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的辩证施膳

合集下载

中风病人饮食疗法

中风病人饮食疗法

混合奶的制作方法
※ 混合奶配制所需原料为鲜牛奶600 ml,浓米汤350 ml,鸡蛋 2个,白糖50 g,香油10 g,以及盐3 g。 ※ 配制方法分三步: (1)把洗干净的鸡蛋磕开,放入干净盛器内,加入白糖、盐、 植物油,用筷子搅匀; (2)将鲜牛奶600 ml和米汤350 ml混合煮沸; (3)将制成的鸡蛋混合液倒入煮沸的牛奶米汤中,边倒边用筷 子搅拌,即成1000 ml混合奶。 ※ 此1000 ml混合奶中含白蛋质40g,脂肪40g,糖类120g, 热量1000 kcal。 ※ 病人若并发糖尿病,免加白糖。
风火上扰
2、治护原则:平肝泻火通络。
3、饮食要点:饮食宜清淡甘寒为主, 如绿豆、芹菜、菠菜、冬瓜、黄瓜、 橘、梨。忌羊肉、鸡肉、狗肉、鲢鱼 、大蒜、葱、韭菜等辛香走窜之品。
食疗方:
绿豆汤
做 法
1、 将绿豆洗净
2、用沸水浸泡20分钟,捞出后放到锅里, 再加入足量的凉水,旺火煮40分钟
3、晾凉饮用。
中风急性期的辨证施膳
1、主要表现:头晕目眩,痰多而黏。 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风痰阻络
2、治护原则:活血祛痰,化痰通络。
3、饮食要点:饮食宜黑大豆、藕、 香菇、桃、李等,忌羊肉、牛肉、狗 肉及过于酸甜滋腻食品。
食疗方:
防风粥
做 法
1、防风10-15克,葱白2根,大米50100克
2、防风洗净入锅,熬煮数分钟,将药 液过滤后备用 3、把粳米熬煮成稀粥,在粥内加入防 风药液,放入洗净切碎的葱白,文火稍 煮后即可调味食用
3、水分:大多数成年人每天需要至少1500~2000ml的水,也 就是大约每天补充水分30~35ml/kg。 4、维生素:维生素C可以帮助铁的吸收和参与某些氨基酸的新 陈代谢。维生素A具有修复上皮细胞、促进成纤维和胶原合成

中风偏瘫中医是如何辨证的

中风偏瘫中医是如何辨证的

中风偏瘫中医是如何辨证的中风也被称为脑卒中,是中医学上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

主要以不省人事、突发晕倒、言语不利、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其有着发病急、病症多端、病情变化快等特点。

我国大概有七百多万的脑卒中患者,其中大约有四分之三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残疾甚至死亡。

1.中风先兆中风先兆的表现多样,常见的有吐字不清、肢体麻木、频繁性鼻出血、头痛、意识丧失、智力障碍、恶心呕吐、肢体抽动、嗜睡等。

2.脑中风症状缺血性的脑中风也被称为脑梗塞,包括了脑栓塞、脑血栓形成等。

脑梗塞在所有中风中比例高达百分之七十五以上。

近年来脑梗塞病例出现明显增加,同时朝着年轻化发展。

其症状包括了失语、大小便失禁、痴呆、肢体麻木、偏瘫、精神错乱、行走不稳等症状,严重时有变成植物人的可能,患者部分脑干梗塞或大面积脑梗塞会引发生命危险。

腔隙性缺血性脑中风、脑血栓、小中风、脑栓塞、多发性缺血性脑中风都属于缺血性脑中风的类型,都是指脑血管闭塞或狭窄,导致的脑血流阻断致使脑组织出现缺氧缺血、软化、坏死等,脑血管功能出现障碍。

缺血性脑中风是脑血管疾病中的典型病症,大约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脑中风都属于缺血性。

