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宁文化——皮影戏产生与发展的调查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海宁文化——皮影戏产生与发展的调查报告

皮影戏亦称影子戏、灯光戏、羊皮戏,是我国古老而精美的傀儡戏,法国史学家乔治·萨杜尔称它为“世界电影的始祖”。

皮影戏的皮人皮动物用羊皮刻制而成,头肢关节能活动。演出时搭个台,台中间张一块背面打灯光的白色幕布,艺人在幕后操纵皮影再配上唱念及多种音乐,色彩明丽的戏剧皮影人物便活跃在幕布上。皮影戏原为我国北方剧种,始于春秋战国,盛于唐代。八百年前,因南宋定都临安(杭州),汴京一批皮影艺人随朝廷官员南下,皮影戏也就从此在江南扎根。当时,海宁西部为盐官县,隶属临安府,皮影戏也很快传到了那里。之后,在整个杭嘉湖地区乃至上海郊区也流行了起来,形成了与北方皮影相呼应的江南皮影。

海宁皮影是江南皮影的典型代表。影人造型别致,制作精美,重绘彩,少雕镂,单线平涂,具有水乡剪纸艺术朴素鲜明的风格。唱腔声乐为“弋阳腔”和“海盐腔”两大声腔,弋阳腔专唱武打戏,海盐腔专唱文场戏,既有高亢粗放,又有优美抒情,曲调十分丰富,有一百多个,深受广大群众,尤其是农村观众的喜爱。

一、海宁皮影戏的传说与来历

皮影戏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又称羊皮戏,俗称人头戏,影子戏,发祥于中国陕西,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

相传,汉武帝因为爱妃李夫人的仙游而日夜思念,寝食难安。有个齐人求见说可将李夫人的灵魂招来与汉武帝相见。汉武帝欣喜宣见。于是齐人“设帐张灯”,汉武帝帐前观看,只见隐约中李夫人飘然而致,如真如梦。从此,便有了皮影戏。事实上,中国的皮影戏起源于春秋战国,曾在湖北一座楚墓中出土镂空刻花皮影。到两千两百多年前的西汉传入皇宫,想来定是受到皇室的推崇而得以盛行,也才有了开头的传说。当时在陕西一带广为流传,故有“世界皮影在中国,中国皮影在陕西”一说。在唐宋时期的秦晋豫地区已趋于成熟。而到清代更是处于极盛时期。其在千余年间随着丝绸之路和海运的发展,皮影戏又向南亚、中亚、西亚、北非及欧洲各国流传。我曾见过东南亚风格的皮影偶人,已与当地传统相结合,外形、服饰、色彩、工艺以及唱腔完全异域化了,这也是必然。皮影艺人往往是了承父业,数代相传,演技唱腔,偶人制作工艺均在不断提高。而当时的

豪门旺户多养以影班,购置影箱。据盐官方志记载。清代大学士陈元龙(传说是乾隆的生父)的家中便专门养了个皮影戏班子。如此背景下,偶人制作艺人为投其所好,皮影偶人的制作工艺越来越精细,制成的偶人也是外形各异,极其传神。记的《大明宫词》其中一幕,小太平在对她的父皇说要套皮影偶人耍玩。

二、海宁皮影的制作

海宁皮影偶人多为侧身平面彩绘造型,整个偶人通常由头部、上身、上臂、下臂、大腿、小腿六部分组成,如有需要还可加一对上、下臂。通常身体除特定人物外均可通用,只需将头部替换即可。在演戏时除人物外还必须配置花鸟鱼虫、树石日月、亭台楼阁、桌椅器皿、车船马轿、龙凤百兽等等,名堂颇多,但加上各种演出道具顶多两只小箱即可装下。这也适合走村串户的表演特点。王师傅的一只影戏箱在一次下乡演出时从桥上连人带自行车及上面的箱子统统落下河,多数偶人损缺,十分可惜。宋代无名氏《百宝总珍》"影戏"条中记有当时影戏箱内的“货色”:大小影戏分数等,水晶羊皮五彩装。自古史记十七代,影戏头样并皮脚,并长五小尺。中样、小样,大小身儿一百六十个。小将三十二替(屉),驾前二替(屉)。杂使公二,茶酒、着马马军,共计一百二十个。单马、窠石、水、城、船、门、大虫、果卓(桌)、椅儿共二百四件。枪、刀四十件。亡国十八国,《唐书》、《三国志》、《五代史》、《前后汉》,并杂使头,一千二百头。真可谓“货色齐全”的百宝箱。如此之多的家什均用兽皮(牛、驴、羊皮)所制成。现在多数场景摆设之物已改由硬纸、塑料雕刻而成。并且运用现代技术已能在幕布上表现出徐徐如生的水波和火焰来。

