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历次城市总体规划演变与评价

合集下载

沈阳市历次城市总体规划演变与评价

沈阳市历次城市总体规划演变与评价

491图1 历史沿革示意图 Fig.1 the history of city development沈阳市历次城市总体规划演变与评价赵 辉 谭许伟 刘治国【摘要】 在沈阳市新一轮城市规划修编过程中,延续前位规划主要内容是合理进行规划编制的前提,本文旨在总结沈阳市历次总体规划编制的特点和内容,理顺城市发展历程,结合城市规划编制新形势,提出本轮总体规划的编制重点。

【关键词】 总体规划;沈阳;城市1 沈阳城市发展历程1.1 沈阳历史沿革沈阳城历史悠久,早在7200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从事生产活动,据史料记载,沈阳城拥有2300年的建城史,西汉初年汉王朝在今沈阳市苏家屯区屯兵筑城,史称候城,在经历一个多世纪的动荡与兴衰之后,辽代时期在今沈阳市沈河区设置沈州,元朝时期将沈州改称沈阳路,明朝初期设置沈阳中卫,建立砖城,1625年,随着努尔哈赤定都沈阳,沈阳城迎来了历史最为辉煌的发展期,沈阳成为清朝在辽东地区的政治和经济中心,沈阳进入稳步发展时期。

1634年沈阳改称盛京,随后皇太极在盛京改国号“清”,清王朝迁都北京后,盛京作为陪都一直享有国度待遇,在盛京设奉天府。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势力进入沈阳,19世纪末沙俄在沈阳城西建设铁路,1905年,日本将关东军司令部设在沈阳,建设南满铁路附属地和商埠地,沈阳开始向半殖民地商业消费城市转化。

辛亥革命后,奉天府改名沈阳市,1931年“九一八”事件后,沈阳沦为日本帝国主义殖民地,将沈阳市改为奉天市。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奉天市恢复沈阳市名称。

1949年建国后,沈阳市进行了多次区划调整,1993年将康平、法库两县并入沈阳市,至此,沈阳市辖九区三县一市的格局形成。

1.2 沈阳城市建设主要发展阶段沈阳市作为拥有23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其经历了我国众多朝代的兴衰沉浮,沈阳城作为关外重镇,一直成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历史上的几次兴盛也源于少数民族的崛起。

这里拥有众多历史文明,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发祥地,这里曾经历了帝国主义殖民统治,也是“共和国的长子”,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沈阳城市建设形成自身特有的发展历程,其城市建设大致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封建社会时期这个时期是城市发展最为漫长的时期,同时伴随着多个少数民族的崛起与衰败。

沈阳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及其作用机制分析

沈阳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及其作用机制分析

沈阳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及其作用机制分析国川;刘春涛【摘要】城市空间结构演变是在多种机制作用制衡下不断变化的复杂过程,不同属性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演变在不同作用机制下呈现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以东北区域中心城市沈阳为研究对象,从古代、近代、现代的历史发展顺序出发分析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历程,重现在城市地位、区域职能、经济发展等“城市内涵”变化过程中城市结构的“外在表象”演变过程。

