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划分
中国新经济区域划分
三一文库()/总结报告/调研报告中国新经济区域划分6月中旬,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报告,提出了新的综合经济区域划分设想,把内地划分为八大综合经济区域。
在新的区域划分设想中,中部被一分为二,这是否会影响刚刚聚拢的中部的合力?新的区域划分设想出台的背景是什么?将会为重新洗牌的区域带来哪些影响?为此,《经济视点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制订该区域划分方案的主要参与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刘锋博士。
经济视点报:新的区域划分设想将内地划分为“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并细分为八大综合经济区,这与以往的“东、中、西”划分方法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
这次提出综合经济区域重新划分的背景是什么?刘锋:区域划分是制定区域政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但由于历史和现实诸多方面的原因,中国各地区之间存在着发展条件和水平的巨大差异。
迄今为止,就区域划分而言,官方和学者提出了不下几十种的方案,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使用较多的还是“七五”计划时划分的“东、中、西”三大经济带的提法。
目前,这种划分方法显得过于粗略,不便于深入分析区域差别和制定区域政策,难免产生政策上的“大而统”和“一刀切”。
“十一五”期间,为配合我国实行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区域划分需要建立相应的多层级体系和框架,以便于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区域政策。
经济视点报:在旧有的划分中,国家实行了非均衡发展战略,东部优先,带动中、西部发展的战略。
重新划分后的区域内的经济合作,同以往区域间的合作有什么不同?刘锋:总体上来说,有了大的经济区以后,在经济区内部,可以对经济区内的经济联合起到比较强的推进。
传统的三大地带差异比较大,现在就是考虑能不能有更具有分类指导意义的划分,更具有可操作性,像东北三省,东南沿海的上海、浙江、江苏等区域,要对整个区域的区域定位、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发展等方面作出具有综合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规划。
经济视点报:八大综合经济区域的划分依据是什么?刘锋:考虑到中国的国土面积广阔,地区差异性大,区域划分需要建立相应的多级多类型的体系和框架,既有一级的经济区划,还有层次分明的次级区域,这将有利于政府统筹安排,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区域政策。
最新[中国新经济区域划分_] 中国四大经济区域划分
最新[中国新经济区域划分_] 中国四大经济区域划分6月中旬,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报告,提出了新的综合经济区域划分设想,把内地划分为八大综合经济区域。
在新的区域划分设想中,中部被一分为二,这是否会影响刚刚聚拢的中部的合力?新为此,《经济视点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制订该区域划分方案的主要参与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刘锋博士。
经济视点报:新的区域划分设想将内地划分为“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并细分为八大综合经济区,这与以往的“东、中、西”划分方法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
这次提出综合经济区域重新划分的背景是什么?刘锋:区域划分是制定区域政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但由于历史和现实诸多方面的原因,中国各地区之间存在着发展条件和水平的巨大差异。
迄今为止,就区域划分而言,官方和学者提出了不下几十种的方案,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使用较多的还是“七五”计划时划分的“东、中、西”三大经济带的提法。
目前,这种划分方法显得过于粗略,不便于深入分析区域差别和制定区域政策,难免产生政策上的“大而统”和“一刀切”。
“十一五”期间,为配合我国实行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区域划分需要建立相应的多层级体系和框架,以便于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区域政策。
经济视点报:在旧有的划分中,国家实行了非均衡发展战略,东部优先,带动中、西部发展的战略。
重新划分后的区域内的经济合作,同以往区域间的合作有什么不同?刘锋:总体上来说,有了大的经济区以后,在经济区内部,可以对经济区内的经济联合起到比较强的推进。
传统的三大地带差异比较大,现在就是考虑能不能有更具有分类指导意义的划分,更具有可操作性,像东北三省,东南沿海的上海、浙江、江苏等区域,要对整个区域的区域定位、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发展等方面作出具有综合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规划。
经济视点报:八大综合经济区域的划分依据是什么?刘锋:考虑到中国的国土面积广阔,地区差异性大,区域划分需要建立相应的多级多类型的体系和框架,既有一级的经济区划,还有层次分明的次级区域,这将有利于政府统筹安排,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区域政策。
三大经济地带区域划分的依据
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范围、特征、发展战略的差异性班级:07级地理科学姓名:周院学号:075021005一、中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经济地带又称超级经济区。
是经济区划的最高层地域单元。
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全国经济开发程度、经济技术发展总体水平以及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大势,对全国地域进行战略性、长远性的概略划分。
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提出,要“正确处理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的关系,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发展它们相互间的横向经济联系,逐步建立以大城市为中心的,不同层次、规模不等、各有特色的经济网络”。
这是实现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提出的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对毛泽东同志1956年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正确处理沿海和内地关系的战略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中国第七个五年计划时期,主要是根据地理位置、经济建设条件和现实的经济技术水平,所存在的地区差异等,将全国划分为三大经济地带。
