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2de71009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50.png)
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019-07-11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理论结晶,是进⼀步改⾰开放、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动指南。
深刻认识这个理论体系的丰富内涵和理论价值,对于推进中国特⾊社会主义实践具有⼗分重要的意义。
⼀、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党的⼗七⼤报告强调指出,改⾰开放以来我们取得⼀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伟⼤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就是包括邓⼩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实践的思想结晶和理论指导,它提出并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提出并回答了在新时期要建设⼀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提出并回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什么是科学发展和怎样进⾏科学发展的问题。
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国情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像⼀根红线贯穿其中。
它既是重⼤的理论创新,极⼤地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中国特⾊社会主义实践提出了战略思维和⽅针指导,内涵丰富⽽深刻,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
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萌发于思想,形成于邓⼩平理论,随着实践的深⼊发展。
随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深刻、越完备,凝结了⼏代中国共产党⼈带领⼈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形成了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的内容主要有:关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关于既要纠正晚年错误,总结的教训,⼜要⾼举思想伟⼤旗帜的思想;关于坚持和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关于改⾰开放、建设有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战略思想和决策;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分析和论断:关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开放的“⼀个中⼼、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思想和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明、精神⽂明、政治⽂明的认识和要求;关于发展市场经济,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和决策;关于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两⼤主题的分析与论断,以及“⼀国两制”、实现祖国统⼀的构想;关于正确处理改⾰、发展与稳定三者关系的辩证思想;关于新时期共产党要做先进⽣产⼒发展⽅向的代表,先进⽂化前进⽅向的代表和⼈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的重要思想理论;关于中国共产党既是⽆产阶级先锋队⼜是中国⼈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这“两个先锋队”的思想;关于提⾼党的执政能⼒、改善党的作风,深⼊反对腐败的战略思想和部署;关于以⼈为本、全⾯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关于和谐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发展⽬标的思想理论;关于坚定不移坚持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全⾯建设⼩康社会的指导思想和部署;关于执政为民、⼈民利益⾼于⼀切、⼈民主体的思想。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与途径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与途径](https://img.taocdn.com/s3/m/f04acc40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c6.png)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与途径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深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也得到了高度重视和探索。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需求。
本文将探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与途径。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相结合的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之一,是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相结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的理论创新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寻求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和人民利益的发展道路。
这种创新路径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了进一步,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
二、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离不开对实践的深入观察和研究。
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重要思想。
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找到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向。
中国共产党通过实践的摸索和总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三、开展多元化的学术研究与探索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还包括开展多元化的学术研究与探索。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已经形成了广泛的学科体系和研究网络,涵盖了政治学、经济学、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尤其是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等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这些多元化的学术研究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提供了思想资源和理论支持。
四、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对话与交流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之一,是积极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对话与交流。
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需要中国的参与与贡献。
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借鉴了世界马克思主义的新理论观点和经验教训,通过对话和交流,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更新和发展。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06d01e7b31b765ce050814c6.png)
新世纪刚刚掀开扉页,中国共产党就迎来90岁生日。
回首这漫长而曲折的90年,我们党走过一条艰苦奋斗的道路,同时创造了辉煌的成就。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具有并始终保持先进性的主要标志和根本保证。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内在的本质要求。
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
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奋斗中,党把坚持与发展辩证地结合起来,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
一、二、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90年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其宗旨就是“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才能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才能增强凝聚力、战斗力,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领导水平。
早在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在《共产党宣言》中郑重宣布:“ 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
毛泽东指出:“ 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绝无私利可图” 。
邓小平也说:“ 中国共产党的含意或任务,……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
二、始终代表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90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当旧的生产关系制约着新生产力发展步伐的时候,就必定有一种力量,去打破旧的桎梏,为新的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一种力量。
