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痛中医护理常规

合集下载

胁痛中医护理方案

胁痛中医护理方案

胁痛中医护理方案胁痛是指胁肋部出现疼痛感,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

在中医理论中,胁痛通常与脾胃功能失调、气滞血瘀、寒湿困阻等相关。

针对这些原因,中医提供了一些治疗胁痛的护理方案。

1.调理脾胃:脾胃是消化和吸收营养的重要器官,脾胃功能失调可以导致胁痛。

因此,调理脾胃是治疗胁痛的首要步骤。

可以通过饮食调理来改善脾胃功能,如少食多餐、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增加易消化的食物等。

2.活血祛瘀:胁痛经常与气滞血瘀有关。

中医可以使用一些活血祛瘀的方法来改善这种情况。

例如,可以使用适量的山楂、红花、川芎、三七等药物,经常按摩胁部,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3.祛寒湿:寒湿困阻也是引起胁痛的原因之一、可以使用一些祛寒湿的方法来改善这种情况。

例如,可以使用适量的姜、砂仁、苏子等草药来温通经络,祛除寒湿。

另外,也可以选择艾灸、温热肚脐等方法来驱寒湿。

4.肝气疏导:胁痛与肝气郁结也有一定关系。

肝气郁结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缓解。

例如,可以进行适当的运动来释放紧张情绪,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

此外,也可以通过按摩太冲、足三里等穴位,调理肝气,缓解胁痛。

6.合理用药:在治疗胁痛时,有时还需要使用一些中药进行调理。

根据个体情况,可以选择一些适合的中药进行治疗,如香附、木香、丹参、川芎等。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药物时一定要遵循医嘱,避免过量使用。

综上所述,胁痛的中医护理方案主要包括调理脾胃、活血祛瘀、祛寒湿、肝气疏导、心理疏导和合理用药。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可以改善胁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应该注意的是,在进行中医护理前,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调查和中医辨证施治,以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法和方案。

常见病症的中医饮食调护:胁痛

常见病症的中医饮食调护:胁痛
常见病症的中医饮食调护 胁痛
壹 胁痛定义


贰 饮食宜忌
叁 辨证施膳
胁痛定义
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位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结石、肋间 神经痛等出现胁肋疼痛者,均可参考本节进行饮 食调护。
壹 胁痛定义


贰 饮食宜忌
叁 辨证施膳
饮食宜忌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 少食易致胀之品 忌生冷、肥甘油腻之品
姜橘饮《家庭食疗手册》
组成 生姜60g,橘皮30g
制法 水煎后代茶饮
用法 饭前温服
姜橘饮《家庭食疗手册》
(二)肝胆湿热证
胁肋胀痛或灼痛,触痛明显而拒按,或牵 及肩背
症状
小便黄赤,大便不爽 舌质红,苔黄腻
常伴有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口苦,或 有黄疸,或有身热恶寒
脉弦滑数
(二)肝胆湿热证
饮食调 护原则
症状
养阴柔肝
饮食调护原则
饮食调护 方举例
枸杞子粥《本草纲目》
枸杞子粥《本草纲目》
【组成】枸杞子30g,粳米50g,红糖、蜂蜜各 适量。 【制法】将枸杞子煮熟,去渣取汁;用枸杞汁 煮粳米做粥,食时加适量红糖及蜂蜜即可。 【用法】做早、晚餐服用,四季均可。
谢谢!
症状
祛瘀通络
饮食调护 原则
饮食调护 方举例
楂核散《清朝宫廷秘方》
楂核散《清朝宫廷秘方》
【组成】山楂核200g。 【制法】将山楂核放入锅内,加热翻 炒至外焦黑,待凉,研成细末,过筛, 备用。 【用法】每次5~10g,空腹温水送服。
(四)肝阴不足证
胁肋隐痛,悠悠不休,绵绵 不已,遇劳加重,伴有口干 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 两目干涩,舌红少苔,脉细 弦而数

