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材料力学复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题
一、判断题
1、在线弹性、小变形条件下,叠加原理才适用。(√)
2、只要构件的强度得到保证,则该构件就一定能正常地工作。(×)
3、由铸铁、低碳钢制成的圆柱形试件扭转产生破坏,都是由于横截面上的切应力过大引起破坏。
(×)
4、在集中力作用处,剪力方程、弯矩方程不连续,剪力图、弯矩图有突变。(×)
5、在确定受弯杆件横截面尺寸时,通常是先用切应力强度条件选出尺寸,再用正应力强度条件校
核所选的尺寸。(×)
6、梁上弯矩最大的截面,其挠度也最大,弯矩为零的截面,其转角亦为零。(×)
7、单元体上最大正应力平面上的切应力必为零,则最大切应力平面上的正应力也必为零。(×)
二、选择题
1、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
A:影响材料强度的是正应力和切应力;B:影响材料强度的是内力的大小
C:同一截面上的正应力必定是均匀分布的;D:同一截面上的切应力必定是均匀分布的;
2、如图1示所示一拉杆头部为圆柱体,直径为D、高为h,其剪切面面积A s和挤压面面积A bs分
别是( A)。
A:
()()2
2d
D
22
dh
πππ
==-
s bs
A;A
;B:
()2D
2
dh
ππ
==
s bs
A;A
C:
()()2
2d
D
22
Dh
πππ
==-
s bs
A;A
;D:
()2D
2
D h
ππ
==
s bs
A;A
;图1
F
图2
3、如图示2所示,直径为d的圆截面对z轴的惯性矩I z和静矩S z分别是( B )。
A:
4
z
d
64
I=π
,
3
z
d
4
Sπ
=
;B:
44
z
d d
6416
I=ππ
+
,
3
z
d
8
Sπ
=
;
C:
4
z
d
32
I=π
,
3
z
d
4
Sπ
=
;D:
44
z
d d
6432
I=ππ
+
,
3
z
d
8
Sπ
=
;
4、对于发生弯曲变形的等截面梁,以下结论错误的是(D )。
A最大正应力︱σ︱max必在弯矩值︱M︱为最大的截面上。
B 最大切应力︱τ︱max必在剪力值︱Fs︱为最大的截面上。
C 最大切应力︱τ︱max的方向必与最大剪力的︱Fs︱max方向一致。
D 最大拉应力与最大压应力在数值上必相等。
5、图3示空间折杆,ABC段在水平面内,CD段竖直,力F与BC段平行,AB段的变形应是( A)。A:图3弯曲与扭转组合变形;B:压缩与弯曲组合变形;C:弯曲与弯曲组合变形;D:纯弯曲
A
B
C F
D
A B
C
a
A B
C
b
图3 图4 图5
6、一等截面圆轴,在两个互相垂直的平面内发生弯曲,与两个弯曲面对应的弯矩图分别见图4与图5,则危险截面上的弯矩值为( B )。
A :a+b ;
B :
C : 22
a +
b ; D : a b ⨯;
7、从图示圆轴中A 点和B 点处取出单元体,其相应的应力状态分别是( A )。
A
B
z
A
B
C
D
8、图示悬壁梁给出了1、2、3、4点的应力状态单元体图,其中错误的为图( D )。
图图
图
B C D
9、二向应力状态单元体,已知σ1=100 Mpa ,σ2=40Mpa ,则该单元体的最大切应力τmax 为(D )。
13
m ax 3,02
σστσ-==
A :100 Mpa ;
B :40Mpa
C :30 Mpa
D :50 Mpa
10、空心园轴,在A 、C 、B 处分别有外力偶M 1=2T 、M 2= M 3=T 作用。该轴的扭矩图及1-1横截面切应力分布图应是(A )。
C
B
+
2T T A
B :
C
B
2T
T
A
_
C :
C
B
+
2T T A
D :
C
B
+2T
T
A
三、计算题
一超静定结构如图,刚性杆AB 左端铰支,B 处承受荷载F 。杆1与杆2的长度及材料相同,其横截面面积分别为A 1与A 2,且A 2=2 A 1,材料的许用应力为[σ]。问题:1、求杆1与杆2的轴力;2、确定杆1与杆2的横截面面积。
F
解1. 求轴力
∑M A =0 F 1·a+F 2·2a-F·3a=0
几何协调方程 ΔL 2=2ΔL 1
物理方程 111F L EA L =
∆
22
2F L EA L =
∆
且已知 A 2=2A 1
由以上方程求得
F 2=4F 1 1F 3
F =
;24F 3
F =
2. 求截面积
对于杆1
[]1
1
F A σ≤ []
[]
1
1F F A σ3σ≥
=
对于杆2
[]2
2
F A σ≤ []
[]
2
2F 4F A σ3σ≥
=
取 []
12F
A 3σ=;[]
24F A 3σ= (∵A 2=2A 1)
∆L 2
A
B C
E
∆L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