作为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她的诞生本身就体现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确定了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目标,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奠定政治基础。
新的历史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新的历史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d292b8203169a4517723a3dc.png)
迄今为止 ,我国学术界还普遍认 同价值是物化 在商品中的抽象人类劳动这一价值规定 。价值既然 是物化 的抽象人类劳动 ,那就意味着价值必定有一 个物质外壳,必定有一个物质载体。这个外壳与载 体, 不是别的任何东西 , 而只能是物质商品体。 以, 所 价值 的存在 , 价值的创造 ,就离不开物质产品的生 产。 价值既 由劳动创造 , 而价值的存在 , 价值的创造 , 又离不开物质产品的生产 ,那就意味着能够创造价 值 的劳动, 只能是与物质产品的生产有关的劳动
理 的光 芒 。 造价 值 的基 本 观点
诚然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确实创立于 自由 竞争时期 的资本主义时代 ,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 史。 在这一百多年中, 资本主义世界也确实发生了许 许多多的变化 , 但是 , 所有这些变化都既没有改变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 的本质 , 同时也没有改变 , 当然也不 可能改变劳动与价值之间的关系 ,不可能改变抽象 劳动是形成价值 的唯一源泉这一本质规定 。因为在 经济学领域 ,离开劳动,价值是无法得到科学证明 的。 以, 所 我们决 不能 因为资本 主义世界 所发 生 的变
作者筒 舟: 夏子贵 . 西南师范 大学经跻政法学 院教授。 男,
维普资讯
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新的历 史时代 如何 坚持 和发展 马 克 思的 劳动价 值理 论
坚持与物质产品的生产有关的劳动才能创造价 作性质不断发展的情况下 ,也不能把 生产物质产品 值这一基本观点有重要意义 : 和创造价值 的劳动的范围无限度地扩 大。社会本来 第一 , 只有坚持这一基本观点 , 才能真正理解价 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国民经济各个部 门之间本来 值 的意义。 在商品经济时代 , 价值作为人类劳动的一 就存在着 紧密的联系 ,我们决不能因为国民经济各 种存在形式 , 它是社会物质财富的一般代表 , 是社会 个部 门之 间存在着的这种联系就将生产物质产品的 物质财富的象征。因而谁拥有的价值越多 , 谁就会拥 劳动,从而把创造价值 的劳动扩大到 国民经济的所 有更多的物质财富。 追逐价值的实质 , 就是追逐物质 有部门。 财富。 价值的意义就在于它能还原为物质财富。 离开 马克思在谈到 “ 总体工人” 时, 虽然大大地拓展 物质财富 ,价值就 只是一种纯粹 的和毫无实际内容 了生产劳动的范围, “ 即 现在不一定要亲 自动手 , 只 和实际意义的抽象理论 。 以, 所 离开物质财富的生产 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 , 完成他所属的某种职 来谈价值的创造 , 就是毫无意义的。 能就够了。” 但是必须明确 , 0 马克思所说 的“ 总体工 第二, 只有坚持这一基本观点 , 才能真正实现国 人”是指围绕着物质产品的生产本身而进行分工和 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 。从与物质产品 的生产有关 协作 的劳动者群体。因而处在这种群体 中的单个成 的劳动才能创造价值这一基本观点 出发 ,不难得 出 员只要完成 物质产品生产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 这样 的结论 : 一个 国家要增加价值 的生产 . 从而增加 相应地去履行这个环节上 的职能就够 了。为了说明 经济的总量 , 必须首先增加物质产 品的生产 , 相应地 “ 总体工人”是从事物质产品生产的一个群体 , 马克 必须增加与物质产品的生产有关 的劳动 ( 包括物化 思特别强调从简单劳动过程 得出的关于生产劳动的 劳动和活劳动 , 也包括一般的劳动和科技劳动) 的投 定义 ,虽然对于总体工人 中的单个成员来说 已经不 入。 一国人民的富裕程度 , 归根到底也要以该国人 民 再适用 , “ 但 对于作为整体来看的总体工人始终是正 平 均 占有的物质财 富 的多少作 为最 基本 的衡 量标 确的。” 由此看到, 0 即使在出现 “ 总体工人” 的情况 准。 所以 , 国家要富强 , 一个 人民要富裕 , 首先就得努 下 ,马克思也并未把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扩大到国 力发展经济 , 就得不断增加物质财富的生产 , 从而就 民经济的各个部 门。 事实上 , 国民经济中的不少部门 得增加与物质产品生产有关的劳动的投入 。 和行业都是不能提供物质产 品的 ,它们 同物质产品 第三, 只有坚持这一基本观点 , 才能正确地去引 的生产之间没有任何直接 的和内在的联系。换句话 导国民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正确引导第三产业的发 说 ,没有这些部 门和行业 ,物质产品的生产照样进 展 。随着 社会 生产 力 的进步 和社会 分 工 的发展 , 从提 行。因而这些部门和行业的劳动就不能创造价值 。 供国民生产总��
宋才发: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宋才发: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https://img.taocdn.com/s3/m/9f77b71b4a7302768e993993.png)
宋才发: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宋才发*1997年5月29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本文拟就这个问题作一点粗浅的论析。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在实践中产生的,揭示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
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因而关于阐述客观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也必然是不断深化的。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没有终结,其奥秘就在于它始终自觉地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发展的辩证法,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历来坚持以发展的观点对待自己的理论,一步也不与客观实际相脱离。
恩格斯直至临终前还谆谆告诫人们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毛泽东也告诉我们说:“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个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合乎逻辑的必然结论,是其理论的最终归宿。
这即是说,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也是需要不断以人类社会新的实践、新的经验和新的认识来充实和完善的,否则就有可能“过时”或者成为僵死的教条;要科学地掌握和运用这些原理,就必须把它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内加以考察。
既然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科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它同我们所处的历史时代结合起来,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历史课题。
马克思恩格斯当年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北美确立其统治地位,并把它的影响扩展到全世界的时代,无产阶级革命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条件还不成熟。
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https://img.taocdn.com/s3/m/69acba3c580216fc700afd31.png)
一、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都反复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
历史和实践证明,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研究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巨大进步的致胜法宝,同时也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得到坚持和发展。
所以我们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在中国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的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对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的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历史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
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找到了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中国走向和平发展、繁荣富强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正是由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毛泽东思想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伟大成果才得以全面展开并达到成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伟大的成果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未竟之业。
