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 作物栽培学Ⅱ》课程教学大纲

《 作物栽培学Ⅱ》课程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Ⅱ》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020041课程名称:作物栽培学(Ⅱ)英文名称:Crop Cultivation Science(Ⅱ)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45学分: 2.0适用对象: 农学专业,植物保护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考核方式: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先修课程:植物生理学,遗传学,土壤肥料学,作物育种学等二、课程简介作物栽培学Ⅱ主要围绕南方(特别是广东省)栽培作物,如水稻、玉米(超甜玉米、糯玉米)、薯类(甘薯、马铃薯)、花生、甘蔗、烟草等大田农作物,从生产实际、特征特性、生长发育规律和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的栽培技术和措施与原理等方面进行详细系统的论述。

Crop Cultivation ScienceⅡof individual introduction introduced in detail and systematically the fe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principles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 cultural technology, cultural measures and its mechanism for high yield, good quality, high efficiency , security, and sustainability of the crops those were cultivated in south china, especially in Guangdong province, such as rice, maize, potato, peanut, sugarcane, tobacco.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作物栽培学是农业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等专业本科生的主要专业课之一,是一门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综合性、实践性学科;其课程性质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并探讨栽培管理、生长调控以及优化决策等途径,来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应用性科学。

作物栽培学总论大纲

作物栽培学总论大纲

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第二节:作物的起源和起源地第三节:作物的多样性和作物分类一、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二、作物栽培学的理论基础三、作物栽培学的特点和研究一、农业的发生1.作物栽培学的性质2.作物栽培学的任务1.作物栽培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2.作物栽培学总论与各论的关系1.作物栽培的特点2.作物栽培的研究法二、世界各地最早种植的作物 三、栽培植物起源中心 四、我国作物的来源 二、作物的驯化和创造三、作物引种及引种原则四、作物的分类一、作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作物引种的概念和理论 2.作物引种应吸取的教训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3.作物引种的基本原则2.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1.根据作物的生理生态特征分类第四节:我国古代作物栽培的特点和经验1.我国古代农学思想:“天、地、人”合一2.我国历代的种植业传统—-精耕细作 的表现第五节:我国农业自然资源和优势种植业布一、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特点及其评价二、我国的种植业结构和优势产品区域布局2.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评价1.我国农业生产的结构2.我国的种植业结构 1.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特点3.我国大田作物的生长状况4.我国优势种植业产品区域布局第一章第一章、绪论第六节:农业发展历程和可持续发展一、农业的发展历程二、世界作物生产概况三、粮食安全法1.农业的发展历程1.可持续农业的含义2.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5.生物技术与作物改良第一章、绪论四、可持续农业五、作物栽培科技进步 1.高产研究与农产品优势区域建设2.作物品质改良及安全食品生产3.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及新型栽培制度建立4.农业信息化及精确定量栽培第一章第一节:作物生长发育的特点 第二节:作物的器官建成一、作物生长与发育的概念二、作物生长的一般过程三、作物的生育期与生育时期1.作物生长与发育的概念2.作物生长与发育的关系以及不同1.作物生长的四个时期2.S型曲线1.作物生育期概念2.作物生育期的概念一、种子萌发二、根的生长1.根的功能2.根系的类型3.影响根生长的条件4.种子的寿命和种子休眠4.根的生长过程2.茎的机能1.茎尖分生组织的作用三、茎的生长四、叶的生长4.作物茎的生长过程5.影响茎、枝生长的因素1.作物叶的分类3.作物茎的分类及其各自特点2.作物叶的生长过程3.影响叶生长的一些因素第二章3.作物的物候期概念1.作物种子分类2.作物种子萌发过程3.种子发芽的条件五、花的发育六、种子和果实发育 2.作物的种子和果实3.种子和果实的发育4.影响种子和果实发育的因素1.果实的结构2.开花、授粉和受精的定义3.影响花器官分化、开花授粉受精的外界条件1.花器官的分化第三节: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第四节:作物生长的一些相互关系一、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与阶段发育二、作物在温度和光周期诱导下植株形态和生理上的变化三、作物温光反应特性在生产上的应用1.作物感温性及春花作用2.