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适度区分
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之比较及其理论与现实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之比较及其理论与现实意义作者:于林平来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年第01期摘要:长期以来,相当多的人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这两个概念认识不够明晰,使用上出现混乱和失范的现象。
这不仅削弱了两种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不利于二者的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
厘清二者的概念,研究二者的异同,既是理论研究中亟需解决的一项基础工作,又能有效指导今后的教育实践。
经过比较研究发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在理论基础与教育特性上具有诸多类同之处,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教育的对象、内容及价值和功能诸方面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比较;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1-0046-04思想政治教育即德育?抑或德育就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是,那么二者的异性何在?共性又在哪里?应该如何科学使用这两个概念?长期以来,很多人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这两个概念的认识比较模糊,对二者之间的关系不够明晰,或对这两个概念随意进行理解和勘界,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在使用上呈现出比较混乱和不够规范的现象。
理论上的不清必然带来实际工作中的迷惑,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相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及德育学科理论研究的深入及国内外的学术交流。
因此,厘清二者的概念,寻找其契合与差别,不仅是理论研究中一项最基础性的工作,而且是现实中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的需要。
一、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概念混用现状分析1.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概念混用的原因首先,我国有着悠久的以德育包容整个社会意识形态教育的历史传统。
道德政治化、政治道德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明显特点,历史上既有“为政以德”的政治道德化要求,又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政治化要求。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在现实中有着相互关联、彼此支持的关系:二者的教育内容往往交织在一起,人的道德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之间,本来就存在不容割裂的内在关联;二者在功能上相互支持,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德育意义,承载着使个体实现政治社会化的义务,同时德育也具有政治意义,德育必然服从并服务于社会的政治建设。
第一讲.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概念辨析
现代人的三重疏离:
人与自然的疏离 人与人的疏离
人与“上帝”的疏离
人与自然的疏离
京 城 雾 霾
人与人的疏离
2009年10月 24日,长江 大学学生陈 及时、何东 旭、方招因 救人牺牲, 打捞者挟尸 要钱。
人与“上帝”的疏离
《等待戈多》—[法]塞缪尔·贝克特
《等待戈多》的启示:
“上帝死了!”精神世界出现了极度的空虚,心灵无 法沟通,追求没有目标,世界上似乎没有崇高、没有那些 有价值的存在,正是这些构成了《等待戈多》全剧中所体 现出来的孤寂感、隔膜感、绝望感、空虚感。 在商品化大潮冲击下,怎样才能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 值观,不至于迷失自我而成为一个失去灵魂的人? 失去了精神支柱,就会“怪胎”百出,如:“大师”辈
②德育概念泛化的原因
传统思想的影响; 前苏联教育学理论的影响; 我国社会长期以来的政治斗争、思想斗争的影响
(3) 德育的基本内容 ①几种观点 ★德育即道德教育;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或品德教育; ★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或政治思想教育; ★德育即理想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 ★德育即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 ★德育即“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或社会主义方 向的教育; ★德育即时事政治教育; ★德育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劳动教育、社会 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
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
(一)内容
1.思想教育 (1)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2)思维方式的教育
思维方式是思维主体在一定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论 指导下所形成的认识客观现象、在思维中反映和把握 客观对象的方式。它包括人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思想 的路线、方法。
2.政治教育
(1)政治教育
以政治思想为内容。政治思想就是人们关于社会政治制度、政治 组织、政治关系、政治生活以及政策和策略等问题的观点、理论 的总和。
对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度区分
对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度区分[摘要]现阶段,由于对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这两大概念的理解不够,因而在某些时候会将两者混淆,甚至在学术理论研究上,学者们也纷纷承认二者的交叉性。
文章首先阐述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概念的内涵,接着介绍两者适度区分的重要意义,最后描述两者之间交叉与区分。
[关键词]德育;思想政治教育;适度区分;概念内涵;联系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现实中是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的概念,它们往往会在实践中被混淆运用,总被人们错误地认为德育就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这明显忽略了两者的区别。
实际上,两大概p(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阶层中进行的、旨在促使全体社会成员统一思想认识,使其都能对当前的政治文明加以认同与拥护。
教育者要用一整套系统的思想信念、政治理念和道德准则,经由对成员持续的宣传,使他们均能符合相应的社会需要的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
需特别指出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思想政治工作”,后者包含的范围要更宽泛一些,思想政治工作已经包含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然它也包含其他方面的工作,如组织和宣传工作等。
二、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适度区分的意义(一)有助于提高教育的效果德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活动,在教育实践中,要依照受教育者的自身情况,立足于内心需求,用最恰当的方式进行教育。
