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砷氧化菌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砷的致癌性研究进展

砷的致癌性研究进展

砷的致癌性研究进展郭宏宇;李存保;夏雅娟【摘要】有关砷中毒的远期致癌效应,一直是各国政府及学者们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就砷的致癌机制研究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做一综述,为深入研究砷的致癌机理和砷中毒防治工作提供相关信息.【期刊名称】《内蒙古医学杂志》【年(卷),期】2010(042)005【总页数】3页(P578-580)【关键词】砷;致癌性【作者】郭宏宇;李存保;夏雅娟【作者单位】内蒙古医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110;内蒙古医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110;内蒙古医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1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94.6砷是一种具有类金属特性的元素,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主要以铜、锌和铁的砷化物、硫化砷或氧化砷的形式存在。

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观察证明:人类长期暴露于无机砷及其化合物可以引起皮肤和内脏组织的肿瘤发病率增高。

目前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确认为人类致癌物,有关砷及其化合物的致癌机制存在多种假说。

本文就当前研究的主要方面综述如下。

1 砷与基因异常表达癌基因的激活与抑癌基因的失活参与人类肿瘤的形成和发展,地方性砷中毒患者往往存在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表达异常的现象。

张爱华[1]等对燃煤型砷中毒患者病损皮肤组织切片中 p53mt、p16、p21WAFI1/CIPI、CyclinD1 基因蛋白的表达情况进行研究,结果提示,p53mt、CyclinD1、p21WAF/CIPI的表达强度和密度随患者皮肤病变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加强,p16则呈相反变化。

p53和p16作为抑癌基因,二者对细胞生长周期的负调控作用减少,而CyclinD 1蛋白则持续强表达,导致p16、Cy-clinDl与CDK4之间的平衡结合被打破,细胞正常生长周期发生紊乱,同时,p21WAFI/CIPI蛋白异常表达,使细胞生长脱离正常细胞周期,发生异常分化,最终导致肿瘤形成。

另有研究[2]发现,在燃煤型砷中毒患者皮损中,p16蛋白的表达随病损的加剧而减低,并与临床分级和病理分型显著相关;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Rb)的阳性表达率与临床分级相关;p1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Rb蛋白呈负相关。

耐高浓度As(Ⅲ)菌株的16S rDNA鉴定及对其As(Ⅲ)氧化酶性质的研究

耐高浓度As(Ⅲ)菌株的16S rDNA鉴定及对其As(Ⅲ)氧化酶性质的研究

Th d n i c t n a d Ar e i ia e P o e t fa S r i i g o e a c o Ar e ie e I e t a i n s n t Oxd s r p ry o t an W t Hih T lr n et s n t i f o e h
YANG l y n YAN i n XU l n XU a h a C mn a L mi A Y n u
( a b n e o em l y Nmi 10 9 N t t U ir fttoo cj g 200 )  ̄ g vs c g n
Ab ta t T e s an wi i h tlr n e t re i d a s n t xd t e a i t sl e r m h se trc n a nn re i — sr c h t i t hg oe a c o as n t a re i o i ai b l yi i a d f r h en e v i s ot o te wa twae o ti i gas nt i a i e nn n s tt fN ig. esr i si e t e sP e d mo a u ia a c r ig t 6 DNA a d p y o e ei a ay i. 9. % o r e i x- tu e o i n Th t n i n i d a s u o n sp t c od n 1 S r a d i f d o h lg n t n l ss 2 8 f as n t i o i n e" es
对 该 菌 亚 砷 酸盐 氧 化 酶 的 酶 学 性 质 初 步 研 究 表 明 , 氧化 酶 的 最适 宜 作 用 温 度 为 3 ℃ , 适 宜 p 该 O 最 H为 60 且 为 亚 砷 酸 盐 诱 ., 导型酶。 关 键 词 1SrN 6 A鉴 定 D 亚砷酸盐 亚砷 酸 盐 氧化 酶

《SRB与DFeRB对砷形态转化的影响机制研究》范文

《SRB与DFeRB对砷形态转化的影响机制研究》范文

《SRB与DFeRB对砷形态转化的影响机制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砷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砷在自然环境和工业废水中的形态多样,不同形态的砷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和毒性。

因此,研究砷的形态转化机制对于了解其环境行为、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以及降低其环境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探讨硫酸盐还原菌(SRB)和二价铁还原酶(DFeRB)对砷形态转化的影响机制。