作物感光性及光周期现象3.作物的基本营养生长性1.形态和结构的变化2.生理生化的变化2.光敏色素的变化一、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二、地上部生长与地下部生长的关系1.地上部与地下部物质的相互交换2.地上部与地下部重量保持一定比例3.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措施对地下部和地上部生长的影响不同1.禾谷类作物营养器官间的同伸关系2.双子叶作物器官间的同伸关系三、作物器官的同伸关系四、作物的器官平衡第二章1.引种上的应用2.栽培上的应用1.营养生长是生殖生长的基础2.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协调发展3.在育种上的应用第五节:作物的个体与群体一、群体与个体的关系二、作物群体的结构三、作物群体是一个生产系统1.群体与个体的关系2.群体的水平结构3.群体的垂直结构4.“大田切片法”5.生长分析1.作物种群的大小第一节:作物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第二节:作物的源、库、流理论及其应用第三节:作物产量的潜力一、作物产量 二、作物构成因素三、作物产量形成的特点一、源、库、流理论1.产量构成因素的形成2.干物质的积累与分配 1>.收获营养器官的作物2>.收获种子的作物 二、源、库、流的协调及其应用 二、提高作物产量潜力的途径一、作物品质二、形成的生理生化基础一、环境资源与作物生产潜力1.源第四节:作物品质及其形成第五节:作物品质的调控一、作物品质的遗传调控1.太阳辐射与光和生产潜力2.温度资源和光温生产潜力3.水资源与光温水生产潜力4.土壤资源与光温水土生产潜力 第三章第三章、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形成2.库3.流1.提高品种的光和效率3.降低呼吸消耗4.改善栽培环境和栽培技术2.提高作物群体的光能截获量 1.概念2.评价指标3.主要类型1.糖类的形成与积累2.蛋白质的形成与积累3.脂类的形成与积累4.维生素的形成与积累5.一些特殊物质的形成与积累 二、作物品质的环境调控 1.常规育种与作物品质改良2.利用生物技术改良作物品质3.品质优异的作物品质资源的利用 3.品质随化肥的变化4.灌溉对作物品质的影响5.生长调节剂对改善品质的作用 7.收获期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2.品质随种植密度的变化6.病虫害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1.品质随播种期的变化第一节:作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二节:作物与光的关系一、作物的自然环境二、作物的人工环境三、环境因素的生态学分析一、光对作物的生态作用及作物的适应性3.光谱成分对作物的作用1.环境因素的分类2.环境因素的生态学分析二、作物对光的吸收转化与产量第四章、作物与环境的关系第四章1.光照强度的作用2.日照长度的作用第三节:作物与温度的关系一、温度对作物的生态作用二、极端温度对作物的危害及作物的抗性三、温度对作物分布的影响2.目前光能利用率低的原因2.土壤因素3.地形因素4.生物因素5.人为因素1.气候因素2.主导因素3.环境因素的不可替代性和可调性4.环境因素作用的阶段性5.环境因素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1.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2.改善光合性能是作物增产的根本途径1.作物对光能的利用1.光能利用率的理论值2.光合性能的基本规律及其调节1.光合性能的概念以及与其产量关系2.作物的“播性”与春化处理3.作物的基本温度4.地温与作物根系生长5.温度与干物质的积累1.温度的节奏性变化与作物生产6.积温与作物的生产2.高温对作物的危害及作物的抗性1.低温对作物的危害及作物的抗性2.冻害、冷害与霜害3.作物对低温的生态适应性与抗寒性的锻炼4.抗寒的农业措施1.作物的抗寒能力2.作物对高温的适应性1.高温对作物的伤害作用第四节:作物与水的关系第五节:作物与空气的关系及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二、旱涝对作物的危害及作物的抗性三、水污染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一、空气成分及其对作物的生态作用2.CO2浓度与作物产量二、大气环境对作物生产的影响第四章1.田间CO2浓度的变化和作物CO2平衡2.作物的抗涝性2.作物抗旱性的特点3.有限水分亏缺下作物的补偿效应4.抗旱锻炼1.旱害2.涝害及作物的抗涝性1.干旱对作物的危害性及作物的抗性1.涝害对作物的影响2.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3.对气候灾害的影响4.对土壤肥力和肥效的影响5.大气中CO2浓度增加1.对作物布局和副种指数的影响6.对病虫害的影响3.作物水分利用率1.作物对水的反应2.作物的水分平衡2.关于污水灌溉问题1.水体污染对作物的危害2.水体污染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1.临界浓度2.关于共生固氮1.CO2对作物的生态作用2.二氧化碳、氟化物和氮氧化物3.臭氧4.酸雨1.温室效应第六节:作物与土壤的关系第四章一、土壤对作物的生态作用3.土壤生物性质与作物的生态关系二、土壤污染与作物2.土壤化学性质与作物的 生态关系1.土壤物理性质与作物生态环境的关系2.土壤水分3.土壤空气4.土壤温度1.土壤地址和结构2.作物与土壤养分3.作物与土壤有机质1.作物与土壤酸碱度1.土壤污染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2.土壤污染的治理方法第二节:整地与土壤培肥技术第三节:播种与育苗技术1.最少养分律2.报酬递减律一、营养元素的吸收规律二、施肥技术第五章1.轮作倒茬2.增施有机肥一、作物及其品种布局二、作物种植方式3.深耕改土和客土改良第一节:作物栽培制度一、土壤培肥技术:措施二、整地技术 4.因土施肥和测土配方施肥1.撒播2.条播3.穴播一、播种技术:播种方式二、育苗与移栽技术 4.精量播种第四节:营养调节技术3.养分互作律1.施肥原则2.施肥量的确定性和推荐施肥技术1.营养结合的原则2.营养平衡的原则3.安全生态的原则4.经济高效的原则3.肥料的种类1.有机肥料2.无机肥料3.微生物肥料4.施肥时期1.基肥2.种肥3.追肥5.施肥方式1.全层施肥2.表层施肥3.集中施肥4.根外追肥第五节:水分调节技术一、水分吸收规律二、灌溉方式与技术第五章第九节:收获技术一、收获时期的确定二、收获方法三、产后处理和储藏2.摘取法 3.倔取法1.刈割法第六节:作物保护及调控技术二、病虫鼠防治技术 三、作物的化学调控技术 四、人工控旺技术一、杂草防除技术第七节:覆盖栽培技术一、覆盖的作用二、覆盖物的种类及方法三、覆盖栽培管理技术1.提高土壤温度2.保墒1.秸秆覆盖2.地膜覆盖3.沙石覆盖。

