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杂志与大众文化
中学语文教材中大众文化开发的问题分析
To a t lN0 2 3 . 1
中学语文教材中大众文化开发的 问题分析
董 颖
( 西师范大 学 文 学 院, 西 桂 林 5 10 ) 广 广 404
摘要 : 大众文化 已经被广大 中学生认 可和接 受, 是在 中学语文课本 中缺席状 况严重。本文试 图分析 这一现 象, 但 以期寻 找适 当的途径 , 学、 科 合理地在 中学语文教材 中开发 大众文化资源 , 建造 生动活泼的语 文课 程。 关键词 : 大众文化 ; 中学语 文教材 ; 中学生
4 0
括正在 蓬勃发 展 的大众 文 化和 民间 文化 。 我 们看 到 , 新课 改 的背景 下 , 在 很多 教材 已经开
3 大众 文化 课 程 资 源 引 人 到 中学语 文 教材 中 , . 往往难 以操 作 和实施 。有 些语 文教 师 即使意 识到 大 众 文化 的重 要性 , 因没 有 寻找到 恰 当的方 法 , 以 也 难
处可见的海报 、 灯箱、 广告牌 、 公共汽车箱体上诱人 的商品推荐与商城呼唤 , 当然 , 还有令人眼花缭乱的 时尚杂志 , 比皆是 的各种类 型 的专 卖店 , 比 这表 明在 这样的文化背景下 , 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 , 科技的迅
收 稿 日期 :o 9 4 1 2 o —o — 0 作者简介 : 董 颖( 96 ) 女 , 17 一 , 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 士研究生。
在 第三部 分 的教 材 编 写建 议 中说 : 教 材 编写 应 充 “ 分体现时 代特点 和现代 意识 ”,教 材选 文要 具 有典 “ 范性 , 质兼美 , 有文 化 内涵 和时 代气 息 ” 文 富 。在 课
程资源 的开 发 和 利 用 部 分 又说 : 语 文 课 程 资 源包 “
大众文化视域下的文艺类杂志书兴起研究
大众文化视域下的文艺类杂志书兴起研究作者:郑梦婷来源:《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05期摘要:“杂志书”,是“杂志(magazine)”与“书(Book)”的结合,它结合了杂志与书的各自优点,既有杂志的连续性和多栏目特点,又有图书的完整性思想性内容,既以内容见长也以营销手段拔萃,它是一种崭新的文化商品,吸引有文化共鸣的读者消费。
本文以市场上流通的文艺类杂志书为研究目标,以大众文化理论作为研究范式,从大众文化角度对其进行内容分析,叙述其出现的历史必然性。
关键词:大众文化;杂志书;消费主义一、杂志书概述“杂志书”,是“杂志”与“书”的结合。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杂志书”诞生于日本,后被引入台湾。
我国大陆杂志书的出现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当时实行刊号控制政策,申办新刊号极为困难。
于是,以书代刊,每本杂志用一个书号是当时普遍的现象,它开始走进消费者的视野,吸引众多人目光。
1996年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老照片》系列,由于其图文并茂,极具可读性,其第一辑总印数就达到了30万册,由此可见,第一本杂志书是极其成功的。
在之后不断的发展摸索中,更多杂志书相继问世,如郭敬明主编的《最小说》、《岛》系列杂志书、张悦然主编的《鲤》和饶雪漫主编的《最女生》、安妮宝贝主编的《大方》、韩寒主编的杂志书《独唱团》、张立宪的《读库》系列、以都市女性为主的时尚系杂志书《听薇》、以男性青少年受众为主的小说志《九州幻想》系列等等,这些杂志书都吸引并稳定了一大批读者群。
二、杂志书分类由于杂志书的特殊性,连续出版的特点要求它必须有更明确的受众定位。
根据内容的不同,杂志书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文艺类杂志书:以小说、散文、诗歌、随笔、杂评、传记,摄影、绘画为主要表现形式,以文图结合为主要手段。
如以照片为主、文字为辅的《老照片》、力求传播经典文化文本的《读库》等。
二、生活资讯类杂志书:如服饰搭配、美容美发、烹妊菜谱、运动健身等领域,是读者的生活指南。
大陆文化研究中的“法兰克福学派现象”
大陆文化研究中的“法兰克福学派现象”《No Logo: Taking Aim at the Brand Bullies》一书于2000年在美国出版以来,始料所未及地在英国与法国引起好评。
该书作者Naomi Klein分析了在全球化时代里,巨型跨国公司创造了品牌以及认同。
然而,这个市场操作背后却使得消费者置身于一个看似多元的品牌空间,事实上,在这样的环境底下,消费者是无选择性的。
不仅如此,"品牌帝国主义"背后更包含了基于政经不平等的剥削关系。
面对这样的情形,作者提出了「新实践主义」(new activism)作对抗品牌的方式。
文化研究一向具有"在地性"(local)观点的特质,也就是不同社会在不同的政治经济发展以及历史情境之下,每个社会有其异质性。
也因此,面对政治、社会、文化现象的解读,必须从本土的脉络出发,在本土的反省当中,找寻出与之对抗的理论资源与实践可能。
随着大陆经济的持续发展,《No Logo》书中所述跨国公司的种种运作模式事实上早已出现在大陆社会。
如何具有思考性地面对这个发展当中的消费社会及其衍生现象?已成为大陆文化研究学者所热烈讨论的议题。
在大陆文化研究者所思考的议题当中,文化工业体制所塑造的阶级修辞论述(包括"中产阶级"、"成功人士"等)是其关注的焦点之一,也是文化研究者大力批判的对象。
与大陆本土文化研究相随出现的,是对西方文化研究着作的大量翻译。
不过,尽管批判的理论资源日益多元化,但大陆文化研究者似乎对法兰克福学派情有独钟,法兰克福学派在大陆文化研究当中似乎仍扮演了一种主流的角色。
在本文当中,笔者拟先从赵斌于2001年发表于《视界》第三辑的〈社会分析与符号解读─如何看待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流行文化〉一文[1]进行讨论,笔者先从历史的脉络回顾法兰克福学派与大陆文化研究者之间的互动,然后分析赵文"重回法兰克福学派"此一呼吁背后的历史情境。
时尚杂志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分析——以《瑞丽》为例
实 物 女性 男性 两性
1 2 2 5
O
1
2 3
l 7 1 O
1 2 2 3
1 O
1 0 2 3
1 2
1 4 2 0
0 l
7l
18 0
3 4
经研 究 ,这些 广告多集 中在女性面部美容 、养生保
要体现在时装 、钻石 、生活用 品几个方 面。这些女性用
年的封面多元化逐渐趋强 ,开始把男性形象和两性作为
封面 ,与社会 的实时影响有一定关系。
在《 瑞丽 》封二 、封三和封底 的广告形象中 ,女性 形象 出现的频率仍旧偏高 , 见表 1 ) ( . 商家越来越倾向 2
于利用女性形象作为商品推销 的手段与途径 ,女性成为
消费主义的主要代表符号。近年来 ,实物在广告 中出现
表 l 《 I 3 瑞丽》以女性形象为主的广告类型统计 ( 0 4 0 8 2 0  ̄2 0 )
面 部 美 容 养生保健 香 水 手表 、车 其他
34 %
3 9% 3 7% 9% 7% 8 %
40% 3 6% 8 % 8 %
7%
4 2% 3 6%
第 l卷 9
第8 期
牡 丹 江大 学学报
J u n 1 o M d n in U i e s t o r a f u a ja g n v r i y
Vo1 9N 8 .1 o. A g 20 0 u. 1