德育是从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协调发展方向出发的,德育教育实质上就是提高认识、磨练意志、提升境界、坚定信念和培养正确、良好习惯的过程,德育一般适用于心理疏导的策略,用舆论宣传与道德楷模激励相结合的方式,经对社会上的突出热点问题以及道德问题开展自觉地捕捉、反省、评判和思考,最终实现教育的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的阶段性任务便是引领人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与时代特征相符合与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相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经外部环节的灌输与宣讲,最终在头脑中形成成熟的思想信念、正确的政治理念和牢固的政治信仰。
一体化视角下 德育与思政系列概念的内涵辨析与实践分析
一体化视角下德育与思政系列概念的内涵辨析与实践分析作者:杨志成来源:《北京教育·普教版》2024年第02期编者按: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坚持以一体化德育为研究内容,每年根据市委教育工委工作要点及要求,发布研究指南和课题管理办法,旨在通过课题研究,深入推动一体化德育创新发展。
成立5年来,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在一体化德育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刊登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首批一体化育人优秀成果奖获得者的研究成果,希望借此为大中小学开展一体化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先后召开会议,发表讲话,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全面提升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念、新概念,为深化新时代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升立德树人实效性指明了方向。
实践中,只有准确把握这些概念的本质和内涵,才能完整、全面、准确地把握新时代党对学校德育和思政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实践部署,才有利于德育和思政实践工作的高质量推进。
1.概念的提出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首次提出了“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的概念。
实践中,有时也使用“大中小幼德育一体化”的概念表达“一体化德育”的理念。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要把統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正式明确提出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念。
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
习近平在讲话中提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
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
”2022年7月25日,教育部等十部委联合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的区别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的区别【摘要】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混淆不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即是德育。
许多基础教育的工作者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都莫衷一是,含混不清。
这样不仅导致了两个学科之间的关系模糊不清,难以勘界,理论纠纷不断,实践指导不利,进而使学科之间难以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影响了学科建设,同时造成基础教育工作中出现漏洞。
理清两者的关系显得非常重要。
本文就两者的概念进行了解释,浅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列举了出现混淆的原因以及两者混淆后的影响。
【关键词】德育;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关系许多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德育,这是因为大家对这两个概念认识不清楚,将自己的定义对两者进行理解对比,使两者间的关系变得模糊,许多人就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德育,或者两者有包含关系。
从理论上的认识不清楚就必然带来实际上的困惑,许多做类似方面工作的人常常容易将二者混淆,以致使得两个学科间有了不清不白的划分,这样也就导致了学科之间学术交流出现了瓶颈与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就削弱了相关教育工作的时效性与针对性,最重要的是影响两者所发生的效果,影响。
这样一来对我们国家,甚至社会来讲都是一大问题。
那么搞清楚他们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很重要,对相应的理论研究造成影响,对于基础性工作的问题,不仅要慎重,更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那么理清他们之间的关系同时对他们进行明确得勘界也成了基础工作中的必然,这也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工作的需要。
一、概念划分,勘定界限从阶级社会这个领域来讲,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客观存在,但是他出现的时间却比较晚,他只出现在无产阶级革命以后,在现实教育中,尤其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他的地位与作用才体现出来,最早完整得提出来还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成为高校的专业是在1987年教委颁布的《普通高校社会科学本科专科目录》中,将“思想政治教育”正式首次列入本科专业的目录,专业代码为0804,他的研究对象是思政教育的现象及其运行的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的区别和联系
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的区别和联系一、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的区别1学科归属不同(1)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升格为一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独立的二级学科之后,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属性和定位更加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姓“马”,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30年的回顾与展望)(2)因为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主词来看,应该归之于教育类的学科,但是在我国学科目录中,思想政治教育归属于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这种学科归属本身就比较特殊,与一般的学科分类有所不同。
(余玉花王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属性)为什么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归属于教育门类?这里有两个问题可以释清。
其一,我国教育类的学科中相关德育学科研究对象比较狭窄,表现为:一是德育学主要是关于中小学德育研究,而大量对国家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青年人特别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不在其研究范围之内,留下一个巨大的德育研究空白,这使最早面向大学生而设立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有了可能性。
二是中小学德育研究重点在于德育形式的研究。
相对来说,未成年人的思想较为简单,教育的内容也相对简单,德育研究的重点放在形式上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青年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已经形成,他们思想的复杂性、多变性提出了对他们教育专门研究的必要性,这种教育研究不仅仅在形式,更重要的在于教育内容。
