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地质学
中国区域工程地质ppt课件
•物探需要和地质结合 •地球物理人员需要学习了解工程地质
•综合物探
15
孙玉军 (地球物理博士 中科院研究生院)
2008-03-11
地应力
• 地应力是一个具有相对稳定性的非稳定应 力场,它是时间和空间的函数.
• 地应力在绝大部分地区是以水平应力为主 的三向不等压应力场.三个主应力的大小 和方向是随着空间和时间而变化的,因而 它是个非稳定的应力场.
RSST01C 超声波测井仪
ABI40 超声波成图成像
水压致裂测试系统
Fluke PM6306 RCL电阻率仪一台、YTD-200型电子式压力实验机一台、WEP-600型微 机控制屏显万能试验机一台、飞利普PW2404X射线荧光光谱仪一台
4
5
(1) 地形图测绘
Leica TCA 2003 全站仪
16
地应力
17
地应力测量
• 测量原始地应力就是确定存在于拟开挖岩 体及其周围区域的末受扰动的三维应力状 态.这种测量通常是通过一点一点的量测 来完成的.
18
地应力测量方法
• 根据测量手段:构造法、变形法、电磁法、 地震法、放射性法五类.
• 根据测量原理的不同分为:应力恢复法、 应力解除法、应变恢复法、应变解除法、 水压致裂法、声发射法、x射线法、重力法 共八类.
13
W3~4
W3~4 W2
W1
20° 70°
A线工程地质纵断面图
W2 W1
W1
W3~4 W2
150° 50°
W3~4 W2
W1
320° 70°
W3~4 W2
W1
A线工程地质剖面图
制 图 史永跃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比例尺 1:2000
地质学知识:成都南网格地层地貌特征、发育与构造演化分析
地质学知识:成都南网格地层地貌特征、发育与构造演化分析成都南网格是中国岷山造山带中的地质构造单元之一,位于四川盆地的南部,由于其独特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备受地质学家们的关注。
本文将从成都南网格的地层地貌特征、发育与构造演化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深入认识成都南网格的地质构造特征和形成机制。
一、地层特征成都南网格地区的地质年代主要为寒武纪,地层主要由云贵系统的地层组成,包括了下面几个阶段:龙马溪组、吉安组、丹霞山组、灌阳群、罗田群、华蓥山群和牛鼻山组七个盆山地层,其中以华蓥山群最为发育和重要。
华蓥山群是寒武纪最早、最重要的地层之一,由岩溶岩、页岩和石灰岩交替组成,地层中发现了滇池动物群,是世界上重要的古生物学研究基地之一。
二、地貌特征成都南网格地区地貌分布较为复杂,主要由丘陵、山地和盆地组成。
地貌的形成与华蓥山群的岩性和构造有直接关系,华蓥山群中的石灰岩易溶解,被雨水侵蚀形成大量的溶洞和峡谷,这些地貌特征是成都南网格地区最为典型、最为引人注目的标志之一。
另外,成都南网格地区还有一些独特的地貌,如高低峡、天生桥等,这些地貌形成于地壳构造运动和岩溶侵蚀的作用下,同时也是地球科学中重要的科研对象。
三、构造演化成都南网格地区的构造演化主要经历了寒武纪的海相沉积、奥陶纪的岛弧运动、志留纪的弧-大陆碰撞过程和燕山造山运动等多个阶段。
这些构造运动决定了成都南网格地区的地层和地貌特征,并在区域构造演化的历史上起到重要的作用。
寒武纪时期,成都南网格地区处于一个海相环境中,属于洪雅古洋。
在岩石组成上,多为石灰岩和页岩等器层沉积,因此华蓥山群岩石中有很多化石,这些化石可以提供有关成都南网格地区生物和环境的重要信息。
随着时间的推移,成都南网格地区经历了奥陶纪的岛弧运动和志留纪的弧-大陆碰撞,构造运动带来的应力作用使区域地质构造呈现出较大的变化,形成了成都南网格地区的地层和地貌。
最终,成都南网格地区经历了燕山造山运动,形成了现在的地形地貌,同时,也为引发了该地区地震活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地质学会
人才培养
科技奖项
科普教育
学会设立的“中国青年地质科技奖”(即“金锤奖”和“银锤奖”)、“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野外 地质杰出贡献奖”(即金罗盘奖)、“优秀女地质科技工作者奖”和“优秀科普产品奖”,主要表彰在地质工作 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青年地质科技人才,在行业内外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2020年3月,中国地质学会2019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和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在京揭晓。
会徽由章鸿钊、谢家荣、杨钟健、葛利普设计,张海若书篆,于1937年第13届年会通过。
会歌大哉我中华!大哉我中华!东水西山,南石北土,真足夸。泰山五台国基固,震旦水陆已萌芽,古生一代 沧桑久,矿岩化石富如沙。降及中生代,构造更增加,生物留迹广,湖泊相屡差。地文远溯第三纪,猿人又放文 明花。锤子起处发现到,共同研讨乐无涯。大哉我中华!大哉我中华!?
