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

同教学案例一。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观沧海》

一、导入新课

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建安十二年(207),诗人削平了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观沧海》正是他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后,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临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入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达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诗作。

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三、问题探讨

1.全诗是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围绕“观”字展开,写诗人登临碣石山的所见所感。

2.这首诗可分为几层?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写想象的?

明确:全诗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第四层(最后两句):这两句是附文,是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直接关系。

四、研读赏析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入诗句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本诗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标题解说

你从此诗的标题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明确:

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洪江西,唐时甚僻。

左迁:降职。(古代尊右卑左)

这首诗是诗人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二、背景简介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三、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用“/”划分诗句的节奏。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学生齐读,体会诗中蕴含的诗人情感。

四、诗句赏析

此诗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融情入景。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悉。“龙标”,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予“明月”,伴随友人到“夜郎西”。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境,已见于此前的一些名作中。如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曹植《杂诗》:“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而细加分析,这两句之中,又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于明月;二是说唯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三是说只有依靠明月才能将愁

心寄予,别无他法。

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说它竟会随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心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

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当诗人们需要表现强烈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用这样一种手法来达到预期的效果。

五、合作学习

1.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王昌龄被贬之地极偏远?

明确:闻道龙标过五溪;随君直到夜郎西。

2.诗人为什么要将愁心寄予明月呢?

明确:世上唯有明月能分别照见远隔千里的人。在这首诗中,诗人将月亮人格化,请她将自己的忧愁之心传与王昌龄,带去诗人莫大的精神慰藉。

3.诗中哪一个字真实且集中地体现了诗人的感情?

明确:愁。

4.这首诗借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诗借月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同情和关切之情。

5.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融情入景。

次句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悉。“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予“明月”,跟随王昌龄奔赴“夜郎西”。

六、课堂小结

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心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请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从中可见诗人与友人的深厚情谊。

七、布置作业

1.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