正是教育类德育学科本身的局限,使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难以纳入教育的门类。
其二,思想政治教育没有纳入教育门类,还在于前面述及的该学科形成过程的特殊性。
毫无疑问,思想政治教育脱胎于思想政治工作,是从思想政治工作逐渐走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其政治性的烙印无法也不能抹去。
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也是教育问题,但思想政治教育有其特殊的政治性特点,而非一般的教育研究。
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未能归属教育类的原因之一。
2 两者狭义概念的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略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的区别和联系
第2卷 1
第 5期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 会科学版 ) 社
Ju ao h nc u i rt f c n l y S c l c n e dt n o r l f a gh nUnv s yo h oo (oi i csE io ) n C ei Te g aS e i
20 0 9年 9月
其成员施加有 目的、 有计划 、 有组织 的影响 , 使他们形成一定社 会所要的思想 品德 的社会实践 活动 。l 其二 ,思想 政治教育 , ”2 J “
就是一定 阶级或政治集 团 , 了实现其政治 目标 和任务 而进行 的 , 为 以政治 思想教 育为核 心与重点 的 , 想 、 德和心理综合 教 思 道 育实践 。[] ”3其三 ,思想 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 、 治集 团为实 现其根 本政治 目的和经济 利益 , “ 政 而对 人们进 行有 意识 、 目 有 的、 有计划地施加本阶级 、 集团思想 政治等意识形态 方面影 响 的社 会活 动0 _ 其次看 德育 概念 : 本 4 9] 9 其一 、德育是 教育 者根据 “
其一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一定社会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0192其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定阶级或政治集团为了实现其政治目标和任务而进行的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与重点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综合教育实践ol31其三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治集团为实现其根本政治目的和经济利益而对人们进行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本阶级本集团思想政治等意识形态方面影响的社会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之比较
121湘潮(下半月)2012年01月2012年第01期(总第373期)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之比较王敏孙晓阳(泸州医学院泸州四川646000)摘要: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认为德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德育。
持这种观点和看法的人实际上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仅仅看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的联系,而忽略了二者的区别。
经过比较研究发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在理论基础、教育目的、教育功能上具有诸多类同之处,在概念、教育对象、内容及价值诸方面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德育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 (2012)-01-0121-01一、两者广义概念类同而狭义概念不同何谓思想政治教育?综观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著作及学术研究成果,可以总结出:思想政治教育最初是狭义的概念,大都是指综合思想教育与政治教育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既是受政治制约的思想教育,又是侧重于思想理论方面的政治教育,其实质是为政治服务的意识形态教育,其特点是政治性和阶级性。
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含拓展,涵盖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以及心理教育五个方面。
何谓德育?德育最初的概念指的就是道德教育,即今天所讲的狭义的德育概念。
广义的德育认为,德育就是培养受教育者道德品质的活动,从而使德育的外延由先前的道德教育拓展为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
二、两者理论基础相同但教育内容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的根本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最现实、最具体的理论基础,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的目标、任务、内容、方式方法和基本途径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依据。
另外,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研究范围的扩大,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伦理学、人才学等相关理论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提供了有益的养分。
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的区别和联系
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的区别和联系1、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的区别1学科归属不同(1)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升格为一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独立的二级学科之后,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属性和定位更加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姓“马”,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30年的回顾与展望)(2)因为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主词来看,应该归之于教育类的学科,但是在我国学科目录中,思想政治教育归属于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这种学科归属本身就比较特殊,与一般的学科分类有所不同。
(余玉花王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属性)为什么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归属于教育门类?这里有两个问题可以释清。
其一,我国教育类的学科中相关德育学科研究对象比较狭窄,表现为:一是德育学主要是关于中小学德育研究,而大量对国家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青年人特别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不在其研究范围之内,留下一个巨大的德育研究空白,这使最早面向大学生而设立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有了可能性。
二是中小学德育研究重点在于德育形式的研究。
相对来说,未成年人的思想较为简单,教育的内容也相对简单,德育研究的重点放在形式上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青年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已经形成,他们思想的复杂性、多变性提出了对他们教育专门研究的必要性,这种教育研究不仅仅在形式,更重要的在于教育内容。