《作物栽培学1》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1》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1》教学大纲Crop Cultivation 1学时:64 学时学分:4学分理论学时:64学时实验或讨论学时: 0学时适用专业:农学课程代码:BK006016大纲执笔人:李向东大纲审定人:一、大纲说明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产体系及其与环境、措施关系的一门学科,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它的基本任务是围绕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及可持续发展产生系统,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人为措施的相互关系,并探讨通过栽培管理、生长调控和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及可持续发展的栽培技术措施和理论依据,不断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光能利用率,以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它在作物生产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农业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

通过作物栽培学的教学,应使学生能了解各种农作物的经济价值和发展前景,掌握其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以及栽培技术措施的基本原理,学会进行作物栽培试验研究必要的基本技能,能在实际生产上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作物生产中的具体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它是以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肥料学、农业气象学、植物病虫害防治学等多学科为基础的。

这些学科各自都从作物生活和环境条件的某一侧面来研究与作物生产有关的某个方面,它们都为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措施,在作物生产上起着重要作用。

但是作物栽培学绝不是只综合运用或组装其它学科已有科学成果,而是它有自己的理论基础,这就是作物生长发育及其对栽培条件反应的规律和产量形成规律,在此基础上再综合运用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才能达到不断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目的。

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全面实行课堂教学、实验室教学与田间(试验田和大田)教学三结合的方法。

【农学课件】经济作物栽培学大纲(农学).doc

【农学课件】经济作物栽培学大纲(农学).doc

《经济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S2011102适用专业:农学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开课学期:第8学期总学时:30学时教学时数:理论课教学30学时一、编写说明1、课程简介通过讲解几种经济作物的植物学特征、经济学特性和栽培技术掌握经济作物的高产、优质、高效的耕作栽培体系和技术。

2、地位和任务在经历了较高速度的数量型增长后,我国主要的农产品出现了地区性和结构性的过剩,农产品的供求格局发生了根木性变化,在加上我国加入WT0,面临着国内和国际的双重竟争,种植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在这种形势下经济作物的种植而积逐年提高,掌握某些种植而积较大的经济作物的栽培技术对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经济作物栽培是栽培学的一部分,属于农学专业的学生的专业设置金字塔的顶端部分,是农学专业的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总体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几种经济作物的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和“两高一优”栽培技术。

4、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经济作物栽培是专业课,农学专业的各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支持,是粮食作物栽培学的姊妹学科。

5、修订的依据根据生产中的实际种植面积和科学研究中的最新技术和理论来修订教学内容。

二、教学大纲内容绪论1、教学目的:使学牛了解经济作物种植在国民经济牛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内容:经济作物生产的概况。

3、本章的基本要求:了解我国经济作物的牛产概况。

4、教学重点与难点:经济作物具有哪些特点。

第一章小豆1、教学目的:使学生关于小豆的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以及栽培技术。

2、教学内容:§1—1概述(一)小豆起源(二)世界小豆分布(三)我国小豆分布§1-2小豆的植物学特征(一)种子(二)根(三)茎(四)叶(五)花序(六)荚果§1-3小豆的生物学特性(一)小豆的生育周期(二)小豆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三)小豆各生长发育阶段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1一4小豆的栽培技术(-)轮作倒茬(二)种植方式(三)精细整地(四)种子处理(五)适期播种(六)合理密植(七)合理施肥(八)田间管理(九)利用生长调节剂(十)灌溉与排涝(十一)收获与贮藏3、本章的基本要求:学握小豆植物解剖学的各个部分的形态特征;小豆的生冇周期的划分和特点;小豆对环境条件的耍求;小豆的髙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作物栽培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大纲

第一章概论(3学时)农业生产和作物栽培:作物生产在农业中的重要性;世界和我国的作物生产概况;作物栽培学的发展与展望;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方法。

作物的起源、分类和分布:作物的起源;作物的分类;作物的适应性和分布;我国的种植业分区。

作物产量和生产潜力:作物产量;作物产量构成因素;作物增产潜力及提高作物产量的途径,作物栽培的基本措施,作物栽培的发展。

重点、难点:作物分类、产量构成因素及相互关系。

第二章小麦(15学时)概述:国内外小麦生产概况;小麦生产的重要地位和经济意义。

小麦品质要求。

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种子、根系、叶片、茎及分蘖、穗和花的形态及生长发育特性。

小麦群体结构。

小麦阶段发育。

小麦丰产的基本条件:土壤、肥料、水分等。

小麦栽培技术:播种技术;苗期分蘖期管理;中期管理;后期管理等。

小麦优质栽培技术。

重点、难点:小麦生长发育规律,栽培技术。

小麦复习思考题:1.小麦的合理群体结构包含哪些内容?如何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2.不同产量水平下的肥水运筹方案是否相同?试剖析其原因。

