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比较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选用了稀硫酸或稀盐酸(非氧化性酸、强酸)
可是金属与其它酸(浓硫酸、浓硝酸、稀硝
酸)的反应将在高中学到,看了下面的反应方 程式,大家会发现它们并不产生氢气 Zn+4HNO3(浓)=Zn(NO3)2+2NO2↑+2H2O 3Zn+8HNO3(稀)=3Zn(NO3)2+2NO↑+4H2O 4Zn+10HNO3(极稀)
探讨《初中生向高中生转变过程中的问题》 问题一、化学知识如何衔接? 问题二、教师的教学方法如何衔接? 问题三、学生的学习方法如何衔接?
一、初中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部分 二、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差异(包括教 材、教法、学法等) 三、高一新生存在的问题 四、措施
一:初中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部分
1、燃烧 初中认为燃烧是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发
生成NH3时,若为稀溶液,则写为: NH4CI+NaOH=NaCl+ NH3·H2O
若为浓溶液或加热时,则写为:
NH4CI+NaOH=NaCl + NH3↑+H2O 6、金属与酸的反应
在初中化学中实验室制氢气是一个非常重要
的反应,同时又学习了金属活动顺序,学生们
往往怀有一种尝试性的搭配—认为氢前的金属 和酸反应就一定会生成氢气。实验室制氢气正
=4Zn(NO3)2+NH4NO3+3H2O Zn+2H2SO4(浓)=ZnSO4+SO2↑+2H2O ( 因此,对于酸,要区分氧化性酸和非氧化性酸
▲(浓硫酸、浓硝酸、稀硝酸等的氧化性强于 H+的氧化性)。
7、金属活动顺序表 初中课本上说:“在金属活泼顺序表中,排
在前面的金属能把后面的金属阳离子从盐溶 液中置换出来。”这句话在我们的初中时代 屡试不爽,可是它也不是万能的准则,有时 候也会“失效”。例如: ①能否用K、Ca、Na置换硫酸铜溶液中的铜 呢?事实上,K、Ca、Na太活泼,要先和水 反应,生成强碱和氢气,强碱会和硫酸铜溶液 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是不会出现铜单质的
为什么可以制低沸点酸就不难理解了。
②{Na2O+2HCI =2NaCI+H2O SO2+2NaOH=Na2SO3+H2O ;
{Na3PO4+NaH2PO4 =2Na2HPO4 NaHSO3+AI(OH)3 = Na2SO3+ AI2(SO3)3+H2O
等都属于复分解反应。 ③若酸、碱、盐本身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则 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
。
②金属活动顺序中,处于氢前的Mg→Pb各金属 间不发生相互置换。
因为越接近H的金属形成的碱越弱,而越弱 的碱的阳离子水解能力越强,使溶液显酸性; 又由于H+的得电子能力(氧化能力)大于氢前 金属阳离子,所以H+先获得电子形成氢气放 出,而非置换了金属。 所以说,金属活动顺序的修正版应是:
处于氢前的Mg→Pb各金属可置换氢后的金 属单质;处于氢后的金属则会相互置换。
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但是高 中会学习到许多反应,像钠在氯气中被点燃 (2Na+Cl2=2NaCl)就是燃烧反应,不局限于 氧气一种助燃剂(强氧化剂)。因此,到了高 中“燃烧”的概念扩大了—物质在一定条件下, 能发生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并发出大量的光 和热。且有的物质(气态物质)有火焰产生。
Fe(OH)2+HNO3→ Fe(OH)3+HI→ Na2S+HNO3→
④ 以上反应规律只适用于溶液中的反应,非溶 液中的反应应遵循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如: KCI(l)+Na(l) →NaCI(l)+K(g); 又如:
{Na2SiO3+CO2+H2O→Na2CO3+H2SiO3↓ SiO2+Na2CO3 →Na2SiO3+CO2 两个反应不互逆,反应原理不同,故并不矛盾 ⑤ 复分解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中,有NH3(或氨 水)参加或生成的反应中,方程式的书写不完 全相同: {通入NH3时,写为: NH3+HCl → 滴入氨水时,写为: NH3·H2O+HCl →
③ 钾排在钠前面,钾比钠活泼。可是在熔融状 态(没有水的高温状态)时会发生
Na+KCl=NaCl+K↑ (非溶液中—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④ FeCI3+Cu→;
FeCI3+Fe→。 Mg+NH4Cl →
8、守恒定律:
①初中化学变化中的“三守恒”为:原子种类 守