出血性脑中风也被称为脑溢血或脑出血,是在患者脑血管破裂后血液渗入脑血质导致,病情急,发病快,一般相比于脑梗塞和脑血栓更加严重。

脑出血一般在患者情绪激动或进行活动时出现,出现呕吐、昏迷、偏瘫、跌倒等症状。

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伴随着流口水、半身瘫痪、口歪眼斜等。

出血性脑中风一般出现在五十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男性发病比例明显高于女性。

按照出血部位的不同,脑出血分为脑室出血、内囊出血、小脑出血、桥脑出血等。

患者发病时需要及时治疗,防止出现生命危险。

3.中医辨证治疗中医辨证治疗分为中经络、中脏腑、脱证。

中经络包括风阳上扰和风痰入络等。

中脏腑包括阳闭、阴闭。

肝阳暴亢、风火上扰的症状为口舌歪斜、尿赤便干、半身不遂、面红目赤、头痛眩晕、舌质呈现鲜红或颜色较深的红,即红绛。

中风中医辨病辨证治疗

中风中医辨病辨证治疗

中风中医辨病辨证治疗一、中经络1、风痰阻络证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或白腻,脉弦滑。

病机:肝风夹痰上扰清窍,气血逆乱,脑脉痹阻,经络不畅。

治法:息风化痰,活血通络。

方药:化痰通络汤加减。

法半夏9g,白术9g,天麻12g,胆南星6g,丹参15g,香附9g,酒大黄6g。

加减:急性期,病情化较快或呈现进行性加重,风证表现较为突出者,加入钩藤后下15g,石决明先煎30g,珍珠母先煎30g以平肝息风;或出现呕逆痰盛者,可加入茯苓9g,陈皮6g,桔梗9g,或合用涤痰汤加减以祛痰燥湿;痰浊郁久化热出现舌质红、苔黄腻者,加用黄苓9g,栀子6g,瓜蒌30g,天竺黄6g以清热化痰;若瘀血重,伴心悸胸闷、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者,加桃仁9g,红花9g,赤芍9g以活血化瘀;若头晕,头痛明显者,加菊花9g,夏枯草9g以平肝清热。

2、风火上扰证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苔黄腻干,脉弦数。

病机:肝郁化火,阳亢风动,风火相煽,气血逆乱,直冲犯脑。

治法:平肝息风,清热泻火。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9g,钩藤后下15g,石决明先煎30g,川牛膝9g,黄芩9g,栀子9g,夏枯草9g。

加减:头晕头痛者,加菊花9g以清利头目;心烦不寐者,加莲子心9g,炒酸枣仁15g以清心除烦;口干口渴者,加麦冬9g,以地黄15g以养阴生津;苔黄腻者,加胆南星6g,天竺黄6g以清化痰热;便干便秘者,加大黄后下6~10g以通腑泻热。

3、痰热腑实证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病机:痰热上扰清窍,阻滞中焦,气机升降失常,腑气不通。

治法:化痰通腑。

方药:星蒌承气汤加减。

瓜蒌30g,胆南星6g,大黄后下9g,芒硝冲服9g。

中风的中医辩证施治

中风的中医辩证施治

中风的中医辩证施治什么是中风?中风病,是以猝发昏仆,不省人事,伴口舌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突发口舌斜、半身不遂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

因本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见症多端,与自然界善行数变的风邪特征相似,故名“中风”。

多属气血逆乱,内脏功能失调所产生的“内风”。

与中风病记载类似的病证,最早见于《内经》,其中,把有半身不遂表现者称为“偏枯”、“偏风”、“身偏不用”、“痱”,把中风突发昏迷称为“大厥”、“薄厥”、“击仆”。

东汉张仲景首提“中风”之名,但其含义却有邪在经、在络、在腑、在脏的不同。

单以口眼斜为主要表现的病证也称为中风,又叫“口僻”,实属另一类疾病。

历代文献中还有“真中风”、“类中风”、“卒中”、“风痱”、“风痹”等病名,其内涵与中风病有相同者,也有相异的。

为规范中医病名,现今大多数专家趋向于统称“中风病”,不包括伤寒论桂枝汤证之“中风”和属于西医面神经麻痹的“口僻”。

西医的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出血等均按中风病论治。

由于此病发病率、病残率、死亡率和复发率均较高,病因繁多,病机复杂,辨证类型多,治疗时间长,疗效慢,后遗症多,康复较为困难,在古代即被列为风、痨、鼓、膈四大内科病证之首,故属于疑难病。

