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审核基本方法的规章制度

合集下载

法制部门案件审批制度范本

法制部门案件审批制度范本

法制部门案件审批制度范本一、总则第一条为确保公安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法制部门案件审批工作应当坚持依法依规、公开透明、严格把关、提高效率的原则。

第三条法制部门案件审批工作适用于公安机关办理的刑事案件、行政案件以及其他需要进行法制审核的案件。

第四条法制部门案件审批工作应当由具有法制审核资格的人员负责,确保案件审批的合法性和准确性。

二、案件审批程序第五条案件审批工作应当按照以下程序进行:(一)承办部门应当在案件办理过程中,及时收集、整理案件材料,并提出审批意见。

(二)法制部门收到案件材料后,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进行审查,并提出审批意见。

(三)法制部门负责人对审批意见进行审核,并根据案件情况作出审批决定。

(四)承办部门根据法制部门的审批决定,依法办理案件。

第六条案件审批工作应当依照以下要求进行:(一)审查案件材料是否齐全、合法,是否符合法定程序。

(二)审查案件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实、充分。

(三)审查适用法律法规是否正确,定性处理是否适当。

(四)审查案件是否符合法定权限,是否超越职权或者滥用职权。

(五)审查案件是否符合法定时效,是否超过了法定的办案期限。

三、案件审批要求第七条法制部门案件审批工作应当确保以下要求:(一)依法依规审批,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二)坚持客观公正,避免主观臆断和滥用职权。

(三)注重证据审查,确保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

(四)提高审批效率,及时办理案件,确保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五)加强与承办部门的沟通协作,及时解答办理案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案件审批纪律第八条法制部门案件审批工作应当遵守以下纪律:(一)严格遵守保密规定,不得泄露案件审批过程中的有关信息。

(二)不得干预、插手案件办理,不得为案件当事人说情打招呼。

(三)不得滥用职权,不得以权谋私,不得接受案件当事人的馈赠。

法律服务所案件审批制度(3篇)

法律服务所案件审批制度(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服务所案件审批制度是法律服务所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规范案件受理、审查、批准和执行等环节,确保案件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本制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适用于法律服务所所有案件。

二、案件审批原则1. 公正、公平、公开原则:案件审批过程中,必须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确保案件处理结果公正合理。

2. 依法审批原则:案件审批必须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本制度的规定进行,不得擅自变更或违反。

3. 效率原则:在保证案件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案件审批效率,缩短案件处理周期。

4. 责任原则:案件审批人员对审批结果承担相应责任,确保案件审批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三、案件审批程序1. 案件受理(1)当事人提交案件材料,包括但不限于:身份证、营业执照、授权委托书、证据材料等。

(2)受理人员对案件材料进行初步审查,确认材料齐全、符合受理条件。

(3)受理人员将案件材料报案件审批委员会。

2. 案件审查(1)案件审批委员会对案件材料进行审查,包括但不限于:案件性质、法律关系、证据材料等。

(2)案件审批委员会根据审查情况,决定是否受理案件。

3. 案件批准(1)案件审批委员会对受理的案件进行讨论,形成案件批准意见。

(2)案件审批委员会将批准意见报所领导审批。

4. 案件执行(1)所领导审批通过后,案件进入执行阶段。

(2)执行人员按照批准意见,办理案件相关事宜。

四、案件审批人员职责1. 受理人员:负责案件材料的初步审查,确保材料齐全、符合受理条件。

2. 案件审批委员会成员:负责案件材料的审查、讨论,形成案件批准意见。

3. 所领导:负责对案件审批委员会的批准意见进行审批。

4. 执行人员:负责案件执行过程中的具体工作。

五、案件审批制度监督1. 内部监督:设立案件审批制度监督小组,负责对案件审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2. 外部监督:接受当事人、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监督,确保案件审批制度的贯彻执行。

案件法律审核规定(3篇)

案件法律审核规定(3篇)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案件法律审核工作,确保案件处理合法、公正、高效,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地区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及其他有权处理案件的国家机关在案件处理过程中进行的法律审核工作。

第三条案件法律审核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合法性原则:案件处理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确保案件处理的合法性。

(二)公正性原则:案件处理应当公平、公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三)效率性原则:案件处理应当高效、及时,减少当事人的诉累。

(四)保密性原则:案件法律审核过程中涉及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应当严格保密。

第二章法律审核的范围和内容第四条案件法律审核的范围包括:(一)案件的管辖权问题;(二)案件的证据是否充分、合法;(三)案件的程序是否合法;(四)案件的事实认定是否准确;(五)案件的适用法律是否正确;(六)案件的判决、裁定是否合法、公正;(七)其他需要法律审核的事项。

第五条案件法律审核的内容包括:(一)对案件事实的审查,包括证据的收集、审查和运用;(二)对案件程序的审查,包括立案、调查、审理、执行等环节的程序是否合法;(三)对案件适用法律的审查,包括法律适用是否正确、法律条文的理解是否准确;(四)对案件判决、裁定的审查,包括判决、裁定是否合法、公正、合理;(五)对案件处理结果的社会影响的审查。

第三章法律审核的程序第六条案件法律审核程序分为以下阶段:(一)立案审查;(二)调查取证;(三)审理阶段的法律审核;(四)判决、裁定前的法律审核;(五)判决、裁定后的法律审核。

第七条立案审查:(一)立案机关应当对案件是否符合受理条件进行审查,必要时可以组织案件承办人进行初步审查;(二)立案审查过程中,发现案件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及时告知当事人,并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

行政执法案件评审制度(五篇)

行政执法案件评审制度(五篇)

行政执法案件评审制度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案件的查处和办理,严肃办案程序,提高办案效率,保证办案质量,严格依法办案,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____《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质量进监督行政执法监督规定》的精神,结合我市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案卷,是指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机关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记录、证据材料、法律文书等,经整理后形成的卷宗。

第三条查处质量技术监督事案件应在结案后____日内形成案卷,实行“一案一卷”。

第四条案卷文书应格式统一、内容完整、表述清楚、用语规范。

第五条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案卷应当客观反映行政执法活动的全过程,体现依法行政对行政执法活动的基本要求,即主体合法、程序合法、适用法律准确,证据确凿,事实清楚。

