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设计规范
公园设计规范
![公园设计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bdcbd208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5a.png)
公园设计规范篇一:公园设计规范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全面地发挥公园的游憩功能和改善环境的作用,确保设计质量,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全国新建、扩建、改建和修复的各类公园设计。
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中的附属绿地设计可参照执行。
第1.0.3条公园设计应在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的基础上进行。
应正确处理公园与城市建设之间,公园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以及近期建设与远期建设之间的关系。
第1.0.4条公园内各种建筑物、构筑物和市政设施等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第二章一般规定第一节与城市规划的关系第2.1.1条公园的用地范围和性质,应以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为依据。
第2.1.2条市、区级公园的范围线应与城市道路红线重合,条件不允许时,必须设通道使主要出入口与城市道路衔接。
第2.1.3条公园沿城市道路部分的地面标高应与该道路路面标高相适应,并采取措施,避免地面迳流冲刷、污染城市道路和公园绿地。
第2.1.4条沿城市主、次干道的市、区级公园主要出入口的位置,必须与城市交通和游人走向、流量相适应,根据规划和交通的需要设置游人集散广场。
第2.1.5条公园沿城市道路、水系部分的景观,应与该地段城市风貌相协调。
第2.1.6条城市高压输配电架空线通道内的用地不应按公园设计。
公园用地与高压输配电架空线通道相邻处,应有明显界限。
第2.1.7条城市高压输配电架空线以外的其他架空线和市政管线不宜通过公园,特殊情况时过境应符合下列规定:一、选线符合公园总体设计要求;二、通过乔、灌木种植区的地下管线与树木的水平距离符合附录二的规定;三、管线从乔、灌木设计位置下部通过,其埋深大于1.5m,从现状大树下部通过,地面不得开槽且埋深大于3m。
根据上部荷载,对管线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四、通过乔木林的架空线,提出保证树木正常生长的措施。
第二节内容和规模第2.2.1条公园设计必须以创造优美的绿色自然环境为基本任务,并根据公园类型确定其特有的内容。
公园设计规范[完整版]
![公园设计规范[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323e625bf121dd36a32d82fa.png)
第一章总那么为全面地发挥公园的游憩功能和改善环境的作用,确保设计质量,制定本规。
本规适用于全国新建、扩建、改建和修复的各类公园设计。
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中的附属绿地设计可参照执行。
公园设计应在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的根底上进展。
应正确处理公园与城市建立之间,公园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以及近期建立与远期建立之间的关系。
公园各种建筑物、构筑物和市政设施等设计除执行本规外,尚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第二章一般规定第一节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公园的用地围和性质,应以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为依据。
市、区级公园的围线应与城市道路红线重合,条件不允许时,必须设通道使主要出入口与城市道路衔接。
公园沿城市道路局部的地面标高应与该道路路面标高相适应,并采取措施,防止地面迳流冲刷、污染城市道路和公园绿地。
沿城市主、次干道的市、区级公园主要出入口的位置,必须与城市交通和游人走向、流量相适应,根据规划和交通的需要设置游人集散广场。
公园沿城市道路、水系局部的景观,应与该地段城市风貌相协调。
城市高压输配电架空线通道的用地不应按公园设计。
公园用地与高压输配电架空线通道相邻处,应有明显界限。
城市高压输配电架空线以外的其他架空线和市政管线不宜通过公园,特殊情况时过境应符合以下规定:一、选线符合公园总体设计要求;二、通过乔、灌木种植区的地下管线与树木的水平距离符合附录二的规定;三、管线从乔、灌木设计位置下部通过,其埋深大于1.5m,从现状大树下部通过,地面不得开槽且埋深大于3m。
根据上部荷载,对管线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四、通过乔木林的架空线,提出保证树木正常生长的措施。
第二节容和规模公园设计必须以创造优美的绿色自然环境为根本任务,并根据公园类型确定其特有的容。
综合性公园的容应包括多种文化娱乐设施、儿童游戏场和安静休憩区,也可设游戏型体育设施。
在已有动物园的城市,其综合性公园不宜设大型或猛兽类动物展区。
公园设计规范【完整版】79210
![公园设计规范【完整版】79210](https://img.taocdn.com/s3/m/504d7d1bb90d6c85ec3ac682.png)
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全面地发挥公园的游憩功能和改善环境的作用,确保设计质量,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全国新建、扩建、改建和修复的各类公园设计。
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中的附属绿地设计可参照执行。
第1.0.3条公园设计应在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的基础上进行。
应正确处理公园与城市建设之间,公园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以及近期建设与远期建设之间的关系。
第1.0.4条公园内各种建筑物、构筑物和市政设施等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第二章一般规定第一节与城市规划的关系第2.1.1条公园的用地范围和性质,应以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为依据。
第2.1.2条市、区级公园的范围线应与城市道路红线重合,条件不允许时,必须设通道使主要出入口与城市道路衔接。
第2.1.3条公园沿城市道路部分的地面标高应与该道路路面标高相适应,并采取措施,避免地面迳流冲刷、污染城市道路和公园绿地。