西医学认为急性脑血管病是一种急性非外伤性局部脑供血障碍引起的局灶性神经损害,分为缺血性(脑血栓形成,约占50%;脑栓塞,约占7%)和出血性(脑出血,约占28%;蛛网膜下腔出血,约占15%)两大类,与中医的中风病临床特征极为相似。

故中西医可互相联系和参考。

但西医学之面神经炎、多发性神经根炎、癔病性瘫痪等疾病,虽也有突发瘫痪或口舌斜等症状,但没有半身不遂之主症,故不属于中风病范畴。

[病因]中风病之发生虽较突然,但其形成却有一个较长的渐进的过程。

医家将其病因主要归纳为虚、火、风、痰、气、血六端。

由于养生不慎,正气渐亏,心、肝、肾等内脏阴阳失调,精、气、神日渐不足,加之情志抑郁或亢奋、嗜酒过度、房室不节、劳倦过度、气候变化剧烈等作为诱因,致气虚精亏,气滞血瘀,筋脉肌肉失养,或肝肾不足,肝阳暴张,血随气逆,夹痰夹火,上闭清窍,横窜经隧,气血逆乱,病发于一旦,遂成本病。

中西医结合对中风病人的辨证施护

中西医结合对中风病人的辨证施护

中西医结合对中风病人的辨证施护中风的辨证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为肝肾阴亏,不能制约肝阳,肝阳暴亢,或肝经实热,火生风动上扰神明所致。

临床上表现为突然晕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或头晕头痛,烦躁不安,面红耳赤,口干,尿黄便干,舌质红,脉弦数有力。

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本证系肝阳化风,风痰瘀血,痹阻经络所致,临床表现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面强言蹇或不语,遍身麻木,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气虚血瘀证:由心脾气虚,痰湿内生,气虚血滞,痰湿瘀血,痹阻经络所致。

临床表现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遍身麻木,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由于阳明腑实,浊气熏蒸上犯轻窍及痰火内扰痹阻脉络所致。

临床表现: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或便秘,头晕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病侧脉弦滑而大。

阴虚风动证:由于肝肾阴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神疲乏力,虚烦不宁,肢体麻木,语言謇涩,颈项强直,手足蠕动或震颤,口眼歪斜,偏瘫,口干,小便短赤,大便干,舌质红,苔薄,脉弦细或细数。

在中风病中,高血压脑出血,大面积脑梗塞,表现为昏迷偏瘫,甚至发生脑疝,多见于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和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减退,心排血量降低,脑供血差,动脉硬化及过度劳累,先天不足,所致的偏瘫眩晕,多见于风痰瘀血,气虚血瘀阳虚风动等症。

中风病的施护认真观察病情的变化,是判断病情顺逆的重要环节。

如患者神志的清醒与昏迷,由昏迷转清醒者为顺,反之为逆;手足转温与逆冷,由逆冷转温者为顺,反之为逆。

其他方面如抽搐发作次数的多少,每次的表现形式以及时间长短,戴阳、呕血、便血等症状表现。

脉证的相应与否,对辨别顺逆很重要。

如《景岳全书·脉神章》说:“凡暴病脉来浮洪数实者为顺,久病脉来微缓软弱者为顺。

中风的辨证施治

中风的辨证施治

中风的辨证施治中风辨证施治中风病多由忧思恼怒,饮食不节,恣酒纵欲劳倦伤,及气侯突变等因,以致阴阳失调,脏腑气偏,气血错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临床表现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或不语为主要特征。