二、三大经济地带的范围及特征(1)东部沿海地带包括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12个省、市、自治区。
本带地处我国地势的第三阶梯上,面向海洋,背靠大陆,地表平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人口密集,交通方便,历史开发较早,城市化水平高,科技力量雄厚,技术条件较好,经济国际化程高,宜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经济带。
东部地带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地区。
为了发展外向型经济,在这里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广州、上海、天津等14个沿海城市对外开放;还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南“金三角”、海南岛、胶东半岛、辽东半岛划为经济开放区,相继对外开放。
这就使整个东南沿海地带变成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
同时东部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与内地争能源以及市场、人多地少的现象。
(2)中部地带包括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9个省、区。
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划分
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划分
中国大陆地区普遍以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划分。
东部地区,是指靠近东海和台
湾海峡的地区,主要由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上海市、福建省、台湾省,以及山东省
的南部,其中宁波、上海、广州等城市产业发达,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
中部地区,是指山东省的北部、河北省、河南省、山西省、陕西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等省区,这是中国的古国中心,地理位置优越,能源种类及储量均丰富,经济以城
市化和产业化发展突出,发展比较繁荣。
西部地区,一般指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
疆维吾尔自治区等省区,中国的西部地区主要以农业为依托,因其资源、气候、文化特征
均与东部有所不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落后于东部地区。
总而言之,这三大地区各有千秋,靠合作共赢发展,经济会更加强劲有力,东部地区
的优势助力中部地区,中部地区的新兴资本助力西部地区,让西部地区充分发挥作用,有
利于促进全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我国的三大经济区
优先发展东部 西部大开发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中部崛起
+ 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把实施西部大 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作为一项战略任 务,强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 中西部地区发展,关系经济发展、民族团 结、社会稳定,关系地区协调发展和最终 实现共同富裕,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 重大举措。”
西部部经济地带
优势:1.国境线,沿边经贸有较大优势
2.能源、矿产、旅游资源丰富 3.西南地区水能充足 4.资源的空间组合较好
2.科学文化教育不发达 3.交通落后 4.生态恶化
问题:1.工农业基础薄弱
1.绿洲农业→提高单产、稳定面积 2.发展林牧业→改善生态 方向:3.发展交通→发展边贸、旅游创汇 4.开发能源→全国动力基地(能源、矿产、水力) 5.军工技术向民用转化
大部地势低平, 利于开发
地形崎岖或海拔 较高,不利开发
距海较远,不利开放,距海远,较封闭, 区位较差 区位很差
工业基础薄弱 思想保守,竞争意识不强 第一产业比重大 改革开放晚 文化教育落后,交通不便
产业结构较合理 改革开放早
其他 文化教育水平高,交 通便利
经济优势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东部经济地带
我国四大工业基地
地带 东部 地带 中部 地带 西部 地带
科学研究与技术开 发机构数(个) 2364 1936 1122
高等学校 数(所) 350 266 165
科学家工程师 人数(人) 907437 378919 258654
三个经济地带的协调发展
三个经济地带的发展,除了因地制宜、按各地带特点安排 开发整治的重点外,还应加强东部与中西部的联合,三个地 带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小结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气候、地貌共同构成了影响我国自然 环境差异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划分三大自然区的 主要依据。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又存在差异,而三 个经济地带也有不同的特征、差异,应该因地制 宜发挥各自优势,安排各自开发整治的重点,加 强东部与中西部的联系,协调三个地带的互补发 展。
10. 青藏铁路将经过三江源地区。下列关于该地区地理环境特点 的叙述,正确的是 ( C ) A.山高坡陡,地势起伏大 B.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热量充足
C.气温低,牧草矮,生态环境脆弱
D.积雪冰川多,水资源和水能资源丰富
三个经济地带的发展差异
A )
B.柴达木盆地—天山—江南丘陵—云贵高原
C.准噶尔盆地—长白山—青藏高原—横断山 D.塔里木盆地—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太行山 8. “西气东输”工程起始于 A.哈密盆地 B.塔里木盆地 (B C.柴达木盆地 D.吐鲁番盆地 )
9. 目前进入西藏地区主要依靠公路。下列四条进藏公路中,海拔 最高的是 ( D ) A.青藏公路 C.滇藏公路 B.川藏公路 D.新藏公路
A.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 B.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C.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D.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
3.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东部季风区最突出的气候特征能 说明我国的季风气候具有显著的大陆性特点的有( AC ) A.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年较差比世界同纬度地区偏大 B.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比世界同纬度地区偏多 C.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较大