二、SRB与DFeRB概述SRB是一种能够在厌氧条件下利用硫酸盐作为电子受体的细菌。

DFeRB则是一种能够将Fe(III)还原为Fe(II)的酶。

这两种生物过程在自然环境和工业废水处理中均具有重要作用。

它们通过改变环境中的氧化还原条件,影响砷的形态转化。

三、SRB对砷形态转化的影响机制SRB通过硫酸盐还原作用,将硫酸盐还原为硫化物,同时为其他微生物提供电子和能量。

在还原过程中,环境中的氧化还原条件发生改变,从而影响砷的形态转化。

SRB作用下,砷可能从较稳定的形态转化为更易被生物体吸收的形态。

具体来说,砷可能通过与硫化物结合形成难溶性的砷硫化物,从而降低其环境中的流动性。

同时,硫化物还能通过吸附或共沉淀作用,使砷从溶解态转化为颗粒态或固态,降低其生物可利用性。

四、DFeRB对砷形态转化的影响机制DFeRB通过还原Fe(III)为Fe(II),改变环境中的氧化还原条件。

在还原过程中,DFeRB可能通过与砷的络合作用,改变其存在形态。

具体来说,Fe(II)可能通过与砷形成稳定的络合物,如FeAsO2或FeAsO3等,从而影响砷的迁移性和生物可利用性。

此外,Fe(II)还可以通过吸附或共沉淀作用与砷结合,形成更稳定的化合物,降低砷的环境风险。

五、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验室模拟实验和野外实地观测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通过实验室模拟实验,探究SRB和DFeRB对砷形态转化的影响机制。

实验中设置不同浓度的SRB和DFeRB以及不同浓度的砷溶液,观察其形态变化。

砷的微生物转化及其在环境与医学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砷的微生物转化及其在环境与医学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砷的微生物转化及其在环境与医学应用中的研究进展张旭;于秀敏;谢亲建;李红玉【摘要】砷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近年来砷污染及砷中毒事件在全球范围内的频繁发生,严重威胁着全球上千万人口的健康.砷的迁移与转化等地球化学行为的研究对探明环境中砷的来源以及砷污染整治的方法至关重要.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广泛参与了砷的地球化学循环,在砷的迁移与转化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综述了近年来砷的微生物转化及其相关酶类与编码基因等的研究进展,同时结合作者的工作分析与展望了砷的微生物转化在环境与医学中的应用前景.【期刊名称】《微生物学报》【年(卷),期】2008(048)003【总页数】5页(P408-412)【关键词】砷;微生物转化;应用【作者】张旭;于秀敏;谢亲建;李红玉【作者单位】干旱与草地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兰州,730000;干旱与草地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兰州,730000;干旱与草地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兰州,730000;干旱与草地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兰州,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基础科学微生物学报ActaMicrobiologicaSinica48(3): 408~412;4 March2008ISSN0001-6209;CN11-1995/Q砷的微生物转化及其在环境与医学应用中的研究进展、张旭,于秀敏,(干旱与草地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谢亲建,李红玉+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兰州 730000)摘要:砷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近年来砷污染及砷中毒事件在全球范围内的频繁发生,严重威胁着全球上千万人口的健康。

砷的迁移与转化等地球化学行为的研究对探明环境中砷的来源以及砷污染整治的方法至关重要。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广泛参与了砷的地球化学循环,在砷的迁移与转化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综述了近年来砷的微生物转化及其相关酶类与编码基因等的研究进展,同时结合作者的工作分析与展望了砷的微生物转化在环境与医学中的应用前景。

氨氧化古细菌(AOA)的研究进展

氨氧化古细菌(AOA)的研究进展

氨氧化古细菌(AOA)的研究进展摘要一直以来,氨氧化细菌(AOB)是硝化反应中负责将NH4+ 转化成为NO2- 的一类无机自养微生物。

近几年来国外一些学者于海洋中发现氨氧化古细菌(AOA)存在,它们同样广泛存在于土壤、自然水体、污水处理厂、垃圾渗滤液等产生硝化反应的环境中,负责将氨转化为亚硝酸盐。

甚至在某些生态环境中,AOA 占主导地位。

概述了国外对不同环境下氨氧化古细菌种群多样性的差异,以及各类环境中共有的氨氧化古细菌种类。

最后,对今后氨氧化菌深入研究的方向及其功能作了进一步的展望。

[关键字]:氨氧化古细菌系统发育生态分布Advances on Ecological Research of AmmoniaoxidizingAbstract:For long times, ammonia oxidation by 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 (AOB)is the key process in thenitration reaction. These 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 are a kind of inorganic autotrophic microorganism who have theresponsibility of transferring NH4+ to NO2-. But in these several years, some foreign researchers found ammonia-oxidizingarchaea (AOA)who exist in the marine. They are generally in the environment which contains nitration reaction,such as soils, fresh water, wastewater treatment systems. soils and even wastewater treatment. AOA have thesame function as AOB, and in some certain habit, the AOA are the predominant oxidizer. We also summarize thediversity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OA in various environments. Here we describe our perspectives for the future researchof AOA in applied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Keywords:Ammonia-oxidizing archaea; Phylogeny; Ecological distribution1 氨氧化古细菌在生态环境中的分布1.1 AOA 的发现氨氧化细菌(AOB)在泥土、淡水、海水层、河口以及沉积物等各种生态环境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关注,并在海洋的上层和深海层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国外对砷的研究报告_概述及报告范文