因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证见多端,与自然界善行而数变之风邪的特征相似,故以中风名之,又名卒中。

现代医学中的各种脑血管疾病及部分其他神经内科疾患多属此范畴。

本病多发于40岁以后的中老年人,一年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两季多见,故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

一、历代医家对中风的认识有关中风的记载,始见于《内经》,对中风发病的不同表现和阶段有着不同的记载。

对卒中、昏迷期间有“仆击,大厥、薄厥”之称;对半身不遂又有偏枯,偏风,身偏不用,痱风等不同的名称。

至·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篇中,对于本病的病因、脉证、论述较详,自此,始有中风专论。

由于后世医家所处历史条件以及个人经验的不同,对中风的病因学说、中风的证候及其治法,意见颇不一致,如下介绍:1、从中风的病因学说看,唐宋以前主要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以“内虚邪中”立论。

这一历史时期医家多认为中风是外风。

当人体气血亏损、脉络空虚、外卫不固时,招致风邪入中脉络,突然出现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偏身麻木等症状,治则上多以祛风为主,多采用疏风祛邪,扶助正气的方药为主。

到金元时期,许多医家对外风入侵的理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如:河间提出“肾水不足心火暴盛”的观点,东垣以“正气自虚”,丹溪则以“湿痰生热”所致,三家立论虽不同,但都偏重于内在因素,这是中风病因学说的转折。

王履从病因学角度提出“真中”与“类中”的论点,明确指出,外风入中所致的病证是“真中”,而丹溪,东垣,河间以内风立论的中风应是“类中”,王履又论述“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病也,凡人本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因忧喜忿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病,壮岁之时无有也,若肥盛则间有之。

中风的中医饮食指导PPT课件

中风的中医饮食指导PPT课件


• 中风病的中医辩证饮食指导
中经络
⑴肝阳暴亢,风火上扰
• 饮食宜甘凉,如绿豆、芹菜、菠菜、冬瓜、 黄瓜、丝瓜、桔、梨。 • 忌食羊肉、鸡肉、狗肉、鲢鱼、韭菜、大蒜、 葱等辛香走窜之品。
中经络
⑵风痰瘀血,痹阻脉络
饮食宜食黑大豆、藕、香菇、桃、梨等,忌 食羊肉、牛肉、狗肉、鸡肉等。
中经络
⑶痰热腑实,风痰上扰
饮食以清热、化痰、润燥食物为主,如萝 卜、绿豆、丝瓜、冬瓜、梨、香蕉、芹菜等, 忌食羊肉、鸡肉、牛肉、对虾、鯪鱼、韭菜、 辣椒、大蒜等。
中经络
⑷气虚血瘀
饮食宜食益气,健脾通络之品,如山药苡仁粥、 黄芪弱、莲子弱、白菜、冬瓜、丝瓜、木耳、 赤小豆等。
中经络
⑸阴虚风动
饮食养阴清热为主,如百合莲子苡仁粥、 甲鱼汤、淡菜汤、面汤、银耳汤、黄瓜、芹菜、 塘角菜汤等。
中脏腑
⑷元气败脱,心神散乱
饮食宜以益气之品,黄芪汤、太子参瘦肉 汤、参附汤鼻饲。
谢谢!
中风病的饮食指导
中医专科疾病护理常规
中风的定义
• 因素体痰热内盛、阴虚阳亢或气血 亏虚,遇饮食、情志、劳倦诱因等 所致。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 舌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 仅见口眼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病 位在脑,涉及肝肾。 • 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
中风病的一般饮食指导
• 饮食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 食物为宜,多吃新鲜水果、蔬 菜及豆制品,不宜过饱,忌食 辛辣、刺激之品,戒烟酒。 • 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 以新鲜蔬菜、水果为主。
中脏腑
⑴风火上扰清窍
饮食宜予白菜汤、绿豆汤、萝卜汤、芹 菜汤、小米粥、面汤、桔汁、西瓜汁、油菜 汤、鲜木瓜汤等鼻饲,忌食油腻、肥甘厚味 等生湿助火之品。

