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

合集下载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1:250000)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1:250000)
5 设计书的编写
5.1 设计书是开展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工作的依据,应由项目承担单位根据上级主管部门 下达的任务书编写。 5.2 设计书编写前准备工作 5.2.1 资料收集
2
a. 收集与测区有关的自然地理、区域地质、矿产资源、地球化学、地球物理、遥感、土壤 类型、生态环境、地方病等基础资料。
b. 收集与测区有关的农业生产、土地利用、城镇发展、工矿企业布局、以及规划等方面的 资料。 5.2.2 根据测区不同类型疏松覆盖层、河流、浅层地下水、湖泊、滩涂、近岸海域沉积物分布情 况,研究和确定野外采样方法及采样点布局。 5.2.3 实地踏勘
a. 自然地理、区域地质、矿产资源、地球化学、地球物理、遥感等情况概述; b. 调查区经济发展、农业、土壤及生态环境问题简要评述; c. 前人工作及研究程度评述。 5.3.3 野外工作方法、技术及质量要求 a. 拟采用的野外工作方法、样品加工处理方法; b. 野外工作与样品加工的质量检查方法。 5.3.4 样品测试分析方法与监控方案:包括拟测定的元素、指标,分析方法的选定,质量标准、 质量监控方法等。 5.3.5 数据处理及编图方法。 5.3.6 重要异常查证:包括拟采用的异常圈定、筛选方法,查证方法,查证程度等。 5.3.7 实物工作量与预期成果。 5.3.8 组织管理、人员、装备。 5.3.9 经费预算。 5.3.10 质量管理与技术保障措施。 5.3.11 设计附图。 5.4 设计书应提交主管部门审查后实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如有较大变化需要进行修改或补 充设计时,应提出书面报告,经原设计审查部门批准后实施。
II
前言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1:250000)》是针对我国第四系发育的平原、盆地、滩涂、 近岸海域、湖泊、湿地、草原、黄土高原及丘陵山地等地区开展的区域性、基础性资源与环境地 球化学调查工作而制定的。

DD2006_—_01_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试行)

DD2006_—_01_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试行)

钻孔原始地质记录表 ………………………………………………………………… 80 钻孔采样登记表 ……………………………………………………………………… 81 钻孔质量验收报告 …………………………………………………………………… 82 化探样品野外加工登记表 …………………………………………………………… 84 化探样品组合登记表 ………………………………………………………………… 85 化探样品送样单 ……………………………………………………………………… 86 标本登记表 …………………………………………………………………………… 87 地表及槽井坑探样品签、标本签 …………………………………………………… 88 槽、井、坑探工程采样及分析结果记录表 ………………………………………… 89 矿区岩(矿)石小体重采样登记表 ………………………………………………… 90 矿区岩(矿)石大体重采样登记表 ………………………………………………… 91 水文地质点调查表 …………………………………………………………………… 92 河流(溪沟)调查表 ………………………………………………………………… 93 坑道掘进中地下水动态观测记录表 ………………………………………………… 94 坑道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记录表 ……………………………………………………… 95
2006 年 7 月
目 次
前言 ………………………………………………………………………………………………Ⅳ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总则………………………………………………………………………………………………2 4.1 原始地质编录的基本内容 ……………………………………………………………………2 4.2 原始地质编录的基本要求 ……………………………………………………………………2 5 矿区地质观察点、地质剖面、探矿工程代号、编号及编录工作用品………………………4 5.1 矿区常用地质编录用语及代号 ………………………………………………………………4 5.2 地质点与剖面编号 ……………………………………………………………………………5 5.3 勘探线编号 ……………………………………………………………………………………5 5.4 工程编号 ………………………………………………………………………………………5 5.5 地质编录工作用品 ……………………………………………………………………………5 6 矿区实测地质剖面………………………………………………………………………………7 6.1 实测剖面 ………………………………………………………………………………………7 6.2 实测勘探线剖面……………………………………………………………………………… 13 7 地质填图 ……………………………………………………………………………………… 13 7.1 目的任务 …………………………………………………………………………………… 13 7.2 准备工作 …………………………………………………………………………………… 13 7.3 填图方法与技术要求 ……………………………………………………………………… 14 7.4 野外资料整理 ……………………………………………………………………………… 16 7.5 地质填图应提交的资料 …………………………………………………………………… 17 8 探槽原始地质编录 …………………………………………………………………………… 17 8.1 准备工作……………………………………………………………………………………… 17 8.2 原始地质编录 ……………………………………………………………………………… 17 8.3 探槽原始地质编录应提交的资料 ………………………………………………………… 21 9 探井原始地质编录 …………………………………………………………………………… 21 9.1 园井 ………………………………………………………………………………………… 21 9.2 浅井 ………………………………………………………………………………………… 22 9.3 探井原始地质编录应提交的资料 ………………………………………………………… 25 10 坑道原始地质编录 ………………………………………………………………………… 25 10.1 准备工作…………………………………………………………………………………… 25 10.2 坑道地质编录方法和要求………………………………………………………………… 25 10.3 坑道文字记录……………………………………………………………………………… 31 10.4 编录资料整理……………………………………………………………………………… 32 10.5 坑道原始地质编录应提交的资料………………………………………………………… 32 10.6 老硐地质编录……………………………………………………………………………… 33 11 钻孔原始地质编录 ………………………………………………………………………… 33 11.1 准备工作…………………………………………………………………………………… 33 11.2 钻孔地质编录…………………………………………………………………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

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
1
XX/T XXXXX—XXXX
l) 注射器; m) 标准筛; n) 天平,感量,0.0001g; o) pH计; p) 电导率仪; q) 湿筛:0.1mm,150目; r) 秒表:分度值为1s; s) 温度计:0~100℃,分度值1℃; t) 蒸发皿:50,75ml; u) 漏斗; v) 广泛pH试纸。
3.1 方法要点 ...................................................................... 1 3.2 设备与器材 .................................................................... 1 3.3 试剂 .......................................................................... 2 3.4 粘土预处理 .................................................................... 2 3.5 黏土的分离步骤。 .............................................................. 3 4 定向片制备方法 .................................................................... 3 4.1 仪器设备 ...................................................................... 3 4.2 试剂 .......................................................................... 4 4.3 自然定向片(N)制备 ........................................................... 4