国外对砷的研究报告_概述及报告范文

国外对砷的研究报告概述及报告范文1. 引言1.1 概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砷作为一种严重污染物质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砷是地壳中普遍存在的元素之一,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例如工业排放、农药和化肥使用等,导致砷污染成为目前面临的一项严重环境问题。

随着对砷相关风险的认识不断提升,国外各地区展开了大量针对砷的深入研究。

这些研究涉及到砷的背景和特性、砷来源和传播途径、砷污染风险评估与管理措施、检测方法与仪器设备、去除技术与处理方法以及毒性影响评估等方面。

通过总结国外对砷的研究成果,并借鉴其经验和启示,能够为中国及其他国家开展相关研究提供指导。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章节进行详细论述。

首先在引言部分进行概述,包括背景介绍、现实问题和文章目标。

接下来,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具体介绍国外对砷的研究概况,包括砷的背景和特性、污染源及传播途径以及风险评估与管理措施。

第三部分将重点介绍国外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包括砷检测方法与仪器设备、砷去除技术与处理方法以及毒性影响评估方法。

在第四部分,我们将详细阐述国外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和成果,包括实验室及团队的成果概述、重点研究领域和突破以及成功案例和经验总结。

最后,在第五部分中,我们将对国外的研究报告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提出相关问题和挑战。

同时,展望未来国外对砷的研究发展方向,并探讨其对中国及其他国家开展相关研究的借鉴和启示。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外对砷的深入研究进行概述,并总结其成果和经验,为我国及其他国家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导。

通过了解国外在检测方法、治理技术和风险评估等方面的最新进展,我们可以借鉴其经验来提高对砷污染问题的认识,并开展有效的防治措施。

同时,通过展望未来国外研究的发展方向,我们可以了解到全球砷污染管理领域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和挑战,为相关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依据。

2. 国外对砷的研究报告概述2.1 砷的背景和特性砷是一种常见的地壳元素,可以以多种形态存在。

高砷难处理金精矿细菌氧化

高砷难处理金精矿细菌氧化

高砷难处理金精矿细菌氧化−氰化提金通过在高砷金精矿中配入不同比例的低砷碳酸盐型金精矿,使其所含硫、砷及铁等主要矿物成分含量发生变化,研究给矿中铁砷摩尔比对难处理高砷金精矿细菌氧化−氰化浸出效果的影响。

结果表明:含砷金精矿中铁砷摩尔比直接影响细菌预氧化的效果,同时也影响细菌的活性和溶液中铁砷摩尔比的变化,给矿中铁砷摩尔比越高,溶液中的铁砷摩尔比也越高,且随着给矿中铁砷摩尔比的增加,溶液中铁砷摩尔比的变化幅度加大,给矿中铁砷摩尔比介于4.6~5.2之间,有利于细菌预氧化和氰化浸出,铁、砷氧化率分别由6.14%和7.38%提高到89.90%和93.60%,金、银浸出率分别由64.18%和35.93%提高到97.78%和88.83%,较好地改善细菌氧化效果,稳定和优化细菌预氧化过程。

随着易处理黄金资源的日渐枯竭,难处理含金矿石成重要的可用资源,其处理技术也成为我国黄金生产发展的瓶颈。

大多数矿石之所以难处理是因为金呈细粒或微细粒被包裹在硫化物中,在氰化过程中不能与氰化物接触。

高砷金矿是公认的难处理矿石,其中金绝大部分包裹在黄铁矿和毒砂中,难以与氰化物直接接触, 直接氰化的回收率低。

在我国,难选冶含砷金矿占相当大的比例,砷为氰化浸金的主要干扰元素之一,金矿石中砷的原生矿物是毒砂,而大多难浸金精矿中的主要砷矿物也是毒砂。

这类金精矿采用机械磨矿等普通方法很难使金颗粒解离,因此,在浸金前必须进行预处理,目前预处理的方法主要有培烧、加压氧化和细菌氧化3大技术。

细菌氧化预处理技术因具有成本低、能耗小、污染少且设备简单易于操作等特点而更具有竞争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生物提金工艺利用氧化亚铁硫杆菌,氧化黄铁矿和毒砂等金属矿物,使被矿物包裹的金颗粒裸露,能充分与浸金溶剂接触而有利于浸出,可使金的回收率大幅提高,但影响生物提金的因素很多,归结起来主要有3类:生物因素、矿物因素和工艺因素[8]。

在矿物因素中,矿物含砷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细菌氧化的效果(目前金精矿含砷的高低并没有统一划分标准,本文作者结合国内外主要金精矿的细菌氧化处理厂生产实际,界定含砷量在8%以上的为高砷金精矿),对于含砷量高的原料,细菌氧化也有其局限性,因此,有关际,界定含砷量在8%以上的为高砷金精矿),对于含砷量高的原料,细菌氧化也有其局限性,因此,有关学者针对高砷金精矿的细菌氧化−氰化提金开展大量的研究工作,包括浸矿机理、菌种筛选驯化、核心反应器及工艺条件等方面。