他科学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形成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真正实事求是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之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d418b65f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6b.png)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方法系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中国的具体现实和国情和历史国情,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方法。
标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方法深入研究和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提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水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来指导和解決改革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新考验,对提高党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決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快党的事业的发展有重大现实意义。
1.坚持实事求是方法实事求是唯物主乂认识论和辩证法,是党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方法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是机械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简单相加,更不是从“本本”出发在实际中套用马克思主义,而是在深入到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中,研究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特点和规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有机结合起来。
列宁称之为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毛泽东概括为实事求是。
正是在实事求是方法指引下,毛泽东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出发,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飞跃。
坚持实事求是必须做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主观和客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本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本质要求和前提条件;与时俱考本科的途径进要求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是实事求是的必然要求。
2.矛盾分析方法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矛盾分析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具体实际辩证地统一起来。
因此,矛盾的对立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方法矛盾分析方法运用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就是要首先把握时代脉搏,对世界形势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做出清醒和正确的判断,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主题,并且深入了解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和特殊性,找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点,找到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道路和方法。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心得体会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327d5b74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4b.png)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心得体会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意味着在党的理论和实践工作中不断丰富、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确保其能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发挥指导作用。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以下几点: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本土化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国际理论体系,如果不能在中国的实践中得到本土化,它就很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
在小康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以中国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中国的历史、现实及其规律,从而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充分挖掘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优势,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重要作用。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时代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时代在发展中不断推动各种理论变革。
我们必须坚持创新,结合时代变化来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我们要保持理论创新的活力和冲劲,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不断强化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人民群众创造性实践的总结、概括和提炼,不断深化对国际环境、我国宏观经济、国际经济、社会矛盾和阶级结构等的理论研究。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理论体系,它的生命力在于实践,成功在于落地。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摸索,不断验证,在实践中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时代化才能够有所成效。
只有坚持实践引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才能够使理论更加深刻、更加实用,才能够切实解决现实问题。
四、坚持全党全社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全党全社会的一项共同任务,必须做到全党动员,全社会共参与。
坚持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促进全体党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真正了解和领悟,并落实到工作实践中,加大对全民普遍性政治文化教育的投入,让整个社会都获得更加深刻的马克思主义认识。
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6ff170b165ce05087632138b.png)
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人类思想史上的壮丽日出,它使哲学的理论主题、思维方式和社会功能发生了根本转换,其思想之深刻、方法之科学、影响之广泛都是无与伦比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150多年来,追随者有之,赞同者有之,批评者有之,反对者有之。
梅林、考茨基、伯恩施坦、拉布里奥拉、普列汉诺夫等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过深刻论述,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霍克海默、马尔库塞、阿尔都塞、哈贝马斯等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新的探索,罗素、杜威、萨特、海德格尔、福科、伽达默尔、德里达等人也直接或间接地研究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其中不乏深刻的见解。
在这个论述、探索过程中,许多观点不很一致,甚至很不一致,争论持久而激烈。
第一种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学,以及一些既不属于西方马克思主义,也不属于西方马克思学的当代西方哲学家。
第二种是苏联模式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东欧新马克思主义。
第三种是俄罗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即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哲学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反思和再认识。
这些社会思潮、理论模式和研究范式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做了许多新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多维视野中的马克思。
其意义不仅表明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流派,而且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已突破单一的模式,呈现出解释的多元化格局;不仅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途径,而且为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提供了更多的方法。
对于当代和历史上国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我们不能采取简单拒斥的态度,而应在批判它们错误的同时,对它们提出的重要问题和具有启发性的思想进行反思,以扩大自己的理论视野。
无论在哪一个时代,马克思主义如果忽视对同时代理论成果的批判考察和借鉴,把自己同整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思潮隔离开来,都会由于孤立而走向枯萎。