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技术要求

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技术要求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D D2010-03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技术要求(修订)中国地质调查局2010年3月目录1. 范围 (3)2. 引用标准 (3)3. 目的任务、部署原则、工作程序 (3)3.1 目的任务 (3)3.2 部署原则 (4)3.3 工作程序 (4)4. 预研究及设计编写要求 (4)4.1 资料收集、综合整理 (4)4.2 野外踏勘 (5)4.3 设计编写主要内容 (5)5. 主要工作内容及技术要求 (5)5.1 矿产地质调查 (5)5.2物探 (10)5.3化探 (12)5.4 自然重砂测量 (15)5.5 遥感 (17)5.6 综合研究 (19)5.7 矿产查证 (25)6.质量要求 (28)7.提交成果 (28)7.1 报告编写格式及要求 (28)7.2 附表 (28)7.3 附件 (29)7.4 附图(含说明书)及图册 (29)7.5 数据库光盘及其相关的数字化资料 (29)附录A 成果指标 (30)附录B 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设计编写主要内容 (31)附录C 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报告编写主要内容 (33)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技术要求(修订)DD2010-03━━━━━━━━━━━━━━━━━━━━━━━━━━━━━━━━━━━━━━━1. 范围1.1 本要求规定了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以下简称矿产远景调查)的适用范围、引用标准、目的任务、工作内容、工作要求、提交的成果等。

1.2 本要求是矿产远景调查的总体技术要求,也是该项工作质量监督及成果验收和设计编写的依据。

2. 引用标准DZ/T 0071—93《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规程》DZ/T 0070—93《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定》DZ/T0145—94《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DZ/T 0151—95《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1:50000)》DZ/T 0171-96《大比例尺重力勘查规范》GB/T 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DD2002—03《固体矿产预查和普查中物探化探遥感工作要求》DD 2000—01《固体矿产预查暂行规定》GB/T 13908—2002《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DZ/T0176—2006《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DD2006—01《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DZ/T 0011—2010《地球化学普查规范(1:50000)》3. 目的任务、部署原则、工作程序3.1 目的任务矿产远景调查是矿产资源勘查前期的战略性、基础性区域找矿工作,要求初步查明调查区成矿地质条件,评价区域矿产资源潜力,为矿产勘查提供靶区和新发现矿产地。

1.五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要求

1.五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要求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DD2012—XX1:50 000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技术要求Technical Standards of Regional Geological(mineral)Survey(Scale: 1:50 000)中国地质调查局2013年2月前言本标准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在充分总结近年来大量1:50 000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的基础上,研究确定新形势下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目的任务、调查内容、采用的技术方法、精度要求、工作流程、图件编制和报告编写等要求,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而成。

本标准在《DZ/T0001-199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等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了重要成矿区带中有关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相关内容。

本技术要求与DZ/T0001-1991等标准共同使用,是1:50 000区域地质(矿产)调查设计编审、野外调查、工作程度与精度要求、资料综合整理、图件编制、质量监控、报告编写、野外成果和最终成果数据库建设、成果评审验收、成果提交和资料归档的依据。

本标准附录A-E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和归口管理。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科学院、武汉地质调查中心、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于庆文、张克信、伍光英、张智勇、陈克强、潘仲芳、李荣社、苗培森、朱洪森、谷永昌、司马献章、程光华、尹福光、张立东、辛后田、赵小明、齐先茂、校培喜、毛晓长、邱士东、李仰春。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