微生物砷还原机制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砷还原机制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砷还原机制的研究进展陈倩;苏建强;叶军;朱永官【摘要】砷是一种剧毒物质,环境中的砷对人体健康存在潜在威胁,因此长期以来备受关注.微生物的各种代谢过程对砷在环境中的归趋起着重要作用,其中砷还原微生物能将吸附于固体矿物中的As(Ⅴ)还原为可溶性强的As(Ⅲ),使砷进入液相,从而加剧了地下水等饮用水源的砷污染.论文主要介绍了两种微生物砷还原机制(异化砷还原和细胞质砷还原)在作用机理、蛋白质结构和表达调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更深入理解微生物介导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砷污染的微生物修复技术提供参考.【期刊名称】《生态毒理学报》【年(卷),期】2011(006)003【总页数】9页(P225-233)【关键词】砷还原;微生物;异化砷还原;细胞质砷还原【作者】陈倩;苏建强;叶军;朱永官【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厦门361021;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厦门361021;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厦门361021;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厦门361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71.5砷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有毒类金属。

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将饮用水中的砷标准由原来的50 μg·L-1降为10μg·L-1。

2006年美国环保局将其列为第一位饮用水污染物[1-2]。

我国从 2007年 7月开始也以10μg·L-1作为生活饮用水中允许的砷浓度上限。

砷在环境中共有 4种价态:As(-III)、As(0)、As(III)和As(V),其中以As(III)和 As(V)较为常见,它们也是造成环境砷污染的主要形态[3]。

微生物在长期的历史演化过程中进化出了各种抗砷机制,更有最新的研究表明有细菌 (Halomonadaceae GFAJ-1 strain)能以砷代替磷作为细胞中DNA的组成成分供细菌生长[4],但是这项研究发表后亦颇有争议,需要有进一步可靠的数据支持。

含砷难处理金矿的细菌氧化预处理研究现状

含砷难处理金矿的细菌氧化预处理研究现状

ZHU Cha gl ng n i ,YANG n y ng a Ho g i 。


T NG X n g a g , A o j g , ON il A ig u n F N Y ui T G L ni n n
(1 e e H n—X n s tt o ie& M t lr e i o t. H n a ,H b i 5 0 1 C i ; .H b i a igI t u f n ni e M e l g D s nC .Ld , a d n e e 0 6 0 , hn au y g a 2 S h o o Ma r l Me l r , ote s r nvri , h n a g Lann 10 4 C ia) . c ol f t i s& ea t l g N r at n U ie t S e y n , i i 10 0 , h auy h e sy o g n
21 0 0年 2月
贵 金 属
Pr co s Mea s e iu tl
F b 0l e .2 0
Vo. 131, .1 No
第3 1卷第 1期
含砷 难处 理 金矿 的细菌 氧化 预处 理 研 究现 状
朱长亮‘ 杨洪英 汤兴光 范有静 佟琳琳 , , , ,
(1 .河北邯邢矿冶设计 院有限公司 , 河北 邯郸 0 60 ; .东北大学 材料与冶金学 院, 宁 沈阳 50 1 2 辽 10 0 0 4) 1
等 地区陆续 发 现 了这 类金 矿 。 因此 , 砷难 处 理金 含 矿 的预处 理工艺 的研究具 有极其 重要 的意 义 。而 细 菌氧化预处 理工艺 与其它 工艺相 比, 有 以下优点 : 具
物溶解度较高 , 氰化时会大量消耗溶液中的氰化物

微生物对砷的地球化学行为的影响_暨地下水砷污染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

微生物对砷的地球化学行为的影响_暨地下水砷污染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

第21卷第1期2006年1月地球科学进展ADVANCES I N EARTH SC I E NCEV o.l21N o.1Jan.,2006文章编号:1001-8166(2006)01-0077-06微生物对砷的地球化学行为的影响)))暨地下水砷污染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洪斌(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北京100050)摘要:砷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近年来砷污染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越来越引人关注。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长期与砷共存,进化出不同的生物转化机制,在自然水体中微生物主要参与砷的不同氧化价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即As(V)和A s(III)之间的氧化还原作用。

砷酸盐异化还原菌(D i s si m ilatoryA rsenate-Resp iri n g Prokaryo te,DARP)可以将A s(V)还原为A s(III),化能自养亚砷酸盐氧化菌(Che m oauto trophic A rsenite Ox idizer,CAO)和异养亚砷酸盐氧化菌(H eter o trophic A rsenite Ox i d izer, HAO)可以将As(III)氧化为As(V)。

这些砷代谢微生物在分类和代谢能力上都具有很大的多样性,它们广泛参与了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步骤,对特定环境条件下砷的地球化学行为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参与了砷的全球循环。