正是教育类德育学科本身的局限,使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难以纳入教育的门类。
其二,思想政治教育没有纳入教育门类,还在于前面述及的该学科形成过程的特殊性。
毫无疑问,思想政治教育脱胎于思想政治工作,是从思想政治工作逐渐走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其政治性的烙印无法也不能抹去。
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也是教育问题,但思想政治教育有其特殊的政治性特点,而非一般的教育研究。
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未能归属教育类的原因之一。
2 两者狭义概念的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的对比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的对比分析作者:莫克德斯·艾买提来源:《都市家教·下半月》2013年第03期【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教育是意识形态领域中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都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道德教育和德育教育对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如果不明确二者的本质区别,就容易导致学科泛化,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因此加强对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比研究,对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是很有必要的。
本文将对二者进行简要的对比分析。
【关键词】思想政治;德育教育;对比分析;学科性质;紧密联系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指对教育对象进行思想观念、政治观念的引导、教育。
而德育教育侧重一种道德规范的教育,思想政治的核心是思想观念与政治观念,而德育教育的核心是道德规范,道德规范又包括社会道德、社区道德、学校道德、家庭道德等等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只有明确二者的区别,才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教育分开来,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工作。
为了简要地说明这二者的区别,我们以下将就几点来进行讨论分析。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学科性质对比德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性质有着本质的区别。
德育教育并没有收录在高校开设的课程之中,德育教育也不在专业目录之内。
德育原理曾经被分类于教育学,独立设科。
但是,后来重新改革,德育原理被包含于教育学科之内。
不管德育是否自成一科,德育基本可以归类于教育学,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所以,德育的学科性质应该是教育学范畴。
不同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是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和专业来开设的,并且,随着改革开放和教育改革,它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也越来越成熟和完善。
根据教育部门的规定,思想政治教育是被明确归为法学学科门类中的一个学科专业。
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性质是属于法学的范畴。
这是思想政治与德育教育的本质区别。
从学科性质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教育学和法学的本质区别。
对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辨
道 德作 为一 种 协 调 个 体 与个 体 、 体 与 群 体 之 间关 系 的 准 个
则 . 原 始 社 会 就 存 在 , 着 岁 月 推 移 , 育 的实 质 没 有 大 的 改 从 随 德
展 规 律 和心 理 特 征 进 行 因人 而 异 的教 育 . 有 系 统 性 、 定 性 、 具 稳
规 范 性 . 以社 会 的 重 大 变革 而 改 变 。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所 依 据 的 不
是 一 定 时期 党 的路 线 、 针 、 策 等 . 方 政 由此 体 现 出一 定 程 度 的针 对性 、 效性 、 然性 。 时 偶 总 而 言 之 . 想 政 治 教 育 和 德 育 两 者 之 间 存 在 着 共 性 和 差 思 异 .这 就 需 要 教 育 者 在 实 践 中从 多 角 度 人 手 去 认 识 和 考证 , 进 行 思 考 。对 德 育 与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进 行 比 较研 究 , 具 有 重 要 的 这 现 实 意 义 . 利 于提 高理 论 指 导 实 践 的 实 效 性 。对 思 想 政 治 教 有 育 和德 育 的 思 辨 . 不 是 要 把 两 者 放 在 对 立 面 上 , 是 让 我 们 并 而 的教 育 工 作 更 加 圆满 、 实效 性 。 重点 进 行 德 育 时 , 们 要 相 有 在 我
是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 们 的 出 发 点 都 是 为 了人 的 认 识 问 题 . 对 他 是
意 识 形 态 方 面 的 教 育 . 针 对 特 定 社 会 的 道德 规 范 与 思 想 意 识 是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与 德 育 是 我 国学 校 教 育 理 论 和 实 践 中 存 在 的 两个 不 同 的术 语 人 们 对 两者 的 理 解 容 易 混 淆 . 时 是 相 互 有 涵 盖 、 叉 , 时是 不 同 的表 述 。 们 往 往 会 将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和 交 有 我 德育 交替使用 , 以理 论 引 导 思 想 、 想 指 引 行 动 , 思 因此 , 辨 两 思 者 的共 性 和个 性 、 区别 和 联 系 . 能 正 确 地 从 概 念 范 围 、 用 范 才 使 畴等 多方 面有 正确 的认 识 . 而 有 效 地 加 强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 理 从
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
• 值得指出的是,我们提出这样一个命题, 并不是要把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绝对地区 分开,而是要提醒德育工作者,在重点进 行德育时,我们只宜采取渗透的方式进行 思想政治教育;在重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时,我们也不能脱离德育这个基础。
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
• 一般来说,当我们使用德育这个术语时, 我们着重谈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而当 我们使用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术语时,我们 着重谈大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和政治品质 教育。
• 那也就是说,在我们的下意识里,我们还 是不自觉地在区分二者的功能,只不过我 们通常忽略了这个看起来不是问题的问题。 为了说明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区别, 我们可以粗略地比较一下道德品质教育, 思想品质教育和政治品质教育。
• 这些核心概念的逻辑关系是:没有对自身 和自身结成的各种关系以及自己周围环境 的正确认识(道德),是难以形成人们对 世界的正确认识的(世界观);世界观没 有建立在对世界变化发展及其规律正确认 识的基础上,人们是难以形成对人生意义 的正确理解;人生观没有建立在对人生意 义的正确理解的基础上,是必然会影响到 对其他事物的看法的,因为对人生的看法 是人对其他事物看法的一个出发点。
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的区别
2.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的差异一是教育对象与实践领域不同。
思想政治教育是面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形成或基本定型的成年人进行教育,覆盖全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行业。