我国主要的工业基地
沈阳
鞍山 本溪
辽中南
京津唐 北京 天津 唐山
辽阳 大连
沪宁杭
上海 南京 杭州 珠江三角洲
国内各类国家级经济区域梳理2018-10-17
国内各类国家级经济区域梳理2018-10-17国内各类国家级经济区域梳理自我国批准设立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四大经济特区以来,国内陆续出现了众多享受各种优惠政策的国家级经济区域,这些国家级经济区域在不同的时间点成立,具有不同的名称、级别和规模,同时享受不同的优惠政策。
国家级经济区域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地,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基于不同的定位和目标,创建了国家级经济特区、国家级新区、自贸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国家级开发区等多种经济区域,下面对上述经济区域进行分类梳理。
一、国家级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实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和特殊政策,用减免税收等优惠办法和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吸引外商投资和促进出口的特定地区,其实质也是世界自由港区的主要形式之一。
1979年4月邓小平首次提出要开办“出口特区”,后于1980年3月,“出口特区”改名为“经济特区”。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窗口、排头兵和试验场,经济特区以减免关税等优惠措施为手段,通过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外商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以达促进特区所在国经济技术发展的目的。
当前,国内有7大经济特区,具体名单如下:序号经济特区名称所在地批准时间1 深圳经济特区广东1980年8月2 珠海经济特区广东1980年8月3 厦门经济特区福建1980年10月4 汕头经济特区广东1981年10月5 海南经济特区海南1988年4月6 喀什经济特区新疆2010年5月7 霍尔果斯经济特区新疆2014年6月二、国家级新区国家级新区属于副省级行政单位,是指新区的成立乃至于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总体发展目标、发展定位等由国务院统一进行规划和审批,相关特殊优惠政策和权限由国务院直接批复,在辖区内实行更加开放和优惠的特殊政策,鼓励新区进行各项制度改革与创新的探索工作,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区,在各地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风向标作用。
中 国 区 域 经 济 一 览 表
省市
辽宁
国家级区域
辽宁沿海经济带
吉林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
东北
东北老工业基地
黑龙江
北京
华北 天津 天津滨海新区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宁夏
新疆 西北 青海 陕西
新疆区域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
关中—天水经济区 甘肃 四川 云南 西部地区 成都市配套改革试验区
贵州 西南
西藏
重庆
重庆两江新区
广东 华南
珠江三角洲、深圳市国 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横琴总体发展规划
今年将实施“两带两区”发展战 略;天山北坡经济带、天山南坡 经济带、乌昌一体化经济区、库 “两带两区” 尔勒-库车石化工业带、环塔里 木盆地经济圈、南疆沿桥经济带 、东疆沿桥经济带 "一核一带一圈"、海西城乡一体化地区、环 青海湖地区、三江源地区 “一核四极两轴两带”、西安(咸阳)国际 西咸一体化 化大都市、关中-天水经济区
壮大城市群:鄱阳湖生态城市群(南昌九江一 体化、南昌抚州一体化)、信江河谷城镇群 、赣西城镇群、赣南城镇群、吉泰城镇群、 环长株潭城市群、洞庭湖生态经济圈、郴 (州)资(兴)桂(阳)“两型社会”示范带、怀 化鹤(城)中(方)洪(江)芷(江)经济一体化、 衡阳西(渡)南(岳)云(集)大(浦)经济圈、永 州冷(水滩)零(陵)祁(阳)经济圈、邵阳东部 城市群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 经济区(“一核、两极、三带、三组团”)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一核两轴三环”) 、鲁南经济带、 三大区域发展:苏北新型工业化(沿东陇海 线产业带)、苏中经济国际化、苏南经济转 型 合肥经济圈 皖江城市带 皖北城市群
广西 海南 湖北
北部湾经济区 海南国际旅游岛
中国四大经济行政区域
中国四大经济行政区域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6月13号的划分办法,为科学反映我国不同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为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提供依据,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发布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以及党的十六大报告的精神,将我国的经济区域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
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
中部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
西部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东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
中国8大经济圈
中国8大经济圈针对国内经济圈划分比较盲目随意,综合权衡区域经济发展背景、现状和发展趋势,在“十二五”规划中,中国区域发展的新格局,以城市群为基础应和核心,形成八大经济圈。
1. 大长三角经济圈:以长三角城市群为核心的大长三角经济圈。
包括现在的长三角城市群和江淮城市群。
2. 泛渤海经济圈:以京津冀、山东半岛为核心的泛渤海经济圈。
过去提出的环渤海经济圈包括辽宁,但根据经济联系,辽宁省和吉林省、黑龙江省以及内蒙东部联系更密切,和山东半岛和京津冀的联系并不密切,因此泛渤海经济圈未包括辽宁。
山西省虽划分在中部,但是它和河南、湖北、湖南的联系不如和京津冀更密切。
内蒙古中部和京津冀、山东半岛联系很密切,所以泛渤海把山西和内蒙古中部划进来。
为了跟环渤海经济圈相区别,所以提出泛渤海经济圈。
3. 大珠三角经济圈:以珠三角为核心的大珠三角经济圈。
2003年时提出叫泛珠三角经济圈,现在提出“9+2”模式,所以改变为大珠三角经济圈。
4. 东北经济圈:以辽中南为核心的东北经济圈。
5. 海峡经济圈:以海峡西岸城市群和台北为核心的海峡经济圈。
我们要和平统一,所以我们在规划上首先要统一起来,此外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和台湾的经济联系非常密切。
所以我们把台湾海峡西岸共同构成海峡经济圈。
6. 中部经济圈:以长江中游、中原城、湘中城市群为核心的中部经济圈。
中部经济圈不包括安徽,即江淮城市群。
7. 西南经济圈:以川渝城市群为核心的西南经济圈。
8.西北经济圈:以关中为核心的西北经济圈三大经济圈中国三大经济圈就是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都市圈各有规模,三大经济圈定位也不相同。