第六条案卷内容包括:(一)案卷封面;(二)卷内目录;(三)行政处罚决定书;(四)立案审批表、督查(办)通知书;(五)案件调查终结审批表、质量技术监督事案件调查报告;(六)调查通知书、协助调查函、调查(询问)笔录、勘验(检查)笔录(图)、鉴定意见、证据先行登记保存审批表、证据先行登记保存通知书、证据先行登记保存物品清单、证据先行登记保存处理决定书、采取扣押(暂扣)措施审批表、扣押(暂扣)通知书、扣押(暂扣)物品清单、解除扣押(暂扣)通知书、解除扣押(暂扣)物品清单、当事人陈述和申辩笔录等;(七)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八)听证申请书、举行听证通知书、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处罚听证公告、延期(中止、终结)听证决定书、听证笔录、听证回避申请书、听证回避决定书、听证意见书;(九)责令停止质量技术监督事违法行为通知书、限期整改通知书、限期补办行政许可手续通知书(十)负责人集体讨论记录、行政处罚决定审批表(十一)执行的票据等材料;(十二)罚没物品处理记录等;(十三)送达回证等其他有关材料;(十四)质量技术监督事案件结案报告;(十五)备考表。

案件法律审核工作制度

案件法律审核工作制度

案件法律审核工作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确保公安机关及其办案部门在办理刑事案件、行政案件过程中,依法、规范、公正地行使执法权力,提高执法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案件法律审核,是指公安机关法制部门对办案部门在办理刑事案件、行政案件过程中,对以公安机关或派出所名义拟作出的特定执法行为,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在公安机关或派出机构负责人作出审批意见前,对特定执法行为的合法性、适当性所进行审查的工作。

第三条案件法律审核是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方式。

各级公安机关应当强化法制部门案件工作的组织领导,并切实加强人员、网络、物质装备等方面的保障,确保法制部门开展好案件法律审核工作。

第四条案件法律审核,通过网上审查案卷的方式进行。

对未在网上办理的或网络上传材料不全而影响审核的案件,法制部门一律不予审核。

对符合省厅规定情形未网上办理的案件,可以以书面审查的方式进行。

第五条案件法律审核应坚持“谁审核、谁负责”的原则,并做到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二、审核范围和内容第六条案件法律审核的范围包括:(一)对案件事实的合法性、适当性进行审查;(二)对案件证据的合法性、充分性进行审查;(三)对案件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进行审查;(四)对案件执法程序的合法性进行审查;(五)对案件拟作出的执法决定是否合法、适当进行审查。

第七条案件法律审核的内容包括:(一)案件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实、充分;(二)案件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的构成要件;(三)案件执法程序是否合法,是否符合相关规定;(四)案件拟作出的执法决定是否合法、适当,是否符合相关规定;(五)案件是否需要补充调查取证或者变更执法措施。

三、审核程序和流程第八条案件法律审核程序分为:接收案件、审核案件、提出审核意见、反馈审核结果、归档等环节。

行政处罚案件审核制度

行政处罚案件审核制度

行政处罚案件审核制度行政处罚案件审核制度一:目的和适用范围1.1 目的:为了规范行政处罚案件审核流程,保证行政处罚的公正、合法和有效执行,确保行政执法的严谨性和权威性。

1.2 适用范围:该制度适用于本机关内对行政处罚案件进行审核的相关工作人员。

二:术语定义2.1 行政处罚:指行政机关依法对违反行政法规的当事人作出的一种强制性的法律制裁措施。

2.2 行政处罚案件:指涉及行政处罚的具体案件,包括立案、调查取证、听证、作出处罚决定等环节。

2.3 审核人员:指负责对行政处罚案件进行审核的相关工作人员。

三:审核流程3.1 立案审核3.1.1 案件登记:审核人员根据收到的行政处罚案件材料,对案件进行登记,并分配案件编号。

3.1.2 材料审核:审核人员对案件材料进行仔细审查,确保材料齐全、准确,杜绝违反法律规定的情况出现。

3.1.3 合法性审查:审核人员对案件的立案依据、程序和法律适用等进行审查,确保行政处罚的合法性。

3.2 调查取证审核3.2.1 证据调查:审核人员对案件涉及的证据进行调查,收集相关证据材料,确保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凿。

3.2.2 证据审核:审核人员对收集到的证据材料进行审查,判断其真实性和客观性,并评估证据的相关性和充分性。

3.2.3 法律适用:审核人员对案件的法律适用进行审查,确保行政处罚的正确性和一致性。

3.3 听证审核3.3.1 召开听证会:审核人员按照规定程序召集听证会,并通知当事人及相关利害关系人参加。

3.3.2 审查听证材料:审核人员对听证会相关材料进行审查,确保听证程序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3.3.3 听证记录审核:审核人员对听证过程中记录的证据、陈述和辩解进行审查,评估听证是否符合法定程序要求。

3.4 处罚决定审核3.4.1 综合评估:审核人员对案件的事实、证据和适用法律进行综合评估,形成初步的处罚决定意见。

3.4.2 审核意见:审核人员撰写审核意见,详细说明案件的事实、证据和适用法律,提出是否支持处罚决定的建议。

检察案件审批规章制度

检察案件审批规章制度

检察案件审批规章制度1. 引言检察案件审批是司法机关对于涉嫌犯罪的案件进行立案和进一步处理的重要环节。

为了确保公正、透明、高效地进行案件审批工作,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套检察案件审批规章制度,旨在提高司法机关对案件的审批质量和效率,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推进法治建设的深入发展。

2. 制度目的检察案件审批规章制度的目的是:1.规范案件审批程序,确保案件审批工作的公正性和严肃性;2.提高案件审批效率,及时公正地处理各类案件;3.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确保案件审批过程的合法性和合规性;4.推动检察机关的法治建设和刑事司法改革。

3. 制度内容3.1 案件受理1.案件受理的条件:符合立案条件、符合管辖条件、案件事实清楚、证据充分;2.案件受理的程序:当事人提起申诉或检察机关主动调查发现案件后,应立即受理并组织调查核实;3.案件受理的时限:案件受理应在收到相关材料后的三个工作日内完成,并在五个工作日内给予答复。

3.2 案件审批1.戒严案件审批:涉及重大刑事犯罪、涉外犯罪、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等案件应由审批机关负责审批,并及时提交至法院;2.案由审批:对于各类刑事案件的立案、撤案等事项,应经过审批机关审查并作出决定;3.证据审查:案件审查过程中,对于相关证据的充分审查是必要的,要求审查的证据是否合法、可靠、真实;4.审查意见:对于案件审查中发现的问题,审核人员应及时作出审查意见,对于需要补充证据的案件,应明确要求补充;5.合议审批:对于复杂案件或争议较大的案件,应组织合议审批,确保多人多方面的审查意见。