2 1 年 8月 00
文 章 编 号 : 10 .7 7 ( 00 80 1 ・3 0 88 1 2 1 )0 —100
其广告也着意渲染女性对男 性似乎是必然的崇拜 、臣服
绚丽 的包装 ,吸引了广 大读者 的注意力 ;其次 ,它借助
大众文化与艺术的传播
发挥媒体的作用
利用社交媒体:如 微博、微信、抖音 等,扩大传播范围
制作高质量的内容: 如纪录片、电影、 音乐等,提高传播 效果
举办文化活动:如 艺术节、音乐会、 展览等,吸引更多 人参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利用传统媒体:如 电视、广播、报纸 等,扩大传播影响 力
案例分析
成功的大众文化与艺术传播案例
迪士尼:通过电影、主题公园、衍生品等方式,成功传播其文化与艺术 漫威:通过漫画、电影、电视剧等方式,成功传播其超级英雄文化与艺术 故宫博物院:通过展览、文创产品等方式,成功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 音乐节:通过音乐、艺术、文化等方式,成功传播音乐文化与艺术
大众文化与艺 术的关系
大众文化对艺术的影响
推动艺术创新:大众文化为艺术提供了新的灵感和素材
改变艺术形式:大众文化使得艺术形式更加多样化,更加贴近大众 影响艺术价值:大众文化使得艺术作品的价值更加多元化,不再局限于传 统艺术价值 促进文化交流:大众文化使得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得以交流和融合
艺术对大众文化的推动作用
大众文化与艺术的 传播
汇报人:
目录
01 大众文化的定义与特点
03 大众文化与艺术的关系
05 如何提升大众文化与艺术的传播效 果
02 艺术的传播方式与途径 04 大众文化与艺术传播的未来发展 06 案例分析
大众文化的定 义与特点
大众文化的概念
大众文化:指广泛传播于社会各个阶层的文化形式,具有普遍性、通俗性、娱乐性等特点。
艺术的传播方 式与途径
传统艺术传播方式
口口相传:通过口头讲述、歌唱等方式传 播
艺术品展览:通过展览、博物馆等方式展 示和传播
书籍记载:通过书籍、文献等方式记录和 传播
浅谈我国时尚杂志广告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文 章 编 号 : 1 7 —12 ( 0 2 60 7 —2 6 28 2 2 1 )0 —0 30
一
、
时尚类杂志广告 的特点
和 艺术 欣 赏 性 , 每 一 则广 告 的 制 作 都 像 艺 术 品一 样 ,令 人 赏 心 悦 目。
二 、 时 尚期 刊 广 告 经 营 中的 问题
( )内容 与广告 的 矛盾 一
随 着 时 尚类 杂 志 种 类 的增 多 , 时 尚 杂 志 在 内容 方 面 开 始 杂 志 注 重 印刷 排 版 ,刊 登 在 这 上 面 的广 告 也 因 各 种特 殊 出现 同质 化 , 内 容 日渐 僵 化 。 包 括 一 些 做 的 比较 出色 的 、影 印刷和彩色 印刷 而格 外具有 美感和 艺术欣赏性,在这其 中做 响力较大 的杂志 ,如 《 瑞丽》 E L 、《 、{ L E ̄ 昕薇》 米娜》等 。 、《
( )广告 保存 时 间更持 久 二
一
品 一 定 会 含 有 果 酸 、A 酸 或 水 杨 酸 … …” 边 配 上 插 图 ,推 荐 旁
般的期刊杂志 ,如 《 青年文摘》 读者 》等都 是普通 、《
使用产品:C A I L R NS清透美 白淡斑精华笔 5 0元/(m1, 2 7 )
滚 珠 设 计 可 以直 接涂 抹 于 色斑 处 ; I NC G VE HY 净 白盈 采 密 集
( )广告更加具有美感和艺术欣赏性 三
的最 为完美 的当属时尚类 杂志,时尚杂志中的广告很多都是 时尚杂志 的同质 化愈演愈烈,致使很多读者觉得每本杂志都 国际一 线品牌 的广告,这 种国际一线品牌是非常注重广告的 差不 多,千 篇一律,无任 何新意 。各个杂志社为 了追求更加
时尚杂志的传播特点及发展趋势
时尚杂志的传播特点及发展趋势时尚杂志的传播特点及发展趋势Theory of a fashion magazine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陈诚(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四川成都610064)摘要:本篇论文在基于时尚杂志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时尚杂志的四个传播特点:消费主义倾向性、具体广告性、受众定位的确定性和逐渐细化以及注重感官的愉悦性。
并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对时尚杂志的发展趋势做了分析,本文认为时尚杂志的发展将趋于网络化及创新性及差异性。
关键词:时尚;杂志;传播特点;发展趋势一、时尚杂志现状1、男性时尚杂志纵观整个时尚杂志业,男性时尚杂志相对于女性时尚杂志而言是在算是很少。
正式出版和发行的男性时尚杂志勉强算上那些与男性有关的财经、地产、车、健美等杂志,真正走向赢利的尚不足20本,与女性刊物的规模无法同日而语。
从近期的态势看,国家的政策还是比较有利于细分杂志的发展的。
在中国目前的国情下,广告主还是比较认综合性的杂志。
这一点是非常棘手的,如何面对这一现实,教育、扭转广告主的观念,是包括《时尚健康》在内的专业性杂志的努力目标。
1从90年代末的男性时尚杂志出现到2004年的突围再到2005年的沉寂。
男性时尚杂志仅有不到10年时间。
虽然业内人士至今仍然认为,男性时尚杂志存在着很大的市场空间。
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男性时尚杂志的内外部生存环境并不是那么乐观。
22、女性时尚杂志相比市场上的其他杂志,20元左右的时尚杂志算是时尚杂志中的“奢侈品”了。
目前的许多女性时尚杂志的高价,却不能保证其在内容上有相应的阅读价值。
因此,虽然不断有新的女性时尚杂志创刊,但真正能在读者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并不多。
据不完全统计,在2004年,全国共有180余家新创刊(含改刊)的杂志出现,平均不到两天就诞生一种,其中时尚类杂志106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去年全年倒闭的时尚类杂志共有54种,平均一星期就有一家时尚杂志社倒闭。
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历史趋势
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历史趋势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它们代表着当代社会的思潮和时尚风向。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历史趋势。
1. 大众文化的兴起大众文化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
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和大众传媒的普及,大众文化开始在社会中扎根并迅速蔓延。
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兴起,大大促进了大众文化的形成和传播。
人们开始共享同样的娱乐、信息和消费文化,大众文化也因此产生了。
2. 大众文化的特点大众文化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大众文化具有普遍性和传播性,能够快速传播到不同的地区和人群中。