通过不同阶段空间演变特征识别,划分“单中心”外衍时期、“功能板块”拼接时期、“圈层放射”拓展时期3个历史阶段。

根据分析,将沈阳城市空间结构演变机制归纳为自然因素、经济发展因素和决策者因素三大因素,并基于此预测沈阳城市空间结构的未来演变方向和最终城市结构。

%The city spatial structure evolution is a complex process influenced by a variety of mechanisms , and cities with different attributes show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city spatial structure formations and evolutions under these multiple mechanisms .Taking Shenyang ,the northeast regional center c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we perspect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 of city spatial structure ,reappear the process via the anal‐ysis on city status ,regional fun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ut the evolvement of city structure into three stages called“single center”period、“multiple blocks”period and “circleradiation”period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the Shenyang city spatial structure evolution mechanism is summarized as natural factors 、eco‐nomic development factors and decision factors .We further forecast the city spatial structure and the final spatial structure of Shenyang .【期刊名称】《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6页(P572-577)【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作用机制;沈阳【作者】国川;刘春涛【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辽宁大连 116029;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辽宁大连 116029; 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辽宁沈阳 1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02;F129.9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城市战略规划中对城市发展拓展方向判断的重要研究内容,其合理性和演变方向决定城市未来一段时期内的综合竞争实力[1].现代城市空间结构有节点、地图、通道、网络以及环与环等五大构成要素,具有人口流、物质流、技术流、信息流和资本流五种流态[2].近年来,我国学者从历史演变和形成机制出发,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了不同学科视角的理论和实践研究[3-7].今天的沈阳市是辽宁省省会、国家中心城市、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自建制以来,沈阳从一座军事城堡演变成长为国际型大都市,其城市空间结构在城市功能的演替交互中形成、发展、演变.1.1 古代沈阳城市结构演变:“单中心”外衍时期(1840年以前)古代沈阳城市建设一直带有军事色彩.由于位于关内外的交通要道,沈阳在为争夺东北地区统治权的战争中确立了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周代以前这里隶属营州,春秋战国时期燕国为了修建长城,在今沈阳故宫附近建设军事城堡“斥侯所”,在此基础上,西汉时期沈阳发展为具有城市轮廓的军事重镇,称为“侯城”,外围建设土墙,形成普遍认为的沈阳城市结构最早的雏形——方形城郭.唐代改称“侯城”为“沈州”.金末,沈州毁于金元混战之中,元太祖攻占沈州,沿用“沈州”之名.元代重建土城,改“沈州”为“沈阳路”.从汉“侯城”到元“沈阳路”,城市内部的空间架构演变为由夯土城墙与城内十字大街两大元素构成的“田”字形结构. 明代改“沈阳路”为“沈阳中卫”,其军事、政治地位有所下降,经济地位却有很大提升.繁荣的农业生产以及马市交易和交通的发展使其成为重要的补给地和物资集散地,形成辽东经济中心城市.城市空间结构基本保持不变,但城墙由土墙改为砖墙,城市骨架仍旧沿用“田”字结构.清太祖把都城从辽阳迁到沈阳,并在沈阳城内着手修建皇宫(今沈阳故宫),称“盛京”,采用《周礼·考工记》所记述的建城规制,使之具有较完整的都城格局,并形成宫城一体的空间布局模式.城市结构呈现“回”字形,内部道路呈“井”字形结构.清朝迁都北京后,政治地位下降使经济逐步处于主导地位,内方城、外圆郭的形制得以延续(表1,图1).1.2 近代沈阳城市结构演变:“功能板块”拼接时期(1840—1949年) 1840—1898年,城市基于原有的老城发展,基本保持传统的城方郭圆城市格局.至清朝末年,以沈阳故宫为中心的城区面积达14 km2,外围仅零星散布少量受国外文化影响的建筑.1898年以后,随着南满铁路与附属地的建设(1903年由沙俄转让给日本),原有城郭西侧出现另一个城市空间拓展板块,逐步成为空间上与旧城分离的新城区.城市也因此出现向西发展趋势.新城区是在外部势力作用下出于军事和政治目的形成的,具备一定的交通和物资流通作用.1905年以后,附属地与南满铁路间建设商埠地,城市空间呈现哑铃状形态,城市职能也因此增加区域商贸中心的属性.1911年辛亥革命后,沈阳成为奉系军阀的首府.沈阳民族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巨大发展促进了城市新板块的激增,城市发展出现新的方向.向北形成惠工工业区和东北大学及其附属工厂等板块;向东形成奉海市场和大东新市区等板块;向西形成冯墉大学等板块.但整体上看,城市空间拓展呈现东西线性.1931年后,沈阳在日本《奉天都邑计划》的指导下,以“铁西工业区”为主体,城市的工业职能得到进一步增强.这一时期,工业中心城市的定位使城市的空间形态得以变化:清时期的盛京城、沈阳满铁附属地、商埠地、大东工业区、铁西工业区等城市功能共同组成板块拼贴式的城市空间格局,奠定了现代沈阳城市发展的基础.其发展受铁路拉动作用明显,尤其是沈阳满铁附属地及大东、铁西2个工业区得发展,因此城市增长的带型空间仍在强化.1941年以后,沈阳的城市建设基本停滞(表2).1.3 现代沈阳城市结构演变:“圈层放射”拓展时期(1949—至今)1949年建国以后,沈阳成为我国的重工业中心.市政府于1952年开始编制《沈阳市城市初步规划》,指导城市建设.在保留已形成的铁西、大东两个工业区的基础上,在市区北部和东北部新辟陵北和沈海两个工业区,同时南湖和北陵形成两个相对集中的文教区.在苏联的援助建设下,建设沈阳第一机床厂、沈阳风动工具厂、四零一厂、沈阳飞机制造公司、沈阳电缆厂、沈阳变压器厂,新的产业空间沿铁路线填充式发展.“文革”期间,城市发展无序蔓延,盲目扩张,主要拓展方向为西部.1978—1996年,在短缺经济的背景影响下,国家重新进入轻工业时代,作为重工业城市的沈阳衰落下去,但城市建设得到空前重视.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沈阳市政府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并于1987年重新修订.这一时期内城市持续对传统工业区进行改造,张士、南湖等开发区开始建设.一环的形成,奠定了沈阳单中心圈层结构的雏形,而城市跨河发展的布局调整则由机场、浑南高新区的建设启动.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相关规定转让.与此同时,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于1996年编制完成,城市发展开始强调对中心城区和外围副城(现多称为新城)的建设.1995年建成的三环高速迅速拉大城市建设框架,城市建设进一步呈圈层式蔓延趋势,房地产投资逐步成为城市扩张的主要动力.2003年中央确定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沈阳市启动铁西工业区更新改造、北部大学城建设、东部汽车城建设,启动并建成四环路,并进一步带动城市跨越浑河发展,沈抚新城、蒲河新城、佟沟新城、胡台新城等城市空间开发迅速.目前,以主城为核心、新城为组团的城市格局正在形成,环型放射状的中心城区空间拓展也已成趋势.2.1 自然因素沈阳市空间结构变化的作用机制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因素、水文因素.地形是对城市空间发展影响最为深远的因素之一.沈阳城市空间结构具有明显的平原城市特点,即城市空间扩张基本不受山体地形等因素的阻隔,在水平方向上容易形成均质蔓延的空间状态,这也使得沈阳城市发展的决策者占据了更为重要的地位.水文因素则表现在对城市发展的限制作用,比如浑河由于其交通限制、洪水灾害、风水因素等影响[9],在古代、近代,甚至在20世纪90年代的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过程中一直是城市南部的地理边界和心理边界.2.2 经济发展因素城市经济发展是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演变的根本动力.当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时,带来了实际收入水平和城市建设投资的增加,促使城市空间的加速扩展,进而使城市空间形态发生改变[10].古代的沈阳作为皇城,经济的发展对其形态的推动作用微弱.近代外国资本主义控制沈阳的经济命脉,封建经济逐渐解体.“九一八”事变前,沈阳工业初步发展,后期日伪为强化其统治,建立了重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由于大工业形成一般需要大面积的用地,无法在老城内狭小的空间得以安排,因此迫使其向外围发展,使城市形态呈现出板块状形态,进而向环形转化[11].建国初期,由于我国实行了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国家的统一布局下,沈阳的社会经济发展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功能分区日趋明朗,以沈阳的铁西区为代表的城市工业区迅速发展[12],并成为这一时期城市空间增长的主要动力.