药膳辨证治中风

药膳辨证治中风

龙源期刊网
药膳辨证治中风
作者:江强
来源:《保健与生活》2005年第03期
中风患者的饮食宜清淡,多吃些新鲜蔬菜、水果,如萝卜、藕、芹菜、大白菜、香蕉、梨等,以凉血清热、消食开胃、宽胸理气。

禁食膏脂、厚味、肥甘、生痰的食物,如鸡肉、猪油、辣椒、烟酒等。

中医的药膳食疗对中风的康复具有很大作用,但要根据中风的不同证型予以辨证选用药膳食疗方,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1.痰热内结症状:昏厥已苏,声出口开,喉有痰鸣,语言蹇涩,舌强苔腻,脉沉滑无力。

食疗方:①贝母粥贝母粉15克,粳米50克,冰糖适量。

将粳米、冰糖如常法煮粥,煮
至半开汤未稠时,加入贝母粉,改用文火稍煮片刻,视粥稠时停火,早晚温服。

②冬瓜子饮小麦、冬瓜子各30克,红糖适量,捣烂,开水冲服。

③萝卜汁白萝卜捣汁饮服,每次30毫升,每日服3次。

或将萝卜汁拌在粥里食用。

2.肝火炽盛症状:昏厥已过,声出口开,气粗息高,躁扰不宁,兼有头胀耳鸣、巅顶作痛、舌边尖红,脉弦数。

食疗方:①猪胆绿豆粉猪胆汁120克,绿豆粉80克,拌匀、晾干研末,每服6克,每日2次。

②菊花粥秋季霜降前,将菊花采摘去蒂,烘干或蒸后晒干,或阴干,然后磨粉备用。

先以粳米100毫升,加水如常法煮粥,待粥将成时,调入菊花末10-15克,稍煮一二次沸腾即可。

③芹菜粥新鲜芹菜60克(切碎),粳米100克,放沙锅内,加水如常法煮粥,每日早晚温热服食。

应现煮现吃,不宜久放。

④刀豆茶刀豆根30克,加红茶3克,水煎服。

3.iE气欲脱症状:目合口开,声嘶气促,舌短面青,自汗,手足逆冷,大小便自遗,舌质淡,脉沉细弱。

中风的辩证施膳

中风的辩证施膳

中风的辩证施膳
中风:
1、肝阳暴亢证:以熄风清火,豁痰开窍为法。

饮食宜清淡甘寒为主,如绿豆、黄瓜、芹菜、冬瓜、菠菜、丝瓜、橘、梨等;避免助火之食品,忌大蒜,葱等辛香走窜之品。

忌羊、牛肉,狗肉、韭菜、辣椒等。

2、痰热腑实证:以通腑泄热,熄风化痰为法。

饮食宜清热,如萝卜、绿豆、芹菜、冬瓜、菠菜、丝瓜、梨、香蕉、芹菜等。

禁食羊肉、牛肉、鸡肉、虾、韭菜、辣椒、大蒜等。

3、气虚血瘀证:以益气养血,化痰通络为法。

饮食宜清淡,如山药、苡仁粥,黄芪粥,莲子粥,白菜,冬瓜,丝瓜,赤小豆等。

进食温度以温热为宜。

4、阴虚风动证:以滋阴潜阳,熄风通络为法。

饮食以清热为主,如百合莲子苡仁粥,银耳汤,甲鱼汤,淡菜汤,面汤,黄瓜,芹菜,鲜藕汁等。

5、风火蔽窍证:以搜风化痰,行瘀通络为法。

饮食以的易消化的食物,可加白菜汤,绿豆汤,丝瓜汤,萝卜汤,西瓜汁等;忌油腻,厚味肥甘,生湿助火之品。

6、痰湿蒙窍证:以化痰熄风,宣郁开窍为法。

饮食宜偏温性食物,如石花菜,萝卜汤,小油菜,菠菜,南瓜,糯米粥等;少食生冷辛辣、肥甘厚味,以防助湿生痰。

7、痰火闭窍证:以熄风清火,豁痰开窍为法。

如萝卜、绿豆、丝瓜、冬瓜、菠菜、芹菜梨、香蕉等。

8、元气衰败证:以回阳救阴,益气固脱为法。

神昏者可采用鼻饲法给流食,如混合奶、米汤、果汁、豆浆、菜汤、藕粉等。

中风治疗的辨证论治

中风治疗的辨证论治

中风治疗的辨证论治I.中经络1.风痰阻络型【证见】突然口眼喁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肌肤麻木,甚则半身不遂。

舌苔薄白,脉弦滑。

【治法】祛风化痰通络。

【方药】1.主方牵正散(《杨氏家藏方》)合导痰汤(严用和《济生方》)加减处方:白附子12克,僵蚕10克,全蝎5克,法半夏15克,胆南星12克,地龙10克,陈皮6克,钩藤15克,甘草6克。

水煎服。