目次前言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总则 (1)3.1目的 (1)3.2任务 (2)3.3工作程序 (2)3.4基本准则 (2)4 资料收集利用 (3)4.1地形资料准备 (3)4.2地质矿产等资料收集利用 (3)4.3遥感数据收集与利用 (4)4.4地球物理资料收集与利用 (4)4.5地球化学等资料收集与利用 (5)4.6钻孔资料收集和利用 (5)5 野外踏勘 (5)6 设计编审 (6)6.1设计编写 (6)6.2设计审查 (6)7 调查内容 (6)7.1填图单位划分和调查 (7)7.1.1 沉积岩 (7)7.1.2 火山岩 (7)7.1.3 侵入岩 (8)7.1.4 变质岩 (9)7.1.5 蛇绿岩和混杂岩 (10)7.1.6 第四纪地质 (10)7.2地质构造调查 (11)7.3区域矿产调查 (11)7.4 专项调查 (13)7.4.1 环境地质背景调查 (13)7.4.2 农业地质地质背景调查 (14)7.4.3 城市和工程地质地质背景调查 (14)7.4.4 旅游地质专项调查 (14)8 地质剖面测制方法与精度要求 (14)8.1测制目的 (15)8.2布设原则 (15)8.3类型及测制内容 (15)8.3.1 沉积岩剖面 (15)8.3.2 火山岩剖面 (15)8.3.3 侵入岩剖面 (15)8.3.4 变质岩剖面 (16)8.3.5 第四纪地质体剖面 (16)8.3.6 构造混杂岩剖面 (16)8.3.7 构造地质剖面 (16)8.3.8 矿化(体)带剖面 (16)8.4测制精度要求 (17)9 地质路线调查方法与精度要求 (18)9.1部署原则 (18)9.2控制程度和调查精度 (18)9.2.1 地质点和地质观测路线 (18)9.2.2 地质观测内容标绘 (19)10 测试鉴定要求 (19)11 资料整理 (19)11.1野外调查过程中资料的整理 (19)11.2阶段性和年度性资料整理 (20)11.3野外资料的最终综合整理 (20)12 综合研究 (20)13 野外验收 (21)13.1野外验收应提交的成果资料 (21)13.2野外验收要求 (21)14 图件编制与报告编写 (22)14.1报告编写前的综合整理与分析 (22)14.2成果图件编制 (23)14.2.1 地质图编制 (23)14.2.2 矿产图(成矿预测图)的编制 (23)14.2.3 其他专项调查图件的编制 (24)14.3报告编写 (24)15 数据库建设要求 (24)15.1原始资料数据库 (24)15.2最终成果数据库 (24)16 成果评审与资料归档 (24)16.1提交资料要求 (24)16.2成果评审要求 (25)16.3资料归档要求 (25)附录A (规范性附录) 设计书编写提纲 (26)附录B (规范性附录) 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编写提纲 (28)附录C (规范性附录) 区域矿产调查报告编写提纲 (31)附录D (规范性附录) 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封面格式 (33)附录E (规范性附录) 区域矿产调查报告封面格式 (35)1:50 000 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技术要求DD2012-ⅹⅹ1 范围1.1 本标准规定了1:50 000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的性质、目的任务、工作内容、技术方法、精度要求、综合整理、图件编制、数据库建设、报告编写、成果提交等。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地下水污染地质调查评价规范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地下水污染地质调查评价规范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D D2008-01地下水污染地质调查评价规范中国地质调查局2008年10月目 次前言 (III)引言 (IV)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总则 (2)4.1 目的 (2)4.2 任务 (2)4.3 基本要求 (2)5 设计编写与审批 (3)5.1 设计编写准备 (3)5.2 设计书编写 (4)5.3 设计书的审查与审批 (4)6 基础调查 (4)6.1 调查内容 (4)6.2 调查方法 (5)6.3 地下水污染动态监测 (6)7 样品采集 (7)7.1 一般要求 (7)7.2 采样准备 (7)7.3 采样方法 (8)7.4 样品保存与送检 (10)7.5 现场质量监控样品采集 (11)8 样品测试与质量控制 (11)8.1 样品测试指标 (11)8.2 样品测试质量控制 (11)9 地下水质量与污染评价 (14)9.1 地下水质量评价 (14)9.2 地下水污染评价 (14)10 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与污染防治区划 (15)10.1 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 (15)10.2 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 (16)11 数据库建设 (16)11.1 一般要求 (16)11.2 数据库建设 (16)12 图件编制 (16)12.1 一般要求 (16)12.2 基础图件 (16)12.3 成果图件 (17)13 成果提交与报告编写 (17)13.1 成果提交 (17)13.2 报告编写 (17)附录A(规范性附录)设计书编制提纲 (18)附录B(规范性附录)地下水污染调查表格 (20)附录C(规范性附录)地下水测试指标 (31)附录D(资料性附录)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区原则 (38)附录E(资料性附录)成果报告编写提纲 (39)前 言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

附录D、附录E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和归口管理。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

DD 2019-09 生态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000)(试行)

DD 2019-09 生态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000)(试行)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DD 2019-09生态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 000)(试行)Technical requirement for eco-geological survey (1∶50 000)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2019年1月目次前言 (I)引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总则 (2)4.1目的任务 (2)4.2基本要求 (2)4.3工作量定额 (2)5 设计书编制与审查 (2)5.1资料收集 (2)5.2资料整理分析 (4)5.3野外踏勘 (4)5.4设计书编写的主要依据 (4)5.5设计书编制内容与要求 (4)5.6设计书审查 (4)6 调查内容 (4)6.1一般调查内容 (4)6.2不同类型区特殊调查内容 (5)7 调查技术方法与要求 (5)7.1遥感调查 (5)7.2地面调查 (6)7.3剖面测量 (6)7.4地球物理勘探 (7)7.5钻探.. (7)7.6分析测试... .. (7)7.7动态监测 (8)8 生态地质评价 (8)9 数据库建设 (8)9.1基本要求 (8)9.2建设内容 (9)10 成果编制 (9)10.1图件编制 (9)10.2报告编制 (9)11野外验收与审查 (9)11.1野外验收 (9)11.2成果审查 (10)11.3资料归档 (10)附录A (规范性附录) 生态地质调查设计书编写提纲 (11)附录B (规范性附录) 生态地质调查成果报告编写要求 (12)I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

本标准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归口管理。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等。

遥感影像地图制作规范(DD2011-01)_OCR

遥感影像地图制作规范(DD2011-01)_OCR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DD2011 - 01遥感影像地图制作规范(1 : 50 000 、1 : 250 000)中国地质调查局2011年12月目次前. .......................................................................................................................................................................... I II 弓IW ....................................................................................................................................................................... I V 1 細. .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 2 4.1遥感影像地图要素. (2)4.2数学基础. (2)4. 3 分幅与编号. (2)4. 4 牙楼. (2)4.5文件命名与格式. (2)4.6 基本要求. (2)4.7工作程序. (2)5资料准备. (2)5.1 遥感图像资料 (2)5.2地理资料. (3)5.3专题要素资料. (3)6遥感图像处理 (3)6.1 图像预处理 (3)6.2图像融合 (3)6.3图像几何校正处理. (4)6.4图像数字镶嵌处理. (4)6.5图像增强. (4)6.6图像切割. (5)7遥感影像地图整饰 (5)7.1图像掩膜处理. (5)7.2图廓整饰 (5)7.3 图面整饰. (6)7.4地理要素整饰. (6)8图件输出. (8)8.1合并图层. (8)8.2设置出图分辨率. (8)8.3 文件格式. (9)9质量检查. (9)I9.1文件名及数据格式检查 (9)9. 2数学基础检查 (9)9. 3平面精度检测 (9)9. 4接边精度检测 (9)9. 5影像质量检测 (10)9. 6 整饰质量检测 (10)附录A (规范性附录)1 : 50000遥感影像地图整饰样式. (11)附录B (规范性附录)1 : 250 000遥感影像地图整饰样式. (12)⑽娜 (13)表1基本等高距. (7)表2比例尺与公路级别、行政区划级别 (8)II刖本规范是在《1 : 250000全国遥感影像地图制作》、《卫星遥感图像处理新方法和图像处理系统开发》等项目成果基础上,结合工作实践,并参考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等有关技术标准编制而成。

