫生服 务网络和提供高质量的卫生服务, 实现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 化。
湖南省通过加强卫生保健机构的 建设和提高服务质量,促进了基 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
教育培训
加强卫生服务相关的教育培训,提高卫生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
一体化服务
推动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一体化,提供综合性的健康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 求。
总结及建议
1 意义和价值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对于保障人民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是一个社会发展 的重要目标。
2 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政治高考时政热词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转移支付、区间调控、定向调控、市场准入与负面清单

政治高考时政热词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转移支付、区间调控、定向调控、市场准入与负面清单

政治高考时政热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转移支付、区间调控、定向调控、市场准入与负面清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1)含义:一般地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为社会成员提供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能够体现公平正义原则的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是人们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条件的均等。

(2)内容: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出发。

主要包括:①基本民生性服务,如就业性服务、社会救助、养老保障等。

②公共事业性服务,如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科学技术、人口控制等。

③公益基础性服务,如公共设施、生态保护、环境保护等。

④公共安全性服务,如社会治安、生产安全、消费安全国防安全等。

转移支付(1)含义:财政转移支付,是以各级政府之间所存在的财政能力差异为基础,以实现各地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为主旨,而实行的一种财政资金转移或财政平衡的制度。

(2)基本形式:有三种,一是自上而下的纵向转移;二是横向转移;三是纵向和横向转移的混合。

一般我们讲的财政转移支付,是指政府间的财政资金转移,是中央政府支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构成:中央对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由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构成。

①一般性转移支付,主要是中央对地方的财力补助,不指定用途,地方自主安排;②专项转移支付,是指中央财政为实现特定的宏观政策和事业发展战略目标,以及对委托地方政府代理的一些事务或中央地方共同承担事务进行补偿而设立的补助资金。

专项转移支付资金,需按规定用途使用。

专项转移支付重点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支农等公共服务领域。

(4)类型:按性质可分为如下几大类:①税收返还、体制补贴和结算补贴;②一般性转移支付;③专项转移支付;④其他转移支付,包括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调整工资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等。

“区间调控”“定向调控”和“相机调控(1)区间调控:指在一定区间(上下幅度)之内进行的必要的调控,使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2)定向调控:指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精准发力有针对性地实施宏观调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含义和目标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中国当前的一项重要公共政策。

对于这项公共政策到底怎么来理解,各界做了很多的探讨。

站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思维,也就有不同的结论。

我认为,对于这样一个以前不曾涉及的新问题,应尽可能地先从理论上弄明白,就事论事,则很难说得清。

如果理论上说不清,也就谈不上有效的政策操作。

1.现实背景考察
简单地概括,其现实背景有两个方面:
一是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来看,中国的生产扩大了,生产能力增强了,而消费相对萎缩了。

我国有许多产品的产量居于世界第一,但是我们的国民消费率居于世界末位。

2006年的数据是我们的国民消费率50%,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2005年为78.8%),还低于亚洲国家的平均水平(2005年为69.7%)。

自己与自己比较,也是不断下滑的,在改革开放的最初三年,我国消费率是明显上升的,1980年比1978年提高了3.4个百分点。

这种上升的势头一直持续到整个“六五”时期,这个时期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消费率的最高点。

自此之后,消费率就开始下降,进入“七五”时期,消费率环比下降了2.5个百分点,“八五”时期下降了4.4个百分点,“九五”上升了1个百分点,到“十五”时期又下降了4.3个百分点。

进入“十一五”,消费率更是呈快速下滑之势。

总的看,“十五”时期比“六五”时期消费率下降了10.2百分点。

这说明,蛋糕做大了,但国民享用的蛋糕份额反而缩小了。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消费率的不断下降,只能是证明生产在脱离消费而自我扩张。

二是从总量与结构的关系来观察,我国的经济总量快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GDP年均增长9%以上,但差距以更快的速度扩大。

经济的蛋糕已经相当大,我国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但享用这个蛋糕的差距也同时扩大了。

这种差距体现在不同层次的主体之间,也表现在不同层次的客体之间。

从主体之间来看,城乡居民之间的差距扩大了,这些年我们尽管在不断的重视农村,重视三农问题,加强新农村建设,但城乡之间的差距实际在扩大;不同地区居民之间的差距也在扩大,尽管我们在不断强调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也在扩大,如产业工人中的蓝领与白领之间、农民工与城市工人之间等等。