沈阳市城市空间迅速扩展,地域的建设扩展了沈阳市城区面积,新区与原来老城区彻底联结为一个整体,奠定了沈阳市空间形态框架.近现代数据统计显示,GDP的增长情况与建成区增长速率、城镇化水平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即经济增长速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的空间拓展.需要说明的是,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本身是理性的,不是所有的城市空间拓展都能够代表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如“文革”期间的城市拓展就是盲目和超速的,带来的却是城镇化水平的降低(表3).2.3 决策者因素2.3.1 行政区划调整行政区划调整是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外部因素之一.行政区划上的调整有时会促使城市空间呈现大的跨越性发展与变化,有时又会限制和阻碍城市空间的扩张.沈阳城市历史上都经历过多次影响重大的行政区划调整.伪满时期,沈阳设奉天市,隶属奉天省.但这一时期沈阳行政区划的调整主要为日本所利用来打破中国东北原有行政界限,实施殖民统治.殖民者以服务于殖民统治和满足殖民城市功能的需要为目的划分管理片区,奠定了城市分区的基本格局[13].建国后,沈阳又经历两次重要行政区划调整,一是建国初期(1952—1954)沈阳被列为中央直辖市.这次行政区划调整正值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为尽快恢复国民经济,国家为东北工业化发展进行了大量的投入,沈阳在这次行政区划的调整中受益匪浅,城市产业得到飞速发展,沈阳的机械制造、军工项目、全国性的科研机构及大专院校等都是在此时确立的[14].城市空间也呈现跨越性拓展,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展迅速,新建工人村、工业区,城市朝东南西北4个方向扩张;二是改革开放初期,沈阳被列为计划单列市.此次行政区划调整首先在城市辖区上有所放大,以前的市辖县基本上改为市区和县级市,为城市化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此外,这次行政区划调整也为开发区建设留有一定的余地,西部经济技术开发区也都在这一时期成立[15].2.3.2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环境塑造的手段,作为政府的空间政策是其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以保证城市建设的整体效益的最大化.规划对城市开发的控制和引导都是对城市空间扩展的促进和对空间结构的优化.尽管不是所有的规划都能付诸实施,但大多数规划的结构意图还是得到体现的[16].从清末至伪满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时期和本世纪初重大的城市规划,均对城市空间结构塑造产生深远影响.在1931 年前沈阳在沙俄和日伪统治下城市规划多以火车站为中心,干道与方格形道路网构建城市格局.1932 年《奉天都邑计划》后,日本对统治下的沈阳城市的规划开始侧重于区域城市功能的组合与协作上,将沈阳建成为工业中心,城市形态随之发生改变:新工业区的建立与原附属地内功能区的调整使城市形态出现了由原来的附属地与老城区分离的板块状向环形的变化.1956年城市总体规划则侧重于城市经济与建设的恢复,另外,也对伪满时期城市性质与功能上的缺陷进行了纠正,沿东南西北4个方向扩建与改造城市,此后一直到“九五”时期,沈阳呈现这种圈层扩展的模式.1978年《城市总体规划总规》确定城市发展采取严格控制城市规模,调整工业布局、加强工业城镇建设,调整住宅布局,全面改造旧区的方针.1987年对该版规划进行了修编,首次提出城市跨过浑河向南发展,进一步明确城镇网络化布局结构.2000年国务院批准的《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确定了“疏散旧城、建设新区”的理念,通过建立中心城区“分散组团式”的布局结构,引导核心区内的企业和人口合理、有序地向外围疏散以及调整城市用地结构(表4).2.3.2 交通建设交通建设对城市空间结构变化往往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优越的交通条件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能够刺激城市空间结构的迅速成长;而恶劣的区域交通条件也完全可以使城市发展停滞下来,甚至出现“倒退”[17].沈阳城市空间迅速扩张始于中东铁路的修建贯通,中东铁路的修建为身处内陆的沈阳建立起了更为便利的对外通道,刺激了这些地区资本和社会资源的聚集,为城市空间扩张提供了外在推动力.审视沈阳市交通方式与城市拓展的发展历史,建国以后,从总体上讲沈阳市的交通方式革新速度相对较慢,交通方式的革新总是由城市规模扩大驱动所致,落后于城市规模的扩大,没有起到对城市形态的引导作用.20世纪90年代,二环路的修建对城市中心区进行了整合,同时带动了二、三环之间的发展,城市的圈层式扩张日益明显.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公共交通在市民出行中所占比例逐渐上升.三环与对外出口路的建设奠定了沈阳环状放射结构的发展趋势,而四环路、快速轨道交通的建设则有效拉动外围新城建设(表5).从历史的演变看,历次沈阳城市职能的升级,都伴随着城市空间的拓展和优化,在空间量变的过程中实现城市职能的质变.在此过程中,决策者虽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自然、经济等客观因素仍不能忽视.《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作为沈阳城市发展目标,要在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生态宜居之都的基础上,进而率先实现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正如其他区域城市在不断增强自身的经济辐射力与竞争力,沈阳也在不断做大城市规模.做大城市规模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必要条件,但不充分.如前文所述,沈阳城市空间形态历经“单中心”“板块拼接”“圈层放射”等发展阶段;按照目前城市的生长惯性,未来沈阳极有可能仍将沿用圈层结构向外蔓延.国家中心城市是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但也极有可能是区域发展主要矛盾所在,如东京的交通堵塞问题、伦敦的环境污染问题、北京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等等.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后发优势在于,可在前车之鉴的情况下提前做出预判,并通过合理的城市空间形态与空间管制解决即将面临的城市问题.如果说“内核聚拢、组团发展”是近期沈阳城市形态的最佳选择,那么可以认为,“轴向生长、多环多楔”的大都市空间形态将是沈阳在国家中心城市框架下的最终形态.其中,“轴向生长”是指由城市对外联系的主要通道,串联中心城区与外部组团,在枝状有机生长的机制下,形成放射状都市形态.这种形态既能够满足组团发展进一步扩大的需求,又能满足组团与中心城区“流”的需求.“多环多楔”是指利用多层次环路区分城市圈层,促进同圈层内组团间交流;利用发展轴之间的农田林地等生态用地建立城市绿楔,严格执行空间管制措施,严控城市规模.【相关文献】[1] 吴志强,史舸.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中的空间拓展方向分析方法[J].城市规划学刊,2006(1):69-74.[2] 顾朝林,甄峰,张京祥.集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19-20.[3] 吴启焰,任东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地域结构演变与持续发展研究——以南京都市区为例[J].地理科学,1999,19(2):108-113.[4] 张庭伟.1990 年代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及其动力机制[J].城市规划,2001,25(7):7-14.[5] 丁成日.城市“摊大饼”式空间扩展的经济学动力机制[J].城市规划,2005,29(4):56-60.[6] 殷洁.基于制度转型的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初探[J].人文地理,2005(3):59-61.[7] 冯健,周一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3,22(3):304-315.[8] 沈阳市人民政府.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报审稿)[R].2011.[9] 熊国平.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形态演变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05:1-2.[10] 王晓琦.东北四大中心城市空间结构比较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34-39.[11] 于长英.城市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2(1):110-114.[12] 吕芳.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主导产业的选择[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3(4):507-509.[13] 刘泉.近代东北城市规划之空间形态研究——以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为例[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8:33-37.[14] 周一星,孟延春.沈阳的郊区化—兼论中西方郊区化的比较[J].地理学报,1997,52(4):289-299.[15] 吴晓青,胡远满,贺红士,等.沈阳市城镇扩展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力[J].应用生态学报,2007,18(10):2282-2288.[16] 何流,崔功豪.南京城市空间扩展的特征与机制[J].城市规划汇刊,2000(6):56-60.[17] 刘威.沈阳市快速轨道交通与用地关系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7:23-27.。