其次,大众文化通常是商业化和市场化的,商家通过大众文化产品获取经济效益。
再次,大众文化对社会生活产生深远影响,塑造了大众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
3. 流行文化的兴起流行文化是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体现在时尚、娱乐、音乐、电影等领域。
20世纪60年代以来,流行文化逐渐兴起并迅速发展,成为了当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流行文化代表着时代的精神和文化标志,受到了广大年轻人的喜爱和追捧。
4. 流行文化的特点流行文化有以下几个明显特点:首先,流行文化具有瞬时性和变动性,时尚总是瞬息万变,人们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追赶新潮流。
其次,流行文化具有大众化和大众接受度高的特点,满足了大众对娱乐和消费的需求。
再次,流行文化体现了个性和多样性,人们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文化产品和生活方式。
5. 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也在不断演变和更新。
未来,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将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各具特色的文化形式会更多地涌现出来。
同时,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也面临着挑战和变革,需要不断创新和拓展,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人们的追求。
总之,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作为当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趋势和发展方向备受关注。
大众文化
就文化的审美而言,大众文化突破了艺术与非艺术、审美活动与日常生活的界限。在以往很长的历史时期, 美和艺术都疏离普通民众;而在今天,借助于大众媒介、文化工业等手段,美和艺术普及化了,审美的经典性与 日常性从针锋相对走向了和谐统一,原先遭受经典美学打压的欲望、诱惑、利益等被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处于 文化中心或热点的不再是传统的经典艺术,流行歌曲、电视连续剧、广告、时装、模特表演、网络文学、畅销书 以及动漫、网上视频、网络游戏、手机视频、手机短信等审美形式不断涌现。
2004年,杨臣刚的网络爱情歌曲《老鼠爱大米》一夜走红,不仅迅速占领了mp3下载排行榜榜首,并且创下 互联网有史以来同一首歌同一时期1亿人次的最高点击率。正是因为网络媒介的平台,为面广量大的受众群体提供 了传播的条件,以至一时间,大城市小乡镇,街头巷尾、校园内外,到处传唱《老鼠爱大米》。由此可见,利用现 代大众传播媒介,成批地制作和传输大量信息并作用于受众,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特点。
关系
一、先进文化能发挥对大众文化的导向作用
1.文化建设是“先进性”与“大众性”的统一。一方面,先进文化只有在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时才能实现其 功能和价值。文化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必须植根于群众的生活中,必须深入到大众的心理层面,塑造正确 的价值观,从而对整个社会发生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广大群众是创造、实践和享受文化的主体。大众文化的 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一个社会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
它既是一个社会整体文化发展状态和程度的标志,也是一个社会的文化是否成熟的标志,更是文化进一步发 展、创新的基础和环境,直接决定了文化进一步创新和发展的方式和质量。因此,先进文化建设就是建设先进的 大众文化,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也就是大众文化的前进方向。
2.大众文化在先进文化的行列中占据着较重要的位置。这是由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先进性决定的。因为,大 众文化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文化的封闭状态和单一格局,实现了文化的大众性与共享化,促进了文化市场的繁 荣与文化产业的形成,扩大了文化的受众群落与传播空间,密切了文化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增强了现代意识与 时代精神。
大众文化的特点
中国的大众文化崛起于20世纪后半叶。
它伴随着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而觉醒,植根于市场经济的沃土而成长,在短短的不到20年的时间里,便当代科学精神,从而使自身呈现出一种科学化发展方向。
否则,就有可能是虚妄和病态的,甚至有可能误入歧途。
国际化发展方向 21世纪是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世纪,每一个国家和民族要保持生机、活力和先进性,都必须与整个世界保持全面开放、充分交流状态,广泛、及时地学习和吸收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与国际文化主潮流相接轨、与国际文化新进展相协同。
具体到最贴近百姓生活、最能影响民众精神的大众文化来说,它要有效地发挥引导大众追求、促进大众发展的积极作用,同样需要通过广泛及时地吸收和借鉴国外的有益文化成果来丰富自己的文化内容和创新其表现形式。
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水准,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到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民族化发展方向 大众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中断,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土壤、反映民族文化思想、体现民族文化风格、优化民族文化人格和展示民族文化精华,这是确立中华民族的国际文化地位的基本要求和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最先进民族之林的基本方略,也应当是21世纪中国大众文化发展的基本方向。
“快餐”式大众文化是传媒低俗化的文化根源2010年第14期传媒低俗化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众传播市场化、娱乐化蓬勃兴起的变异现象,主要是指大众传媒在传播活动中放弃自身社会责任、片面迎合部分受众低级趣味和需要,如炒作明星绯闻、迎合猎奇心理、注重感官刺激、渲染暴力色情等不良倾向。