3.3 审批结果1.审批决定书:每个案件审批结束后,应出具审批决定书,并送达相关当事人;2.审批结果的法律效力:审批决定书的内容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可以依法行使相关权利;3.审批结果的监督:对于审批结果的合法性和合规性,应建立监督机制,确保审批结果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4. 制度实施4.1 培训和宣传制度实施前,应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其了解和掌握检察案件审批规章制度的内容和要求。

执法支队案件审核制度范本

执法支队案件审核制度范本

执法支队案件审核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确保执法支队案件办理的合法性、规范性和准确性,提高执法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案件审核,是指执法支队在办理行政执法案件过程中,对案件的事实、证据、适用法律、程序等方面进行全面审查,以确保案件办理的合法性和准确性。

第三条执法支队案件审核工作应当坚持客观、公正、公开的原则,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本制度的规定进行。

第二章审核机构与人员第四条执法支队应当设立案件审核机构,负责案件审核工作。

案件审核机构应当具备独立性、权威性和专业性。

第五条案件审核机构应当配备充足的审核人员,审核人员应当具备相关的法律专业知识和执法经验。

第三章审核范围与内容第六条案件审核范围包括:行政处罚案件、行政强制案件、行政许可案件等。

第七条案件审核内容主要包括:(一)案件的合法性: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是否有超越法定职权的行为;(二)案件的事实:案件的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充分、合法;(三)适用的法律:是否准确适用法律法规,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适用条件;(四)程序的合法性:案件办理程序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是否存在程序违法的行为。

第四章审核程序第八条案件审核分为初步审核和集体审核两个阶段。

第九条初步审核阶段,审核人员应当对案件的事实、证据、适用法律、程序等方面进行独立审查,提出初步审核意见。

第十条集体审核阶段,案件审核机构应当组织集体审核,对初步审核意见进行讨论,形成集体审核意见。

第十一条案件审核机构应当将集体审核意见提交给执法支队负责人,由执法支队负责人作出最终决定。

第五章审核意见与决定第十二条审核人员应当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提出以下审核意见:(一)案件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合法,适用法律准确,程序合法的,建议予以采纳;(二)案件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建议补充调查;(三)适用法律不准确,处罚不当的,建议改正;(四)程序违法的,建议撤销或者重新办理。

案件审查工作制度

案件审查工作制度

案件审查工作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案件审查工作,确保审查工作的公正、公平、公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案件审查工作应当坚持依法审查、客观公正、公开透明、效率优先的原则。

第三条案件审查工作由专门机构负责,审查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第四条案件审查工作应当使用规范的审查程序和审查方法,确保审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二、案件审查的组织和人员第五条案件审查工作由各级监察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等专门机构负责。

第六条审查人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一)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二)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三)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第七条审查人员应当经过专业培训,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后,方可从事案件审查工作。

三、案件审查的程序第八条案件审查工作应当按照下列程序进行:(一)接受案件;(二)初步审查;(三)详细审查;(四)提出审查意见;(五)制作审查报告;(六)送达审查结果。

第九条接受案件时,审查人员应当对案件的来源、案由、当事人等信息进行登记。

第十条初步审查时,审查人员应当对案件材料进行审核,对不符合受理条件的案件,应当及时退回。

第十一条详细审查时,审查人员应当全面、客观、公正地审查案件材料,必要时可以进行现场勘查、询问当事人或者其他有关人员。

第十二条提出审查意见时,审查人员应当根据案件事实、证据和法律规定,提出处理建议。

第十三条制作审查报告时,审查人员应当将审查过程、审查意见和其他有关情况,制作成书面报告。

第十四条送达审查结果时,审查人员应当将审查报告和其他有关材料,送达当事人或者相关单位、个人。

四、案件审查的要求第十五条审查人员应当依法行使职权,严格遵守审查程序,确保审查工作的公正、公平、公开。

第十六条审查人员应当客观、全面地审查案件材料,不得主观臆断、偏听偏信。

第十七条审查人员应当保守案件秘密,不得泄露案件涉及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信息。

行政执法案件审核制度

行政执法案件审核制度

行政执法案件审核制度第一条为促进依法行政,强化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提高办案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案件审核是指办理适用一般程序的行政处罚案件,在调查终结、提出定性处理意见报请领导审批前,由局法制室依法进行的事先审查把关。

第三条案件调查终结后,执法单位应当写出调查终结报告,并草拟行政处罚决定书,连同案卷交由局法制室进行书面审核。

调查终结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案件的由来和调查经过、当事人的基本情况、违法事实、案件性质、处罚依据、处罚意见等。

第四条局法制室接到执法单位的审核材料后,应当予以登记,并负责审核工作。

第五条案件审核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所办案件是否有管辖权;(二)办案人员是否具有行政执法资格;(三)当事人的基本情况是否清楚;(四)案件事实是否清楚;(五)证据形式、来源是否合法;证据的内容是否真实、充分;(六)定性是否准确;(七)适用法律、法规、规章是否准确;引用的法律、法规、规章的条、款、项、目是否明确;(八)处罚是否适当;(九)立案、调查取证、行政强制、告知等办案程序是否合法;(十)案卷材料是否完备,行政处罚文书是否规范。

第六条局法制室经过对案件进行审核,提出以下书面意见:(一)对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定性准确、处理适当、程序合法的案件,同意办案机构意见;(二)对定性不准、适用法律不当、处罚不当的案件,督促办案机构予以更正;(三)对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或案卷材料不完备的案件,督促办案机构补正;(四)对程序不合法或行政处罚文书不规范的案件,督促办案机构予以纠正;(五)对超出管辖权的案件,督促办案机构按有关规定移送并办理销案手续;(六)对于当事人违法事实不能成立或依法不予行政处罚的,督促办案机构撤销案件。

第七条局法制室根据本制度第五条规定的要求对案件进行全面审核,提出初步审核意见,由股室负责人审定。

第八条在案件审核中,办案机构与审核机构就有关问题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提交局领导集体讨论决定。

行政执法案件评审制度(四篇)

行政执法案件评审制度(四篇)

行政执法案件评审制度第一条为了加强内部执法监督,落实执法责任,提高执法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行政执法案卷评审要坚持实事求是及适时、合理、合法以及公开、公平、公正和表彰先进的原则。

