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具体科学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答案
学习中心/函授站_姓名学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2019学年上学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期末考试试题(综合大作业)考试说明:1、大作业试题于2019年4月25日公布,2019年4月26日至2019年5月12日在线上传大作业答卷(最多上传10张图片);2、考试必须独立完成,如发现抄袭、雷同均按零分计;3、答案须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综合大作业答题纸》手写完成,要求字迹工整、卷面干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B.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C.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D.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2. 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A. 吾心便是宇宙B. 存在就是被感知C. 心外无物D. 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3. 哲学上二元论的根本错误在于A. 否认世界的统一性B. 否认世界的可知性C. 否认世界是普遍联系的D. 否认世界是运动发展的4. “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这是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C. 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D. 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5.我国古代有人提出“白马非马”说法错误在于割裂了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 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关系C.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6. 割裂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两种错误,其中一种是循环论,另一种是A. 激变论B. 庸俗进化论C. 直线论D. 庸俗唯物论7. 下列选项中属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的是A. 认识是人脑主观自生的B. 认识来源于绝对精神C.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D.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8. 既承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又承认人的能动作用的观点属于A.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B. 相对主义观点C. 诡辩论观点D. 折衷主义观点9. 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A. 杰出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B. 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C. 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D. 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10.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 运动变化性B. 客观实在性C. 可知性D. 广延性11.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A.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B.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C.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D.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12. 自然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A. 属于上层建筑B. 不属于上层建筑C. 属于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D. 其中一部分属于上层建筑13.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在于A.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相对独立性B. 社会意识是全社会人的共同意识C. 社会意识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D. 社会意识是独立于社会存在之外的精神实体14.相对真理是指A. 不包含绝对性的真理B. 相对谬论C. 基本上正确,包含有谬论的成分D. 正确的认识,在广度和深度上有待于进一步扩展和深化1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A.它是人类有用的活动B. 它是多数人参加的活动C. 它是具有主观性的活动D. 它是直接现实性的活动16.“肯定中包含肯定,否定中包含否定”,这是A. 折衷主义的观点B. 辩证法的观点C. 诡辩论的观点D. 形而上学的观点17.人的本质A. 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B. 是人的自我保存C. 在于人有思想有意识D. 是自私自利18.作为辩证否定的联系环节是指A. 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B. 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C. 新事物区别于旧事物D. 新旧事物融合为一体19.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A. 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B. 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C. 事物是否发生数量的增减D. 事物是否发生非本质属性的变化20.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A. 客观唯心论的观点B. 形而上学的观点C. 庸俗唯物论的观点D. 主观唯心论的观点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特点在于ABEA. 实践性B. 科学性C. 有用性D. 系统性E. 革命性2.下列哪些现象属于因果关系ACEA.月晕而风B. 电闪雷鸣C.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D. 白天黑夜E. 水涨船高3.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的低级层次,下列各项属于社会心理的有ABCA. 人们的情感、情绪B. 人们的愿望、信念C. 人们的风俗、习惯D. 人们的道德观点E. 人们的艺术观点4.下列各项属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是ABDA. 人口因素B. 地理环境C. 科学技术D. 生产方式E. 国家政权5.割裂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会导致ABDEA. 庸俗进化论B. 激变论C. 唯理论D. 政治上的改良主义E. 政治上的冒险主义6.“有用的即真理”其错误在于BCDEA. 夸大了真理的绝对性B. 把真理性和有用性混同C. 是实用主义真理观D. 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E. 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7.下列哪些说法正确地概括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A. 只有在认识必然的基础上,人们才有自由的活动B. 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C.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D.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E. 情况明、决心大、方法对8.列宁说:“本质决定现象,现象是本质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关系嘿,朋友们!咱今儿来唠唠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你说这马克思主义哲学啊,就像是黑夜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它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宏观的、深刻的思维方式,让我们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
就好比咱盖房子,具体科学就像是一块块砖头、一根根木料,它们很重要,没有它们房子盖不起来。
可马克思主义哲学呢,那就是整个房子的设计图纸呀!它告诉你怎么把这些砖头木料组合起来,才能盖出坚固又漂亮的房子。
你想想看,要是没有设计图纸,光有一堆材料,那能盖出啥样的房子来?说不定东一块西一块,歪歪扭扭的。
可要是只有图纸,没有具体的材料,那也只是纸上谈兵,房子也没法真正立起来呀!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那可太大啦!它能让具体科学少走很多弯路。
就像一个有经验的老船长,指引着船只在茫茫大海上航行,避开那些暗礁和漩涡。
咱再打个比方,具体科学就像是一个个小拼图,它们各自都很精彩,但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大框架下,才能拼成一幅完整的、有意义的大图。
而且啊,具体科学的发展也会反过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呢!就像一棵树,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树干,具体科学就是那些不断长出的枝叶,让这棵树越来越茂盛,越来越生机勃勃。
你说这两者的关系是不是很奇妙?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
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统领,具体科学可能会迷失方向;没有具体科学的支撑,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会变得空洞无物。
所以呀,我们可不能小瞧了这两者的关系,要好好地学习和运用它们。
让马克思主义哲学这盏明灯照得更亮,让具体科学的发展更加蓬勃!这就是我想说的,大家觉得有没有道理呢?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并随其他科学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哲学给具体科学以世界观、方法论指导,使之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内容:①两者谁为第一性,是划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这是哲学的两大派别。
②两者有无同一性,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一切唯物主义者和彻底唯心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不可论者本质上也是唯心主义的一种表现。
三、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1)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人的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存在于人的精神之中。
主观唯心主义的极端主张是唯我论,认为“我”的感觉是宇宙的本原。
(2)客观唯心主义主张“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客观精神”的产物或表现。
【真题精选】“他说你行,你不行也行;他说你不行,你行也不行”。
在哲学上属于(D)。
A.辩证唯物主义 B.唯物辩证法 C.客观唯心主义 D.主观唯心主义四、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观点、进步性、局限性)唯物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充分暴露。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自然科学依据与前提: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三大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直接理论来源: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哲学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不同点:1.研究对象不同:马克思:整个物质世界。
具体科学:物质世界的一个部分,一个过程。
2.揭示的东西不同:马克思: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
具体科学:物质世界一定领域,一定层次的本质和规律。
关系:A: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
B:密切联系的:B1:马克思以具体科学为基础,离开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成果,马克思就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
B2: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成果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