其主要表现:一是在内容上以“窥私”姿态、猎奇心理观照世界,将凶杀、暴力、色情甚至是封建迷信、人类灾难等信息还原、放大,将重点放在花边新闻、犯罪和暴力事件、公众人物隐私等方面,不仅“星、腥、性”等各种低俗场景出现在新闻媒体上,而且“冷血新闻”、“恶搞新闻”、“炒作新闻”频现;二是在表现形式上过分强调故事性、趣味性,标题设置极具煽情化,版面处理追求视觉冲击,走新闻故事化、戏剧化的道路,感情因素和细节被大肆渲染,甚至以色情画面、挑逗性动作和粗俗肉麻的语言来迎合低级趣味。
新闻学100个名词解释
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4、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5、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6、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7、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
美国学者戴维•伯洛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主要论点是:①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②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
他提出“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9、“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R、布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动机两个环节,把它变成7W 模式。
传播学上的三大类基本模式:①线性模式,②控制论模式,③社会系统模式。
10、拉斯韦尔模式(传播过程中的5W):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11、申农-韦弗模式:线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为三种,把讯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
12、传统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
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13、控制论模式: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
大众文化概念
大众文化概念大众文化(popular culture 或mass culture)是指以大众传播媒介(机械媒介和电子媒介)为手段,按商品市场规律去运作的、旨在使大量普通市民获得感性愉悦的日常文化形态。
在这个意义上,通俗诗、报刊连载小说、畅销书、流行音乐、电视剧、电影和广告等无疑属于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西班牙哲学家奥尔特加《民众的反叛》一书中。
主要指的是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
扩展资料:大众文化的特点:1、属性的商品化大众文化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文化与工业联姻的结果。
作为一种消费文化,它具有由文化产业机构生产供现代大众消费的商品属性。
高雅文化往往羞羞答答,不承认其商品特性,或者有意淡化它,似乎艺术一旦与商品结缘,就浑身沾满了铜臭,亵渎了审美的圣洁。
大众文化一开始就以商品的形式出现,从不隐讳自己的商品属性。
作为文化商品,它极力开拓文化市场,以文化、审美去获取最大的利润。
电影制片厂、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社、杂志社、网站等正是这些文化商品的生产机构。
2、传播的媒介化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关系密切。
大众传播由专业群体使用大众媒介,大量、迅速地传播信息,对受众施以影响。
大众媒介包括报纸、杂志、书籍等机械印刷媒介和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电子媒介。
大众媒介的应用,拓展了大众文化的公共领域和大众文化的对象、范围。
我们接受人类存在的在象征意义上超越民族和无可改变的物质特性越快,那就越好。
3、制作的标准化现代科学技术为大众文化的产生提供了技术手段,不仅表现在传媒方面,而且表现在生产制作方面。
高新技术的引进、器材设备的更新,尤其是电脑技术的使用,提高了大众文化的质量。
因此,大众文化能够像工业产品那样,生产程序化、规模化、批量化和标准化,形成了在市场上有竞争力的文化工业。
正是由于大众文化能够批量生产、无限度复制,所以大众文化具有明显的标准化、齐一化的特征,而缺乏真正艺术品所具有的无可替代的个性特征。
大众文化的名词解释
大众文化的名词解释大众文化是指在广泛分布的人群中形成的、融合了各个群体智慧和兴趣的一种文化形态。
它是现代社会中普遍被大多数人接受和喜欢的文化,具有较高的普及性和群众性。
大众文化是随着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其特点是大规模生产、商业化和大众传播。
它通过大规模制作和传播的方式达到广泛受众,受到大众的追捧和喜爱。
大众文化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 大规模生产和商业化:大众文化的制作和传播过程是经过商业化运作的。
不同于传统文化的精品制作,大众文化的产业化和商业化特点使得其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大量的大众文化产品通过工业化的生产方式迅速生产,大大提高了文化产品的生产速度和数量。
2. 广泛普及和群众性:大众文化是以广泛分布的人群为受众对象的,因此具有较高的普及性和群众性。
大众文化产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大众传媒进行传播,使得受众范围广泛,可覆盖的人群更多。
3. 多样性和娱乐性:大众文化的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各个领域的话题,如电影、音乐、热门节目、时尚潮流等。
大众文化的制作目的是为了迎合大众的需求,满足人们的娱乐和消费欲望。
4. 趋同性和单一性:由于大众文化的商业化运作和追求市场的普及性,一些大众文化产品在形式和内容上存在趋同性和单一性。
这些产品通常追求于市场的一致性,往往具有相似的模式和特点。
5. 可塑性和商业性:大众文化在制作和传播过程中,往往经过商业化运作,以求获得经济效益。
在商业化的过程中,大众文化产品常常经过精心设计和包装,以提高吸引力和销售量。
虽然大众文化具有一定的商业色彩和商品属性,但它也是社会较为普遍的文化形态,为人们提供了广泛的娱乐和消费选择,也有利于连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沟通,形成社会共同认知的基础。
第二章 大众文化的典型形态之现代刊物