痰瘀交阻者,可酌加丹参20克、桃仁10克、赤芍12克。

2.中成药(1)川芎嗪注射液,150毫克或复方丹参注射液2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

每日1次。

(2)益脑复健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

(3)脑血康口服液,每次10毫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1)熄风化痰汤(湖南中医学院验方)处方:钩藤15克,半夏、天南星、天麻、红花、生姜、桂枝各10克,竹沥10毫升,甘草5克,鸡血藤30克。

水煎服。

(2)培元通经熄风汤(武明钦验方)处方:当归10克,生黄芪30克,生地黄15克,赤芍15克,白芍15克,天竺黄10克(后下),全蝎8克,白蒺藜15克,地龙15克,胆南星10克,竹沥汁20毫升,天麻15克,钩藤15克,白附子10克,桂枝10克。

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l剂。

(3)散风通络汤(《辽宁中医杂志》)处方:稀莶草15克,老鹳草12克,桑枝20克,牛膝12克,秦艽12克,木瓜10克,地龙10克,海风藤15克,丹参12克,赤芍10克,土鳖虫10克,全蝎6克,僵蚕10克。

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2.阴虚阳亢型【证见】平素头晕痛,耳鸣目眩,少寐多梦,突然发生口眼喁斜,语言不利,或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

舌红苔腻,脉弦细数或弦滑。

【治法】平肝熄风潜阳。

【方药】1.主方镇肝熄风汤(张锡纯《衷中参西录》)加减处方:代赭石30克,白芍、天冬、玄参、菊花各15克,钩藤、龟板、龙骨、牡蛎各20克,天麻12克,牛膝18克。

水煎服。

2.中成药参照风痰阻型中成药。

3.单方验方(1)赵氏中风方(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处方:天麻、黄芩、钩藤、玄参、怀牛膝、丹参、夏枯草各9克,生地黄12克,生牡蛎、石决明各30克。

中风的辨证施治

中风的辨证施治

中风的辨证施治中风,这一令人闻之色变的疾病,常常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打击。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对于中风有着独特而深入的认识,通过辨证施治的方法,为中风的治疗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要了解中风的辨证施治,首先得清楚中风的病因。

中医认为,中风的发生多与正气不足、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等因素有关。

正气不足,就如同城墙的防御薄弱,容易被外邪入侵;情志失调,比如长期的愤怒、忧郁、焦虑,会导致气血紊乱;饮食不节,过多地摄入肥甘厚味,使得体内痰湿内生;劳累过度则损耗元气,让身体失去平衡。

在中医的辨证体系中,中风主要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大类。

中经络病情较轻,一般无神志改变,仅表现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等;中脏腑病情较重,常有神志不清的表现,如昏迷、嗜睡等。