文化名城的脚步——沈阳城市建设发展史

文化名城的脚步——沈阳城市建设发展史

文化名城的脚步——沈阳城市建设发展史文化名城的脚步——沈阳城市建设发展史【摘要】本文介绍了沈阳的历史沿革,沈阳城市建设的历史阶段。

从距今6000—3000年前的新乐文化到现如今的城市。

沈阳位于辽宁省中部,是辽东半岛与松辽平原来往的要冲,是东北三省与中原内地的交通枢纽,是辽宁省省会所在地,也是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和历史文化名城。

【关键词】沈阳的历史沿革;沈阳城市建设;【提纲】一.总述二.沈阳的历史沿革1.早期民族变迁与城市功能的确立2.满族文化初步的形成与都城建设3.东西方文化交融发展4.小结三.如今的沈阳城仍在发展——城市建设规模与总体布局1.沈阳经济区城镇布局2.城市空间布局3.沈阳空间发展重点【正文】一.总述沈阳位于辽宁省中部,是辽东半岛与松辽平原来往的要冲,是东北三省与中原内地的交通枢纽,是辽宁省省会所在地,也是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和历史文化名城。

全市面积1.3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495平方公里。

沈阳除东部丘陵地带外,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比较温和,适于人类繁衍生息。

二.沈阳的历史沿革1.早期民族变迁与城市功能的确立沈阳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1973年在城区北陵公园西侧发现的新乐文化遗址证明,早在7200年前,就有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生活。

迄今所知,他们是沈阳最早的开拓者。

沈阳远古居民的活动范围多在辽河和浑河两岸。

从这个地区已发现的80多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来看,他们所处年代较新乐文化遗址稍晚,距今约6000——3000年前。

战国末,即公元前3世纪,燕国开拓辽东,设辽东郡。

从此中原地区的先进文明迅速传入,促进了辽东地区的发展。

公元前128年,西汉在今沈阳设候城,为辽东郡所属18县之一,是中部都尉治所,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1116年,金兵大败辽军占领沈州。

2.满族文化初步的形成与都城建设1123年,金太宗吴乞买在攻占辽西后,又将山海关内外迁、润、来、隰四州居民迁来沈州。

13世纪初,蒙古兴起,蒙军与金兵反复争战于辽东,沈州城毁于兵燹。

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一、规划期限和层次1. 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2011—2020年,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

2. 规划层次规划分为市域、中心城区两个层次。

市域为沈阳市行政辖区范围,包括市区、1个县级市和3个县,面积12881平方公里。

划定市区范围为城市规划区,面积3471平方公里,规划区内实行城乡规划建设的统一管理。

中心城区以四环路为基础,面积1545平方公里。

二、城市发展目标推进东北金融中心、综合性枢纽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实力,把沈阳建设成为立足东北、服务全国、面向东北亚的国家中心城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沈阳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之都;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集约发展、合理布局,把沈阳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加强历史文脉保护和特色风貌建设,把沈阳建设成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名城;加快向经济开放、文化包容的东北亚国际大都市迈进。

三、城市性质和职能1. 城市性质辽宁省省会、国家中心城市、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 城市职能(1)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与科技创新产业基地;(2)国家重要的国际交流中心和文化产业基地;(3)国家综合交通和信息枢纽;(4)东北地区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5)东北地区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6)沈阳经济区核心城市。

3. 城市规模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1130万,城镇人口990万,城镇化水平达到87.5%左右。

中心城区城市人口73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73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99.3平方米。

四、区域协调发展(一)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指位于全国城镇体系顶端,对内引领、带动区域发展,对外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城市。

1. 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意义随着国家更加注重区域均衡与协调发展,在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四大经济板块”格局中,东北地区需要一个国家中心城市,带动东北地区的振兴和发展。

沈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沈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沈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本沈阳市人民政府二〇一二年八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土地利用现状与形势 (3)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及特点 (3)第二节土地利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6)第三章土地利用战略和目标 (9)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 (12)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2)第二节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13)第五章土地利用分区与调控 (19)第一节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19)第二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22)第三节县级土地利用调控 (26)第六章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 (27)第一节严格控制耕地数量减少 (27)第二节加大补充耕地力度 (29)第三节强化基本农田保护 (30)第四节统筹安排其他各类农用地 (32)第七章科学利用建设用地 (34)第一节合理控制建设用地总量 (34)第二节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34)第三节统筹管理城乡建设用地 (36)第四节保障重大基础设施用地 (37)第五节市域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39)第八章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 (42)第一节构建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 (42)第二节加强土地生态环境建设 (42)第九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控制 (44)第一节规模控制和规划布局 (44)第二节中心城区边界划定及空间管制 (47)第十章土地利用重大工程 (50)第一节基本农田建设工程 (50)第二节土地整治工程 (50)第三节土地修复工程 (52)第十一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53)第一节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制定的规划实施措施 (53)第二节强化规划实施制度建设 (54)第三节完善和创新规划实施的经济政策 (55)第四节完善规划实施的技术手段 (56)第五节建立土地规划监督保障、公众参与机制 (57)第十二章附则 (58)附表1 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表附表2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附表3 耕地保有量及基本农田面积指标表附表4 建设用地规模指标表附表5 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耕地及补充耕地指标表附表6 补充耕地规模指标表附表7 园地规模指标表附表8 林地规模指标表附表9 牧草地规模指标表附表10 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览表附图1 沈阳市地理区位图附图2 沈阳市土地利用现状图附图3 沈阳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图附图4 沈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附图5 沈阳市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附图6 沈阳市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图附图7 沈阳市土地整治规划图附图8 沈阳市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布局图附图9 沈阳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图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目的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促进和保障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沈阳经济区核心城市建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划。

沈阳城市空间结构特征及其优化策略研究

沈阳城市空间结构特征及其优化策略研究

沈阳城市空间结构特征及其优化策略研究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沈阳的城市建设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取得飞跃发展。

在原有单中心的模式下,如今面临城市转型的挑战。

本文通过纵向的历史演化分析以及横向的经验总结,分析了沈阳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并分析其特点,结合沈阳自身的发展特点和要求,提出来相应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沈阳,城市空间结构,单中心1 沈阳城市空间发展沈阳城市空间的发展具有城市发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从最初的居民点演化为现代大都市。

从历时性分析来看,以沈阳城市空间结构发生重大变为依据,沈阳城市空间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即奠基时期,创立时期,探索修正时期和提升转型时期。

1.2 奠基时期(1937年以前)早在7200年多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肃慎先民在此繁衍生息。

从西汉设立侯城起,沈阳的建城史已2600余年。

经过唐,金,元,明,清初的发展,沈阳始终是以军事为主要职能的边陲小镇。

在努尔哈赤迁都沈阳之初,沈阳的发展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城市规模和经济发展都不及辽阳,在相当的时间里,沈阳的人口、经济没有太多发展[1]。

1.2 创立时期(1938——1953年)帝国主义的入侵,致使沈阳的发展受到重大影响。

先后有俄国,日本,英美等帝国主义在沈阳建立自己的据点,其中俄国和日本对沈阳的发展影响最大。

俄国在沈阳建立了南满附属地,日本在接过管理南满的权利后继续加以扩建,英美等帝国主义便在南满附属地和方城之间建立商埠附属地,并通过大道与个据点相接,军阀为维护自身利益,也极力进行城市扩建和修建铁路。