二、现代刊物作为大众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时尚的传播者:流行性 时尚,指的是某一特定时期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 惯。而现代社会的时尚往往指的是在现代社会中流 行的新潮观念、新锐主张和新潮生活方式。 首先,现代刊物会直接影响大众的生活方式,引导大 众追求流行的生活方式。(衣食住行) 其次、现代刊物会改造大众的价值观念,引导大众拥 有流行的价值观念。(生存方式、价值观念、审美 趣味、情感倾向)
3、《我爱你!》(第33/34期 1998年2
月1日)
《新周刊》替中国人第 一次大声说出“我爱 你!” ,成为当年情 人节的最佳礼物。
4、《砸烂电视》(第63期 1999年7月15日)
由对中国电视的批判,升级为 对电视作为当代娱乐产业和低 俗文化趣味代表的痛击。这个 “猛烈”的标题,反映了《新 周刊》对于以电视为代表的当 代弱智文化的不予宽恕的批判 态度。借助于这种电视文化批 判,《新周刊》跃进到了对当 代娱乐工业和通俗文化进行全 面解构的新阶段。
9、《“汗”语言拍案惊奇》(总209期
2005年8月15日)
《新周刊》对汉语言在当代网络文化境 遇下新流变的一次极具文化社会学深度 和敏锐时尚感的卓越报道。2003年, 《新周刊》曾以《当代汉语贡献榜》专 题,重估了50年来汉语文化的变迁。而 本期专题则不仅进一步深化了其对汉语 言文化当下处境的思考,更透过网络汉 语新生态的独到描述与整合,勾画出时 代价值观的重大演变。
5、《飘一代》(总第85期 2000年6月15日)
“飘一代”,《新周刊》 最著名的原创概念,并 成为新世纪新新中国相 同精神气质和生活态度 群体的时尚标签。
6、《第四城》(总第91期
2000年9月15日)
用街头文化和时尚元素吸引年轻读者的注意力
用街头文化和时尚元素吸引年轻读者的注意力在互联网时代,年轻人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街头文化和时尚元素作为当下年轻人的热门话题,成为吸引他们注意力的有效手段。
本文将探讨如何利用街头文化和时尚元素吸引年轻读者的注意力,并提供一些建议和案例。
一、引言随着街头文化和时尚元素在年轻人中的盛行,出版、媒体和文化产业也开始关注如何将这些元素融入到内容中,以吸引年轻读者的注意力。
下面将从街头文化和时尚元素的定义、年轻人的阅读习惯以及如何运用这些元素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等方面进行论述。
二、街头文化的定义与特点街头文化是指源于都市的大众文化表现形式,具有细分领域、时代特征和社会符号等特点。
年轻人作为街头文化的主要受众,喜欢追逐潮流、追求个性和自由。
因此,街头文化在内容设计中具有重要地位。
三、时尚元素在年轻读者中的影响力时尚元素在年轻读者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时尚不仅是一种穿着打扮的方式,更是对生活态度、审美追求和个性表达的体现。
年轻人钟情于时尚元素,不仅是为了彰显个性,更是表达自己对社会的态度。
四、如何运用街头文化吸引年轻读者的注意力1. 内容与时尚潮流相结合:在内容设计中融入时尚元素,如穿搭搭配、潮流单品推荐等,与年轻读者的兴趣相契合。
2. 利用街头文化符号:运用街头文化中的符号和标志,比如涂鸦、街舞、嘻哈等,作为视觉元素,吸引读者的眼球。
3. 配合音乐和影像:采用时尚音乐和街头影像来加强内容的表现力,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
4. 引入专业人士:邀请街头文化专家、时尚大咖等进行合作或撰写专栏,增添内容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五、成功案例分析1. 某时尚杂志:该杂志在每期内容中都探讨时下最流行的街头文化和时尚元素,通过精美的排版、优质的图片和专业的评论,吸引了大量年轻读者的关注。
2. 某出版社:该出版社推出了一系列与街头文化相关的图书,包括涂鸦艺术、街舞教程等,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互动性质,吸引了年轻读者的参与和阅读。
六、总结街头文化和时尚元素是吸引年轻读者的有效手段,通过运用街头文化的特点和时尚元素的影响力,可以提升内容的吸引力和阅读体验,进而吸引更多的年轻读者。
时尚杂志文化定位相关思考
时尚杂志文化定位的相关思考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开放,”时尚”一词在中国大为走红。
本文通过对时尚杂志的重新定义,发现其具有的独特文化性,本质上连接了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
关键词:时尚杂志特性大众文化精英文化时尚杂志不仅引领着大众的消费旨趣,也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分解和融合,让人们以多元化的审美方式,来追求、体味、享受愈加丰富多彩的生活之美。
一、时尚杂志的重新定义时尚杂志不再单指那些服饰、化妆、女性杂志,随着时尚元素的扩散,时尚杂志所指的范围也应该得到相应拓宽。
时尚杂志囊括了丰富内涵的,例如居家、旅游、美食、音乐、电影、体育、艺术、设计等和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影响到现代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影响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的,具有社会前沿性的杂志。
二、时尚杂志的文化特性时尚杂志所要塑造的文化表征是一种中立的、引导但不劝服的形象。
时尚杂志有着其独有的文化特性,起着一定积极意义的,并且这些文化特性共同建构孕育出了时尚杂志的文化定位。
⒈流行性时尚杂志所宣扬的文化是需要被广泛传播的,越是在大范围内引起反响,越能实现时尚杂志的价值,而只有广泛传播的流行才能成为时尚。
时尚的事物必定引来某些群体的模仿,成为一定范围内的流行。
于是这种文化表现为需要被读者认同,被读者欣赏,被读者追捧。
流行性作为时尚杂志文化特性中的重要一点,表现为时尚杂志实体与虚体的流行元素。
也就是说,其流行性可以分为时尚杂志实体的流行性和时尚杂志虚体的流行性。
时尚杂志实体的流行性是指时尚杂志从版式到内容到表现形式的一种流行。
这是一种读者看得见的流行。
虚体的流行性是指时尚杂志所倡导的精神内涵、品牌价值以及思想观念等读者看不见但潜移默化被影响的方面。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该杂志通过构建”敏锐反馈社会”的品牌形象,来阐述独特的生活理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读者的思想观念。
⒉符号性杂志以图片与文字的形式组成版面语言,给我们的世界赋予了符号的意义。
所有的传播过程都是符号化的,这些符号充满了文化意义。
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女性形象研究
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女性形象研究在当今社会中,大众文化对女性形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传媒展现的形象还是商业广告打造的形象,女性所承担的角色和期望标准都在不断改变。