3.分别适于高产、中产、旱地和晚播条件的配套栽培技术是什么?其技术要点有那些?4.试制订一个经济有效的小麦病虫害防治方案。

第三章玉米(11学时)概述:玉米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玉米的特殊用途。

玉米的起源及分类;玉米产况,分布及区划。

玉米的生长与发育:玉米的一生;根、茎、叶、穗、粒的形态与生长发育特性。

玉米栽培生理基础:营养生理;需水特性;对土壤要求;对温度要求;对光照要求;光合作用等。

玉米栽培技术:整地与播种;合理密植;施肥;灌溉;田间管理等。

特用玉米栽培:饲用玉米栽培与青贮技术,甜玉米、糯玉米等鲜食玉米栽培与加工保鲜贮藏,高油玉米栽培与利用。

重点、难点:玉米生长发育规律。

玉米复习思考题: 1.玉米叶片的分组与各组叶片的功能?2.玉米雌雄穗分化的异同点?3.玉米对养分的吸收特点及如何施肥?4.玉米的光合产物积累与干物质分配?5.玉米穗、粒重关系与合理密植? 6.玉米高产栽培的骨干技术?第四章水稻(8学时)概述:水稻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品质要求;水稻分布与区划;稻种的起源和类型。

《作物栽培学总论》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总论》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总论》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本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植物实验班学生全面了解作物栽培学的内涵和基本特征,掌握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基本规律、作物生产与环境调控关系、作物生产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及作物栽培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使学生能基本应用这些基础理论分析作物生产管理中的问题,从事作物栽培学及相关关学科的科学研究。

本课程的最终目标是为植物实验班学生在充分掌握作物栽培的基本原理与技术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各个作物的栽培原理与技术和从事作物栽培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作物起源、分布与利用(2学时)第一节作物的起源1.作物的起源2.作物的传播习题要点:1.栽培作物的概念2.主要作物的起源中心第二节作物的分布1.世界栽培作物的分布2.中国栽培作物的分布习题要点:1.主要栽培作物的起源2.主要栽培作物的面积和产量及空间分布特征第三节作物的分类与利用1.作物的分类2.作物的利用习题要点:1.作物的主要分类方法2.大田作物的主要类型本章重点、难点:中国栽培作物的分布特征,大田作物的分类。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主要作物的起源地,理解主要作物的传播及空间分布特征,掌握作物的分类方法。

第二章作物栽培学及形成与发展(6学时)第一节作物栽培学内涵与特征1.作物栽培学的概念2.作物栽培学的特征习题要点:1.作物栽培学的定义2.作物栽培学的特点第二节作物栽培学的任务与作用1.作物栽培学的任务2.作物栽培学的作用习题要点:理解作物栽培学在作物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节作物栽培学的形成与发展1.作物栽培学发展历程2.作物栽培学发展前景3.作物栽培学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习题要点:1.中国特色作物栽培学的发展历史2.作物栽培学的拓展方向本章重点、难点:作物栽培学的内涵与特点,中国特色作物栽培学的形成。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作物栽培学发展历史,理解作物栽培学在作物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掌握作物栽培学的基本概念、内涵和特点及拓展方向。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选修课34学时)(陈建军)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选修课34学时)(陈建军)

作物栽培学(34学时选修课)(Crop Cultivation Science )作物栽培学是研究农作物生育规律和产量形成机理及其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探讨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综合栽培技术理论和措施体系的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它在作物生产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作物栽培学可作为其他相关农科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阐述作物栽培学的理论与技术体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南方几种主要作物的形态特征、生育特性和一般栽培方法及原理。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1. 掌握南方水稻、玉米、甘蔗、花生等几种主要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器官建成、产量与品质形成规律。

2. 理解环境条件和栽培措施对作物生长发育、器官建成、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影响。

3. 了解几种主要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栽培的关键技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几种主要作物的形态特征、生长发育特性、产量形成规律及其高产优质栽培的关键技术。

教学难点:环境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栽培上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过程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实行课堂教学与田间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贯彻少而精、启发式教学的原则,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观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采用传统教学手段与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实施教学。

四.教学内容与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时分配(70学时) 课堂讲授301. 作物概述 21.1 世界和我国粮食现状以及我国的对策了解 11.2 作物的分类及特征掌握 12. 水稻102.1 我国水稻分区与稻种起源及分类了解 22.2 水稻品种的光温反应特性及其应用了解 22.3 水稻的生育过程理解 12.4 水稻产量的形成掌握 12.5 水稻栽培技术掌握 43. 玉米 63.1 玉米概述了解 13.2 玉米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了解 33.3 玉米栽培技术4. 甘蔗4.1 概述4.2 甘蔗的生物学基础4.3 甘蔗栽培技术4.4 收获与贮运5. 花生5.1 概述5.2 花生生物学基础5.3 花生栽培技术5.4 秋植花生实验几种主要作物形态结构特征的识别掌握了解理解掌握理解了解理解掌握理解2612216122144五. 考试范围与题型1. 考试范围与分数比例(1)作物概述5~10%(2)水稻25~30%(3)玉米20~25%(4)甘蔗(5)花生2.考试题型与分数比例20~25% 20~25%(1)名词解释10~15%(2)选择题20~25%(3)简答题30~40%(4)论述题30%六. 教材与参考资料1. 教材:苏广达主编. 2000. 作物学.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 参考资料:(1) 刁操铨主编. 1994. 作物栽培学各论(南方本). 中国农业出版社,(2) 杨文钰主编. 2003.作物栽培学各论(南方本). 中国农业出版社(3) 中国农业科学院主编. 1986.中国稻作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撰写人:陈建军审核人:梁计南)。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及学时分配(共56学时)1绪论(7学时)介绍课程的性质、地位及任务;作物的概念与分类;作物栽培实践与理论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1.1.1作物栽培的概念与地位1.1.1农业的定义与内涵1.1.2作物与种植业的概念1.1.3作物栽培学的概念、性质与任务1.2 作物的概念和分类1.2.1 根据作物的用途和植物学特征分类1.2.2 根据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分类1.2.3 根据植物科、属、种分类1.2.4 发展中的特种作物1.3 作物栽培学的历史与现状1.3.1作物栽培是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内容1.3.2作物栽培学的建立与发展1.3.3 20世纪作物栽培学科的主要成就1.4作物栽培科学技术的未来方向1.4.1优质高产栽培1.4.2省工、省力、节本型、持续高效栽培1.4.3无公害农产品生产1.4.4设施栽培1.4.5规范化、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1.4.6信息化栽培第二章水稻(8学时)本章重点:水稻三性的概念及在生产上的应用,水稻产量与品质形成,育秧技术,需水需肥特性与肥水管理技术。