在充分肯定当代和历史上国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意义及其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具有启示性的同时,对它们的局限及其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负面影响也应有清醒的认识。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27ee122fb9d528ea80c77954.png)
1、要在新的历史条件2113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5261义,必须了解马克思主义的4102发展史,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已有基础,1653这就需要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
2、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以已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必须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前后相继、一脉相承,而不是离开这个基础和血脉另立门户、另起炉灶、另搞一套。
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是十分严肃、十分艰巨的工作,要有毅力,要勇于探索,要持之以恒,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论述题](https://img.taocdn.com/s3/m/c79ee4f208a1284ac850437b.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绪论1.简述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答:(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2)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为了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
(3)无产阶级肩负着资本主义的掘墓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恩格斯正是适应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创立马克思主义的。
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答:(1)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2)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思想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哲学领域实现了革命变革。
(3)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等合理思想,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使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变革。
3.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答:(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简要地说,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起了主导作用,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结合时代特点和本国的实际情况,从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d809ce75aeaad1f347933f70.png)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①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②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矛盾激化③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④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 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他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
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果是黑格尔的辩证法(以唯心主义形式叙述)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3.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物相分离。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2.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其中社会理想是最根本的,是全部理想的核心。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3.马克思主义的内涵:①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业立②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③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的,在本质上相一致的④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本,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4.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511685f5dd3383c4bb4cd2d5.png)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1、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已有基础,这就需要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
2、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以已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必须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前后相继、一脉相承,而不是离开这个基础和血脉另立门户、另起炉灶、另搞一套。
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是十分严肃、十分艰巨的工作,要有毅力,要勇于探索,要持之以恒,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在改革中守正出新、不断超越自己,在开放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深化改革,主要工作如下:第一,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第二,增强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发展活力,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第三,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抓手,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第四,通过社会体制改革创新,使全社会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业活动蓬勃开展。
第五,
依法保障人民权益,让全体人民依法平等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
第六,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马克思论述
![马克思论述](https://img.taocdn.com/s3/m/d1b8a02b915f804d2b16c17b.png)
??? 其次,意识的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
??? 再次,意识对物质世界的改造作用。
??? 最后,意识能反作用于主体,表现为对生理活动的影响和作用。
??? 人们充分发挥我们的意识能动作用,也要通过正确有途径。人的意识是一种精神力量,要使它得到实现,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就不能只在意识本身的范围内兜圈子,而必须通过物质的活动――实践才能达到。并且,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程度,是同物质技术条件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也是需要凭借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才能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正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冲破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思想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理论的包围,抓住了时代重大课题,并通过深入实践去解决它,从而创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和理论。列宁也因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于当时的国际国内实际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立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用马列主义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实践时,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根据中国的实际,创立了正确指导中国革命的理论——毛泽东思想,从而取得了胜利。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也是立足于中国实际,通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探索,终于找到—条适合于现阶段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8、如何理解社会基本矛盾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二者始终处于相互作用之中。