学术成就
学术交流
学术刊物
中国地质学会每年都举办各种类型的学术会议30余个,涉及到地学领域的各个分支学科。还承办国际学术团 体委托召开的国际学术讨论会,经常派专家学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中国地质学会学术年会是跨部门、跨行业、跨专业的学术交流会议,旨在为地质工作者特别是年轻地质工作 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推动中国地质科技创新,支撑找矿突破实践,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全面发展。
2019年度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分别是: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探明全球最大的变质岩凝析气田、河南省栾川县深 部探明超大型钼多金属矿、鄂尔多斯盆地庆城10亿吨级页岩油田勘探重大突破、云南省会泽铅锌矿区深部找矿取 得重大突破、广东省蕉岭县作壁坑矿区探明超大型铷矿、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3500米以浅探明万亿方页岩 气田、湖北省保康县堰边上矿区发现超大型磷矿、黑龙江省林口县三合村探明超大型石墨矿床、内蒙古巴尔陶勒 盖-复兴屯发现特大型陆相火山岩型铅锌银矿床、安徽省淮南市潘集煤矿外围实现煤炭找矿新突破。
中国百科大辞典(地质学)
中国百科大辞典地质学中国百科大辞典编委会编目录地质学家 (1)普通地质学 (3)冰川地质学 (6)火山地质学 (7)地震地质学 (8)地球物理学 (10)宇宙地质学 (11)陨石学 (12)月球地质学 (12)行星地质学 (12)构造地质学 (12)大地构造学 (14)矿物学 (18)岩石学 (23)地球化学 (26)古生物学 (26)古人类学 (27)地史学.地层学 (28)第四纪地质学 (29)矿床学 (30)煤田地质学 (31)石油地质学 (32)地热地质学 (33)水文地质学 (34)工程地质学 (36)海洋地质学 (39)环境地质学 (39)地质学家(1031—1095)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字存中,杭州钱塘(今属杭州)人. 他精研科学,成果丰硕. 在地质学方面,由雁荡等山的地形,认识了水的侵蚀作用;从太行山岩石中的生物遗迹,推论出冲积平原形成的过程. 以平生见闻,撰有《梦溪笔谈》等著作.(1877—1951)地质学家.字演群,后改爱存.浙江吴兴人. 中国地质事业创始人之一.1913年创办中国第一个培养地质专门人才的地质研究所;1916年创建中国第一个地质调查机构地质调查所.中国地质学会的发起组织人之一.著有《石雅》和《古矿录》等.(1887—1936)地质学家. 字在君,江苏泰兴人.曾任中国地质调查所所长,进行地质矿产调查. 晚年任国民党政府中央研究院总干事.著有《扬子江芜湖以下的地质》等报告20余种.(1889—1971)地质学家. 字仲揆,湖北黄冈人.毕生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和地质力学的研究和教学,创立了用地质力学解释地壳构造及其演化的假说. 运用力学分析的方法,探索地壳运动和矿产分布的规律,创立了地质力学中的基本概念“构造体系”。
在地震地质工作方面,强调在研究地质构造活动性的基础上,观测地应力的变化,开创了一条实现地震预报的途径. 著有《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中国北部之 ?科》、《中国地质学》、《冰期之庐山》、《地质力学概论》、《地震地质》和《天文、地质、古生物》等.(1889—1971)地质学家. 字咏霓,浙江鄞县人.清末在比利时获理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参加丁文江等办的地质调查所,并担任主要工作. 首先提出燕山运动在中国的存在及其在中国地质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著有《中国矿产志略》、《甘肃地震考》和《椎指集》等.(1898—1929)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 河北蠡县人. 对中国地层和古生物进行研究调查,最先对中国长身贝类化石作系统研究. 著有《中国长身贝化石》等.(1901—1964)古植物学家,浙江诸暨人. 对中国晚古生代和中生代至新生代各纪的植物化石、古植物的分类和演化、地层的划分和比较以及植物的地理分布等均有研究,为中国古生物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02—1943)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 湖南郴县人. 著作有《金陵灰岩之珊瑚和腕足类化石研究》、《四川龙门山地质》等.(GeorgiusAgricola,1494—15)德国矿物学家. 主要著作有《论金属》和《化石的性质》等. 对当时的冶金技术、采矿技术作了详细说明;叙述了有用矿物、矿脉、矿石的生成过程;对已知矿物的完整记载,成为以后进行矿物描述的典范. 因而被称为“冶金学之父”。
中国地质大学专业目录
中国地质大学专业目录
1.地质学: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沉积学、水文学、古生物学、区域地质学
2.勘查技术:勘查工程、工程地质及岩土工程、地质资源、地球科学应用技术
3.矿产资源:矿产资源与地质工程、矿物加工工程、矿物资源勘查技术
4.环境地质工程:环境地质、环境地质工程、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技术
5.核地质工程:核地质工程技术
6.地质勘探技术:矿床地质、油气地质、矿山地质、金属矿床地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7.地球物理学:地球物理学、地磁学、大地测量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动力学
8.地球化学:地球化学、矿物化学、地球化学勘查技术
9.地球生物学:地球生物学、生物地质学、古生物学
10.普查测绘:测绘与遥感、地图制图技术。
2区域稳定-工程地质学
2019/6/26
10
三、区域稳定性研究基本内容
研究任务:
① 研究区域工程地质特征;
②区域稳定性评价;
③区域工程地质的改造。
2019/6/26
2
(刘国昌、谷德振、胡海涛等2)章