第2.1.4条沿城市主、次干道的市、区级公园主要出入口的位置,必须与城市交通和游人走向、流量相适应,根据规划和交通的需要设置游人集散广场。
第2.1.5条公园沿城市道路、水系部分的景观,应与该地段城市风貌相协调。
第2.1.6条城市高压输配电架空线通道内的用地不应按公园设计。
公园用地与高压输配电架空线通道相邻处,应有明显界限。
第2.1.7条城市高压输配电架空线以外的其他架空线和市政管线不宜通过公园,特殊情况时过境应符合下列规定:一、选线符合公园总体设计要求;二、通过乔、灌木种植区的地下管线与树木的水平距离符合附录二的规定;三、管线从乔、灌木设计位置下部通过,其埋深大于1.5m,从现状大树下部通过,地面不得开槽且埋深大于3m。
根据上部荷载,对管线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四、通过乔木林的架空线,提出保证树木正常生长的措施。
第二节内容和规模第2.2.1条公园设计必须以创造优美的绿色自然环境为基本任务,并根据公园类型确定其特有的内容。
公园设计规范 GB
![公园设计规范 GB](https://img.taocdn.com/s3/m/d65920d0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a6.png)
公园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GB51192-2016为全面发挥公园的游憩功能、生态功能、景观功能、文化传承功能、科普教育功能、应急避险功能及其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确保公园设计质量,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城乡各类公园的新建、扩建、改建和修复的设计。
1总则1.0.1为全面发挥公园的游憩功能、生态功能、景观功能、文化传承功能、科普教育功能、应急避险功能及其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确保公园设计质量,制定本规范。
1. 0.2本规范适用于城乡各类公园的新建、扩建、改建和修复的设计。
1.0.3公园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2.0.1公园publicpark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有较完善的设施,兼具生态、美化等作用的绿地。
2. 0.2用地比例proportionofparkland公园内各类用地,包括绿化用地、建筑占地、园路及铺装场地用地等,占公园陆地面积的比例。
2.0.3绿化用地plantingarea公园内用以栽植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的用地。
2.0.4建筑占地buildingarea公园内各种建筑基底所占面积。
2.0.5水体waterarea公园内河、湖、池、塘、水库、湿地等天然水域和人工水景的统称。
2.0.6公园游憩绿地recreationgreenspace公园内可开展游憩活动的绿化用地。
2.0.7雨水控制利用rainwaterutilizationfacilities对雨水进行强化入渗、收集回用、降低径流污染、调蓄排放处理措施的总称。
2.0.8竖向控制verticalplanning对公园内建设场地地形、各种设施、植物等的控制性高程的统筹安排以及与公园外高程的相互协调。
2.0.9郁闭度crowndensity群植乔木树冠垂直投影面积与栽植地表面积之比。
2.0.10自然安息角naturalangleofrepose土壤自然堆积形成的一个稳定且坡度一致的土体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又叫自然倾斜角。
公园设计规范
![公园设计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bd491258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01.png)
公园设计规范引言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健康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保证公园的设计质量和功能完善,制定一套公园设计规范是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公园设计规范的要求和原则,以及对公园建设的相关规范。
设计要求1.空间布局合理:公园的空间布局应考虑到市民的使用需求,合理划分各个功能区域,如儿童游乐区、健身区等,并保持通行便利。
2.绿化比例适宜:公园的绿化比例应达到一定标准,能够给市民提供足够的绿色休闲空间,提高空气质量。
3.设施设备完善:公园内应设置必要的设施和设备,如长椅、垃圾桶、卫生间等,以提升市民的使用体验和满意度。
4.水域规划合理:如有水域存在,应注重其规划与安全,加强管理,确保市民的安全和环境的卫生。
5.艺术元素融入:公园的设计应注重艺术元素的融入,如雕塑、壁画等,以提升公园的艺术氛围和观赏价值。
设计原则1.绿化优先原则:公园的设计应以绿化为主导,注重植被的选择和布局,提供充足的绿色空间。
2.人本原则:公园的设计应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注重市民的需求和体验,提供舒适、便利的环境和设施。
3.可持续原则:公园的设计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采用环保材料和技术,节约资源和能源。
4.安全原则:公园的设计应注重市民的安全,确保设施的稳固性和水域的安全措施,防止意外发生。
建设规范1.设计方案:公园的建设应有详细的设计方案,包括空间布局、绿化规划、设施设备的规划等,以确保建设质量和功能实现。
2.施工管理:在建设过程中,应加强施工管理,控制施工质量,遵守建设规范和安全要求。
3.环境保护:建设过程中应注重环境保护,避免对周边环境的破坏,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
4.完工验收:在建设完成后,进行完工验收,确保公园的设计和建设质量达到规范要求。
结论公园设计规范对于提升公园功能和使用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到市民的需求和体验,注重绿化和人本原则,并遵守可持续和安全原则。
公园设计规范(全)
![公园设计规范(全)](https://img.taocdn.com/s3/m/044e6eced5bbfd0a79567393.png)
公园设计规范(全)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全面地发挥公园的游憩功能和改善环境的作用,确保设计质量,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全国新建、扩建、改建和修复的各类公园设计。
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中的附属绿地设计可参照执行。
第1.0.3条公园设计应在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的基础上进行。