2.1 概述2.1.1 水稻生产在国民经济上的意义2.1.2 水稻生产概况2.1.3 我国水稻的分区2.1.4 我国稻作科学的发展2.2 水稻栽培的生物学基础2.2.1 稻的起源与分类2.2.2 水稻的发育特性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2.2.3 水稻的生育过程与器官建成2.3 水稻产量形成及其调控2.3.1 产量构成因素的形成2.3.2 水稻产量形成模式与品种源库类型2.3.3 群体质量指标及其调控2.4 稻米品质的形成与调控2.4.1 稻米品质及其评定方法2.4.2 稻米品质的形成2.4.3 稻米品质的调控2.4.4 稻米品质的保优贮藏方法与技术2.5 水稻基本栽培技术2.5.1 育秧2.5.2 稻田耕整、种植密度与移栽2.5.3 水稻营养与施肥2.5.4 稻田的水分管理2.5.5 稻田诊断与管理2.6 水稻其他栽培方式与技术2.6.1 水稻抛秧栽培2.6.2 水稻机械栽插栽培2.6.3 水稻直播栽培2.6.4 再生稻栽培2.6.5 水稻旱种栽培2.6.6 水稻清洁栽培2.6.7 发展中的栽培技术第三章小麦与大麦(6学时)本章重点:小麦与大麦的生育阶段、温光反应特性及在生产上的应用,小麦产量与品质形成,小麦需水需肥特性与肥水管理技术。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作物栽培学》是农学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也是一门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课程主要研究和介绍了关于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并探讨栽培管理、生长调控以及优化决策等途径,来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应用性科学。

三、课程基本理念教学中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和作用,教学内容、目标、方法、模式和评价等要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鼓励学生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通过本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作物栽培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使学生能够了解各种农作物的经济价值和发展前景,能够根据农作物生长发育的特性,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和生产条件,制定科学的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措施,用以指导当地的农业生产。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灵活地组织教学。

讲解时要突出难点和重点,理论联系实际,强化理论,注重实践。

结合当前农业生产的发展,及时补充新理论、新技术。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现代教学手段和条件,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四、教学内容学时分配1、绪论(3学时)基本要求(1)掌握作物栽培学的涵义、学习方法、研究方法、创新方向及其理论和技术体系;(2)了解作物栽培学发展历史、作物起源中心和作物引种时注意的问题。

教学主要内容(1)作物及作物栽培学得概念;(2)作物生产的特点及重要性:作物种植的地域性、作物种植的季节性、作物生长的周期性、作物生产的持续性、作物生产的综合性;(3)作物生产概况:我国种植业的分区,10个一级区和31个二级区;(4)作物的起源及作物栽培学的历史沿革;(5)未来作物栽培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

重点作物栽培学的涵义、学习方法、研究方法、创新方向及其理论和技术体系。

难点研究方法、创新方向及其理论和技术体系。

2、作物的生长发育特性(3学时)基本要求(1)理解农作物基本生长发育规律和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有关概念;(2)掌握作物生产的光温反应和群体生产动态。

农作物种植技术教学大纲

农作物种植技术教学大纲

农作物种植技术教学大纲一、引言农作物种植技术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一环,它关系到农民的收入和农产品的质量。

为了提高农民对农作物种植技术的认识和掌握,制定一份详细的教学大纲是非常必要的。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2. 了解不同农作物的生态需求3. 学习土壤管理和施肥技术4. 掌握病虫害防治的方法5.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决策能力三、教学内容1. 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a. 种子发芽和生长b. 茎叶生长和形态发育c. 开花和结实d. 结实后的营养转移和成熟e. 冬季休眠和春季复苏2. 农作物的生态需求a. 光照需求和光合作用b. 温度需求和温度适应性c. 湿度需求和水分调控d. 土壤要求和根系发育3. 土壤管理和施肥技术a. 肥料的种类和配比b. 施肥的时机和方法c. 土壤有机质的管理d. 土壤酸碱度的调节4. 病虫害防治的方法a. 病虫害防治的原则b. 常见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c. 农作物抗病虫害的培育d. 农药的正确使用5. 实践操作和决策能力培养a. 农作物的播种和移栽技术b. 农作物的灌溉和排水技术c. 农村实践活动的组织和管理d. 农作物生产过程中的决策思维和判断能力四、教学方法1. 理论教学:通过讲座、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等形式,传授农作物种植技术的理论基础知识。

2.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与农作物的实际种植过程,进行操作演练,培养实际技能。

3. 群体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和团队合作,提高学生的协作与沟通能力。

4. 实地考察:安排学生到农田中实地考察,了解农作物种植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价1. 笔试:通过闭卷考试,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根据实践操作,编写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3.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能力和讨论能力。