刘国昌,193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建 国后,历任长春地质学院教授、水文地质 与工程地质系主任,西安地质学院教授、 副院长,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 会第一届副主任委员。专于工程地质,长 期研究长江三峡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著有 《中国区域工程地质学》、《地质力学及 其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方面的应用
2章
1、区域地壳结构与组成研究:岩石圈的结构演化,层圈对 流和深断裂的分布及其对表层构造格局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
2、区域新构造运动研究:区域新构造运动的形式、特点、 强度及其变化趋势,区域地壳变形特征。(是否触发活动断 裂或地震等)
3、区域断裂现今活动研究:活动性断裂的规模、分布、产 状和类型。目的是活动性断裂对工程建设可能危险性评价。
地区:按构造体系是否存在划分,如新华夏构造体系。 地带:按一个体系各部分活动程度划分,如郯庐构造带。 地段:按一个地带内构造活动程度划分,不稳定地段。 地点:按一个断裂各段的稳定程度划分,地点一个面积。
将稳定性分级与区域大小分级结合起来,就能较全面对区 域稳定性进行分级分区:
小面积范围内由于地质构造和地球物理条件完全相同,故
2、中国挽近期主要活动断裂带:以东经105度为界,西部 断裂多、规模大,走向多为NW或EW,压性或压扭性,水平 扭动为主,如二台断裂、阿克陶断裂、阿尔金断裂等。东部 相对较少(台湾较多),走向为NE或NNE向,张拉性,如郯庐 断裂。
纪念中国第一部地质学著作《北京西山地质志》出版百年
化石新知经典回放28化 石29化 石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前身就是后来在1929年4月建立的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
《北京西山地质志》的作者左栏上图是1916年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师生的合影,照片上的人物是:老师章鸿钊(一排中)、丁文江(一排右)和翁文灏(一排左)培养的学员叶良辅(三排左二)、王竹泉(二排左七)、谢家荣、刘季辰(三排左六)、徐渊摩(三排左三)、谭锡畴(二排左五)、朱庭祜(二排左二)、卢祖荫(三排左四)、马秉铎、李捷(三排左五)、仝步瀛(二排左一)、陈树屏和赵汝钧。
中国地质学属于西学东渐的产物,于是地质调查所聘请了瑞典人安特生做顾问。
安特生在1918年发现了宣龙式铁矿、周口店遗址和仰韶文化遗址,提供了《北京西山地质志》中第四章地文和第五章经济地质章节的素材。
教育界的人士常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水”,老师的作用和水平是不可低估的。
资格最老的章鸿钊留学日本,是讲授地质课程的第一人;发出地质调查首令的所长丁文江取瑞典人安特生顾问的护照三位老师和《北京西山地质志》部分作者在地质调查所图书馆门前合影地质调查所(西四路口南兵马司胡同)得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地质学和动物学双学士,倡导“登山必到峰顶、移动必须步行,近路不走走远路,平路不走走山路”;“燕山运动”的提出者翁文灏是中国的第一位地质学博士,亲自编写了《北京西山地质志》中的第二章火成岩章节。
1916年夏,叶良辅、赵汝钧、刘季辰、陈树屏、王竹泉、朱庭祜、谭锡畴、谢家荣、马秉铎、卢祖荫、李捷、徐渊摩、仝步瀛13名学员正式参加工作,成为地调所调查员,“所长丁文江首令完成五万分之一之西山地质图”,13人在北京西山测制1∶5万地形地质图。
当年8月,用平板测量法调查,仅用了一个月就基本完成了大部分地区的测量,有一、二片区域直到1918年春天才补齐。
在地形地质测量的基础上,从1918年冬天开始,由英文较好的叶良辅主笔,1919年7月成书,1920年出版《北京西山地质志》。
金山镇综合地质报告(构造地质学)
金山镇综合地质报告(构造地质学)一、地质概况金山镇位于中国浙江省东南部,属于温州市瑞安市管辖的一个小镇,总面积为130平方公里。
地处东经120°15',北纬27°43',地形起伏较大,最高海拔为1098米。
该地区属于海拔较高的山区,自然环境独特,风景秀丽。
二、岩石地质学金山镇区域的岩石主要是花岗岩和片麻岩。
花岗岩呈中等到粗粒状,主要成分为长石、石英和云母等;片麻岩呈深灰色或灰黑色,主要成分为石英、斜长石和云母等。
这些岩石形成于古生代晚期至中生代早期的构造环境中,形成过程中经历了大规模的变形和次生变化。
三、构造地质学金山镇所处的地区属于华南岩浆岩成因区。
在构造地质学方面,该地区具有多种结构类型,包括叠加构造、走滑断层、斜坡贯入构造等。
其中,叠加构造是最常见的构造类型之一,它主要是由构造平面在变形中垂直转动而形成的。
走滑断层则是指在地壳中沿走向方向滑动的断层。
斜坡贯入构造则是指在构造运动中,由于不同岩性的抗力不同,所以在岩石中形成了斜坡状的断层或贯入。
四、地震地质学金山镇所处的地震带是华南地震带的一部分,该地区受到了华南地震活动的影响。
近年来,该地区发生了多次地震,其中规模较大的有1993年文成地震和2003年东阳地震等。
由于该地区地形较为陡峭,地震等自然灾害易发生,需要对地震进行更加密切的监测和预警。
五、结论综上所述,金山镇的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包括叠加构造、走滑断层、斜坡贯入构造等多种类型。
该地区的岩石主要为花岗岩和片麻岩,形成于古生代晚期至中生代早期的构造环境中。
由于该地区地形较为陡峭,地震等自然灾害易发生,需要对地震进行更加密切的监测和预警。
中国区域地质基本特征
中国区域地质
中国区域地质基本特征 特提斯构造体系域与青藏高原 古亚洲构造体系域 环太平洋构造体系域 华北克拉通 华南地区 秦岭-大别中央造山带
现今全球板块构造格局中,中国大陆处于欧亚板 块、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三大板块交汇的特殊区 域,构成了中国独特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制约中国 大陆中新生代(<65Ma)以来的板块运动和板内构造作 用,并控制着中国大陆南、北有别,东、西差异显 著的地质结构和构造面貌。
在全球构造格局中,中国大陆显生宙构造突出显 示古亚洲构造域的小陆块群的复杂聚合、增生形成 统一古大陆,并在此基础上,环太平洋构造域和特 提斯构造域叠加改造的强烈活动性。
马宗晋,2004
中国地势基本特征3 -三条东西向山脉分隔了四大水系