4、原子结构 初中讲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4 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4。到高 中阶段学习了元素周期表,了解了非金属 元素和金属元素按阶梯状排列,有的金属 最外层电子数也可多于4个,如锑Sb、铋 Bi、钋Po等;有的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 数可少于4个,如硼B、氢H;而且也会认 识到非金属与金属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
5、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① 在初中由于知识所限,没有学习弱电解质的 概念,并不能完全地掌握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在高中还要继续完善(如:强酸(或强碱)制弱
酸(或弱碱) 、高沸点酸制低沸点酸 、酸式盐+
碱→正盐+水、正盐+酸→酸式盐等)。因此,
较为全面的一种提法是:生成低沸点易挥发的物 质(含气体)、弱电解质(比如水、弱酸等)还 有难溶性物质(即沉淀)。这就可以大大扩大判 断范围,对于强酸为什么可以制弱酸、高沸点酸
又如初中认为CO2不支持燃烧,可是高中 学习了2Mg+CO2=2MgO+C的反应,就知道像 镁这样的活泼金属起火是不可以用CO2灭火器 的,学习了Na、K遇水也会剧烈反应,也就知
道它们的灭火方式也不能用水。
2、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化学也是一门交叉学科,近代物理学的进展
极大的丰富了化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手段。物 质不仅有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也是有几何特 征(如晶体的规则外表和内部结构)、放射性、 光谱性质等。物质的变化也不单有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也存在核变化(既非物理变化也非 化学变化)。
3、氧化还原Baidu Nhomakorabea应
初中学习了氧化铜被氢气还原为红色
的铜,初次接触到了“还原”的概念,但 理解得却很浅,课本上的介绍也只是从得 氧失氧的角度阐述,高中阶段,我们将深 入地理解这一类反应,在特征上是化合价 有升有降,实质上是电子的转移得失。因 此单纯地以得氧(失氢)和失氧(得氧) 来判断就会显得“力不从心”了。而氧化 还原反应在高中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反应。
可是金属与其它酸(浓硫酸、浓硝酸、稀硝
酸)的反应将在高中学到,看了下面的反应方 程式,大家会发现它们并不产生氢气 Zn+4HNO3(浓)=Zn(NO3)2+2NO2↑+2H2O 3Zn+8HNO3(稀)=3Zn(NO3)2+2NO↑+4H2O 4Zn+10HNO3(极稀)
探讨《初中生向高中生转变过程中的问题》 问题一、化学知识如何衔接? 问题二、教师的教学方法如何衔接? 问题三、学生的学习方法如何衔接?
一、初中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部分 二、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差异(包括教 材、教法、学法等) 三、高一新生存在的问题 四、措施
一:初中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部分
1、燃烧 初中认为燃烧是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发
生成NH3时,若为稀溶液,则写为: NH4CI+NaOH=NaCl+ NH3·H2O
若为浓溶液或加热时,则写为:
NH4CI+NaOH=NaCl + NH3↑+H2O 6、金属与酸的反应
在初中化学中实验室制氢气是一个非常重要
的反应,同时又学习了金属活动顺序,学生们
往往怀有一种尝试性的搭配—认为氢前的金属 和酸反应就一定会生成氢气。实验室制氢气正
=4Zn(NO3)2+NH4NO3+3H2O Zn+2H2SO4(浓)=ZnSO4+SO2↑+2H2O ( 因此,对于酸,要区分氧化性酸和非氧化性酸
▲(浓硫酸、浓硝酸、稀硝酸等的氧化性强于 H+的氧化性)。
7、金属活动顺序表 初中课本上说:“在金属活泼顺序表中,排
在前面的金属能把后面的金属阳离子从盐溶 液中置换出来。”这句话在我们的初中时代 屡试不爽,可是它也不是万能的准则,有时 候也会“失效”。例如: ①能否用K、Ca、Na置换硫酸铜溶液中的铜 呢?事实上,K、Ca、Na太活泼,要先和水 反应,生成强碱和氢气,强碱会和硫酸铜溶液 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是不会出现铜单质的
为什么可以制低沸点酸就不难理解了。
②{Na2O+2HCI =2NaCI+H2O SO2+2NaOH=Na2SO3+H2O ;
{Na3PO4+NaH2PO4 =2Na2HPO4 NaHSO3+AI(OH)3 = Na2SO3+ AI2(SO3)3+H2O