第三条行政执法案卷评审实行百分制,以办案小组为单位,并实行每案一评,案件结案后____日内评审。

第四条凡办理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等案件,必须建立登记台帐。

第五条办理各类案件应当符合下列基本标准:1、执法主体合法;2、对象适格;3、认定事实清楚;4、证据确凿有效;5、行政强制措施适用正确且手续完备;6、程序正当且在法定时限内完成;7、适用法律正确;8、内容合法适当;9、法律文书格式规范、内容完整、整洁;10、按照法定时限将法律文书送达当事人,留有送达回执;11、立卷归档及时,案卷装订规范。

第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扣案件承办小组____分。

1、未建立登记台帐或台帐未记录完全的;2、评查案卷有一项明显来达到基本标准的;3、对在评查中发现的问题不按交办的时间完成或整改措施不力的。

第七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扣案件承办小组____分,并按照《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和有关规定追究承办者责任。

1、有行政复议撤销案件或者生效的行政诉讼败诉案件的;2、有履行国家赔偿情形的;3、出现重大执法问题被新闻媒体曝光的,查证属实,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第八条行政执法案卷评审年度平均得分及奖惩办法。

1、____分(含)以上为优秀,全年无一案件有程序错误或符合本制度第七条规定,县局对办案小组予以一次性奖励____元。

2、____分—____分为合格,不予奖励。

3、____分(含)及以下为不合格。

对办案小组予以一次性惩罚____元,取消办案小组成员当年评选先进和考核优秀等次资格。

4、当年单个案件符合本制度第七条或办案程序错误者,每件扣办案小组____元,并取消办案小组成员当年评选先进和考核优秀等次资格。

行政执法案件评审制度(二)是指对行政执法案件进行审核和评定的制度。

案件办理规章制度

案件办理规章制度

一、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案件办理工作,确保案件办理质量,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部门实际情况,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本部门办理的所有刑事案件、民事案件、行政案件和其他案件。

第三条案件办理应当遵循依法、公正、公开、高效的原则。

二、案件受理第四条案件受理部门负责接收当事人的起诉状、自诉状、申诉状等材料。

第五条接收案件材料时,应当对材料进行初步审查,符合下列条件的,应当予以受理:(一)有明确的被告或者被申请人;(二)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三)属于本部门管辖;(四)符合法律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六条对不符合受理条件的案件,应当告知当事人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

三、案件办理程序第七条案件办理程序包括立案、调查、审理、执行、结案等环节。

第八条立案:案件受理后,应当及时立案。

立案时,应当填写立案登记表,并告知当事人。

第九条调查:立案后,应当依法进行调查取证。

调查取证应当遵循合法、客观、全面、准确的原则。

第十条审理:审理案件应当依法公开进行,当事人有权参加庭审,提出证据和辩论。

第十一条执行:案件审理结束后,应当依法执行判决、裁定。

第十二条结案:案件执行完毕后,应当结案。

结案时,应当填写结案登记表,并告知当事人。

四、案件办理要求第十三条案件办理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和业务能力,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

第十四条案件办理人员应当认真履行职责,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办理案件,确保案件质量。

第十五条案件办理人员应当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得泄露案件秘密。

第十六条案件办理人员应当定期对案件办理情况进行自查,发现问题和不足及时整改。

五、监督与考核第十七条对案件办理工作进行监督,确保案件办理质量。

监督内容包括:(一)案件办理程序是否合法;(二)案件办理期限是否合理;(三)案件办理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第十八条对案件办理人员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一)业务水平;(二)职业道德;(三)工作态度;(四)案件办理质量。

案件审核议案制度

案件审核议案制度

博州森林公安局案件审核制度和集体议案制度为了加强内部执法监督,完善执法监督机制,提高执法水平,防止发生冤、假、错案,杜绝办人情案、关系案,根据有关规定,制订本制度。

一、案件审核制度为实现提高执法质量的工作目标,切实落实执法责任制,特制订审核案件把关工作制度如下:(一)“五级”把关中,五级为:主办民警、法制员、科所队长、法制科、局领导。

(二)办案民警所承办的案件在呈报审批前须先全案全方位进行审查。

(三)各单位承办的各类案件在上报法制科审核局领导审批前先由本单位兼职法制员就下列问题进行审核:1、案件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凿充分,程序是否合法;2、讯(询)问笔录制作是否规范;3、证据来源是否合法;4、法律文书的制作是否规范、齐全;5、定性是否准确;6、赃款赃物、作案工具等涉案物品的处置是否妥当、合乎规定。

(四)兼职法制员审核时要对本单位民警呈报的案件在审核把关的同时,依照《公安机关执法质量考核评议实施办法》进行考评,并记入民警执法档案,考评结果与日常各种内部绩效考核挂钩。

(五)兼职法制员审核后认为承办案件实体、程序、法律文书制作、卷面等均无问题方可上报法制科进行三级把关。

(六)法制科民警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就实体及程序合法性所进行的审核是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的一种形式,不代替办案单位办案。

(七)局领导对案件的审批把关为五级把关。

一经批准,各单位应依法立即执行。

二、集体议案制度(一)在办理林业刑事、行政案件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办案人员提出,部门领导召集或邀请有关人员一起集体讨论定案。

1、在一定范围内影响较大、群众反映强烈、或上级领导批洋督办的案件;2、案情重大复杂、有疑点或难定性的;3、要求变更或解除刑事强制措施的。

(二)集体讨论定案过程和议案执行情况,要有专门记录,形成书面材料存档备查。

(三)应该提请集体议案的案件,不提请讨论造成不良后果的,由办案人员承担责任。

简单案件法制审核制度范本

简单案件法制审核制度范本

简单案件法制审核制度范本第一条总则为了加强简单案件的法制审核工作,确保行政执法的合法性、合规性和适当性,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行政执法机关在依法行使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执法权力时,对简单案件的法制审核工作。

简单案件是指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法律关系明确、处理结果较为简单的行政执法案件。

第三条法制审核机构行政执法机关应当设立法制审核机构,负责对简单案件进行法制审核。

法制审核机构应当具备一定的法律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

第四条法制审核程序行政执法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执法决定前,应当将案件材料送交法制审核机构进行审核。

法制审核机构应当在收到案件材料后的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并提出审核意见。

行政执法机关应当依据法制审核意见作出执法决定。

法制审核机构提出的审核意见为参考意见,行政执法机关可以作出更为合适的执法决定。

第五条法制审核内容法制审核机构对简单案件进行审核时,应当重点审核以下内容:(一)执法主体是否合法;(二)执法人员是否具备执法资格;(三)执法程序是否合法;(四)案件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凿、合法;(五)适用法律、法规、规章是否准确;(六)处理结果是否适当;(七)执法文书是否完备、规范。