阴山-燕山山脉、秦岭-昆仑山脉、南岭山脉 松花江、黄河、长江、珠江
2. 地球物理场特征
65 70 75 80 85 90 95 100 105 110 115 120 125 130 135 140 145 150 155 160
60
60
55
55
50
50
72
45
45
68
64
60
40
40
56
52
35
35
48
44
30
30
40
36
25
25
32
28
24
20
20
20
15有两个地幔斜坡带(梯度带)
16
15
12
青藏高原的边缘 (M)面埋深从50 km到60 km,变化幅度10 km, 8
青10 藏高原为地幔盆;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是第二个梯度带(10M)4
地质学知识:西北地区地形地貌特征及其构造演化研究
地质学知识:西北地区地形地貌特征及其构造演化研究西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和自然环境要素之一。
地质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通过年代学、构造地质学、地貌学、矿产资源地质学以及岩石学等分支学科的研究,揭示了西北地区地形地貌特征及其构造演化过程。
一、地形地貌特征1.高原:大部分西北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和新疆山地之间,包括西藏高原、青海高原、甘肃高原、宁夏高原及陕西高原。
其中最有名的是青藏高原,它是世界最高、最大的高原,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海拔达8844.43米。
高原地形呈现出宽阔、平坦、起伏的特征,气候寒冷,景色壮美。
2.平原:西北地区位于新疆盆地和内蒙古平原之间,平原地形广泛存在于宁夏、陕西和甘肃等省份。
这些平原呈现出低洼、平坦、内陆河流的特征。
其中宁夏平原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地势逐渐由西南向东北递降,形成平原阶梯地貌;陕西平原是黄河中下游平原的主体,该区域是农田和城市的高主。
3.山地:西北地区的山地,包括新疆山地、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以及青海藏南山等。
这些山地地形呈现出曲折、高耸、峻峭的特点,由于气候、地形、水文等因素的不同,山地生态系统每个环节都形成了不同的生态区系和生物群落。
4.沙漠和荒漠:西北地区沙漠和荒漠广泛分布,主要有塔克拉玛干沙漠、库姆塔格沙漠、腾格里沙漠、酒泉沙漠和乌丹草原等。
这些地貌自然风光独特,特别对于沙漠之旅有着深刻的意义。
二、构造演化西北地区构造演化的研究对阐述这一地区地理特点和矿产资源分布有着重要的意义。
西北地区的构造演化被认为涉及从新元古代(25亿年前)到现今,长达数十亿年的时间跨度,经历了从平静到激烈的过程,形成了现在的地形地貌特征。
从西北地区的冈底斯山系,河西走廊,青藏高原及新疆盆地等重要区域构造演化的角度进行简单阐述。
1.冈底斯山系冈底斯山系是中亚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造山带之一,它位于跨过青藏高原的东北侧。
它由一系列的活动构造单元组成,最重要的是影响整个山系的印度—亚洲碰撞,这种运动的结果是造成冈底斯山系超厚的地壳和青藏高原的形成。
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课件
• 层状地貌的研究如夷平面、剥夷面、阶地及层状溶洞 的研究在区域地层对比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5)气候地层学方法
• 冷暖交替是第四纪气候的主要特点,根据这一特点, 可将第四纪地层划分成一系列的暖期地层单位和冷期 地层单位,这在区域性地层划分和对比中非常实用。
1.1.2第四纪的下限问题
地貌学
• 地球岩石圈又叫构造圈,地球的内力作用使岩 石圈发生变形和岩浆活动,结果使地球表面起 伏不平,形成明显的地势差。外动力地质作用 在地球表面削高填低,河流中上游区域以侵蚀 为主,塑造千姿百态的侵蚀地形。下游区域以 堆积为主,形成各种堆积地形。本世纪对大洋 的深入研究表明,洋底地形同样丰富多彩,既 有绵延数万千米的洋中脊系,又有延伸数百千 米、海拔数千米的岛链和深达数千米到万余米 的深海沟系。
• 第四纪生物群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含有现代生物种属, 尽管有许多第四纪生物属种发生了明显的演化,但由 于第四纪时限短,通常是根据生物共生组合如大熊猫 ―剑齿象动物群来划分第四纪地层。
• (3)年代地层学方法
• 岩石地层学及生物地层学方法一般是区域性的,要建 立洲际性的对比必须运用年代地层学方法。年代地层 单位是指在一定地质时间内形成的所有地层。由于它 不涉及具体的岩性,有利于洲际间的地层对比,由于 这种资料依赖于测年资料,测年的精度直接影响到对 比的精度。近年来,国际上测年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 (见附录2),使测年的精度和可靠性有了较大的提高。
• (3)第四纪地质现象与人类的关系特别 密切,因而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 (4)第四纪地质现象保留完整,而且其 地质过程仍在继续进行,研究这些现象 和过程,有助于揭示和理解第四纪以前 的地质历史,具有特殊的理论和方法学 的意义。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程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程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程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1. 地球的组成和结构介绍:介绍地球的不同层次以及地壳、地幔、地核的特点和作用。
2. 大地构造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介绍大地构造学的定义和基本原理,如地震和地壳运动等。
3. 中国地质背景和构造特点:介绍中国的地质背景,如板块构造、隆升和断裂等,以及中国的构造特点和区域差异。
4. 高山地区和盆地地区的大地构造:分别介绍中国的高山地区和盆地地区的大地构造特点,如喜马拉雅造山带和东北平原等。
5. 大地构造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介绍大地构造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如地震勘探、重力测量和地壳形变观测等。