珠三角面临南中国海,为西江、北江、东江的汇合处,也即珠江的出口处,水陆交通发达、海外联系便捷,是内地沿海南部通向世界的重要门户地区。
珠三角素有“珠三角”、“大珠三角”之分。
近年来又提出了“泛珠三角”的概念,其包括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
中国四大经济区域
中国四大经济区域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具有广阔的土地面积和多样的自然资源。
为了更好地协调和推动经济发展,中国将整个国家划分为四个经济区域: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
这些经济区域各具特色,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1. 东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改革开放政策首先实施的地区之一。
这一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有利于发展海上贸易和国际合作。
主要城市包括上海、北京、广州和深圳等,这些城市都成为了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
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金融业、科技创新和现代服务业上。
2. 中部地区中部地区是中国的经济中坚力量,也是全国重要的农业基地。
该地区拥有广阔的农田和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是中国粮食安全的主要支撑区域。
同时,中部地区也加大了对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和改革力度,吸引了大量的内外资企业。
主要城市包括武汉、郑州和长沙等,这些城市在高铁、轨道交通和物流中起着重要作用。
3. 西部地区西部地区是中国的资源富集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水力资源。
同时,这一地区还具备发展能源和旅游业的独特优势。
西部地区的城市发展相对较晚,但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推动了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升级。
主要城市包括成都、重庆和西安等,这些城市不仅是西部地区的经济中心,也是中国内陆地区的门户。
4. 东北地区东北地区是中国的重工业基地,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开发起来的地区之一。
该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和石油资源,并且具备发展汽车、机械和化工等工业的条件。
然而,近年来东北地区面临着经济下滑和人口外流的问题,需要加大对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力度,以实现经济再次崛起。
主要城市包括沈阳、大连和哈尔滨等,这些城市正努力寻找新的发展路径。
综上所述,中国四大经济区域在国家经济发展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合理部署和整合资源,不断加强各经济区域之间的互联互通,中国将更好地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并最终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我国经济区的划分
[区域经济学] 中国经济区域划分演变及评价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区域经济学版,详细出处参考:/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56384&page=1摘要:经济区域划分是研究区域经济关系的基础,对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和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文章在分析中国经济区划演变历程的基础上,对我国经济区划给予简要评价。
每一种区划都具有时代性,反映了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历程。
关键词:经济区域,区域划分,中国经济经济区域是以劳动地域分工和产业各具特色为基础的地理区域,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空间组织结构。
经济区域划分是结合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特点和区域经济发展特征对要素空间分布状况进行的战略性划分,经济区划是研究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对我国制定区域经济政策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经济区域划分的演变历程从建国至今,我国经济区域划分的演变过程可以从20个方面加以概括。
1.沿海与内地的划分。
毛泽东在1956年《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沿海和内地区域划分,这种划分方法在“一五”到“五五”计划时期国家处理区域经济关系时基本上被采用。
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中,也沿用这种划分方法。
目前我国有些学者在研究区域经济关系时,仍采用这种称谓。
2.六大经济协作区的划分。
上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沿海和内地工业布局严重不均,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为缩小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发展差距,有利于我国区域经济目标的实现,中央将全国划分为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和西北六大经济区域。
3.三线地区的划分。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我国与苏联关系恶化,加之西方国家加强对我国的经济封锁,国家为了备战和加强国防建设,按照各省、市、区的战略位置,把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地区,一线地区包括新、蒙、黑、辽、吉、津、鲁、苏、沪、浙、闽、粤等省区;三线地区包括川、黔、陕、甘、青、宁、桂、鄂、晋等省;其余地区为二线地区。
八大经济区划分标准
八大经济区划分标准一、八大经济区划的背景和意义经济区划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和分类方法,将一个国家或地区划分为几个具有相对独立经济体系的地理区域,以便于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促进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与发展。
八大经济区划是指在全球范围内,将世界经济划分为八个主要地理区域,属于国际上的一种经济区划标准。
二、八大经济区划的标准与参考内容1.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是划分经济区域的基础。
通常根据国际上公认的地理边界和行政单位进行划分。
2.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