二、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运动是不可分割的:1.物质离不开运动,无运动的物质不存在,设想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2.运动离不开物质,任何运动都有物质主体,都是物质的运动,无脱离的物质运动,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
三、意识的能动作用:即: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也称为主观能动性。
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c:意识活动的能动作用最突出的表现是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d:意识活动能在一定条件下控制人的生理活动。
四、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意义:*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绝对和相对的统一原理,是坚持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是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思想武器。
*矛盾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共性),要坚持矛盾的特殊性(个性)五、实践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产生与实践的需要;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⑵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不断给人们提供新的认识课题,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了认识的发展。
⑶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主观见之说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它是连接主观认识和认识对象的桥梁,因而能把认识与对象对照,判定认识是否正确。
马克思哲学同济夜大期末考试复习资料02
辨析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答:错误。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但不能说是“科学之科学”。
“科学之科学”是指把哲学当作包括一切科学在内、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永恒不变的理论体系。
古代哲学家吧哲学看成是“知识的总汇”,近代一些哲学家把哲学说成是“科学之科学”,这些都是不正确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阐明了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者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
二者的区别是,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哲学则以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二者的联系是,哲学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基础,并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哲学所概括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理论,对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代替论”和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的“取消论”都是错误的。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答:错误。
它们是一般与个别、普遍和特殊、共性与个性、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在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哲学研究的是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具体科学研究的是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特殊规律。
联系在于一方面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抽象和概括;另一方面哲学作为一般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规定着具体科学的研究方向,具体科学也离不开哲学。
所以,哲学和具体科学是不可分割、相互依赖的。
3、意识是特殊物质的功能和属性,因而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
答:错误意识依赖于物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的功能,但它又与物质有本质的区别。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识则是对物质的反映,是具有主观特性的精神现象。
意识的本质在于,它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把意识等同于物质,是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其错误在于抹杀物质和意识的本质区别,歪曲了意识的本质。
4、正确的意识是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错误的意识则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2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二)考生注意:1.考试时间:120分钟2.本套试卷共四道大题,满分100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单选(共30题,每小题1分,共计30分)答案1、D2、D3、B4、C5、B6、C7、B8、C9、D 10、C11、C 12、A 13、D 14、D 15、B16、B 17、B 18、B 19、B 20、C21、B 22、A 23、C 24、D 25、B26、C 27、B 28、C 29、D 30、B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最主要的自然科学基础是( )。
A.机械学B.地质学和胚胎学C.动植物生理学和有机化学D.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2.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 )。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B.设想无物质的运动C.否认静止的存在D.设想无运动的物质3.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 )。
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强大生命力C.是不是具有新形式和新特点D.是不是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承认4.质和属性的区别在于( )。
A.质是稳定的,属性是多变的B.质是绝对的,属性是相对的C.质是内在规定性,属性是外在表现D、质是相对稳定的,属性是绝对不变的5.在劳动资料这一复杂系统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 )。
A.劳动对象系统B.生产工具系统C.信息传递系统D.能源动力系统6.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是指( )。
A.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B.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C.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D.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7."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
"这是一种( )。
A.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8.下列各组社会意识诸形式中,全部属于非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是有区别的,它们研究的对象是不同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整个物质世界,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世界的一个部分,一个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的是物质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具体科学揭示的是物质世界一定领域、一定层次的本质和规律。
它们之间是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2)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又是密切联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离开了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
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
试述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内容及其意义。
内容:(1)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即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质、本原。
(2)精神和物质之间有无同一性,即人们能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按照对哲学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意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如何回答其内容的第一方面,即如何回答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第二方面,即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否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凡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知的,是可知论;反之,则是不可知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就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
人们的活动主要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是主观反映客观,改造世界是主观反作用客观。
只有解决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取得工作的成功。
简述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物质离不开运动,无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运动也离不开物质,任何运动都有物质主体,都是物质的运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一)1.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是有区别的,它们研究的对象是不同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整个物质世界,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世界的一个部分,一个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的是物质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具体科学揭示的是物质世界一定领域、一定层次的本质和规律。
它们之间是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2)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又是密切联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离开了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
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
2. 试述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内容及其意义。
内容:(1)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即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质、本原。
(2)精神和物质之间有无同一性,即人们能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按照对哲学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意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如何回答其内容的第一方面,即如何回答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第二方面,即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否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凡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知的,是可知论;反之,则是不可知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就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