6. 地震活动和地壳运动的影响:讲解地震活动和地壳运动对地质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等。
7. 区域构造演化的历史和过程:介绍中国区域构造演化的历史和过程,如华北地块运动和青藏高原隆升等。
8. 中国大地构造学的研究成果和应用:介绍中国大地构造学的研究成果和应用,如地质资源勘查和地震预测等。
教程可以通过教学课件、实地考察、学术报告和讨论等形式进行教授。
学员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掌握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中国地质构造的特点和演化历史,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基础知识和技术支持。
中国地质大学-区域测量新方法结课论文数字填图地质工作者的福音
中国地质大学本科生课程论文课程名称区域地质测量新技术方法教师姓名本科生本科生学号本科生专业资源勘查工程〔矿产调查与开发方向〕所在院系资源学院日期2021年6月数字填图地质工作者的福音目录:一数字填图的内涵 (3)二怎么才能更好地掌握这项技术 (3)三数字填图工作流程与要点 (4)四数字填图的优缺点 (6)五数字填图的开展趋势 (7)六课程心得 (8)数字填图地质工作者的福音由于传统的野外地质数据获取方式、室内资料的存储方式和成果表达方式,主要采用的是纸介质具有很多不如意的缺点,如 1.堆积如山的资料难于保存、管理;2.海量数据不能实现共享、不便交流;3.不能满足地质信息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需要。
1要求我们必须在现代科技与信息开展的新形式下,用新思路、新的组织形式、新的科学技术方法来从事地质调查工作,即数字地质填图方法。
一数字填图的内涵数字填图技术是集GIS、GPS、RS技术为一体的区域地质调查野外数据和信息获取及其成果的一体化采集、存储、处理、管理、效劳等填图全过程数字化〔信息化〕的一项计算机技术。
采用野外数据采集器, 直接在野外获取各类数据化的原始地质资料,与相配套的桌面系统一并建立野外调查和室内鉴定、测试等手段形成的原始调查资料数据库,并通过室内资料综合整理对地质、地理、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等多源地学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地质制图,形成地质调查的各类成果数据库和通用的数据仓库,实现数字区域地质调查中的数据库共享。
所需用到的根本仪器有〔1〕用于野外数据采集的掌上计算机;〔2〕 GPS 〔与野外数据采集的掌上计算机插槽接口GPS或GPS夹克、 CF接口GPS,也可以是手持GPS、〕;〔3〕便携式计算机〔CPU PIII以上、内存128M以上、硬盘20G以上〕;(4)数码照相机和数码摄相机(5)数字语音录入笔。
2数字填图的任务为从地质填图中应用计算机野外数据采集技术入手,在确定地质填图空间数据表达的根底上,遵循传统地质填图的规律,在不约束地质工作者地质调查思维的前提下,既能满足计算机处理的需要,又能保证地质工作者取全、取准各项地质观测数据。
地质学知识:重庆市自然地理与地质特征探析
地质学知识:重庆市自然地理与地质特征探析重庆市是中国西南部的一个直辖市,位于四川盆地东缘和江南丘陵地带,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该市的自然地理和地质特征非常丰富,因为它处于两个重要地质构造体系的交汇处,即西南向组大断裂和南北向组夹江断裂系统。
这些构造体系的作用,使得重庆市具有神奇的地质景观,如奇峰、怪石、峡谷、溶洞和温泉等。
重庆市的地质历史非常悠久,可追溯到古生代,约4.4亿年前的泥盆纪。
当时,重庆处于海洋中,沉积了大量的海相地层,在后期隆起和地质变化的作用下,形成了如今的地质构造和地质景观。
随着时间的推移,重庆陆地不断发生漂移和变形,反复经历了海相、湖相和陆相的地质历程。
这也为重庆市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文化的形成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重庆市区内,最有代表性的地质景观就是洪崖洞。
洪崖洞位于嘉陵江畔,是一个由135个溶洞组成的石灰岩洞穴群体。
从清朝开始,这里就是著名的商业街和旅游区,同时也是最具代表性的重庆文化区域之一。
在洪崖洞内,游客可以看到古老的建筑物、石刻和历史遗迹,了解重庆的历史和文化。
另外,重庆还有很多富有地质特色的景区,如金佛山、芙蓉洞和北碚文物保护区等。
这些地方都是以石灰岩地貌为主,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溶洞、地下河和瀑布等地质现象。
例如,金佛山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石灰岩喀斯特地貌,有着众多的溶洞和地下河,游客可以体验到特殊的地下漂流和探险的乐趣。
此外,重庆市还有很多温泉资源,分布在南川、奉节、石柱和涪陵等地。
这些温泉大多是由区域断裂和火山岩作用形成的,具有地质成因的特点。
温泉水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有益于人体健康和美容养颜。
因此,重庆市具有丰富的自然地理和地质特征,这些特点不仅美化了城市的容貌,更为游客提供了无限的探险之旅。
通过了解和学习重庆市的自然地理和地质特征,不仅可以认识到自然的神奇和多样性,更可以加深对历史和文化的理解,为保护和传承区域文化做出贡献。
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
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大地构造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它主要研究地球的构造、演化及其运动变形和发展规律等问题的学科,是研究地球科学的基础理论之一,不仅对深入认识地球发展史和地壳、岩石圈运动史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研究成矿条件、地表成因及预测矿产资源等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和特提斯构造带的丁字接合处,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地构造特征。