一般可以参考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GDP、人口数量、就业率、贸易和投资状况等数据。
3.产业结构和特色: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特色有所不同,一般可以参考主要产业领域、产值和就业情况等。
比如,北美地区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欧洲地区以制造业和旅游业为主导。
4.资源禀赋和环境条件: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环境条件也是经济区划的重要依据。
可以参考自然资源储量、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生态环境状况、气候条件等。
5.交通和基础设施: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区域的联系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以参考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网络的覆盖情况,还可以考虑港口、机场、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
6.区域一体化和合作机制:区域一体化和合作机制是促进区域间经济合作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可以参考地区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发展情况,比如欧盟、东盟等。
7.人口分布和劳动力状况:人口分布和劳动力状况对一个地区的经济活力和竞争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可以参考人口数量、人口密度、人口结构、人力资源状况等。
8.政策和政治因素:政策和政治因素是影响经济区划的关键因素之一。
可以参考国家或地区的政治体制、法律法规、政策导向、对外开放程度等。
以上是八大经济区划的一些相关参考内容。
不同的标准和指标在具体划分中可能会有所调整和权衡,但这些参考内容可以作为一个总体的指导,帮助人们理解和分析不同地区经济的发展特征和潜力,推动跨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与发展。
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逐渐呈现出多样性和分散化的趋势。
在一些城市的迅速崛起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大国之一。
本文将以不同的角度分析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并尝试探讨其中的影响因素和未来趋势。
一、东部地区的崛起在中国的经济历程中,东部地区一直是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东部地区逐渐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制造业和造船业基地,汇聚了大量的资源和优秀的人才,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而且,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东部地区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也在不断地加强,水准不断地提升,这对于进一步推进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和国际合作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中部地区的崛起近年来,中部地区的经济实力已大大增强。
作为中国仅次于东部地区的发展中心,中部地区有着为数不少的胜地和名胜古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前来发展,因此这里的旅游业和服务业已步入快速发展的范畴,不仅经济实力逐渐增强,就业机会也得到大幅增长。
除此之外,中部地区还发展了不少的新兴产业,比如高科技产业和生物科技产业等,因此中部地区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三、西部地区的发展潜力尽管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但是近年来得到了相应的重视,政府对西部地区进行了加大扶持、加强基础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为西部地区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中国环境。
同时,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物产丰富,这种地缘条件是东部地区所难以比拟的。
因此,在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中,西部地区也拥有强大的发展潜力,更将成为未来中国的新兴经济中心地区。
四、未来的发展趋势未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将逐步从经济量到经济质的发展转变。
随着中国市场需求的不断提高,东部地区的发展可能会逐步转移,中西部地区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向上春天。
未来的中国经济形势不论如何变化,中西部地区都仍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应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投入,并不断创新和发展新的产业和产品,以实现更加全面、优质、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中国新三大地带宏观区域格局的划分(上)
随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发展方针的确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引导下,中国区域经济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1]:“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结构调整的重大任务。
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新的统筹区域发展指导思想的确立,表明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思路将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其中一个基础性的、不可避免地的重大问题就是要对中国经济区划进行必要的调整,并着手建立一个完整的中国区域经济体系。
1区域经济体系的基本框架统筹区域发展和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区域经济体系。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对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而言,一个完整的区域经济体系应当包括以下4个层次[2,3].1.1宏观区域经济格局的划分目的在于从全国区域经济的整体上,以揭示一个大国区域经济的基本态势和特点。
划分的依据主要是,在宏观自然条件背景下(如与海岸线的距离、宏观地形地貌以及地带性水热条件等),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人口与城镇分布密度以及宏观区域政策的制定等因素。