4. 实地考察报告:根据学生实地考察的情况,要求学生撰写考察报告,评价学生对现场情况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作物栽培学各论》课程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各论》课程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各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性质与定位本课程为农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主要讲授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规律及其环境的关系,突出重点兼顾全面。

课堂采用启发式,重点讲授教材的要点、重点和难点,并介绍作物栽培的最新科技动向。

要求学生掌握主要作物高产栽培的理论基础与技术,即掌握在一定的生态条件下,充分利用当地光、热、水、土壤等自然资源和所投入的生产资料,获取作物最优品质、最佳产量和最高效益的栽培理论与技术。

三、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作物的器官建成,产量、品质形成的基本规律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及农艺措施的原理、效应等理论。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各类主要作物的基本栽培实践技能,了解各类主要作物的研究动态,为学生今后从事具体的农作物新品种栽培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能够进行实际技术指导和从事作物栽培科学研究的能力,通过观察现象探索分析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科学观认识。

四、主要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了解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特点;2.了解作物的起源和分类;3.掌握作物的产量、品质和效益;4.了解作物栽培学的主要科技成就与发展。

【讲授内容】1.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特点2.作物的起源和分类3.作物的产量、品质和效益4.作物栽培学的主要科技成就与发展第二章小麦【目的要求】1.了解小麦的生产概况、起源和分类;2.掌握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3.掌握小麦的产量形成与品质;4.掌握小麦的栽培技术。

【讲授内容】1.小麦的生产概况、起源和分类;2.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3.小麦的产量形成与品质;4.小麦的栽培技术;5.北方小麦几种专项栽培技术。

第三章其它麦类作物【目的要求】1.掌握大麦的生物学基础和栽培技术;2.掌握燕麦的生物学基础和栽培技术;3.掌握黑麦的生物学基础和栽培技术;4.掌握小黑麦的生物学基础和栽培技术。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它是以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肥料学、农业气象学、植物病虫害防治学等多学科为基础,综合运用农业、生物学中许多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栽培管理、生长调控和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

一、作物栽培学的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作物栽培学是一门面向农学专业的专业课程。

是非农学类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

通过对作物栽培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作物栽培方面的基本知识点。

要求学生掌握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先进实用的高产优质栽培理论和技术。

二、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1、种植业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作物生产现状2、作物的概念,指栽培植物中最主要的、最常见的、在大田里栽培的、种植规模较大的几十种植物。

全世界作物大约有90种,我国大约有50种。

3、作物的分类栽培学对农作物的分类方法是按作物的用途,结合植物学系统,将作物分为三大部分,八大类别。

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绿肥及饲料作物。

4、作物的产量①作物的产量概念:栽培农作物的目的是获取较多的有经济价值的农产品。

所谓生物产量是指作物在生育期间所生产和积累的干物质总量,叫做生物产量。

经济产量是指做为栽培目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的数量。

作物的经济产量是作物生物产量的一部分。

②作物产量的构成因素及相互关系作物的产量(经济产量)可以分解为几个产量构成因素。

作物的种类不同,其产量构成因素也不相同。

例如,禾谷类作物的产量,取决于单位面积上的穗数、平均每穗实粒数(每穗颖花数×结实率)和平均粒重三个因素。

作物产量因素之间除了互相制约的一面以外,还有补偿的有力。

5、作物群体(1)作物群体的概念:作物群体是指同一地块上的作物个体群。

个体是群体的组成单位,群体是许多个体组成的整体。

一种作物组成的个体群体是单作群体,两各或两种以上作物组成的个体群体是复合群体。

农作物种植技术教学大纲

农作物种植技术教学大纲

农作物种植技术教学大纲农作物种植技术教学大纲农作物种植技术是农业生产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为了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水平,培养专业人才,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农作物种植技术教学大纲势在必行。

一、教学目标农作物种植技术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农作物种植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了解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掌握科学的种植方法和管理技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二、教学内容1. 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了解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发育阶段,掌握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和需求,包括光照、温度、水分、养分等因素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2. 农作物的选种和育种掌握农作物的选种原则和方法,了解现代育种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对农作物品种改良的意识和能力。

3. 土壤与施肥技术了解土壤的性质和分类,掌握土壤肥力的评价和改良方法,学习科学施肥的原则和技术,合理利用有机肥料和化肥。

4. 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学习农作物的播种、育苗、定植、疏花、修剪等栽培技术,掌握科学的密植、间作、轮作等栽培模式,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5. 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了解常见的农作物病虫害,学习病虫害的防治原则和方法,掌握农药的正确使用和安全防护知识,提高防治效果。

6. 农作物的收获和后期处理学习农作物的收获时机和方法,了解农作物的贮藏和加工技术,掌握农产品的质量检测和包装技术,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三、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课堂讲解、示范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向学生传授农作物种植技术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种植观念。

2.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参与农作物的实地观察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让他们亲身体验种植技术的实际效果。

3. 实验研究引导学生参与农作物种植技术的实验研究,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推动农作物种植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考试通过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农作物种植技术的掌握程度,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作物栽培》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教学大纲一、适用对象适用于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的作物生产技术专业。

二、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主要作物(水稻、小麦、玉米、棉花、油菜等)的生长发育、器官建成、产量与品质形成规律;环境条件和栽培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器官建成、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影响;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理论、技术原理及措施效应等,并用于指导实践,服务于生产,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参考学时70~80学时。