但是,沈阳发展的整体格局还是以古代皇宫为中心,四面展开,呈各据点分裂发展的趋势,都沿交通线路发展。

到30年代末沈阳城市各板块基本形成,城市初具规模,各据点呈融合拼贴趋势。

这为沈阳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城市发展奠定了基本骨架。

1.3探索——修正时期(1954——1995年)为适应国家工业发展的需要,市政府于1952年开始编制《沈阳市城市初步规划》,当时主要是向苏联学习,到1956年完成。

沈阳城市建设史简述

沈阳城市建设史简述

沈阳地区的建设发展历程及其现象背后的原因分析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第一部分沈阳地区的城市建设历史过程 (2)
一、古代至明末时期沈阳地区的发展 (2)
1.1 古代时期 (2)
1.2 周朝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2)
1.3唐代至明末时期 (2)
二、清初至鸦片战争时期的沈阳地区 (3)
三、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沈阳地区发展概况 (3)
3.1 鸦片战争后至清朝灭亡期间 (3)
3.2 辛亥革命后至九一八事变期间 (4)
3.3 九一八事变之后至新中国成立时 (4)
四、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沈阳地区的发展 (5)
第二部分沈阳地区城市建设发展各阶段背后的原因简析 (5)
一、古代至明末时期 (5)
二、清初至鸦片战争时期 (6)
三、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时期 (6)
四、新中国成立后至今 (6)
参考文献 (6)
北部为羁縻卫所,
年创建的南关天主教堂,其建筑于1900年义和年),沙俄修建南满铁路,同时,在今沈。

浅析沈阳城市空间结构演变

浅析沈阳城市空间结构演变

浅析沈阳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作者:姜文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第28期摘要:文章提出了沈阳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4个阶段,亦即由“方城—板块拼接—圈层结构—多中心结构”的演变过程。

关键词:沈阳;空间结构;演变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前言沈阳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2300年建城史,是东北地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沈阳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在古代、近代、现代不同时期也表现出不同特点,从最初的传统内城外郭的方城--双中心结构的形成--板块拼接—圈层结构—多中心的探索与形成。

这种城市空间结构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必将提高沈阳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土地资源最大优化配置,为沈阳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 “十字大街”到“内城外廓”加“井”字形的方城早在7200年之前,沈阳地区就出现了人类活动。

秦汉时期,开始在浑河以北建设城邑,经历辽、金、元、明等时期的不断完善和拓展,逐渐形成了以“十字大街”方城为雏形的沈阳城市空间结构。

盛京时期,沈阳城市空间进一步拓展,形成了“内城外郭”加“井”字形路网的传统城市空间形态。

1898 年的沈阳,作为政治、历史、社会、文化的中心,继续延续老城的发展,形成象征皇权,以步行五里为范围的城市。

2 双中心结构到板块拼接为了加强对中国东北地区的侵略和统治,沙俄修建中东铁路,并于1903年将长春至大连段转让给日本,后日本将其该段铁路更名为满洲铁路。

1927年随着沈哈、沈大、沈吉、京沈铁路的建设和沈阳站满铁附属地和部分商埠开发,给沈阳城市空间结构组团跳跃发展提供了条件,城市用地在铁路导向下跳出旧城,形成了以传统旧城中心与沈阳站中心并存的双中心城空间格局。

这时期的主要规划是1931年编制的《奉天都邑计划》(1938-1953 年),是由伪满洲国政府、日本方面和关东军三方共同编制,旨在解决城市无限扩展建设,这是沈阳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总体规划。

确定规划区面积400平方公里,规划期末人口150万,采用网状放射路网,明确功能分区,提出用环状绿带隔离建成区。

沈阳城市规划简介

沈阳城市规划简介
沈阳城市规划简介
09级建筑学 夏淼
城市简介
沈阳,辽宁省省会, 沈阳,辽宁省省会, 省会 中国15个副省级城市 中国 个副省级城市 之一,中国七大区域 之一,中国七大区域 中心城市之一 之一, 中心城市之一,中国 特大城市, 特大城市,东北地区 最大的国际大都市, 最大的国际大都市, 东北地区政治 金融, 政治, 东北地区政治,金融, 文化,交通,信息和 文化,交通,信息和 旅游中心 中心。 旅游中心。同时也是 我国最重要的重工业 我国最重要的重工业 基地之一 之一, 基地之一,被誉为共 和国长子,素有“ 和国长子,素有“东 方鲁尔”的美誉。 方鲁尔”的美誉。
中心城区: 中心城区:向东扩展到抚顺市界
在新规划中,沈阳中心城区规划结构为“一主、五副、 在新规划中,沈阳中心城区规划结构为“一主、五副、一个风景 一主是指主城,规划范围644平方公里,规划主城通过南拓 平方公里, 区”。一主是指主城,规划范围 平方公里 扩大发展空间,延续金廊服务功能跨越浑河向南拓展, 金廊服务功能跨越浑河向南拓展 扩大发展空间,延续金廊服务功能跨越浑河向南拓展,在浑南新 城区构筑城市新都心,形成浑河南北两岸均衡发展的态势。 城区构筑城市新都心,形成浑河南北两岸均衡发展的态势。 “五副”是指在主城外围建设的功能完善的五个副城,分别是 五副”是指在主城外围建设的功能完善的五个副城, 蒲河新城、铁西新城、沈抚新城、航空新城和永安新城。 蒲河新城、铁西新城、沈抚新城、航空新城和永安新城。 一个风景区是指东部的棋盘山风景区,是城市重要的生态保护、 一个风景区是指东部的棋盘山风景区,是城市重要的生态保护、 文化创意、休闲娱乐、风景旅游功能区。 文化创意、休闲娱乐、风景旅游功能区。 规划预计, 规划预计,到2020年,沈阳中心城区的城市建设用地将达到 年 715平方公里,而目前沈阳的城市建设用地总规模是 平方公里, 平方公里。 平方公里 而目前沈阳的城市建设用地总规模是500平方公里。 平方公里 在记者看到的规划草图中,未来20年的沈阳中心城区向东将一直 在记者看到的规划草图中,未来 年的沈阳中心城区向东将一直 扩展到抚顺市界。 扩展到抚顺市界。

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电子教案

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电子教案

《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一、规划期限和层次1. 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2011—2020年,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

2. 规划层次规划分为市域、中心城区两个层次。

市域为沈阳市行政辖区范围,包括市区、1个县级市和3个县,面积12881平方公里。

划定市区范围为城市规划区,面积3471平方公里,规划区内实行城乡规划建设的统一管理。

中心城区以四环路为基础,面积1545平方公里。

二、城市发展目标推进东北金融中心、综合性枢纽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实力,把沈阳建设成为立足东北、服务全国、面向东北亚的国家中心城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沈阳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之都;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集约发展、合理布局,把沈阳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加强历史文脉保护和特色风貌建设,把沈阳建设成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名城;加快向经济开放、文化包容的东北亚国际大都市迈进。