按照这些因素[4],美国将全国划分三大区,即大西洋沿岸到落基山脉以东的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以及落基山脉以西到太平洋沿岸的西部地区。
目前,中国宏观区域经济也被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带。
1.2综合经济区域的划分主要目的是统一规划和建设大型跨区域性基础设施项目,如区际高速公路、铁路以及航运等交通线路与枢纽工程、区际通信工程、大型水利工程等等,以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创造必要的硬件条件。
划分方法是以省区为基本单位(保证行政区的相对完整),根据省区间经济联系程度、宏观空间区位、资源与产业结构特征、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社会文化风俗等区域特征因素,按照统一规划与建设基础设施、省区临近、行政区划完整并不打破上一级经济区划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大体一致等原则,将若干临近的省区划分为一个综合经济区。
中国经济板块
沈阳市、鞍山、抚顺、 本溪、营口、辽阳、铁岭
黄石、鄂州、黄冈、孝感、 咸宁、仙桃、天门、潜江
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常德
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 成渝新区、深圳特区、 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圈、 沈阳经济区、
环渤海地区是指环绕着渤海全 部及黄海的部分沿岸地区所组 成的广大经济区域。党的十四 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环渤海地 区的开发、开放,将这一地区 列为全国开放开发的重点区域 之一,国家有关部门也正式确 立了“环渤海经济区”的概 念, 并对其进行了单独的区域规划 。 区域间的经济合作,横向联 合, 优势互补为环渤海地区开拓了 广阔的发展空间。
沈阳经济区
西部开发 东北振兴 中部崛起 东部率先发展 泛珠三角 小珠三角 大珠三角 经济特区
武汉城市群
沈阳经济区是辽宁省委、省政 府提出的区域发展战略。沈阳 经济区以沈阳为中心,辐射八 个城市,形成联系紧密的 “区域经济共同体”。对加强 区域协调发展,认真落实科学 发展观,加速推进区域经济一 体化进程,促进辽宁老工业基 地的全面振兴具重大意义。
武汉城市群是全国资源节约型 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改 革配套实验区(即“两型社会 ”), 以湖北省省会武汉市为城市群 的 中心城市,湖北省第二大城市 黄石市为城市群的副中心城 市, 湖北9市(武汉、黄石、咸宁、 黄冈、孝感、鄂州、仙桃、 天门、潜江)政府部门主动拆 除 市场壁垒,搭建合作平台。工 商、 人事、教育等部门承诺在市场 准入、 人才流动、子女入学、居民就 业 等方面,建立一体化的政策框 架, 提高城市圈的整体竞争力。 洪湖市、京山县、广水市作为 观察员先后加入武汉城市群, 三县市将比照城市群成员单位 享受相关政策待遇,参加省推 进武汉城市群综合配套改革试 验领导小组会议,及武汉城市 群有关协作互动等活动。[
中国经济区域划分演变及评价
中国经济区域划分演变及评价摘要:经济区域划分是研究区域经济关系的基础,对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和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文章在分析中国经济区划演变历程的基础上,对我国经济区划给予简要评价。
每一种区划都具有时代性,反映了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历程。
关键词:经济区域,区域划分,中国经济经济区域是以劳动地域分工和产业各具特色为基础的地理区域,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空间组织结构。
经济区域划分是结合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特点和区域经济发展特征对要素空间分布状况进行的战略性划分,经济区划是研究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对我国制定区域经济政策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经济区域划分的演变历程从建国至今,我国经济区域划分的演变过程可以从20个方面加以概括。
1.沿海与内陆的划分。
毛泽东在1956年《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沿海和内陆区域划分,这种划分方法在“一五”到“五五”计划时期国家处理区域经济关系时基本上被采用。
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中,也沿用这种划分方法。
目前我国有些学者在研究区域经济关系时,仍采用这种称谓。
2.六大经济协作区的划分。
上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沿海和内陆工业布局严重不均,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为缩小沿海与内陆的经济发展差距,有利于我国区域经济目标的实现,中央将全国划分为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和西北六大经济区域。
3.三线地区的划分。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我国与苏联关系恶化,加之西方国家加强对我国的经济封锁,国家为了备战和加强国防建设,按照各省、市、区的战略位置,把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地区,一线地区包括新、蒙、黑、辽、吉、津、鲁、苏、沪、浙、闽、粤等省区;三线地区包括川、黔、陕、甘、青、宁、桂、鄂、晋等省;其余地区为二线地区。
4.十大经济协作区的划分。
1970年,全国计划会议将全国划分为西南、西北、中原、华北、华东、东北、华南、闽赣、山东和新疆十大经济协作区。
中国区域经济布局 百度百科
中国区域经济布局百科名片中国区域经济布局根据新的发展观的要求,国家重新调整了区域发展的布局,目的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具体要求是: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的综合优势,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发展,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有条件的东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逐步形成东、中、西部经济互联互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目录中国经济“四大板块”十六个国家重点建设地区5个核心经济圈带中国“八大经济圈”中国“十大城市群”中国其他6大城市群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规划(13个)各区域经济中国经济“四大板块”十六个国家重点建设地区5个核心经济圈带中国“八大经济圈”中国“十大城市群”中国其他6大城市群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规划(13个)各区域经济•其他旧版参考资料展开编辑本段中国经济“四大板块”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