应正确处理公园与城市建设之间,公园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以及近期建设与远期建设之间的关系。
第1.0.4条公园内各种建筑物、构筑物和市政设施等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第二章一般规定第一节与城市规划的关系第2.1.1条公园的用地范围和性质,应以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为依据。
第2.1.2条市、区级公园的范围线应与城市道路红线重合,条件不允许时,必须设通道使主要出入口与城市道路衔接。
第2.1.3条公园沿城市道路部分的地面标高应与该道路路面标高相适应,并采取措施,避免地面迳流冲刷、污染城市道路和公园绿地。
第2.1.4条沿城市主、次干道的市、区级公园主要出入口的位置,必须与城市交通和游人走向、流量相适应,根据规划和交通的需要设置游人集散广场。
第2.1.5条公园沿城市道路、水系部分的景观,应与该地段城市风貌相协调。
第2.1.6条城市高压输配电架空线通道内的用地不应按公园设计。
公园用地与高压输配电架空线通道相邻处,应有明显界限。
第2.1.7条城市高压输配电架空线以外的其他架空线和市政管线不宜通过公园,特殊情况时过境应符合下列规定:一、选线符合公园总体设计要求;二、通过乔、灌木种植区的地下管线与树木的水平距离符合附录二的规定;三、管线从乔、灌木设计位置下部通过,其埋深大于1.5m,从现状大树下部通过,地面不得开槽且埋深大于3m。
根据上部荷载,对管线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四、通过乔木林的架空线,提出保证树木正常生长的措施。
第二节内容和规模第2.2.1条公园设计必须以创造优美的绿色自然环境为基本任务,并根据公园类型确定其特有的内容。
公园设计相关规范
![公园设计相关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3f8efc46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85.png)
公园设计相关规范公园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项目,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规范和要求。
以下是公园设计相关的规范及要求。
1.土地选址规范:选址应考虑交通便利、环境优雅、地势平坦等因素,不宜位于居民密集区附近,应尽量避免噪音和污染源的影响。
2.绿地面积和比例规范:公园建设项目中,绿地面积应占总用地面积的比例不低于30%,绿地面积的保护应考虑周边居民的需求和城市发展的需要。
3.植被配置规范:公园设计中,应合理配置各类植被,包括乔木、灌木、草坪、花卉等。
植被的选择要根据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进行调查和分析,确保植被能够适应当地环境,达到美化和生态效果。
4.绿地设施配置规范:公园的绿地设施包括有座椅、垃圾桶、供水设施、公共厕所等。
这些设施的布置应合理、统一,便于使用和管理。
5.游乐场配置规范:公园设计中的游乐设施应根据不同年龄群体的需求来选择和配置。
儿童游乐场的设施应考虑安全性和趣味性,同时要避免过度商业化和不合理的布局。
6.项目周边交通规范:公园周边的道路和交通设施应满足游客和服务人员的需求,包括公交车站、停车场等。
同时,也要考虑减少交通对公园环境的影响,保持绿地的安静和干净。
7.公园的环境保护规范:公园设计中,应加强对水、土壤和空气质量的保护,避免建设和运营对环境造成过大的影响。
公园周边的垃圾处理和绿地养护也要得到合理的规划和管理。
8.公园文化和历史保护规范:如有必要,公园设计需考虑对文化和历史遗产的保护,避免破坏原有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同时,也可以在公园中设置文化展览和教育设施,展示当地特色和文化。
9.防火和防灾规范:公园设计中,应考虑防范火灾和自然灾害的规划和措施,确保公园及周边的安全。
10.公园使用管理规范:公园的使用和管理应明确责任主体,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公园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
公园的开放时间、使用费用、服务设施等也需要扎实的规范。
综上所述,公园设计涉及多个方面的规范和要求,包括土地选址、绿地面积、植被配置、设施配置、交通规范、环境保护、文化保护、防火防灾、使用管理等。
公园设计规范(全)
![公园设计规范(全)](https://img.taocdn.com/s3/m/7f340a969ec3d5bbfd0a7487.png)
公园设计规范(全)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全面地发挥公园得游憩功能与改善环境得作用,确保设计质量,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全国新建、扩建、改建与修复得各类公园设计。
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与特殊用地中得附属绿地设计可参照执行。
第1、0、3条公园设计应在批准得城市总体规划与绿地系统规划得基础上进行。
应正确处理公园与城市建设之间,公园得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以及近期建设与远期建设之间得关系。
第1、0、4条公园内各种建筑物、构筑物与市政设施等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得规定。
第二章一般规定第一节与城市规划得关系第2、1、1条公园得用地范围与性质,应以批准得城市总体规划与绿地系统规划为依据。
第2、1、2条市、区级公园得范围线应与城市道路红线重合,条件不允许时,必须设通道使主要出入口与城市道路衔接。
第2、1、3条公园沿城市道路部分得地面标高应与该道路路面标高相适应,并采取措施,避免地面迳流冲刷、污染城市道路与公园绿地。
第2、1、4条沿城市主、次干道得市、区级公园主要出入口得位置,必须与城市交通与游人走向、流量相适应,根据规划与交通得需要设置游人集散广场。
第2、1、5条公园沿城市道路、水系部分得景观,应与该地段城市风貌相协调。
第2、1、6条城市高压输配电架空线通道内得用地不应按公园设计。
公园用地与高压输配电架空线通道相邻处,应有明显界限。
第2、1、7条城市高压输配电架空线以外得其她架空线与市政管线不宜通过公园,特殊情况时过境应符合下列规定:一、选线符合公园总体设计要求;二、通过乔、灌木种植区得地下管线与树木得水平距离符合附录二得规定;三、管线从乔、灌木设计位置下部通过,其埋深大于1、5m,从现状大树下部通过,地面不得开槽且埋深大于3m。
根据上部荷载,对管线采取必要得保护措施;四、通过乔木林得架空线,提出保证树木正常生长得措施。
第二节内容与规模第2、2、1条公园设计必须以创造优美得绿色自然环境为基本任务,并根据公园类型确定其特有得内容。
公园设计规范
![公园设计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21068352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f6.png)