中医外科疾病护理常规之胁痛护理常规

中医外科疾病护理常规之胁痛护理常规

谢谢观赏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中医外科疾病护理常规胁痛护理 Nhomakorabea规胁痛常因饮食失调,情志不遂所致。以一侧 或两侧胁肋部位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病 位在肝,胆,经络。肋间神经痛,胸膜炎, 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等, 可参照本病护理
卧床休息,病情缓解后可逐渐恢复活动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记录疼痛的部位, 性质与咳嗽,饮食的关系。伴有上腹部及 肩背痛,呕吐,黄疸,寒战,发热等症状, 应立即报告医师 饮食护理:饮食宜清淡,多食清热利湿的菜 果,忌油腻,辛辣,酒浆之品 临症施护: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

胁痛中医诊疗方案

胁痛中医诊疗方案

胁痛中医诊疗方案
胁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在肋骨下的一侧或两侧出现疼痛感。

中医认为,胁痛多与脾胃功能紊乱、肝郁气滞等有关。

下面将介绍一
种常用的中医诊疗方案,供参考。

一、辨证分型:
1.肝郁气滞型:胁痛胀满,有时配有胸闷、乳房胀痛等症状,舌苔多
为薄白或薄黄,脉弦滑;
2.脾胃气滞型:胁痛胀满,伴有食欲不振、嗳气、腹胀等症状,舌苔
多为薄白,脉弦滑;
3.脾胃虚弱型:胁痛隐痛,常配有乏力、纳差、便溏等症状,舌质淡
红或淡嫩,舌苔多为薄白,脉弱;
4.脾胃湿热型:胁痛灼热,伴有口苦、口干、纳差、大便黏滞等症状,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二、治疗原则:
1.肝郁气滞型: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2.脾胃气滞型:理气消胀,调和脾胃;
3.脾胃虚弱型:健脾益气,调和胃气;
4.脾胃湿热型:清热利湿,调和脾胃。

三、常用药物方剂:
1.肝郁气滞型:柴胡疏肝散、逍遥散;
2.脾胃气滞型:理中丸、枳壳导滞汤;
3.脾胃虚弱型:四君子汤、六君子汤;
4.脾胃湿热型:茵陈蒿汤、龙胆泻肝汤。

四、辅助疗法:
1.针灸疗法:可采用足三里、太冲、膈俞、脾俞等穴位进行调理,疏
通气血,缓解胁痛症状;
2.推拿疗法:通过推、拿、捏、按等手法刺激相关穴位,促进气血运行,舒缓胁痛;
3.中药熏蒸疗法:选择适当的中药,熏蒸胁部,起到活血定痛的作用。

胁痛(胆石症)中医辨证护理常规

胁痛(胆石症)中医辨证护理常规

胁痛(胆石症)中医辨证护理常规胆石症多因情志不舒、饮食不节、久病耗伤、劳倦过度或外感湿热所致。

病位在胆,与肝、胆、脾、胃等有关。

单纯性胆囊炎参照本病护理。

【临床表现】1、腹痛:呈绞痛,为持续性发作。

阵发性加剧,常伴有右肩背部放射痛。

2、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胀、腹部不适等症状。

3、高热寒战:体温高达39℃~40℃,呈弛张热。

4、黄疸:黄疸多呈间歇性和波动性变化。

辨证:肝郁气滞证、肝胆湿热证、脓毒壅滞症。

【临证护理】按外科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1、疼痛的护理:遵医嘱予四黄散调水蜜外敷右上腹,必要时应用镇痛药。

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有无腹膜刺激征。

如腹痛加重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2、消化道症状:持续胃肠减压,保持胃管通畅。

3、高热:遵医嘱予物理或药物降温,或协助医师针刺大椎、曲池穴以退热。

密切观察寒战、高热情况。

4、黄疸:观察黄疸的进退情况及大小便的颜色。

5、脓毒症者,注意观察生命体征、神志的变化,遵医嘱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应用抗菌药物等抢救。

