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个性化阅读策略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中个性化阅读策略初探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课程标准》)。个性化阅读不仅仅是一种学习行为,更是一种面向新时期的教学理念。它的提出,是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产物。个性化阅读强调在注意教学内容价值取向的同时,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使个性发展有更深的根基,个性的展示有更丰富的内涵。
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实施个性化阅读呢?
一、让学主获得自主选择语言信息的机会
读者是阅读行为的主动者,他们之所以能够阅读,取决于主观的需要,主观需要构成目的,目的又通过动机引起行为,因而能否满足一个人的阅读需要,是他能否真正进入文本、使阅读产生效果的先决条件。而现实中由于个性差异的客观存在,每个人的阅读需要必然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在阅读教学中实施个性化阅读,首先要把学生当成一个真正的读者,而不是接受知识的对象,关注并满足他们各自不同的阅读需要。虽说我们的课文大多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内容到形式都是比较完善的,但同一文本对不同读者同样存在着信息选择的不同需要。教师要把阅读教学的课堂还给学生,把宝贵的阅读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根据各自不同的需要,自主选择语言信息,千万不能以一个接一个的问题进行“诱导”,把学生统一到教参的标准答案之中。应以“你读懂了什么?”“你有什么想法?”“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等开放性的提问,去启发学生
自主选择各种信息,自主参与阅读过程,让学生们在最能照亮他心灵的精神烛光引领下,循着各自不同的路径,走近作者,走进作品。只有这样的阅读才是焕发生命活力的阅读,更是学生心灵得以成长、精神得以丰富的阅读。
二、让学生获得发表独特见解的空间
我们说读者理解作者的愿意时,并不是消极被动接受,而总是根据各自特有的知识图式和生活体验来感知所读作品。不同的读者感知方式不同,所得信息的质与量就必然不同。即使是完全理解了作者的愿意,也不等于被动地接受了作者的一切观点。读者的知识图式和价值观在阅读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哪怕是最强烈的认同意识,对作品的认定可能不再是作者原来的思想感情了。所以,学生进行阅读,是在获得作品意义的驱动下同时进行着积极的内省和反思,从阅读中能动地理解作者,从而更好地发现“自我”。为此,教学中要给学生发表独特见解的空间,给学生宽松的思维环境,既尊重珍惜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认识、见解,跟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质疑,允许不同观点的讨论争辩,引导学生在领悟文学作品内涵的丰富性和多元性中,真正用自己的眼睛,用自己的心灵去解读作品。让学生在与他人交流自己独特见解、感受的过程中,产生阅读成功的体验,逐步形成稳定持久的内部动机,使学生真心喜欢阅读,热爱阅读,从阅读中获得乐趣。
三、让学生获得实现思维互补的平台
阅读教学中的个性化阅读,不等于学生的独立阅读,更不是放任
自流式的阅读。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要、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同时,更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
取向。因为毕竟从创作目的来讲,作者是要把人生经验(理性的、感性的)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从阅读目的讲,则是读者通过阅读来准确、具体地把握作者传递的信息。而学生在整体把握作品意蕴中,难免出现肤浅的、局部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多层次地为他们拓展还未充分利用的信息源,给学生实现思维互补的平台便是一个事半功倍的捷径。一方面教师要把存在于学生中的各种差异看作珍贵的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展开充分的对话与沟通,让学生学会整理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同学的想法,学会相互接纳、赞赏、争辩、分享和互助,以达成生生间的思维互补。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扮演好自己的教学角色,教师不是传达“圣经”的智者,而是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者,人生旅途的经历者,在教学中,为学生的旧知识、旧观念和新知识、新观念之间搭桥铺路,促其同化顺化,进而重构整合。在学生不经意的自然状态中,通过生生、师生的思维互补撞击,学生拓宽了视野、丰富了体验,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由肤浅走向深刻,有片面走向全面,使学生在对作品主
流的准确感悟中进入作品“精神的家园”,使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中“旧我不断失落,新我不断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