“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地质力学”、“多旋回构造”、“地洼说”和“断块构造说”是老一辈地质学家对我国大地构造特征的总结,被称为“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
一、“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创始人伯声院士生平简介:伯声院士,1903年6月23日出生于省荥阳县乔楼村,1994年4月4日下午5时在逝世。
1926年毕业于清华学校,以优异成绩被保送赴美留学,先后在威斯康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学习,1928年获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学士学位,后又在芝加哥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地质系研究部攻读地质学。
1930年回国,先后在工学院、交通大学、工学院、大学和北洋工学院任地质学和岩矿学教授。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伯声教授随同北洋工学院从天津迁到,先后在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工学院和西北大学任教。
抗战胜利后,原北洋工学院的教师纷纷返回天津,但他则认为,秦岭需要他,西北需要他,毅然跟随西北大学迁回,出任西北大学地质系主任。
解放后,伯声院士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1956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任西北大学副校长。
1980年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11月调任地质学院长。
伯声院士为地质教育和地质科学研究工作整整奋斗了64年之久,献出了他的毕生精力,为党、为人民做出了杰出贡献。
伯声教授被公认为省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
他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是他一贯的教育思想。
1951年,国家亟需一批石油地质人才,拟在3年连续招生2000名专修科大学生,伯声教授急国家所急,决然接受了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大地构造学与中国区域地质
大地构造学与中国区域地质第一章绪论一、大地构造学与区域大地构造学的性质起初,大地构造学主要探讨局部区域地壳岩石圈形成、发展演化的地质学分支,诸如褶皱带、大陆裂谷、地台的形成演化,故称区域地质学。
它不同于狭义构造地质学,而是以构造运动、地层古生物、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成矿作用、海进海退研究为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现代大地构造研究以全球岩石圈为对象,同时利用当代科技成果,其研究深度不仅局限于岩石圈,而且深入到了上地幔,因此大地构造学又称为全球构造学。
大地构造学是一门研究全球岩石圈形成、发展的综合性学科。
区域大地构造学是应用大地构造理论进行区域地质特征总结、区域地壳岩石圈发生发展规律研究的地质学分支。
因此区域大地构造学不仅工作范围局限,而且侧重于实际资料的综合分析。
大地构造学侧重于理论分析与建立,具有探索性。
大地构造学与区域大地构造学是两个密不可分的学科。
首先,区域大地构造学的研究需要先进大地构造理论的指导,第二,大地构造学需要区域构造的研究成果。
只有找出地球岩石圈不同区域的共性与差别,才能将岩石圈各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最终分析其形成发展的规律性,建立全球岩石圈构造运动和演化的模式。
因此区域大地构造的研究是大地构造研究的基础环节。
二、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的内容(一)阐述中国区域岩石圈的组成和结构特征具体包括区域地层、构造、岩浆岩、变质岩、矿产等几乎所有地质领域的研究。
因此在区域大地构造研究中要综合分析某一区域各种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方面的资料,以查明区域岩石圈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
(二)进行区域构造发展阶段的分析在区域资料分析基础上,从时间上把各种地质作用联系起来,形成区域动态构造演化序列,并利用古生物、同位素资料与大区域或全球构造演化阶段进行对比。
只有这样才能历史地分析区域岩石圈在地质历史中组成、结构及各种地质作用的演变与作用过程。
(三)对比分析,进行区域差异性分析区域地质特征的差异性为地球岩石圈演化提供了基本动力。
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
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大地构造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它主要研究地球的构造、演化及其运动变形和发展规律等问题的学科,是研究地球科学的基础理论之一,不仅对深入认识地球发展史和地壳、岩石圈运动史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研究成矿条件、地表成因及预测矿产资源等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和特提斯构造带的丁字接合处,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地构造特征。
“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地质力学”、“多旋回构造”、“地洼说”和“断块构造说”是老一辈地质学家对我国大地构造特征的总结,被称为“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
一、“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创始人张伯声院士生平简介:张伯声院士,1903年6月23日出生于河南省荥阳县乔楼村,1994年4月4日下午5时在西安逝世。