【手术护理】1、按外科手术护理常规护理。

2、术前护理:(1)遵医嘱应用维生素K1,纠正凝血功能障碍。

(2)胆肠吻合术者,术前三天予半流质饮食,遵医嘱口服肠道灭菌药。

术前一日晚餐后开始禁食,术晨清洁灌肠。

3、术后留置T管护理(1)告知患者留置T 管的重要性,嘱其翻身或活动时勿压迫或拉脱管道。

昏迷或烦躁者予适当约束。

(2)T管引流的观察:每日观察记录胆汁引流量、性状、色泽的变化。

术后24h内引流量为300~500ml,恢复饮食后可增至每日600~700ml,以后逐渐减少至每日200ml左右。

术后1-2d胆汁呈浑浊墨绿色或淡黄色,可夹有泥沙样物,以后逐渐清亮、呈黄色。

若胆汁突然减少甚至无胆汁流出,提示管道可能有受压、扭曲、折叠、阻塞或脱出,若引流量多,提示胆道下端有梗阻的可能,应立即检查处理并报告医师。

(3)拔管:一般在术后2w以上,夹管试验患者无出现腹胀、腹痛、恶心、发热、黄疸等不适,医师考虑拔管。

中医护理方案-胁痛

中医护理方案-胁痛

=胁痛(胆囊炎、胆囊结石)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肝郁气滞证:右胁胀满疼痛,痛引右肩,遇怒加重,善太息,嗳气频作。

苔白腻,脉弦。

(二)肝胆湿热证:脘腹满闷,恶心厌油,口苦心烦,大便粘滞,或见黄疸。

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三)肝阴不足证:头晕耳鸣,两目干涩,咽干,失眠多梦,舌红体瘦,少津或有裂纹,脉细数。

(四)瘀血阻络证:胁肋刺痛,痛处刺痛而拒按,舌质紫暗,脉沉弦或涩。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右胁疼痛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及缓解因素,与饮食、体位、睡眠的关系。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给予精神安慰;禁饮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胆囊穴、章门、期门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胆囊、胆俞、阳陵、丘墟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肝、胆、交感、神门等穴。

(二)右胁胀满不适1.观察胀满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2.鼓励患者饭后适当运动,保持大便通畅。

3.腹部行顺时针方向按摩。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脾俞、胃俞、神阙、中脘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肝、胆、大肠、交感等穴。

(三)嗳气、恶心、呕吐1.观察嗳气、恶心、呕吐的频率、程度与饮食的关系。

2.指导患者饭后不宜立即平卧。

3.呕吐患者汤药宜少量频服,服药前用生姜汁数滴滴于舌面或姜片含于舌下,以减轻呕吐。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胆囊、胃、内分泌、交感、神门等穴。

5.遵医嘱艾灸,取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等穴。

6.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肝俞、胆俞、中脘、足三里等穴。

(四)纳呆1.观察患者饮食状况、口腔气味及舌质、舌苔的变化,保持口腔清洁。

2.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脾俞、胃俞、中脘、阳陵泉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小肠、大肠、神门等穴。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中脘、胃俞、足三里等穴。

(五)发热1.观察体温变化。

2.保持皮肤清洁,汗出后及时擦干皮肤、更换衣被,忌汗出当风。

3.遵医嘱穴位注射,取曲池等穴。

中医科胁痛护理常规

中医科胁痛护理常规

中医科胁痛护理常规
胁痛就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得疾病,多因感受湿热之邪,阻滞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常,胆汁外溢而致、病位在肝胆。

临床辨证分为肝气郁结、疲血停着、肝胆湿热、肝阴不足、现代医学中得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脓疡,肝癌,胆道蛔虫,肋间神经痛均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按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二、注意寒暖调适,以卧床休息为主。

三、密切观察体温、肤色得变化,疼痛得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因,局部压痛、腹肌紧张,右上腹有无包块,注意黄疸与疼痛得关系,以及全身情况,做好记录。

若见以下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积极配合抢救:
1、高热寒战,腹痛加重,腹肌紧张,黄疸加深。