人们的活动主要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是主观反映客观,改造世界是主观反作用客观。
只有解决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取得工作的成功。
3. 简述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物质离不开运动,无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运动也离不开物质,任何运动都有物质主体,都是物质的运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说起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啊,我这一开口,感觉就像是要聊聊家里长辈和咱们小辈之间的那点事儿。
别看我平时嘻嘻哈哈的,但一说到这个,我还真得正儿八经地捋一捋思路。
你想啊,马克思主义哲学,那简直就是咱们思想界的老大哥,站得高,看得远,一套理论下来,能把世间万物都囊括其中。
它就像是家里那个最有智慧的长辈,平时话不多,但一说话,那肯定是能直击要害,让人醍醐灌顶。
而具体科学呢,就像是咱们这些各有所长的小辈们。
有喜欢研究天文的,天天盯着星空,琢磨着星星月亮那点事儿;有喜欢钻研生物的,整天跟细胞、基因打交道,试图揭开生命的奥秘;还有喜欢物理的,天天跟牛顿、爱因斯坦较劲,想要理解宇宙的规律。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一片天地,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这两者之间,乍一看,好像没啥交集。
但你要是仔细琢磨琢磨,嘿,还真有那么点意思。
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像是那个大家庭的框架和灵魂,它给咱们这些小辈们提供了一个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而具体科学呢,就像是给这个大家庭添砖加瓦的砖石,每一次的新发现、新理论,都是在丰富和完善这个大家庭的内涵。
就比如说吧,我那天跟学物理的朋友聊天,他跟我讲起了量子力学。
我一开始听得是云里雾里的,但后来他跟我说:“你看啊,量子力学这些看似奇怪的现象,其实都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某些观点,比如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
”我一听,嘿,还真是那么回事!原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高高在上的空谈,它跟咱们的生活、跟咱们的科学研究是这么的息息相关。
再比如说,我还有个学生物的朋友,整天跟细胞较劲。
他跟我说:“你知道吗?细胞分裂、进化这些过程,其实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对立统一和量变引起质变这些观点。
”我一听,心里那个激动啊,原来马克思主义哲学还能这么接地气!所以啊,我觉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就像是家里长辈和小辈之间的那种默契和互动。
长辈给咱们指引方向,提供智慧;而小辈们则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探索,不断为家庭添砖加瓦,让家庭更加繁荣昌盛。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可知论的观点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内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成为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指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的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是完整的严密的科学体系,因为它是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划分哲学派别的惟一标准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否认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是不可知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最主要的区别是创立了唯物辩证的社会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为人类认识和发展真理开辟了道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意识的反作用或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规律是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世界物质性原理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由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原初物质”构成的观点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说明人的主观能动性含义是人类能动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一能动的反作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主要错误在于不懂得物质的个性与共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是事物内部两个方面的对立和统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唯物辩证法的原理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统一原理揭示事物发展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唯物辩证法的扬弃是指.肯定和否定的统一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马克思主义原理习题集附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题集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或二个以上的正确答案,错选、多选、漏选均不给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封闭的哲学体系,而是不断发展完善的,就是说( )A.它迟早要为新的思想体系所取代B.它随着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C.它随着科学的进步而不断发展D.它不需要少数天才人物指手划脚就能自发地取得进步E.它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日益为广大群众所接受而不断发展2.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是( )A.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B. 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C. 扩大自己的知识面D. 改进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E. 带着问题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寻求现成答案3.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是( )A. 牛顿的力学B. 康德的星云假说C. 细胞学说D.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E.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英国经验论B.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C. 狄慈根的唯物主义D. 黑格尔哲学辩证法的“合理内核”E. 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5.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B. 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C. 内容与形式的关系D. 现象与本质的关系E. 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的关系6.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哲学相比较,它的科学性表现在()A.科学地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B.科学地回答了世界的状况是怎么样的问题C.正确地论证了世界的可知性问题D.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提出了哲学基本问题E. 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找到了决定社会发展的物质根源问题二、辨析题(请判断该命题是否正确,并简要说明理由)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标志了人类哲学思想发展达到了顶峰。
三、简答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四、论述题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体系?谈谈你的体会。
专升本政治复习总结资料
一、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2)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两者虽然都是以客观物质世界为对象的,但具体科学研究的是物质世界某一特殊领域或某一特定层次的本质和规律,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
(3)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简述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答:(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即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运动即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与过程。
(2)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
这表现在: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
因为物质是世界上一切运动的主体与客观基础,设想离开物质主体的运动必然主张以意识为主体的运动,最终陷入唯心主义。
如黑格尔"绝对观念"的运动。
另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
因为运动是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存在形式与根本属性,设想离开运动的物质必然主张静止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最终陷入形而上学。
如欧洲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实质上是承认了运动的绝对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否认静止的存在。
恰恰相反,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绝对运动中存在着某种相对静止的状态,但相对静止不是物质的本质属性,而是绝对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三、简述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答:(1)运动即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与过程。
静止主要是指物质运动的三种特殊状态:其一是相对于特定的参照系而言,事物没有发生机械运动。
其二是相对于质变而言,事物仍处在量变阶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答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答题1、什么是哲学?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什么?答: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者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可以从哲学和具体科学的联系和区别来回答。
2、[无]3、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答:此题可从四个方面分析:①从研究对象上分析②从哲学史上分析③从哲学理论本身来分析④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分析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一原理有何重要意义?答:先简述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①物质运动是永恒、无条件、绝对的,而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相对的。
②在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
③在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
意义:要求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对立统一中把握物质的运动,反对形而上学地理解它们。