DD 2006-02 地面沉降监测技术要求

DD 2006-02 地面沉降监测技术要求

www.bzfxw.com
I
11.1 一般要求……………………………………………………………………………………18 11.2 建立地面沉降监测资料数据库……………………………………………………………18 11.3 报告编写要求………………………………………………………………………………19 附录 A 水准标石类型符号表(规范性附录)…………………………………………………20 附录 B 一等水准点之记(资料性附录)………………………………………………………21 附录 C 准网结点接测图(资料性附录)………………………………………………………22 附录 D 水准标志图(资料性附录)……………………………………………………………23 附录 E 水准标石类型图(资料性附录)………………………………………………………24 附录 F GPS 测量野外基本情况表(资料性附录)……………………………………………27 附录 G 标石类型图(资料性附录)……………………………………………………………30 附录 H 监测成果统计表(资料性附录)………………………………………………………32 附录 I 地面沉降土体专门性试验(资料性附录)……………………………………………34 附录 J 地面沉降监测数据分析方法(资料性附录)…………………………………………38 附录 K 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报告内容(资料性附录)………………………………………42
www.bzfxw.com
II
标准分享网 免费下载


本标准参照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 12897-2001)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GB 12898-2001) 、地面沉降水准测量规范(DZ/T 0154-1995)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 范(GB/T 18314-2001) 、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DZ/T 0133-1994)等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 准编制而成。 由于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工作涉及的工作环节和工作内容较多, 专业性较强, 除了地学 知识外, 涉及到大量与测量学和仪器使用有关的专业知识, 在使用过程中本技术要求未及部 分可照相关的技术标准执行。 本标准的附录 A 为规范性附录,附录 B、附录 C、附录 D、附录 E 、附录 F、附录 G、 附录 H、附录 I、附录 J、附录 K 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何庆成、叶晓滨、钟立勋、李志明、刘文波、李采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

中国地质调查局技术标准地质调查工作项目质量检查要求

中国地质调查局技术标准地质调查工作项目质量检查要求

地质调查项目质量检查要求一、为保证地调项目原始资料真实、可靠,提高成果报告的质量,特制定本要求。

二、本要求规定检查的地调项目原始资料的范围包括: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地质、探矿工程、测绘印制、实验测试、信息技术等专业。

三、地调项目原始资料的检查工作依据国家的有关技术标准、技术要求、项目设计和地调局的有关要求进行。

四、地调局负责组织地质调查项目质量检查工作的管理、组织与协调。

组织监审专家对局属单位承担的计划项目和工作项目、行业地勘单位承担的计划项目、国土资源部有关直属单位承担的计划项目和工作项目进行检查。

质量抽查的工作项目比例一般不低于当年地质调查工作项目总数的5%。

五、大区地调中心负责组织监审专家对本单位和辖区内地方地调单位承担的计划项目及其工作项目、行业地勘单位和院校承担的工作项目进行质量抽查。

组织抽查的工作项目比例一般不低于当年辖区内地质调查工作项目总数的20%。

六、承担单位对所承担的工作项目野外原始资料组织进行项目组自检(100%)、互检(100%)和承担单位的抽检(30%)。

野外原始资料须结合野外实地检查,并做好质量检查记录。

提倡承担单位按照GB/T 19000标准的要求,建立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把原始资料的经常性检查工作纳入质量体系运行过程中,建立健全严格的质量责任制和检查验收制。

七、地调局、大区地调中心每年定期组织监审专家对原始资料进行质量检查,检查组一般由3-5名专家组成,实行组长负责制。

八、原始资料检查的重点放在野外。

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工作精度,野外实地检查比例不低于被检查资料的5~10%。

相关的专题研究及信息工程项目也应进行原始资料的检查。

九、原始资料检查的内容包括工作部署和工作量的使用是否合理得当;搜集、记录到的原始资料是否真实、齐全、清晰、符合野外地质实际情况;原始资料的管理是否规范,日常整理、登记是否规范及时;阶段性的综合整理是否及时、完整等。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1∶5万区域矿产调查技术要求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1∶5万区域矿产调查技术要求

5.野外工作技术要求5.1地质矿产填图技术要求5.1.1地质矿产填图的目的任务地质矿产填图的目的任务是提高测区内地质矿产研究程度,基本查明地质特征,大致查明成矿条件,发现新矿(化)点,为物化探异常解释、成矿规律研究和找矿靶区圈定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5.1.2基本要求(1)应充分收集、分析、应用区内已有的地、物、化、遥、矿产资料。

特别是要充分利用1:2.5万遥感解译成果、遥感影像图,提高研究程度和工作效率。

(2)地质矿产填图必须以野外实测为主、野外调查和室内修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地质矿产填图应充分应用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不断提高区内地质、矿产研究程度和填图质量。

必须采用数字填图技术。

(4)地质矿产填图方法要充分考虑区内地形、地貌、地质的综合特征及已知矿产展布特征,对成矿有利地段,要有所侧重。

对做过1:5万区调的地区,可根据区域矿产调查目的要求进行修测,修测的主要任务是实测矿产和与成矿有关的含矿层、标志层、控矿构造、矿化带、蚀变带、物化探异常区和与成矿有关的其它地质体。

对于未开展1:5万区调的地区,地质填图应达到1:5万地质简测程度。

(5)地质矿产填图尽可能使用符合质量要求的地形图为底图,其比例尺应大于或等于1:5万比例尺,野外手图应为1:2.5万比例尺,无1:2.5万比例尺地形图时可使用1:5万比例尺地形图放大至1:2.5万比例尺。