三、城市性质和职能1. 城市性质辽宁省省会、国家中心城市、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 城市职能(1)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与科技创新产业基地;(2)国家重要的国际交流中心和文化产业基地;(3)国家综合交通和信息枢纽;(4)东北地区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5)东北地区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6)沈阳经济区核心城市。

3. 城市规模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1130万,城镇人口990万,城镇化水平达到87.5%左右。

中心城区城市人口73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73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99.3平方米。

四、区域协调发展(一)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指位于全国城镇体系顶端,对内引领、带动区域发展,对外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城市。

1. 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意义随着国家更加注重区域均衡与协调发展,在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四大经济板块”格局中,东北地区需要一个国家中心城市,带动东北地区的振兴和发展。

沈阳市城市空间形态与社会空间结构演变

沈阳市城市空间形态与社会空间结构演变

沈阳市城市空间形态与社会空间结构演变摘要:随着城市社会结构转变,城市的空间布局发生变化,产生与社会结构相适应的城市空间形态。

反之,城市布局又反映出城市的社会空间结构,是社会结构在空间上的具体体现。

本文纵观沈阳城市建设历史,探索城市空间形态和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及相互关系。

关键词:城市空间形态社会空间结构沈阳市1.1古代沈阳城市空间形态与社会空间结构1.1.1古代沈阳的城市空间形态古代沈阳城市大致经历了诞生期、发育期、成熟期和蜕变期,从原始居民点衍生,经历军事哨所(燕斥候所)、军事要塞(汉代侯城)、军事私城(辽沈州),发展到交通枢纽(金沈州)、东北重镇(元沈阳路、明中卫城),至一国之都(清盛京),清政权迁都北京后作为“龙兴之地”蜕变为清陪都。

总结古代沈阳市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过程,大致经过了如下几个阶段:城市形制经历“口”字形土城——“田”字形方城——“九宫格”棋盘式——内方城、外圆郭,双重城邑体系;城市交通网络经历了“十”字形街——“井”字形街——蛛网形道路网。

1.1.2古代沈阳的社会空间结构在此阶段,沈阳的社会空间与居住空间出现了一定的等级分化。

皇宫居于内城正中,下设的六部两院等官府衙署布局于皇宫前的街坊,沿街而建。

皇宫后面为繁华的街市。

王公贵族居住于内城的东西及北侧,环绕皇宫,呈现簇拥拱卫之势。

宫殿群左右间隔一段距离建太庙和社稷坛,但后被拆除。

城市建设基本体现“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传统建城理念。

内城与外城之间所住则多为从事农耕的平民百姓。

但在努尔哈赤与皇太极统治时期,沈阳的社会空间和居住空间并没有出现隔离。

主要原因是此时对外矛盾远大于内部矛盾,统治者的关注点与主要力量集中于对外防御,城市建设侧面反映了这一特殊的社会背景,甚至呈现出城市空间与宫殿空间叠合的独特建设形制:努尔哈赤建东路殿宇群时甚至未设围墙(现有红墙为后期加建),且“宫殿分离”,所住王宫建于城中北门附近,登殿朝政需穿越城市。

此时皇宫与城市可谓完全交融。

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一、规划期限和层次1. 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2011—2020年,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

2. 规划层次规划分为市域、中心城区两个层次。

市域为沈阳市行政辖区范围,包括市区、1个县级市和3个县,面积12881平方公里。

划定市区范围为城市规划区,面积3471平方公里,规划区内实行城乡规划建设的统一管理。

中心城区以四环路为基础,面积1545平方公里。

二、城市发展目标推进东北金融中心、综合性枢纽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实力,把沈阳建设成为立足东北、服务全国、面向东北亚的国家中心城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沈阳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之都;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集约发展、合理布局,把沈阳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加强历史文脉保护和特色风貌建设,把沈阳建设成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名城;加快向经济开放、文化包容的东北亚国际大都市迈进。

三、城市性质和职能1. 城市性质辽宁省省会、国家中心城市、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 城市职能(1)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与科技创新产业基地;(2)国家重要的国际交流中心和文化产业基地;(3)国家综合交通和信息枢纽;(4)东北地区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5)东北地区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6)沈阳经济区核心城市。

3. 城市规模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1130万,城镇人口990万,城镇化水平达到87.5%左右。

中心城区城市人口73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73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99.3平方米。

四、区域协调发展(一)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指位于全国城镇体系顶端,对内引领、带动区域发展,对外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城市。

1. 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意义随着国家更加注重区域均衡与协调发展,在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四大经济板块”格局中,东北地区需要一个国家中心城市,带动东北地区的振兴和发展。

沈阳城市建设简史[1]

沈阳城市建设简史[1]

摘要沈阳的建城史有2300多年,早在72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

沈阳在清以前的封建朝代就是一座重要的城市,是我国一座少有的完整的历史古城。

沈阳近代的城市建设,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的影响,城市部分区域精心规划,而各区域间独立发展,自成系统,各自为政,导致沈阳的城市布局分散零碎,没有统一性。

沈阳现代的城市建设,在建国后的三个不同时期的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果。

关键词沈阳城市建设史城市总体规划现象分析沈阳市城市建设史概述及现象分析沈阳是辽宁省省会,是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是东北连接华北的枢纽。

沈阳同样是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名城,因地处古沈水(今浑河)之北而得名。

沈阳地区孕育了辽河流域的早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据对新乐遗址考证,早在72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从公元前300年左右设立侯城起,沈阳的建城史已有2300余年。

一、清以前城市建设史沈阳的旧城位于今天沈阳市的东部,在唐代时已有城镇雏形,在唐代称为沈州。

金代这里是女真、渤海、契丹和汉族人民杂居的小城市。

元代称为沈阳路,归辽阳管辖,从此“沈阳”这一名称正式出现在史料上。

明改称沈阳中卫。

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把都城从辽阳迁到沈阳,并改建了城池,城内街道成井字形,中央为皇城,即今日看到的旧城区。

1634年,清太宗皇太极改称沈阳为“盛京”,1644年,清朝迁都北京后,沈阳一直为陪都,历来受清政府的重视。

小结沈阳在封建时代就是一座重要的城市,元代之后沈阳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明代它是东北地区最重要的边关重镇。

明末清初建都于此,满清进京后一直为陪都。

城内有规模宏大,仅次于北京故宫的沈阳故宫,康熙年间又增筑了外城。

沈阳历来在军事防御、政治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因而在每个朝代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是我国一座少有的完整的历史古城。