而德育的对象是可塑性较大、思想尚不成熟或趋于成熟的在校学生。
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一样,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局限于学校教育范围,又名学校德育。
如果超出了学校范围,对其他社会成员进行的德育,人们则不再称德育而习惯称之为公民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等等。
二是教育内容不同。
党的思想政治教育,除了雷打不动地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作为核心教育内容外,主要是依据一定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的政治经济任务和形势,针对不同阶层的人们存在的思想问题进行教育、强化和疏导。
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侧重点有所不同,它往往伴随着重大会议的召开、重要法规的出台以及重大事件的发生等做出较大调整,由此体现出一定程度的针对性、时效性。
德育一般是依据既定的德育培养目标,遵循教育学的原则,依据学生思想意识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从不同层次学生群体特点出发对学生实施基础的、规范的、稳定的、系统的道德教育。
德育内容在实施过程中,虽然也必须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但是,它一般不以社会发生重大形势变化而随之做出较大改变,能够保持教育内容的连贯性、系统性与稳定性。
三是教育价值和功能的内涵不同。
教育的价值形态,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多维度的划分,现在的主流看法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的价值形态划分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阶级社会的产物,是政治建设的必要条件,经济建设的坚强保证和文化建设的主导因素,其任务在于通过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聚人心,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更好地完成各项任务。
比较而言,其社会性价值更明显,即具有保证正确方向的价值和激发精神动力的价值。
而德育是满足个体道德人格完善的需求,使个体获得自我人格的提升,其直接目的是塑造人,塑造学生的心灵,完善学生的品格,改造他们的主观世界,给学生提供成长成才的导向和动力,推进青少年学生从自然人到社会人转变的进程,更注重个体性价值。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与政治教育的区别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与政治教育的区别在语文教学和政治教学中,虽然都涉及德育教育,但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与政治课程中的政治教育显然是不同的。
这种不同,不仅表现在各自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要求、教学目标上,而且表现在不同的教学方式上和不同的教学步骤上。
一般说来,有以下几个区别。
第一,政治学科中的德育教育目的是直截了当的,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是潜移默化的。
因为向学生开设政治课的目的,就是为了要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水平,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它强调的是一种思想方面的教育。
因而可以直接地向学生灌输思想品德方面的内容,并且越明白越好。
而向学生开设语文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和阅读分析能力的水平,它首先强调的是一种语文方面的基础训练,而不是一种思想方法的训练,或单纯的思想教育。
因此,它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一些德育教育,不应该象政治教育那样明确和直接,而应该结合课文实际,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出现,这是由语文教材本身的内容所决定的,这样也较能为学生们所接受。
第二,政治教育主要是观念型的,以理性化为主;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则是感情型的,以感性化为主。
在学校开设政治课,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水平,而且要让他们从小就形成一定的政治观念,关心政治,并不断把他们从感性认识提高和上升到理性认识,逐渐培养、诱发和训练他们在理性方面的思考能力。
而语文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大多是古今中外的著名文学作品。
凡文学作品,不论诗文、小说,都是感情的产物,其中都含有丰富的感情色彩和内涵,与理性颇强的政治教材区别甚大。
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往往就是通过或抓住其中一些带有感情色彩的典型事例和人物来打动学生,震撼他们的心灵,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第三,政治教学中所选用的教材,并不强调文学性,也不以文学性为标准,有的甚至根本谈不上文学性,所以它的教材本身决定了它的德育教育只能是正面的、直接的。
而语文教学中所选用的教材,都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学性,有的甚至还带有趣味性,这种文学语言往往本身就充满着感染力,再由语文教师加以分析和讲解,其感染力就更强。
中小学德育教育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2019年文档
中小学德育教育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学校通常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称为道德教育(简称:“德育”),由于个体的道德发展存在阶段性,所以不同阶段的德育称谓也有所不同,人们习惯上把中小学德育称之为道德教育,大学德育称之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因为大学德育不同于小学德育。
大学生身心发展基本成熟,人生观、世界观已基本形成,由于大学生即将走向社会,而现代社会需要大批具有现代民主政治人格和参政议政的公民,所以对大学生的教育应侧重于优良政治品质和思想政治品质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便成了大学德育的代名词。
而中小学德育是打基础的教育,由于中小学生受身心发展的限制,则注重于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我国自古以来重视德育,上至国家,下至平民百姓,对下一代的行为举止给予许多的规范和教育。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政治参与能力。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可作如下归纳: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献身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方法论,走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自觉地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勤奋学习,勇于探索,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并从中培养一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
依据《小学德育纲要》、《爱国主义实施纲要》、《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快与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以及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精神,小学德育的内容应以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和“五爱“教育为重点。
基本内容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一、热爱祖国的教育;二、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三、热爱人民的教育;四、热爱集体的教育;五、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教育;六、努力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七、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教育;八、家庭伦理教育;九、良好意志品格的教育;十、保护环境道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的区别和联系