中经络又有多种证型。

风痰入络证,患者往往肢体麻木、头晕目眩,舌苔白腻。

治疗时应以祛风化痰、通络为主,常用的方剂有真方白丸子。

风阳上扰证,常见症状有头晕头痛、耳鸣目眩、面红目赤,治法为平肝潜阳、活血通络,天麻钩藤饮是常用之方。

阴虚风动证,表现为手足蠕动、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治疗需滋阴潜阳、息风通络,常用的是镇肝熄风汤。

中脏腑则包括闭证和脱证。

闭证又分为阳闭和阴闭。

阳闭者,突然昏仆、牙关紧闭、两手握固、面赤气粗、舌苔黄腻,治疗当以清肝息风、豁痰开窍为法,常用的方剂是羚角钩藤汤合安宫牛黄丸。

阴闭者,多表现为昏仆不语、肢体松懈、痰涎壅盛、舌苔白腻,治法为豁痰息风、辛温开窍,常用苏合香丸合涤痰汤。

脱证则病情危急,患者突然昏仆、目合口张、手撒肢冷、汗多不止,治疗需回阳救逆、益气固脱,常用参附汤合生脉散。

除了中药方剂的治疗,针灸在中风的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针对不同的症状和证型,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针刺或艾灸,能够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比如,对于半身不遂,常选取患侧的肩髃、曲池、合谷、外关、环跳、阳陵泉、足三里等穴位;对于口角歪斜,可取地仓、颊车、合谷等穴位。

此外,中医还强调康复治疗的重要性。

论“中风”的辨证施治

论“中风”的辨证施治
出汗珠如油手足厥冷脉微细欲绝苔厚白滑为阳气暴脱元气虚衰的多兼有面白神疲心悸气促舌暗难言舌质现象此症病情较重急需扶阳救脱之法可用参附汤加减淡红脉弦细治疗宜滋阴助阳补益元气用地黄饮加减如人参附子南星木香丁香安息香青木香川芎熟地麦冬五昧子山茱萸肉桂附子巴戟天肉苁赤芍龙骨牡蛎等

中医中药 ・
20 0 8年 9月第 l 7卷第 1 8期
般来 说,人到 4 O多岁或体制肥胖的人,表里具虚,不
又 以中络 、中经、中腑、中脏来说 明受邪的轻重 浅深 。自金、 元 以后 ,才逐步地认识到也有 因火盛、气虚、湿痰 、内风等原 因引起 的,从而使中风学说由外因而认识到 内因。 中风 ,是指突然仆倒,同时出现半身不遂 , r眼歪斜 , ]
加用五味消毒饮 。 疗效判定标 准: 治愈:皮损消退>5 ,无复发 。 9%
抵 抗力低下对外界敏 感性增强 , 易被细菌真菌感染 。 肾上腺糖 皮质激 素对于皮肤各层的增生均有抑制作用, 长期外用可导致
表皮、 真皮变薄。 以上 发病过程可推知激素依赖性皮炎按中 据 医理论应属于本虚标实之 证。表皮、真皮变薄 , 各种炎症细胞
无效 :志疹消 :o , 自觉症状明显,时有 复发 。 3%
2 结果 1 O例 患者 最 短 治 疗 三 周 ,最 长 治 疗 三 月 , 治 愈 7例 ,显
中医有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之治疗原 则。方中生 白术 、生
薏米 、生芡实、生扁豆利湿清 热;生黄柏 、生栀子清热燥湿 :
车前予 、 泽泻 , 冬瓜皮清 利湿热 , 利水消肿:生枳壳宽胸理气 ; 生地清热凉血益 阴:桑 白皮、 地骨皮利水渗湿 ;白鲜皮 、 苦参、
1 1正气偏虚 ,外风入中,营卫失调 ,肌表不固,脉络 空 .