在盐碱湖莫诺(M ono)湖中砷的不同价态分层存在,CAO与DARP的紧密偶联共同参与了莫诺湖中的砷的地球化学循环。

在孟加拉三角洲的地下含水层中,微生物参与了将砷从固相迁移到水相的关键步骤,最终导致了地下水中的砷污染。

关键词:砷;地球化学循环;微生物中图分类号:P593文献标识码:A公元1250年A lbert u s M agnus发现的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33位,是一种类金属,广泛存在于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1],其含量在地壳中为第20位,海水中为第14位,在人体中为第12位[2]。

生态学论文_砷超富集植物蜈蚣草的研究进展

生态学论文_砷超富集植物蜈蚣草的研究进展

砷超富集植物蜈蚣草的研究进展摘要:砷具有致癌、致突变和致畸性,是一种对免疫系统有害的物质。

高砷地下水严重威胁全球数百万人的健康。

超富集植物以其对重金属的耐性、富集性等特性展示了它在重金属污染修复方面的巨大潜力。

利用超富集植物修复环境污染的研究获得了学术界和公众的普遍关注。

蜈蚣草是最近发现的砷超富集植物,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广和吸收积累砷能力强等特点,是一种理想的砷超富集植物,而我国蜈蚣草野生资源丰富。

本文从蜈蚣草的发现,它的砷富集原理,富集量,富集砷能力的基因型差异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反应,地下水中氟-和pH对蜈蚣草除砷的影响及应用,筛选对对蜈蚣草除砷的影响,砷形态、HCO3并利用抗砷菌与蜈蚣草互作用以及蜈蚣草产后处置及其资源化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关键词:超富集植物;蜈蚣草;产后处置;资源化Abstract:Arsenic is carcinogenic and mutagenic and teratogenic nature, is a substance that is harmful to the immune system. High arsenic groundwater seriously threatened the health of millions of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For its patience with the heavy metal hyperaccumulation plants and enrichment characteristics shows its great potential in the aspect of heavy metal pollution repair. Repair the pollution of the environment research hyperaccumulation plants using won the attention of the academia and the public. Centipede grass hyperaccumulation plants is the recent discovery of arsenic, with fast growth, wide adaptability and strong ability of absorbing accumulation of arsenic etc, is a kind of ideal hyperaccumulation plants arsenic, and the centipede grass wild resources are rich in our country. This article from the centipede grass found that arsenic enrichment principle of it, enrichment, arsenic enrichment capability of genotype differences in response to environmental factors, reviewing the centipede grass in addition to the influence of arsenic in groundwater fluorine, arsenic form, HCO3-, and the effect of pH on the centipede grass arsenic removal and application of filter and use the arsenic resistant bacteriaand the centipede grass interaction, and the centipede grass postpartum disposal and resource recovery and so on has carried on the system in detail.Keywords: Hyperaccumulator; centipede grass; postpartum disposal; resources 1983 年,美国科学家 Chaney et al. (1997)首次提出了植物修复技术的设想,它就是利用植物物种的特殊选择性的特点,来去除地下水或者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物的一种新型方法。

砷污染治理及其资源化的研究

砷污染治理及其资源化的研究

3、推广清洁生产技术
在工业生产领域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含砷废水、废气和废渣的排放。加 大对燃煤行业脱硫脱硝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降低砷在烟气中的含量。同时,加强 采矿、冶金、化工等行业的废水处理和循环使用,降低砷的排放。
4、加强环保意识
通过宣传教育、知识普及等方式,提高公众对砷污染治理的环保意识。支持 社会组织参与砷污染治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同时,加强企业环保文化建设, 推动企业自觉履行环保责任。
总之,砷污染治理及其资源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通过深 入研究和探索,有望为解决砷污染问题提供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实现环境保护 和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快速发展,砷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砷是一种有毒元素,对 人体和环境具有极大的危害。因此,研究砷污染治理及砷资源回收利用的清洁生 产新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将介绍近年来砷污染治理和砷资源回收利用的 研究进展,并探讨新的清洁生产技术在其中的应用前景。
4、资源回收技术:资源回收技术通过将废液中的砷进行回收利用,实现资 源的有效利用。该技术包括离子交换、萃取等方法,具有降低处理成本、提高资 源利用率等优点。
结论
砷污染治理及砷资源回收利用的清洁生产新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 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对新技术的不断研究和优化,可以进一步提高砷污染治理 的效果和效率,降低处理成本,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同时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相信未来的砷污染治理和砷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将更加环保、 高效、经济,为人类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国砷污染现状与治理砷建议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砷污染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砷 是一种有毒元素,对人体和生态环境都具有极大的危害。本次演示将围绕我国砷 污染现状与治理砷建议展开讨论,以期为相关研究和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土壤中砷的生物转化及砷与抗生素抗性的关联研究

土壤中砷的生物转化及砷与抗生素抗性的关联研究

土壤中砷的生物转化及砷与抗生素抗性的关联研究导读砷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毒性较强的类金属元素,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尤其水稻)很容易吸收积累土壤环境中的砷。