1926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学校,以优异成绩被保送赴美留学,先后在威斯康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学习,1928年获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学士学位,后又在芝加哥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地质系研究部攻读地质学。
1930年回国,先后在焦作工学院、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河南大学和北洋工学院任地质学和岩矿学教授。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张伯声教授随同北洋工学院从天津迁到陕西,先后在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工学院和西北大学任教。
抗战胜利后,原北洋工学院的教师纷纷返回天津,但他则认为,秦岭需要他,西北需要他,毅然跟随西北大学迁回西安,出任西北大学地质系主任。
解放后,张伯声院士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1956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任西北大学副校长。
1980年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11月调任西安地质学院长。
张伯声院士为地质教育和地质科学研究工作整整奋斗了64年之久,献出了他的毕生精力,为党、为人民做出了杰出贡献。
张伯声教授被公认为陕西省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
他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是他一贯的教育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区域地质学》期末考试试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班号学号姓名得分
一、名词解释(4´×8共计32分)
1.新构造运动
2.风化壳
3.莫霍面
4.标准化石
5.岩石圈
6. 矿物
7. 向斜
8. 转换断层
二、填空(1´ ×20共计20分)。
1、古登堡面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分界面。
2、火山喷发类型有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类。
3、火成岩可以分为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脉岩等类别,请按此顺序分别列举一类岩石名称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4、中生代从早到晚有,它们的代号分别
为。
5、变质作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类。
6、火山碎屑岩按照碎屑粒径大小可以划分为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类。
7、岩石变形发展的三个阶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20×1共计20分)
1、人和真象,真马等出现于哪一个纪___________。
A、J
B、K
C、T
D、Q
2、印支运动发生于______纪。
A、石炭纪
B、二叠纪
C、三叠纪
D、白垩纪
3、矽卡岩型矿床是下列哪一种变质作用形成的_____。
A、接触交代型变质作用
B、区域变质作用
C、埋藏变质作用
D、动力变质作用
4、加里东运动发生于________。
A、中生代
B、晚古生代
C、早古生代
D、新生代
5、下列哪一种褶皱构造一定发生了地层倒转________。
A、倾伏褶皱
B、直立褶皱
C、倾斜褶皱
D、翻卷褶皱
6、在推覆构造中,由于强烈侵蚀作用,如果较年轻岩块出露于较老岩块之中,这种构造称为________。
A、飞来峰
B、构造窗
C、逆掩断层
D、冲断层
7、片理构造是区域变质岩中的常见构造,下列哪一种片理构造变质作用最强______。
A、板状构造
B、千枚状构造
C、片状构造
D、片麻状构造
8、根据同位素年龄测定,经历时间最长的地质时期是__________。
A.元古代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9、如果在地层中找到了三叶虫,那么这个地层时代为________。
A、早奥陶世
B、第三纪
C、白垩纪
D、早寒武世
10、哪一种沉积建造反映了由海相到陆相的转换________。
A、复理石沉积
B、浊流沉积
C、磨拉石沉积
D、火山碎屑沉积
11、古登堡面与莫霍面之间属于地球的哪一部分_________。
A、上地壳
B、下地壳
C、地幔
D、地核
12、中生代裸子植物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下列哪一种植物化石不属于裸子植物_____。
A、大羽羊齿
B、苏铁
C、松柏
D、银杏
13、界、系、统、阶是__________。
A.岩石地层单位 B.时间单位
C.生物分类单位 D.年代地层单位
14、石英在摩氏硬度计中属于哪一级别_________。
A、5
B、6
C、7
D、8
15、下列哪一类岩石属于动力变质岩________。
A、片岩
B、片麻岩
C、糜棱岩
D、大理岩
16、下列哪一种是单元素矿物____________。
A、石英
B、斜长石
C、黑云母
D、金刚石
17、细晶岩脉属于__________。
A、深成岩
B、浅成岩
C、沉积岩
D、次火山岩
18、纯属由变质作用形成的特有矿物组是________。
A、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
B、红柱石、角闪石、高岭石、磁铁矿
C、绢云母、红柱石、硅灰石、石榴子石
D、辉石、蓝晶石、石墨、石榴子石
19、流纹构造一般出现于下列哪一种岩石类型_________。
A、玄武岩
B、安山岩
C、流纹岩
D、粗面岩
20、玄武岩属于_________。
A、超基性岩
B、基性岩
C、中性岩
D、酸性岩
四、简答题(共计13分)
1.地质年代表?(制表或文字均可)(6分)
2.简述海底扩张的证据?(7分)
五、论述题(15´)
试述如何识别沉积岩和火成岩及其主要岩石类型?