中风,中医食疗学

中风,中医食疗学

2.辨病性
中风病性为本虚标实,应分清标本缓急主次。急性期多以标实 证候为主,根据临床表现注意辨别病性属火、风、痰、血的不同。 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表现为气阴不足,阳气虚衰。
3.辨闭证、脱证
闭者,邪气内闭清窍,症见神昏、牙关紧闭、口噤不开、肢体痉强, 属实证。根据有无热象,又有阳闭、阴闭之分。阳闭为痰热闭阻清窍, 症见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舌苔黄腻,脉象弦滑而数;阴 闭为湿痰内闭清窍,症见面白唇黯,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 舌苔白腻,脉象沉滑或缓。脱证是五脏真阳散脱于外,症见昏愦无知, 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为 中风危候。
二、辨证要点
1.辨中经络与中脏腑
临床按脑髓神机受损的程度与有无神识昏蒙分为中经络与中脏 腑两大类型。两者根本区别在于中经络一般无神志改变,表现为 不经昏仆而突然发生口眼 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中脏腑则 出现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以半身不遂、口舌 斜、舌强言謇或 不语、偏身麻木、神识恍惚或迷蒙为主症,并常遗留后遗症。中 经络者,病位较浅,病情较轻;中脏腑者,病位较深,病情较重。
【推荐食疗方】 1.雪羹汤 。 2.全虫闹金蝉 (《证治准绳》) 将全蝎30g,金蝉30g入六 成熟油中炸酥,摆在盘内,撒少许精盐。日分3次食用。 3.天麻鲤鱼。
(二)气虚血瘀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 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 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薄白 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证机概要】气虚血瘀,脉络闭阻。 【食疗方法】益气活血通络。 【推荐食材】羊肚、黄芪、粳米、葱白、花椒等。
2.羊肚粥 (《食鉴本草》) 羊胃1具,洗净切,先煮待熟, 入粳米100g,葱白、生姜、豆豉、花椒各适量,煮粥,加盐少 许调味食。日分3次食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风的辩证施膳
中风:
1、肝阳暴亢证:以熄风清火,豁痰开窍为法。

饮食宜清淡甘寒为主,如绿豆、黄瓜、芹菜、冬瓜、菠菜、丝瓜、橘、梨等;避免助火之食品,忌大蒜,葱等辛香走窜之品。

忌羊、牛肉,狗肉、韭菜、辣椒等。

2、痰热腑实证:以通腑泄热,熄风化痰为法。

饮食宜清热,如萝卜、绿豆、芹菜、冬瓜、菠菜、丝瓜、梨、香蕉、芹菜等。

禁食羊肉、牛肉、鸡肉、虾、韭菜、辣椒、大蒜等。

3、气虚血瘀证:以益气养血,化痰通络为法。

饮食宜清淡,如山药、苡仁粥,黄芪粥,莲子粥,白菜,冬瓜,丝瓜,赤小豆等。

进食温度以温热为宜。

4、阴虚风动证:以滋阴潜阳,熄风通络为法。

饮食以清热为主,如百合莲子苡仁粥,银耳汤,甲鱼汤,淡菜汤,面汤,黄瓜,芹菜,鲜藕汁等。

5、风火蔽窍证:以搜风化痰,行瘀通络为法。

饮食以的易消化的食物,可加白菜汤,绿豆汤,丝瓜汤,萝卜汤,西瓜汁等;忌油腻,厚味肥甘,生湿助火之品。

6、痰湿蒙窍证:以化痰熄风,宣郁开窍为法。

饮食宜偏温性食物,如石花菜,萝卜汤,小油菜,菠菜,南瓜,糯米粥等;少食生冷辛辣、肥甘厚味,以防助湿生痰。

7、痰火闭窍证:以熄风清火,豁痰开窍为法。

如萝卜、绿豆、丝瓜、冬瓜、菠菜、芹菜梨、香蕉等。

8、元气衰败证:以回阳救阴,益气固脱为法。

神昏者可采用鼻饲法给流食,如混合奶、米汤、果汁、豆浆、菜汤、藕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