概念、指标:建成区总面积绿化种植面积绿地率= 建成区总面积植被垂直投影面积绿化覆盖率= 树林总面积树木垂直投影面积郁闭度= 公园设计有关规范1. 与都市规划旳关系:管线从乔木、灌木下部通过,其埋深不小于1.5米,从现实状况大树下通过,地面不得开槽,且埋深不小于3米。
2. 内容与规模限定:1)综合性公园包括多项文化娱乐设施,面积不得不不小于10公顷;2)小朋友公园有科普游戏设施面积不得不不小于2公顷;3)动物园内检疫站、隔离场、饲料厂、兽医院等设施面积不小于20公顷;4)专类动物园全园面积宜在5~20公顷之间;5)植物园面积应不小于40公顷;6)专题植物园面积宜不小于2公顷;盆景园面积宜不小于2公顷。
7)其他专类公园,全园面积宜不小于2公顷。
8)居住区公园面积随居住人口数量而定,宜在5~10公顷之间。
居住小区游园面积宜不小于0.5公顷。
9)面积不小于10公顷旳公园,应按游人容量旳2%设置厕所蹲位,不不小于10公顷按游人容量旳1.5%设置,男女蹲位比例为1:1.5,厕所服务半径不超过250米,10)公共坐凳座椅,其数量按游人容量旳20%~30%设置,但平均每公顷陆地面积上座位最低不少于20个,最高不得超过150个。
3. 容量计算:市区级公园游人人均占有面积以60平方米为宜,居住区公园以30平方米为宜,最低人均占有面积不得低于15平方米,风景名胜区人均占有公园面积宜不小于100平方米。
4. 公园游人容量计算公式:公园游人人均占有面积公园总面积公园游人容量=公式表达:M A A C = 5. 布局:园路路网密度宜在200~380米∕公顷之间,动物园旳路网密度宜在160~300米∕公顷之间。
6. 古树名木保护:成林地带外缘树冠垂直投影以外5米所围合旳范围;单株树时同步满足树冠垂直投影及其外侧5.0米宽和距树干基部外缘水平距离为胸径20倍以内。
7. 人力剪草机修建旳草坪坡度不应不小于25%。
8. 硬底人工水体旳近岸2.0米范围内旳水深,不得不小于0.7米,达不到此要设防护栏,无护栏旳园桥、汀步附近2米范围内水深不得不小于0.5米。
公园设计规范CJJ48
![公园设计规范CJJ48](https://img.taocdn.com/s3/m/9372e8619b6648d7c1c746a2.png)
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主编单位:北京市园林局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1993年1月1日关于发布行业标准《公园设计规范》的通知建标〔1992〕38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委(建设厅),计划单列市建委,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建设部建标〔1991〕413号文的要求,由北京市园林局主编的《公园设计规范》,业经审查,现批准为行业标准,编号CJJ48—92,自一九九三年一月一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城镇建设标准技术归口单位建设部城市建设研究院归口管理,由北京市园林局负责解释,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出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1992年6月18日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全面地发挥公园的游憩功能和改善环境的作用,确保设计质量,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全国新建、扩建、改建和修复的各类公园设计。
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中的附属绿地设计可参照执行。
第1.0.3条公园设计应在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的基础上进行。
应正确处理公园与城市建设之间,公园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以及近期建设与远期建设之间的关系。
第1.0.4条公园内各种建筑物、构筑物和市政设施等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第二章一般规定第一节与城市规划的关系第2.1.1条公园的用地范围和性质,应以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为依据。
第2.1.2条市、区级公园的范围线应与城市道路红线重合,条件不允许时,必须设通道使主要出入口与城市道路衔接。
第2.1.3条公园沿城市道路部分的地面标高应与该道路路面标高相适应,并采取措施,避免地面迳流冲刷、污染城市道路和公园绿地。
第2.1.4条沿城市主、次干道的市、区级公园主要出入口的位置,必须与城市交通和游人走向、流量相适应,根据规划和交通的需要设置游人集散广场。
第2.1.5条公园沿城市道路、水系部分的景观,应与该地段城市风貌相协调。
第2.1.6条城市高压输配电架空线通道内的用地不应按公园设计。
公园设计规范
![公园设计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568b2ae3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2b.png)
公园设计规范公园是城市的绿色空间,是人们休闲娱乐、锻炼身体、与自然亲近的地方。
为了保护公园的环境,提高公园的使用价值,需要制定公园设计规范。
下面是公园设计规范的主要内容。
一、景观规划:公园设计必须以人为本,符合人们的需求和喜好。
应该充分考虑公园的整体布局、景观设置、交通组织等因素,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公园景观。
同时,公园景观规划还应注重生态保护,合理规划植被、水体等元素,保持公园的生态平衡。
二、绿地规划:绿地是公园的核心组成部分,必须合理规划和布局。
绿地应具有较大面积、适宜的植被种类和布局,能够提供人们休闲娱乐、运动健身的场所。
同时,绿地还应当具有环保功能,如增加氧气含量、净化空气、调节气温等。
三、建筑规划:公园内的建筑物必须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
建筑物设计应注重美观与实用,符合公园的功能和风格。
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要符合环保要求,且结构稳定、安全可靠。
四、道路与交通:公园内的道路和交通组织必须方便、安全。
道路宽度应符合人员流动量,交通组织应合理规划,包括行人道、自行车道、交通标志标线等。
同时,公园应设立停车场,并提供便利的停车服务。
五、设施设置:公园内的设施主要包括休闲座椅、垃圾桶、卫生间、饮水设施等。
设施的设置位置要合理,便于人们使用。
设施的品质和材料也要符合环保要求,确保长期使用不影响环境和健康。
六、安全管理:公园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安全管理至关重要。
公园设计应考虑到人员流动、紧急疏散等因素,合理设置安全出口、指示标志等。