《中国区域地质学》期末考试试卷标准答案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答案名词解释(4´×8共计32分)
1.新构造运动:一般是指晚第三纪及其以来发生的地壳构造变动(2分),表现为垂直升降运动(1分)和水平运动两种表现形式(1分)。
2.风化壳:不整合的标志(2分),由于长期的风化剥蚀,残留难分解的物质,一般是铁和硅质物(2分)。
3.莫霍面:是一级的不连续的界面,在地下33公里处(1分),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3分)。
4.标准化石:演化速度最快,分布最广的化石(1分),可以鉴定地层的时代(3分)的化石。
5.岩石圈:地壳与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圈以上部分),都是由固态岩石组成的,统称为岩
石圈。
6.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1分)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1分),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2分)。
7.向斜:两翼基本对称,核部地层较年轻(2分),两翼地层较老(2分)的褶皱。
8.转换断层:是指发生在大洋中脊处(2分)的一种特殊的平移断层(2分)。
二、填空(1´ ×20共计20分)。
1、地幔、地核
2、裂隙式、中心式
3、橄榄岩等、辉长岩、安山岩、流纹岩等、伟晶岩
4、三叠、侏罗、白垩、T、J、K
5、区域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接触变质作用
6、集块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
7、塑性变形、弹性变形、脆性变形
三、选择题(20×1共计20分)
1.D
2.C
3.A
4.C
5.D
6.B
7.D
8.A
9.D
10.C
11.C 12.A 13.A 14.C 15.C 16.D 17.B 18.C 19.C 20.B
四、简答题(共计13分)
1. 略(6分)
2、简述海底扩张的证据?(7分)
答:1.地质现象的对称性:从洋中脊向两侧,基岩的风化程度有逐渐变深的趋势,同时海底地层有由薄变厚的趋势。
(2分)
2.洋中脊两侧磁条带的对称分布,正、逆向磁性异常的有规律的分布。
(2分)
3.洋中脊两侧地层分布的对称性,由洋中脊向两侧地层由新到老分布,最老的地层不早于2亿年。
(3分)
五、试述如何识别沉积岩和火成岩及其主要岩石类型?(15分)
答:1.可以根据其地质产状进行识别,也就是根据其成因区别,一般认为火成岩是由于岩浆作用形成的,包括侵入作用形成的侵入岩和岩浆喷出作用形成的火山
岩以及界于两者之间的次火山岩。
而沉积岩是由于先形成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和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最后经过固结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4分)2.可以从其结构、构造上进行区分:火成岩可以有显晶质结构、隐晶质结构、玻璃质结构、斑状结构、似斑状结构等,而沉积岩一般可以看到碎屑结构、泥质结构、化学结构和生物结构等。
火成岩构造可以看到有块状构造、流纹构造、流动构造、气孔构造、杏仁构造等,而沉积岩有层状构造、示顶构造(如波痕、泥裂等)、生物遗迹构造等。
(5分)
3.火成岩主要岩石类型有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脉岩等,而沉积岩的岩石类型有沉积岩按成因及组成成分可以分为两类:碎屑岩类、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类。
另外还有一些特殊条件下形成的沉积岩。
碎屑岩类,主要包括沉积碎屑岩类和火山碎屑两个亚类。
按颗粒大小沉积碎屑岩进一步可分为砾岩、砂岩、粉砂岩和粘土岩。
据火山碎屑粒度,火山碎屑岩大体可以分为:火山集块岩、火山角砾岩和凝灰岩。
化学及生物化学岩类,主要包括铝、铁、锰质岩类,硅、磷质盐类,碳酸盐岩类,蒸发盐岩类和可燃有机岩类。
特殊沉积岩类有风暴岩和浊积岩等类型。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