二、近代城市建设史沈阳近代的发展,始于沙俄修建中清铁路南满支线,在现有南站地区建设铁路租借地,沈阳老站舍及附近几座主要建筑物,车站广场的三条放射形干道,都是沙俄时代的产物。

国务院关于《沈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国务院关于《沈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国务院关于《沈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24.10.20•【文号】国函〔2024〕157号•【施行日期】2024.10.20•【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国务院关于《沈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国函〔2024〕157号辽宁省人民政府、自然资源部:你们关于报请批准《沈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请示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自然资源部审查通过的《沈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沈阳市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请认真组织实施。

沈阳是辽宁省省会,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规划》实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挥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东北现代服务业中心、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等功能,推动沈阳在新时代东北振兴上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沈阳篇章。

二、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

到2035年,沈阳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120.77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773.53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933.84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1577.51平方千米以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不少于40%;用水总量不超过上级下达指标,其中2025年不超过28.8亿立方米。

明确自然灾害风险重点防控区域,划定洪涝、地震等风险控制线以及绿地系统线、水体保护线、历史文化保护线和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落实战略性矿产资源等安全保障空间。

三、构建支撑新发展格局的国土空间体系。

协同哈尔滨、长春、大连深化东北亚区域合作,加强与东部沿海和京津冀地区联系,强化沈阳都市圈内城市分工协作和功能联动,更好发挥对东北振兴的带动作用,促进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沈阳城市规划发展

沈阳城市规划发展
沈阳
• 城市发展历史 • 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 •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城市发展历史
• • • • • • • 春秋战国时期,属燕国军事重镇,为沈阳建城史之初 西汉时期,隶属辽东郡,称为侯城,沈阳正式建城之始 唐代改为沈州 公元921年,辽太祖移民到此,修筑土城,生产随之发展 元代改为沈阳 明朝时修建城墙,军事地位更加重要 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迁都于此,并着 手修建沈阳故宫 • 建立清王朝后,改名盛京,并大兴土木,城市发展迅速, 清入关后盛京作为陪都
早期公共交通——马车铁道
城市有轨电车
奉天市政公所,沈 阳第一个市政府
3.伪满时期,对奉天城进行总的规划和定位
• • • • 实施大都市计划,工业城市定位,中心区与卫星城平行建设 开发商业区,城市标志建筑建成 道路交通网形成,市政基础设施完善 城市绿地建设
奉天都邑计划—比较完善的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标志性建筑—伪满市政府大楼
近代沈阳城市历史变迁
古代沈阳城的发展速度十分缓慢,基本上属于防御性质的城。到了近代 ,随着政治、经济、外贸、移民等多重社会因素的变迁,沈阳城才呈现 出了现代化的城市格局。沈阳城经历了俄国、日本的殖民侵略,晚清政 府的新政,新军阀的独裁统治以及伪满政府的专政,缺乏统一有效的政 府管理导致沈阳城市的建设随着统治者的意志而变化,在不同时期、不 同城区形成了迥异的风格,致使城市规划建设缺乏有效衔接,城区发展 极不均衡。但不可否认的是!沈阳正是在这种多元文化背景因素的协同作 用下才走向了城市的近代化。
公路网。形成“一环、两弦、七放射”的高速公路网, 发挥沈阳的铁路枢纽作用,建立高速铁路, 辐射全国大中城市。 城际铁路
5.生态建设规划
规划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内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 以上,绿地率达到40%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45%以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91图1 历史沿革示意图 Fig.1 the history of city development沈阳市历次城市总体规划演变与评价赵 辉 谭许伟 刘治国【摘要】 在沈阳市新一轮城市规划修编过程中,延续前位规划主要内容是合理进行规划编制的前提,本文旨在总结沈阳市历次总体规划编制的特点和内容,理顺城市发展历程,结合城市规划编制新形势,提出本轮总体规划的编制重点。

【关键词】 总体规划;沈阳;城市1 沈阳城市发展历程1.1 沈阳历史沿革沈阳城历史悠久,早在7200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从事生产活动,据史料记载,沈阳城拥有2300年的建城史,西汉初年汉王朝在今沈阳市苏家屯区屯兵筑城,史称候城,在经历一个多世纪的动荡与兴衰之后,辽代时期在今沈阳市沈河区设置沈州,元朝时期将沈州改称沈阳路,明朝初期设置沈阳中卫,建立砖城,1625年,随着努尔哈赤定都沈阳,沈阳城迎来了历史最为辉煌的发展期,沈阳成为清朝在辽东地区的政治和经济中心,沈阳进入稳步发展时期。

1634年沈阳改称盛京,随后皇太极在盛京改国号“清”,清王朝迁都北京后,盛京作为陪都一直享有国度待遇,在盛京设奉天府。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势力进入沈阳,19世纪末沙俄在沈阳城西建设铁路,1905年,日本将关东军司令部设在沈阳,建设南满铁路附属地和商埠地,沈阳开始向半殖民地商业消费城市转化。

辛亥革命后,奉天府改名沈阳市,1931年“九一八”事件后,沈阳沦为日本帝国主义殖民地,将沈阳市改为奉天市。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奉天市恢复沈阳市名称。

1949年建国后,沈阳市进行了多次区划调整,1993年将康平、法库两县并入沈阳市,至此,沈阳市辖九区三县一市的格局形成。

1.2 沈阳城市建设主要发展阶段沈阳市作为拥有23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其经历了我国众多朝代的兴衰沉浮,沈阳城作为关外重镇,一直成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历史上的几次兴盛也源于少数民族的崛起。

这里拥有众多历史文明,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发祥地,这里曾经历了帝国主义殖民统治,也是“共和国的长子”,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沈阳城市建设形成自身特有的发展历程,其城市建设大致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封建社会时期这个时期是城市发展最为漫长的时期,同时伴随着多个少数民族的崛起与衰败。

在封建社会的前期,沈阳市一直作为关外的边陲小镇,包括辽国、金国和元朝时期,隶属于辽东郡管辖;明末清初时期,沈阳重要的军事地位逐渐受到重视,城市建设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清朝建国之后更加奠定了沈阳在全国的政治地位,包括清朝迁都北京之后,沈阳城一直作为清朝的陪都进行建设;封建社会后期,由于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沈阳被迫成立了“铁路用492图2 沈阳市初步规划(1956—1985) Fig.2 The master plan of Shenyang ,1956-1985 地”和商埠用地。

封建社会时期沈阳城市建设留有明显的民族地方特色和国外侵略的痕迹,由于清王朝的建立,沈阳故宫成为具有满族建筑风格皇宫的代表,城郭四周也兴建了一些带有宗教色彩的寺塔和庙宇设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同时,由于西方列强的介入,使城市古城发生了变化,城市建设处于分割状态,形成不同风格的区域,自成系统,布局零乱。