二者的对立统一,是社会内部最基本的矛盾关系,它们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发展最基本的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社会形态的两个方面,二者同样处于相互作用之中,它们的矛盾运动,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3e2909ad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50.png)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党史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当代资本主义与资本主义发展史大事记列宁主义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国外马克思主义流派马克思主义研究部专题参考辞典您的位置:首页 - 最新导读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汪世锦 2008-12-30 15:34:33 来源: <<马克思主义研究>>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周年座谈会”综述由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召开的“纪念《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发表160周年座谈会”于2008年2月23日在北京举行。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中央党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防大学、空军指挥学院等单位的近40位著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会长李崇富研究员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程恩富教授作了总结发言。
现将会议研讨的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一、纪念《宣言》发表160周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宣言》中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国际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它哺育了世界各国一代又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并指导国际无产阶级在对旧世界进行革命斗争中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和丰富的经验。
在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的今天,我们纪念《宣言》发表160周年,就是要学习和宣传《宣言》的科学真理,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李崇富在开幕词中指出:在《宣言》发表160周年的今天,为了更好地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地领会掌握《宣言》所阐明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我们三个单位联合发起和召开这次理论座谈会。
试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重要维度
![试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重要维度](https://img.taocdn.com/s3/m/ae3df1d980eb6294dd886c3f.png)
( 中共 中央党校 , 北京 109 ) 0 0 1
[ 摘
要] 马克 思主 义 中国化 、 时代化 和 大众化 是我 们在 新 的历 史条件 下 坚持 和发 展 马克 思
主 义的 三个 重要 维度 。马克 思主 义 中国化是从 空间 维度 坚持 和发 展 马克 思主 义 , 马克 思主 义时
第 2 卷第 1 1 期
21 0 0年 2月
广西社会 主 义学 院学 报
J un lo u n x n tueo o il m o r a fG a g i s tt f cai I i S s
Vo . . I 21 No 1
F b2 1 e .0 0
试沧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重要维度
马克思主义理论 民族化、 具体化 , 从而使马克思主义
本 国化 。 马克思 主义 中国化就是 将 马克思 主 义基本 原理
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不是封闭的, 而是开放 的; 不是停滞不前的, 而是与时俱进的。但在新 的历
史条件 下 ,有 一个 如何 坚持 和发展 马克 思 主义 的问 题。 中国共产 党 的十七届 四 中全会 , 建设 马克思 主 从 义学 习型政党 的高度 , 出 了“ 提 要推 进马 克思 主义 中
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 使产生于欧洲的马克思主
义 在地 域空 间上 实现 中 国化 , 体地说 , 是把 马克 具 就
思主义与中国实践 、 中国历史和 中国文化结合起来。
中 国共 产党一 成立 ,就把 马克思 主义作 为 自己的指
国化、 时代化、 大众化” 。这一提法 , 实际上为我们在 新世纪新阶段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指明了方 向。
一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https://img.taocdn.com/s3/m/ecbd3b5fad02de80d5d84002.png)
1.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何创造性地应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继续解放思想,实现理论创新?学习马克思主义可以有多种途径,但最重要、最基本的是要倡导读书,特别是读原著。
其次,学习马克思主义,还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
而联系实际是多方面的,但就客观实际来说,要特别重视以下两个重要途径:一是调查研究。
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向,就必须把调查研究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中间环节和桥梁。
实事求是即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也就是要从中国社会实际和中国革命与建设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而调查研究则是达到实事求是的根本方法。
二是善于总结经验。
如果说调查研究是党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的必不可少的前提过程,那么在政策实行过程中,不断总结实践中的经验,就是保证党的行动的正确必不可少的环节。
我党的正确领导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客观实践中不断锻炼和提高自己,自觉地克服自身的错误,在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中使自己不断成熟起来。
同时,学习马克思主义还要善于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加强共产党员的自我修养。
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理论创新,就是要坚持与实际相结合,就在于承认社会历史的变化,敢于正视新情况新问题,能够把基本原理和现实结合起来,进行科学分析和探索,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观点和方法,并将其概括总结为新的原理。
同时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不断地吸取一切科学的新经验、新思想、新成果。
2.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格局多极化、科技发展迅猛化,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如何正确理解“回到马克思”与“发展马克思”这个问题?回到马克思的第一层涵义主要是通过深入研究马克思经典著作,研究其对资本主义经济生活的分析批判,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考察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探讨中的思想,真实地呈现马克思思想的全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与会者认为,坚持和发展是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发展,才能发展。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黄南森认为,要统一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不断创新。
他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例,指出应把一个符合21世纪时代发展水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提上议事日程。
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首先要根据哲学研究对象的构成和哲学学科的发展与成熟,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包括哪些组成部分。
为了制定各种组成部分的原则或类别,最后,根据逻辑和历史理解的原则,这些原则或类别被构建成一个更严格的逻辑系统。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和认为,在新世纪,马克思主义并非不可能,因为马克思主义所依赖的条件还没有完全超越,它提出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必须坚持。
但是,马克思主义并不包含对一切问题的现成的答案,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发展马克思主义。
他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历史与当代、民族和普遍性方面,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普遍性,可以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于它贴近生活、贴近实践、善于学习、善于学习、不断寻求新生活、新实践、新科学的建议。
因此,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新的形势下,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求同应的思想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