2、躁动不安或神昏呓语,四肢厥冷,血压下降,脉细数无力或细数欲绝,舌红绛,苔黄腻或黄燥,或有芒刺等。

四、中药煎剂宜温服,服药后观察腹痛、黄疸、发热就是否减轻或加重;服通腑导滞药时,注意排便情况,泻下过多时应减量或停服。

五、饮食宜清淡,忌生冷、辛辣、烟酒、海腥、煎炸、油腻以及浓烈调味品,高热伴恶心呕吐者暂禁食,必要时遵医嘱行胃肠减压。

六、养成定时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

七、劝患者戒恼怒,少忧愁,保持情绪稳定。

八、健康宣教及出院指导:
1、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忌烟酒肥甘之品。

2、注意四时气候变化,防寒保暖。

3、畅情志,防止七情内伤,注意劳逸结合,节制房事。

4、增加身体锻炼如散步、打太极拳、气功、五禽戏等以增强体质。

5、积极治疗慢性胆道感染、胆石症与蛔虫症。

胁痛(胆囊结石)中医护理常规

胁痛(胆囊结石)中医护理常规

胁痛(胆囊结石)中医护理常规胁痛,常因饮食失调、情志不遂所致。

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位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一、护理评估(1)按中医整体观念,运用望、闻、问、切的方法评估患者病证、舌象、脉象及情志状态。

(2)评估患者腹痛的程度、部位、性质和放射痛、持续时间、腹部体征及消化道症状。

(3)评估患者影响疼痛发作的因素,如随呼吸加重、体位改变;腹痛发作前有无进油腻食物,过度疲劳或情绪变化等。

(4)监测患者神志、面色、体温、脉搏、血压及呼吸、皮肤弹性、有无黄疸及黏膜干燥、尿量改变情况等,判断有无休克及脱水。

(5)询问患者既往史、有无类似发作史、治疗及检查情况,女性患者是否有多次妊娠生育史,注意有无胆囊肿大、发热及黄疸Q(6)中医证型:①肝气郁结证。

证候:胁痛以胀痛为主,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而增减,善太息,伴有胸闷气短、脱腹胀满、纳呆、暧气频作。

舌苔薄白,脉弦。

②肝胆湿热证。

证候:胁肋胀痛或灼痛,触痛明显而拒按,或牵及肩背,常伴有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口苦,或有黄疸,或有身热恶寒、小便黄赤、大便不爽。

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③瘀血停着证。

证候:胁肋刺痛,痛处固定而拒按,疼痛持续不已,人夜尤甚,或胁下有瘢块,或见面色晦。

舌质紫暗,脉沉涩Q④肝阴不足证。

证候:胁肋隐痛,悠悠不休,绵绵不已,遇劳加重,伴有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两目干涩。

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

二、护理要点(1)按中医外科及肝胆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2)生活起居。

①病室环境宜安静幽雅、清洁舒适,恶寒发热者及时增减衣被。

②“卧则血归于肝”,所以要注意卧床休息,轻者可适当活动,以不疲劳为度,如散步、打太极拳等,动静适宜,使气血流通Q③采取舒适的体位,以偏向患侧卧位为宜,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搬动。