使用GPS定点。

(6)地质研究程度:基本查明区内地层、构造和岩浆岩的产出、分布、岩石类型、变质作用及矿化作用等特征。

(7)矿产研究程度:初步了解含矿层、矿化带、蚀变带、矿体的分布范围、形态、产状、矿化类型、分布特点及其控制因素、矿石特征、矿石工业利用性能等。

5.1.3地质矿产填图方法和研究内容(1)沉积岩沉积岩采用岩石地层方法填图。

基本查明岩石地层单位的沉积序列、岩石组成、岩性、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岩相、厚度、产状、构造特征以及接触关系、地球化学特征,查明其含(控)矿性质、时空分布变化等。

DD 2015-02 活动断层与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规范(5W、25W)

DD 2015-02 活动断层与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规范(5W、25W)
I
9 图件编制与报告编写 ............................................................... 15 9.1 活动断层图编制与报告编写 ..................................................... 15 9.2 区域地壳稳定性图编制与报告编写 ............................................... 16
III
引言
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是工程地质学的重要分支,在我国重大工程场地选址、国土资源规划、减灾防 灾等地质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已经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理论方法体系。活动断层调查评价是区域 地壳稳定性评价的重要基础。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迫切需要加强活动断层与区域地壳稳定性调 查评价工作。2005 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全国有计划地部署开展了多个重要经济区带和重大工程 的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进一步规范活动断层与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工 作,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有关单位制定了本规范。
II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归口管理。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殷跃平、吴树仁、姚鑫、张永双、谭成轩、李铁锋、侯春堂、张作辰、张岳桥、 李晓春、吴中海、徐忠胜、石菊松、郭长宝。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
10 质量检查与成果验收 .............................................................. 17 10.1 质量检查 .................................................................... 17 10.2 最终成果验收 ................................................................ 17

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技术要求

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技术要求

在国土资源部、财政部的支持 下,从中央所得矿产资源补偿费 中集中部分资金,于2004年启动 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工作。
2004年工作经费1亿元,计划 安排48个工作项目,共217个1:5 万标准图幅,计划已批准下达。
二、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 技术要求编制过程
为科学、规范、有序地 组织实施战略性矿产远景 调查工作,中国地质调查 局于2004年7月启动《1:5万 区域矿产调查技术要求》 编写工作。
2. 引用标准
2. 引用标准
GB/T 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GB/T 13908-2002《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 DZ/T 0001-91《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 DD 2000-01《固体矿产预查暂行规定》
DZ/T 0078-93《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
中国地调局按专家意见 对技术要求进行了再次修 改完善,按规定履行了内 部技术标准批准程序, 2004年12月15日《战略性矿 产远景调查技术要求(试 行)》正式发布执行。
三、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 技术要求的主要内容
本标准为内部试行标准,共7部分1.65万字。
1. 范围 2. 引用标准 3. 目的任务、部署原则、工作程序 4. 设计编写要求 5. 主要工作内容及技术要求 6. 质量要求 7. 提交成果
由于矿产勘查投入不足和地 勘体制改革等原因,近年来我 国矿产前期勘查工作一直处于 十分薄弱的局面。区域找矿前 期工作资金投入过低,新发现 矿产地逐年减少,后备基地严 重短缺,造成战略性和商业性 矿产勘查风险不断加大,已形 成愈演愈烈的恶性循环。
矿床 矿产地
普查、详查 预查
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 中比例尺基础地质调查
占世界储量的百分比(%)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平原盆地地下水调查评价技术要求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平原盆地地下水调查评价技术要求

中国地质检查局地质检查技术标准DD2 0 1 5 - 0 3 平原(盆地)地下水检查评论技术要求中国地质检查局2015年 12月I目次序言 (III)前言 (IV)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总则 (2)4.1 目的任务 (2)4.2 整体要求 (2)4.3 检查范围和比率尺 (2)4.4 工作定额 (3)5 资料采集 (3)5.1 目的 (3)5.2 气象水文资料 (3)5.3 钻孔资料 (3)5.4 地下水动向监测资料 (3)5.5 地下水开采量资料 (3)5.6 水化学资料 (4)5.7 环境地责问题资料 (4)6 野外检查 (4)6.1 遥感地质解译 (4)6.2 水文地质测绘 (5)6.3 水位统测和动向监测 (6)6.4 开采量检查 (6)6.5 环境地责问题检查 (7)7 勘探与实验 (7)7.1 水文地质钻探 (7)7.2 抽水试验 (8)8 综合评论 (8)8.1 地下水资源数目评论 (8)8.2 地下水资源质量评论 (9)8.3 地下水资源开采潜力评论 (9)8.4 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地责问题评论 (10)9 综合研究 (10)9.1 地区地下水系统区分 (10)I9.2水文地质看法模型11 10图件编制与报告编写1110.1图件编制1110.2报告编制11参照文件12II本标准依照 GB/T 1.1 - 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草拟。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检查局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检查局归口管理。

本标准草拟单位:中国地质检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草拟人:张二勇、张翼龙、王贵玲、杨会峰、张薇、王文中、李潇瀚、孟瑞芳等。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检查局负责解说。

III从 1999年开始,中国地质检查局组织实行了我国北方11个主要平原(盆地)的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检查评论,为了规范该项工作,中国地质检查局组织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编制了《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检查评论技术要求系列》,该技术要求系列在一致我国北方平原(盆地)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检查评论方法和提高检查评论成就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规范

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规范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
DD2008- 01
地下水污染地质调查评价规范目次
前 言............................................................................................................................................................ III 引 言............................................................................................................................................................ IV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DD_2006-03_岩矿石物性调查技术规范

