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城市发展的几个主要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城市发展的几个主要特征*

宋伟轩

云南大学城市建设与管理学院,昆明(650091)

E-mail:songweixuan@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目前学术界关于东南亚国家城市发展问题的研究状况,然后针对湄公河次区域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与分析,并提出了笔者的一些观点与建议。

关键词:湄公河次区域,城市发展

1. 导言

1. 1 本文研究背景

澜沧江—湄公河是亚洲唯一的一条连接六国的国际河流,全长4880公里,在我国境内称澜沧江,出国称湄公河。大湄公河次区域(GMS:Greater Mekong Sub-region)根据亚洲开发银行(ADB-Asian Development Bank)的定义:是指中国云南省以及地处中南半岛的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5国,总面积233.1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5亿。

一个国家的总体发展状况在城市这个空间载体上有着明确的投影和折射[1]。城市化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全世界都对城市化发展有了十分积极的认识,城市化开始被视为不发达国家谋求发展的必要条件,促进经济增长的必要进程和有效手段[2]。大湄公河次区域要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城市化将是不可逾越的发展过程,城市化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亚洲人口众多,城市发展历史悠久,而且许多国家以前曾经是欧洲国家的殖民地,这些都使亚洲城市化在很多方面具有其独特性,具体表现为速度快、差异大、形式多样及二元结构明显等特征。尽管亚洲城市化的发展速度较快,但由于经济相对落后,仍面临着诸多问题。

1. 2 相关研究简单回顾

近些年来,国内外城市学者开始将目光投向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发展问题。有的学者从多国边境城市的经济合作与功能互动的角度来探讨区域城市化发展,认为边界和边境城市在次区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3、4];而有些学者则关注整个亚洲的城市发展问题,指出了一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1、5];关于东南亚国家城市化的研究也产生了不少成果,学者们对东南亚国家城市发展的现状与特征,及其历史成因做了多角度的分析[6~12]。然而,综观目前学术界对发展中国家城市发展问题的研究成果,很难找到专门针对湄公河次区域城市问题研究的论著。而在东南亚甚至亚洲的地理版图上,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的城市发展相对落后,并具有其独特的发展历史和特征,不能同其它发展中国家一概而论。所以,本文根据对湄公河次区域国家或地区城市发展历史与现状的初步了解,通过揭示该区域城市发展的几个主要特征,来探讨次区域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提出一些该区域城市健康稳定发展的建议。

2. 次区域城市发展的几个主要特征

*本课题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061002)和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基金(2005RY01—6)资助。

2. 1 多方面因素导致城市发展进程缓慢

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并没有使湄公河次区域的经济飞速发展,相反,GMS 作为目前世界上少数还未得到开发的地区之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无论是从亚洲还是世界的角度来看,都是相对落后的。尤其是城市化发展不但水平较低,而且长期以来发展速度缓慢。

表1 GMS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发展对比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百分比(%)年均增长率(%)

国家/地区1980 1990 200020012002200320041980-

1990 1990-2000

柬埔寨12.4 12.6 16.917.518.019.019.00.02 0.43 老挝12.4 15.4 19.319.720.221.021.00.30 0.39 缅甸24.0 24.8 28.028.128.929.030.00.08 0.32 泰国26.8 29.4 31.128.631.632.031.00.26 0.17 越南19.4 20.3 24.324.525.226.026.00.09 0.40 中国云南①12.4 40.5 23.424.926.026.628.30.11 0.98 亚洲24.3 30.1 37.139.541.342.241.80.58 0.70 注:①云南省数据源自云南统计年鉴2004,由于2000年云南城市人口统计口径变动,城市人口波动巨大,所以年均增长率我们采用1980—2000年和2000—2004年两段进行统计。

资料来源:The ASEAN Secretariat(2005),ASEAN Statistical Yearbook 2005,Jakarta;

United Nations(2004),World Urbanization Prospects: The 2003 Revision,New York

就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而言,到2004年次区域各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只有缅甸和泰国已经达到30%;中国云南省与老挝自1980年以来城市化发展较快,城市人口所占比重分别提高了近16个和9个百分点;被誉为“亚洲四小虎”之一的泰国虽然在经济建设上成绩斐然,城市化进程却极其缓慢,到2004年城市人口仅占总人口比重的31%,增长速度在GMS 各区域中是最慢的,年均增长率只有0.16%;而该地区的另外两个国家,越南和柬埔寨的城市化水平也都很低,分别是26%和19%,1980年以来城市化率分别增长了约7个百分点。

GMS地区不但城市化水平低,而且发展速度极其缓慢。1950年到2000年期间,柬埔寨城市化水平仅增加了不到5个百分点,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也仅仅分别增长了12个百分点左右。对比同样是亚洲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同样是基础弱、农业人口比例大,50年期间城市化水平却从12.5%上升为35.8%,增加了近24个百分点,是GMS国家城市化发展速度的两倍。根据联合国的预测,到2030年,次区域五国没有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可以达到50%,柬埔寨和老挝只有约37%和38%,而同期中国的城市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60%,亚洲平均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4.5%,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为60.8%,更不用说GMS与发达国家的差距[13、14]。

湄公河次区域城市化水平低且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多样的,但归根结底城市化的发展是由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的。周一星先生曾通过大量的实证分析研究,指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GNP)和城市人口的比重呈正相关关系,这体现了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影响。GMS属于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又曾遭到殖民国家的统治和战争带来的破坏,经济建设受到

严重阻碍,城市化进程更是步履维艰。另外,次区域这几个国家和地区农业人口占大多数,如越南有农民43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56.58%。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产业结构的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