变动体位要缓慢,避免因体位的突然改变而加重疼痛。

④起居有常,活动中不要用力过猛,避免碰撞而伤及胁肋。

⑤伴有恶心、呕吐者,应及时清除呕吐物,以免引起恶心刺激。

胁痛外科中医健康知识

胁痛外科中医健康知识

胁痛外科中医健康知识一、胁痛多因情志不遂、饮食不节或湿热之邪,阻滞肝胆,气机受阻,疏滞失常,胆汁外溢而致。

以上腹痛或右上腹持续性或阵发性绞痛、发热、畏寒、恶心呕吐,黄疸为特征。

二、用药护理1. 中药疏肝利胆汤剂宜温服,服药后观察腹痛,黄疸,发热是否减轻或加重。

2. 服攻下药时,注意排便情况,污下过多时告知医生,并多饮水。

3. 可选用芒硝30g、生大黄60g.均研细末,大蒜头1个,米醋适量,共捣成糊状,布包外敷于胆囊区。

4. 遵医嘱服药,学会自我观察药物反应。

三、生活起居护理1.卧床休息环境宜安静,手术后早期下床活动,以促进肠蠕动恢复,防止肠粘连发生,必要时遵医嘱用药。

病情缓解后可逐渐恢复正常活动。

2.活动中不可用力过猛,避免碰撞伤及胁肋。

3.保持大便通畅。

4.胁痛伴恶寒发热者注意防寒保暖,防感风邪。

四、饮食护理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之食物,定时定量,忌食肥甘辛辣及嗜酒。

2.发热伴恶心呕吐者暂禁食,必要时行胃肠减压。

3.术后恢复期可进食高蛋白饮食,新鲜水果、蔬菜,忌食生冷之品。

五、中医专科护理(一)右胁胀满不适者1. 可穴位贴敷取脾俞、胃俞、神阙、中脘穴。

2. 可耳穴按压(肝、胆、大肠、交感穴)。

3.穴位按摩(胆囊、天枢穴)(二)嗳气、恶心、呕吐者1. 穴位按摩(合谷、中脘、胆囊穴)2. 耳穴按压(胆棗、胃、内分泌、交感、神门穴)3. 穴位贴敷肝俞、胆俞、中脘穴。

六、情志护理颐养精神,保持乐观情绪,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过度的情志活动。

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文化素养,选择适宜的乐曲欣赏,以分散注意力,使心境坦然,气机条达。

胁痛中医护理方案

胁痛中医护理方案
12
(二)饮食指导
❖ 1.肝胆气滞证:宜食疏肝利胆的食品,如苦瓜、 芹菜、白菜、丝瓜等。忌食壅阻气机的食品,如豆 类、红薯、南瓜等。
❖ 2.肝胆湿热证:宜食清热利湿的食品,如薏苡仁、 黄瓜、芹菜、冬瓜等。少吃甜食、糖类,以免助湿 困脾,引起胆胀。
❖ 3、肝胆瘀滞证:宜食疏肝理气的的食品,如山楂、 大枣等。忌辛辣、煎炸、坚硬的食物。平时可用枸 杞15g杭菊花6g泡水代茶饮,以养肝、肾。
胁痛(慢性结石性胆囊炎)中医 护理方案
***
1
一、常见症候要点
❖ (一)肝胆气滞证:上腹或胸胁胀痛,甚者绞痛,牵引肩背, 嗳气吞酸,食纳减退,或恶心、呕吐、大便秘结。舌淡、苔 白或微黄,脉弦或弦紧。
❖ (二)肝胆湿热证:上腹胀满、疼痛,恶心呕吐,口干而苦, 或目黄、面黄,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 滑。

心 、 呕 吐
1.观 察□ 2.用药指导□ 3.其他护理措施:




( 请 注
1. 2. 3.


中医护理技术
1.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1.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耳穴埋豆□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 4、气阴两虚证:宜食补阴益气的食品,如绿豆汤、 藕粉,或用菊花、麦冬泡水喝。
13
(三)情志护理
❖ 1、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指导其 保持乐观情绪。
❖ 2、指导患者和家属了解本病的相关知识,掌 握控制疼痛的简单方法,如深呼吸、全身肌 肉放松、听音乐等。