植物中的砷沿食物链向高等动物传递,威胁人类健康。

除土壤本身的理化性质外,土壤中砷的生物转化也强烈影响砷的生物有效性。

目前研究发现异化砷酸盐(As(V))呼吸性还原、细胞质As(V)还原、亚砷酸盐(As(III))氧化、As(III)甲基化和有机砷的去甲基化在土壤砷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随着分析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最新研究发现土壤生物也参与了砷糖、砷糖磷脂、碱甜菜碱、砷代草丁膦、硫代砷等有机砷的合成,其中三价一甲基砷和砷代草丁膦可作为新型抗生素,但其合成机制及生态学功能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文还详细介绍了为适应复合污染环境微生物通过自身的进化对抗生素和重金属形成的四种共选择抗性机制:共抗性,交叉抗性、共调控和生物膜感应,特别提出了土壤中砷污染与抗生素抗性相关联这一新的研究方向。

最后对砷生物转化和砷与抗生素共抗机制的未来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文/薛喜枚1朱永官1,2(1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2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所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来源:土壤学报(2019年第4期)类金属元素砷(As),位于元素周期表第四周期第VA主族,是一种广泛分布的有毒环境物质,已被美国环境保护署(USEPA)确定为人类的致癌物质。

岩(矿)石风化、火山活动、矿山开采、冶炼、石油燃烧以及杀虫剂使用等自然或人为活动将砷释放进入大气、土壤和水体后,经物理、化学及生物等反应在地球圈层之间及其圈层内部进行循环。

土壤中的砷可经地表径流或渗漏进入水体,或随着粉尘和烟雾等进入大气在空气中流通扩散,或通过植物的吸收积累进入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

植物对砷的吸收效率主要取决于土壤砷的存在形态及迁移转化。

土壤和水环境中的砷主要是无机态,在有氧环境中砷以砷酸盐[As(V)]的形式被吸附于铁铝等氧化物表面而不易移动,难以被植物吸收;在水稻土这种厌氧环境中,砷主要以亚砷酸盐[As(III)]形式存在,As(III)不易被吸附,流动性较大,很容易进入植物体内,所以与其它旱作农作物相比,水稻籽粒中积累了更多的砷[3]。

铁氧化菌在化工及环境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铁氧化菌在化工及环境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铁氧化菌在化工及环境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卢冠男;和文祥;张明媚;王小敏;郭英帅;吴艾静;陈小珍
【期刊名称】《价值工程》
【年(卷),期】2024(43)7
【摘要】亚铁离子[Fe(Ⅱ)]的化学氧化过程通常是需氧的,而Fe(Ⅱ)的生物学氧化过程则可以在铁氧化菌(FeOB)的驱动下在微氧或厌氧环境下进行。

早在19世纪中期人类对FeOB即产生了一定的认识,但由于分离、培养、鉴定方面的技术欠
缺,FeOB作用机制的探究进展缓慢。

近年来,随着对FeOB在环境修复及生物淋滤领域的应用性不断增强,FeOB的研究逐渐成为全世界范围内的热点方向。

目前,关于中性FeOB和嗜酸性FeOB菌株的报道较多,其在环境修复领域的应用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然而,菌株的作用机理不清晰、耐性菌株筛选难度大、人工培养耗时久等问题仍是制约FeOB在实地污染场地中广泛应用的关键因素。

本文就FeOB的分类、在不同条件下参与的铁成矿作用及应用进行综述,指出了FeOB在工程中应用的难点和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FeOB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系统的信息。

【总页数】4页(P151-154)
【作者】卢冠男;和文祥;张明媚;王小敏;郭英帅;吴艾静;陈小珍
【作者单位】山西能源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172
【相关文献】
1.铁氧化菌特性及其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2.高铁氧化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3.异化铁还原菌强化纳米零价铁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4.铁氨氧化在环境系统中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性探究
5.锰氧化菌及其生物锰氧化物在环境污染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含砷细菌氧化浸出液氢氧化钙中和脱砷试验研究

含砷细菌氧化浸出液氢氧化钙中和脱砷试验研究

含砷细菌氧化浸出液氢氧化钙中和脱砷试验研究
李育林
【期刊名称】《湿法冶金》
【年(卷),期】2006(025)002
【摘要】为解决含砷酸性细菌氧化浸出液循环使用和对外排放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进行了氢氧化钙中和脱砷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用氢氧化钙一段中和处理,当溶液终点pH在3.5~6.0范围时,脱砷率近100%,脱砷后的溶液砷质量浓度降至0.5 mg/L以下,可以作为循环水使用,也符合含砷废水的排放要求.
【总页数】3页(P100-102)
【作者】李育林
【作者单位】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福建,上杭,364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758
【相关文献】
1.辽宁三道沟含砷金精矿细菌氧化—氰化提金试验研究 [J], 任洪胜;邢洪波;刘新艳;郭宏
2.吉林省南岔含砷金精矿细菌氧化-氰化提金试验研究 [J], 邢洪波;郭宏;任洪胜
3.某含砷浮选金精矿的细菌氧化预处理-氰化提金试验研究 [J], 钟少燕;武良光
4.鹿儿坝含砷难浸金矿石细菌氧化柱浸试验研究 [J], 王金祥;程东会;王立群
5.从含砷钼矿浸出液中脱砷 [J], 饶金元;朱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zoogloea砷氧化