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的区别和联系一、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的区别1学科归属不同(1)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升格为一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独立的二级学科之后,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属性和定位更加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姓“马”,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30年的回顾与展望)(2)因为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主词来看,应该归之于教育类的学科,但是在我国学科目录中,思想政治教育归属于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这种学科归属本身就比较特殊,与一般的学科分类有所不同。
(余玉花王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属性)为什么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归属于教育门类?这里有两个问题可以释清。
其一,我国教育类的学科中相关德育学科研究对象比较狭窄,表现为:一是德育学主要是关于中小学德育研究,而大量对国家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青年人特别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不在其研究范围之内,留下一个巨大的德育研究空白,这使最早面向大学生而设立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有了可能性。
二是中小学德育研究重点在于德育形式的研究。
相对来说,未成年人的思想较为简单,教育的内容也相对简单,德育研究的重点放在形式上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青年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已经形成,他们思想的复杂性、多变性提出了对他们教育专门研究的必要性,这种教育研究不仅仅在形式,更重要的在于教育内容。
正是教育类德育学科本身的局限,使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难以纳入教育的门类。
其二,思想政治教育没有纳入教育门类,还在于前面述及的该学科形成过程的特殊性。
毫无疑问,思想政治教育脱胎于思想政治工作,是从思想政治工作逐渐走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其政治性的烙印无法也不能抹去。
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也是教育问题,但思想政治教育有其特殊的政治性特点,而非一般的教育研究。
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未能归属教育类的原因之一。
2 两者狭义概念的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对“道德教育”、“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之辨析.doc
对“道德教育”、“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之辨析摘要:概念是思维的工具,对概念的厘清是理论最基础性的工作。
“道德教育”、“德育”、“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德育原理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概念,但学术界对这几个概念之区别尚不清晰。
本文对这三个概念进行辨析,旨在厘清三者之间的关系,使我们更加明确各自研究的领域,并在研宄中正确地运用这些概念,以便于国内国际的交流。
关键词:道德教育;德育;思想政治教育;辨析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 —519401-0120-04收稿日期:2006-09-10作者简介:韦冬雪,女,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概念是思维的工具,对概念的厘清是理论研宄最基础性的工作。
“道德教育”、“德育”、“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德育原理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概念。
但是,当前学界对这几个概念的认识仍然是模糊的,对它们之间的关系不够明晰,或停留在任意各自表达的状态,缺乏科学的界定。
这不仅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德育学科理论和实践研宄的深入开展,也会影响到国内国际的交流。
笔者认为,有必要厘清三者的关系,对其进行科学的界定。
一、“道德教育”与“德育”概念的辨析对于“德育”概念的理解,一般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这是从伦理学体系上界定的。
广义德育是从教育学上界定的,德育“是相对于智育和美育来划分的,它的范围很广,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1]。
道德教育,即培养道德素质的教育,它以道德这种社会意识形态为内容,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三个部分。
由此,狭义德育被包含在广义德育中,它极易造成研究的困难和思想的混乱。
因为,对德育概念解释的不同,就反映了对德育范畴理解的角度和价值取向不同,其最终会影响到我们对德育内容和德育实践活动的理解。
主张德育即道德教育观点的依据持这一观点的学者的理由是:一是德育的概念是由国外传入我国的,二是国外没有广义德育的概念,三是中国近现代教育起始,德育就是道德教育的简称。
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与道德教育再辨
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与道德教育再辨
政治教育:政治教育是指通过学习和实践,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正确的政治理想和政治观念,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看齐意识和责任意识的教育。
思想教育:思想教育是指通过学习和实践,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深刻理解和贯彻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掌握正确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正确的思想态度,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增强理论素养,培养思想独立自主能力的教育。
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指通过学习和实践,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道德的优越性,深刻理解和贯彻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增强道德素质,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培养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教育。
道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比较
道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比较作者:陈卓来源:《江苏教育研究》2017年第01期摘要:从开放系统的视角比较道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异同可见:一方面,由于学科知识的特点,两者都需要借助于外在标准进行评价;另一方面,道德教育强调学术上的开放性,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与政治接轨。