第六条审核意见法制审核机构对简单案件进行审核时,可以采取查阅案件材料、听取执法人员说明、询问当事人等方式,必要时可以进行现场查看。

法制审核机构应当根据审核情况,提出以下审核意见之一:(一)同意执法决定;(二)建议补充调查取证;(三)建议重新审查案件事实和法律依据;(四)建议变更处理结果;(五)不同意执法决定,并说明理由。

第七条记录和归档法制审核机构应当对审核过程进行记录,并保存相关材料。

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将法制审核意见、审核过程记录和相关材料归档,并供查阅。

第八条法律责任行政执法机关及其执法人员未按照本制度规定进行法制审核,或者未采纳法制审核意见作出执法决定的,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案件审核的基本方法(第一节阅卷审查的基本方法)

案件审核的基本方法(第一节阅卷审查的基本方法)

案件审核的根本方法〔第一节阅卷审查的根本方法〕 - 规章制度第九章案件审核的根本方法第一节阅卷审查的根本方法阅卷就是对案件卷宗进展阅读、审查。

它是案件审核工作的切入点,也是案件审核活动的第一步。

阅卷工作不仅仅是通过审查卷宗材料熟悉案情,对案件提出处理意见,供领导审批案件时参考,更重要的是对办案活动进展监视检查,从中发现所办案件在事实、证据和程序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进而到达查清事实、完善证据、补足程序,进步办案质量的目的。

一、阅卷的根本内容阅卷的根本内容是审查案件的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实充分,程序是否合法,适用法律是否适当。

阅卷包括实体性审查和程序性审查两个组成局部,这两种审查工作应当同时进展、穿插进展。

如审查证人证言的同时,要审查获取证人证言的程序是否合法;审查对采取的强迫措施是否适当时,要审查对是否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这要通过对证据的审查判断来认定案件事实,即通过实体性审查得以实现。

无论采取什么方式阅卷,法制承办人都应当针对详细案件,重点审查以下问题:〔1〕案件的来是否清楚?〔2〕办案单位是否有管辖权,是否超过诉讼时效?〔3〕的身份是否查清?有无特殊身份?是否具备刑事责任才能?身体安康状况如何?〔4〕案件的事实是否清楚?用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是否确实、充分?〔5〕是否具有法定从轻或者从重处理的情节?〔6〕涉案人员在案件中的责任是否分清楚?是否遗漏同案犯?〔7〕涉案其他是否归案?〔8〕是否需要补充工作,补充工作的内容是什么?〔9〕对适用的强迫措施是否适当?〔10〕搜集证据的方法和程序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是否存在非法证据?〔11〕法律手续是否完备?〔12〕办案单位对本案的定性是否准确?提出的处理意见是否正确、合法?二、阅卷的详细方法阅卷的根本规律是先通读全卷,再带着问题进展重点对照审查。

在通读全卷的时候,应当一边审卷一边制作阅卷笔录,围绕着案件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实充分,能否确认,犯罪情节轻重以及是否具备刑事责任才能等初步提出问题,并在阅卷进程中记载,以便在继续阅卷中寻找答案。

案件审理内部工作制度(2篇)

案件审理内部工作制度(2篇)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确保案件审理工作的规范、高效和公正,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所有案件审理工作,包括民事、行政、执行等案件。

第三条案件审理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依法公正原则: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公平公正地处理案件。

(二)公开透明原则:审理过程公开,保证当事人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三)高效便民原则:提高案件审理效率,方便当事人诉讼。

(四)廉洁自律原则:审理人员应当廉洁自律,不得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第二章案件受理第四条案件受理应当符合以下条件:(一)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条件;(二)属于本单位的管辖范围;(三)起诉人具有诉讼主体资格。

第五条案件受理程序:(一)当事人提交起诉状及相关证据材料;(二)立案庭对起诉状进行审查,符合受理条件的,予以立案;(三)立案庭向当事人送达立案通知书。

第六条对不符合受理条件的案件,立案庭应当书面告知当事人,并说明理由。

第三章案件审理第七条案件审理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庭前准备:审理人员对案件进行初步审查,确定审理方式和审理期限。

(二)开庭审理:依法组织当事人进行法庭调查、辩论和质证。

(三)判决裁定:根据审理情况,作出判决或者裁定。

第八条审理人员应当遵守以下规定:(一)认真审查案件事实和证据,依法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二)充分保障当事人陈述、举证、质证和辩论的权利;(三)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外界干扰;(四)保守国家秘密和当事人隐私。

第九条开庭审理应当遵循以下程序:(一)宣布开庭,核对当事人身份;(二)法庭调查:当事人陈述、证人作证、出示证据;(三)法庭辩论:当事人双方就案件事实和证据进行辩论;(四)休庭评议:审判人员对案件进行评议,形成判决或者裁定。

第四章送达第十条送达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合法送达原则:依法送达,确保送达的有效性;(二)及时送达原则:及时送达,保证当事人及时了解诉讼信息。

案件审核基本方法的规章制度

案件审核基本方法的规章制度

案件审核的基本方法—规章制度二节阅卷的基本步骤阅卷的步骤因案而异,因人而异,一般按照先审查办案单位的呈报意见然后按照刑事卷宗的订卷顺序审查法律手续、口供材料、证据材料、其他材料,只是在审查口供材料和证据材料的顺序上有先供后证和先证后供等区别。

法制承办人如果在审卷当中发现有程序违法或者证据不足以及办案中的其他问题时,要区分不同情况,分别予以纠正或者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或建议,及时退回办案单位进行补充工作。

对于符合处理条件的,应当提出审核处理意见,向领导报批。

一、审查办案单位的呈报意见法制承办人收到办案单位呈报的案件材料后,应当首先审查其呈报意见,对办案单位认定的犯罪嫌疑人基本情况、社会经历、是否具有前科劣迹、涉嫌的犯罪事实以及适用法律情况有个简明扼要的认识,便于带着问题通阅全卷,对照证据材料进行审查判断。

例如办案单位呈请对犯罪嫌疑人王某取保候审,理由是王某在参与盗窃作案时未满18周岁,而且在共同犯罪中起放哨作用,事后没有参与分赃,只是跟着去宾馆吃了一顿饭,处于从犯地位,没有逮捕必要。