胁痛中医护理方案

胁痛中医护理方案
和不足之处。
分析影响中医护理效果的因素, 如患者病情、年龄、性别等,为 进一步优化中医护理方案提供依
据。
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医护人员和患 者,以便及时调整和改进中医护 理方案,提高护理效果和患者满
意度。
案例分享
05
案例一:肝气郁结型胁痛护理
总结词
疏肝理气,调畅气机
详细描述
针对肝气郁结型胁痛,中医护理方案以疏肝理气、调畅气机为主。在护理过程中,需关 注患者的情绪变化,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加重病情。同时,可采用中药泡脚、 按摩等舒缓方式缓解胁痛,并指导患者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太极等,以促进气血
针对胁痛患者,整体观念要求在护理过程中不仅关注胁痛的 缓解,还要关注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如饮食、睡眠、心理 状态等,以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
辨证施护
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又一重要原则,强调根据患者的具 体病情和证候,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在胁痛的护理中 ,要根据胁痛的病因、病机、证候类型等因素,采取不同 的护理措施。
详细描述
胁痛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进行运动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 ,有助于缓解胁痛症状。但应注意不要过度运动,以免加重病情。
针灸推拿护理
总结词
采用针灸、推拿等方法缓解胁痛症状,需由 专业医师操作。
详细描述
针灸和推拿是缓解胁痛的有效方法。患者可 前往中医院或专业的中医诊所进行治疗。治 疗过程中应保持舒适体位,避免过度紧张。 针灸和推拿需由专业医师操作,以免造成不 必要的损伤。
如春季万物生发,肝气易旺,应注意疏肝理气;夏季湿热较重,应注意清热利湿 ;秋季气候干燥,应注意润燥养阴;冬季寒气袭人,应注意温阳散寒。同时,根 据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也应适当调整护理方案。

胁痛中医护理常规

胁痛中医护理常规

胁痛中医护理常规一、护理评估1、腹痛、发热、皮肤、巩膜、二便颜色2、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社会状况3、证型:肝郁气滞、肝阴不足、肝胆湿热、瘀血阻络二、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1)密切观察腹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腹肌紧张程度、诱因及伴随的症状。

(2)观察患者神志、血压、体温、呼吸、黄疸等变化,并做好护理记录。

3、给药护理(1)中药汤剂宜多次温服,并观察腹痛是否减轻,体温是否下降。

(2)服用通里攻下药时,应注意大便情况。

泻下太过者应报告医师,并鼓励患者多饮水。

4、饮食护理(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定时定量。

忌肥甘辛辣,宜食水果、蔬菜、瘦肉及豆制品。

(2)发热伴恶心呕吐的患者暂禁饮食,必要时行胃肠减压。

(3)恢复期可进食高蛋白、新鲜蔬菜及水果,忌食生冷之品。

5、情志护理劝患者戒恼怒,少忧愁,勿过度思虑,保持情绪稳……6、临证施护(1)急性发作期宜卧床休息,给予精神安慰;禁饮食,密观病情变化。

(2)右肋疼痛可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胆囊、章门、期门等穴。

(3)手术后鼓励早期下床活动,以促进肠蠕动恢复,防止肠粘连发生,必要时给予新斯雨明注射液穴位注射。

三、健康指导1、生活起居(1)慎起居,防感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避免终日静坐少动,适度运动,如散步、练气功、打太极拳等。

2、饮食指导(1)饮食有节,忌烟、酒、肥甘之品,减少高脂肪食品的摄入。

(2)便秘者宜进食清热、润肠通便之品,如白萝卜等。

3、情志调理(1)怡养精神,保持乐观情绪,及时疏导不良情绪。

(2)劳动中不可用力过猛,避免碰撞伤及胁肋。

(3)鼓励家属多陪伴病人,给予情感支持。

中医外科护理常规

中医外科护理常规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外科胁痛一、定义:胁痛就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得病证,也就是临床上比较多见得一种自觉症状、二、临床表现1、肝郁气滞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起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暧气频作,得暧气而胀痛稍舒,纳少口苦,舌苔薄白,脉弦。

2、肝郁脾虚胁肋胀痛,精神抑郁或性情急躁,面色萎黄,大便澹薄,纳食减少,身困乏力,口淡乏味,脘腹痞胀,苔白,脉弦。

3、肝胆湿热胁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 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4、瘀血阻络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入夜痛甚,胁肋下或见有瘙块面色晦暗,舌质紫暗,脉沉弦。

5、肝阴不足胁肋隐痛,悠悠不侏,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或两目干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

三、一般护理1、按痛证得一般护理常规、2、卧床休息,病室宜安静,病情缓解后可逐渐恢复正常活动。

3、(1)密切观察胁痛得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因以及伴随症状以辨别实证与虚证。