具体表现为:就学科自身的开放程度而言,道德教育在理论上有较强的开放性,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上则相对封闭;就在教育场域的位置而言,道德教育强调划清与其他教育类型的界限,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旨在渗透进更广阔的领域;就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而言,道德教育强调实践理性,思想政治教育则更加强调现实的功效。
关键词: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开放系统;比较研究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1A-0003-06一、问题的提出美籍奥地利裔生物学家、系统论创始者贝塔朗菲(V.Bertalanffy)被认为最早提出了开放系统理论。
在他看来,开放系统是与环境交换物质的系统,表现为输入和输出、物质组分的组建与破坏。
他把没有物质输入或输出的系统叫做“封闭”系统,而把有物质输出的系统叫做“开放”系统。
[1]贝塔朗菲将研究视角触及“作为整体的人类团体、社会和人性”的社会科学领域,斯科特(W.Scott)等人在此基础上将开放系统作为一种视角阐述组织理论。
作为一种“学术部落”,道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以一定的组织形式存在,构成各自独立的系统,拥有各自的边界,与环境发生着密切关系。
从开放系统的视角进行分析,意味着关注系统的不同层次(包括个体参与者和参与者团组)的复杂性和易变性,并将系统与环境作为一个动态的整体进行考察,从不同角度对组织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给予充分的关注。
对于开放系统而言,“边界”问题十分重要。
组织与环境之间、不同的组织之间都存在着边界。
“根据定义,所有集体,包括非正式群组、社区、组织以及整个社会,都拥有使它们与其他系统相区分的边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论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度区分及意义摘要:长期以来,相当多的人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这两个概念认识不够明晰,使用上出现混乱和失范的现象。
这不仅削弱了两种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不利于二者的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
厘清二者的概念,研究二者的异同,既是理论研究中亟需解决的一项基础工作,又能有效指导今后的教育实践。
经过比较研究发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在理论基础与教育特性上具有诸多类同之处,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教育的对象、内容及价值和功能诸方面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区分意义我国意识形态学术研究和教育工作中有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种形态、两种教育格局、两种学科体系。
这两者不是泾渭分明,但也应有一定的区分,实践中将两者混同使用,必然给教育工作带来了一些迷惑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一、从历史生成看其主旨各有不同(一)德育的起源与原始赋义德育起源于人类的实践,但在西方德育的原始意义有别于中国古代。
中国古代德育思想历来强调修身功能,虽有德育之实,却无德育之理,“礼、教、学、德、道”等相关词语代替“德育”这个名词。
在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中﹐德育居于首要的地位。
西周学校教育的内容“六艺”中﹐“礼”教是居首位的,与乐﹑射﹑御﹑书﹑数同属于实践范畴。
儒家主张“德治”和“礼治”。
孔丘强调“以德教民”﹐孟轲明确提出“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等等,把道德教化视为中国古代教育的目的。
《大学》中提到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的是内圣外王、修身为本的道德修身实践;王守仁曾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强调知与行的有机统一。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德育”更多的是在实践上规范人的言行,维护“三纲”、“五常”,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一个特点。
可以说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读书并非要在学问上有所成就,而是要在德性上有所成就。
与中国古代不同,古希腊也很重视德育。
苏格拉底主张“知识即美德”﹐亚里士多德认为﹐培养美德必须实践﹐并通过“理性”的教育﹐形成道德习惯。
古希腊哲学家提倡的德育是为维护奴隶制服务的。
在欧洲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宗教教条成了德育的主要内容。
在欧美资本主义发展时期﹐许多哲学家和教育家提出了一些新的德育思想﹐17世纪英国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画》中首次把教育内容分为健康教育、道德教育和学问教育三个方面,并指出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善于克制自己的欲望、养成良好的习惯、具有良好的礼仪、了解世故人情、懂得人爱等,这些内容在我们今天看来就是侠义的道德教育。
十九世纪后期,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斯宾塞在西方资产阶级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包括智育、德育和体育。
在1860年出版的《教育论》中,论述了德育的原则、方法和“自然教育”理念,自此“德育”逐渐成为教育界的一个基本术语。
二十世纪初“德育”一词传入我国。
1904年王国维在《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一文中提及知育、美育、德育三词;1906年又在论述教育的宗旨时,将“德育”、“知育”、“美育”称为心育,与体育相提并论。
1912年蔡元培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一文中提出五育并举思想,即军国民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及美感教育。
自此以后“德育”一词成为我国教育界的常用概念。
可见,在我国正式使用“德育”术语时,与西方的“德育”概念一致,核心是道德教育,与世界观教育等相提并论,主要是为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服务,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那么,在当代中国学术界,是如何来定义德育的呢?目前,不同著作给德育下了各种各样的定义,如:“德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心理上施加影响,以培养起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德育就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德育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德育是教育者将品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品德的教育。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与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实践活动过程。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国外没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这些名称狭义上的“德育”一词最初使用仅指道德教育。
此外,因此把德育定义为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称,是德育泛化的表现。
(二)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缘起与核心阐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阶级社会是客观存在的,但这一概念却是中国共产党独立创立的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从发生学上考察源于“思想政治工作”一词,而“思想政治工作”一词经历了形成到成熟的过程,是中国共产党伟大实践的成果。
伴随着党的实践活动,在经历了“宣传工作”、“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政治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等概念的演进,他的内涵逐渐科学,最终成为了一个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学科的核心概念。