DD_2006-03_岩矿石物性调查技术规范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D D2006- 03岩矿石物性调查技术规程中国地质调查局2006 年 7 月目次前言⋯⋯⋯⋯⋯⋯⋯⋯⋯⋯⋯⋯⋯⋯⋯⋯⋯⋯⋯⋯⋯⋯⋯⋯⋯⋯⋯⋯⋯⋯⋯⋯⋯⋯⋯⋯⋯⋯⋯⋯⋯Ⅱ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名词和计量单位⋯⋯⋯⋯⋯⋯⋯⋯⋯⋯⋯⋯⋯⋯⋯⋯⋯⋯⋯⋯⋯⋯⋯⋯⋯⋯⋯⋯⋯⋯⋯⋯⋯⋯⋯1 3.1 名词⋯⋯⋯⋯⋯⋯⋯⋯⋯⋯⋯⋯⋯⋯⋯⋯⋯⋯⋯⋯⋯⋯⋯⋯⋯⋯⋯⋯⋯⋯⋯⋯⋯⋯⋯⋯⋯⋯⋯13.2 计量单位⋯⋯⋯⋯⋯⋯⋯⋯⋯⋯⋯⋯⋯⋯⋯⋯⋯⋯⋯⋯⋯⋯⋯⋯⋯⋯⋯⋯⋯⋯⋯⋯⋯⋯⋯⋯⋯14 总则⋯⋯⋯⋯⋯⋯⋯⋯⋯⋯⋯⋯⋯⋯⋯⋯⋯⋯⋯⋯⋯⋯⋯⋯⋯⋯⋯⋯⋯⋯⋯⋯⋯⋯⋯⋯⋯⋯⋯⋯25 技术设计⋯⋯⋯⋯⋯⋯⋯⋯⋯⋯⋯⋯⋯⋯⋯⋯⋯⋯⋯⋯⋯⋯⋯⋯⋯⋯⋯⋯⋯⋯⋯⋯⋯⋯⋯⋯⋯⋯26 物性仪器设备⋯⋯⋯⋯⋯⋯⋯⋯⋯⋯⋯⋯⋯⋯⋯⋯⋯⋯⋯⋯⋯⋯⋯⋯⋯⋯⋯⋯⋯⋯⋯⋯⋯⋯⋯⋯3 6.1 密度测定仪器⋯⋯⋯⋯⋯⋯⋯⋯⋯⋯⋯⋯⋯⋯⋯⋯⋯⋯⋯⋯⋯⋯⋯⋯⋯⋯⋯⋯⋯⋯⋯⋯⋯⋯⋯3 6.2 磁性测定仪器⋯⋯⋯⋯⋯⋯⋯⋯⋯⋯⋯⋯⋯⋯⋯⋯⋯⋯⋯⋯⋯⋯⋯⋯⋯⋯⋯⋯⋯⋯⋯⋯⋯⋯⋯3 6.3 电性测定仪器⋯⋯⋯⋯⋯⋯⋯⋯⋯⋯⋯⋯⋯⋯⋯⋯⋯⋯⋯⋯⋯⋯⋯⋯⋯⋯⋯⋯⋯⋯⋯⋯⋯⋯⋯46.4 附属设备⋯⋯⋯⋯⋯⋯⋯⋯⋯⋯⋯⋯⋯⋯⋯⋯⋯⋯⋯⋯⋯⋯⋯⋯⋯⋯⋯⋯⋯⋯⋯⋯⋯⋯⋯⋯⋯47 野外施工⋯⋯⋯⋯⋯⋯⋯⋯⋯⋯⋯⋯⋯⋯⋯⋯⋯⋯⋯⋯⋯⋯⋯⋯⋯⋯⋯⋯⋯⋯⋯⋯⋯⋯⋯⋯⋯⋯4 7.1 准备工作⋯⋯⋯⋯⋯⋯⋯⋯⋯⋯⋯⋯⋯⋯⋯⋯⋯⋯⋯⋯⋯⋯⋯⋯⋯⋯⋯⋯⋯⋯⋯⋯⋯⋯⋯⋯⋯4 7.2 标本采集⋯⋯⋯⋯⋯⋯⋯⋯⋯⋯⋯⋯⋯⋯⋯⋯⋯⋯⋯⋯⋯⋯⋯⋯⋯⋯⋯⋯⋯⋯⋯⋯⋯⋯⋯⋯⋯4 7.3 原始记录⋯⋯⋯⋯⋯⋯⋯⋯⋯⋯⋯⋯⋯⋯⋯⋯⋯⋯⋯⋯⋯⋯⋯⋯⋯⋯⋯⋯⋯⋯⋯⋯⋯⋯⋯⋯⋯4 7.4 野外工作验收⋯⋯⋯⋯⋯⋯⋯⋯⋯⋯⋯⋯⋯⋯⋯⋯⋯⋯⋯⋯⋯⋯⋯⋯⋯⋯⋯⋯⋯⋯⋯⋯⋯⋯⋯57.5 物性送样⋯⋯⋯⋯⋯⋯⋯⋯⋯⋯⋯⋯⋯⋯⋯⋯⋯⋯⋯⋯⋯⋯⋯⋯⋯⋯⋯⋯⋯⋯⋯⋯⋯⋯⋯⋯⋯58 样品加工与测定⋯⋯⋯⋯⋯⋯⋯⋯⋯⋯⋯⋯⋯⋯⋯⋯⋯⋯⋯⋯⋯⋯⋯⋯⋯⋯⋯⋯⋯⋯⋯⋯⋯⋯⋯58.1 样品加工⋯⋯⋯⋯⋯⋯⋯⋯⋯⋯⋯⋯⋯⋯⋯⋯⋯⋯⋯⋯⋯⋯⋯⋯⋯⋯⋯⋯⋯⋯⋯⋯⋯⋯⋯⋯⋯58.2 样品测定⋯⋯⋯⋯⋯⋯⋯⋯⋯⋯⋯⋯⋯⋯⋯⋯⋯⋯⋯⋯⋯⋯⋯⋯⋯⋯⋯⋯⋯⋯⋯⋯⋯⋯⋯⋯⋯69 物性数据整理、图示⋯⋯⋯⋯⋯⋯⋯⋯⋯⋯⋯⋯⋯⋯⋯⋯⋯⋯⋯⋯⋯⋯⋯⋯⋯⋯⋯⋯⋯⋯⋯⋯⋯79.1 物性数据整理⋯⋯⋯⋯⋯⋯⋯⋯⋯⋯⋯⋯⋯⋯⋯⋯⋯⋯⋯⋯⋯⋯⋯⋯⋯⋯⋯⋯⋯⋯⋯⋯⋯⋯⋯7 9.2 物性数据统计⋯⋯⋯⋯⋯⋯⋯⋯⋯⋯⋯⋯⋯⋯⋯⋯⋯⋯⋯⋯⋯⋯⋯⋯⋯⋯⋯⋯⋯⋯⋯⋯⋯⋯⋯79.3 物性数据图示⋯⋯⋯⋯⋯⋯⋯⋯⋯⋯⋯⋯⋯⋯⋯⋯⋯⋯⋯⋯⋯⋯⋯⋯⋯⋯⋯⋯⋯⋯⋯⋯⋯⋯⋯710 