这些改变如何影响了女性的自我认识和社会地位,也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一、大众文化下的女性形象大众文化是指被大众及流行文化所接受的一种文化现象。
它是由传媒、社交网络、时尚等引领而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
在大量的文化信息和娱乐产品的影响下,女性形象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女性形象主要是温柔、贤惠、善良、顺从等,但随着现代女性的觉醒和反叛,这种传统形象正在逐渐被打破,而新的女性形象也开始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
二、流行文化下的女性形象流行文化既是大众文化也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
流行文化的影响不仅限于传媒和广告,还包括音乐、电影、时尚等多个方面。
流行文化的兴起,催生了很多前卫、个性化的女性形象,如《Sex and the City》中的女主角们,她们单身、经常更换情人,时而可爱可人,时而傲娇任性,无论是生活方式还是恋爱观都与传统女性形象大相径庭。
再比如造星机构打造的艺人们,许多都以肉体美及服装造型等作为其卖点,制造了不少争议。
但无论好坏,都无法否认这种流行文化的兴起催生了很多新的女性形象,这些形象也给许多女性带来了启发和启示。
三、商业广告下的女性形象商业广告以推销产品为主要目的,它的成功往往依赖于吸引顾客的视觉、心理和情感。
其中,女性形象成为了一个常被操作的素材。
例如,像Victoria's Secret这样的内衣品牌,一直以性感、火辣的女性形象作为广告的主打,从而获得更多的关注和销量。
但是,这种性感、火辣的女性形象,又何时成为了女性在商业广告中的主要定位?很多电视广告和外部广告总是通过这种方式來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并让消费者购买产品。
此时,女性形象不仅仅是商品的陪衬,更成为推动商品销售的核心竞争力。
但这种商业广告所唤起的女性形象,是否真正代表了女性全面多元的形象,值得深思。
大众文化的特点
大众文化的特点1、商品性即它伴随着文化产品大量生产和大量销售,大众文化活动属于一种伴随商品买卖关系的消费行为;2、通俗性即大众文化不是特定阶层的文化,而是为社会上散在的众多“一般个人”的文化;3、流行性即大众文化是一种时尚文化,呈忽起忽落的变化趋势;4、娱乐性大众文化文本无论其结局是悲是喜,总是最求广义上的愉悦效果,使公众的消费、休闲或娱乐渴望获得轻松的满足。
5、依赖性即大众文化主要是在大众传媒的引导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没有大众传媒,也就没有大众文化。
在这个意义上,大众文化也是一种传媒文化。
6、大众媒介性即大众文化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媒介,具有这种媒介所规定的特点。
大众媒介,通常包括机械印刷媒介(报纸、杂志、书籍等)和电子媒介(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两大类。
7、日常性与欣赏高雅文化带有更多的个体精神性不同,公众对于街头广告、电视剧、流行音乐、时装、畅销书等大众文化的接受,是在日常生活的世俗环境中进行的。
8、类型性大众文化理论大众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哲学家奥尔特加《民众的反抗》一书中。
主要指的是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
罗森贝格认为大众文化的不足之处是单调、平淡、庸俗,以及容易在富裕生活中产生的诱惑和孤独感。
大众文化往往通过大众化媒体(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来传播和表现,尽管这种文化暂时克服了人们在现实中的茫然和孤独感以及生存的危机感,但它也很可能大大降低了人类文化的真正标准,从而在长远的历史中加深人们的异化。
大众文化理论滋养的土壤是现代工业社会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伴随高科技生产而呈现纷繁的物质文化消费。
文化消费是现象,不是文化本身;文化是精神产品,不是具体的物质。
工业化生产解决的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即提供丰富的生活物质,文化解决的是人类生存的高级需求,即精神提升和美的建构,亦即人类如何实现自身价值、发掘自身潜力、实现对人性的终极关怀。
大众文化的倡导者显然忽略了这个简单的事实。
《知音》杂志为例大众文化杂志评析
《知音》的特色
• 《知音》的特色是关注社会、关注焦点、关注潮流、关注 普通人的精神世界,集时代性和趣闻性于一身,以纪实手 法从各个不同层面讲述关于人、关于生命的震撼心灵的格 式,宣扬人性的至善和生命的专美,用感人的故事打动读 者。 • 其文章是原创,操作难度比较大。 • 《知音》的读者定位是大众,因而它所有的故事都是为了 感动大众,它成功的奥秘很简单,那就是用精彩感人的, 它的故事涉及情爱、生命、事业、家庭等等,但一个“情” 自可视为《知音》的主旋律。
第三个阶段:2000~2002年
• 2000~2002年是《知音》的品牌扩张阶段。其扩张的结果 是建立了一个拥有8本杂志的刊群和一个拥有多个公司的 杂志产业集团。其实大众文化杂志中最早开始扩张的,而 且其扩张的规模和领域也是最大的。其扩张领域从大众文 化到时尚到财经。为了顺应市场的要求,其还拟办一些新 的时尚类刊物以及一些分类较细的,如健美、旅游和饮食 等方面的刊物。 • 《知音》在国内大规模扩张的同时也把进军的箭头指向了 海外。其现已打进美国和加拿大市场,努力把自己做成一 家全球化的杂志跨国公司。
知音的特色知音的特色是关注社会关注焦点关注潮流关注普通人的精神世界集时代性和趣闻性于一身以纪实手法从各个不同层面讲述关于人关于生命的震撼心灵的格式宣扬人性的至善和生命的专美用感人的故事打动读知音的读者定位是大众因而它所有的故事都是为了感动大众它成功的奥秘很简单那就是用精彩感人的它的故事涉及情爱生命事业家庭等等但一个情自可视为知音的主旋律
《知音》的内容
• 《知音》杂志的内容是以纪实手法讲述社会上发生的逸闻 趣事、新闻事件、名人明星信息,以及年轻人的时尚生活 等。《知音》共设13个栏目: • “爱的呼唤”、“爱心行动”讲述爱的故事;“知音报告” 是众人关注的最新时事报道;“生命之歌”泽赞美生命; “名人明星”报道火爆影射明星的情感、经历、生活、趣 闻;“蓝盾新闻”栏目则是社会记实录,报道形形色色的 时政经济案件;“知音故事”、“父老乡亲”栏目讲述各 种各样的老百姓故事;“寻梦季节”、“初恋时分”、 “知音精品屋”追求新潮、动感、浪漫。
西方大众文化的解读
对大众文化界定的角度不同所得结论就不同, 有的从其特点入手,有的从其作用入手,有 的从其目的入手,可谓庞杂多样。 综合起来看,我们认为,大众文化是以现代 信息技术手段的发展为基础的,适应代大众 以充实其私人生活空间的,具有市场化气息 的现代文化。这就决定了它与大众传媒、市 场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3、大众文化兴起经历的阶段
(四)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
1.大众文的特征)伴随着文化产品大量生产和大 量销售,大众文化活动属于一种伴随商品买 卖关系的消费行为。 2.大众文化的奇一化:个性的虚假 3.大众文化的欺骗性:超越维度的消解。
5.