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共产主义者同盟时,在其章程中使用了“宣传工作”这一概念。
1902年列宁创立布尔什维克党时,提出了“政治工作”和“政治教育工作”两个概念。
1934 年斯大林《在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关于联共中央工作的总结报告》中,提出了“思想工作”和“政治思想工作”的概念。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主要沿用“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政治思想工作”等概念,但主要使用的是“政治工作”这一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已经提出。
钱俊瑞于 1949年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要点中首次使用“政治思想教育”这一概念,随后各类教育文献法令经常使用这一概念。
如1950年2月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第十四届第二次执行委员会扩大会通过的《中国学生当前任务的决议》,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该《决议》指出,中国学生“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从而更好地掌握进步的文化科学知识,完成历史所赋予的任务。
”[1]在这里,明确划分了思想政治教育是和文化科学知识相对应的领域,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任务,但是这一概念并没有得到惯常的使用。
在1950年10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对学校政治思想教育的领导的指示》,又提出了“政治思想教育”的概念,指出“各地文教机关和学校,必须彻底认识:对旧教育的改革,是一个长期而细腻的工作,拖延改革固然是不对的,性急粗暴草率从事也是不对的,应该是有计划有步骤而且谨慎地进行;对教职员和学生,不管其家庭出身怎样,均应本争取、团结、改造的政策,通过教育说服的方式,积极鼓励其前进,切勿以斗争、孤立、强迫反省,或单纯清洗的办法来处理。
”[2]当然提出用教育说服的方式,鼓励、团结的方式进行思想教育,反对斗争、清洗、孤立的阶级斗争方式进行教育,无疑是十分准确的,也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
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等术语被提出但是却没有对其内涵进行界定,如1951年5月刘少奇首次在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运用和阐述了这一概念。
他说:“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间,最近一个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减弱了,出现了一些偏向。
……针对这种情况,现在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为了从根本上消灭闹事的原因,必须坚决地克服官僚主义,很好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恰当地处理各种矛盾。
”[3]阐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论述了思想政治工作方针、内容、方法和管理等诸多问题,为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术语的规范使用做了很好的实践铺垫。
六十年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的影响下,“政治思想工作”组件取代了其它体罚,成为当时比较统一的话语。
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思想政治工作”成为统一提法,同时也开始出现“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术语,是由邓小平于1978年4月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的。
1983年7月《国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提出有条件的单位要增设政治工作专业或政治工作干部进修班。
为了落实这一精神,教育部组织召开政工专业论证会,确定学科名称为“思想政治教育学”,设在政治学一级学科下,至此“思想政治教育”组件成为规范术语。
“思想政治工作”或“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取代了“政治思想工作”、“政治思想教育”的提法,并统一了许多相近的术语,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比较统一的标准提法。
特别是从学科建设角度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日渐成为规范、统一的术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开始从不同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做出定义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也日益明晰起来。
严格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
后者的含义要广一些。
思想政治工作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宣传工作、思想政治组织工作等。
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环节,是现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主要方式和主要手段。
但是由于人们习惯地认为这两个概念之间没有多大实质性的区别。
加之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又是从思想政治工作概念演进而来的。
所以人们往往通用或交互使用这两个概念。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大体有: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
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
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社会有组织地定向引导人们形成符合特定社会和时代以及人类自身发展需要的思想政治观念和行为品格的教育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的统治下开展的意在达成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和政治拥护影响社会成员心理和行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总和。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和政治集团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转变人们的思想和指导人们行动的社会行为。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个阶级或集团为了建立和巩固其政治统治而进行的符合本阶级或集团根本利益的、包括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和宗教思想的意识形态理论的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统治阶级为巩固政权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阶级接班人和社会成员而进行的社会教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研究人们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意识形成发展规律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科学。
从林林总总的概念定义中可以发现,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受政治制约的思想教育,又是侧重于思想理论方面的政治教育是综合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其实质是为政治服务的意识形态教育,其特点是政治性和阶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