5、承认相对静止有什么重要意义?答:①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
②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③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是把事物区别开来进行科学分析的前提。
6、什么是联系?什么是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答:①“联系”这个哲学范畴是指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与相互制约。
②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也不是人们强加给事物的。
③联系的普遍性是指:第一,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的存在,都同周围的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着。
第二,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也不能孤立的存在,都同其他要素联系着。
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都是整个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部分或环节。
每一事物通过其自身体现其他与之相联系的事物。
7、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答: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物质世界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辩证法及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关系是一般与个别关系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2. 作为概念,“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这一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 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劳动。
4.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5. 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称之为不可能性。
6.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实践是指: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活动。
7.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8. 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唯物主义。
9. 生产力范畴反应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10. 国家的起源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11. 阶级的实质是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12. 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这个“总和”是指:站统治地位的上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13. 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14. 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生产力。
15.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16.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表现为:提供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物质来源,不同的地理环境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是社会发展经常的必要条件。
17. 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手段、意识能动性的发挥还同事物所处的环境有密切关系。
18. 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有:实践是人的感性物质活动、时间是人的社会历史性活动、实践是人的自觉地能动性活动。
1、简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外在表现。
答: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外在表现为:1)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
2)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3)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2、简述经济全球化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答:1)社会生产力获得了巨大发展。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私有制范围内不断进行调整,出现了资本占有社会化的趋势。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明教程复习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明教程》四、简答题:1、简述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答:①哲学和具体科学都以世界为研究对象,所不同的是,哲学以整个世界为对象,主要研究世界的一般本质和发展规律,它是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而具体科学则主要研究世界的某个具体领域的特殊本质和特殊规律。
②哲学发展依赖于具体科学,具体科学总是离不开哲学的指导,它们之间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2、简述实践的基本特征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答:①实践是人们以一定手段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它的基本特点是: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②实践不仅是人们的认识的基础,即物质和意识关系的现实基础,而且也是人所处的周围自然界变化的现实基础,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作为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还是辩证法的一个重要内容。
所以,实践观点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总体性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的最本质的特征。
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辨证法的核心和实质?答:对立和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因为: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务本质的联系和事物发展的内部动因;②辩证法的其他基本规律和范畴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表现,因而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理解辩证法其他基本规律和范畴的“钥匙”;③是否承认事物的矛盾性或对立统一规律,这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分歧实质所在。
4、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答:①矛盾的同一性指的是矛盾着的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的互相联结、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贯通的性质。
②矛盾的斗争性指的是矛盾双方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互相否定、互相分离的倾向。
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相对和绝对的关系。
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同一性和斗争性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斗争性存在于同一性之中,无同一性则无斗争性;同一性包含着斗争性,它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并受斗争性制约。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一、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2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两者虽然都是以客观物质世界为对象的,但具体科学研究的是物质世界某一特殊领域或某一特定层次的本质和规律,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3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简述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答: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即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运动即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与过程;2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这表现在: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因为物质是世界上一切运动的主体与客观基础,设想离开物质主体的运动必然主张以意识为主体的运动,最终陷入唯心主义;如黑格尔"绝对观念"的运动;另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因为运动是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存在形式与根本属性,设想离开运动的物质必然主张静止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最终陷入形而上学;如欧洲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实质上是承认了运动的绝对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否认静止的存在;恰恰相反,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绝对运动中存在着某种相对静止的状态,但相对静止不是物质的本质属性,而是绝对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三、简述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答:1运动即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与过程;静止主要是指物质运动的三种特殊状态:其一是相对于特定的参照系而言,事物没有发生机械运动;其二是相对于质变而言,事物仍处在量变阶段;其三是相对于某种具体的物质运动形式而言,事物没有发生那种形式的运动而处于其他形式的运动之中;2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对立表现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所谓运动是绝对的是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任何事物在任何条件下都是永恒运动的,是无条件的;所谓静止是相对的是说,静止是运动在特定条件下的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另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统一表现在: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即所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3在运动与静止关系上有两种形而上学的错误:一种是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否认运动,只讲静止,将静止绝对化的形而上学不动论;一种是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只讲运动,否认静止的形而上学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四、简述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答:1在唯物辩证法中,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同一是矛盾所固有的两种相反而又相成的基本关系或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趋势和性质;具体表现为:第一,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这是指矛盾双方各自以对方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互为媒介,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第二,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性;这是指