成果报告⋯⋯⋯⋯⋯⋯⋯⋯⋯⋯⋯⋯⋯⋯⋯⋯⋯⋯⋯⋯⋯⋯⋯⋯⋯⋯⋯⋯⋯⋯⋯⋯⋯⋯⋯⋯⋯7 附录 A 岩矿石物性调查工作设计书编写提纲(规范性附录)⋯⋯⋯⋯⋯⋯⋯⋯⋯⋯⋯⋯⋯⋯⋯⋯9 附录B 岩矿石物性采样记录表(规范性附录)⋯⋯⋯⋯⋯⋯⋯⋯⋯⋯⋯⋯⋯⋯⋯⋯⋯⋯⋯⋯⋯⋯10 附录C 岩矿石物性送样单(规范性附录)⋯⋯⋯⋯⋯⋯⋯⋯⋯⋯⋯⋯⋯⋯⋯⋯⋯⋯⋯⋯⋯⋯⋯⋯11附录D 岩矿石物性测定报告(规范性附录)⋯⋯⋯⋯⋯⋯⋯⋯⋯⋯⋯⋯⋯⋯⋯⋯⋯⋯⋯⋯⋯⋯⋯12附录E 岩矿石物性调查成果报告编写提纲(规范性附录)⋯⋯⋯⋯⋯⋯⋯⋯⋯⋯⋯⋯⋯⋯⋯⋯⋯14前言历年制订、颁发与实施的地球物理勘查规范、规定、规程等均提及了相应勘查方法对岩矿石物性工作的要求,诸如DZ/T 0171-96《大比例尺重力勘查规范》、DZ/T 0082-93《区域重力调查规范》、DZ/T 004-91《重力调查技术规定》等对岩矿石密度工作的要求,DZ/T 0071-93《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规程》、DZ/T 0144-94《地面磁勘查技术规程》以及DZ/T 0142-94《航空磁测技术规范》等对岩矿石磁性工作的要求,DZ/T 0070-93《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定》、DZ/T 0072-93《电阻率测深法技术规程》、DZ/T 0073-93《电阻率剖面法技术规程》等对岩矿石电性工作的要求。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矿产远景调查技术要求(试行)中国地质调查局2010年5月目录1. 范围 (1)2. 引用标准 (1)3. 目的任务、部署原则、工作程序 (2)3.1 目的任务 (2)3.2 部署原则 (2)3.3 工作程序 (2)4. 预研究及设计编写要求 (3)4.1 资料收集 (3)4.2 野外踏勘 (3)4.3预研究 (3)4.4 设计编写 (3)5. 主要工作内容及技术要求 (4)5.1 矿产地质调查 (4)5.2物探 (8)5.3化探 (10)5.4 自然重砂测量 (12)5.5 遥感 (15)5.6 综合研究 (17)5.7 矿产检查 (22)6.质量要求 (24)7.提交成果 (25)7.1 报告编写要求 (25)7.2 附图 (25)7.3 附表 (26)7.4 附件 (26)7.5 数据库光盘及其相关的数字化资料 (26)附录A 成果指标 (27)附录B 矿产远景调查设计编写主要内容 (28)附录C 矿产远景调查报告编写主要内容 (30)参考性附录 (33)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矿产远景调查技术要求━━━━━━━━━━━━━━━━━━━━━━━━━━━━━━━━━━━━━━━1. 范围1.1 本要求规定了矿产远景调查的适用范围、引用标准、目的任务、工作内容、工作要求、提交的成果等。