编辑本段十六个国家重点建设地区1、辽宁中南地区。
重点发展钢铁工业和门类齐全的重型机电设备制造业等。
2、京津唐地区。
加强机械电子工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3、山东半岛。
重点开发石油和海洋资源,加快石油化工和海洋产业的发展。
4、长江三角洲地区。
加快机械电子工业、石油化工、汽车三角洲地区。
加快机械电子工业、石油化工、汽车等支柱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5、闽南三角洲地区。
以发展劳动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
6、珠江三角洲地区。
在目前接纳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
7 、海南、北部湾沿海地区。
具有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和一定的资源优势。
8 、红水河电力和有色金属基地。
本区域可建成全国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
9 、哈尔滨—长春地区。
本区主要抓好石化、汽车、机电工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1 0 、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基地。
重点开发煤、铝等资源,也是东部耗能产业的良好接纳地。
1 1 、长江干流中上游沿岸地区。
本区水陆交通方便,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发展水电、钢铁、有色金属、磷和盐化工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区域经济“3+2”模式的构想
摘要: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现状的重要组成部分。
黑格尔的辩证法强调部分和整体的相互作用,而中国区域经济与中国经济正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一个整体可以有多重分类方法,中国经济若以行政划分,是由独立的行政区域构成的,包括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发展水平划分,包括东、中、西部地区;以政策推进的先后划分,包括农村、城市;以产业结构划分,包括工业基地、农业基地和资源基地等。
正是这些区域构成了中国经济整体,各个区域间的协调、共同发展能够推动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同时国家整体经济基础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保证。
然而改革开放几十年以后的今天,我们也开始发现,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目前面临很多问题,例如,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发展滞后,城乡差距扩大,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日趋明显。
在中国新的经济形势下,我们大胆提出“3+2”模型,旨在通过一些较为大胆新颖的思维开辟我们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关键词:贫富分化;区域创新系统;“3+2”模式;制度供给
一、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共同繁荣发展的国家转变,其中,经济变革是最为明显和突出的特征: 中国正在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的计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包括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外汇、价格、流通、住房和社会保障等各个的改革。
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及其成果体现在了经济的各个层面,从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制定,到微观经济主体的利益选择,都转变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达到了较高的成效。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宏观调控体系的框架初步建立 。
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目的在于平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平”与“效率”的问题,在鼓励经济主体追求效率,通过初次分配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国家通过宏观调控进行资源的重新配置,通过二次分配努力实现社会公平,这两种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为前文所述的初始目标做出了贡献。
然而,现阶段中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问题,同样也体现在国家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
从国家宏观整体到居民个人利益,不同经济主体的利益往往得不到合理协调,社会整体在追逐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不能达到资源的有效、合理、公平分配。
例如,城乡二元结构恶化,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国有企业资产流失严重,用以支撑国民经济的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缺乏活力,国民贫富分化严重导致基尼系数不断上升,房地产市场泡沫严重等。
二、“3+2”模式的创新及内容
(一)区域创新系统
1912 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A.Schumpeter)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创新理论”,弗里曼(Chris Freeman)在分析日本经济迅速增长中初次使用了“创新系统”概念;随后,“国家创新系统”(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NIS)的概念通过Lundvall (1992)和Nelson (1993)的著作得以广泛传播。
在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中,创新系统的研究方法特点集中表现为:创新是基于制度框架基础、通过多方参与形成的网络得以实现的。
这个动态的、复杂的互动构成了普遍意义上的创新系统,该系统通常被理解为交互作用的网络[2]。
区域创新系统是近年来国内外区域经济研究的热点,随着我国地方创新活动日益活跃和科技投入不断增加,多层次、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发展格局逐渐形成,推动了区域创新系统研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对我国未来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和实践领域等深入研究,是科学指导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的重要基础[3]。