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存在相互渗透的渠道和桥梁,相互转化的趋势和可能;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2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一,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统一表现在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关系;即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第二,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对立表现在二者之间是相对绝对、相互区别的关系;即矛盾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斗争性是绝对的;五、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辨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答:1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因为:第一,唯物辩证法揭示的是事物的联系与发展,而对立统一规律揭示的是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根本动力,也就是说,所谓联系实质上是矛盾与矛盾、矛盾这方面与矛盾那方面的联系,所谓发展实质上是矛盾推动下的发展;第二,唯物辩证法是有着丰富内容的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而对立统一规律则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全部理论的关键,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与范畴都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某二方面的展开;第三,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而是否承认矛盾则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第四,唯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矛盾分析法则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2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完整理论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但不是唯物辩证法的总体;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我们要在掌握对立统一规律的基础上,全面完整地掌握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理论体系;六、简述实践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答:1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客观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三个特点,表现为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验等三种基本形式;2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这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的需要决定认识的产生,也就是说,人们改造世界的需要产生了认识世界的需要;其次,实践出真知,人类的一切认识,无论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归根结底都是来自实践的;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并提供解决新课题的新的经验材料;其次,实践的发展不断给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手段和物质条件;再次,实践不断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正确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有效改造世界;七、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答:1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两个特点,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两个特点,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它们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内容、特点、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主要表现在:第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的积累;理性认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不上升到理性认识,就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第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因素;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渗透了感性因素;八、简述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答:1劳动是指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以及能量、信息变换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2劳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其本质特征主要是:第一,劳动是有明确的目的的改造自然的自觉活动;第二,劳动必须创造并使用一定的物质手段,主要是劳动工具;第三,劳动的对象具有广泛性,是以人类自身为主体改造整个世界并创造人化世界;第四,衡量人类劳动的尺度具有多维性,包括真理尺度、价值尺度和审美尺度,即真、善、美的统一;九、简述劳动创造了人答:1劳动是指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以及能量、信息变换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2人是从猿进化而来的,但从猿到人的转变不仅是一个生物进化过程,更是一个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飞跃的根本性质变;在这个质变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主要是:第一,劳动改造自然的需要创造了生产工具;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使动物适应自然的活动变为人改造自然的劳动,也使猿的前肢变为了人的手;第二,劳动交流的需要产生了语言;语言的产生使人的意识具有了物质的外壳,从而使抽象思维和意识的交流成为可能,动物心理才变为人的意识;第三,劳动合作的需要产生了人的社会联系,形成了人类社会;社会的形成不仅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更标志着作为自然一部分的猿变为与自然相对立的人,猿之间的动物群体关系变为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十、简述国体与政体的关系答:1国体亦称国家的类型,指的是国家的阶级内容,即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它联合哪些阶级去统治哪些阶级;政体亦称国家的形式,指的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何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统治;2国体是国家的阶级内容,政体是阶级统治的具体形式,所以国体与政体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使国体得以实现;十一、简述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答:1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依赖性;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的产生、变化与发展都根源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第二,社会意识的内容,无论其具体形式和水平如何,也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第三,社会意识中的阶级属性是对社会存在中阶级关系的反映;十二、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答:1在生产方式的矛盾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二者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则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则阻碍生产力发展;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方式及其矛盾运动;其中,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内容方面,是活泼易变的,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形式方面,是相对稳定的,因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始终存在着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着生产方式从低级向高级的不断发展;十三、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答:1在社会形态的矛盾统一体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2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表现为积极地为经济基础服务;第一,从方式上看,上层建筑是通过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和领域的控制和调节来为经济基础服务的;第二,从内容上看,上层建筑一方面要保护和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要消灭和排斥异己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第三,从性质上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在整个社会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最终取决于其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如果上层建筑维护的是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先进的经济基础,则该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社会性质是进步的,如果上层建筑维护的是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落后的经济基础,则该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社会性质是反动的;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形态及其矛盾运动,表现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社会形态的不断更新;十四、简述人的价值答:1人的价值即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或意义;2人的价值分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做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简单地说就是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人的个人价值是指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对个人和自己对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简单地说就是社会对个人的满足程度的高低;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也就是贡献与满足的统一;十五、简要说明毛主席思想科学概念的涵义答:毛主席思想这一科学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涵义:第一,毛主席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第二,毛主席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第三,毛主席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十六、简要说明毛主席思想的主要内容答:1毛主席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2毛主席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关于政策和策略;关于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关于党的建设等;3毛主席思想活的灵魂包括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基本方面;十七、怎样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资产阶级革命答:毛主席指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已