公园管理部门还应加强安全巡查和维修维护,确保公园的使用安全。
七、环境保护:公园设计应注重环境保护,包括水体保护、植被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公园内的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要科学合理,减少污染对环境的影响。
公园管理部门还应加强环境监测和保护措施,确保公园的环境质量。
八、文化传承:公园设计要注重文化传承,吸引人们了解和传播本地的历史和传统文化。
可以通过雕塑、标志等方式展现当地文化,增加公园的艺术性和教育性。
公园设计规范【完整版】
![公园设计规范【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2307de0381c758f5f71f67b9.png)
第一章总那么第1.0.1条为全面地发挥公园的游憩功能和改善环境的作用,确保设计质量,制定本标准。
第1.0.2条本标准适用于全国新建、扩建、改建和修复的各类公园设计。
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中的附属绿地设计可参照执行。
第1.0.3条公园设计应在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的根底上进展。
应正确处理公园与城市建立之间,公园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以及近期建立与远期建立之间的关系。
第1.0.4条公园内各种建筑物、构筑物和市政设施等设计除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第二章一般规定第一节与城市规划的关系第2.1.1条公园的用地范围和性质,应以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为依据。
第2.1.2条市、区级公园的范围线应与城市道路红线重合,条件不允许时,必须设通道使主要出入口与城市道路衔接。
第2.1.3条公园沿城市道路局部的地面标高应与该道路路面标高相适应,并采取措施,防止地面迳流冲刷、污染城市道路和公园绿地。
第2.1.4条沿城市主、次干道的市、区级公园主要出入口的位置,必须与城市交通和游人走向、流量相适应,根据规划和交通的需要设置游人集散广场。
第2.1.5条公园沿城市道路、水系局部的景观,应与该地段城市风貌相协调。
第2.1.6条城市高压输配电架空线通道内的用地不应按公园设计。
公园用地与高压输配电架空线通道相邻处,应有明显界限。
第2.1.7条城市高压输配电架空线以外的其他架空线和市政管线不宜通过公园,特殊情况时过境应符合以下规定:一、选线符合公园总体设计要求;二、通过乔、灌木种植区的地下管线与树木的水平距离符合附录二的规定;三、管线从乔、灌木设计位置下部通过,其埋深大于1.5m,从现状大树下部通过,地面不得开槽且埋深大于3m。
根据上部荷载,对管线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四、通过乔木林的架空线,提出保证树木正常生长的措施。
第二节内容和规模第2.2.1条公园设计必须以创造优美的绿色自然环境为根本任务,并根据公园类型确定其特有的内容。
公园设计规范配建标准最新
![公园设计规范配建标准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43821dfb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87.png)
公园设计规范配建标准最新公园设计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还对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公园设计规范的更新和完善显得尤为重要。
以下是最新的公园设计规范配建标准:一、公园设计原则1. 以人为本:确保公园设计满足不同年龄段和不同需求的市民使用。
2. 生态优先: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提高公园的生态价值。
3. 安全性:确保公园内设施安全,避免安全隐患。
4. 可达性:公园应便于市民到达,考虑公共交通和步行可达性。
5. 多功能性:公园应具备休闲、运动、文化等多种功能。
二、公园规模与分类1. 社区公园:服务半径500-1000米,面积一般在1-5公顷。
2. 区级公园:服务半径1000-3000米,面积一般在5-20公顷。
3. 市级公园:服务半径超过3000米,面积一般在20公顷以上。
三、公园功能区划分1. 休闲区:提供休息座椅、凉亭等设施。
2. 运动区:配备运动场地、健身器材等。
3. 儿童游乐区:设置安全、适合儿童的游乐设施。
4. 文化活动区:可用于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和展览。
5. 绿化景观区:强调植物配置和景观设计,提高公园的观赏性。
四、公园设计要素1. 绿化:合理配置植物,形成多层次的绿化景观。
2. 道路系统:设计合理的步行和自行车道路系统。
3. 水体:合理利用和设计水体,增加公园的生态和景观价值。
4. 照明:确保公园夜间照明安全,同时考虑节能和美观。
5. 公共设施:包括休息区、厕所、垃圾桶等,满足市民使用需求。
五、公园建设材料1. 环保材料:优先使用环保、可回收的材料。
2. 安全材料:确保材料的安全性,避免有害物质的使用。
3. 耐久材料:选择耐候性强、耐久性好的材料,减少维护成本。
六、公园维护与管理1. 定期维护:制定公园维护计划,确保公园设施的完好。
2. 环境监测:定期对公园环境进行监测,确保生态平衡。
3. 安全管理:加强公园安全管理,预防和应对各类安全事故。
公园设计规范(设计必备)含图
![公园设计规范(设计必备)含图](https://img.taocdn.com/s3/m/0a3ca6d57f1922791688e831.png)
公园设计规范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全面地发挥公园的游憩功能和改善环境的作用,确保设计质量,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全国新建、扩建、改建和修复的各类公园设计。
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中的附属绿地设计可参照执行。
第1.0.3条公园设计应在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的基础上进行。
应正确处理公园与城市建设之间,公园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以及近期建设与远期建设之间的关系。
第1.0.4条公园内各种建筑物、构筑物和市政设施等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第二章一般规定第一节与城市规划的关系第2.1.1条公园的用地范围和性质,应以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为依据。
第2.1.2条市、区级公园的范围线应与城市道路红线重合,条件不允许时,必须设通道使主要出入口与城市道路衔接。