第二阶段:日伪统治时期该时期日本为加强对沈阳的统治和管理,编制了《奉天都邑计划》,根据规划建设了几条公路与广场。

铁西工业区也在该时期进行建设,城市工商业得到一定发展。

这个时期沈阳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一定发展,但由于存在明显的殖民地建设色彩,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极不均衡,市政公用事业主要集中在日伪军政机关所在地和日本人居住区内,中国居住区域生活条件较差,市政设施严重脱节。

第三阶段:建国初期该时期是城市建设的恢复和发展期,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建国初至1958年,由于战争时期的严重破坏,城市建设各成体系,布局混乱,市政设施落后,人民政府利用原有基础,加大对沈阳投资,建设许多大型工业项目,在城区及周边形成多个工业区,同时规划建设了配套的生活居住区和文化区,并编制了建国以来第一次总体规划,城市建设得到长足发展。

“大跃进”时期以及文化大革命时期,城市建设脱离实际,城区盲目建设,布局混乱,外围城镇发展停滞不前,城市建设走了一些弯路。

第四阶段:改革开放之后该时期是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期,无论城市规模还是人口规模都得到快速增长,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建设从实际出发,健全和加强了城市建设和管理机构,制定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有效指导城市发展建设,市政设施逐渐完善,人居生活环境得到改善。

21世纪初至今,沈阳迎来了城市快速发展期,城市各方面建设突飞猛进,城市功能逐渐升级,社会、经济发展迅速,进行城市二次改造的建设高潮期。

总之,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及我国良好的宏观发展态势,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城市发展历程,沈阳城市建设已经进入提升建设期,在这种情况下,城市总体规划显得额外重要,如何有效指导城市合理空间布局和开发时序成为规划工作者急需解决和思考的问题。

2 沈阳市历次总体规划演变沈阳市目前为止,共编制了四轮相对完整的城市总体规划,其中包括日伪统治时期的《奉天都邑计划》,新中国成立后沈阳市共编制了三轮城市总体规划,分别为1956年版、1981版和2000年版,目前沈阳市正进行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2.1 第一轮城市总体规划(1956-1985年)为适应“一五”期间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沈阳市于1952年开始编制建国后第一轮总体规划《沈阳市城市初步规划》,1956年国家建委批准实施(图2)。

规划确定以原有市政府作为城市发展中心,利用城市旧有路网加以改造升级,规划建立环成路系统,把故宫作为博物馆进行保护,有害工业迁出住宅区。

确定的城市性质、工业布局、道路网体系为沈阳市城市发展建设和改造起到了积极作用,构成了城市的基本空间形态。

493图4 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 Fig.4 The master plan of Shenyang ,1996-2010图3 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 Fig.3 The master plan of Shenyang ,1981-20002.2 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年)1975年沈阳市开始编制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改革开放以后,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历经数次修订、调整和补充,最终于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图3)。

规划确定城市性质为辽宁省省会,东北地区交通枢纽,以机电工业为主的综合性社会主义工业城市。

本论规划方案严格控制城市规模,调整工业布局和住宅布局,全面改造旧区,积极治理环境,规划建设新北站,新建大型国际机场,把滑翔机场迁出市区,建设外环路,控制工业发展规模,大力发展小城镇。

城市规划基本适应了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大规模发展建设的需要。

2.3 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即现行总体规划编制开始于1992年,于2000年1月得到国务院正式批复(图4)。

本轮规划确定城市性质为沈阳市是辽宁省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

城市规模为2010年实际居住人口472万,城市建设用地350平方公里,城市结构为“分散组团式”布局形式,以三环路内为中心,周围四个副城和两个组团形成中心组团式的布局,开辟良好发展空间,向松散布局过渡,同时重点发展第三产业。

本轮规划加强了生态环境建设要求,制定了由五条东西向道路、七条南北向道路和三条环路构成的道路网主骨架,同时编制了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等,城市规划为城市快速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3 总体规划评价与借鉴新中国成立后,沈阳市编制的三轮城市总体规划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有效地指导了城市发展建设,随着沈阳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城市发展和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2006年国务院批准设立了沈北新区,现行总体规划已经难以适应客观发展需要,需要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2007年1月建设部同意沈阳市开展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本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在新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指导下,对城市规划内容有了新的要求和侧重点,但延续前位规划也是本次规划修编的要求之一,理顺城市发展历程和认清当然发展形势是合理进行城市规划布局的基础和根基。

3.1 前三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成功经验(1)合理的城市定位,推动城市快速发展 沈阳市历次总体规划都将工业作为城市经济发展重点,实践证明沈阳市工业发展成为推动城市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逐步得到提升,城市服务功能逐渐完善。

(2)合理的空间布局结构,引导城市有序发展沈阳市总体规划编制的空间布局结构具有较好的传承性,第一轮总体规划合理地确定了城市中心区和工业区布局,并在今后历次规划得到继承和发展,虽然有“摊大饼”的嫌疑,但是分散组团式空间布局已逐步形成。

(3)逐步完善道路网骨架,理顺城市发展肌理从第一轮总体规划修编,就开始对城市道路网进行梳理,打通南北轴线,理顺东西向道路,并且设置环路,今后两轮规划在城市初步规划的基础上,继续进行道路网的完善和环路建设,目前已形成三条环路,九条放射状道路的交通网络模式。

随着道路网骨架的逐渐完善,沈阳市交通阻塞和通而不畅的现象已逐渐消失。

(4)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历次总体规划合理布局维持城市安全的基础设施,保证城市快速发展,逐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5)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历次总体规划都强调城市绿化重要性,运河的开发、防护绿带的建设、公园的建设、公共绿地的建设为北方工业城市添增了“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的称号,中心城区外围生态保护屏障初步形成,这些绿化带的形成控制了城市用地的外延式扩张,同时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

(6)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促进旅游资源开发沈阳市较好地保持了城市发展过程中原有的格局和风貌,形成具有鲜明特点的方城和中山广场两个历史文化街区。

沈阳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历史文物保护单位,这些文物的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社会经济发展、改善生活条件等相协调,与城市的改建相结合,使沈阳的建设既符合现代生活和工作的要求,又保持其历史特色,从而促进旅游产业开发。

3.2 前三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存在的主要问题(1)强调技术层面规划,忽略法制层面规划96《总规》虽然在规划编制的许多方面为城市建设提供了有效指导,但规划编制仍将工作的主要精力较多地放在技术层面上的理想方案设计和图纸的完美表达上,对如何保障规划实施的法制化研究不足,作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城市总体规划,缺少强制性和法制化内容要求,导致部分规划内容丧失了指导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