如胀痛且痛无定处,多属气滞;刺痛剧有定处,多属血瘀;隐痛不已,多属肝阴不足;阵发性绞痛,多为胆石症状。

(2)观察体温、肤色等变化,若寒战高热,上腹剧痛,腹肌紧张,呈板状腹,呕吐,便秘等症,提示可能有胆囊化脓、穿孔等并发症,立即报告医生,做好抢救或手术前准备工作。

四、临证护理1、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或十宣放血;湿热重者遵医嘱针刺胆俞、阳陵泉、阴陵泉、三阴交。

2、疼痛重者可叩捶胆俞与肝俞;或吴茱萸、食盐各适量,炒热熨胁痛区,用于气郁胁痛。

3、黄疸复者遵医嘱针刺至阳、腕骨、阴陵泉;或耳穴压籽肝、胆十二指肠、神门等穴或给予茵陈、虎杖煎汤代茶饮。

4、大便燥结可用大黄汤灌肠。

5、呕吐重者遵医嘱针刺内关、中脘、足三里;或药物穴位注射、6、胁痛伴恶寒发热或厥脱者应注意防寒保暖,防止复感风寒邪。

五、饮食护理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之食物,定时定量,忌食肥甘辛辣及嗜酒渡,宜食用水果、蔬菜、瘦肉及豆制品等清淡富有营养得食物、六、情志护理告知患者胁痛随情志变化而增减,故应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 避免过怒、过悲及过度紧张等不良情绪刺激可根据患者得兴趣爱好、文化素养,选择适宜得乐曲欣赏,以分散注意力,使患者心境坦然,气机条达。

胁痛辩证施护

胁痛辩证施护

胁痛中医特色康复与健康指导一、定义:胁痛是指因肝胆络脉失和引起以一侧或两侧胁痛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得一种病症。

二、胁:指两侧胸部,以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的总称。

三、辨证施护:1、肝胆湿热:主症: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常因油腻而诱发加重。

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利湿热,疏利肝胆。

施护:①嘱病人卧床休息,观察体温、血压、舌苔、脉象、神志等变化。

②胁腕绞痛,可针刺足三里、阳陵泉、合谷穴等,或用阿托品、杜冷丁等肌注或穴位注射。

③高热神昏者,记录24h出入量,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④保持二便通畅,便秘时用番泻叶代茶饮或用开塞露。

2、肝郁气滞:主症: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引及胸背肩臂,因情志变化而增减。

治法:疏肝理气,和络止痛。

施护:①调情志,开导劝慰病人少忧郁、勿恼怒、心平气和则肝气条达。

②饮食有节,不宜饱食,宜清淡、忌生冷辛辣肥腻之物,戒酒。

③可针刺阳陵泉、中脘、太冲,恶心呕吐加合谷、内关穴。

④口苦病人让其多漱口,或用银花、麦冬泡水代茶饮以清热生津。

3、瘀血阻络证:主症:胁肋刺痛,痛有定处而拒按,入夜尤甚。

治法:活血化瘀,疏肝通络。

施护:①慎起居,防寒凉,局部宜保暖。

②适当活动,以利活血,忌忧郁。

③饮食宜少量多餐,忌寒凉、辛辣、腻燥之品。

④针刺配合艾灸。

4、肝阴不足:主症: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

治法:养阴柔肝,和络止痛。

施护:①注意休息,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②饮食宜营养丰富、偏酸甘、血肉有情之物。

忌辛辣油炸煎烤食品。

③保持情绪稳定,勿忧思焦虑。

四、中医特色治疗胁肋胀痛:取穴:胆囊穴、三阴交、肝俞、胆俞、至阳。

气郁加行间;湿热内盛加足三里、阴陵泉;发热大椎、曲池、合谷;胆绞痛加期门、章门、阴陵泉;胸满加膈俞、内关。

针法:急性胆囊炎,根据不同证候类型,每次选取3~5对穴位,针刺得气后,反复提插捻转,行强刺激,或加电针,以加强刺激,频率120~240次/分,强度宜由弱而强,患者能耐受为度。