四、学分4学分。

五、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作物的分类分布、生产概况和发展趋势2、了解作物的种植制度3、了解作物栽培的主要环节4、了解当地主要农作物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生产的方针、政策等5、了解当地主要农作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6、基本掌握当地主要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和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7、掌握当地主要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产技术措施(二)能力目标1、能正确认识不同类型作物的形态特征2、能正确使用农作物实验室的常用仪器设备3、熟练进行当地主要农作物生育时期的观察记载4、熟练掌握当地主要农作物的播种(育秧、育苗)技术和移栽技术5、熟练掌握当地主要农作物的田间看苗诊断和管理技术6、熟练掌握当地主要农作物的产量预测和品质评定技术7、掌握当地主要农作物的收获技术8、基本具备拟定农作物生产计划和撰写总结的能力9、基本具有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六、设计思路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以使学生基本掌握当地主要作物栽培技术和操作技能为基本目标,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作物栽培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通过模块与项目工作任务的有机组合,让学生在职业实践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作物栽培学,Crop Cultivation二、课程编号三、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

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探讨实现作物持续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理论和制定栽培技术措施,以促进作物生产的持续发展。

四、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获得作物栽培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作物栽培的基本原则及技术体系。

重点:是作物的分类方法及起源。

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观察、调查及有关品质测试的基本方法和实际操作技能。

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作物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五、作物栽培学与其它相关课程联系与分工作物栽培学与植物生理学、土壤学、作物营养学、农业气象学、耕作学、农业生态学、作物育种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等课程有密切的联系,但又不是这些课程的综合运用或“组装”,它是按照自己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体系,论述作物产量形成的理论和栽培技术,以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

六、教学进度安排汇总表章序讲授时数实验时数讨论共计时数概论第一章11第二章222第三章24第四章44第五章22第六章11各论第一章10212第二章8210第三章66第四章66第五章88第六章8210第七章44第八章628第九章66第十章66总学时数801090七、教学内容要点作物栽培学教学内容包括概论、各论和实验3部分。

§1 概论主要内容:1.作物生产与作物栽培学2.作物的起源、分布与分类3. 作物的生长发4.作物的产量与群体结构5.作物与环境6.作物栽培的基本原则和技术体系重点:作物的生长发育,作物的产量与群体结构,作物与环境,作物栽培的基本原则与技术体系。

第一章作物生产与作物栽培学一、作物与作物生产的概念二、作物生产的重要性三、作物生产概况第二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方法一、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二、作物栽培学的理论基础三、作物栽培学的研究方法第三节作物栽培学发展一、我国古代作物栽培的主要成就二、新中国成立后作物栽培学科的发展三、作物栽培学的发展前景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布和分类第一节作物的起源与传播一、作物的起源二、作物的传播第二节作物的分布与种植业区划一、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二、作物分布的原理三、我国及内蒙古的种植业分区第三节作物的分类一、作物的分类方法二、各类作物简述第三章作物的生长发育重点:作物的生长与作物的发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作物栽培学》是农学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也是一门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课程主要研究和介绍了关于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并探讨栽培管理、生长调控以及优化决策等途径,来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应用性科学。

三、课程基本理念
教学中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和作用,教学内容、目标、方法、模式和评价等要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鼓励学生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通过本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作物栽培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使学生能够了解各种农作物的经济价值和发展前景,能够根据农作物生长发育的特性,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和生产条件,制定科学的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措施,用以指导当地的农业生产。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灵活地组织教学。

讲解时要突出难点和重点,理论联系实际,强化理论,注重实践。

结合当前农业生产的发展,及时补充新理论、新技术。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现代教学手段和条件,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四、教学内容学时分配
1、绪论(3学时)
基本要求
(1)掌握作物栽培学的涵义、学习方法、研究方法、创新方向及其理论和技术体系;(2)了解作物栽培学发展历史、作物起源中心和作物引种时注意的问题。

教学主要内容
(1)作物及作物栽培学得概念;
(2)作物生产的特点及重要性:作物种植的地域性、作物种植的季节性、作物生长的周期性、作物生产的持续性、作物生产的综合性;
(3)作物生产概况:我国种植业的分区,10个一级区和31个二级区;
(4)作物的起源及作物栽培学的历史沿革;
(5)未来作物栽培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

重点
作物栽培学的涵义、学习方法、研究方法、创新方向及其理论和技术体系。

难点
研究方法、创新方向及其理论和技术体系。

2、作物的生长发育特性(3学时)
基本要求
(1)理解农作物基本生长发育规律和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有关概念;
(2)掌握作物生产的光温反应和群体生产动态。

教学主要内容
(1)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2)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
(3)作物生长的相关关系;
(4)作物生长发育与环境的关系。

重点
(1)农作物基本生长发育规律和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有关概念;
(2)作物生产的光温反应和群体生产动态。

难点
作物生产的光温反应和群体生产动态。

3、作物产量与品质形成(6学时)
基本要求
(1)理解农作物产量形成的理论和作物生长分析的方法;
(2)掌握农作物构成产量的因素和各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为提高农作物产量打下理论基础。

教学主要内容
(1)作物产量及产量构成;
(2)作物“源、库、流”理论及其应用;
(3)作物群体及其层次结构;
(4)作物的品质及品质形成。

重点
(1)农作物产量形成的理论和作物生长分析的方法;
(2)农作物构成产量的因素和各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