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这种革命已经过时了,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这种革命我们称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它是指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是因为: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在于领导阶级的不同;五四运动以前,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是中国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这时中国无产阶级是作为资产阶级的追随者参加革命的;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已经不属于中国的资产阶级,而是属于无产阶级了;中国无产阶级由于自己的成长和十月革命的影响,已经迅速地成长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力量,并登上了历史舞台,随后组建了自己的政党,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者;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毛主席认为,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开始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期;在这样的时代,任何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就已经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第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前,中国的革命、改良或其他形式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的指导思想均是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事实证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指导不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获得胜利;"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找到了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理论武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特点;第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一般地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前途应是,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制度;但是,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几次失掉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机遇,所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不走资本主义道路,但也不是立即建立社会主义,而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十八、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分两步走两步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答:毛主席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上篇和下篇的关系;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在这二者的关系上,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即把中国革命进程中的两个紧密联系的阶段割裂开来,只看到两者的区别,没看到两者的联系,要在两个阶段之间硬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二是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主张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企图把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并作一步走,一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种观点只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而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区别;"二次革命"论和"毕其功于一役"的观点,都违背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深刻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学说;十九、简要说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之间的相互关系答: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即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与武装斗争的开展密切联系的,没有武装斗争就没有党的一切,没有共产党就不可能有新型的人民军队,就不可能取得武装斗争的胜利;2党的建设是在同资产阶级的复杂关系中进行的,而统一战线问题主要也是同中国资产阶级的关系问题;在统一战线中正确地处理了同资产阶级既联合又斗争的关系,党就发展和壮大,否则,则相反;3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必须以武装斗争为支柱,才能巩固和发展;4只有把党建设好,使党的思想、政治路线正确,组织坚强有力,党才能正确地领导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因此,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缺一不可的,正确地理解这三者及其关系就正确地理解了中国革命;二十、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答:第一,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这个基本国情,成为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原因;第二,良好的群众基础;第三,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第四,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存在;第五,共产党正确领导;二十一、"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答:第一,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内容,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只有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才能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第二,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有力的工具;第三,农村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基地,是开展土地革命,实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二十二、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答: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无议会可以利用,没有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只能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第二,中国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0%以上,这就决定了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中国的民主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题的革命斗争,"工农武装割据"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斗争的最高形式;第三,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多次奋斗的结局也证明,革命在城市首先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已不存在,而反动统治相对薄弱的广大农村地区,正是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阵地和夺取城市、夺取全国政权的出发点;二十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意义答: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革命正确的道路,只有沿着这条道路前进,革命才能顺利发展,取得胜利;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理论是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毛主席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进行革命夺取政权树立了榜样;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及其实现,自始至终贯穿的基本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这对于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启迪意义;二十四、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基本内容答:第一,论述了在中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必然性;第二,科学地分析了各个阶级在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地位;第三,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征;第四,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和任务;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和任务,对外是防止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的颠覆和破坏,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对内是镇压敌对势力的反抗,保护人民民主权利,组织和管理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中。
马哲简答题-成考专升本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首先,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相互区别的。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其次,哲学与具体的科学又是相互联系的,哲学与具体科学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给哲学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素材,科学的发展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在内容上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物质和精神)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统一性的问题,即世界可否而知,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以及怎样正确认识客观现实问题,3.唯物主义发展唯物主义的发展有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2)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科学的哲学体系,这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二个显著特征3)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三个显著特征4)实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第四个显著特征第二章物质和意识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也不存在没有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属性。
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
6.物质和静止的关系所谓静止是指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暂时平衡和稳定。
事物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首先,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两方面的属性,其次,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又是辩证的统一。
就整个物质世界来说,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就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势来说,它又有静止的一面,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
