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课程改革得失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课程改革得失研究

徐维忠

(深圳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广东深圳518060)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的课程经历了多次改革。不可否认,每次改革都取得了很多成就,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缺点。21世纪将是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必须顺应时代要求,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本文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课程改革的得失情况,以期对当今中国高校课程改革有些许启示。

关键词:中国高校;课程改革;得失研究。

The Research to Achievements and Problems of the Reform of the Curricula of Chinese Colleges a nd Universities 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WeizhongXu

(The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Shenzhen University ,Shenzhen Guangdong) ABSTRACT :The curricula of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been reformed time after time since our c ountry’s reform and opening. That surely brought many achievements as well as some problems .The 21st century is a new era of the globalized knowledge-based market economy. We have to further perfec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a of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to meet the demands of the new era .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wo sides that the reform brought to, expecting give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current reform of the curricula of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reform of the curricula;The research to achievements and problems.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的课程经历了多次改革。客观地说,每次高校课程改革的总体效果是好的,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试图分三个阶段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课程改革的“得”、“失”两方面作一些粗浅的研究,以期对当今我国高校课程改革有些许启示。

需要指出的是,“得”与“失”是两个动态的概念,一定时期的、显性的“得”,有可能是另一阶段的、隐性的“失”;反之,一定时期的、显性的“失”,若用历史的观点看,也未必就一无是处。因此,在本研究中,凡遇此类问题,概以此理论涵盖之,以避过于将“得”与“失”对举,以致割断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另外,笔者之所以将本研究分为三个阶段,是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客观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课程改革确实经历了一个“恢复-调整-深化”逐步推进的过程;主观上,笔者认为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课程改革的历程细化,有助于甄别利弊,从而更好地吸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一、恢复阶段(1978-1985)

(一)改革措施概述

众所周知,“文革”期间,我国高校的教学秩序几乎遭受毁灭性的破坏,各种必要的教学环节成为当时政治斗争和生产斗争的手段,课程建设同样未能辛免。因此,“文革”结束后,为了尽快恢复教学秩序,作为高校教学核心部分的课程就成了教育界关注的焦点。面对百废俱兴的局面,中国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迅速恢复课程体系,使中国高等教育教有所依。在具体做法上,一方面,统领高校课程体系建设全局的高等学校课程计划(当时叫教学计划),沿用了1957年开始的参考性文件的作法,即由教育部颁发参考性文件,各学校参考执行。(1957年以前,我国高等教育课程计划实行的是统一课程计划。1957年高等教育部颁布了

《关于改变制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办法的通知》,规定各专业的教学计划,都由学校根据高等教育部所订关于各类专业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按照现行学制和专业的限制,经过一定程序自行修订与执行并报高等教育部备案,即执行参考性教学计划。)参考性教学计划的优势在于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既保证了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对高等学校教学的宏观控制,又充分照顾了各校的实际。这一做法有效地保证了高校课程体系的迅速恢复,全国各高校立即纠正了“四人帮”“开门办学”、“火烧三层楼”、“典型产品”组织课程的错误做法。例如,早在1978年10月4日,教育部就已经发出通知,讨论试行《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这一条例与我国总体改革开放政策几乎同步实施,因此我们可以将它看作改革开放背景下我国高校课程改革序幕的拉开。)该条例规定: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应根据国家的需要、科学的发展和学校的条件来决定;各专业课程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组成;课程实施包括课堂教学、课堂讨论、实验课、自习、考试、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等环节。这样一来,各高校就从宏观上对课程设置、课程结构和课程实施有了一个较明确的认识,课程体系的恢复就有了指导方针。与此同时,一些课程内容改革工作也在有关条例的引导下尝试进行。例如,1978-1980年与1981-1985年,高等学校工科课程曾进行过两轮教材改革,教育部曾于1980年、1984年两度发出高等工科学校修订教学计划(即课程计划)的草案作为参考性文件,从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修订教学计划的原则和若干具体规定等方面对高等学校工科教学计划的修订做出了规定。当然,在其他很多方面,各高校在国家“拨乱反正”方针的指导下,对“四人帮”的余毒进行了全面的整肃,课程体系得到初步恢复。

另一方面,由于建国初期“苏联模式”的影响和当时课程体系恢复的迫切需要以及我国课程建设经验的缺乏,五六十年代高度集中统一的苏联式高等学校课程体系模式还是基本上得到了沿用。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课程体系的主要特征是:按学科或职业分类来设置专业;根椐专业培养目标来选择和组织课程;课程结构单一,内容紧凑;课程虽然有必修课与选修课之分,但是选修课大多属于专业范围内的知识内容;教材的编写强调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与训练;无论在专业设置上,还是在课程与教材的编写、选用上,都强调全国的统一性。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是,尽可能使所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与相对应的社会职业岗位相适应,或者说“专业对口”。

(二)得失情况研究

总的来说,这次课程改革是“得”大于“失”。成功的地方在于:一是彻底纠正了“四人帮”的一系列错误做法,将课程建设引入了正轨,保证了高校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这是一个全局性的成果;二是课程体系的恢复为培养当时经济建设急需的各种高级专门人才提供了一定的保障,解决了眼前的现实问题;三是这一时期为恢复课程建设而作的各种努力和尝试或多或少为以后的课程改革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借鉴。

但是,有待完善的地方的确也不少:一是由于“文革”十年的中断,导致高等教育课程理论的研究水平严重滞后,课程改革完全只能凭经验或“他山之石”(苏联模式)来进行。缺少好的理论舵手,课程改革之舟要达到理想的彼岸自然要费更大的周折。这恐怕是我国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为什么要进行调整和深化的一个潜在原因。二是在改革的思想上存在一定的浮躁心态。本来,在国家一系列参考性文件的指引下,再加上我国高校广大课程建设者的经验、智慧和自主精神,花一点时间,我们是完全可以绕开“苏联模式”而开辟出一片自己的课程建设新天地的,更何况当时对“苏联模式”的弊端人们早已察觉,但正如上文所说,在恢复课程体系的迫切心态驱使下,现存的“苏联模式”还是被采纳。用当时的眼光看,这确实解决了“燃眉之急”,但从长远的角度看,它给我国高校的课程建设留下了很多“后遗症”,这是人所共知的。不然,我们也不会在高校课程建设领域花费那么多的人力和物力,一而再再而三地折腾来又折腾去。三是恢复后的课程体系显然存在不少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