难点
农作物产量形成的理论和作物生长分析的方法。

4、作物栽培基本技术(3学时)
基本要求
(1)掌握作物的播种与育苗技术和种植密度与种植配置方法;
(2)掌握覆盖栽培技术、营养调节技术、水分调节技术、灾害防控技术以及化学调控技术等。

教学主要内容
(1)耕作制度;
(2)土壤耕作:基本耕作、表土耕作、保护性耕作法;
(3)播种与育苗移栽;
(4)田间管理:作物施肥技术原则、作物施肥技术、作物调亏灌溉技术;
(5)收获与贮藏。

重点
(1)作物的播种与育苗技术和种植密度与种植配置方法;
(2)覆盖栽培技术、营养调节技术、水分调节技术、灾害防控技术以及化学调控技术等。

难点
覆盖栽培技术、营养调节技术、水分调节技术、灾害防控技术以及化学调控技术等。

5、作物化学调控与设施栽培(3学时)
基本要求
(1)掌握作物的化学调控技术;
(2)了解设施栽培技术。

教学主要内容:
(1)作物的化学调控技术;
(2)设施栽培。

重点
作物的化学调控技术。

难点
作物的化学调控技术。

6、水稻(9学时)
基本要求
(1)掌握水稻产量的形成与调控技术;
(2)掌握水稻的基本栽培技术。

教学主要内容
(1)概述;
(2)水稻的生长发育与温光反应特性;
(3)水稻产量的形成与调控;
(4)稻米品质的形成与调控;
(5)水稻的基本栽培技术:云南省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6)水稻其他栽培技术。

重点
(1)水稻产量的形成与调控技术;
(2)水稻的基本栽培技术。

难点
水稻产量的形成与调控技术。

7、玉米(9学时)
基本要求
(1)掌握玉米栽培的生物学基础及产量形成;
(2)掌握玉米栽培技术。

教学主要内容
(1)概述:玉米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玉米的起源与传播、世界玉米生产概况、中国玉米生产概况、我国玉米栽培科学的发展、我国玉米产区划分;
(2)玉米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3)玉米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
(4)玉米栽培技术。

重点
(1)玉米栽培的生物学基础及产量形成;
(2)玉米栽培技术。

难点
玉米栽培的生物学基础及产量形成。

8、小麦(6学时)
基本要求
(1)掌握小麦产量形成与高产群体;
(2)掌握小麦栽培技术。

教学主要内容
(1)概述:生产小麦的意义、小麦的起源、世界小麦的生产概况、中国小麦生产概况、我国小麦种植分区;
(2)小麦栽培的生物学技术;
(3)小麦产量形成与高产群体的培育;
(4)小麦籽粒品质及其调控技术;
(5)小麦栽培技术。

重点
(1)小麦产量形成与高产群体;
(2)小麦栽培技术。

难点
小麦产量形成与高产群体。

9、马铃薯(6学时)
基本要求
(1)掌握马铃薯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2)掌握马铃薯的栽培技术。

教学主要内容
(1)概述:马铃薯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马铃薯的起源生产概况与发展趋势、我国马铃薯产区的划分;
(2)马铃薯栽培的生物学基础:马铃薯营养器官的生长和发育、马铃薯的生育过程、马铃薯产量形成的过程、马铃薯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3)马铃薯的栽培技术;
(4)马铃薯的退化及其防止。

重点
(1)马铃薯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2)马铃薯的栽培技术。

难点
马铃薯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10、甘蔗(6学时)
基本要求
(1)掌握甘蔗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2)掌握甘蔗栽培技术。

教学主要内容
(1)概述:发展甘蔗生产的意义、甘蔗起源传播及甘蔗糖业的发展、甘蔗生产概况、中国近些年甘蔗生产技术的发展、中国甘蔗种植的分区、甘蔗品种类型;
(2)甘蔗栽培的生物学基础:甘蔗的栽培种、甘蔗的形态特征、甘蔗的生长发育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3)甘蔗栽培技术;
(4)甘蔗育苗移栽技术要点;
(5)甘蔗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6)宿根甘蔗栽培技术要点;
(7)果蔗栽培技术要点。

重点
(1)甘蔗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2)甘蔗栽培技术。

难点
甘蔗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六、课程教学建议
本课程的突出特点是理论性与实践性二者的紧密结合,以讲授为主,实行多媒体及板书结合教学,根据各个章节的不同内容,结合视频教学、小组讨论、参观实践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另一方面要促进学生掌握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手段和方法,应用好学校图书馆和网络数字化教学资源,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七、课程评价建议
本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式:出勤、作业、课堂讨论、课堂提问、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等形式。

期末总成绩=平时出勤、课堂表现(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和平时作业(15%)+期中考查(15%)+期末卷面考试(70%)
八、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1、建议选用教材及参考书目
[1]《作物栽培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胡立勇、丁艳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2]《作物栽培学总论》(全国高等农林院校规划教材),曹卫星主编,科学出版社,2006年
[3]《作物栽培学概论》(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董树亭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
[4]《作物栽培学总论》(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董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
2、网络资源
[1]华中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精品课程》
相关网址:/news/2008gj.asp
[2]中国作物种质信息网
相关网址:
[3]作物栽培中国农技推广
相关网址:
执笔人:
审核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