等都属于复分解反应。 ③若酸、碱、盐本身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则 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
。
②金属活动顺序中,处于氢前的Mg→Pb各金属 间不发生相互置换。
因为越接近H的金属形成的碱越弱,而越弱 的碱的阳离子水解能力越强,使溶液显酸性; 又由于H+的得电子能力(氧化能力)大于氢前 金属阳离子,所以H+先获得电子形成氢气放 出,而非置换了金属。 所以说,金属活动顺序的修正版应是:
处于氢前的Mg→Pb各金属可置换氢后的金 属单质;处于氢后的金属则会相互置换。
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但是高 中会学习到许多反应,像钠在氯气中被点燃 (2Na+Cl2=2NaCl)就是燃烧反应,不局限于 氧气一种助燃剂(强氧化剂)。因此,到了高 中“燃烧”的概念扩大了—物质在一定条件下, 能发生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并发出大量的光 和热。且有的物质(气态物质)有火焰产生。
Fe(OH)2+HNO3→ Fe(OH)3+HI→ Na2S+HNO3→
④ 以上反应规律只适用于溶液中的反应,非溶 液中的反应应遵循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如: KCI(l)+Na(l) →NaCI(l)+K(g); 又如:
{Na2SiO3+CO2+H2O→Na2CO3+H2SiO3↓ SiO2+Na2CO3 →Na2SiO3+CO2 两个反应不互逆,反应原理不同,故并不矛盾 ⑤ 复分解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中,有NH3(或氨 水)参加或生成的反应中,方程式的书写不完 全相同: {通入NH3时,写为: NH3+HCl → 滴入氨水时,写为: NH3·H2O+HCl →
③ 钾排在钠前面,钾比钠活泼。可是在熔融状 态(没有水的高温状态)时会发生
Na+KCl=NaCl+K↑ (非溶液中—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④ FeCI3+Cu→;
FeCI3+Fe→。 Mg+NH4Cl →
8、守恒定律:
①初中化学变化中的“三守恒”为:原子种类 守
4、原子结构 初中讲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4 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4。到高 中阶段学习了元素周期表,了解了非金属 元素和金属元素按阶梯状排列,有的金属 最外层电子数也可多于4个,如锑Sb、铋 Bi、钋Po等;有的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 数可少于4个,如硼B、氢H;而且也会认 识到非金属与金属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
5、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① 在初中由于知识所限,没有学习弱电解质的 概念,并不能完全地掌握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在高中还要继续完善(如:强酸(或强碱)制弱
酸(或弱碱) 、高沸点酸制低沸点酸 、酸式盐+
碱→正盐+水、正盐+酸→酸式盐等)。因此,
较为全面的一种提法是:生成低沸点易挥发的物 质(含气体)、弱电解质(比如水、弱酸等)还 有难溶性物质(即沉淀)。这就可以大大扩大判 断范围,对于强酸为什么可以制弱酸、高沸点酸
又如初中认为CO2不支持燃烧,可是高中 学习了2Mg+CO2=2MgO+C的反应,就知道像 镁这样的活泼金属起火是不可以用CO2灭火器 的,学习了Na、K遇水也会剧烈反应,也就知
道它们的灭火方式也不能用水。
2、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化学也是一门交叉学科,近代物理学的进展
极大的丰富了化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手段。物 质不仅有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也是有几何特 征(如晶体的规则外表和内部结构)、放射性、 光谱性质等。物质的变化也不单有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也存在核变化(既非物理变化也非 化学变化)。
3、氧化还原Baidu Nhomakorabea应
初中学习了氧化铜被氢气还原为红色
的铜,初次接触到了“还原”的概念,但 理解得却很浅,课本上的介绍也只是从得 氧失氧的角度阐述,高中阶段,我们将深 入地理解这一类反应,在特征上是化合价 有升有降,实质上是电子的转移得失。因 此单纯地以得氧(失氢)和失氧(得氧) 来判断就会显得“力不从心”了。而氧化 还原反应在高中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