法制承办人审查上述呈报意见后,在审卷时就应当特别注意核实两个问题,一是核实其年龄,甄别其作案时是否年满18周岁;二是审查王某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要在整个盗窃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基础上甄别王某在犯罪中是否处于从犯地位。

二、审查案件来源、犯罪嫌疑人的到案情况和破案情况(一)审查案件来源案件来源是指侦查机关以何线索发现该案件。

案件的来源包括报案、控告、举报、犯罪嫌疑人自首和群众扭送犯罪嫌疑人到案,也包括侦查机关在正常工作中发现违法犯罪线索,进而立案开展侦查工作。

审查案件来源,主要通过审查报案人或者被害人的《询问笔录》、《接受刑事案件登记表》、《刑事案件立案审批表》或《刑事案件立案报告书》等卷宗材料,了解侦查机关是根据什么线索发现该案件。

查明案件来源对判断相应证据、正确认定案件事实具有重要意义。

(二)审查犯罪嫌疑人的到案情况和破案情况犯罪嫌疑人的到案情况,是指犯罪嫌疑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到公安机关接受讯问的,这对于确认犯罪嫌疑人、甄别案件性质具有重要意义,而且直接影响到是否可以对该犯罪嫌疑人依法从轻处理。

案件审核通过的法律规定(3篇)

案件审核通过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案件审核工作,确保案件审理的公正、高效,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及其他司法机关对案件进行审核的情况。

第三条案件审核应当遵循公开、公正、高效的原则,确保案件处理的合法性和正确性。

第二章审核范围与程序第四条案件审核的范围包括:(一)刑事案件;(二)民事案件;(三)行政案件;(四)其他需要审核的案件。

第五条案件审核程序如下:(一)立案登记:当事人提交案件材料,立案机构对材料进行初步审查,决定是否立案。

(二)案件审查:立案后,由承办人进行案件审查,包括事实认定、法律适用、证据审查等。

(三)审核决定:承办人根据审查情况,提出审核意见,经部门负责人审核同意后,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

(四)案件审理:审判委员会根据讨论意见,决定案件是否受理、是否开庭审理等。

第六条审核过程中,当事人有权提出异议,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审查并答复。

第七条审核期限:(一)立案审查期限不得超过法定审查期限;(二)案件审查期限不得超过法定审理期限;(三)审判委员会讨论期限不得超过法定讨论期限。

第三章审核内容第八条案件审核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案件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充分;(二)法律适用是否准确;(三)程序是否合法;(四)法律文书是否规范;(五)是否存在违反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的情况;(六)是否存在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审理的其他因素。

第九条审核过程中,对以下情形应当重点审查:(一)案件涉及重大公共利益或者社会影响较大的;(二)案件事实复杂,法律适用存在争议的;(三)案件涉及新类型、新问题,需要上级司法机关指导的;(四)案件可能引发舆论关注或者争议的。

第四章审核责任第十条承办人、部门负责人、审判委员会成员在案件审核过程中,应当依法履行职责,对审核意见负责。

第十一条承办人、部门负责人、审判委员会成员应当对以下情形承担相应责任:(一)未依法履行职责,导致案件处理错误的;(二)故意隐瞒事实、伪造证据,导致案件处理错误的;(三)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导致案件处理错误的;(四)其他违反本规定的行为。

案件证据审核工作制度

案件证据审核工作制度

案件证据审核工作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确保案件质量,正确运用证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证据审核工作是案件办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应当坚持客观、公正、全面、细致的原则,确保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充分性。

第三条证据审核工作由专门设立的证据审核机构或者证据审核员负责进行,应当结合案件具体情况,运用专业知识、逻辑推理和经验判断,对证据进行审查、评估和认定。

第二章证据审核机构与人员第四条证据审核机构可以设立在司法机关、行政机关或者企事业单位等有关单位,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证据审核工作。

第五条证据审核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一)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二)具有相关的专业背景和工作经验;(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业务能力;(四)经过专门培训并取得证据审核资格证书。

第六条证据审核员履行以下职责:(一)对案件证据进行审核,提出审核意见;(二)参加证据审核会议,陈述审核意见;(三)协助案件承办部门完善证据体系;(四)其他与证据审核相关的工作。

第三章证据审核程序第七条证据审核工作一般分为初步审核和详细审核两个阶段。

第八条初步审核阶段,证据审核员应当对案件证据进行初步审查,重点关注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关联性,提出初步审核意见。

第九条详细审核阶段,证据审核员应当对案件证据进行深入审查,全面评估证据的证明力,提出详细审核意见。

第十条证据审核员在审核证据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要求案件承办部门提供证据的原始材料;(二)询问案件承办部门和相关人员;(三)聘请专家对证据进行鉴定;(四)其他有助于审核证据的措施。

第四章证据审核意见第十一条证据审核员应当根据证据审核结果,形成证据审核意见,包括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和证明力等方面的评价。

第十二条证据审核意见分为以下几种:(一)证据真实,合法,与案件事实有关联,具有证明力;(二)证据真实,合法,但与案件事实无关联,不具有证明力;(三)证据不真实,不合法,或者与案件事实无关联,不具有证明力;(四)证据存在疑问,需要进一步调查核实。

行政处罚案件审核制度

行政处罚案件审核制度

行政处罚案件审核制度一、目的和范围本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规范行政处罚案件的审核程序,保证行政处罚的合法性、公正性和有效性,确保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权力。

本制度适用于行政机关对涉嫌违法违规行为的当事人进行处罚的审核工作。

二、审核程序1. 案件移交审查行政机关在收到相关部门、单位或个人反映的涉嫌违法违规行为后,应将案件移交行政处罚审查部门。

2. 受理和登记行政处罚审查部门应及时受理并登记所接收的案件,并向提交案件的行政机关发出受理通知。

3. 基本情况调查行政处罚审查部门应对涉案当事人和相关证据进行调查,了解案件的基本情况。

4. 备案审核行政处罚审查部门应对案件进行备案审核,核实案件事实和证据是否充分、合法、有效。

5. 征求意见行政处罚审查部门应在备案审核完毕后,向相关的行政机关、部门和当事人征求意见。

6. 决策和通知行政处罚审查部门应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做出决策并通知相关的行政机关和当事人。