第2.1.3条公园沿城市道路部分的地面标高应与该道路路面标高相适应,并采取措施,避免地面迳流冲刷、污染城市道路和公园绿地。
第2.1.4条沿城市主、次干道的市、区级公园主要出入口的位置,必须与城市交通和游人走向、流量相适应,根据规划和交通的需要设置游人集散广场。
第2.1.5条公园沿城市道路、水系部分的景观,应与该地段城市风貌相协调。
第2.1.6条城市高压输配电架空线通道内的用地不应按公园设计。
公园用地与高压输配电架空线通道相邻处,应有明显界限。
第2.1.7条城市高压输配电架空线以外的其他架空线和市政管线不宜通过公园,特殊情况时过境应符合下列规定:一、选线符合公园总体设计要求;二、通过乔、灌木种植区的地下管线与树木的水平距离符合附录二的规定;三、管线从乔、灌木设计位置下部通过,其埋深大于1.5m,从现状大树下部通过,地面不得开槽且埋深大于3m。
根据上部荷载,对管线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四、通过乔木林的架空线,提出保证树木正常生长的措施。
第二节内容和规模第2.2.1条公园设计必须以创造优美的绿色自然环境为基本任务,并根据公园类型确定其特有的内容。
CJJ48-92公园设计规范
![CJJ48-92公园设计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3ca5493b5f0e7cd1842536e5.png)
公园设计规范名称: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主编单位:北京市园林局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1993年1月1日关于发布行业标准《公园设计规范》的通知建标〔1992〕38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委(建设厅),计划单列市建委,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建设部建标〔1991〕413号文的要求,由北京市园林局主编的《公园设计规范》,业经审查,现批准为行业标准,编号CJJ48—92,自一九九三年一月一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城镇建设标准技术归口单位建设部城市建设研究院归口管理,由北京市园林局负责解释,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出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1992年6月18日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全面地发挥公园的游憩功能和改善环境的作用,确保设计质量,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全国新建、扩建、改建和修复的各类公园设计。
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中的附属绿地设计可参照执行。
第 1.0.3条公园设计应在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的基础上进行。
应正确处理公园与城市建设之间,公园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以及近期建设与远期建设之间的关系。
第1.0.4条公园内各种建筑物、构筑物和市政设施等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第二章一般规定第一节与城市规划的关系第2.1.1条公园的用地范围和性质,应以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为依据。
第2.1.2条市、区级公园的范围线应与城市道路红线重合,条件不允许时,必须设通道使主要出入口与城市道路衔接。
第 2.1.3条公园沿城市道路部分的地面标高应与该道路路面标高相适应,并采取措施,避免地面迳流冲刷、污染城市道路和公园绿地。
第2.1.4条沿城市主、次干道的市、区级公园主要出入口的位置,必须与城市交通和游人走向、流量相适应,根据规划和交通的需要设置游人集散广场。
第2.1.5条公园沿城市道路、水系部分的景观,应与该地段城市风貌相协调。
《公园设计规范》课件
![《公园设计规范》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e30947e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26.png)
以人为本
满足游客的休闲、娱乐和审美 需求,提供舒适、安全的环境
。
文化传承
融入地方文化和历史元素,提 升公园的文化内涵。
整体协调
保持公园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 调与统一,形成完整的景观效
果。
公园的功能分区
入口区
设置明显的入口标志,提供游 客接待、咨询和停车等服务。
活动区
提供各种休闲、娱乐和健身活 动设施,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 需求。
公园设计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
某城市公园,以生态保护 为主题,通过植被恢复和 水系治理,打造自然和谐 的生态环境。
案例二
某社区公园,以满足居民 需求为目标,设置健身设 施、儿童游乐区等,打造 宜居的公共空间。
案例三
某历史名园,以传承历史 文化为主题,保留古建筑 、古树等历史元素,营造 传统文化氛围。
公园设计的未来发展
提供售货亭、纪念品店等服务设施, 满足游客的购物需求。
03
《公园设计规范》的实施与应用
公园设计的流程
规划阶段
设计阶段
明确公园的功能定位、规模和布局,制定 规划方案。
根据规划方案,进行详细设计,包括地形 、水系、道路、植物、建筑等。
施工阶段
验收阶段
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确保质量与安全 。
对施工结果进行验收,确保符合设计要求 。
2002年第一次修订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和人们对公园需求的增加,原规范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发展需求,因此 相关部门于2002年对《公园设计规范》进行了第一次修订,补充和完善了相关内容。
2017年第二次修订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为了更好地指导公园设计实践,相关部门 于2017年对《公园设计规范》进行了第二次修订,重点加强了对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的要求。
公园设计规范CJJ48
![公园设计规范CJJ48](https://img.taocdn.com/s3/m/c6b3b405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53.png)