三、海宁皮影的特点

海宁皮影戏有声腔、皮人脸谱造型两个方面的特点。首先是声腔古老。南宋初,皮影戏刚传人海宁时,唱腔比较简单,后来受昆腔和江南丝竹影响,形成海宁皮影戏自己的曲调。有三个系统:一是乱弹,高亢激越,一般用于开台戏和武打戏,用板胡、二胡伴奏为主,其主腔为三五七、文二凡、武二凡、文三凡、武三凡、回龙、叫王龙等;二是高腔,幽美姻雅,一般用于抒情叙述的正本戏,用笛子、二胡伴奏,其声腔有长腔、日出扶桑、深深下拜、上上楼、十八板、当头君官等;三是曲牌,包括锣鼓,用于特定环境的专用乐曲,有艳阳天、太极阴阻、祥云万道、倒地煞等。整个音乐曲牌曲调近百种,现在仅保留了四十余种。其次

是皮人脸谱造型颇具特色。其脸谱既接近于京剧,又不同于京剧。它按忠、奸、贤、义的不同性格,喜怒哀乐的不同表情来加以夸张、塑造。为了符合剧情发展,适应操作上的艺术需要,有时候同一个人物要换几次头面。

海宁皮影又叫“五人忙”,顾名思义,一个皮影班得5个人来撑。“徐家班”传人徐二男从12岁开始学皮影,今年已72岁。他的绝活是两只手同时操纵7个皮影。他的左侧坐着“前首”,是“五人忙”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一人吹唢呐、竹笛,连带打堂鼓,还得负责开场吹打乐曲中的口技。右侧坐着“下档”,负责为签手准备皮影道具,又称为“翻箱”。签手左后方坐着“上档”,他负责二弦、大号的吹奏,同时还兼着为大家倒水。右后方是“后曹”,负责二胡、鼓板的演奏,连带打边鼓和手鼓。

海宁皮影做工精巧,人物形象采用侧面造型,虽然只有半面侧影,单眼单腿的,却把人物性格刻画得夸张强烈,四肢灵活,并能表演出许多优美动作。说白用地方方言,唱腔音乐具有“海盐腔”的余韵,夹杂着地方戏曲以及山歌调、花园调、采茶调等民间小调,糅合成特有的“皮影腔”。

四、皮影戏的发展现状

皮影戏发展现状:皮影戏有过辉煌的发展史,在文革时期却遭到了灭顶之灾,曾临濒危的皮影戏现正处于被保护阶段。2004年,海宁江南皮影剧团正式成立,还出台了《进一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见》。政府设立专项资金扶持皮影戏的发展,并且呼吁海宁市人民人均1.5元的捐助,海宁市共有人口将近64万,这样就有64万的资金补助,随着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对于皮影戏的保护基金正逐年上升。2008年,海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式成立。目前收录的皮影戏开台戏155部、正本戏113部、文字记载10万字、音乐曲牌40多首、影像光盘十余片和实物1000多幅。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省文化厅出面组建了地方国营浙江省皮影剧团,对剧本、唱腔、音乐、布景和演出技巧进行改革创新,并招收培养年轻艺术人才,使海宁皮影登上了大雅之堂。1954年8月和1959年12月,皮影剧团两次晋京参加国家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木偶戏、皮影戏汇演,四个节目获得了优秀节目奖。

皮影戏革新的主要内容,一是将“路头戏”改为本子戏,说白、台词、唱腔全部定腔定板,把两百多个传统剧目归纳为文戏(正本戏)、武打戏(开台戏)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