我们通过对区域经济学的学习及老师的指导,开始了解到关于中国经济发展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的需要,通过大家的积极讨论及资料查阅,我们提出了新的“3+2”模式。
(二)模式概述
在摆脱我国经济发展已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将我国的经济区划分为“3+2”模式,整个大东地区以北京、天津作为辐射中心,中部地区以长沙、广州为辐射中心,西部地区以成都、重庆为辐射中心,将新疆、西藏作为独立的经济区域,加大投入,加快发展。
北京、天津作为东部的支柱城市,要带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河北、山东、山西的经济发展。
长沙、广州带动江苏、上海、河南、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深圳、海南的经济发展。
成都、重庆带动甘肃、青海、云南、贵州、湖北、陕西、宁夏的经济发展。
经济区域的划分要求政府减少对三个地区辐射中心的财政管制,放宽政府权限,让他们放手去发展。
同时加大对新疆、西藏的管理投入,积极建设,缩短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
如果能够以“港澳自治”的方式处理这三个地区的管理,相信将能够形成“三足鼎力”的局面,减
小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
在保证我国政权统一的前提下,各经济区域独立运行,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地区优
势加快发展。
(三)制度供给的内容分析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程中,其制度供给包括针对发达地区的制度安排、针对落后地区的制度安排和针对区域协同发展的制度安排。
1、针对发达地区的制度安排包括: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努力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美化“双赢式”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拓展开放式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比较优势,营造竞争优势。
2、针对落后地区的制度安排包括: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对落后地区的政府机构进行改革,提高其制度供给、调控经济、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培养健全的制度供给主体。
以市场化为导向,全面优化推动落后地区发展的正式制度体系,包括: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所有制结构调整,鼓励国有产权从竞争性行业退出,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升国有企业的运营绩效,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推进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体系,推动资本、人才、资源、技术等要素禀赋和各种商品充分流动,并通过政策性手段向欠发达地区适当倾斜,鼓励急需的生产要素向欠发达地区集聚 。
3、针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制度安排包括以下内容:建立协调区域利益的机制。
一是所谓利益分享机制,通过调整政策,使同一产业的差别利益在不同的地区间实现合理分布,尽可能地照顾地区经济利益;使不同产业的利益在不同地区间实现合理分享。
二是通过规
范的制度建设来实现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的利益转移,从而实现利益在地区间的合理分配。
主要表现为要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对口支援制度[5]。
促进区域间产业的联动发展。
一方面要积极破除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促使生产要素和产业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实现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应通过产业基金等政策引导,实现落后地区劳动资源优势与发达地区非劳动资源优势的空间重组,推进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产业间垂直分工,在此基础上,通过技术进步促进比较优势结构的自然转移,以实现产业结构“蛙跳式”升级,推动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梯度提升。
划分主体功能区,实行分类开发。
推动主体功能区建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同质化政府对异质区域进行同质化管理带来的弊端,是促使同质化政府向异质化转变、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三、结语
华西村是中国区域经济中别具特色的一面旗帜。
华西村年产值可以超500亿元,资源并无突出优势的华西村能取得如此突出的经济成就,不能不让人们感到震惊。
改革开放30年来华西村是公认的先进集体。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背景之下,华西是一个参与平等市场竞争的经济实体,但能不断提升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做强做大,很值得研究,而已有的研究还远远不够。
不仅如此,华西实际上是一个小社会,华西的体制、机制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实现了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实现了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公正,并在经济发展中坚持科学发展观[6]。
一个华西村是整个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希望,它的崛起告诉我们当代经济的发展靠的是创新,靠的是实干,靠的是胆大心细。
参考文献:
[1]杜芳(2011),开滦集团,《中国经济对区域经济研究提出的挑战》载《经济研究参考》,2011 年第
59 期( 总第2403 期)
[2]Todtling F., Kaufmann A.. Innovation systems in regions of Europe-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00,8(3).
[3]毕亮亮(2011),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区域创新系统研究述评与展望》,中国科技论坛,
第12 期(2011 年12 月),P99
[4]冯秀清,《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制度供给框架探析》,《现代经济探讨》2011年第9 期,P81
[5]胡荣涛、张许颖、苏明吾、杨光焰著:《产业结构与地区利益分析》,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年版
[6]记者张义学,选自《华西经验的启示——对话经济学家厉以宁》,P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