留针30~40分钟,间歇行针,每隔5~10分钟行针一次。

胁痛(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中医护理方案

胁痛(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中医护理方案

胁痛(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中医护理方案————————————————————————————————作者:————————————————————————————————日期:胁痛(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中医护理方案(试行)一、常见证候要点(一)肝郁气滞: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连及胸肩背,且情志不舒则痛增,胸闷,善太息,得嗳气则舒,纳少,脘腹胀满,舌苔薄白,脉弦。

(二).肝胆湿热: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干口苦,脘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粘腻不爽或身有黄疸,舌苔黄腻,脉弦滑。

(三)瘀血阻络:胁肋刺痛,痛处固定而拒按,疼痛持续不已,入夜尤甚,或胁下有积块,或面色晦暗,舌质紫暗,脉沉涩。

(四).肝络失养:胁肋隐痛,绵绵不已,遇劳加重,口干咽燥,两目干涩,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胁痛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发作的时间、伴随症状以及与气候、饮食、情志、劳倦的关系,避免疼痛的诱发因素。

2.病室宜安静,减少外界不良刺激,疼痛发作时卧床休息。

3.遵医嘱局部中药离子导入。

4.遵医嘱药熨,热熨疼痛部位。

湿热内阻证不宜此法。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肝俞、章门、阳陵泉等穴。

肝俞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见图1)。

取穴:俯卧位或俯伏坐位,先找到背部取穴标志:两肩胛骨下缘连线中点——第7胸椎,再向下数至第9胸椎,根据骨度分寸法,肩胛骨内侧缘与脊柱之间为3寸,两线的中点即脊柱旁开1.5寸处为肝俞穴所在。

章门穴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侧腹部,当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

阳陵泉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6.遵医嘱肝病治疗仪治疗。

7. (1)葱白20克,莱菔子15克,共捣烂后加热,外敷贴于痛处。

(2)香附30克,盐适量,混合后捣烂,外敷贴于痛处。

(二)腹胀1.观察腹胀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观察腹胀发作的规律,定期测量腹围及体重。

避免腹胀发作的诱因,如饮食过饱、低钾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胁痛中医护理常规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胁痛中医护理常规
一、护理评估
1.腹痛、发热
2.皮肤、巩膜、二便颜色
3.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社会状况
4.证型:肝郁气滞、肝阴不足、肝胆湿热、瘀血阻络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腹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腹肌紧张程度、诱因及伴随的症状。

(2)观察患者神志、血压、体温、呼吸、黄疸等变化,并做好护理记录
(3)苦有异常立即报告医师并配合抢救
3.给药护理
中药疏肝利胆汤剂宜温服,并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服攻下药时,注意排便情况,泻下过多时报告医生处理
4.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定时定量。

忌肥甘辛辣及嗜烟过度,宜食水果、蔬菜、瘦肉及豆制品。

(2)发热伴恶心呕吐的患者暂禁饮食,必要时行胃肠减压。

(3)恢复期可进食高蛋白、新鲜蔬菜及水果,忌食生冷之品。

5.情志护理
劝患者戒恼怒,少忧愁,勿过度思虑,保持情绪稳定
6.临证施护
(1)腹痛甚时遵医嘱针刺或用药止痛
(2)腹痛或有包块时,应遵医嘱外敷中药膏
(3)手术后鼓励早期下床活动,以促进肠蠕动恢复,防止肠粘连发生,必要时给予新期换明注射液穴位注射
7.并发症护理
(1)出血、胆漏: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腹部体征及引流液情况,若病人出现发热、腹胀、腹痛或者引流出胆汁样液体时等异常立即报告医师紧急处理
(2)高碳酸血症:严密观察切口周围有无皮下气肿等,注意询问病人主诉有无四肢关节的酸痛,注意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变化,有无气胸等,有异常立即报告医师
三、健康指导
(1)慎起居,防感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怡养精神,保持乐观情绪,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过度的情志活动。

(3)劳动中不可用力过猛,避免碰撞伤及胁肋
(4)饮食有节,忌烟、酒、肥甘之品,保持大便通畅
(5)强健体魄,慎避外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