哲学概论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节哲学概论哲学的概念一、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1、哲学:2、世界观:3、方法论:二、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4、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①二者的区别是: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哲学则以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②二者的联系是:哲学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基础,并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哲学所概括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理论,又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③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代替论”和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的“取消论”都是错误的。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也作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一)唯心主义: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Ⅰ、主观唯心论--把人的主观精神看成是世界的本原“万物皆备于我”(孟子)“万物与我为一”(庄子)“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即理”(陆九渊)“万物皆在吾心中”“心包万物,心包万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王阳明)“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康德)“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物是感觉的复合。
”(马赫)“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
”(尼采)“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经验。
”(杜威)Ⅱ、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当成是世界的本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老子)“万物皆是一理”,“有理则有气”,“天者,理也”。
(程颐)“有是理,后生是气”,“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理在物先,理在事先”(朱熹) “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物质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源”(黑格尔)“理念世界”,“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柏拉图)例、我国明代哲学家王守仁认为“心外无物”,月亮、太阳以及世界上的万物都存在于人心之中,都是心之意念的产物。
2024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指导
2024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试题(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发展史上的根本变革,这一变革的最主要标志是:A、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B、对唯心主义的批判C、对辩证法的发现D、对唯物史观的创立2、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论断的哲学依据是:A、物质决定意识B、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C、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D、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3、题干: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A. 生产资料公有制B. 生产资料私有制C. 按需分配原则D. 市场经济制度4、题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是由谁首先提出的?A. 恩格斯B. 列宁C. 毛泽东D. 马克思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A. 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C. 哲学与科学的统一D. 真理与价值的统一6、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的基本特征是什么?A. 对立统一规律B. 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C. 自觉性和能动性的统一D. 规律性和可预测性的统一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A.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B.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C.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D.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8、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是:A.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C.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独立D.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没有关系9、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以下哪项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A.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B. 价值与评价的关系C. 原因与结果的关系D.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10、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核心。
以下哪个选项最符合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D. 以上都是1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B.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C.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具体科学的理论概括D.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对立面12、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A. 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B. 哲学发展的动力C. 哲学认识的基础D. 哲学批判的武器1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的核心在于: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4、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以下哪个观点认为“存在决定意识”:A. 唯物主义B. 辩证唯物主义C. 唯心主义D. 实证主义1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A. 辩证唯物主义B. 历史唯物主义C. 辩证法和认识论D. 逻辑学16、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根本原因在于:A. 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B.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基础C.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D. 社会存在的发展不受社会意识的影响1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根本标志是:A. 唯物主义的实现B. 唯心主义的终结C.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D. 形而上学的发展18、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的观点是:A.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B.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C.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D.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高原则1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标志着哲学发展的一个什么阶段的到来?A. 唯物主义阶段B. 辩证法阶段C. 历史唯物主义阶段D. 唯心主义阶段 20、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体现了什么原理?A. 实践的客观性原理B. 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原理C. 实践的社会历史性原理D. 实践与认识相互作用的原理2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A.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 坚持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的学说C. 坚持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D.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2、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的基本特征是()A. 实践具有客观实在性B.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C.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D. 实践具有普遍联系性2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是()A. 资产阶级B. 无产阶级C. 中产阶级D. 小资产阶级24、下列关于实践的基本特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B.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C.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D. 实践具有抽象性2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标志是()。
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理论性的、有系统性的哲学,它是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哲学是用来思考社会、自然
及关系二者的总体观念,是思考全局结构,总结总结全局趋势和发展规律,以及社会发展和历史变迁解释的基础。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研究社会
变迁规律的一种理论方法和基本原理。
具体科学是实践认识的一种专门方法,它以实践的方式,根据精确的
规律和科学的方法,检验和解释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变化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马克思主义哲
学以其认主体和认识方法贯穿了具体科学的各个领域:它提供了具体科学
实践的理论指导和方法论支撑;具体科学则又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大
量的资料和客观事实,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通过实践来验证和证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1.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是有区别的,它们研究的对象是不同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整个物质世界,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世界的一个部分,一个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的是物质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具体科学揭示的是物质世界一定领域、一定层次的本质和规律。
它们之间是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2)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又是密切联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离开了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