个人之间的差距呢?实际上也是如此。

再从客体之间来看,这种差距也在扩大,就是说,从财富的差距来看是扩大的,从收入的差距来看也是扩大的,从消费的差距来看,依然是扩大的。

而财富的差距、收入的差距和消费的差距是不一样的,对人的意义来说是不同的。

我们从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谈得多,从消费差距这个角度讲得少。

世界银行提供的一份材料表明,中国消费的差距比收入的差距要大,如果这个结论成立,那就意味着经过政府的收入再分配以后反而变得更加不平等了。

如果消费
的基尼系数大于收入的基尼系数,则说明我们整个再分配系统是起了反作用,在进行逆调节。

当然,这个结论还需要进一步调查论证。

与过去比,在消费差距方面,吃不上饭的差距缩小了,绝对贫困大大减少,但是上不起学、看不起病、住不上房等方面问题突出了。

温饱的差距缩小了,而个人发展的差距却是在拉大。

支撑个人发展的消费差距扩大,使消费成为一个公共性问题,成为社会各界最为关注的谓之民生问题。

在上述客体方面的三种差距中,消费差距是最重要的。

因为在人的生命周期里面最重要的是消费,而收入和财富仅仅是消费的条件,是手段。

公共服务,是用来满足公共消费的,自然要落到消费上来,离开消费谈公共服务没有任何意义。

就此而言,公共服务属于消费问题,而不是生产问题;是公共消费问题,而不是私人消费问题。

如果这个判断能够成立,对公共服务本质的认识则就能进一步明确,进而在政策操作上就可以找到一个能把各类菜单式的公共服务拎起来的“抓手”。

2.逻辑分析
为什么要有公共服务?用来满足公共消费的公共服务,其产生的动因是什么?在逻辑上可归结为一点:消费风险所致。

否则,无须公共服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生产领域,生产者、投资者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风险;同样,在消费领域,其风险也是多种多样。

这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可获得性风险”,即买不起的风险。

你想吃饭,却没有钱。

同样,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等消费都存在可获得性风险。

从一个社会整体来看,总有一部分社会成员会面临这样的消费风险。

二是“可及性风险”,即无处可买的风险。

如清洁的空气、公共卫生、良好的环境、放心的消费等等,这一类东西你有钱也买不来,即是有钱也买不来的风险。

这是所有人都面临的消费风险,不是靠单个人的力量可以解决的。

这两类消费风险会导致什么问题呢?一是会导致消费需求不足,使消费绝对或相对萎缩,再一个是会导致消费差距过大,这同样也会导致消费的自然下降。

三是导致消费秩序的紊乱,产生社会恐惧心理。

例如我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吃的东西多了,但是吃起来不放心。

如果消费过程的这种不确定性过大,社会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都会陷入紊乱之中。

四是会导致人的自身发展受到阻碍,如健康水平下降、预期寿命缩短等等。

这些问题都会转化为一种公共性的问题,那就是公共风险。

由此引致的公共风险表现在:消费需求不足,带来短期经济失衡;消费差距扩大,社会对立、矛盾加剧,带来社会失衡;人的自身发展受阻,人力资本难以积累,经济社会的发展就会长期失衡而难以持续。

这会使整个社会陷入既无效率,也无公平的“双重陷阱”之中而无法自拔。

这需要政府通过提供公共服务,满足公共消费来化解。

公共服务是直接为人和劳动力再生产服务的,这种服务就是分担消费风险,防止风险累积而形成威胁整个社会的公共风险。

所以从公共服务的自身逻辑来分析,对公共服务可以这样定义:公共机构利用公共权力或公共资源,运用公共政策,通过分担居民消费风险来防范和化解公共风险而进行的一系列公共行为。

在这里,政府是主导,更是最终的责任承担者。

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可以引入非政府组织、市场机制,但不管用什么方式,政府的责任是伴随始终的。

3.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
均等化本身不是目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应当是什么呢?我觉得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
第一、从社会公平正义价值来看,应当是促进基本消费的平等化。

基本消费,我把它概括为(1)基本的营养,每一个人不应挨饿,不能营养不良;(2)基本教育,每一个人应当识字,不能是文盲;(3)基本保健,有了病有地方去看,并看得起病;(4)基本住房,每一个人都有基本的住所。

这“四个基本”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该获得的。

如果没有这些基本消费的平等化,就谈不上社会的公平正义。

第二、从人的再生产来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是使每一个国民获得基本的生存条件和获得基本的能力。

这是一个社会实现人和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前提,其重要性一点不亚于物的再生产。

人的再生产既是物的再生产的目的,也是物的再生产的最重要条件。

基本公共服务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防止物的再生产过程与人的再生产过程脱节,从而避免人类发展危机。

如果基本公共服务没有使人们的基本生存条件改善和基本能力有所提高,那么,它是无效的服务。

第三、从发展的可持续性来看,其目标是防范和化解消费风险引致的公共风险和公共危机,包括消费不足和消费差距过大引发的经济失衡,人力资本积累不足导致的发展可持续风险等等。

如果均等化本身是目标,则只能是政策的一个中介目标,决不能替代作为目的的最终目标。

而且,也只有在清楚地认识到最终目标的前提下,才能准确地把握均等化的内涵。

如何来测量均等化,实际上是和目标联系在一起的。

在不少的论述中,把人均财政支出作为衡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个重要指标来看待,这实际上就是把均等化自身当成目标而反映出来的一种偏向。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西部的人均财政支出水平高于中部地区,但这并不意味着西部的公共服务水平高于中部地区。

可见,在目标不清的情况下,均等化的内涵也会变得模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