zoogloea砷氧化

zoogloea砷氧化
Zoogloea砷氧化是一种由微生物Zoogloea菌株进行的砷氧化
过程。

砷氧化是指将砷化合物转化为氧化态砷的化学反应。

砷氧化通常是由一些特定的微生物菌株进行,其中Zoogloea是一种常
见的细菌属,其菌株可以通过氧化砷化合物来获得能量。

砷氧化菌具有一种特殊的酶系统,可以将砷酸盐(As(V))转化为
砷酸(As(V))。

Zoogloea菌株可以在自然环境中被发现,包括土壤、水体和废水处理系统中。

它们可以通过吸附到团块状的胞外多糖(EPS)上形成聚集体,这种聚集体被称为"zoogloeal"。

砷氧化菌在这
些zoogloeal中的密集聚集能够提供更高效的砷氧化能力。


些细菌在废水处理系统中也有一定的应用,可以帮助去除废水中的砷污染。

总结来说,Zoogloea砷氧化是由一种名为Zoogloea的微生物
菌株进行的砷氧化过程,这种菌株常见于自然环境中且在废水处理中有一定应用。

zoogloea砷氧化

zoogloea砷氧化

zoogloea砷氧化
Zoogloea砷氧化是一种由Zoogloea属的细菌引起的砷化合物
的氧化过程。

Zoogloea属是一类革兰氏阴性细菌,常见于自然环境中的水体和土壤中。

这些细菌能够利用多种有机物和无机物作为能源和碳源,包括砷化合物。

在Zoogloea砷氧化过程中,这些细菌可以将砷化合物(如无
机砷化物或有机砷化物)氧化为更稳定和不易溶解的无机砷酸盐。

这个过程是通过细菌体内的一系列氧化酶和还原酶来完成的,其中一些酶可以将砷化合物中的砷从三价氧化态(As(III))转化为五价氧化态(As(V))。

这种砷氧化过程在环境中具有重要的生物地球化学意义。

砷化合物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有毒污染物,它们对人类和其他生物具有潜在的健康风险。

通过Zoogloea砷氧化,可
以将更毒性的砷化合物转化为较为稳定和不易溶解的无机砷酸盐,从而减少对环境和生物的危害。

此外,Zoogloea砷氧化也可作为一种生物修复技术应用于砷污染土壤或水体的治理。

通过培养和应用这类细菌,可以促进砷化合物的氧化和转化过程,从而减少砷的毒性和迁移性。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考虑到细菌适应性、生物量控制和细菌存活等问题,以确保修复效果的稳定和可持续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砷氧化菌的研究进展
作者:曾琳
来源:《环境》2014年第13期
摘要:了解生物法治理砷污染的应用前景,介绍砷氧化菌研究现状及氧化机理,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关键词:砷污染、砷氧化菌、砷氧化机理
砷污染目前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长期饮用高砷水会导致慢性砷中毒和癌症等疾病[1]。

砷以四种氧化价态存在:As(-III),As(0),As(III)和As(V),其中元素砷很少存在。

As(III)的毒性最强,是As(V)的25~60倍,并且在多数的环境条件下较As(V)更难以被矿物质吸附[2]。

微生物作用在环境中砷迁移转化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砷污染治理过程中,微生物法也占据很重要的地位,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方法。

一、砷污染现状
砷主要通过火山爆发、海洋沉积岩、热液矿床、地热水等自然来源与燃煤、采矿、冶炼、药品、农药、海产品、添加剂及微电子材料等人为途径进入人类的生活环境[2],并通过食物链和饮水等进入人体,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目前世界上的砷污染主要是在孟加拉国、印度和中国,以砷污染地下水为主。

我国的很多省市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砷污染情况[1]。

二、砷污染治理
砷污染治理方法主要包括离子交换法,共沉淀,反渗透,吸附法,生物法等[3]。

微生物对砷的适应性极强,甚至有的微生物以砷作为其生长的能源[1]。

微生物的生物转化对地下水砷的迁移、转化、固定等地球化学行为的影响起关键作用,微生物参与自然水体中砷的不同形式之间的转化过程,主要是As(V)和A(III)之间的氧化还原作用。

砷氧化菌也可被用于处理富含三价砷的水体及重贵金属的浸出,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因而生物处理作为一种廉价、高效、污染较小的处理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三、砷氧化菌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较少。

宋卫锋等[4](2011)从肇庆市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土壤中分离、鉴定出具有氧化砷功能的产碱杆菌和土壤杆菌菌株。

王薇等[5](2006)从活性污泥中筛选了2株具有As(III)氧化能力的菌株,经鉴定为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