依赖性:即大众文化主要是在大众传媒的引导 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没有大众传媒,也就没 有大众文化。在这个意义上,大众文化也是一种 传媒文化。 6. 大众媒介性:即大众文化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 播媒介,具有这种媒介所规定的特点。大众媒介, 通常包括机械印刷媒介(报纸、杂志、书籍等) 和电子媒介(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两大 类。 7. 日常性:与欣赏高雅文化带有更多的个体精神 性不同,公众对于街头广告、电视剧、流行音乐、 时装、畅销书等大众文化的接受,是在日常生活 的世俗环境中进行的。 8. 类型性
2、大众文化基本理论由来
在19世纪中期,“大众文化”(Mass
culture)是 相对于高等文化(High culture)而言,它被精 英们提炼出来,用来“指称当时正在凸现的与传统 的高等文化不同的文化现象,因为当时的资产阶 级正处在上升期,资产阶级新贵族们的市侩之气, 下层工人运动的发展,在文化精英看来,都在破 坏传统的社会秩序与人际关系。‘大众’包含着无知、 庸俗、偏见、冲动、非理性的意思,‘大众文化’自 然是对这个阶层粗俗文化状态的贬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尚杂志与大众文化周春玲传媒观察()2002-6-3 光明网 online. 20040111“文化断根造就了这批无信仰、无历史的非英雄,私有财产与地位的脱节又促进了他们有关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虚假意识’。
与以往阶级不同,新中产白领以没有统一方向和‘政治冷漠’自成一类。
他们从旧的社会组织和思想模式中流离出来,被抛入新的存在形式,却找不到思想归宿,只能将就地‘在失去意义的世界里不带信仰地生活’韦伯语——专注于技术完善、个人升迁和业余消遣,以此补偿精神懈怠与政治消极,犹如徘徊于美梦与梦魇之间的梦游人。
他们入世过晚,不能拥有像工会那样强大的组织并自觉行动。
同时又因面目过新,潜力莫测,尚未进入历史招标阶段。
似乎命中注定,这个最先进入现代社会的阶级还得浑浑噩噩地当一阵‘政治后卫’。
”——C 赖特·米瓦斯C.Wright·Mills关于白领阶层的精辟评述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大陆所谓“阶级”分化的现象已成为世人有目共睹的事实。
而大众传媒则是这一分化过程中积极的确定者和指认者。
诚如《时尚》杂志创刊号所言:“《时尚》杂志是生机勃勃的最新流行通讯,她将为目前快速扩展的白领阶层打开一个全新的窗口。
”在中国人的身份随着拥金量的多少而发生变化的同时,作为传媒之一的杂志也随之区分出了等级。
这些引导时代风尚的杂志一跃成为众多报刊读物中的“贵族”和“精品”。
它们往往讲究精美的印刷、时髦的装帧、豪华的气势,并且选择极富质感的画面为读者营造域外风情和温馨浪漫的氛围。
它们或者是脱颖而出的新秀,如《时尚》、《世界时装之苑——ELLE》、《精品》,或者是改版后的重新崛起,如《新现代画报》、《艺术世界》。
这些时尚杂志无论是栏目设计,还是图片、文案,无论是内容,还是风格都竭力标榜与时尚的贴近,力图使自己成为时尚的诠释者和代言人。
例如:《时尚》开出了“今日时尚”、“时尚语丝”的栏目,《世界服装之苑——ELLE》则有“时尚手册”,“经典与时尚的对白”,在《创意》则变成了“时尚概念”、“流行界面”。
读者在时尚杂志所提供的此类资讯面前,很容易地走进到一个感觉误区里:他(她)们所面对的不再是一份拥有精美画面的杂志,而是时尚本身。
他(她)们经与时尚杂志的引导和接触,便可跻身于眩目的时尚潮流之中。
毋庸置疑,在九十年代中国大陆喧嚣的大众文化图景中,时尚杂志已成为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它的“大众文化”特性也不容忽视地日益凸现。
因此,对时尚杂志自身的基本诉求以及这一诉求如何参与到中国当下的生活观念的形成过程,作一番追溯和解析,就成为大众文化研究领域内的一项当务之急。
新富阶层的叙述空间在二十世纪的最后二十年里,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迁。
其中最为人瞩目的是,在原有的社会人群中,出现了一种新型人群,我将其称为“新富人”。
在普通人看来,这些人非常有钱,他们过着西方社会中产阶级的生活:他们有轿车,住在豪华的别墅或公寓里,出手阔绰,讲究衣着和品牌,经常出入于高尔夫球馆或隶属于某一俱乐部。
随着这批人在数目和社会声势上的逐渐扩大和扩展,他们希求在文化层面上进行表达并得到认可,以此来显示他们崭新的身份和非凡的生活趣味。
这便为时尚杂志的诞生提供了良机。
与以往的杂志相比,时尚杂志直言不讳地标显自己的身份和品位。
它将自己定位为白领丽人和成功人士的叙述空间,它拒绝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而以刻意营造的精美、豪华和情调来掩盖日常生活的平淡无奇和琐碎。
时尚杂志通过强调受众者高档商品购买者的身份——高收入、高消费阶层一掷千金的气势来显示自己的基本诉求——杂志自身的精品意识和档次。
在这里,两种身份杂志身份和受众者身份之间的相互确认和合作,既完成了时尚杂志成为大众心目中有身份的杂志的塑造,又强化了新富人的身份和日益崛起的事实。
时尚杂志将自己的读者定位为这一刚刚浮出表面但却财大气粗的新型人群身上,一方面是抢占市场,为利益所驱动,但另一方面又使中国的新富阶层在文化方面的欲求获得了意识形态层面上的合法性。
时尚杂志在中国的出现,不仅仅是一个商业现象,它还成为了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时尚文化现象。
这种文化为了区别于普通的通俗文化,以强调所谓的品位和高雅情调来标榜自己,实际上,它是以高额的物质消费来抬高自己在精神层面上的品格。
由于中国的新富人在人员构成方面遍及各行各业,有私营企业主,有三资企业中的高级管理人员,还有部分经营者与承包者以及一些文化名流。
所以他们在文化素质上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富裕起来的少数人并未能发展起来在趣味、消费、生活观念等方面稳定的特性:“他们没有凝聚成在收入、职业、声望、社会地位等方面相同或相似并与其他人有着明显差别的阶层,相反他们彼此间的差别与其他人之间的差别一样明显。