7. 复核和审定行政处罚审查部门应对行政机关的处罚决定进行复核和审定,确保处罚决定的合法性和严肃性。

三、审核要求1. 依法独立公正行政处罚案件的审核工作应依法进行,确保审核机关的独立性和公正性,避免以权谋私、徇私舞弊。

2. 证据确凿行政处罚案件的审核应严格按照法定证据标准进行,确保证据确凿、充分、合法、有效。

3. 法律适用准确行政处罚案件的审核应准确把握适用的法律规定,确保处罚决定符合法律规定和相关政策。

4. 执行力度和效果行政处罚案件的审核应确保处罚决定的执行力度和效果,有效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法律权益。

四、责任和监督1. 行政处罚审查部门应担负起对行政处罚案件的审核责任,确保审核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2. 行政机关应按照法定程序将涉嫌违法违规行为移交给行政处罚审查部门,并配合其进行审核工作。

3. 监察机关应对行政处罚案件的审核工作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五、附则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如有需要修改或补充的情况,应及时进行修订,并报相关部门批准后执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件审核的基本方法—规章制度二节阅卷的基本步骤阅卷的步骤因案而异,因人而异,一般按照先审查办案单位的呈报意见然后按照刑事卷宗的订卷顺序审查法律手续、口供材料、证据材料、其他材料,只是在审查口供材料和证据材料的顺序上有先供后证和先证后供等区别。

法制承办人如果在审卷当中发现有程序违法或者证据不足以及办案中的其他问题时,要区分不同情况,分别予以纠正或者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或建议,及时退回办案单位进行补充工作。

对于符合处理条件的,应当提出审核处理意见,向领导报批。

一、审查办案单位的呈报意见法制承办人收到办案单位呈报的案件材料后,应当首先审查其呈报意见,对办案单位认定的犯罪嫌疑人基本情况、社会经历、是否具有前科劣迹、涉嫌的犯罪事实以及适用法律情况有个简明扼要的认识,便于带着问题通阅全卷,对照证据材料进行审查判断。

例如办案单位呈请对犯罪嫌疑人王某取保候审,理由是王某在参与盗窃作案时未满18周岁,而且在共同犯罪中起放哨作用,事后没有参与分赃,只是跟着去宾馆吃了一顿饭,处于从犯地位,没有逮捕必要。

法制承办人审查上述呈报意见后,在审卷时就应当特别注意核实两个问题,一是核实其年龄,甄别其作案时是否年满18周岁;二是审查王某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要在整个盗窃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基础上甄别王某在犯罪中是否处于从犯地位。

二、审查案件来源、犯罪嫌疑人的到案情况和破案情况(一)审查案件来源案件来源是指侦查机关以何线索发现该案件。

案件的来源包括报案、控告、举报、犯罪嫌疑人自首和群众扭送犯罪嫌疑人到案,也包括侦查机关在正常工作中发现违法犯罪线索,进而立案开展侦查工作。

审查案件来源,主要通过审查报案人或者被害人的《询问笔录》、《接受刑事案件登记表》、《刑事案件立案审批表》或《刑事案件立案报告书》等卷宗材料,了解侦查机关是根据什么线索发现该案件。

查明案件来源对判断相应证据、正确认定案件事实具有重要意义。

(二)审查犯罪嫌疑人的到案情况和破案情况犯罪嫌疑人的到案情况,是指犯罪嫌疑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到公安机关接受讯问的,这对于确认犯罪嫌疑人、甄别案件性质具有重要意义,而且直接影响到是否可以对该犯罪嫌疑人依法从轻处理。

破案情况,是指犯罪案件发生后,侦查人员根据什么线索发现犯罪嫌疑人,收集了什么证据来确认犯罪嫌疑人,最终抓获犯罪嫌疑人的情况。

审查上述问题,主要通过审查侦查单位制作的“破案报告”、“抓获经过”或者“到案说明”进行。

其中“抓获经过”属于小型“侦破报告”,是公安机关执法人员用于说明根据什么线索查破刑事案件,如何将犯罪嫌疑人抓获到案的一种办案文书,常用于一般刑事案件。

“到案说明”,是指有关犯罪嫌疑人的到案情况说明,在实践中的使用方法与“抓获经过”基本相同,但适用范围比“抓获经过”要宽,既可以适用于犯罪嫌疑人被侦查机关或者群众抓获归案的情况,也适用于说明犯罪嫌疑人主动投案自首的情况。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说明犯罪嫌疑人的到案情况,上述材料都应当包括下列内容:根据什么线索发现的犯罪嫌疑人;根据什么证据确认的犯罪嫌疑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抓获的犯罪嫌疑人(其中时间要精确到某时某分);如何抓获的犯罪嫌疑人(包括使用何种法律手续);犯罪嫌疑人被抓获后是如何交代其违法犯罪行为的;是否起获赃物;如何起获赃物等。

如有同案,要写明同案人员是如何处理的。

对犯罪嫌疑人的到案情况还应说明抓获(或其他)行为的职务性,职务行为人要在所出具的证明材料上签名、所在办案单位要盖章认可。

在审查犯罪嫌疑人到案情况时,如果相关证据材料没有阐述清楚,法制承办人应当把它作为一个问题在审卷笔录中记录下来,列入需要侦查人员补充工作的提纲,同时在审查证据材料时去寻找答案。

即使到案材料中表述十分明确,法制承办人也需要结合其他证据材料进行审查判断,甄别犯罪嫌疑人的到案方式。

如果其他证据材料中没有相关反映,法制承办人也要通知侦查人员作必要的补充工作。

三、审查法律手续审查法律手续主要指审查法律手续是否齐全有效,法律文书的制作是否规范、合法。

这里的法律手续单指在刑事侦查中为采取侦查措施或者强制措施而履行的审批手续和所制作的相应法律文书,包括刑事案件的受理、立案、破案手续,勘验检查手续,搜查、扣押手续,查询、冻结存款手续,刑事鉴定手续,辨认和通缉手续等,也包括对犯罪嫌疑人予以传唤、拘传、拘留、逮捕等法律手续。

(一)审查法律文书是否齐全、有效刑事侦查过程应当是完整履行法定程序的过程,法律规定实施多数刑事侦查措施和刑事强制措施必须经过县级以上侦查机关负责人的批准,并制作相应法律文书,在执行时要形成相应的侦查笔录等。

审查法律手续是否齐全、有效,就是审查需要履行审批手续的办案活动是否经过有权审批,是否按规范制作了凭证式法律文书,并且依照法定程序向犯罪嫌疑人或者有关人员予以宣布,采取侦查措施、执行强制措施时是否制作了相应笔录,等等。