公园设计规范CJJ48公园设计规范CJJ48一、前言公园是城市重要的绿地空间,对于人们的休闲娱乐、健康运动和社交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保障公园的安全、舒适和美观,提升公园的品质和功能,特制定本公园设计规范。
二、总则1.本规范适用于各类公园的设计、规划和建设。
2.公园的设计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3.公园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公众需求、环境保护和易维护性。
4.公园的设计应有足够的开放空间和景观元素,以提供公共活动的场所。
5.公园的设计应考虑人们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和身体特点,提供不同需求的设施和服务。
6.公园的设计应注重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三、公园的功能规划1.公园应具备休闲娱乐、健康运动和社交活动等功能。
2.公园的功能规划应充分考虑周边居民的需求,满足他们日常生活和娱乐活动的要求。
3.公园的功能规划应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应的设施和服务。
4.公园的功能规划应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打造独特的景观和环境。
四、公园的设计要求1.公园的布局应合理、流畅,有明确的导引路径和空间序列。
2.公园的景观应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体现城市的传统和现代特点。
3.公园的绿地面积应充分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和运动需求。
4.公园的设施布局应合理、便捷,方便人们的使用。
5.公园的道路和交通设施应符合人性化设计的原则,确保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安全和畅通。
6.公园的建筑和设施应符合相关的安全和卫生标准,提供舒适和便利的使用环境。
7.公园的照明设计应充分考虑夜间活动的需求,并保护生态环境。
8.公园的水景设计应统一、美观,符合环境保护要求。
9.公园的植物配置应适应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提高植物的抗逆性和观赏性。
10.公园的景观设施应符合人体工程学和安全性的要求,方便人们的使用。
五、公园的建设与维护1.公园的建设应有相应的质量控制和监督机制,确保设计方案的质量和完整性,避免工程质量问题。
2.公园的维护应有专门的人员和经费保障,及时修缮设施,保持公园的良好状态。
公园规划设计规范
![公园规划设计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ce3b1a18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e7.png)
公园规划设计规范1.功能布局:公园应根据不同需求,合理划分功能区域,包括休闲娱乐区、运动健身区、游乐区、绿化景观区等,使公园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2.场地选择:公园应具备足够的面积,且地理位置应方便公众的交通和通行,以便人们能方便地到达和使用公园。
3.绿化设计:公园应有充足的绿化植被,包括树木、花草等,以提供清新的空气和舒适的环境。
同时,公园的植被选择应符合本地气候条件,方便养护。
4.道路和通道设计:公园内应有合理的道路和通道,方便游客通行,尤其需要考虑老年人和残障人士的特殊需求,如提供无障碍通行设施等。
5.设施设备:公园需要提供一系列基础设施和设备,如公共厕所、饮水设施、座椅、垃圾箱等,方便游客的使用。
6.活动区域:公园应设立多个活动区域,以容纳各种户外活动,如户外音乐演出、休闲运动等。
7.公共艺术:公园应考虑到艺术元素的融入,可以在公园中设立雕塑、喷泉等艺术品,以提升公园的观赏性和文化内涵。
8.自然保护:在公园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如保留原有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以及合理管理水资源等。
9.安全考虑:公园应设置足够的安全措施,如安全围栏、照明设施、监控设备等,确保公园的安全性。
10.建设可持续性:公园的规划设计应考虑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如选择可再生材料、节约能源的设备等,以及合理的垃圾分类处理等。
综上所述,公园规划设计规范是确保公园规划设计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准则。
通过合理的功能布局、绿化设计、设施设备等方面的考虑,可以为公众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美观、功能齐全的公共空间。
同时,保留和保护自然环境、注重公共艺术的融入,也能使公园具有更高的文化内涵和观赏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念、指标:建成区总面积绿化种植面积绿地率= 建成区总面积植被垂直投影面积绿化覆盖率= 树林总面积树木垂直投影面积郁闭度= 公园设计相关规范1. 与城市规划的关系:管线从乔木、灌木下部通过,其埋深大于1.5米,从现状大树下通过,地面不得开槽,且埋深大于3米。
2. 内容与规模限定:1)综合性公园包含多项文化娱乐设施,面积不得小于10公顷;2)儿童公园有科普游戏设施面积不得小于2公顷;3)动物园内检疫站、隔离场、饲料厂、兽医院等设施面积大于20公顷;4)专类动物园全园面积宜在5~20公顷之间;5)植物园面积应大于40公顷;6)专题植物园面积宜大于2公顷;盆景园面积宜大于2公顷。
7)其他专类公园,全园面积宜大于2公顷。
8)居住区公园面积随居住人口数量而定,宜在5~10公顷之间。
居住小区游园面积宜大于0.5公顷。
9)面积大于10公顷的公园,应按游人容量的2%设置厕所蹲位,小于10公顷按游人容量的1.5%设置,男女蹲位比例为1:1.5,厕所服务半径不超过250米,10)公共坐凳座椅,其数量按游人容量的20%~30%设置,但平均每公顷陆地面积上座位最低不少于20个,最高不得超过150个。
3. 容量计算:市区级公园游人人均占有面积以60平方米为宜,居住区公园以30平方米为宜,最低人均占有面积不得低于15平方米,风景名胜区人均占有公园面积宜大于100平方米。
4. 公园游人容量计算公式:公园游人人均占有面积公园总面积公园游人容量=公式表示:M A A C = 5. 布局:园路路网密度宜在200~380米∕公顷之间,动物园的路网密度宜在160~300米∕公顷之间。
6. 古树名木保护:成林地带外缘树冠垂直投影以外5米所围合的范围;单株树时同时满足树冠垂直投影及其外侧5.0米宽和距树干基部外缘水平距离为胸径20倍以内。
7. 人力剪草机修建的草坪坡度不应大于25%。
8. 硬底人工水体的近岸2.0米范围内的水深,不得大于0.7米,达不到此要设防护栏,无护栏的园桥、汀步附近2米范围内水深不得大于0.5米。
9. 主路纵坡宜小于8%,横坡宜小于3%,粒料路面横坡宜小于4%,纵横坡不得同时无坡度。
山地公园纵坡宜小于12%,超过12%应作防滑处理。