他们除了在收入上有着相似性以外,既没有一致的认同感、社会地位、共同的象征,又不存在相同或相似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
”秦言《中国中产阶级——未来社会结构的主流》他们只能在更小的范围内例如以相同的职业或身份来获得该阶层或人群内部的认同。
在时尚杂志所推崇的新富人当中,白领阶层是一个相当特殊的人群。
他们大多在20~40岁之间,大学水平以上,接受过良好的正规教育。
他们以知识和能力赢得了进入新富阶层的门票,与其他的新富人相比,虽然他们的收入并不算最高,但他们的整体素质较高,当他们的身份逐渐固定下来并得到认可后,他们自身的素养使他们急切地渴望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要求和生活趣味。
白领阶层以特殊的地位和教育背景突出于新富人之间,他们较为明显,而又自觉、稳定的文化诉求与时尚杂志的基本诉求达成了共谋。
因此,时尚杂志精心选择了白领阶层作为其主要的塑造对象。
可以说,白领阶层既呼唤着时尚杂志为其提供文化空间,进行话语倾诉,同时它自身又成为了时尚杂志所追寻和选择塑造的模本。
实际上,与其说时尚杂志是整个新富人生活方式的叙述场所,不如说是以白领阶层为代表并为其量身定做的现代传媒。
白领是中国社会结构类型中异军突起而又不大肆张扬的簇新一族,他们的社会地位特殊而又暧昧,他们没有固定的资产,亦不对服务机构拥有财产支配权,难以资产者论。
他们靠知识谋生,领取高额而稳定的薪水,因此他们“并不拥有显赫地位和权利,似乎是微不足道的普通人。
但对一般劳动者来说,他们又是成功者的象征:他们衣着整洁、表情冷漠、举止高雅地出入银行或馆所,稳定的收入使他们衣食无忧,自信又仿佛有什么压抑”(孟繁华《众神狂欢———当代中国的文化冲突问题》。
白领的中间状态使他们并不过多地关心政治和身外的其他事务,他们只注意如何开辟市场和以骄人的商业成绩来讨得老板的欢心,并换取更高的薪水和奖金。
他们安分守己地在创收和消费领域里奔波和忙碌,高档次的消费既能显示他们的成功和独特的身份,又能慰藉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和辛苦。
当白领阶层丧失掉对社会生活的兴趣之后,也就只剩下对物质消费品精益求精的渴求。
C.赖特·米瓦斯(C.Wright·Mills)对此有一段精辟的论述:“文化断根造就了这批无信仰、无历史的非英雄,私有财产与地位的脱节又促进了他们有关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虚假意识’。
与以往阶级不同,新中产白领以没有统一方向和‘政治冷漠’自成一类。
他们从旧的社会组织和思想模式中流离出来,被抛入新的存在形式,却找不到思想归宿,只能将就地‘在失去意义的世界里不带信仰地生活’韦伯语——专注于技术完善、个人升迁和业余消遣,以此补偿精神懈怠与政治消极,犹如徘徊于美梦与梦魇之间的梦游人。
他们入世过晚,不能拥有像工会那样强大的组织并自觉行动。
同时又因面目过新,潜力莫测,尚未进入历史招标阶段。
似乎命中注定,这个最先进入现代社会的阶级还得浑浑噩噩地当一阵‘政治后卫’。
”(赵一凡《美国文化批评集》)为了满足白领的口味,时尚杂志从一开始就强调自己的消费特色,“侧重于体现消费文化的传播,引导人们在吃、住、行、游、购、娱这现代旅游‘六要素’中的种种文明消费。
”《时尚》杂志1993年第一期《创刊号·主编寄语》时尚杂志将白领的消遣场所放在酒吧里,“泡吧”是他们身份的一种象征,在酒吧里要喝洋酒,名字越怪越显出情调,“喝鸡汤的女人是月子婆,而喝卡布基诺的则是幽幽的、孤独的、不再言说的现代都市女性”。
吃则要吃洋餐,时尚杂志为白领介绍各种国外名菜,“斯特罗加诺夫牛排”、“鱼子酱蒸蛋”、“甜奶渣糕”。
住要讲究居室的氛围,“一室富豪风尚,满屋典型气派”。
游则是到国外,“北欧很远,但应该去看一看”,购物要到超级商场,北京的燕莎、西单商场,上海的巴黎春天,广州的新大新百货。
闲暇时可看看“巴黎路易威登古董车展”,或者是丰富一下自己的收藏。
的确,白领阶层的生活准则与时尚杂志的消费特性基本上达成了吻合。
只有白领能将消费中的文化和情调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只有他们会迷恋时尚杂志所营造的氛围。
在这里,时尚杂志似乎描绘了白领阶层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实际上,这并非是白领真实的生活内容,时尚杂志回避了他们工作的艰辛和尴尬的处境,更不去触及他们的内心深处。
时尚杂志通过白领为新富人制造出了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以赤裸裸的消费为特色,物的豪华掩盖了其人文色彩的苍白。
时尚杂志以对单纯的物质消费的宣扬取代了生活的本真和全部,并以纯粹的消费形态简约了新富阶层在文化诉求方面的复杂情况。
实际上,中国的新富人构成复杂,他们的身份、来历不尽相同,他们中多数人的生活绝非像时尚杂志所安排的那样精致和明朗,他们可能像杂志上所讲的那样一掷千金地去消费,但未必能在消费中体现出趣味和文化。
消费并不是中国新富人生活的主要内容,他们的文化诉求也不可能是如此的简单。
以白领的形象取代整个新富阶层无疑遮盖了中国新富人的真实面孔。
事实上,时尚杂志只为大众塑造出单面的新富人形象:只知他们如何消费和休闲,不知他们如何获得成功,只知他们的从容不迫和彬彬有礼,不知他们内心的复杂和疑虑,他们被涂上了一层光环,永远与成功、幸运相伴随。
作为白领阶层代言人的时尚杂志给中国的大众抛出了一个与真实脱轨的虚假的新富人形象。
时尚杂志以消费品的身份来宣扬其所谓的高雅品味,并借物的高档和豪华来抬高自己的杂志地位,但实际上,它仍然逃脱不了庸俗和低劣的一面。
它只不过是大众文化中被精心包装过的普通杂志的翻版而已,它的千篇一律地介绍名车、豪宅、时装、化妆品的画面和现代艺术复制手段同样会令人感到厌倦和乏味,它的后工业时代的商品气息阻碍了它的深度和厚度,“它的趣味因人文内容的缺失,也决定了它的品位并不怎样高雅,而只能流于做作和炫耀的庸常之列”孟繁华《众神狂欢——当代中国的文化冲突问题》。
普通民众的想象性满足如果说时尚杂志将新富人推举为时尚的领潮者的话,那么平民大众则是这一浪潮中的赶潮者。
尽管时尚杂志一再彰显自己为新富人的读本,但这并不影响普通民众对它的追随。
相反,时尚杂志在他们心中产生了巨大的好感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