对于审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当通知办案部门及时补正。

(二)审查侦查中形成的法律文书是否规范、合法法律文书是在办理刑事案件中形成的文书材料,按照其诉讼作用可以分为证据类文书(如《刑事技术鉴定书》、《询问笔录》、《扣押物品清单》、决定类文书(如《呈请拘留报告书》)和凭证类文书(如《逮捕证》等)。

法律文书的制作质量直接关系到证据效力问题,只有具备客观性、规范性和准确性,才能真实反映侦查人员的执法活动,才能在刑事诉讼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否则不仅可能授人以柄,甚至可能因为法律文书制作的不规范使该取证活动归于无效。

《刑事诉讼法》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对法律文书的制作规格多有明确规定。

法律文书的审核方式根据案件情况而定,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一是审查各种制式法律文书的填写是否完整规范,有无空项。

如,《询问笔录》、《讯问笔录》等笔录字头以及文书表格中应填写的项目是否填写完毕,非制式法律文书的制作是否符合法定格式要求。

法律文书中应由侦查人员、证人签字(或盖章)之处是否签字(或盖章),应由犯罪嫌疑人签字、捺指纹的是否签字、捺指纹,同一侦查人员在不同笔录中所反映出的工作时间是否有重叠现象,《提讯证》中记载的提讯时间和签字情况是否与讯问材料一致,应当加盖公章的文书是否加盖了公章等。

二是对法律文书内容的审查:审查对犯罪事实、执法活动的叙述是否清楚准确,记载的内容是否词不达意、漏掉主要内容等问题的,三是审查法律文书中涉及对犯罪嫌疑人如何处理或者申请采取某种强制措施的呈报意见时,要注意审查所依据的法律条款是否准确无误,所提出的处理意见是否使用法律用语,有无重要的错、漏字,语句是否通顺等。

对于审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当列出补充工作提纲,要求办案单位补充取证。

对法律手续的审核不仅包括对公安机关制作的法律文书的审核,也应当对人民检察院制作的法律文书的审核,如《批准逮捕决定书》、《退回补充侦查决定书》,等等,发现问题及时向人民检察院提出以便得到纠正。

四、审查案件事实案件事实包括:犯罪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作案动机与目的、实施手段、侵害对象、危害结果,犯罪嫌疑人是否具有法定从轻或者从重处理的情节,共同犯罪中每个犯罪嫌疑人的地位和应负的责任,有无遗漏应追究刑事责任的人,涉案人员情况和同案之间的关系,等。

阅卷就是通过审查案件材料再现犯罪过程,而再现犯罪过程是通过对相关证据的审查并进行分析、推理得以实现的。

因此,审查证据材料是认定案件事实的基础,是案件审核的中心工作。

审卷证据可以按照不同种类证据的不同特点确定审查重点。

1.对物证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审查:(1)审查物证的来源。

包括有关物证是如何起获的,是原始物证还是经抄录、复印、传真的物品,是否制作有关扣押物品清单,清单是否入卷,是否对物证进行了拍照并将照片入卷,已经发还的物证是否有发还手续入卷,在现场勘查中或者在搜查工作中收缴的物证,是否在有关笔录中反映出来等。

要注意对扣押物品清单、物证照片审查物证本身有无明显特征,有无伪造的可能,有无弄虚作假的问题等。

(2)审查侦查人员是否利用辨认、鉴定等侦查措施对物证进行印证。

一要注意审查是否组织被害人、证人和犯罪嫌疑人对作案工具、赃物等物证进行辨认,辨认是否依照法定程序进行。

二要注意审查是否对物证进行刑事技术鉴定,鉴定结论能否揭示物证与案件事实之间是否具有关联关系。

(3)审查物证与其他证据之间能否相互印证。

2.对书证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审查:(1)审查书证的来源和形成条件。

包括书证是否就是署名人制作的,在什么条件下制作的,能否反映其真实意志,书证是原始证据还是传来证据等。

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书证的证明效力,因此应当对书证的制作人进行调查,让其对书证进行辨认,了解书证的形成条件和产生过程,从而判断书证的客观真实性问题。

(2)审查书证的内容,分析其意思表示是否真实。

书证以其记载的事实对案件事实加以证明,因此对其所记载的内容必须认真审查,审查内容是否自相矛盾,与提供者的身份和文化程度是否相符,从而判断书证的内容是否真实等。

(3)审查是否通过技术鉴定手段判断书证的真伪。

对于以文字内容证明一定案件事实的书证,如金融票据、公文、证件,若想判断其真伪必须经过刑事技术鉴定,对公章的真伪以及文字有无伪造做出结论。

对于贩卖淫秽物品案件也必须对提取的书证进行鉴定,以判断其是否属于淫秽物品。

鉴定结论要和案件中的其他证据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3.对犯罪嫌疑人的供述与辩解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审查:(1)审查讯问的程序是否合法,笔录的制作是否规范。

包括讯问的起止时间、地点是否填写清楚,讯问人是否由两名侦查员进行,讯问少数民族、聋哑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翻译人员参加,犯罪嫌疑人是否核对笔录并在笔录结尾处签名并捺指纹,对无阅读能力的是否已向本人宣读无误,笔录更改之处是否已由被讯问人捺印指纹等,以此审查办案人员的讯问方式是否合法。

审查中要注意办案人员是否首先讯问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犯罪行为,然后才安排其进行有罪的陈述与无罪的辩解。

(2)审查对犯罪嫌疑人的讯问是否达到讯问目的。

包括对犯罪嫌疑人的出生年月等自然情况和前科劣迹是否讯问清楚,到案情况是否讯问清楚,有无法定从轻或者从重处理的情节,外地犯罪嫌疑人在本地的临时住处、临时职业是否讯问,对违法犯罪的动机、目的是否讯问清楚,违法犯罪行为的预谋、预备、实施、结果各阶段的具体情况是否讯问清楚,时、地人、情、果各要素是否讯问全面、详细,结伙作案的各行为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分赃情况、赃物去向是否讯问清等。

(3)审查犯罪嫌疑人历次供述的内容是否一致并进行分析。

要在对犯罪嫌疑人的供述与辩解进行单独审查的基础上分析其所供内容是否前后一致,矛盾或变化之处是什么并分析矛盾产生的原因。

对于共同犯罪嫌疑人之间供述一致的,应注意审查有无串供的可能,供述的内容能否与其他证据相互印证,能否排除合理怀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