园路不宜设梯道,必须时,纵坡宜小于36%。
10. 经常通行机动车的园路宽度应大于4米,转弯半径不得小于12米。
11. 孤立树、树丛和树群至少有一处欣赏点,视距为树高的2倍。
12. 成片树林的观赏林缘线视距为林高的2倍。
13. 乔木宜选择高大荫浓的种类,夏季庇荫面积应大于游戏活动范围的50%。
活动范围内树干下净空应大于1.8米。
14. 大中型汽车停车场,树下净空大于4米。
15.中小型停车场树下净空大于2.5米。
16.自行车停车场树下净空大于2.2米。
17.场内种植池宽度大于1.5米。
并设保护措施。
18.成人活动场所,宜选用大型乔木,枝下净空大于2米。
19.夏季乔木庇荫面积大于活动场地的50%。
20.机动车通行的园路,车辆通行范围内不得有低于4米的枝条。
21.路面范围内,乔木、灌木枝条下净空大于2.2米。
22.乔木种植点局路缘大于0.5米。
23.游人通行量较多的建筑室外台阶宽度不宜小于1.5米,踏步宽度不宜小于30厘米,高度不宜高于16厘米,台阶踏步级数不得小于2,侧方高差大于1米的台阶,设防护栏。
24.凡游人正常活动范围边缘临空高差大于1米的均应设防护栏,其高度大于1.05米,小于1.2米。
25.岸底至水底坡度小于100%着应采用植被覆盖;坡度大于100%者应有固土和防冲刷技术。
26.乔木距建筑物外缘水平距离。
距离灯柱、电杆2米、挡土墙1米(新)3米(现状),楼房5米,平房2米(新植)5米(现状),围墙1米(新植)2米(现状),排水明沟1米。
27.灌木或绿篱距离建筑物、构筑物水平距离:地上电杆、灯杆1米,挡土墙0.5米,楼房1.5米,平房1.5米,围墙0.75米,排水明沟0.75米。
28.栽植土层厚度:浅根乔木大于90厘米,深根乔木大于150厘米,大灌木大于60厘米,小灌木大于45厘米,草坪大于30厘米。
道路绿化主要规范1.园林景观路绿地率不得小于40%;红线宽度大于50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30%;红线宽度在40~50米之间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5%;红线宽度小于40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0%;2.种植乔木的分车绿带宽度不得小于1.5米;主干道上不得小于2.5米,行道树绿带不得小于1.5米。
3.主、次干道中间的隔车绿带和交通绿岛不能布置开放式绿地;4.路侧绿带宜与相邻的道路红线外其他绿地相结合;5.人行道毗邻商业建筑路段,路侧绿带可与行道树绿带合并;6.道路两侧环境差异较大时,已将路侧绿带集中布置在条件较好的一侧。
7.寒冷地区分车绿带、行道树绿带宜选用落叶树种。
8.行道树应选择深根性,分枝点高,冠大荫浓、生长健壮树种。
9.分车绿带乔木树干中心至机动车道缘外侧距离不得小于0.75米;10.中间分车绿带距地面高度在0.6~1.5米范围之内;株距不得大于冠幅的5倍。
11.两侧分车绿带大于1.5米时,应以乔木种植为主。
树冠不宜在机动车道上搭接。
12.分车绿带小于1.5米时,应以种植灌木为主,13.人行道和道路出入断口处分车绿带,其端部应采用通透式布置。
14.行道树最小种植株距应为4米,树干中心至路缘石外侧最小距离为0.75米。
15.种植行道树树苗的胸径;速生树不小于5厘米,慢生树不小于8厘米。
16.路侧绿带宽度大于8米时,可设计成开放绿地。
开放式绿地中,绿化用地面积不得小于该段绿带总面积的70%。
17.公共活动周边宜种植高大乔木,集中成片绿地应不小于广场总面积的25%,并宜设计成开放式绿地。
18.车站、码头、机场等集散广场绿化,集中成片绿地面积应不小于总面积的10%。
19.停车场周边应种植高大乔木庇荫,并宜种植隔离防护绿带。
其树下净高满足停车要求:小型车为2.5米,中型车为3.5米,载货车为4.5米。
20.道路绿化与其他设施的水平距离;低于2米的围墙至乔木中心1米,挡土墙1米,路灯杆2米,电力、电信杆1.5米,消防龙头1.5米。
●公园内部用地比例:1.综合公园(1)(5-10公顷)园路及铺装占8%-18%,管理建筑小于1.5%,游憩、服务、公建小于5.5%,绿化用地大于70%。
(2)10-20公顷,园路及铺装占5%-15%,管理建筑小于1.5%,游憩、服务、公建小于4.5%,绿化用地大于75%。
(3)20-50公顷,园路及铺装占5%-15%,管理建筑小于1%,游憩、服务、公建小于4%,绿化用地大于75%。
(4)大于或等于50公顷,园路及铺装占5%-10%,管理建筑小于1%,游憩、服务、公建小于3%,绿化用地大于80%。
2.儿童公园:(1)<2公顷,园路及铺装占15%-25%,管理建筑小于1%,游憩、服务、公建小于4%,绿化用地大于65%。
(2)2——5公顷,园路及铺装占10%-20%,管理建筑小于1%,游憩、服务、公建小于4%,绿化用地大于65%。
(3)5—— 10公顷,园路及铺装占8%-18%,管理建筑小于2%,游憩、服务、公建小于4.5%,绿化用地大于65%。
(4)10——20公顷,园路及铺装占5%-15%,管理建筑小于2%,游憩、服务、公建小于4.5%,绿化用地大于70%。
3.动物园:(1)20—50公顷,园路及铺装占5%-15%,管理建筑小于1.5%,游憩、服务、公建小于12.5%,绿化用地大于70%。
(2)大于等于50公顷,园路及铺装占5%-10%,管理建筑小于1.5%,游憩、服务、公建小于11.5%,绿化用地大于75%。
4.植物园:(1)20—50公顷,园路及铺装占5%-10%,管理建筑小于0.5%,游憩、服务、公建小于3.5%,绿化用地大于85%。
(2)大于或等于50公顷,园路及铺装占3%-8%,管理建筑小于0.5%,5.风景名胜公园:(1)大于等于50公顷,园路及铺装占3%-8%,管理建筑小于0.5%,游憩、服务、公建小于2.5%,绿化用地大于85%。
6.居住区公园:(1)2——5公顷,园路及铺装占10%-20%,管理建筑小于0.5%,游憩、服务、公建小于2.5%,绿化用地大于75%。
(2)5——10公顷,园路及铺装占8%-18%,管理建筑小于0.5%,游憩、服务、公建小于2 %,绿化用地大于75%。
7.居住区小游园:(1)小于2公顷,园路及铺装占10%-20%,管理建筑小于0.5%,游憩、服务、公建小于2.5%,绿化用地大于75%。
8.带状公园:(1)小于2公顷,园路及铺装占15%-30%,管理建筑小于0.5%,游憩、服务、公建小于2.5%,绿化用地大于75%。
(2)2—5公顷,园路及铺装占15%-30%,管理建筑小于0.5%,游憩、服务、公建小于2.0%,绿化用地大于65%。
(3)5—10公顷,园路及铺装占15%-25%,管理建筑小于0.5%,游憩、服务、公建小于1.5%,绿化用地大于70%。
(4)10—20公顷,园路及铺装占10%-25%,管理建筑小于0.5%,游憩、服务、公建小于1.5%,绿化用地大于70%。
(5)20—50公顷,园路及铺装占10%-25%,管理建筑小于0.5%,游9.街旁游园:(1)小于2公顷,,园路及铺装占15%-30%,管理建筑小于0%,游憩、服务、公建小于1%,绿化用地大于65%。
(2)2—5公顷,园路及铺装占15%-30%,管理建筑小于0%,游憩、服务、公建小于1%,绿化用地大于65%。
(3)5——10公顷,园路及铺装占10%-25%,管理建筑小于0.2%,游憩、服务、公建小于1.3%,绿化用地大于70%。
●各类地表排水:(%)●园路宽度:●公园出入口宽度下限:●风景林郁闭度:●各类单行绿篱空间尺度(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