1.2 本要求是矿产远景调查的总体技术要求,也是该项工作质量监督及成果验收的依据。

1.3 不同地区的矿产远景调查,根据工作区实际情况和下达的任务,项目设计应逐项落实具体工作内容和工作量。

2. 引用标准GB/T 13908—2002《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 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DZ/T 0071—93《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规程》DZ/T 0070—93《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定》DZ/T0145—94《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DZ/T 0151—95《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1:50000)》DZ/T 0171-96《大比例尺重力勘查规范》DZ/T0176—2006《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DZ/T 0011—2010《地球化学普查规范(1:50000)》DZ/T 0001—91《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 50000)》DD2006—01《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DD 2000—01《固体矿产预查暂行规定》DD2002—03《固体矿产预查和普查中物探化探遥感工作要求》3. 目的任务、部署原则、工作程序3.1 目的任务矿产远景调查是矿产资源勘查前期的基础性、区域性找矿工作,通过大致查明工作区成矿地质背景、成矿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评价区域矿产资源潜力,为后续矿产勘查提供靶区和新发现矿产地。

12-DD 2019-04 水文地质调查图件编制规范 第1部分:水文地质图编制(1:50 000)

12-DD 2019-04 水文地质调查图件编制规范 第1部分:水文地质图编制(1:50 000)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DD 2019-04水文地质调查图件编制规范第1部分:水文地质图编制(1∶50 000)Specification for the compilation of hydrogeological mapsPart 1:Hydrogeological mapping(1∶50 000)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2019年1月前言 (I)引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总则 (2)4.1 编图原则 (2)4.2 编图程序 (2)4.3 编图方法 (2)4.4 编图要求 (2)5 表示方法 (3)5.1 含水岩组及富水性 (3)5.2 水文地质控制点及特征要素 (5)5.3 水文地质界线及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 (5)5.4 水文地质参数及其它 (5)5.5 地下水化学特征 (5)5.6 区域地质背景 (5)5.7 水文地质剖面图 (6)5.8 水文地质综合柱状图 (6)5.9 镶图 (6)6 图式图例示例 (6)6.1 水文地质图表示方法相关附表参见附录A.1 (7)6.2 标准图幅水文地质图图面配置示例参见附录A.2 (7)6.3 水文地质图图例示例参见附录A.3 (7)6.4 水文地质综合柱状图示例参见附录A.4 (7)6.5 水文地质剖面图示例参见附录A.5 (7)6.6 含水岩组与咸水体分布区概化剖面图示例参见附录A.6 (7)6.7 水文地质立体结构概念模型图示例参见附录A.7 (7)6.8 图幅位置索引图示例参见附录A.8 (7)6.9 接图表示例参见附录A.9 (7)6.10 责任签示例参见附录A.10 (7)6.11 水文地质调查实际材料图编制要求参见附录B (7)6.12 地理底图编制要求参见附录C (7)附录A(规范性附录)标准图幅水文地质图相关示例 (8)附录B(规范性附录)水文地质调查实际材料图编制要求 (32)附录C(规范性附录)地理底图编制要求 (39)参考文献 (41)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
DD2006-01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
(试行)
中国地质调查局
2006年7月
目次
前言 (1)
1 范围 (2)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2)
3 术语和定义 (2)
4 总则 (3)
4.1 原始地质编录的基本内容 (3)
4.2 原始地质编录的基本要求 (3)
5 矿区地质观察点、地质剖面、探矿工程代号、编号及编录工作用品 (5)
5.1 矿区常用地质编录用语及代号 (5)
5.2 地质点与剖面编号 (5)
5.3 勘探线编号 (5)
5.4 工程编号 (5)
5.5 地质编录工作用品 (6)
6 矿区实测地质剖面 (8)
6.1 实测剖面 (8)
6.2 实测勘探线剖面 (14)
7 地质填图 (15)
7.1 目的任务 (15)
7.2 准备工作 (15)
7.3 填图方法与技术要求 (16)
7.4 野外资料整理 (18)
7.5 地质填图应提交的资料 (19)
8 探槽原始地质编录 (19)
8.1 准备工作 (19)
8.2 原始地质编录 (19)
8.3 探槽原始地质编录应提交的资料 (22)
9 探井原始地质编录 (23)
9.1 园井 (23)
9.2 浅井 (24)
9.3 探井原始地质编录应提交的资料 (27)
10 坑道原始地质编录 (27)
10.1 准备工作 (27)
10.2 坑道地质编录方法和要求 (27)
10.3 坑道文字记录 (33)
10.4 编录资料整理 (33)
10.5 坑道原始地质编录应提交的资料 (34)
10.6 老硐地质编录 (34)
11 钻孔原始地质编录 (35)
11.1 准备工作 (35)
11.2 钻孔地质编录 (35)
11.3 钻孔资料整理 (39)
11.4 钻孔原始地质编录应提交的资料 (40)
12 地球化学测量 (41)
12.1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 (41)
12.2 岩石地球化学测量 (46)
13 采样及编录 (47)
13.1 采样 (47)
13.2 岩矿鉴定标本采样 (48)
13.3 化学分析样采样 (49)
13.4 可选性试验样采样 (54)
13.5 矿石体重样 (54)
13.6 采样应提交的资料 (56)
14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测量、环境地质调查 (56)
14.1 简易水文地质测量 (56)
14.2 钻孔简易水文、工程地质编录 (57)
14.3 坑道简易水文、工程地质编录 (58)
14.4 矿区环境地质调查 (59)
15 地质勘查工程测量 (59)
15.1 一般规定 (59)
15.2 剖面测量 (61)
15.3 勘探坑道测量 (62)
15.4 勘探工程定测 (62)
15.5 工程测量应提交的资料 (62)
附录A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中主要图件的图式及内容(规范性附录) (64)
图A.1 实测剖面图 (64)
图A.2 综合柱状图 (65)
图A.3 探槽素描图 (66)
图A.4 园井地质记录表(附素描图) (67)
图A.5 浅井素描图 (68)
图A.6 坑道素描图 (69)
图A.7 钻孔柱状图 (70)
图A.8 实际材料图 (67)
附录B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表格(规范性附录) (71)
表B.1 实测地质剖面记录表 (71)
表B.2 音像记录表 (72)
表B.3 地质观察点记录表 (73)
表B.4 槽、井、坑探工程基点基线记录表 (74)
表B.5 槽、井、坑探工程原始地质记录表 (75)
表B.6 坑道、钻孔概况表 (76)
表B.7 孔深校正及弯曲度测量记录表 (77)
表B.8 钻孔简易水文观测记录表 (78)
表B.9 钻孔回次记录表 (79)
表B.10 岩矿心分层签 (80)
表B.11 岩矿心样品签 (80)
表B.12 钻孔原始地质记录表 (81)
表B.13 钻孔采样登记表 (82)
表B.14 钻孔质量验收报告 (83)
表B.15 化探样品野外加工登记表 (87)
表B.16 化探样品组合登记表 (88)
表B.17 化探样品送样单 (89)
表B.18 标本登记表 (90)
表B.19 地表及槽井坑探样品签、标本签 (91)
表B.20 槽、井、坑探工程采样及分析结果记录表 (92)
表B.21 矿区岩(矿)石小体重采样登记表 (93)
表B.22 矿区岩(矿)石大体重采样登记表 (94)
表B.23 水文地质点调查表 (95)
表B.24 河流(溪沟)调查表 (96)
表B.25 坑道掘进中地下水动态观测记录表 (97)
表B.26 坑道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记录表 (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