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
2. 试述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内容及其意义。
内容:(1)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即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质、本原。
(2)精神和物质之间有无同一性,即人们能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按照对哲学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意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如何回答其内容的第一方面,即如何回答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第二方面,即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否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凡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知的,是可知论;反之,则是不可知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就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
人们的活动主要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是主观反映客观,改造世界是主观反作用客观。
只有解决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取得工作的成功。
3. 简述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物质离不开运动,无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运动也离不开物质,任何运动都有物质主体,都是物质的运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
4. 试述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意识:意识的能动作用即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也称为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形成主观观念,并且自觉地指导人的实践活动,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3)意识的能动作用最突出的表现是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4)意识活动能在一定条件下控制人的生理活动。
对立统一:1)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和把握它们的关键;3)矛盾分析法即对立统一的分析方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和根本分歧。
5. 论述质量规律的内容及其意义:内容:质量互变规律说明,事物的量变达到关节点超出了度,就出现质变;新质产生后,在新的基础上又出现新的量变;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事物发展的进程就是这样循环往复,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无限演进的过程。
这就是事物的质量互变规律。
意义:1)质、量、度作为概括事物规定性的基本范畴,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
2)掌握事物的度也很重要。
3)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对于我们至少应该有两个方面的启发意义。
其一、既然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那么我们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应该注重量的积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
其二、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渐进与飞跃的统一,只承认连续性而不承认间断性、只承认渐进而不承认飞跃,或者相反,都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进程。
总之,善于把握量变和质变的对立统一,在它们的相互转化、相互推动中把握事物的变化发展,从而为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指导。
6. 试述辩证否定观及其意义。
辩证否定观:首先,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是扬弃。
意义: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对任何事物不要简单地肯定或简单否定,不要不加分析的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7. 试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基本思想原则的理论基础。
我国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的理论成果。
意义: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是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思想武器。
矛盾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共性),要坚持矛盾的特殊性(个性)8. 简述实践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只有在实践人们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2)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不断给人们提供新的认识课题,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了认识的发展。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主观见之说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它是联结主观认识和认识对象的桥梁,因而能把认识与对象相对照,判定认识是否正确。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有效地改造世界。
9. 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和最初阶段。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直接同客观事物相接触,这些事物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于是就相继产生关于这些事物的感觉、知觉和表象,这就是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头脑加工,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认识发生一个质的飞跃,形成概念,然后人们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对立的,它们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是相互区别的。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
另一方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又是统一的。
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
第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10. 试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的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因此,主观是否符合客观以及符合的程度如何,如不超出主观范围,不跟客观世界接触,是根本无法解决的。
同时,客观事物本身也不能充当真理的检验标准,因为客观事物是离开人的活动而独立存在的,不把主观认识同客观现实相比较,同样也无法解决真理检验标准的问题。
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现实物质性活动,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
实践本身是直接的现实,同时又能把正确的理论直接变成现实。
通过实践活动,就能够把原来指导实践的理论同现实相对照、相比较,检验出理论的认识是否符合客观,以及符合程度如何,即检验出理论是否具有真理性11. 试述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春意义。
(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首先,二者是对立的。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个真理的两个不同方面或两种不同属性,它们各有不同的规定性,是有区别的。
其次,二者又是统一的。
这种统一表现在:其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联结,相互渗透。
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这中有相对。
其二,相对真理可以向绝对真理转化。
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的原理,指导我们树立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即一要坚持,二要发展。
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并接受实践的检验,然后又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普遍真理。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是客观真理,也就是包含着绝对真理的因素的正确认识。
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绝对真理。
因此,必须坚持,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
要反对否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错误倾向。
这种观点鼓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过时了”,怀疑和否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的正确性,因此,也就是怀疑和否定其真理的客观性和绝对性。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又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它没有也不可能穷尽我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也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它的个别观点也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改变。
这说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同时也是相对真理,不能把它变成僵死的万古不变的教条。
不承认这一点,也就否认了真理的相对性。
因此,必须随着实践的党深入,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是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典范。
12. 简述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首先强调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
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的产生、变化与发展都根源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
第二,社会意识的内容,无论其具体形式和水平如何,也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第三,社会意识中的阶级属性是社会存在中阶级关系的反映。
13. 论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及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在肯定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的同时,以主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
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
第四、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最突出的表现。
14. 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在肯定社会。
(1)在生产方式的矛盾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二者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则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则阻碍生产力发展。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方式及其矛盾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