莫于婷[6]等(2009)从土壤中分离出2株砷氧化细菌,其氧化率可达99%。

汪耀[7]等(2010)从沉积物中筛选分离出一株新型亚砷酸氧化菌,并对其进行鉴定表明该菌Sinorhizobium属,并分离及分析了亚砷酸氧化酶基因aoxAB。

而国外在这方面已有了较大的发展。

在真菌和细菌中,都发现对As(III)和As(V)有耐受能力,包括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

截止2001年,已发现了至少9个属的30多个菌株可以氧化砷,它们大多是异养砷氧化菌,也有小部分是自养砷氧化菌[8]。

主要包括Achromobacter属,Pseudomonas属,Alcaligenes属,Rhizobium属,Sinorhizobium属,Bordetella属and Agrobacterium属,Thermus属,Herminiimonas属,Variovorax属,Thiomonas 属等。

其中,首例As(III)氧化细菌(Bacillus arsenoxidans)报道于1918年[9]。

在自然界中,砷氧化细菌的赋存十分丰富。

四、砷氧化机理
As(III)通过一种甘油转运膜蛋白质GlpF(Aquaglyceroporins)进行转运,这种蛋白是水通道蛋白(Aqua-porins)家族的一员,能够转运多种营养物质,如甘油、尿素等[10]。

目前酶学研究得最清楚的是NCBI(National Centre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USA)8687的氧化酶,其晶体结构表明氧化酶由大小两个亚基组成,一个是以[3Fe-4S]和钥蝶呤为核心的大亚基(α亚基),另一个是以[2Fe-2S]为中心的小亚基亚(β亚基)。

编码砷氧化酶的操纵子为asoAB或aoxABCD基因组,分别发现于Alcaligenes faecalis和Cenibacterium arsenoxidans。

虽然名称不同,但其基因产物在氨基酸层次上具有比较高的相似性。

aox系统包括aoxA,aoxB,aoxS,aoxR[11]。

As(III)氧化活性是由As(III)氧化酶(Arsenite oxidase)催化的,此酶属于二甲基亚砜(DMSO)还原酶家族。

As(III)氧化酶基因的表达受As(III)氧化酶操纵子(aox operon)控制,As(III)氧化酶结构基因(aoxAB)的表达受上游编码组氨酸激酶基因(aoxS)和反应调控子基因(aoxR)的双组分系统调控,用组氨酸激酶AoxS接收As(III)等周质信号后,由反应调控子AoxR传递信号并调控aox operon的表达。

下游辅助基因包括编码细胞色素c基因(aoxC)和钼生物合成辅因子基因(aoxD)[11]。

五、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微生物可以通过生物体对砷的累积而将砷“固定”,进而降低土壤环境中砷的毒性,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虽然已有不少具有生物累积和挥发砷能力的微生物被分离,但具有强作用能力的微生物报道的还不多,更多的研究报道还主要集中在实验室内研究阶段,而对于砷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的大田试验鲜有报道。

由于微生物生长需要一定的条件,这实际上也限制了其大面积的推广与应用,使其应用于生产实践依然存在较大的挑战,因此还需筛选高降解能力的菌株,同时摸索其生长条件使其能用于实践。

参考文献:
[1] CULLEN W R,REIMER K J. Arsenic speciation in the
environment[J]. Chemical Reviews,1989,89: 713-764.
[2] SMEDLEY P L,KINNIBURGH D G. A review of the source,
behavior and distribution of arsenic in natural waters[J].Applied Geochemistry,2002,17:517-568.
[3]冯克亮. 水质砷污染及除砷新技术[J]. 海洋环境科学,
1994,13( 1): 78-81.
[4]宋卫锋等. 广东鼎湖山土壤中砷氧化菌的分离与鉴定[J].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5):2715-2717,2893.
[5]王薇,王君琴,杨洁,等. 三价砷氧化菌株的筛选及其培养条件初探[J].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2006, 25(1): 96-98.
[6]莫于婷,宋卫锋,孙国萍,等. 土壤中砷氧化细菌的分离及其培养条件研究[J]. 广西轻工业. 2009, 25(2): 83-84.
[7]汪耀,涂书新,王革娇. 亚砷酸氧化菌 Sinorhizobium sp. GW3 的鉴定与亚砷酸氧化酶基因的分离[J]. 湖北农业科学. 2010(1): 5-9.
[8] Gihring T M, Banfield J F. Arsenite oxidation and arsenate respiration by a new Thermus isolate[J]. FEMS microbiology letters. 2001, 204(2): 335-340.
[9] Green H H. Description of a bacterium which oxidizes arsenite to arsenate, and of one which reduces arsenate to arsenite, isolated from a cattle-dipping tank[J]. S. Afr. J. Sci. 1918, 14:465-467.
[10] Meharg A A, Jardine L. Arsenite transport into paddy rice (Oryza sativa) roots[J]. New Phytologist. 2003, 157(1): 39-44.
[11] Kashyap D R, Botero L M, Franck W L, et al. Complex regulation of arsenite oxidation in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J]. Journal of bacteriology. 2006, 188(3): 1081-108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